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百足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百足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2 09:40:37

㈠ 一百足剪紙是屬於人工材料嗎

我覺得並不屬於人工材料,這應該應該屬於人間民俗之品,應該是這樣種情況。

㈡ 陽江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陽江依山傍海,歷數千年歲月浸潤,經一代代陽江人披荊斬棘、櫛風沐雨,開創了一個繁榮昌盛、人傑地靈之境,造就了陽江源遠流長、深沉厚重、綿綿相續的文化精神。陽江人以中原文化為根底,放眼四海波浪,廣納八面來風,把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華僑文化雜交組合,融匯升華,精英輩出,形成了獨特的漠陽江文化。

近年來,全市文化工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堅持文藝的「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事業進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

全國唯一的國家水下考古中心落戶海陵島。「南海Ⅰ號」宋代古沉船於2007年12月22日成功打撈出水。專門安放「南海Ⅰ號」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基本建成即將開館。市青少年宮、市婦兒活動中心、市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科學館、文化館等建成投入使用。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23」、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文化工程,建立面向基層、服務大眾的省級流動圖書館2個、流動圖書服務點11個、流動演出團隊7個、農家書屋61家。全市現有群眾藝術館1個、圖書館4個、博物館2個、文化館4個、文化廣場5個、文化站48個,村(社區)文化室(活動中心)283個,社會力量建設的文化設施有「大澳漁家民俗博物館」、「漆畫陳列館」、「風箏收藏館」以及民間辦起的「大明奇石館」、「根雕藝術館」、閘坡「漁家民俗博覽館」等,覆蓋城鄉的文化基礎設施網路進一步健全。

建市以來,全市160多名業余文藝作者16個校園文學社團創作的各類作品參加全國全省調演、評比,獲國家級獎項120多個,省級獎項280多個,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作品2000多件。旅遊文化節、刀博會、開漁節、風箏會等成為常設的、具有陽江特色的文化活動品牌。陽江市也先後獲得了「廣東省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詩詞之市」、「中國楹聯之市」、「中國孔雀石之鄉」、「根雕雅石藝術之鄉」等稱號。

「南有陽江,北有濰坊」。陽江的風箏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每逢重陽節,秋高氣爽,紙鷂高飛,萬人空巷,是民間一年一度最興盛的賽事。1991年,廣東省體委命名陽江為「廣東省風箏之鄉」。1993年7月,中國風箏協會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
陽江扎制的風箏,種類繁多,有龍類、板子類、軟翅類、硬翅類、筒子類、串類、復線操作類等,不但放飛效果良好,而且形神兼備,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百足」風箏長可達100多米。陽江現已在鴛鴦湖公園內建有風箏陳列館。

陽江是「中國刀剪之都」,刀剪生產,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陽江刀剪以其鋒利、美觀、耐用而享譽海內外,涌現出十八子、銀鷹、永光、盛達等知名刀剪品牌。「中國菜刀中心」、「中國剪刀中心」、「中國小刀中心」均落戶陽江。五金刀剪產品生產企業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產量佔了全國的60%,出口佔了全國的80%以上

㈢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什麼意思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是什麼意思?

解析: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原指馬陸這種蟲子被切斷致死後仍然蠕動的現象(《本草綱目·馬陸》:弘景曰:『此蟲甚多,寸寸斷之,亦便寸行。故《魯連子》雲:「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現用來比喻人或集團雖已失敗,但其勢力和影響依然存在(多含貶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有人解釋為:有許多腿的蟲子,死了也不僵鬧螞早硬。這種解釋是不準確的。

「百足之蟲」並非泛指,而是特指。「百足」又叫「馬陸」,是一種節肢動物,軀干有20節,第2-4節各有一對步肢,自第5節開始各有兩對步足。生活在陰濕的地方。「之」在這里是指示代詞「這」、「此」的意思。「百足之蟲」就是「百足這種蟲子」。

「死而不僵」也並非是「死了也不僵硬」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和《辭海》都將「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作為「僵硬」義項下的一個例句,可見是把該句中的「僵」當「僵硬」理解的;但從詞源和詞義上看,似乎不妥。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源出三國魏曹元首(冏)的《六代論》:「故語曰『百足之蟲,至死不僵』,以扶之者眾也。」這里的「僵」應該是「倒伏」、「倒下」的意思,而不可能是「僵硬」的意思。因為「扶之者眾也」與「不僵硬」沒有因果關系,而與「不倒下」才具因果關系。《史記·蘇秦列傳》:「詳(佯)僵而棄酒。」《漢物悔書·眭弘傳》:「僵柳復起。」這些句中的「僵」都是「倒伏」、「倒下」的意思。

總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全句的意思應是:百足這種蟲子,即使死了也不倒下。比喻某人或集團雖然失勢了,但仍存在一定的氣勢和能量液雀。

㈣ 漠陽江的經濟文化

漠陽江發源於陽春市河朗鎮雲霧山脈之大風拗與五點梅峰山間峽谷的灑面處,源流蜿蜒地向東北流經三隆後流入廣東省羅定縣,折向東南流匯馬塘河後,再折向南流入陽春市河朗鎮。源頭地區為岩溶地貌,溶洞較多。其中,玉溪三洞是由漠陽江上游的甘婪河穿過3座石山形成的天然溶洞,地下河長3公里,河水清澈,溶岩千姿百態。盪舟游洞,可深味「石出疑無路,雲開別有天」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凌霄岩在玉溪三洞下游6公里,是喀斯特地貌中典型的棕櫚片造型,2003年獲「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2005年7月又成為「中國青少年科學考察探險基地」,它以雄偉壯觀著稱,岩洞高120米,寬20~60米,被譽為「南國第一洞」。
漠陽江下行,溶岩地區在江水長久的滋養下,形成了獨特的春灣景區。綿綿青山雲蒸霞蔚,彎彎流水綠樹垂岸,阡陌交錯,雞犬相聞,一幅田園山水畫卷。龍宮岩位於春灣鎮東郊,洞長約1000米,游此洞如身臨海底龍宮。春灣石林位於春灣鎮東北2公里的蓮花垌內,裡面一塊平坦的草地,四周矗立著無數如刀似劍的石峰,詩人韋丘寫道:「萬把青銅劍,鋒芒指夜天」。通天蠟燭位於春灣中山公園湖畔,是石群拔地而起的圓柱形奇峰,峰頂有一石突起,似燭蕊待燃,高達100米,底寬30米,聳立於湖畔,倒映在湖中,融為一幅水墨圖。
漠陽江南下至陂面鎮,西岸有獨石仔山,山東有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高15米、寬28 米、深40米的山洞,是約14900年前古人居住的洞穴遺址,己挖掘出古人牙齒、動物化石和生活用石器等600多件,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獨石仔洞穴遺址隔河相距5公里處,是白寨古人類居住遺址,遺址面積約400平方米,經考證,其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
流域上游多山,河谷狹窄,耕地少而貧瘠,溪流多,比降大,水流急。
合水鎮漠陽江高留河畔,有一年趁一次的高留墟,每年農歷五月初四,各式木器、竹器、藤編織品雲集河灘。商品做工精湛,久用不蛀。四面八方的人們紛紛來此選購。
漠陽江下行,接納蟠龍河的匯流後,左岸便是具悠久年代的歷史名城陽春市市政府駐地春城。陽春市轄15個鎮和一個街道辦事處,資源得天獨厚,文化古跡眾多,風光綺麗,綠水青山,素有「廣東小桂林」之稱。有國家地質公園,是中國馬水桔之鄉、中國孔雀石之鄉、中國春砂仁之鄉、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根雕雅石)之鄉。全市森林覆蓋率59.2%,有野生植物650多種、野生動物100多種,其中有茶木鵑、豬血木等多種國家一級保護動植物。礦產資源及種銀棚類多,儲藏量豐富。出產多種可觀賞的奇石,其中孔雀石久負盛名。陽春城西3公里有崆峒岩洞,洞里建有寺宇,明萬曆年間始建,岩中有寺,寺外有峰,以古雅清幽為特色。漠陽江流出春城,南下經馬水鎮。鎮盛產栽培歷史久遠的馬水桔,種植面積達17萬畝,年產量達50多萬噸。此桔果形扁圓,皮色金黃,皮薄核少,清甜爽口,味道香濃,是無公害質量認證的嶺南佳果之一。陽春孔雀石也多產於馬水鎮,已有兩千多年的采冶歷史,它除了可煉銅、雕制工藝品、作醫葯、作永不褪色的顏料、作礦物標本外,是最珍貴的觀賞石。
漠陽江下行在河口鎮潭梅古良潭水河來匯,該河是漠陽江最大的支流,對陽江市城區有較大的洪水威脅。漠陽江中遊河床平緩,兩岸逐漸開闊,丘陵、咐搏攔台地、平原交錯,土地肥沃,是陽春市主要糧產區。
漠陽江出雙捷攔河閘壩,至新洲村分為東、西兩支,東支長25公里,西支長29公里。新洲村以下是河網地區,水道縱橫交錯,河床寬闊,比降平緩,受潮汐影響。兩岸寬廣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是主要的農業區。但由於地勢低窪,常發生洪澇災害。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漠陽江建設了大批防洪堤壩,兩岸是廣闊的圍區,人民生產生活安定,社會經濟發展平穩。
漠陽江下游內呈扇狀,分布眾多的大小支流,其中較大的支流有大八河、那龍河等。大八河,發源於珠環山脈的爛頭嶺。上游是崇山峻嶺區,中下游為丘陵平原台地,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全長41公里,上游已建江河水庫,有灌溉、防洪等功能。那龍河,發源於恩平縣橫陂鴨仔嶺頂,全長67公里,流域面積945平方公里,上游已建紅河攔河閘壩、東湖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
漠陽江東幹流東岸,有陽江市城區中心,市區人口約50萬人,是廣東省四大傳統手工業基地之一,經濟衡胡發達,小刀、漆器、豆豉被稱為「陽江三寶」。陽江素有「魚米之鄉」之稱。陽江風箏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南有陽江,北有濰坊」,國家體委已命名陽江為「中國風箏之鄉」。陽江風箏種類繁多,製作工藝考究,其中「靈芝」風箏、「百足」風箏最具特色。每年端午節前後,陽江都舉行龍舟競賽,群眾在漠陽江東幹流逆水賽龍舟,賽後,龍舟會被埋在河(湖)邊,次年四月出土再用。
圖冊二來源:

㈤ 風箏節在哪裡舉行

中國風箏節主要分布在濰坊、武漢、陽江等地。海外美國、日本等國也有風箏節。

濰坊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一般定於每年4月20日至25日。濰坊舉辦的第一屆風箏節是在1984年。

陽江有「紙鷂城」、「中國風箏之鄉」的美稱,從1992年開始,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都在南國風箏競技場舉辦群眾性風箏比賽。

在美國,風箏節由全美風箏協會同各州風箏協會輪流舉辦,每年一屆,具體時間不固定,一般以舉辦地的適宜時節確定時間。

泰國放風箏的季節一般是每年二月至五月,曼谷的王家田廣場和帕瑪尼場所是傳統的放風箏中心。

每年的11月1日是瑪雅人的風箏節,是瑪雅人對死者悼念的一種形式。



(5)百足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風箏起源於中國,中國風箏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風箏並不是以紙製作,而是木製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製作,稱之為「木鳶」。

《韓非子·外儲說》中記載中木鳶的發明者不是魯班而是戰國的墨翟,墨翟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研究試制了三年,以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將其放飛並使其成功飛起,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

墨子製造的「木鳶」(或「木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另《康熙字典》中釋義的木鳶發明者也是「墨翟」。

後來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後,才開始出現紙做的風箏,稱為「紙鳶」。

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和隱搜成功。

從唐朝開始攜尺,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喚歷條或竹笛作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於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並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

清朝道光年間,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

㈥ 風箏的資料

風箏資料(1)
貳,風箏的演進

一,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二,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歐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三,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四,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五,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六,北 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七,漢 朝-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八,唐 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九,宋 代-把放風箏做為鍛練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埋畢扮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十,明 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十一,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十二,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彎灶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十三,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十四,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資料(2)
參,風箏的分類

一,單線操控的傳統風箏,其運動原理為隨風定向,逆風飛行.
二,雙線操控的特技風箏,其運動原理為逆向飛行,左右手控制雙線以改變風箏飛行方向,其中另有四線,多線等控制方式.
三,依風箏特性區分為運動型.特技型.花式跳耀型.專業表演型.四線幽浮.飛行傘.等規格,初學者以運動型風箏較適宜
風箏資料(3)
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簡史: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一提起放風箏
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聖嘆曾經說
:「見人風箏斷,一樂也.」至於風箏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有些
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
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
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
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
」(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以後才有紙
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
」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時,候景作亂,
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
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
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資料(4)
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
生像箏弦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
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弦,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
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
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五代時候,北朝的齊宣帝也用風箏載人為樂,有一次居然於出五里多遠.「北史」中記載,齊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風箏,讓他們「以席為翅,從台飛下」,供齊宣帝娛樂.這些死囚如果完成皇帝的心願,罪刑可以獲得赦免.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一部名曲「風箏說」,書中記載一數跡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強和風箏的故事.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
然後把風箏放掉.後來,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終於促成
兩對美滿姻緣.這是風箏有關的一段佳話.
風箏資料(5)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紀才傳至歐洲.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馬來西亞的風箏是用秣草和乾蘆葦編成的,和韓國,印度的風箏類似,操縱起來很靈活.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確的降落在指定地點,還有人可以讓風
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
今天台灣的風箏進步更多,民國六十一年,夏威夷舉行一次世界
風箏比賽,參加國之風箏製作技術顯然不及我國.這件事實觸動了
國內許多風箏專門才.到了民國六十四年,台灣風箏已經外銷到美
國,澳洲,日本及其他國家,一年可以賺取三萬美金的外匯.
風箏資料(6)
台灣已步入工業時代一切講求速度與效率,無論市面售賣或外
銷風箏早已看不到紙製品,便宜的用塑膠制,稍貴的用尼龍布制,
僅有中,小學生工藝課仍然用紙作,因為紙較方便便宜之故.不過
香港仍然一直生產紙風箏,但風箏面已不是個別繪制而改以印刷,
雖較具工業化卻仍不失傳統特色及鄉土風味.
風箏在外國:
迎風拉線放風箏是兒童的最愛.風箏在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造
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二種.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更豐富.風箏館展出了十九個國家的風箏,地方色彩非常濃厚.

㈦ 中國古代民俗

民俗:
1.元旦
正月初一,亦稱元日,有祭神貼桃符的習俗。相傳東海度朔山大桃樹下有神荼、郁壘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畫二神像,懸掛在門口來驅鬼。五代開始在符上寫聯語,後來演變成春聯。王安石有《元日》詩:"千門萬戶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上元
正月十五,亦稱元宵、元夕、元夜。古代習俗瞎配在上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
3.社日
農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後,秋社在秋分前後。社日這一天,鄉鄰們在土地廟集會,准備酒肉祭神,然後宴飲。王家《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4.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有時是一百零六天。相傳起源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綿上之山隱居,晉文公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樹而死。晉文公便下令這一天禁火寒食,以後演變為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要禁火三日。元鎮《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
5.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踏青和掃墓。杜牧有《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6.上巳
原定於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後,這個節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遊玩采蘭,以驅除邪氣。後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遊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7.端午
五月初五,又稱"端陽"、"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據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們爭渡去救屈原,後來演變成劃龍舟的傳統。人們還投粽子到江里,以保護屈原的遺體,又有了吃粽子的傳統。唐以後端午成為大節日,朝廷有賞賜。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8.七夕
七月七日。民間傳說此日夜褲模間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婦女們結綵樓,陳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和凝《宮詞》:"闌珊星斗綴朱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9.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時秋高氣爽,月光最美,為賞月佳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韋庄《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
10.重陽
九月初九。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日月都逢九,稱為重陽。古人認為此日帶茱萸囊登山飲菊花酒可以免禍,於是便有了這一天登高飲酒的習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1.臘日
臘是祭祀名,歲末祭眾神叫臘(所以十二月叫臘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臘日,村人擊細腰鼓,作金剛力士來驅逐瘟疫。杜甫有《臘日》詩:"臘日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
12.除夕
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胡神緩,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特點:中國古代民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變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

閱讀全文

與百足的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