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青海民和縣有哪些戲曲藝術團

青海民和縣有哪些戲曲藝術團

發布時間:2023-05-23 05:57:18

A. 青海平弦戲的歷史沿革

關於曲藝青海平弦的起源的說法,一說是在明朝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從我國的北方地區傳入。據當地老藝人介紹,現今知道最早的青海平弦藝人叫作梁壽娃,外號梁佛爺,約生於1850年前後。後來又有李漢卿、陳厚齋(兩人大約生於1890年前後)在教跡肢慶授徒第和傳唱方面均頗有影響。據此推算,最遲到在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這一曲種已經開始流行。其曲目大多取自象《東周列國志》、《白蛇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等古典小說和戲曲中選取出來。從平弦聯套結構和它的詞、曲構成形式情況來看,可以看出它的來源是出自於多種渠道的。平弦曲調的名稱則多見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刊印的《霓裳續譜》和道光八年(1828)刊印的《白雪遺音》。其曲調旋律,多數與北京、天津的俗曲相同,部分則與江、浙俗曲相近。
在內地的地方曲藝中,對青海平弦影響較大的曲種,當數甘肅的「蘭州鼓子」和北京的「八角鼓」。「蘭州鼓子」的音樂唱腔也屬於曲牌聯套體結構,其中就有象賦予腔、、羅江怨銀紐絲、太平年等調子,它們和青海平弦中的同名曲調很相似,甚至連它們的聯套結構也相當一致。蘭州鼓子一般由引子(鼓子頭)、套曲、尾聲(鼓子尾)三部分組成,青海平弦構成也是由引子(前岔)、套曲、尾聲(後岔)三部分組成,它的伴奏樂器都以三弦為主,其它的樂器也均相同,而且都以筷子敲擊月兒(四寸多瓷碟)來掌握節奏、注重音樂的唱腔。隴上人一般又稱蘭州的鼓子和西寧的賦予均為曲壇佳音,這不僅是贊美詞、曲的優美典雅,而且也說明了它們內在的密切的承接關聯。
陝西省的平弦曲子和其他相關的曲藝對青海平弦也有很大的影響。從陝西省鳳翔縣文化館於1963年編印的《鳳翔民歌--平弦曲子》一書中可以看出,鳳翔的平弦戲曲雖然沒有形成曲藝形式,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曲調、唱詞以及音樂曲牌和青海平弦來作對照,就可以發現有的是屬於同名異曲,有的則是同曲異名,例如 「尖尖花」(青海平弦稱「剪靛花」)、「八板」(曲同於青海平弦的「八譜兒」)、「五更鳥」、「虞美人」(曲同於青海平弦的「楊點花」、「大開門」、「大開梅」)等。還有相當一部分則是和青海的民間小調十分相近。從歷史上人口的變遷歷史來看,根據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的《馮氏家譜》所記載:「大明洪武年間從陝西鳳翔、寶雞縣遷湟。」由此來看,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隨著全國各地移民的遷徙流入和軍隊的進入,以及山西、陝西等地的商人來青海經商落戶等,也帶來了不少外地的民歌、曲藝、戲曲在青海省河湟地區安家,開始和當地的民間藝術相互交融並衍變、發展。如青海平弦的「大蓮花」、「太平調」等曲,同陝西、青海眉戶中的同名調在旋律和結飢唯構上基本相同,「十里墩」、「牙牙兒月」同青海眉戶中的「東調」、「崗調」相同,(青海眉戶也是來自於陝西眉戶)。而平弦的「楊點花」、「倒扳槳」、「茉莉花」、「水仙花」等曲調在旋律、調式和名稱上又和南方的有些民歌相似的相近,有的連唱詞內容都完全一樣。這可能與傳說中的南京綻紫巷的居民全部發配青海西寧有關。總之,青海平弦曲藝的音樂唱腔有南腔,也有北調,有青海的特色,也有甘肅、陝西的風味,成分比較復雜。
新中國建國以後,有關部門對青海平弦十分重視,從1951年起,有關部門先後組織力量收集整理其音樂曲調,並有專著出版。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劇團試用其曲調排演了《秋江》、《樓台會》等小戲。1958年上半年,青海省湟中縣秦劇團,也試著將平弦搬上了舞台,由秦腔演員排練了大型傳統戲《趙氏孤兒》,在湟中、西寧、蘭州上演。同年下半年,青海省政府及省文化行政領導部門做出「將平弦坐唱曲藝搬上舞台,發展為地方劇種」的決定,並在西寧市戲劇學校設立了「平弦班」,於同年10月起陸續招收學員四十餘名,抽調平弦藝人、戲曲形體訓練和排戲教師、新文藝工作者近二十名,投入了將坐唱平姿握弦曲藝搬上舞台的實驗研究工作。
1959年7月,由西寧戲較平弦班的小學員們排練的第一台平弦摺子戲《百日緣》、《秋江》、《櫃中緣》被畫龍點睛式地搬上了舞台,與西寧市的廣大觀眾見面,受到了社會各界和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青海日報》、《西寧日報》連續發表了諸如《特放的花朵》、《新花開放添異彩,青海平弦登舞台》等多篇文章和劇照,熱情地贊揚青海地方劇種--青海平弦戲的正式誕生。同年國慶節,平弦劇再度公演。此後,在邊研究改革、邊教學排練演出的傳統戲有《合婚》、《打路》、《風箏誤》、《庵堂認母》、《游園驚夢》等;現代戲劇目有諸如《小兩口吵嘴》、《小紅心》(大型)、《拾麥穗》、《木匠迎親》等。其中,《游園驚夢》於1960年由青海電影製片廠拍攝了舞台藝術片。為了加強實習鍛煉,學員們還經常到農村、廠礦、部隊各處演出,普遍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歡迎。 從六十年代起,本省的地方劇種平弦戲搬上舞台以後,青海戲劇界就對它的形式與發展極為關注,平弦戲的研究成為一個新的藝研究課題。研究范圍包括有劇目、音樂和對白等諸多項目,尤其以聲腔研究為核心。專業和業余的戲劇理論劇的理論工作者們寫了很多的探討文章,如:《把握平弦的曲目發展劇目》、《平弦的念白用哪種語言好》等,《光明日報》也發表了有關平弦戲的評價文章。
平弦班的師生,在前後近兩年的期間內,藝術上基本完全處於摸索、探討的階段:在音樂唱腔方面基本上保持了曲牌套體的形式,但在結構上則打破了原坐唱曲藝的聯套方法(即前岔--套曲--後岔),而是逐漸變為從劇情發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發,來選擇適合的唱腔和音樂曲牌進行設計和聯套。對平弦曲藝中原來就有的「苦音」和「花音」兩種不同情緒和調性色彩的音樂唱腔進行了研究和創新,充實並且發展了平弦戲的「花音」唱腔,增強了表現力;在念白方面,因受到當時的全國語言規范化的影響,開始曾說過普通話,但很快發現和表演的風格不協調,便改用「西寧官話」。對傳統戲中的較有身份的人物則稍加托腔帶韻;在打擊樂器方面,曾嘗試用過秦腔的擊樂器,也用過京劇的打擊樂器。
1961年3月1日,在原西寧戲較平弦班的基礎上,經過了人員的調整和充實,尤其是加強了創研和編導力量,正式成立了「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該團的建團方針為:一、不斷發展和完善青海省的地方劇種--平弦戲。二、兩條腿走路:既排演現代戲,也排演傳統戲。三、在為城市觀眾服務的同時,面向農村,為青海廣大農村觀眾服務。
在此方針指導下,從1961年3月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前,該團創作、改編和移植排演的現代戲有《血海怒濤》、《草原英雄小姐妹》、《山村風雷》、《半口代洋芋》、《一百斤燕麥》、《櫃台紅花》、《向陽川》、《豐收之後》、《金沙江畔》等近二十齣;現代戲和傳統戲則有《馬五哥與尕豆妹》、《玉簪記》、《香羅帕》、《樊江關》、《王昭君》、斷橋》、《狸貓換太子》(一、二、三本)、《趕花轎》、《《水斗》、《盜草》等三十餘出。每年在西寧、東部各縣及廠礦、部隊、農村進行演出,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與此同時,劇團還經常邀請文藝界有關同志和愛好平弦戲的觀眾召開座談會,開展學術討論,以徵求對劇種發展的意見。《青海日報》和《青海湖》月刊還先後發表了《試談平弦戲的發展》、《能使青海人上癮就好》等文章十餘篇,對平弦戲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由於劇團先後累積表演了數量可觀的劇目,而戲曲又是主要通過音樂唱腔表現其復雜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刻畫人物性格的藝術形式,為此從1962年排練《狸貓換太子》時,在音樂唱腔方面,大膽突破了曲牌聯套結構,借鑒、創作和發展了導板、快板、散板等板式和弦樂板頭、打擊樂、行弦等,同時又保留了原先平弦中各類曲調的精華,使平弦戲的曲牌結構,由曲牌聯套體走上了輔以板式變化的綜合體路子。另外,它還吸收了青海眉戶和賢孝中的部分唱腔和曲牌,加以糅合運用,並吸取了青海民間的嗩吶牌,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表現力,在念白、表演和形體訓練方面也增加了高難度的要求。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平弦劇團業務活動基本處於停頓狀態,至1970年底,劇團解散,全體演職人員被改行。1975年,各個地方劇種移植「革命樣板戲」,並在北京舉行會演,青海省臨時組織了「西寧市業餘弦劇組」,從二十五個單位借來了五十餘名業務人員(包括原平弦劇團部分人員),移植排演了《痛說革命家史》、《深山問苦》、《情深似海》三出摺子戲,於同年7月赴北京參加會演,受到了好評。其中,《深山問苦》於9月底再次被選進京參加首都國慶游園活動。回寧後,該劇團在西寧、湟中、大通互助等地進行了多場慰問演出,同年10月下旬,「西寧市業余平弦劇組」,宣布解散,前後歷時八上月。
由於平弦戲赴京演出的成功,在群眾的要求下,於1976年5月又正式組建了「西寧市平弦劇團」,原省平弦劇團的專業人員只有少數人參加。陸續排演了《三月三》、《山村獸醫》、《同甘共苦》等平弦現代戲,在西寧、湟中、民和、樂都等地進行了演出。不久,因為該團的建團指導思想不明確,且對平弦戲的發展產生了觀點上的分歧,終於在1977年夏被改為「西寧市地方文工團」,後又改為「西寧歌劇團」。「西寧市平弦劇團」前後共存在一年時間。至此,萌芽期的青海平弦對劇種已經是三起三落,歷盡坎坷,這使得平弦戲在藝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方面,均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年在文化部的批示和青海省各級部門領導的支持下,原「青海省平弦實驗劇團」得到了恢復,這標志著「青海平弦戲」這個青海漢族地區唯一的新興地方劇種得到了新生。1979年10月,青海省文化廳恢復了「省平弦實驗劇團」的籌備組,原有人員大部分回團,另外,還招收了二十多名學員隨團培訓。經過了半年多的業務陪練和恢復排練,於1980年8月,在西寧上演了大型傳統戲《假婿乘龍》,受到了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

B. 青海花兒王子馬俊的資料 詳細

回族,生於1963年,青海民和縣人,祖籍甘肅省東鄉縣。
馬俊從小唱著花兒長大,上學讀書時常參加文藝演出。1985年民和縣舉行花兒調演,馬俊參賽並獲一等獎,l986年在海東地區民歌調演中再次奪魁,他英俊灑脫的形象,粗獷、奔放、富有魅力的歌聲,在表演場上贏得了雷鳴般的掌聲,也引起了縣、地、省有關部門的重視。同年8月他代表青海省參加了「全國第三屆民間音樂舞蹈調演」,獲得二等獎。之後被留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團,成了一名專業的花兒歌唱者。他拜朱仲祿先生為師,開始向歌唱花兒的高峰沖擊。1988年,青海昆侖音像出版社發行了馬俊主唱的《青海花兒》;1989年陝西省西部音像出版社發行了他與蘇國英、溫桂蘭的無伴奏男女聲對唱《青海花兒干咂》等盒帶,對人們了解花兒的對唱和徒歌的風味,是很有幫助的。馬俊演唱的虛型派《河州三令》、《撒拉令》、《花兒尕連手令》等,最為人們所稱道,被人們稱為花兒王子。上海國際藝術節亮相 青溜溜的青海花兒紅( 2007-11-23 09:42:16)稿件來源: 青溜溜的青海花兒紅 金秋10月,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各類展演節目正如火如荼地舉行,一股來自青海高原的清新之風,更是令觀眾為之陶醉,這就是從10月20日開始的《神奇的青海——青海文化周演展系列活動》。一周之中,大型民族歌舞《青溜溜的青海》、花兒風情歌舞《六月六——高原花兒紅》和《江河之魂——青海歷史文化展》《高原奇葩——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覽》差賀《夢境映象——青海攝影展》等相繼亮相,引領上海市民走進了神奇的青海。
主要獲獎情況:

1986年,馬俊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民歌比賽中嶄露頭租慎角、力拔頭籌。
在這一年,參加由文化部和廣電部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以一曲《尕妹是才開的牡丹》榮獲聲樂二等獎

翌年,從京城載譽歸來的馬俊又以優異的成績在「青海花兒杯大賽」上喜摘二等獎。

1989年,在「上海至巴黎世界歌唱比賽國內選賽」上,馬俊又以一曲黃恩榮作詞作曲的《麻青稞》贏得擲地有聲的「優秀獎」

1993年擔任了「青海省花兒藝術團」的團長,躋身國家二級演員的行列。

C. 孩子學京劇都有哪些好處和優勢

一是強身健體。裂裂配通過京劇的作派身段、開打動作及氣息運用,煅煉身體。
二是煅煉思維,通過記憶戲詞、板肆指式,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三是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京劇繼承並發展了數百年來中國戲曲的藝術精華,堪稱中國戲曲之集大成者。中國戲曲源遠流長,數百年來梨園界創作並積累了極其豐富的藝術經驗,從文學劇本到舞台風貌,從音樂體制到演唱技巧,從人物化裝到舞檯布置,從文戲到武戲,花雅各藝術劇種都分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為京劇形成做出貢獻的藝術家們以一種富於創造性的藝術精神大膽而有選擇地將各劇種的藝術精華取到手並加以鍛造,使之融匯為一體,形成了既有其母體的營養又有獨特品格和風貌的藝術體。它的出現給中國戲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極大地影響著整個戲曲史的走向,也在某源盯種程度上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D. 東北戲曲有哪些

東北最具代表的戲劇是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屬於漢族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E. 民間藝術團具備哪些條件

應具備的條件:

1、有與其演出業務相適應的專職演員。

2、有與其演出業務相適應的器材設備。

3、從事京劇、崑曲、地方戲曲等民族民間藝術表演項目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藝術表演項目的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可以作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向文化行政部門申領營業性演出許可證。

(5)青海民和縣有哪些戲曲藝術團擴展閱讀

藝術團是指以表演、演示藝術為主體,多元化人員、機構共同組成的團體,是國內外文化傳播的載體,是豐富全世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織。

藝術團的主體形式比較多樣,例如有歌舞團,雜技團,劇團,樂團等等,演出演示形式通常分為商演,公演,義演,展演等。

藝術團從屬性上來說,可以分為國家及行政機構藝術院團,例如中央芭蕾舞團、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俄羅斯空政歌舞團等;組織機構藝術院團,含各類學校工會藝術團體;民間藝術團等。

應提交材料:
1、申請書(申請登記表)

2、文藝表演團體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或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住所和從事的藝術類型。

3、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身份證明(簡歷、身份證復印件)。

4、演員的藝術表演能力證明及身份證復印件;演員的藝術表演能力證明,可以是下列文件之一:

a)中專以上學校文藝表演類專業畢業證明;

b)職稱證書;

c)演出行業協會頒發的演員資格證明;

d)其他有效證明。

5、與業務相適應的演出器材設備書面聲明。

F. 梨園,據說是由唐玄宗最早設立的。他在戲曲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古來音樂素有雅俗之分,所謂雅樂一般是用在國家祭祀、宗廟、朝會等隆重的慶典活動中,發揮一定的政治功能。而俗樂則主要是供人欣賞、娛樂的。二者使用的場合不同,性質也不同。雅俗之辨自古便有,孔子就重視雅樂,而貶斥俗樂。

但到了唐玄宗時,因為他自幼精通音律,熱愛歌舞表演,便覺得俗樂比雅樂更富有藝術性,不應該依附於政治性的雅樂之下。於是,他就下令在太常寺之外,單獨設立了管理和教授俗樂的教坊——梨園。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戲曲藝人入行之前先要拜唐玄宗,都被稱為“梨園弟子”的原因了。

總之,唐玄宗一生所作的曲子數不勝數,最經典最有名的當屬《霓裳羽衣曲》了。由此可見,他對音樂的痴迷程度。正因褲簡為如此,唐玄宗才成為戲劇梨園的始祖。

G. 2022年鳳城河景區就地過年免門票活動簡介

最近很搭帶多景區都已經開啟了這個就地過年政策了,還有的還在路上了,話說這個鳳城河景區也開始了,那麼具體是怎麼回事呢?有哪些好玩的和福利活動呢?下面一起來簡單的分析看看。

1、活動總覽

從今天至正月十五,鳳城河景區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新春文藝系列活動,與市民遊客共度春節。

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鳳城河景區將舉辦傳統戲劇賀大年、望海樓內賀新春、喬園尋「福」琴聲揚、漢服古風大巡遊和元宵線上猜燈謎等10多項活動。

2、活動福利

同時,響應「就地過年」的提倡,春節假期留泰過年的外地人員可免費游覽鳳城河風景區。

3、特色活動

傳統戲劇唱大年

過年看大戲,感受傳統年味兒。正月初一至初七,每天下午3時至4時30分,在老街古戲台,泰州市淮劇團、海陵區小鷹揚劇團、海陵區海城淮劇團等文藝演出團體將輪番登場。備受戲迷們喜愛的揚劇《珍珠塔》《龍鳳紫金鎖》《珊瑚情》(全本),淮劇《趙五娘》《兄妹雙雙樂逍遙》《手捧雞頭花香藕》,揚劇摺子戲《勸娘娘》《雙下山》,京劇《沙家浜》等劇目均在演出目錄之上。此外還將有《板橋道情》《茅山號子》《盪湖船》等非遺項目的表演。

正月初二、初三下午2時至4時,泰州市梅鄉京劇票友聯誼會的票友們將在泰州梅蘭芳紀念館的多功能廳舉辦新春京劇票友聯誼演唱會。

正月初五下午2時至4時,江蘇省特色文化團隊海陵區戲曲藝術團將在都天行宮古戲台舉辦新春戲曲演唱會,淮劇、揚劇輪番登場。

正月初五晚上7時,在老街古戲台,還有揚劇《五女拜壽》的演出。

望海樓內賀新春

泰州古樂是傳統的民間音樂,它起源於泰州地區的道教音樂,地域特色鮮明,演奏風格別致,既有運枝坦北方音樂的剛烈之音,又有南方音樂的柔美之韻,泰州古樂已被列為江蘇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春節期間,別忘了去感受我們的傳統地方文化。

正月初一至初六,下午2時至3時30分,在望海樓4樓,市文旅集團的古樂團將演奏《百花亭》《香偈》以及江南小調聯奏等泰州古樂。

呼呼的哨聲、飛舞的金龍,傳統漢服展示、民族旗袍走秀,柔和、緩旁桐慢、輕靈、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太極劍表演,將為新春增添一抹色彩。正月初一至初三上午9時40分至11時20分,下午2時至5時,空竹舞龍、漢服展演、旗袍展演、太極劍表演、太極拳表演等將在望海樓景區穿插進行。

春節老街好熱鬧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正月初一至初三下午4時至5時,晚上7時至7時30分,老街北廣場將舉辦空竹舞龍和古風樂隊的表演。

一顰一笑,彰顯古韻,華麗端莊,美如冠玉。正月初一至初三下午5時至晚上7時,漢服愛好者身著華服,裝扮成各種古代人物,配上相關的道具,以靈動、唯美的古韻風采,從老街北廣場開始巡遊,一路前往三水灣、柳園。

喬園尋「福」琴聲揚

「淮左第一園」喬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從正月初一開始,喬園的來青閣內將舉辦「喬園記憶四百年」圖片展,帶領大家共同感受這座古老園林的魅力。

正月初一,市民遊客朋友可到喬園北門與「民間第一福」合影並發微信朋友圈,獲8個贊後可至北門處登記領取「福」紀念品一份。

正月初一至初五,喬園將舉辦滿園尋福活動,市民遊客找到喬園內6處帶「福」字的紅包,可至景區北門處登記領取紀念品。初三、初四下午,在喬園的「三師堂」舉辦「雅韻流芳」古琴雅集,我市的古琴愛好者為市民遊客演奏古琴名曲。

版權聲明:泰州文旅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目的為宣傳泰州文化和旅遊資源,不作商業牟利。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私信與我們聯系署名、版權、稿酬等事宜。歡迎來稿、留言及指正!

來源:泰州文旅

H. 青海平弦戲是怎樣形成的

平弦戲是青海的地方劇種,創建於1961年。由曲牌聯套體結構的坐唱曲藝發展形成。平弦戲在藝術實踐中,從第三人稱的敘述變為角色的自我抒發,以平弦曲藝音樂中的雜腔為主形成平弦聲腔。

它繼承和發揚了平弦曲藝音樂的長處,同時吸收了青海越弦、賢孝等曲藝音樂和民間小調中的曲調成分,增加了打擊樂器,在音樂結構上形成了曲牌聯套和板式變化相結合的模式。

關於曲藝青海平弦的起源,說是在1522年至1572年間,從我國的北方地區傳入。據當地老藝人介紹,最早的青海平弦藝人叫做「梁壽娃」,外號「梁佛爺」,約生於1850年前後。後來又有李漢卿、陳厚齋,在教授徒弟和傳唱方面均頗有影響。

據此推算,最遲到在1862年至1874年間,這一曲種已經開始流行。其曲目大多取自《東周列國志》、《白蛇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等古典小說和戲曲中選取出來。

從平弦聯套結構和它的詞、曲構成形式情況來看,可以看出它的來源是出自於多種渠道的。平弦曲調的名稱則多見於1795年刊印的,記錄清代中葉以前的俗曲總集《霓裳續譜》和1828年刊印華廣氏沖生所編的記錄清代中葉的俗曲總集《白雪遺音》。其曲調旋律,多數與北京、天津的俗曲相同,部分則與江、浙俗曲相近。

在內地的地方曲藝中,對青海平弦影響較大的曲種,當數甘肅的蘭州鼓子和北京的八角鼓。蘭州鼓子的音樂唱腔也屬於曲牌聯套體結構,其中就有像賦子腔、羅江怨、銀紐絲、太平年等調子,它們和青海平弦中的同名曲調很相似,甚至連它們的聯套結構也相當一致。

蘭州鼓子一般由引子、套曲、尾聲三部分組成,其中引子就是鼓子頭;尾聲就是鼓子尾。青海平弦構成也是由引子、套曲、尾聲三部分組成,它的伴奏樂器都以三弦為主,其他的樂器稿核散也均相同,而且都以筷子敲擊月兒,就是3厘米多的瓷碟來掌握節奏,注重音樂的唱腔。

隴上人一般又稱蘭州的鼓子和西寧的賦子均為「曲壇佳音」,這不僅是贊美詞曲的優美典雅,而且也說明了它們內在的密切的承接關聯。

陝西省的平弦曲子和其他相關的曲藝對青海平弦也有很大的影響。從陝西省鳳翔縣於1963年編印的《鳳翔民歌--平弦曲子》一書中可以看出,鳳翔的平弦戲曲雖然沒有形成曲藝形式,但拿出其中的一部分曲調、唱詞以及音樂曲牌和青海平弦來做對照,就可以發現有的是屬於同名異曲,有的則是同曲異名。

如「尖尖花」青海平弦稱「剪靛花」;「八板曲」同於青海平弦的「八譜兒」;「五更鳥」、「虞美人」曲同於青海平弦的「楊點花」、「大開門」、「大開梅」等,還有相當一部分青海的民間小調十分相近。

從歷史上人口鍵氏的變遷來看,根據青海省民和縣下川口的《馮氏家譜》所記載:「大明洪武年間從陝西鳳翔、寶雞縣遷湟。」

由此來看,從明代一直延續至清代,隨著全國各地移民的遷徙流入和軍隊的進入,以及山西、陝西等地的商人來青海經商落戶等,也帶來了不少外地的民歌、曲藝、戲曲在青海省河湟地區安家,和當地的民間藝術相互交融、衍變、發展。

如青海平弦的「大蓮花」、「太平調」等曲,同陝西、青海眉戶中的同名調在旋律和結構上基本相同,「十里墩」、「牙牙兒月」同青海眉戶中的「東調」、「崗調」相同,青海眉戶也是來自於陝西眉戶。

而平弦的「楊點花」、「倒扳槳」、「茉莉花」、「水仙花」等曲調在旋律、調式和名稱上又和南方的有些民歌相似的相近,有的連唱詞內容都完全一樣,這可能與傳說中的南京綻紫巷的居民全部發配青海西寧有關。

總之,青海平弦曲藝的音樂唱腔有南腔,也有北調,有青海的特色,也有甘肅、陝西的韻味,成分比較復雜。

青海平弦早期的實驗劇目有《秋江》、《英台抗婚》等,改編創作和移植演出的現代戲有《秋江》、《血海怒潮》、《山村風雷》、《向陽川》等20多部。代表劇目有《狸貓換太子》、《尕旦和尚》、《中秋月》等。

I. 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省有哪幾項

1,唐卡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a,唐卡的繪制要求嚴苛、程序極為復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

b,顏料全部採用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


J. 東北戲曲有哪些

一、解釋東北戲曲這個概念:
東北戲劇指的是在東北三省發展起來的曲藝形式,作為東北的地方戲,還是由以東北方言演唱的二人轉發展起來的龍江劇和吉劇為主。
二、分別解釋龍江劇和吉劇:
1、龍江劇簡介:
龍江劇是中國最年輕的戲曲劇種之一,是20世紀50年代末誕生在黑龍江的地方戲曲新劇種。黑龍江漢族地方戲曲之一。1958年,在東北三省協作區會議上,周恩來提出要發展東北地方戲曲後,黑龍江省以二人轉、拉場戲的音樂為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把說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豐富、發展成戲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為龍江劇。
2、龍江劇具體劇目介紹:
歷年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寒江關》、《春靈庵》、《雙鎖山》、《倆新媳婦》、《結婚前後》、《張飛審瓜》、《皇親國戚》等。
3、吉劇介紹:
吉劇是吉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曲藝二人轉的基礎上吸收東北其他漢族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逐步發展而成的。從1959年至今,吉劇共創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其代表作為《包公賠情》、《燕青賣線》、《桃李梅》。
4.吉劇具體劇目:
劇目有《包公賠情》、《搬窯》、《燕青賣線》,後又相繼編演了一批新劇目。如現代戲《婚禮上的眼淚》、《情法之間》、《春回大地》、《黃連花》和古代戲《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三請樊梨花》等。
三、回答問題:
所以綜上所述,東北劇的代表劇目有:
《包公賠情》、《搬窯》、《燕青賣線》,後又相繼編演了一批新劇目。如現代戲《婚禮上的眼淚》、《情法之間》、《春回大地》、《黃連花》和古代戲《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三請樊梨花》《寒江關》、《春靈庵》、《雙鎖山》、《倆新媳婦》、《結婚前後》、《張飛審瓜》、《皇親國戚》等。

閱讀全文

與青海民和縣有哪些戲曲藝術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