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揚州大學藝術學院
揚州大學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全國率先進行合並辦學的高校,1992年由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6所高校合並組建而成。揚州大學的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建的通州師范學校和通海農學堂(後成為南通學院的一部分)。原江蘇農學院和揚州師范學院便是在南通學院農科和通州師范學校文史科的根基上發展起來的。參與合並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獨立辦學歷史。
揚州大學辦學規模較大,學科門類齊全。全校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900人,各類博、碩士研究生7200人,成人學歷教育學生16000人。現設有文學院、社會發展學院、法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體育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建築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利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農學院、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獸醫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醫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旅遊烹飪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和公有民辦的廣陵學院等27個學院,101個本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學校建有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5個省品牌特色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5個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2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被列入國家級實驗區,11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10門國家精品課程,1項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校師資結構合理,綜合實力較強。全校現有教職工41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880人,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1100多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97人,國家級、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9人,博、碩士生導師1100多人。作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現有博士後流動站7個,博士點34個、碩士點135個,博、碩士專業學位10種;擁有國家級重點學科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部、省級重點學科8個,部、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12個,部、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省級研究院8個,科學研究機構81個,教學實驗中心37個。學校目前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580多項,全校年科技經費1.8億多元。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連續位居全國高校前40名、江蘇高校前列。「九五」以來,共有300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與我校共同完成的「轉基因山羊體細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評為1999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之首,由我校參與完成的「水稻第四號染色體精確測序」工作被評為2002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頭條新聞,3項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以來有3篇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科技開發與成果推廣成績同樣喜人,學校的「農科教結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蘇北基地為中心,輻射蘇中、蘇南的格局,在服務「三農」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對外交流活躍。校園佔地面積4300多畝,校舍建築面積122多萬平方米;8個校區位於市區中部,首尾相連。全校固定資產總值18.12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57億元,圖書館藏書325萬冊。擁有實驗工廠、實驗農牧場、動物醫院、附屬中學等一批教學、科研、實習基地以及設備完善的臨床醫學院。學校注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20多個國家(地區)的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學校具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包括接受政府獎學金外國留學生)和招收港、澳、台學生的資格。
合並辦學10多年來,學校走過了一條「聯合—合並—調整—提高」的改革發展之路。建校之初,我們走的是聯合辦學的道路;從1995年上半年起,學校由鬆散型聯合轉變為實質性合並。1998年,學校按學科群重組了13個二級學院。2002年之後,基於學科建設需要的原則,學校又進行院系的局部重組,學院數由原來的15個增加至27個,構建了扁平化的組織體系,減少了管理層次,理順了內部關系,提高了運行效益,為學科、專業建設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學校各項事業呈現健康快速發展態勢,校黨委先後被江蘇省委表彰為「江蘇省先進基層黨組織」、被中共中央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學校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承傳歷史輝煌,譜寫改革華章。已有百年辦學歷史的揚州大學,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被中央領導同志譽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在新的征程中,揚州大學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 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切實加強內涵建設,大力推進由「規模大校」到「內涵強校」的轉變,由「改革名校」到「質量名校」的轉變,努力構建和諧學校,闊步邁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