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日本和西班牙的藝術有哪些

日本和西班牙的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6-20 05:59:19

① 日本建築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有哪些

無論人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建築藝術是每個人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每天早晨,人們在一幢建築物里睡醒後,到另一座或者更多建築中度過忙碌的一天,晚上又回到建築物中安寢。
同時,建築也是人類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築,建築反過來也塑造了人。建築物凝固著人的需要、情感、審美和追求,把這些傳達給一代又一代的人,滲透到他們的性格和理想中去。建築成了人類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志之一。
對古建築的考察、回顧,不僅是在見證祖先呈現給現代人的客觀存在,而且還賦予了現代人類審美創造的動機。以古建築為媒介,人們彷彿可以跟遠古的祖先進行交談。這種可能性使得古建築的風格、精神和技術可以融入到現在以至將來的建築活動中乃至精神生活中去。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尋求自我的連續性發展過程。
古建築是一門四維藝術,與二維的繪畫、三維的雕塑不同,它不僅佔有空間,而且要經歷時間因素才能展示出來。
日本古建築早在公元1世紀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點,如使用木構架、通透輕盈。這些特點是在中國南方流派的影響下形成的,同時也是因為日本盛產木材。日本的木構架採用了中國式的樑柱結構,甚至還有斗拱。總的說來,日本古代建築和中國古代建築體系有很深的淵源,它們具備了中國建築的大部分特點。
雖然如此,日本古建築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尤其體現在它們的美學特徵上。它們的美學特徵集中體現在平易親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設計得細致而樸素,精巧而素雅;同時,日本古代建築也擅長於呈現材料、構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麗質,如草、木、竹、石、麻布、紙張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處。日本古建築的特色還體現在它的誇張表現上,如伸展得很遠的飄檐、碩大的斗拱、過於華麗的裝飾、園林中的枯山水等。
古建築藝術的實際魅力因人而異,如對某個人來說,他可能注重實用,而對另一個人來說,他可能更注重美觀。因此,本文除了從藝術史學出發,介紹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還以一個設計者的方式去理解問題的隱喻含義,即它為什麼要做成這個樣子?如果能夠揭示出其中一些原因,諸如歷史的、政治的、宗教和社會願望的影響等,人們可能會更明了日本的古建築。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
日本的古代建築歷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6世紀中葉到12世紀,即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建築;
中期,12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即鐮倉、室町時代的建築;
近期,16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即桃山、江戶時代的建築。
6世紀中葉,佛教自中國經朝鮮百濟傳入日本,同時帶入了中國南北朝與隋唐的建築技術與風格。從此,佛寺成為日本的主要建築活動,其影響遍及宮殿與神社。在飛鳥時代(671年-8世紀初),佛寺的布局與形式呈多樣化。至奈良時代(710-784)逐漸形成統一的風格,即既有中國唐代建築的明顯特徵,又在向日本化過渡。到平安時代(791-1191),這個過渡基本完成,在佛寺中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樣建築」,在貴族府邸中形成了「寢殿造」。
12世紀後,地方勢力興起。在鐮倉幕府(1192-1333)和室町幕府(1338-1573)時代中,宮殿、神社、佛寺、府邸等建築形態逐漸推向全國。在奈良的仿中國宋式做法被稱之為「唐樣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的風格,與「和樣建築」一同傳播到各地。此時日本建築一面繼續受到中國影響,同時又有自己的創造。如奈良時期的粗大構件縮小了,柱子越來越細,枋子成為不可缺少的構件,佛堂內廣泛使用天花板,門板演變為隔窗等等。在住宅府邸中又出現了「主殿造」,即簡化了的「寢殿造」;還出現了適宜於武士與僧人生活需要的「書院造」,即在居室旁另設披屋作為書房。
從12世紀到19世紀,幕府首領都擁有自己的私人軍隊,他們掌握著最主要的權力。幕府的權力和火葯的使用,對建築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本出現了令人驚異的守備城樓,取代了作防禦用的中國式城牆系統。城樓常常建在花崗岩台基上,並有城壕圍繞以防火攻,因為火攻是木質結構的主要威脅。
佛寺自16世紀後已不再是主要的建築活動,府邸、城樓成為重要類型。1630年,德川幕府時代的家康,曾驅逐所有的外國人,封閉邊境,對貿易者實行重罰,導致了16世紀初隨荷蘭、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探險者傳入日本的基督教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這段時間日本也進入「流動」世界時期,進入中產階級富裕起來和藝術上的黃金時代,日本已准備重新與外界聯系。過去在戰爭中興建的城堡到江戶時代(1603-1867)已演變為地方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城郭上築有象徵城市統治者威嚴與用於防衛的城樓。城市住宅府邸大量興建,其規模與風格按業主的身份等級而異。此外,由中國傳入的飲茶、品茶成為貴族、武士等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茶室往往採用民居的泥牆草頂、落地窗,並在周圍布置步石、樹木、桌凳、燈籠等,稱為「草庵風茶室」。另外,在住宅中又出現了混合有「書院造」與「草庵風茶室」格調的「數寄屋」(Sukiya)。「數寄屋」的傳統至今仍強烈地反映在日本的住宅建築中。
19世紀以後,明治天皇的維新(1868-1912)使日本建築轉而接受西方影響。日本古建築的特色:
日本古建築的類型有神社、佛寺、府邸住宅、城池和天守閣等。本節不試圖對日本的古建築做一個全面、詳細的梳理和回顧,只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建築。當然,這可能是有失偏頗的。「釣魚台」、蓬式屋頂
中國最早採用的建築形式,是建造在木樁支撐的平台上的長方形建築。日本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外部游廊,通常叫做「釣魚台」,因為只要有可能,日本的住宅一般都建造在湖邊或池塘邊上,而且魚是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品之一,這樣在食用魚時既方便又新鮮。
日本建築中最古老的蓬式屋頂至少持續沿用了2000年,其顯著特點是屋脊橫木兩端的V形木柱。但最為普遍的屋頂形狀,是山牆與半脊的結合形式(類似中國的卷棚),山牆的底部稍向後彎曲繼而消失在抱合的屋脊後面。這樣在建築的正面獲得了一個奇特的輪廓線,象是一個農夫頭上的寬大斗笠。日本塔
日本塔的塔頂有5條直線,比中國的塔頂處理更為精練。日本的塔頂樣式嚴整、苗條,整個建築物由於寬大的翼展顯得翱翔欲動。有時這種挑檐達2米以上;有時多重塔頂出檐尺寸參差不一,密積在一個方形塔的塔頂之下,像是串在紡錘上的一些圓盤,紡錘頂上有又高又細的尖頂飾,叫「和碩」(Hosho)———神聖無上的、象徵王權的寶石,這種紡錘形的塔頂由顯現到消失,像是一隻在天空中鳴叫的鳥。這類塔頂的輪廓往往有類似書法或者松樹這類日本景色的象徵特點。
令人注目的奈良法隆寺的五重塔,雖在奈良時代,但還是繼承了飛鳥時代的布局和形式。它的塔頂尺寸依次向上精巧地遞減,其比例為10:9:8:7:6。該塔藝術造型秀麗,建築結構古樸,結合完好。銅件的加固與裝飾,通排的欞窗,渾重的灰色瓦頂及蓮紋大瓦當無一不顯示出精巧。
奈良葯師寺的東塔建於公元730年,為飛鳥時代原建築物,是日本國寶。東塔高三層,為樓閣式木塔,下層為較矮的塔身,辟板門,大檐下復加小檐,皆用斗拱。二、三層雙檐之下均加置平座欄桿。只有底層的入口才能進入塔內,塔上各層的入口及迴廊都是假的。神社
神社是日本固有的神道教的崇祀建築,史於原始時期。神道教崇拜自然神,崇拜祖先,分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系,以神社神道為主流,存在至今。神社神道尊天照大神即太陽女神為主神,奉行政教合一,神化天皇世系,以8世紀成書的《占事記》和《日本世紀》為經典。
神社縱深布局,富有層次,入口處有一座牌坊,一根大木橫架在一對柱子上,兩端左右伸出,有些在稍低一點的位置再橫架一根木枋子,這種牌坊叫做「鳥居」(Torii)。進了牌坊,沿正道向前走,到達「凈盆」,參觀者在「凈盆」處洗手漱口後再走向本殿。本殿里供奉著神的象徵物,如神鏡、木偶像、「從雲劍」等。
日本最神聖的神社是伊勢神宮,位於三重市。它分為內外兩宮。內宮稱為「皇大神宮」(圖11),祭祀天照大神,建於公元紀元前不久。外宮大約晚於內宮500年。稱為「豐受大神宮」,豐收大神專司保護天照大神的食物。內外宮形式大體相同,公元7世紀的天武天皇確立制度,每隔20年依原式重建一次,所以現在的建築並非早期原物。內外宮相距不遠,都是以「本宮」為中心的小建築群,地段為長方形,外面圍一圈柵欄。神宮的細節處理非常精緻。堅魚木呈梭形、柱身頂端卷殺,鞭掛截面原是方的,但在前端漸變成圓的。它們使簡潔方正的神宮柔和豐潤起來,更有人氣和人性。在堅魚木兩端、千木、門扉甚至地板上,恰當地裝飾了鏤花的金葉子,給溫雅的素色白木和茅草點染上高貴的光澤。黃金和素木、茅草相輝映,既朴實又華麗,足見審美力的敏銳。木結構的精湛技藝
日本在木結構工程方面的技藝甚至超過了中國。這是由於他們實踐的機會很多,往往在地震和台風之後就需要重新建設,同時由於在公元710年將奈良定位永久性首府之前的許多世紀中,天皇宮廷是巡迴遊動的,所以手工匠人將建築物的連接部分做得十分精確,既能很好地組合在一起,又便於拆卸和再次安裝。
奈良法隆寺,原建於7世紀初,是保留得最完整的日本古木構建築群,以堂、塔為主。法隆寺以金堂和塔為中心,繞以迴廊,以區分佛和俗的世界。其形式以至細部紋樣均反映了來自中國南北朝建築的影響。建築用料粗壯,金堂的圓柱卷殺明顯、柱上置有皿板大斗,用整木刻成雲頭狀的雲形斗拱支承著檐口,並採用了勾欄和大字拱等。整個建築群既雄壯又美麗。
京都的清水寺,建於奈良時代後期。正殿依山而建,前面是由139根粗大圓柱支撐的懸空「舞台」,氣勢宏偉。木柱等構件不施彩繪,顯示出木質本色的自然美。清水寺的建築特點十分突出,如柱頭為小覆盆式,斗拱為偷心造等。
京都金閣寺(又名鹿苑寺)是日本著名寺院之一,臨湖而建,景色秀麗。寺的主題建築是高作三層的金閣,平面方形,上下閣檐為灰瓦覆蓋,最上以方形脊座收結,座上立一展翅的鳳凰。此閣的上兩層柱子、牆壁和斗拱均飾以金箔,光耀奪目。非對稱性的空間布局
曾以對稱為特點而先入為主的中國建築形式在日本逐漸消匿。在日本的古建築布局上,已經不再局限於南北軸向布置。當公元670年大火之後重建法隆寺時,建築師們把一個原供停屍的廟堂合並到金堂的境域之內,並在其旁建了一座塔。到公元773年,在寺院境域內的高地上又增建了一座法華堂。與金堂一樣,它是一個單體建築,擁有早期那種典型的空間分布不勻的柱子,而且它具有古老屋頂模式那種平緩的屋頂、銀灰色的瓦和曲線優美的檐口,因而顯得更優雅、更漂亮。
在佛寺的建造上保持座東朝西的傳統,是有其實用目的的。為了避免下午令人難耐的西曬,所以將建築物的長邊定為東西軸向,起居室朝南或者東南。此外,依據季節調整起居室已成為常規,到了炎熱的夏季,人們便搬入房屋陰涼的一面。這種變化最後擺脫了中國模式,超越了軸對稱的范圍,日本的建築在嘗試中找出了屬於自己的不對稱的軸向特點。模數的運用和靈活的住宅體系
日本的佛教建築基本上是中國式的,但日本的世俗建築卻逐漸產生了自己的型制。世俗建築,主要是住宅,服務於日常生活。它們既要在可能條件下滿足生活的需要,又不能不考慮節儉。因此,和宗教建築相比,它們不大墨守成規,而能適時變化。
與此同時,對肌理的興趣是由禪宗信徒們掀起的,他們極力主張簡朴的思想,已影響到現代西方建築藝術的線條、色彩和裝飾的風格。這也是一種從屬於日本建築藝術的古代儀式,即模數的運用。房屋本身、室內面積和屏風沿房屋的立面形成開間,開間是以6英尺寬、3英尺長為模數的。6:3英尺是地板上榻榻米的尺寸。最初,是將榻榻米一個挨一個地隨便置放在一起的,只到首都在1615年遷到江戶以後才形成模數的標准化(江戶即現在的東京)。在那個時代,早期用來將單體建築連接起來的迴廊(走廊)已被紙屏風形成的走廊所代替。12世紀之後,在地板上安裝了屏風門的滑軌,以便將屏風推到一側,創造出一部分新的空間,在夏季還可以使房子某一面全部向庭院敞開。在早期,日本並沒有傳統的傢具,他們坐在腳後跟上,用淺淺的缽子吃飯,在榻榻米上睡覺。這造成了兩種後果。一是由於天花板很低,在室內可以觀賞高出地面2英尺左右的庭院美景;第二種更為重要的後果,是這種住宅使室內的空間有了極大的靈活性。住宅通常有兩塊較高的地方:一塊是房間地板上鋪榻榻米的一塊地方,供起居和睡眠,進屋前須脫掉鞋;另一塊地面是用木板做的,作為迴廊、走廊和盥洗室;較低處地板上不加鋪設的地方是餐廳、浴室和廚房。這是一種十分靈活的住宅體系,在建築構件大量生產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其個性。源於茶道的日本古建築精神
日本的茶道是由禪僧倡導起來的。禪僧飲茶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使他們在打禪時能保持頭腦清醒,而茶室就是為茶道而建造的。由於禪僧們在茶道里注入了寂滅無為的生活哲理和不分貴胄黎庶一律平等的思想,茶室就以淡雅與之相呼應,追求自然天成。廣泛流行起來的是草庵風的茶室,成為日本最有特色的古建築類型之一。
草庵風茶室一般都很小,若以榻榻米為度量單位,茶室大多是四席半,最小的只有兩席。它們小而求變,內外都避免對稱,也有床和棚。常用木柱、草頂、泥壁和紙格扇。為了渲染天然,常用不加斧鑿的毛石做踏步或架茶爐,用圓竹做窗欞或擱板,用粗糙的葦席做障屏。茶室的牆壁和門板是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為的是讓地面的反射光透進來,在如此深的屋檐下,地面的反光是採光的主要來源。地板上鋪著席子,傢具只是狹窄的架子和陳列主要藝術品的凹龕。藝術品可能是一幅油畫、一隻碗或一瓶插花,或者只是一套茶具。
在草庵風茶室的影響之下,出現了一種田舍風的住宅,稱為數寄屋(Sukiya)。作為住宅,它比茶室多講究一些實用,比較整齊,因此更顯得自然平易。在室町時代已經傳到日本的中國水墨畫,這時候成了障壁畫的主流,木材也通常漆成黝黑色,這是數寄屋的特點之一。數寄屋的風格同樣也影響了當時大型的書院造府邸。數寄屋是後來和風住宅的前身。和風住宅吸納了西洋式住宅的許多特點,就是日本的現代民用住宅了。
由茶室提煉出來的這種日本建築精神也體現在庭園上。禪宗佛教認為,人需要與自然和花園融為一體,他們認為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同中國的庭園,是在極小的范圍內再現世界,即小中見大,而日本在這方面的藝術是更具特色的自然設計。觀賞日本的庭院不能走進去,應從走廊或游廊來觀賞,如其插花藝術。日本的庭園一般需要大畫家來設計。天守閣
隨著16世紀西洋文化的輸入,日本建築發生了新的變化,除了和風住宅外,重要的還有城樓,叫「天守閣」。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是天守閣建設的高潮時期。這些天守閣已經不像封建內戰時期那樣兼作番主的府邸,而是純粹的軍事堡壘了。
天守閣里通常有武器庫、水井、廚房和糧倉。還有投石洞、射箭孔和鐵炮孔等作戰設施。天守閣仍然是木結構的,木材粗壯。隨著火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有些天守閣加上了磚石的外圍護牆,下部用大塊蠻石砌築,上部抹白灰。
位於兵庫的姬路城天守閣是最著名的天守閣之一。細膩明亮的白灰和粗獷的蠻石對比強烈,產生了極強的力的沖突的視覺效果。為了擴大防衛者的視野,便於射擊,姬路城的天守閣在牆上設了幾個凸碉,像歇山式的山花,被稱之為「唐破風」。 日本古建築對世界建築藝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以模數為基礎的建築構件標准化;
採用地毯或墊子來鋪設室內、運用凹室或床輪來取代傢具、以及使用屏風使室內成為可以靈活分隔的空間等,這些方法,建立了靈活的住宅體系;
運用不加處理的天然材料形成紋理對比,而且運用天然材料本身的色彩配製(白色、黑色、本木色)常常能突出結構;
房屋和庭園建築藝術間的內部交流,這種內外空間的交流強烈地影響了歐洲20世紀的建築藝術。

② 世界其他民族藝術的發展,特色及成就(戲劇,電影)

我不知道你說的民族是什麼民族,所以我隨便說你個!
日本佛教雕刻: 佛教於6世紀傳入日本,是日本文化史上乃至日本史上空前絕後的大事件。日本以融會、集合、汲取外來
種種教義、戒律和儀軌創立了自身的佛教。佛教對日本文化的結構,對建築、繪畫方面的長足進步,作出了豐富的貢獻。由於繪畫易損難存,所以,經過滄桑變遷而倖存的雕刻就成為日本早期藝術成就最強有力的代表。
從7~14世紀的日本佛教雕刻之鼎盛期,其間亦反映了從傳入到民族化、繁茂與衰落。由於日本雕刻保
存的比中國雕刻更完好,常有人認為日本雕刻遺存了中國雕刻的形式和技術,實際上這只是僅著眼於初傳時7
~8世紀的作品。如果縱覽藝術發展之過程的話,就能看到日本人民的卓越創造才能。
7世紀最初的雕像面部單純,形式樸素天真,反映出佛教尚未得到透徹理解,至8世紀情況就不同了。從對雕像面容、比例的寫實處理及衣紋上唐代藝術的影響可以看出已越過了最初階段。有趣的是這時的重要作品
幾乎都是主神——佛和菩薩的偶像,而在印度和中國極為普遍的佛傳和本生故事的豐富內容卻從不普遍。這是
否反映出日本距佛教發源地的距離之遙遠呢?
日本雕刻在材料和姿態處理上與中國有很多區別。在山崖上開鑿出石窟寺的印度式方法很早就傳入了中國
,5世紀以來在中國非常普遍的石刻在日本從未成為主流,佛教雕刻傳入日本時以供奉在寺廟中為主。8世紀
時泥塑和乾漆非常流行繁榮。從9世紀起,日本雕刻就幾乎全部用木材刻制。選用木材很明顯是由於其便利,
但更深的內在原因似乎是日本民族對木材特別的喜好。
日本式的木雕手法是表面處理達到了極為細致深入之效果。如9~12世紀平安時代的雕像之精妙、革新
的技術所含極致的美感促進了風格的發展。9世紀中期教義變得更高深且禮儀化,密教帶著整整一殿堂憤怒神
傳進來了,如不動明王和多頭多臂的神像,十一面觀音和如意輪觀音等等。具有沉思、嚴肅之神情給人以深刻
印象。如桔寺的日羅像和東大寺的彌勒像。這些整塊材料的宏大作品常常必須挖空以減輕重量,甚至還要使木
材乾燥。平安早期的雕刻家們發揮整塊木材體積巨大的優越性,探索雕像表面潛在的表現力。他們創造出彷彿
「巴羅克」風格之繁麗,如波浪般起伏卷縐的衣袍褶紋,而且在表面留下斧鏨痕跡以直接傳達堅硬木質之情調

到平安後期,情緒沉重的雕像全然改觀。四天王寺的阿彌陀三尊像,優雅的脅侍菩薩更襯出主尊的慈祥和
美妙。普渡眾生的阿彌陀佛聲望日隆,富有的施主大量地捐造,結果產生了流水線裝配的方法並以粘合的木材
鑿造作品。
由定朝1053年在平等院所刻的主尊阿彌陀佛,以形式上驚人的完美和神態上的寧靜優雅成為雕像史上
空前絕後的高峰。高超的鑿空與粘合技術使造像僅具一層薄殼而不能深雕,衣匹處理成褶折平而貼體,身體形
成光滑優雅的流線型,環繞阿彌陀佛的52個雲上菩薩亦是平安晚期藝術之精品。這些菩薩充滿魅力的美好姿
態輝映並滲透到11和12世紀的各種藝術甚至擴大到社會習俗中。這些菩薩飄浮雲間,演奏著各種各樣的樂
器,環繞著高達16米的鍍金木雕主尊——阿彌陀佛像,儼然是一幅迎取虔信者靈魂的聖眾來迎圖。持蓮台的
菩薩、彈瑟琶的菩薩和舞姿菩薩都使人不僅感到其身姿的姣好,還給人一種乘雲浮空的心境情緒之美。而且這
些菩薩在全壁面的構圖也充分考慮了觀者從下方且移動的角度與變化。從這些菩薩造像可以看出,日本匠師不
單單在形式之完美方面取得了成功,並且在表達個性的美學趣味上同樣取得了成功。
雖然平安晚期雕刻之無窮無盡的重復造成了千篇一律的貧乏,但給12世紀末13世紀初佛像的多樣化及
創造帶來了復甦,鑲嵌水晶眼珠的新技術,更強更深的手法,使雕像的心理情緒之廣度和表現手法的范圍都更
加寫實。鐮倉時代之藝術可由慶派藝術家作為代表。愛知縣地方寺廟里一對梵天和帝釋天證明了年富力壯的大
師運慶的創造力量。西方院的阿彌陀佛立像展示了快慶發展的獨特洗練風格。蓮華王院另一對精彩的仁王顯示
了出自湛慶之手的優雅形式。還有些較小的侍從形象,如隨侍在閻羅王之側的一個暗黑童子,體現出以前從未
有的輕松幽默氣質。
鐮倉時代雕刻的特有面貌是現實主義的,許多佛像與部從像明顯地暗示出雕刻家習慣用活生生的人物為模
特。一批肖像式雕刻尤能代表這個寫實趨向的新面貌。青年釋迦——悉達多太子和日本佛教第一個贊助人聖德
太子之像雖是以想像刻成,但這些偶像被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以致於被認作肖像。彩塑木雕的聖德太子像由慶
真造於寬元五年。描繪了聖德太子16歲時護理其父陽明天皇時,絕食斷水以祈父親康復的孝順形象。太子眉
宇間閃爍著熱情的光芒,又流露出憂慮的神情。他頭發在耳朵上方束髻,白色的長袍上披一件高領的斗蓬,手
中執一個長柄的香爐。剛毅威猛的表情,穩定的體積感和大而深的衣紋處理和題銘都使這件作品成為13世紀
最典型的雕像之一。
京都東福寺的高僧像極有個性和特點。像等身大,身著僧袍,雙手作合掌印。雖然沒有銘文,但從雕像右
眼有些斜視之特性可以辯出,他是著名的聖一國師,即禪院東福寺第一個主持圓爾辯圓。
日本寫實主義雕刻可歸因於從8世紀復甦的古典風格。12世紀滲入日本的中國宋代新風格也極重要。縱
觀整體之雕刻傳統,寫實的佛教雕刻是自然發展的結果。從7世紀單純抽象的形式,到12世紀逐漸寫實化,
在高度繁榮的光輝展示後,14世紀的雕刻突然明顯衰落。其原因也很復雜。當時佛教正值興盛,四處都有僧
侶傳教,但鐮倉幕府傾心於禪宗,禪宗則將審美趣味著重置於文學和水墨畫。另一方面,宗教中的寫實主義自
身可能就包含衰落的種子。鐮倉時代雕刻之情趣在於外表的美色,使人們更沉迷於藝術品的魅力而不是供奉這
些神像。偶像是為崇拜用的,但神聖形象全然以活生生的人之面目出現,就難以受到尊崇。人們不禁想問:是
否鐮倉時代藝術的高超技巧和成就,反而帶來了日本佛教藝術的衰落?

歐洲美術:迄今所知,歐洲最早的美術作品出現在舊石器時代
晚期的前段,距今約2.5~3萬年前,即地球處在玉木冰河
期。這種舊石器時代的美術,約在公元前1萬年隨著冰河
期的結束而消失。中石器時代美術的類型有所增加,隨
著各地區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各自獨立發展的美
術傳統,不同程度地演化為新石器時代的美術。
舊石器時代美術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前,雖然缺乏
人類對於形象的模仿表現的證據,但實用的工具製作和
改進,已經顯示了許多審美因素。如手斧的幾何化造型、
對稱感,刃口的細小修飾以及刻痕,都不無初級的裝飾
價值,而且製造工具的過程也為創作藝術作品准備了造
型的技巧。
舊石器時代晚期傳統地劃分為4個主要的文化期:①
奧瑞納文化,②佩里戈爾文化,③梭魯特文化,④馬格德
林文化。奧瑞納文化得名於法國上加龍省的奧瑞納洞窟。
佩里戈爾文化得名於法國的佩里戈爾,它們合成舊石器
美術的早期發展階段,在莫爾多維亞附近的維倫多夫文
化層里,發現過女性小雕像,被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
同期刻畫過的骨片、石片,可以在洞壁畫上找到對應的
風格,著名洞窟拉斯科就是這個階段最主要的代表。梭
魯特文化得名於法國索恩-盧瓦爾省的梭魯特,馬格德林
文化得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的馬格德林洞,它們構成舊
石器美術的晚期階段,其典型為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
舊石器藝術的創造者是克羅馬農人,他們屬於晚期
智人階段,在體質(特別是腦的容量)上同現代人幾無差
別。當冰層覆蓋歐洲大陸的時候,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
北部集中了許多草原動物,如長毛犀、猛獁和馴鹿,以法
蘭西-坎塔布里連地區為中心,以狩獵為生的克羅馬農人
也聚居在這里的天然溶洞中,在長期的生產斗爭中積累
了技能、經驗和知識,加強了人對自身及其生活環境的
了解,發展了精神文化,在洞窟上畫畫,為工具加飾雕刻。
這種藝術活動流傳到廣大地區形成不同的地方差異風格,
但從整體來看, 它們的意義和風格是統一的。有些圖形
顯然出自一人之手,證明這些洞中繪制的各種圖形是少
數專門人(可能是巫師)所作。
舊石器時代洞窟藝術創造過程是完整的,最早發現
一些畫在洞壁上的指痕,可能是模仿熊的爪痕留下的,從
這些指痕中逐步出現簡單的、局部的動物形象。早期動
物只勾粗拙的輪廓造型,漸次精確,手法日益豐富;到馬
格德林文化期用多種色彩繪制了富有體積感、透視准確
的大型動物,姿態生動。人們常常是依賴石壁上天然的
隆突縫隙作為造型基礎。在洞口透進的光線照射下,或
在洞深處搖曳的火光中,凹凸不平的石塊看起來非常像
洞居者日常接觸的動物形象。這種心理的投射在洞窟藝
術的形成過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舊石器時代藝術的作用,一般被看成是一種狩獵巫
術,利用圖畫或雕刻達到控制狩獵對象或增殖動物資源
的目的。在克羅馬農人時代,裝有木柄的長矛和弓箭已
經出現,從舊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經萌芽的巫術,作為一種
「觀念的生產」,此時發展得相當完整。在許多洞窟壁
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畫完後,舉行儀式時矛戮箭射的
痕跡。有的動物身上刻上了箭簇、矛頭或陷阱。許多動
物都集中地畫在特定的壁面上,大概認為這些壁面具有
魔力,各種形象常常相互重疊在一起,可能它們像真實動
物一樣,一次「殺死」就得重新再畫。在同時期的可攜
帶搬動器具藝術,也同樣發現了類似的處理。有些動物
和人的形象畫在代表大地之母的生殖器的岩壁的孔隙附
近,這是為了促進它們誕生、再生和增生。洞居人的日
常生活區在洞口部,而繪畫和雕刻常常繪制在洞窟深處,
意味著狩獵巫術儀式本身是在大地母腹中進行。這種圖
畫的寫實追求,是為了提高巫術的感應效果。
舊石器藝術的題材以動物為主,人物佔了相當大的
比例,植物形象只有極少幾例,還有手印和幾何紋樣。動
物中主要是歐洲野牛、野馬、野羊、猛獁、犀牛、鹿類
和一些肉食類動物,馴鹿在當時人的生活中佔了極大的
比重,其角、骨、皮、肉、血都被廣泛利用,但描繪得
不多,可能因為馴鹿性溫、體拙,易於捕殺,數量又多,無
需藉助巫術的緣故。同樣,植物是人們生產(木製工具)
和生活(花果葉漿)中的重要依賴對象,卻幾乎未加描
繪。人物的描繪常以面具遮臉,或者人身獸首,以此推論
當時人們對自己的形象描繪存在著特殊的禁忌。有些可
能是巫師作法的真實寫照,有些巫師畫在動物集中的地
方,是為了體現強大的控制力量。人物在某種場合下也
是作為被傷害的形象,有的身上插了箭,更多的人物形
象(特別在器具藝術中)是作為增殖種族的偶像而創造
的,這些形象以女性為主。
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分布范圍相對集中,洞窟藝術以
法蘭西-坎塔布里連地區為中心。西班牙南部,義大利
半島南部和西西里也發現一些有壁畫的岩洞,最早的洞
窟壁畫發現於蘇聯烏拉爾地區。器具藝術分布范圍要廣
泛得多,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蘇聯部
分地區均有發現。器具藝術和洞窟藝術時間和風格相同,
可能游獵於這些地區的克羅馬農人找不到合適的洞窟作
畫,或者畫在岩壁上未能流傳下來,只剩下器具藝術。器
具藝術便於攜帶,也利於他們的傳布。
中石器時代美術 產生於公元前1萬年以後。隨著冰
河時期的結束,氣候轉暖,陸地動物和植物都經歷了變
化,影響人類生活,人類文化也適應新的環境發生了改
變,產生了藝術表現的新形式,製作了壁畫、刻鑿、小
雕刻。此時動物北遷,以描繪動物為主的舊石器洞窟藝
術和器具藝術的傳統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衰弱
的美術。
中石器時代美術可分為3個區域。第1個區域是法國
南部、西班牙北部舊石器洞窟藝術的繁榮地區,稱阿齊
利文化,留下的作品很少,其代表作品是一些小卵石上
用紅或黑顏色畫的點和線,這是舊石器馬格德林時期幾
何形風格的延續,但是具體的用途不明。
第2個區域是北歐,主要是岩石藝術。即在露天的山
崖巨石上畫或刻的作品和活動藝術(在可以移動的石塊
或其他材料上刻畫的作品)。有些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
代小雕刻,可能是冰河期間溫暖階段游獵到此的人群創
造的,也有些是被中石器時代開始時追隨草原動物北遷
的人們帶到北歐的。法國阿倫斯堡發現的刻在木頭上的
小型圖案化人像,和萊茵河與德國南部興盛的馬格德林
晚期文化和阿齊利文化的程式化作品有相似之處,約在
公元前6000年,還有一些刻在骨棒上的半寫實的圖樣。
在斯堪的納維亞,特別是挪威,出現了一種生動的寫實
雕刻,深得舊石器時代西南歐洞窟美術的遺風(出現於公
元前6000~前5000年),是北歐史前美術的第1階段。後
來約在公元前3000年逐步被半寫實的風格取代,畫有野
獸、魚類和人物,造型比較生硬,常刻畫出動物的內臟。
採用刻出凹線然後在線中填色的技法,屬於第2階段。第
3階段約始於公元前2000年,是高度簡化的程式人物和動
物,這種風格向蘇聯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發展。這些創
作都與當時人們的狩獵巫術有關。此外,還發現一些未
能解釋的符號,很可能是初期的文字。
第3個區域是西班牙東部的黎凡特。因此,這時的美
術又稱黎凡特美術。這一地區在冰河時期結束之後,生
活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流存在露天岩石和岩洞里的壁
畫,其母題和表現形式都與從前大不相同。題材上以人
物為主,但又不是單純地表現人,而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
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如狩獵、採集、祭祀、行刑以及農
牧生活的情景等。畫面上動物形象仍占很大比重,而動
物與動物之間,還有著一定的聯系。形象的尺寸一般在
15~20厘米之間,最小的不到2厘米,極少數與舊石器時
代洞窟壁畫上的動物一樣大。人物和動物形象採用單色
平塗,色彩均勻,顏料是赤鐵礦、高嶺土,調以樹脂等。也
有勾線的造型,線條熟練。黎凡特岩畫都繪在舉行宗教
儀式的「聖地」。這些「聖地」一直延用到羅馬時代。
人們常常選擇專門的岩壁重復繪制,幾個不同時期、不
同內容的畫疊在一起。最早黎凡特人的特殊巫術觀念是
創作壁畫的動力。也有人認為黎凡特岩畫僅僅是再現人
們的生活或者是對戰爭或重大事件的紀念。
黎凡特美術在舊石器時代的基礎上產生了巨大的飛
躍,不僅體現了復雜的心理內涵,較為注重構圖處理,而
且在畫面的審美方面已有明顯的追求。
新石器時代美術 在阿爾卑斯山以北,普遍存在一
種以巨大石塊構築的建築物,其壁面多有幾何裝飾,這
種藝術被稱為巨石文化,是人類史前創造的文化類型之
一,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分布。歐洲的巨石文化產生於
新石器時代,它不用灰漿粘合,而完全用石塊壘砌。這種
石塊建築大體上分石圈、石柱、巨石墳墓和神廟 4種類
型:①石圈。以大塊石頭圍成,分布在愛爾蘭和英國,以
英國南部的斯通亨奇最為著名。「斯通亨奇」在古英語
中意為「吊起來的石頭」。它在等距離的直立巨石上,擱
上巨石橫梁,以中間的石祭台作為圓心,共有3圈豎立的
石塊構成的圓圈,在外圍還有一圈壕溝,裡面灑了白色的
土,壕溝與立石圓圈之間,還有些經過計算而後設置的
零散石塊。斯通亨奇是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東面 2塊
立石的間空與靠近壕溝另1塊石塊所構成的直線,正好對
准夏至日出的方位,由此推論,斯通亨奇與太陽崇拜有
關。②石柱。為直立的巨大石塊,最高者達20米,重300
噸。有的幾塊聚立在一起,有的是若干塊排成行列。法
國布列塔尼省的石柱行列最為壯觀,共有3000多塊巨石,
間隔排列了3公里長。對石柱用途的解釋有幾種:一說是
作為宗教儀式的場所,一說是界石,一說是為了紀念死
者。③巨石墳墓。有些建在地上,有的埋在大土丘下,常
常為一個家族的墳墓。在法國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英
國、愛爾蘭均有分布,結構多為水平砌築,墓頂採用梁
柱式。巨石墳墓的墓壁上和部分石柱上,刻有花紋,呈現
為雲雷紋、螺旋紋、菱形紋、同心圓紋等幾何圖案。④
神廟。是用石塊構築的比較完整的建築物,裡面供奉神
像。馬爾他島的巨石神廟最有代表性。巨石文化還包括
同時期的巨形石刻人像和巨石神廟的小型雕刻神像。前
者多為按石頭原來的形狀,稍加鑿刻而成,造型古怪;後
者多為女性人體像,強調生殖器官,是舉行生殖崇拜儀式
中供奉的神像。其風格與新石器時代岩畫有共同之處。
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岩畫,完全脫離了舊石器時代洞
窟藝術和器具藝術中的寫實傳統,這種狀況在中石器時
代已經有所預示。歐洲史前藝術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主
導趨勢是逐步程式化、簡括化、符號化,在北歐史前美
術中可以看到這個過程漸次的演化過程。黎凡特地區寫
實風格盛行時,也已經並存有符號化藝術傾向,這種傾向
可能最早產生於地中海東岸,後來擴展到伊比利亞半島。
在西班牙的南部和西南部,集中了許多幾何化、程式化
圖形的岩壁和洞窟。葡萄牙、西班牙北部也有所發現,同
時還出土了雕像、鑿刻過的石器以及帶有花紋的陶器。
好了 !~我學的是美術,我只知道美術方面的 ~~~其他的你查下吧!~~!
http://www.artcn.org/neirong1/16/160.htm

③ 繪畫方面有那些藝術流派(國內和國外分別有哪些……)

西方主要有這樣幾種藝術流派:1古典主義 它的代表人物在創作實踐和文藝理論上,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藝視為必須仿效的崇高典範,從中吸取題材、情節、形象和創作經驗,並賦予它們新的歷史內容。古典主義一詞由此而得名。
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為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 。

2浪漫主義 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
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德拉克洛瓦《米索倫基廢墟上的希臘》(油畫)

3現實主義 19世紀30年代 後歐洲文藝 中佔主導地位的 文藝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藝創作的一種原則和方法。
代表人物: R.羅蘭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萊塞

4印象主義 19世紀後半期~20 世紀初期流行於法國 、歐美乃至世界的一種藝術流派和文藝思潮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 ,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代表作:《日出印象》-莫奈

5野獸主義 1907年出現於法國的現代美術流派。發起人為P.畢加索和G.布拉克。1907年畢加索創作的油畫《亞威農少女》,標志著立體主義的開端。
代表人物:畢加索

6表現主義 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文學藝術流派。

西方的流派我給你總結了下,就是這幾個,這都是比較簡單的介紹

④ 日本傳統藝能有哪些

日本傳統藝能有歌類、日本舞踴、演劇、音曲、演藝、人形劇、琉球藝能、工藝、藝道。

日本傳統藝能是日本自古代流傳下來藝術與技能的泛稱。自特定階級的教養、娛樂、儀式、祭嗣等活動的特定形式而來,經系統化的傳承而尚未消失的蠢旦有形、無形之物,如詩歌、音樂、舞蹈、繪畫、工帶爛擾藝歷梁、藝道等。

為了與現代藝術有所區分,在西洋文化進入日本以前的藝術與技能稱為傳統藝能。雖然其中許多起源於自中國傳入的文化元素,但在日本發展出來的東西,已經成為日本固有的文化。

(4)日本和西班牙的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於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歷史過程。漢字和漢文、儒學、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

正是在「中國文明的巨大影響下,到公元4至5世紀就渡過了野蠻階段,進入了文明階段」。漢朝在朝鮮半島設置四郡,大批漢人從朝鮮移民日本,雄略天皇(457-479年)時期,在日本的大陸移民達18000人之多。

閱讀全文

與日本和西班牙的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