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如何看看待論辯的藝術

如何看看待論辯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3-06-01 17:22:59

Ⅰ 《孟子》的論辯藝術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一)孟子的論辯邏輯
孟子論辯之所以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嚴密的邏輯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譚家健認為孟子雖然不像墨子那樣有比較完整的形式邏輯理論,但是「卻能普遍而熟練地使用著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和思維形式,其文章都有著嚴格的邏輯」,在論辯過程中,孟子成功地運用了排中律和矛盾律,從而「無論和誰辯論,孟子都從沒有輸過」[2]。孟子論辯中所運用的邏輯方法有:(1)逐層推論法,又稱「台階術」 。在具體的論辯中,穿插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縱,開合自如,引人入勝。如《梁惠王下》: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從交友之道說起,獲得齊宣王認同,登上第一級台階;次及部門長官的政務,引齊宣王躋上第二級台階;最後提出議論中心,使齊宣王不得不在內心贊同,雖然他口頭上不願表態,從而達到規諫國王的政治目的;
(2)破斥兩端法,針對論敵用假言推理與選言推理的綜合方法進行的責難,孟子從容應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予以有力的破解;
(3)提出新論點法,即當論敵用假言和選言推理進行論辯時,採取肯定一面另提新論點,以擊破對方隱含的錯誤觀點;
(4)例證法,即把例證作為一個前提,使邏輯推理更加嚴密。
儒家主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合乎禮節。但孟子認為不能只拘泥於禮節,而應視實際情況靈活變通。例如拿飲食、婚姻的重要方面與禮節的輕微細節作比較,那麼飲食、婚姻重於禮節。「男女授受不親」雖是一條儒訓,但孟子認為「嫂溺不援,是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子·離婁上》)。
有一個任國人對孟子的學生屋廬子說:「如果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會餓死;不按照禮節去找吃的,便能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禮節去行事嗎?如果按照迎親禮,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迎親禮,便會得著妻子,那一定要行迎親禮嗎?」屋廬子茫然不知所對,轉而求助於孟子。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舍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與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軫兄之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軫,則不得食,則將只能之乎?逾東家之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孟子·告子下》)
孟子並不直接回答任國人的詰難,而是舉出兩個例子讓任國人判斷,間接表述自己的觀點,即應當根據禮節來待人處事,決不能違反禮節,任意胡作非為,干出傷天害理之事。

(二)孟子的論辯語言
語言是論辯的物質手段,論辯是語言的直接交鋒。孟子很重視論辯的語言,他的語言是論理式邏輯語言,又是形象化的文學語言。這既有利於加強論辯的說服力,又有利於增強論辯的感染力。
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語言藝術的顯著特色,譚家健認為,孟子的比喻「淺近平易而生動有有趣,輕快靈便而又深刻貼切」,「堪稱比喻聖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設譬,運用靈活,精闢允當,一語中的,從而引起讀者廣泛的共鳴;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為開風氣者,這類「敘述則時特精妙」的長喻「曲折多姿,生動有趣」,「有很高的藝術價值」[3]短喻則既平易又精練,正喻生動有趣,反喻誇張幽默。實際上無論是單純的比喻,還是故事性的長喻,為先秦諸子散文所共有,而孟文為人所稱道,是因為有其獨特的「個性」,從而形成了孟文特有的風格,管文提供的思路當有某種方法論意義。
孟子主張性善說,把「義」看作是性善論的主要內容之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是人所共見的,人們都能切切實實體會到它的存在和價值,能唱能跳,善行會跑。但是,「義」是個抽象的概念,無聲無嗅,無形無狀,普通人難於把握。為了使「義」的價值能夠直觀現實在人們眼前,孟子採用了譬喻說理技巧,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具體形象地區別出「生」和「義」價值高下不同。因此,「捨生取義」的結論就易於為人們接受和實踐。

(三)孟子的論辯方法
方法是通達勝辯的橋梁。孟子的論辯方法是他的論辯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能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況,採取因勢利導、比較異同、利實相參、執中有權等方法,特別是「執中有權」論,可以說是孟子分析情況、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
孟子認為「執中無權,亦猶執也」。孟子認為「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是極端自私的,而「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用博愛代替自私,不利於宗法制度。所以孟子反對執著,「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賦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他運用「執中有權」法,擺脫了辯論中的兩難的困境。
其次,孟子經常採用因勢利導的方法,藉以激發對方的善端,減少論辯的對抗,宣傳、實現自己的主張。孟子一向主張「仁政」,他在勸告君王要實行仁政時曰:「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然後又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使君主聽了心悅誠服。孟子還認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勞力,或勞心;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滕文公上》)。
此外,孟子主張王道,就要和霸道比較;主張正義之戰,就要和不義之戰比較;主張仕以其道,就要和仕非其道比較。比較才能分清是非、好壞、輕重、大小,這是論辯最直接的任務。

(四)孟子的論辯風格
風格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如果孟子的論辯藝術沒有獨特的風格,就不成其為孟子的論辯藝術了。旗幟鮮明、感情強烈、文采斐然、說理痛切,這都是孟子論辯藝術的總體特點。
孟子在論辯中主張什麼,反對什麼,立場、觀點鮮明,而且感情色彩強烈。他反對不義之戰,歌頌正義之戰;反對暴政,贊揚仁政;反對楊墨,推崇孔子;反對窮奢極欲的權貴,同情水深火熱中的百姓。
孟子在論辯中長於說理,顯示出他雄辯的才華。他往往能針對對方的言論,不急不迫、一步緊似一步地論說開來,最後用精闢的語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方的謬誤,確有說理痛切、發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對偶等手法進行勸說。他在勸君主端正對大臣的態度時,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孟子還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上述觀點皆本人的淺顯之談,對於亞聖孟子的散文,還待深入研究。
注釋:
[1]《文心雕龍·論說》,意為:「一個人論辯的價值,比國寶九鼎還貴重;三寸之舌的力量,比百萬雄師還強大。」劉勰對論辯的評價,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Ⅱ 孟子的論辯有什麼特點

《孟子》一書中有許多可以作為座右銘的「名言」,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等。但寫本文,專門探討孟子的論辯,也就是論辯方法或技術。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頭,大老遠的來見我,有什麼高招使我的國家擺脫困境嗎?

【原文:亦將有以利吾國乎?】注意:梁惠王問的是,有利於國家的策略。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談利益呢,國王說什麼可以有利於國家,大臣說怎麼做可以有利於自己的家,公務員說如何做才能對自己有好處。上上下下都為了利益而奮斗,那麼公務員就要琢磨大臣,大臣就要琢磨篡黨奪權了。

注意:孟子是把原文中的「利」變成了私利。這是孟子論辯中的一招:偷換概念。



(2)如何看看待論辯的藝術擴展閱讀:

孟子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孟子主張行仁政,必須效法先王(堯、舜、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統治政治,這樣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孟子也十分重視學習環境,置學子於優良環境中,施以自發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啟發宋明理學。 孟子提出「內聖之學」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擴充善性,壓抑物慾之性,自身反省。這種內省的修養方法,成為後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顥、程頤、陸九淵、王陽明等宋明理學家,都是繼承孟子這方面的學說。

Ⅲ 你對辯論有什麼了解

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後得橋陸到正確的認識或共盯正同的意見。那通俗來講就是正反雙方各持一方,站穩己方立場,質疑對方觀點。我認為,辯論只是對某件事或者某種意見態度,站在不同雙方進行的一敏則頃種思考,並不會帶來什麼實際性的改變。一場辯論是改變不了太多東西的。

Ⅳ 孟子論辯術對我們的論辯有什麼意義

好嘩閉圓像有點長吧。,。

因為孟子熟練地運用了各種論辯手段,成功地達到了他的論辯目的,這就是孟子的論辯藝術。對孟子的論辯態兆藝術,可從四個方面來研究:論辯的邏輯,論辯的語言,論辯的方法,論辯的風格。/y.,#
一、把握心理,張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歸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這種心理,進行仁政思想的宣傳,引導梁惠王實行王道政治。慮及惠王那尊貴的地位、心高氣傲的性格,孟子先避其鋒芒,再投其所好的講一個寓言故事,一步步爭取了主動。王道政治的理想與魏國的社會現實相對比,孰是孰非,黑白分明,而"斯天下之民至焉"又具有極大的誘惑力亂塌:魏王接受孟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因勢利導,精心設彀。"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精妙絕倫,看似漫不經心,卻暗藏機軸,"循循善誘",陷惠王於被動。《梁惠王上》第七章孟子先復述齊宣王的故事(來源於胡齕),肯定"是心足以王矣",也是巧設圈套,請君入瓮,可以參證。
三、充分蓄勢,一瀉千里。起篇沒有直接駁斥,也不回答惠王的問題,通過故事"迫使"惠王自我否定,在惠王無力還擊的心態下,在為自己正面提出主張鋪平了道路之後,孟子才一發而不可收,充分透徹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四、設喻排比,氣勢浩盪。文章設喻說理,既從容不迫,又犀利無前。文章大量使用排比句勢,如連弩排炮,江河決堤,力有千鈞。這篇文章以氣勢勝,對後來的賈誼、韓愈、蘇洵等都有很大影響。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看待論辯的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