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園林藝術的審美特點包括哪些內容
園林藝術的審美內容
園林屬於五維空間的藝術范疇,一般有兩種提法,一種提法是指長、寬、高、時間空間和聯想空間(意境);另一種提法是指線條和時間空間、平面空間、靜態立體空間、動態流動空間和心理思維空間.
一般的藝術門類都只為人們提供由藝術家創作而成的藝術美的審美內容,園林藝術的審美內容則既有藝術美,又有生活美、自然美和形式美.具有多元性(園林中的多元要素)和多樣性(民族特色、歷史、地域、時代性等).
一、園林藝術中的生活美
園林既是一處藝術空間,又是一處人們可以進入其中的現實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常常設置若干可以擋風沙、避寒暑、遮雨雪的園林建築物,人們可在其中眺望、品茗、奕棋、撫琴、閱讀……,形成一個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悅親情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生活美環境.
園林中的生活美還體現在其清新宜人的環境、廣闊的戶外活動場地等方面.例如:生命在於運動,華南植物園「健康之路」;以人為本,宜居環境,中山市「聯合國人居環境獎」.
二、園林藝術中的自然美
三、園林藝術中的形式美
四、園林中的藝術美
1. 造型藝術美
園林中的建築、雕塑、瀑布、噴泉、植物等都講求造型,這一點在西方古典園林中體現得尤為顯著.
2. 聯想意境美
園林聯想意境美是中國園林的特構,是中國園林區別於世界上其它園林形式的內在因素.「望梅止渴」?生活中的聯想.
「意境」一詞來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他認為詩有三種境界:只寫山水之形的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為「情景」,能托物言志的為「意境」.具體地講,意境就是通過意象的深化而構成的心境意合、神形兼備的藝術境界,也就是主客觀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落花水面皆文章」,「詩情畫意」是園林聯想意境的表達方式.「詩情」是園林中的文學形象,能為園林傳神點睛;「畫意」是園林中的美術形象,可使園林賞心悅目.園林中「詩情」的表達,更多的是把山水詩詞名句中的文學形象轉化為園林景象,再運用楹聯、匾額巧加點題,以特定的園景觸發游賞者對相應詩境的聯想,景由詩來,意在景外,從而大大增加了園景的容量,也給游賞者開辟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也是運用聯想意境美的一個佳例.造園家通過對四季自然景物的典型提煉和概括,使游賞者產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的聯想意境美.同時,由於園內游覽路線呈環形布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巧妙地安排其中,好似經歷著周而復始的四季循環變化,使游賞者領悟到四季的輪回、時間的永恆,體驗到某種人生哲理.
3. 自由意象美
「意象」一詞最早由公元466 ~ 496年南朝梁時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的「神思」篇中提出,是外界境物形象與主體情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充滿主體情感的形象.簡言之,是形象與情趣的契合.
到明清時代,意象理論趨於成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概念理論.意象具有象徵性、規定性的一面,即所謂「立象以盡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王弼)、「得其環中」(司空圖);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虛構性的一面,即「妙在含糊」(謝榛)、「渺茫多趣」(王驥德).「意」與「象」具有內在聯系,不可分離,即「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離,唯意所適,截分兩橛,則情不足興,而景非其景」(王夫之).概言之,意象是既要有生動優美的形象,又要有一定哲理性的透視.
B. 中國園林中的文化意蘊
中國園林中的文化意蘊
古典園林既是我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又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園林藝術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園林文化可分為物態文化和心態文化兩個層面。園林中建築、山石、水體和植物等構成了園林物態文化的主體,而透過園林物態構成要素所反映的心理意識、思維模式、價值取向以及審美特徵等原則是園林心態文化的具體內容。
隱逸文化與園林的關系
隱逸文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較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老莊的道家文化為承載思想,是古代文人為人處世的重要人生哲學,即為范仲淹所追求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隱士們在精神上保持著超凡脫俗的人格和淡泊名利的情懷,同時,也顯示著人們對對自然之美的執著追求。
江南園林是人工的自然園林,人們在建造時內心充滿審美激情,充滿了閑情逸致,隱逸人士們此時寄情山水,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即使是遊山玩水,也要表達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懷,在建造園林時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他們將人格追求交融在自然山水中,並與之產生共鳴。
士大夫階級通常好傳播引以文化,他們的園林設計充滿了隱逸的意趣,表達自己的高尚人生理想。他們的隱逸情懷便不自覺地體現在園林構造的活動中,以隱居園林的清朗風雅來抗衡朝仕的污濁紛繁,江南園林也就成了隱逸文化的基本載體。[2]
人們隱逸文化的熏陶下,在建造園林時藉以抒寫自己的人格與理想,於是對清雅自適的審美追求便成為主要的藝術追求方向。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失意之時,江南園林所帶來的意趣便成為了心靈的歸宿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