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外國美術史簡答題羅丹的藝術思想
羅丹所處的19世紀是法國資本主義發展、壯大時期,工業化大生產創造了大量的剩餘物質財富,「貴族們」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批評家們誇誇其談、胸無點墨;拿破崙三世仍然抱著帝國的野心貿然於1870年和普魯士交戰,結果自喻為「文明」的法國人沒有打敗「野蠻」的普魯士人,普魯士作為勝利者割佔了阿爾薩斯和洛林;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興起,而平民依舊窮困。
在藝術界,偽古典主義死抱前人傳統不放,墨守成規,反對藝術創新,嚴重桎梏了青年人的創造力;沙龍藝術追求表面形式的典雅和激情,缺乏創造所必須的熱忱和真切的感受。而羅丹和他同時代的許多藝術家,如巴爾扎克、雨果、福樓拜、杜米埃、庫爾貝等遵循另一種美學法則,他們開始把目光投向普通生活,努力提示現實生活中的真實。
2. 簡述羅丹的藝術風格
羅丹的藝術風格:
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紋理和造型表現他的作品,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響力,被認為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或亮絕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
奧古斯特·羅丹是19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衫姿雕塑家,他一生勤奮工作,敢於突破官方學院派的束縛,走自己的路,他善於吸收一切優良傳統,對於古希臘雕塑的優美生動及對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其作品架構了西方近代雕塑與現代雕塑之間的橋梁,羅丹是西方雕塑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
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文學史上的地位,羅丹同他的兩個學生馬約爾和布德爾,被譽為歐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個偉大的雕刻家。
歐洲兩千多年來傳統雕塑藝鍵衫術的集大成者、20世紀新雕塑藝術的創造者。
(2)羅丹形容的是什麼藝術風格擴展閱讀:
羅丹他所塑造的人物都是忍辱負重、現實生活的內涵寫照,他的藝術力量不是外在的呼喊,而是理性意義的表露,是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自然爆發。
他的取材但丁「神曲」的《地獄之門》這一與建築緊密相連的巨大藝術工程,耗去了他後半生的整整37年,至逝世也未完成。著作有《羅丹藝術論》。
羅丹的一生是被人攻擊和嘲諷、同時亦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終以一種偉大的人格正確地面對這一切。羅丹一生攀登,並終於登上米開朗基羅之後的又一高峰。羅丹堅信:「藝術即感情」。
他的全部作品都證明了這一觀念,都深刻揭示了人類的豐富情感。以此而論,羅丹是最傑出的浪漫主義雕刻大師。
3.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羅丹
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羅丹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 法國傑出的雕塑家,藝術理論家。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小職員家庭。早年進過工藝美術學校,從事過裝飾品雕刻,臨摹等手工藝工作,還曾一度進修道院作修士,在藝術方面,受到神父的鼓勵。1864年在動物雕刻家巴里工作室工作,受其熏陶,後又進學院派雕刻家卡里埃·貝勒茲工作室作了六年助手。1871——1877年,居住在布魯拆冊塞爾,其間於1875年訪問義大利,先後受到多那太羅和米開朗基羅藝術風格的影響和啟發。1880年始至逝世,受但丁《神曲》啟示,致力於大型浮雕構圖《地獄門》的製作。1917年,羅丹與相愛五十年的露絲女士正式舉行婚禮,不久去世。
羅丹創作注重對對象的研究,強調構思,力圖創新,追求「靈魂的相似」,其作品造型精確,形象生動,意味深長,評論界稱他是「以石頭為表現手段的思想家」。代表作品有《青銅時代》、 《思想者》、 《加萊的市民》、 《巴爾扎克》等。羅丹同時猜御凱熱愛音樂、舞蹈、繪畫,注重文學修養。他的理論著作有《法蘭西大教堂》、 《藝術論》。其中《藝術論》是由葛賽爾根據他口述記錄而成。羅丹基本屬於人性論者。從人性論出發,誇大藝術的社會作用。他的藝術思想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有些觀點自身也不盡一致。他認為「藝術上的唯一原則是把看見的東西抄錄下來」,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無條件地信仰自然,忠實於自然,因而不滿於當時法國社會充斥著矯飾的雕塑藝術,主張尊重「自然」,強調寫實,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對美與丑的問題,他認為自然中的一切不都是美的,真正的美在於通過「外部的真實所表現的內在真實」,真正的丑也不在「外部的真實」而在「內部的真實」;藝術中反映的自然才是美的。籍此,他力圖將生活中的美醜與藝術的美醜、形體的美醜與靈魂的美醜區別開來,說「世間唯獨有一種美,即宣示真理的美」,主張美與真的一致性,用美表現真。
在藝術的內容與形式方面,他強調苦練,掌握技巧,但更注重以此表現內容,在形象中蘊藏一種思想、一種感情。他的名言「藝術就是感情」, 「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即由此而發。羅丹的藝術理論和創作基本屬於現實主義范疇,與當時的學院派藝術迥然不同。從他創作《青銅時代》至晚年創作《巴爾扎克》,多次引起藝術界爭論,經常受到不公平待遇。羅丹不僅給當時死氣沉沉的雕塑藝術帶來生機,而且使之成為大有可為的藝術,創造了現實主義雕塑藝術的典範。又因他創作過於強調明暗的不穩定對照,減損了形象質感,加之他的作品同印象派畫家莫奈作品一同展出過,曾被認為是印象主義雕塑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的創作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現實主義,認為穗喚「藝術是一種宗教」,影響到後來的頹廢派藝術。
4. 簡析羅丹雕刻藝術的成就和特色
羅丹的一位好友回憶道:羅丹「常常一個人孤獨地迷戀著一塊大理石,對著它細細揣摩,盤算,靜靜地度過幾個小時,直到在石料中幻視到美好形 象時才動手。」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這種創作靈感的火花中閃現的藝術構思。這件作品別出心裁,在正方形基座上烘托著一個沉入遐思中的少女頭像。她那恬靜、執著的神情,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的確令觀賞者從這塊石頭中幻化出無數美好的想像來。彷彿這些人物的內在精神被千年積淀的石質緊緊包裹著,給人以難以捉摸的誘惑力。《沉思》只鑿出了一個頭部,沒有鑿出頸部,雙肩和軀體,保留了下面一方塊未經多少加工的粗糙石頭,令人感到迷惑。它決不是一件末完成的雕像,而是作者故意這樣作的。據羅丹解釋:他想集中在「沉思」這一主題上,因而除了臉部神情之外,要拋棄一切無關的局部。他認為,在一些和主題無關的細部上加工雕琢,只會損害對主題的闡述。藝術靈感頓促他雕鑿到此部位而停刀,這就是羅丹在雕塑語言上的獨特創造。 這尊《沉思》作於1886年,尺寸較小,75×55×52厘米。 裸體藝術是西方時尚,羅丹非常熟諳這些「裸體的語言」,他的至理名言是:「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他認為「美,就是性格和表現,而且自然中任何東西都比不上人體更有性格。」因此,在羅丹的雕塑中,自然而然地人體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思想者》、《三個幽靈》、《吻》和《永恆的偶像》等等,都是用這種「語言」來宣洩人類的感情的。大理石《達尼娜》雕塑是羅丹中年時期的作品。那匍匐稍帶扭曲的少女身軀,節律勻稱,光潔細膩,線條流動,與粗獷的底座的形成鮮明對比,產生堅軟相間的美感。與美相反的是丑,《丑之美》,是羅丹又一代表作。《丑之美》,又名《歐米哀爾》,青銅,創作於1885年。
《歐米哀爾》這座雕塑是羅丹根據法國詩人維龍的《美麗的歐米哀爾》一詩所創作的。歐米哀爾曾是個年輕美貌的妓女,在情場上風流一時,而今風光不再,不堪回首。這個比木乃伊還要皺老的老妓,正在悲嘆她的醜陋。她彎著腰無力地低垂著頭,絕望地看著自己那干癟如柴的胸部,一道道布滿皺紋僵硬的肚皮,四肢筋節猶如枯乾葡萄藤。當一些婦女在展廳里看到這座雕像時,都驚叫到:哎呀,太丑了!
平常的人總以為凡是現實中認為丑的,就不是藝術的材料。但羅丹認為「在自然中一般人 認為是醜陋的,在藝術上可以是非常美的,只要它充分表現自身的性格和思想,這種丑要比粉飾的美要好得多。《歐米哀爾》是"化丑為美 "的上乘佳作。
羅丹一生中凡是傑出的作品,在那個時代總要引起激烈的爭論。尤其是他晚年創作的幾件作品。 羅丹創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雕 像:如巴爾扎克、雨果、蕭伯鈉、莫扎特等,其中最為著名並引起極大爭論的是晚期作品「巴爾扎克像」。此尊塑像是羅丹接受作家左拉的委託,為當時作家協會所作的。羅丹保證18個月完成任務,並預支了10000法郎的稿費。可是羅丹用了六年時間才完成。
羅丹的創作態度是非常嚴肅的,為了將這一偉人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來,羅丹重讀了一遍巴爾扎克的主要著作,尋找並研究有關文獻資料。研究了法蘭西劇院的巴爾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都蘭尼等地體現生活。 當時法國已對中國的造型藝術產生興趣,東方美術中的達摩祖師、鍾馗以及佛雕像中的架裟僧披等,都給羅丹以新的啟示。在此基礎上,羅丹又以現實生活中的相似者為模特兒塑造了七個巴爾扎克裸體人物,最後選擇了巴爾扎克習慣於穿著睡衣工作,在深夜寫作時沉醉在創作激情的情景與神態,巴爾扎克身披寬大的睡袍,身軀微微後傾,整件作品,沒有細節,沒有身段,沒有四肢,只有略微有點誇張的形象,在蓬鬆的頭發下面,是充滿著的人類智慧和創作的高昂頭顱。 《巴爾扎克像》,形神俱備,是一個全新的人體雕塑理念,當作品於1898年在沙龍展出時,激起了廣泛的社會抨擊。說它是「印象主義」,是怪異的、病態的表現,脫離現實的人體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評者甚至把這尊雕像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作協拒絕接受它,作協主席——詩人揚?愛卡德因拒收訂貨而氣憤得辭了職。作家左拉、法朗士、畫家莫奈、勞特累克、音樂家德彪西等人,聯合起來支持羅丹,並發表了宣言。最後,羅丹不堪忍受這種長時間的爭執,毅然決定把作品運回自己的工作室,退還了稿費。但他堅信:「假如真理應該滅絕,那麼後代就會把我的《巴爾扎克像》毀成碎塊,若是真理不該死亡,那麼我向你們預言:我的雕像終將立於不敗之地。」1939年,這座雕像終於被鑄成銅像矗立在巴黎,此時,羅丹已逝世22周年。
羅丹認為《巴爾扎克紀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紀念碑作品之一。羅丹說:「它是我一生中創作的頂峰,是我全部生命奮斗的成果,我的美學原理的集中體現。」 事實上,現今廣大美術欣賞者也是這樣看待的。具有劃時代成就的藝術大師,往往難於得到同時代人的承認,直到他預示的思想和方法為社會所接受時,人們才認識他是一位先軀,然而他已經不在人世了 歐美國家的個人博物館為數不少,但是能在生前享受這種榮譽的實在寥寥。而羅丹還在世,他的博物館就巳建立起來了。可是,這裡麵包含著他多少苦心。羅丹博物館,坐落在巴黎市區的瓦雷納大街,一座老式的兩層小樓,樓前擁有草坪,樓後帶有花園。早年這是一座修女院,後來成為比隆么寓,1880年,羅丹租用了樓下的幾間房間作為工作室。晚年羅丹感到已臨垂暮,急於把自己的作品捐贈給法蘭西共和國,請求政府將比隆公寓就地辟為羅丹博物館,誰知事情一拖就是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就更無人過問了。1916年9月13日,76歲高齡羅丹重病昏迷而復醒之後,法國美術部派人到床前,與他簽訂協議,接受羅丹的捐贈。羅丹捐獻青銅、大理石作品各56件,石膏作品193件,泥塑100件,草稿和素描2,000多件,另有他收藏的古希臘作品和德加等人作品多幅,改建比隆公寓為羅丹博物館。到翌年十一月,時值笫一次世界大戰,環境惡劣,他在飢寒之中與世長辭,結束他輝煌的藝術生涯。
5. 羅丹在藝術上的風格為何
很多人喜歡把羅丹稱為印象派雕塑家,因為他正逢印象派的時代,實際上羅丹的風格與印象派是大不相同的。印象橋團派畫家只關心純粹的敏灶橘藝術語言,莫奈就明確表達了「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然而,羅丹在藝術上所體現的,是反叛與愛的沖動交織在一起。在羅丹看來,愛是一片蒙矓辯並,意識到了愛的存在,也就體驗到了慾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