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美學原理藝術的功能包括哪些

美學原理藝術的功能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05 12:14:51

Ⅰ 美學是什麼哦,包括些什麼內容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美學是以對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研究為主題的學科。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但不研究藝術中的具體表現問題,而是研究藝術中的哲學問題,因此被稱為「美的藝術的哲學」。美學的基本問題有美的本質、審美意識同審美對象的關系等。由於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因為美的對象,即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無論是主觀,還是客觀的研究,都是經過人的感性、理性作用之後的結果。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准。德國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 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 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即使尖銳的邏輯學也能同時成為很高的審美價值。
美學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一)古典階段
從古希臘羅馬到文藝復興時期,從先秦兩漢到近代王國維之前,中西方思想美學還處在一種「前美學」的形態。這一階段美學思想的主要特點在於:初步和比較零碎地提出了一些有關美學的基本問題、概念和范疇,並作了一些尚不徹底的回答;對美的思考往往同人們對社會人生的哲學、倫理把握直接聯系在一起,「美」與「善」常常混為一談。這就是說,人們在思考美的問題——包括美的本質、藝術的社會作用等的時候,既沒有完全擺脫直觀經驗的形態,也還沒有同哲學、道德、宗教、藝術理論的思考嚴格區分開來,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對象范圍並對問題作出獨立、系統的解答。
具體而言,先秦兩漢中國古代賢哲主要是在關注人的情感立場上,從哲學、倫理層面探討人類審美諸問題的。當時的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中,都包含了許多迄今很有價值的美學思想,例如《左傳》、《國語》、《尚書》等典籍里,便記載有諸如「五味」、「五色」、「五聲」之美的主張,以及有關「無害為美」、「以和為美」的重要見解。其中,儒家著重強調了美和藝術的社會作用;孔子「興、觀、群、怨」的詩論以及「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准則與「盡善盡美」的觀念,孟子「充實之謂美」的主張等等,就體現了儒家美學思想鮮明的社會倫理化傾向。道家則從「逍遙」、「無為」的處世態度出發,強調藝術和審美的超越性、自然純朴性;老子有關美善相依、大音希聲的看法,莊子「虛靜恬淡」、「身與物化」、「物以游心」的審美境界論,都曾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魏晉至近代王國維之前,中國美學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豐富。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詩歌、繪畫、音樂、舞蹈、戲曲、書法、工藝領域,提出了諸如意象、神思、韻味、意境等中國所獨有的審美范疇,使美學的思考不斷趨於精細化。特別是,當時的美學思想家大多同時是詩人、畫家或書法家,因而其美學思考往往同實際的藝術經驗直接聯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美學思維由「美」「善」問題向審美與藝術特徵問題轉向,深化了直覺感悟形式與古典理性精神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中的結合。
西方美學的發源,主要基於對事物本質的追求和對各門藝術的統一定義的努力。古希臘學者曾經對「美是什麼」、「美的事物是怎樣產生的」等作了大量推測,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把數量的和諧關系視為藝術(音樂)美的根基,主張美是「和諧與比例」。尤其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s),對美的本質問題作了一定深度的討論。例如,柏拉圖在他的一系列「對話」中,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見解,即美的范圍十分廣泛,形體、心靈、行為、制度等都是美,但探討美的本質卻不應追究什麼是「美的」問題,而應該探究導致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質(「美本身」)。亞里士多德則在《詩學》等著作里,深刻分析了悲劇藝術特徵、藝術起源等,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說」和「凈化說」,並將「美是和諧」思想同當時人們對生物有機體的認識結合起來,從而成為西方美學史上第一個具有自己獨立理論體系的美學家。
中世紀,在基督教神學引導下,美學以壓抑人性的豐富性為代價,把審美的光輝完全歸於神(上帝),「基督教的上帝代替了至善和理式,上帝就是智慧、仁愛和最高的美,就是位於造物主靜觀階梯之上的自然美的諸事物的源泉」①。 這種以神為中心的美學理想,在以人為本的文藝復興浪潮中受到猛烈沖擊。此後,在法國古典主義美學、英國經驗主義美學,以及狄德羅(D.Diderot)「美在關系說」、萊辛(G.E.Lessing)「詩畫同一說」等的推動下,西方美學日漸豐富,為美學學科的正式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強調真、善、美的同一,特別是美和善的一體性,是「前美學」形態下中西方基本一致的思想傾向。亞里士多德就認為:「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②。 而孔子所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③ 孟子所謂「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④, 以及荀子「全粹全美」的美本體論、「水玉比德」的自然美論等,其中所強調的,就是美與善的一致與和諧。這說明,在人類思想的早期發展中,美學問題的提出與探討,既與當時社會的政治、倫理和人生理想緊密相關,也是組成早期人類思想整體的重要內容。
(二)美學學科的建立與成熟
這個階段,美學發展的主要特點在於: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學科,「美學」得以正式建立,並在德國古典美學那裡趨於成熟,完成了系統化、形態化的理論構建。
1735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A.G.Baumgarten)在《詩的哲學默想錄》里,第一次提出了詩的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並以希臘語中「埃斯特惕克」一詞稱這種詩的哲學為「感性學」(德文為sthetik,英文為Aesthetics),認為詩作為「完善的感性談論」(即「完善的」感性表象的認知和表達),是「可感知的事物」,也是詩的哲學或詩的藝術的對象,「詩的哲學考察是指導感性談論趨向完善的科學」,詩的藝術是「一種有關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現的科學」⑤。
不過,鮑姆嘉通此時雖然把詩的哲學叫作「感性學」,卻還沒有正式以之命名美學。直到1750年,他用sthetik作為書名,出版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拉丁文專著(即《美學》第一卷),美學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了,而鮑姆嘉通也因此被後人譽為「美學之父」。
從鮑姆嘉通那裡,我們發現,第一,美學原本是作為一種與邏輯學相對立的認識論被提出來的。⑥ 鮑姆嘉通指出,人的心理分為「知」「情」「意」三層,邏輯學研究知或理性認識,倫理學研究意志,惟獨人類情感(「混亂的」感性認識)一直沒有相應科學來研究,因此有必要設立一門新的科學來彌補這一漏洞。這就是他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說美學(Aesthetics)「是感性認識的科學」的意味所在,由此也初步界定了美學的對象和范圍。在這個基礎上,鮑姆嘉通構造了一個包括理論美學和實踐美學兩部分的美學框架:前者包括啟迪學(關於事物與思維的一般規則)、方法學(關於條理分明的安排的一般規則)、語義學(關於用美的方式想到的和加以安排的東西的表達手段的一般規則),涉及詩或藝術的題材、思想、結構及語言表達的一般規則問題,中心目標是實現美——感性認識的完善;實踐美學則研究個別情況下如何運用一般規則的問題。盡管這個體系框架基本上還是藝術學的,但它對後來的美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啟發。第二,美學研究人類認識中具有審美屬性的部分。鮑姆嘉通認為,感性認識又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心靈中以美的方式進行思維的自然稟賦,即人的低級認識能力以及相應稟賦(感受力、幻想力、記憶力、審視力、趣味、創作天賦、預見與預感、表達表象的能力等)和高級認識能力(如知性、理性)、天賦的審美氣質(如情感能力);二是審美訓練,即審美才能的培養;三是審美學說與審美指導。所謂「感性認識的完善」、美的實現,就是以低級認識能力為主幹,交織各種心理因素以及審美觀念、審美技能的綜合活動過程。這樣,作為認識論提出來的美學(感性學),同時是研究藝術和美的科學。「美學的目的是感性認識本身的完善(完善感性認識),而這完善也就是美」⑦。美作為感性認識的成果,也就是「表象的總和」的完善,是詩、「美的藝術」、「自由的藝術」。
作為大陸理性主義的繼承人,鮑姆嘉通的主要貢獻,在於從人的心理結構劃分上,為美學找到了一個恰當的名稱,使得人類的美學思考在經歷長期發展之後,終於有了自己明確的對象。而他在遵循傳統哲學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高、低劃分之時,給予感性認識以應有的重視,強調美學研究的獨立的認識價值,則啟示他的同鄉康德(Kant)、謝林(Schelling)、席勒(Schiller)、黑格爾(Hegel)等人,在更高層次上最終建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的德國古典美學。
康德和黑格爾便以鮑姆嘉通的美學為思考起點,致力於解決感性和理性的和諧自由統一問題,並各自推演出自己的理論體系,對美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康德美學的重點在人的感性認識能力、主體心理機能方面,深刻地提出了有關「審美判斷力」的問題,不僅給予審美判斷(即審美心理機制)以組合有序的表述,而且在重點分析審美心理機制的過程中,形而上地探求美(情感表象),形而下地推及藝術,建構了一個以審美判斷為中心的先驗哲學的美學體系。這樣,在康德那裡,美學便不再是一個空洞的理論框架,而成為有著充實的內容、明確的對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疇的嚴謹體系。
黑格爾則著重探討了感性認識能力的產物、對應物——詩(藝術)以及藝術的歷史。在他那裡,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藝術作為「絕對理念」外化為主體心靈理念的感性形象表現,則是美的最高形態。正是以美的理念或理想為起點和中心,以美的理念的邏輯和歷史的感性呈現(即藝術類型和藝術體裁)為基本對象與內容,黑格爾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嚴密的藝術哲學(美學)體系——它的最大貢獻,是給了美學以邏輯與歷史,把美學從重視心理研究引向了重視歷史研究的方向。
盡管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發展主線仍然延續在後現代美學進程上,但它的內部卻發生了劇烈扭變:在人本主義這條線上,從「結構」到「解構」的轉向,充分體現了美學的「後現代」特點——結構主義曾強調作品本文背後實際起支配作用的「結構」的存在,解構主義卻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結構」;結構主義強調作品本文的內部研究,解釋學美學、接受理論等卻把重點轉移到讀者和接受過程,強調本文意義的不確定、相對和多義,呈現了「非中心化」的特點。在科學主義這條線上,分析美學曾經由語言分析入手,反對固定的美的本質探討,走向了美學的取消主義;後分析美學則集中到藝術本體論上,以折衷主義取代取消主義,走向了美學的建設性方向。
總起來說,美學是以人類審美為自身特殊領域,以審美活動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探討審美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來追蹤、建構人類審美價值體系的人文學科。

Ⅱ 藝術美的主要特徵有哪些美學原理簡答題

藝術作為審美主客體關系的最高形式,藝術美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藝術是對客觀社會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藝術又凝聚著藝術家主觀的審美理想和情感願望。也就是說,藝術美既有客觀的因素,又有主觀的因素,這兩方面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互相滲透、彼此融合,並物化為具有藝術形象的藝術作品。因此,藝術美的主要特徵便集中表現為:形象性、主體性、審美性等基本特徵。
(一)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換句話說,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謂形象性,是指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生動、具體、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藝術形象。普列漢諾夫曾經講過,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的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這就是藝術的最主要的特點」。各個具體的藝術門類,它們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如繪畫、雕塑、攝影、書法等塑造視覺形象,音樂塑造聽覺形象,戲劇、影視塑造綜合形象,語言藝術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學形象等。但無論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藝術種類都不可缺少的,是藝術美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藝術美應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具有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19世紀末葉,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應邀為去世的大文豪巴爾扎克創作雕像,羅丹為此親自到巴爾扎克的故鄉采訪,翻閱了大量有關資料,甚至專程去找當年為巴爾扎克制衣的裁縫,經過這樣艱苦的創作準備,羅丹終於有了創作的沖動和靈感,選擇了巴爾扎克在深夜穿著睡袍寫作的形象作為雕像的外形輪廓,擯棄了一切細枝末節,將大文豪的手和腳都掩蓋在長袍之中,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頭部,尤其是巴爾扎克那雙炯炯有神、氣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現了這位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眾不同的氣質。羅丹的《巴爾扎克像》以朴實、簡潔的藝術手法,來突出這位大文豪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礎上達到了神似的高峰,使這座雕像成為世界名作。
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綜觀中外藝術寶庫中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凡是成功的藝術形象,無不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個性,同時又具有豐富而廣泛的共性,從而使得藝術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藝術美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最集中地體現為藝術典型。所謂藝術典型,就是藝術家運用典型化的方法,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個性和普遍意義的典型形象。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這一藝術形象,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一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典型。阿Q這個人物身上,不僅具有活生生的個性,還有反映他所處的特定時代整個民族的國民性特點。在阿Q這個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他會使人震驚,使人猛醒。
(二)藝術美的主體性
藝術美還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主體性。如前所述,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美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毫無疑問,藝術美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反映現實生活,但是,這種反映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或「再現」,而是融入了創作主體乃至欣賞主體的思想情感,體現出十分鮮明的創造性和創新性。所以,主體性作為藝術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不但體現在藝術創作上,而且體現在藝術欣賞中。
一方面,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特點。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對於藝術創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藝術創作的主體性,集中體現在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具有能動性和獨創性。藝術家面對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須進行選擇、提煉、加工、改造,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思想、情感、願望、理想等等主觀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藝術作品之中。正是藝術創作的這種能動性,使得每一件藝術作品必然打上藝術家作為創作主體的烙印。藝術創作更具有獨創性的特點,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應當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或許這正是藝術生產的產品和物質生產的產品二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特徵。每一件優秀的作品,總是凝聚著藝術家個人的主觀色彩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藝術家鮮明的創作風格和藝術個性,具有強烈的創造性與創新性特色。由於藝術的獨創性,甚至面對同一個題材,作家藝術家們也完全可以創作出不同的作品來。20世紀20年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兩位散文家同游秦淮河之後,各自寫出一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這兩篇散文不但取材范圍相同,時間地點相同,甚至命題也完全相同,但這兩篇散文卻有各自鮮明的藝術特色,都成為中國現代散文的名篇。正是由於兩位作家面對同一景物時,由於不同主體的審美感受不同,藝術風格上的追求不同,才使得這兩篇打上了創作主體烙印的散文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特色。
另一方面。藝術欣賞也具有主體性特點。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既有社會功利性,又有個人直覺性,具有千差萬別的個性特徵。尤其是藝術鑒賞,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觀眾、聽眾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審美再創造活動。由於欣賞者的生活經驗與人生閱歷不同,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不同,使得審美感受形成了鮮明的個性差異,使藝術欣賞也打上了欣賞主體的烙印。正因為如此,西方人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經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林黛玉」。
(三)藝術美的審美性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就是審美性。從藝術生產的角度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以下兩個條件:其一,它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其二,它必須具有審美價值,即審美性。正是這兩點,使得藝術品和其他一切非藝術品區分開來,也使得藝術美與自然美區分開來。
藝術美作為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它比現實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夠更加充分地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藝術美注重形式,但並不脫離內容,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有機統一。藝術貴在創新,隨著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形式美的法則也在不斷變化和發展,然而,不管怎麼變化,藝術的形式美都不能脫離藝術的內容美,因為藝術的形式美正在於它鮮明生動地體現出內容。就拿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來講,這座歷時15年、耗資巨大的建築,設計十分獨特,刻意追求造型美和形式美。它遠看像是一支迎風揚帆的船隊,近看又像一組巨大的貝殼,從空中飛機上望下去又像是一朵巨大的白荷花,真是具有獨特的形式美和別具匠心的造型美。與此同時,作為當代藝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悉尼歌劇院又體現出具有當代色彩的建築理念,成為著名的環境藝術或有機建築的典型作品。它的設計師、丹麥建築學家伍重認為,現代建築應當從屬於自然環境,推崇「有機建築」理論,認為建築應與周圍環境有機融合在一起,彷彿是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一樣。在海灘上設計建造悉尼歌劇院,不管像帆船、貝殼,還是白蓮花,都與大海的萬頃波濤融為一體,展現出「有機建築」的魅力。悉尼歌劇院這個例子充分證明,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與形式美的有機統一。
與此同時,藝術美的審美性又體現為真、善、美的結晶。藝術美之所以高於現實美,正是由於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把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藝術作品中了。藝術中的「真」並不等於生活真實,而是需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通過提煉和加工,使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也就是「化真為美」。藝術中的「善」更不是什麼道德說教,而是要通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來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也就是「化善為美」。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並不拘泥於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冰海沉船事件,而是將在巨型游輪上邂逅的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作為主要線索,重點表現在即將沉船之時,男主人公將生的希望留給了戀人,自己卻不幸遇難的故事。這部影片正是通過愛情片與災難片的結合,並且充分運用了現代高科技的成果,努力打動人們的心靈深處對於真善美的渴求,從而在全世界贏得了億萬觀眾,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收益。顯而易見,藝術的審美性是藝術作品具有巨大魅力的根源。
經過長期的人類藝術活動實踐,人類創造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無比的藝術作品。中外許多美學家、藝術理論家等都對藝術進行過體裁和分類研究,根據當時的藝術實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分類原則或具體分類,如中國古代文論《毛詩序》對中國古典藝術區分為詩、歌、舞三種不同藝術種類,古希臘亞理斯多德根據藝術的媒介、對象、方式的不同區分了繪畫與音樂、悲劇與喜劇、史詩與戲劇等。到近現代,藝術分類理論已較為成熟,形成了從不同方面、為不同目的的藝術分類體系。我們認為,從本質上講,藝術作品就是以物態化的方式傳達出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因此,根據藝術分類的美學原則,應當把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此我們可以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繪畫、雕塑、攝影、書法)、實用藝術(建築、園林、實用工藝)、表情藝術(音樂、舞蹈)、文學藝術(詩歌、散文、小說)、綜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電視)。

Ⅲ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學

1、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2、美學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英語: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

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3)美學原理藝術的功能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一、美學的范圍:

美學的范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

在中國,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

三是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

這里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系。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

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

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

1、審美現象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個大的基本類與型,如美、悲、喜等大類,類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優、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

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

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

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

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二、藝術的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1、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plastic arts) 藝術形態之一。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如繪畫用顏料、墨、絹、布、紙、木板等,雕塑、工藝用木、石、泥、玻璃、金屬等,建築用多種建築材料等)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來反應社會生活與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種再現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始用這一名詞。

在德語中造型(bilden)原義謂「模寫」(abbilden)或「製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國建國後由蘇聯傳入,並與「美術」互用。

2、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是由表演藝術家完成的直接訴諸人的視覺、聽覺的藝術種類。泛指必須通過表演完成的藝術形式,如音樂演奏、演唱、舞蹈、曲藝等。專指演員在電影、電視劇、戲劇中創造角色的表演。

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徵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各類藝術的文學腳本所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為直觀的形象,使人在欣賞演員繪形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如親臨其境、親聞其聲、親見其形,產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獲得審美享受。

3、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又叫復合藝術。藝術分類用語。泛指幾種藝術成分綜合而成的藝術。如歌曲綜合詩歌與音樂,建築綜合繪畫與雕塑,戲劇綜合文學、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通常專指戲劇、電影、電視劇、舞蹈等形式。有機性是綜合藝術最重要的特徵。

4、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它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包括戲劇小品、播音主持、演講、辯論等藝術形式。它的表達方法可以有呼吸法、語言速度、單人、多人、混聲等多種形式。一般說來,語言藝術和文學、戲劇等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藝術

閱讀全文

與美學原理藝術的功能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