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面構成的由來
平面構成作為一門設計基礎課的教育,始於1919年德國包豪斯設計學府,其後應用於設計的各個領域,如服裝,造型設計,建築,繪畫等。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平面構成的歷史
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在中國藝術教育界被統稱為「三大構成」課程,它們起源於1919年德國包豪斯學院的設計課程改革。包豪斯學院(Dasstatiiches Bauhaus)是世界著名建築師瓦爾特·格羅佩斯在德國魏瑪城創立的第一所設計學校,時年35歲的格羅佩斯大膽地在包豪斯學院進行了教學改革,而在當時其他的藝術學院的教學理念仍是19世紀的傳統與唯美的藝術古典主義。包豪斯設計學院以鮮明的功能主義,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教育口號。開創並設計了整套嶄新的藝術教學計劃和理論體系,通過改革將新的教學計劃和理論體系貫徹到日常的教學中,使學生的藝術視覺感知度達到了理性的水平。包豪斯學院也以嶄新的教育方法和一流的教授群體為世人所敬佩。如:康定斯基、伊頓、克利費寧格、蒙克、莫霍利等一流藝術家都在此校任教,他們也是其嶄新的藝術教學計劃和理論體系,特別是基礎課程的改革者和實踐者。其中的瑞士畫家、美術理論家和色彩學家約翰內斯·伊頓在包豪斯學院開設了基礎課程,他的《設計與形態》和《色彩藝術》著作開拓了構成藝術的理論體系。包豪斯學院最終確立了20世紀的藝術設計理念,奠定了現代藝術設計的基礎。
包豪斯學院對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的研究既有嚴格的理論體系,也強調教學和實踐的結合,教學里融合了各國前衛藝術的精華,打破了舊有的藝術教學模式,提倡運用不同材質進行概念表現,鼓勵學生對色彩的形式想像力進行理性分析和實驗,使學生超越舊的經驗約束與視覺習慣,培養了嶄新的、敏銳的視覺認知能力。
由於戰爭,「包豪斯」(Bauhaus)設計學院從成立到被迫關閉只有短短的13年時間,卻培養出了一批在各個設計領域中出類拔萃的人才,所以說包豪斯設計學院是現代藝術設計誕生的搖籃。三大構成(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就是在包豪斯設計學院的教學體系中逐漸成熟的。雖然它們當時還沒有形成較規范的體系,但是它們對於包豪斯設計學院學生設計實踐的開展功不可沒。20世紀中葉,日本的藝術設計教育開始引進三大構成教育體系,日本的藝術設計大學不僅把構成教育作為基礎課程,而且把它變成為一門專業課程進行充實整理,所以日本在三大構成教學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三大構成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經由香港開始被引入,逐漸成為國內大部分藝術院校共用的藝術基礎教學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