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千年瓷都景德鎮,除了陶瓷,還有江西最美的瑤里古鎮
最早對景德鎮的印象,源於書本上的介紹,知道是千年瓷都、瓷器之鄉,雖然以瓷器聞名中外,但景德鎮可不僅僅只是一個“瓷都”。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東北部,現下轄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浮梁縣,東南與著名的油菜花之鄉婺源相鄰。早在民國時期,就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並稱為全國四大古鎮。
江西最美古鎮—瑤里古鎮
中國陶瓷博物館是中國國內首家大型陶瓷專題藝術博物館,前身為景德鎮陶瓷館。在這里,你可以系統地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與發展歷史。
這里收藏著自新石器時代陶器和漢唐以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名品佳作。無論是碗、盤、杯、碟、壺、瓶、罐、雕塑等造型,還是拉坯、印坯、鑲坯、注漿、機壓等各種工藝,你都能看到,此外博物館還收藏不少外國瓷和外地瓷,其中近現代和當代景德鎮陶瓷精品,更是景德鎮陶瓷館獨有的。
去到景德鎮這個瓷器之鄉,怎麼能不體驗下自己動手做陶藝呢?
找家陶藝店,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為自己做上一套陶藝帶回家,也是一個不錯的體驗。
㈡ 江西省有哪些藝術學校
江西泛美藝術學校、江西省董源文化藝術學校 江西中山藝術學校 江西現代藝術學校
江西映山紅文化藝術學院 江西南昌現代藝術學院 紅輝文化藝術學院 江西吉安影視藝術學院
莘遠藝術學校 江西省新余市凌超藝術學校 江西東方外語藝術學校
㈢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在哪裡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地址在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廬山中大道1201號,該校是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省文藝學校)基礎上成立的江西省唯一的一所國辦綜合性藝術類高等專業院校。
江西藝術職業學院創建於1951年,前身是江西文化幹部學校,隸屬於江西省文化與旅遊廳。現有舞蹈、音樂、戲劇表演、美術、綜合藝術、戲曲六個系,設有音樂表演、舞蹈表演、藝術設計、影視表演、戲曲、導游、空乘等近20個專業,是江西省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公辦綜合性藝術院校,榮膺文化部授予的「全國先進文化單位」稱號。
學院坐落在南昌市蛟橋,佔地面積153畝,建築面積50000平方米。現有全日制在校生兩千餘人,專任教師近三百人,各學科專業都擁有江西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優秀教師和藝術家。現有2個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訓基地,2個全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點,1個考級培訓點,也是江西省自主招生改革試點院校。六十多年來,學院培養了大批高素質藝術人才如:著名影視導演高希希,北京舞蹈學院院長郭磊教授,青年舞蹈家劉震、李春燕、張蓀、朱晗,「梅花獎」得主陳俐,青年話劇影視演員鄧超、宋運成,美國波士頓雙簧管演奏演員周偉林,美國百老匯歌劇女高音歌唱演員黃瑋,旅德女高音歌唱演員易思衡等。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努力打造「江西文化幹部和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江西藝術精品的生產基地」,「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基地」。為江西省委、省政府承擔了大量的重大文藝演出和接待演出任務,在全國藝術界聲譽頗高。2011年代表江西進京參加國慶60周年彩車表演,代表江西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文藝演出,也成為江西省第一所沖進CCTV舞蹈決賽的高校;2012年學院舞蹈作品《映山紅》榮獲全國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群舞二等獎,作為江西省唯一的一支參賽隊伍載譽歸來;2013年榮獲第十屆「桃李杯」國際標准舞大賽兩項大獎;參加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藝術專業技能比賽獲得一、二、三等獎等多個獎項。近兩年,學院獲得國家級文藝類獎項34項,省部級創作表演獎項272項,連續兩年參加央視春晚演出,為宣傳江西新發展,擴大江西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來,學院在秉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創新,不斷進取,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演學結合的辦學之路,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得到質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教育品牌,社會效益與社會聲譽不斷提升,畢業生連年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㈣ 江西有哪些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
1、婺源儺舞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歷史悠久,節目眾多,風格獨特,是中國古代舞蹈藝術史研究的"活化石",深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注目
。儺舞是我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舞蹈,舞者戴著各種質朴而誇張的面具,帶有鮮明的巫術色彩,最早是一種祈福和禱告的儀式,後來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在《論語》、《古今事類全書》和《後漢書禮儀志》等書籍中均有記載。
儺舞在婺源段莘鄉慶源村、秋口鄉長徑村和李坑村一帶頗為盛行。儺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種,一般為木雕,臉譜生動,忠奸賢愚、喜怒哀樂都是表現的主題。
儺舞的傳統節目有《開天闢地》、《劉海戲金蟾》、《雙猴捉虱》、《後羿射日》、《張飛祭槍》、《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數十個,舞蹈動作粗獷而朴實。
2、南豐跳儺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民間舞蹈。追本溯源,從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始,就有關於「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寇"字,是在室內以殳(古兵器)擊鬼之形。
甲骨文中有關"舞"字的記載中有"魃"字,是一人頭戴假面具的形象;說明商代以前就有戴面具的驅鬼逐疫的儺祭舞蹈。以後《論語》、《呂氏春秋》、《周禮》都有記載。
《後漢書·禮儀志》中有關儺儀的記敘較詳細。漢代張衡的《東京賦》中也描寫了儺儀儺舞的情形。自漢至唐,儺舞都為驅疫鬼的一種祭祀性舞蹈。宋代後,儺舞增加了娛人成分,並逐漸向戲劇化方向發展。
3、崇仁跳八仙
崇仁跳八仙俗稱「打把戲」,是崇仁縣巴山鎮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原屬沙堤鄉)楊,詹兩姓祖傳的「跳儺」,屬儺舞。其緣起與位於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梘頭廟有直接關系。
據前河楊氏族譜記載和當地老人介紹,建自晉盛於唐的梘頭廟,五代、南北宋間,因社會動亂無人管理,一度盪然無存;元初,楊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橋遷居前河,合族出資獨姓重建,並塑民間傳說中的戰神七爺之像供在廟內。
前河楊姓以開廟老祖自居,警告「他保不得與焉」。(以上引文均見《端溪(即今前河)楊氏九修族譜,序》)經過多次協商,議定每隔十年舉辦兩屆「迎賽」,「跳八仙」與迎神賽會一起活動。
楊、詹兩姓、各主辦一次,分別於每十載的第七、第八兩年農歷正月主持「迎賽大神」。第七年為楊姓主持,臘月廿七日請神,活動7天;第八年為詹姓主持,臘月廿八日請神,活動8天。楊姓八仙班2個,詹姓1個。
4、樂安滾儺神
江西樂安縣現存3種不同風格的儺舞:流坑村的「玩喜」、羅山村的「戲頭鼓」和東湖村的「滾儺神」。東湖村位於縣城南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已建儺神廟,奉祀「西川啟教清源妙道真君」為儺神。
有18個面具,8個節目,其中《雞嘴》與《豬嘴》是2個獨具特色的節目,它以動物作為儺面具神,稱為雞嘴神(又稱雞儺神)、豬嘴神。
二神面具極有特點:梁大都由木雕的上額(俗稱額子)、下嘴、耳翼三部分組成,上額刻有兩只圓眼,額心書「雨聻」組合的道符,兩側用繩子連接耳翼;雞嘴由兩片中間挖空的椎形圓木合成;豬嘴由一段中間挖空的圓形木塊製成。
表演時,弟子頭扎紅巾,身穿黑衣紅褂與紅布邊裙,套上面具,露出面頰。
5、南昌民俗婚禮
古人把男婚女嫁、生兒育女按成是「萬世之始」「上以事宗廟」,繼承對祖先的祭祀;「下以繼後世」,使宗族後繼有人。重點介紹南昌人結婚的程序和有特色的習俗。
說媒、換貼:「說媒」是議婚的第一步,由媒婆前來提親,以門戶相當為標准。男女二人在拜堂之前不可相見。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換貼即「合八字」,「八字」為雙字合,婚事說定。
訂婚:男家擇一吉日良辰,給女家送禮金(一般為一百二十元,以示女子長壽一百二十歲)、首飾、衣服、換財等禮物以「定聘」,並喝訂婚酒。
過禮:又稱「行娉」橡喚豎。「過禮」之日,由男方家抬著「扛箱」,挑著擔子,一路鳴炮、吹打,往女家送的禮品有:成對二牲、公、母雞各一隻、豬腳一對、鯉魚一對、及送給新娘的衣服、鞋子、首飾等。
臘八結婚:臘月初八日為佛祖成道日,俗謂此日太歲休閑,無煞星管事,為婚嫁吉日。民間稱(南昌話)「臘八結婚不用揀日子」,於鏈弊此日辦喜事者甚多。亦說源於乾隆游江南在南昌准許結婚的日子。
哭嫁:「哭嫁」沒有固定的唱詞,由新娘的母親先哭,教女兒如何為人。新娘又哭訴女兒沒有盡到孝心等,這項哭嫁的過程,從頭天晚上一直延續到第二天花轎進門。
迎親、踩柴:迎親的花轎需八人抬著,配上「扛箱」,所有的物品上都灑有紅紙屑、松柏,並放上紅蛋、「喜」字剪紙。
女方用鞭炮相迎。迎親的在門外嗩吶大作,以示「催妝」。女方收下伴送三禮,借東西不足大罵男家,男家借辭解釋與女家對罵,雙方爭執不休,正所謂「越罵越發」。
一聲炮鳴,吹打齊響,新娘的父母早已腳踩四塊紅紙包的木柴,坐在正廳的木椅上,以示看守家財。廳門口放著一個「千里眼」,新娘由長兄從床上抱出,越過「千里眼」,直入轎內。
㈤ 江西美術校考有哪些學校
江西美術校考的學校有: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景德鎮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南昌大學、九江學院。
美術生可以報考的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天津理工大學、河北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師范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齊齊哈爾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范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杭州師范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