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什麼藝術逐漸失傳

什麼藝術逐漸失傳

發布時間:2023-06-15 03:33:10

①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漸漸失傳

捏麵人,絞面,彈棉花等。
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② 面臨失傳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許多的民俗民風也在逐漸的面臨失傳。比如剪紙藝術、虎頭鞋、草編、紙塑獅子、麻繩等等這些手工藝品,無法機械化,量化生產,沒有很高的利潤的這些民俗民風的民間手藝人正在面臨著生存危機和消失。

三、草編

草編是用柔軟植物的表皮或莖桿部位,經過手工編織而成的工藝品,草編的款式、品種多種多樣,草編的材料也是十分的廣泛。從人們的服飾品到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到草編的存在。手工藝人也根據不同的材料採用不同的手法來創造出不同的草編藝品。因為製作工藝的復雜,耗時長,產出價值不高逐漸慢慢的失傳。

民俗民風的消失跟文化的缺失有著緊密的聯系,民間藝術的根是在民間,現在城鄉一體化將民間藝術向工業技術方向靠攏,導致了民間藝術的瓦解。藝術品工業化和外資文化的引入更加抹殺了民間藝術的形成,我們要重視民俗民風,為民俗民風的傳承出一份力。

③ 中國有哪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技藝

龍從發:刻刀下「浮出」玲瓏寶船 龍從發今年69歲,滿頭白發,精神矍鑠,12歲便從父學藝,在父親的熏陶和指導下,他逐步走上木刻船藝術的探索之路。 聾啞父親教出絕活傳人 說起木刻船藝術,不能不提及龍從發之父——原武漢市工藝雕刻廠的聾啞老藝人龍雲華。龍雲華1965年去世,祖籍湖北宜昌,世代生長在長江邊,生前一直靠製作船模的手藝來養家糊口。 龍老說,老父親雖然身有殘疾,但心靈手巧,動手能力極強,先後雕刻出湖北跨子船、小型襄河船、寧波三帆船、湖南平頂船、龍鳳船、貴州客船、巡撫官船、川江麻雀尾船等六十多種不同風格的船。 他以南宋巾幗英雄梁紅玉抗金的歷史題材創作的《梁紅玉戰船》,著意渲染船上的戰斗氣氛和梁紅玉屹立船頭的颯爽英姿,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他的另一力作是《端午龍舟》,與兒子龍從發等多名藝人一道,耗時一年有餘方製成。長約1.2米的龍舟由白木雕刻,舟上雕刻有劃船的、擊鼓的、掌舵的,栩栩如生,人物多達72個,至今仍是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的珍貴陳列品。 作為龍氏木刻船的繼承人,龍從發自12歲起便從父學藝,19歲便出師自帶徒弟。1959年12月,龍從發隨父舉家遷至武漢,開始著手製作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的擺件。隨著木刻船——「端午龍舟」在大會堂亮相,龍從發和父親在國內工藝美術行業內的地位便一舉奠定。 精湛技藝傾倒國際友人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龍從發的木刻船藝術便迎來碩果累累的收獲季節,代表作「鄭和寶船」、「隋朝五牙戰艦」、「龍鳳舫」等,以其精湛技藝令許多國際朋友嘆為觀止。 1985年,他創作的「鄭和寶船」參加中國商品秋季交易會展出,受到與會者的歡迎。之後,被一來自荷蘭的收藏家收藏。「隋朝五牙戰艦」是應北京軍事博物館的邀請,專門為該館戰爭館製作的,該戰艦由另一位船舶設計專家席龍飛設計,至今仍在該館陳列。 「龍鳳舫」是龍從發的一件得意作品,現陳列於國家博物館,該船長約1米,寬0.36米,高0.6米,是一件豪華、精巧的裝飾品。船身高6層,首、尾各設兩座船樓,頗有黃鶴樓的神韻。該船上部全部鏤空通透,有亭台軒榭、牌坊壁畫,不少廊柱只有頭發絲粗細。 據龍老透露,這一艘木刻船,船身是由生長在恩施州深山裡的黃楊木製作,樹齡在100-200年之間,胸圍約15公分;底座是由生長於東北長白山的椴木製作,樹齡小,紋理光滑細膩,顏色純白,與船身的微黃色相得益彰。 龍老介紹,從下料到製作完成,全部由手工製作完成,光各種用於切、雕等的刀具,就用了100多把,因為有許多特殊要求,這些刀具也是自己打鐵鍛造的。 絕技傳承成燃眉之急 由於木刻船製作又苦又累,加上沒有長期穩定的訂單,效益不佳,龍氏木刻船如今面臨尷尬——他的4個兒女沒有一個人願意跟他學藝。 「我父親曾為人民大會堂湖北廳製作陳列品,我的作品也曾多次到國外展覽,但現在連自己的子女都不願學,還談什麼傳承?」龍從發有些落寞地告訴記者。 據省工藝美術協會介紹,武漢的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手工業曾相當發達。然而,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曾經十分紅火的工藝美術企業經濟效益日漸下滑,本地民間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生存環境漸趨惡化,許多優秀的民間絕技瀕臨失傳甚至滅絕,讓觀眾驚嘆不已的絕技僅能糊口,本地藝人對此頗感無奈。 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秘書長方敦記介紹,為了保護和發展本地工藝美術行業,在省有關領導和行業的扶持下,湖北省包括龍老在內的四個國家級「大師」將各自成立工作室,弟子也有望獲得經濟補貼,將絕活發揚光大。 路光榮:用貝殼「編織」玉宇瓊樓 如果和路光榮坐著聊天,估計誰也無法知道他是個「手藝人」,他的談吐之間,一句句妙語總是關乎美學、文學。 路光榮今年59歲,能獲得這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他說,自己當初也沒料到。 貝殼是他的天然「畫布」 1947年,路光榮出生於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鎮一個貧農家庭,從小,他在美術領域里就顯得很有天賦,不僅繪畫和雕刻有模有樣,還製作過皮影、剪紙,從小就將自己的藝術天分發揮得淋漓盡致。 1966年,路光榮狂熱地愛上了繪畫偉人像宣傳畫,只要能找得到機會,只要擠得出時間,他就會找來一兩枚偉人像章,對著細細揣摩、描繪,江漢平原上隨處可見的貝殼,成了他的天然「畫布」。 1973年,全國掀起工藝美術熱,出口創匯的熱潮席捲全國,名聲在外的路光榮受命籌辦貝雕工藝廠。在大連貝雕廠學習了一個月的設計製作後,他開始向貝雕業進軍。很快,路光榮就在這個行業里嶄露頭角——1974年,他設計製作大型貝雕畫《雙鳳牡丹》、《黃鶴樓》,參加廣交會獲得外商首批訂單。 巔峰之作耗去一噸貝殼 在路光榮的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黃鶴樓。對此,路光榮解釋說,在他心中,能表現荊楚文化的標志性建設就是黃鶴樓。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他就四處收集黃鶴樓的資料——當時,蛇山還沒開建黃鶴樓,路光榮找來一部老式相機,對於能找到的資料,一一拍下來,在他的早期作品裡,黃鶴樓一直是三層的,一如同治年間的黃鶴樓。 路光榮創作的黃鶴樓是多變的,這得益於路光榮對黃鶴樓資料的收集———樓體慢慢加高,黃鶴樓的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1994年,路光榮迎來了生命里的巔峰之作——由他設計創作的大型淡水貝立體貝雕船《黃鶴玉龍舟》由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 付出與收獲是對等的,這句話在路光榮身上得到驗證。這件123cm×96cm×36cm的作品,一共用了大約1280多個工作日,看過這件作品的人無不驚嘆構思巧妙,製作精良,全貝殼材料晶瑩潔白,一眼看上去像是一座象牙雕——這件作品,塑造了中華龍的形象——雙龍昂首欲飛,龍身上聳立著黃鶴樓主樓、長廊、亭閣、牌樓、太白樓等建築物,高低錯落,虛實相間,玉欄環抱,畫棟雕梁。整個作品採用園雕、浮雕、透雕等工藝手法,同時將書法、篆刻、紋樣設計融為一體,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與荊楚地域文化特色。 路光榮的女兒記得非常清楚,這件作品耗費了一噸多重的貝殼,因為損耗大,作品完工時,剩下的邊角碎料堆積如山。「《黃鶴玉龍舟》上的小鱗片有幾萬個,都是手工精製的。」 女兒結婚嫁妝是貝雕 路光榮有兩個女兒。和路光榮小時候一樣,兩個女兒從小也對美術有著強烈的愛好,大女兒在讀初中時,曾經用父親的篆刻刀刻過名章。 但他決定讓大女兒放棄這一行,「手工量大,粉塵又多,太累太辛苦;而且,一個女孩子想在這一行成名成家,太難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路光榮一生帶過太多的徒弟,但不少人做到工藝師之後還是放棄了。 貝雕究竟如何不易,路光榮的女兒說得非常形象:「作品的材料全是貝殼,種類達到十幾種,但船卻有稜有角,怎麼樣才能讓很薄又有弧度的貝殼變厚變直呢?這個就要因材施意,每個地方用的貝殼都不同,從選料,到分塊,到拼貼、組合、裝飾,到打磨……僅做一個很直的桿就要經過十幾道工序。」 「像大船上一根長15cm、直徑1cm的桿,需要用很細的布手工打磨好,至少需要3個工作日。」路光榮的女兒笑著說。試想一下,在一片貝殼上,要雕刻出一個個套在一起的拉環,環環相扣,還要打磨,拋光……難度可想而知。 當然,路光榮嫁女也有自己特殊的職業風格,兩個女兒出嫁,最引人注目的嫁妝就是父親親自設計製作的貝雕船《黃鶴玉龍舟》。 「不過,妹妹在這一行的天賦使她順利地繼承了父親的事業,我也努力在幫助父親將他的這種傳統工藝與高科技結合。」路光榮的大女兒路明就這樣兜了一圈,還是回到父親的老行當。不僅研究他的作品,而且還要研究他的人生歷程。 這個行業有多苦?路光榮曾經有過多少次動搖?面對記者的追問路光榮一笑了之:「那些苦,不提也罷。」 相關鏈接 剪紙大師:蔣再譜 湖北武漢人,1916年出生,從事剪紙製作。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曾先後擔任湖北省文聯、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和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等職。代表作有《百花齊放》、《蝴蝶團花》等。 玉雕大師:袁嘉騏 1954年7月出生,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品大師。1975年被招進湖北省工藝美術廠,幸運地被分配到工廠車間學習玉雕藝術。 1980年,綠松石雕《極樂圖》在香港展出,拍賣底價高達180萬元,袁嘉騏在玉雕屆名聲大噪。 1998年11月,歷時兩年的白玉雕《佛光普照》竣工,引起轟動。 微雕大師:常世琪 常世琪,1945年生,1993年被評為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常世琪大師早年學習玉雕,經20餘年歷練,其玉雕技藝爐火純青。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改攻微雕,在米粒般大小的象牙片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書法,均如閑庭信步,游刃有餘。尤其在頭發絲上刻的書法、人物、肖像最令人稱奇,他曾在4厘米長的發絲上,刻上《蘭亭序集》327個字的全文。

④ 天津的哪些民間藝術馬上失傳

:天津剪紙天津剪紙的藝術風格、製作方法均有獨到之處。它不同於南方剪紙的纖細秀麗,也不同於北方其他地區剪紙的粗獷淳樸,而是偏重寫意。天津剪紙...

⑤ 有哪些民間藝術衰敗

衰敗的民間藝術很多,比如吹糖人、皮影戲、猴戲等。可自行查閱詞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目前共有37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還有數不清的民間藝術也亟待保護。
吹糖人:
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猴戲:
猴戲,古老的漢族表演藝術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先期演猴戲具有獨特風格,在臉譜、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後期為蓋叫天、李萬春、李少春。中國猴戲做出貢獻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⑥ 失傳的民間藝術,有哪些,其原因

顧綉、顧振海墨、談仲和箋、瞿壺、王懶軒銅鼎、張六官銀器、高橋錫器、孫雪居的宋嵌、鴿鈴、丁娘子布和濮刀。上海的民間工藝美術歷史悠久,露香圓的顧綉和顧振海墨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間。顧綉是將一根絲線劈成十數根,因配色勻稱而聞名於世;顧振海墨更是一墨難求,只送不買,送過一錠的不再送第二次;而談仲和的紙箋,首次把花紋印入紙中,是我國最早的水印花紋。這些民間工藝美術有其特殊的製作工藝流程,大多是家族傳承,沒有文字記載,因此一旦失傳,即使再製造出同類產品,也很難達到同等水準和原有韻味。 北京惟一一個能唱故宮薩滿調的常瀛生老人已經八十多歲;民俗學家常人春是北京地區惟一會道教北方調法式的人,現在也已七十多歲;北京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如簇球、抖空竹、夾包、踩鐵環等都慢慢消逝;北京八角鼓曲調只有幾個票友;一些露天表演的儀式、子弟書、岔曲、古琴、摔跤、拉洋片、廟會等民俗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⑦ 民族技藝失傳的原因

1、傳統手工技藝被淡化,文化內涵被誤讀以及工藝失傳
近些年來,為迎合旅遊業的迅猛發展,傳統手工藝資源逐漸被開發出來,為民間藝術品市場帶來短暫的繁榮,由於急功近利心理的驅動,在發掘的過程中也彌漫著只重速度、輕視質量的風氣。這種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的行為,被從業者視為一種捷徑。有些手工藝品改為機器流水生產,粗製濫造,大失水準,完全喪失原有的審美品味,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民間藝術品,充其量只是低劣的手工旅遊商品,使傳統手工藝品處於開發一樣毀壞一樣的窘境。反觀真正意義上的傳統民族工藝大多由於缺少繼承人而岌岌可危,面臨絕境;或由於缺少地道的材料,創作人缺乏深層次的創作心理而造成品質下降。
有些民族手工藝人自己製作的產品沒有量化標准。在經營上或互相壓價或漫天要價,嚴重沖擊市場,錯失發展的良機。同時,存在冒充名家名店產品的行為,極大的打擊了消費者對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信心。由於其中的一些高難技術只有內行才能識別,這些購買者除少數人外,對傳統
工藝品的內在質量不僅不懂行,大多僅關注外在的形式和價格。
被譽為民族文化「活的圖書館」的民間藝人多已去世或年逾古稀,當面對著需求的日益減少和輕便省力的新技藝時,許多年輕人對民族傳統技藝了無興趣,或放棄傳統的技藝或改學新的技藝,使這類技藝的持有者逐漸減少。有的技藝由於傳承面狹小,往往因技藝傳人的死亡和後繼乏人,而造成技藝失傳,導致技藝消失;有些技藝則逐漸喪失持有群,成為僅有少數人才能掌握和持有的技藝類型。
2、品牌知名度不高, 宣傳力度不足, 存在「一流產品、二流設計、三流包裝」的現象
手工藝品基本上是作坊生產,多是單件加工,分散製作,生產能力弱,產品質量差異很大。這種家庭作坊的小生產方式,在運作中與現實中鄉土社會社區村落的生產分工傳統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正經受著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的沖擊。在現代工業用品的沖擊下和生產方式變化的
大背景下,使這種分散在廣大農村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進行的生產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總體上呈衰退之勢。再加上生產者缺乏資金,無力承擔宣傳的費用,即使有新開發上市的名特產品,也因廠家的規模小,宣傳力度不夠,未能引起顧客的興趣和重視,形不成營銷氣候。
由於工藝技術創新不夠,適應市場的招數不多,營銷方式簡單,品牌知名度不高而面臨難以做大做強,只能局限在一部分地區。手工藝品普遍存在「一流產品、二流設計、三流包裝」的缺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對商品的外包裝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傳統手工藝的設計觀念和產品質量跟不上市場需求。既缺乏深入系統的調研,又因急功近利的心態指引,難以在各個環節把關,導致目前相關配套的手工藝術商品匱乏平庸。
3、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面臨強烈的文化沖擊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對民族傳統手工藝的沖擊在逐漸加大,傳統工藝面臨工業社會的逐漸滲透和挑戰。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對傳統手工文化的沖擊呈加速之勢。傳統手工藝逐步被機器化生產、機械工藝、電腦工藝在內的現代設計工藝取代,其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和文化基礎受到極大動搖。傳統手工藝因生產規模小、成本高、效率低,無法創造大量經濟效益而退縮在廣大農村, 這種沖擊更加強烈、廣泛。
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風情出現同化、漢化的現象,原有的民俗風情也正在逐漸淡化甚至消
失。反映在手工藝品的製作上也有刻意漢化、西化的現象。在民族村或其他形式的少數民族旅遊地,雖然表現民族文化的藝術品隨處可見,但這些東西很多已不是民族文化的自然顯露,而是出於商業利益的刻意誇張甚至扭曲。與民族本色已有相當距離,而是將傳統文化僅作為實現經濟利益的手段。
商品經濟的刺激是一把雙刃劍,在改變民族藝術者的價值觀念,積極融入商品經濟的大潮,刺激民族手工藝者對藝術商品化的熱衷,擴大中國民族民間手工文化與世界性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產生大量粗針大線、偷工減料的次品,民族傳統手工文化的內涵與色彩喪失殆盡。屬於商品化的民族藝術品成為旅遊商品,對民族藝術本體的發展可能有某種保護作用,但也會因質量低下而毀壞民族手工藝品的聲譽。

與什麼藝術逐漸失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