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的例子
藝術和科學的完美結合
在古典藝術的啟發之外,新藝術得以一帆風順、步步高升的原由還在於它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與人文主義思想內容緊密結合的特色,我們可以說,人文主義歸結到一點,無非對人、對生活、對自然採取肯定態度,在藝術創作上要做到這一點,就自然而且必然走向現實主義,也就是說,新藝術創作的形象愈為真實生動,其體現的人文主義思想也將愈為鮮明強烈。所以新藝術的思想內容——人文主義和它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幾乎是合二為一,互為表裡的,這種非常緊密的結合,在其他時代的藝術創作中很少見,而在文藝復興時代,它卻成為新藝術蓬勃發展,最受歡迎的重要原因。這一特色在喬托的繪畫中已見端倪,而馬薩喬首倡的「愈接近自然就愈完善」的信念則把它提高到新藝術基本原則的高度,接近自然指現實主義,完善則兼指藝術標准和思想標准,但主要是指思想標准。當藝術家通過追隨自然而達於完善的時候,也就是他在藝術實踐上做到了人文主義思想充分體現而藝術水平也達到高度的時候。馬薩喬的繪畫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畫中無論人物形象和背景環境皆達於前所未見的逼真生動,尤能體現人文主義對人性尊嚴偉大的強調,他筆下的人物無論聖母聖徒皆雄強壯偉而又自然朴實,最能得文藝復興蓬勃向上的時代真諦,盡管他年方27歲即去世,他的作品卻成為所有新藝術家包括前述三位盛期大師學習的楷模。當然,這三位盛期大師的更高水平的現實主義也意味著人文主義更高程度的發揚,以至被譽為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三位偉大代表,如日中天般照耀著近代世界的歷史進程。
對新藝術發展特別有利的第三個因素,則是藝術與科學技術的聯盟。在文藝復興時代的特殊環境下,藝術發展需要科學,其寫實求真要通過科學技法得到根本的提高;科學發展也需要藝術,科學通過寫真繪圖實現其觀察、記錄自然萬物的任務,從而出現歷史上罕見的藝術與科學的聯盟。藝術家對科技感濃厚興趣並進行深入研究,培養藝術家的作坊同時也是訓練科技人才的學校,有的大師一身二任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他們中最著名的代表在15世紀有建築家布魯內萊斯基,在16世紀則是大家熟知的達•芬奇。布魯內萊斯基既是佛羅倫薩科技界的領袖,又是多納泰羅和馬薩喬的好友和老師,他對建築、雕刻、繪畫無不精通,幾度赴羅馬實地考察,又在數學、幾何、冶金、工程、解剖、透視等學科有深入研究,技術發明更是他的專長,他設計製作了許多精良美觀的鍾表,還發明了起重機、齒輪車床、運河閘門和多種建築施工機械。他以新奇的設計和精巧的施工完成了當時文藝復興建築最偉大的傑作——佛羅倫薩大教堂空前高大的圓頂。佛羅倫薩市民都把這座凌雲摩天的大圓頂看作新時代、新文化取得空前成就的象徵,其轟動效應可與今日之宇宙航行、登月成功相比。但他對新藝術的最大貢獻,則是他發明了科學的透視畫法,他創作了歷史上第一幅按透視法畫的城市街景,並將此法傳授於馬薩喬和多納泰羅,指導他倆各自在繪畫與浮雕方面掀起劃時代的技法革命。有了透視法和與之同時興起的解剖學的研究,新藝術便奠立在雄厚的科學技法基礎之上,使西方藝術發生根本變化。布魯內萊斯基樹立了藝術與科技聯盟的光輝榜樣,達•芬奇則代表著在他之後這一聯盟的最偉大發展,他是在科技方面無所不包、在藝術方面空前絕後的最為多才多藝的巨人。全球歷史上絕無二例,但更難得的是他把藝術和科學結合得這樣好,那是只有文藝復興的義大利才能產生的奇跡。
最後,我們還應該看到在社會生活中對新藝術特別有利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城市共和國中,多數大規模的藝術創作都可供市民群眾參觀欣賞,使藝術作品更能發揮其社會功能,新藝術更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城市政府的支持,而藝術家主要通過作坊培養的教育體制也加強了他們與社會基層的聯系,新藝術左右逢源的迅速發展又促進了雅好藝術思維的社會素質和廣大市民深厚熱烈的審美情感,並且形成對新藝術的推動和互動。總之,文藝復興時代的諸多變革都或直接或間接匯聚於促進其偉大藝術成果的努力,而新藝術也憑此多面來風的非凡歷史機遇實現了空前絕後的輝煌。寫到這里,每一位中國觀眾自必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展油然而生濃厚的興趣。正如大力支持這次展覽的義大利文化遺產部部長布狄里奧內所說:「我們這次在中國舉辦展覽,就好像兩個年輕人在談戀愛開始階段的自我介紹,把自己最有特點、最輝煌的成就都告訴給對方。」這不僅是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最中肯的評介,也是對中意兩國人民友好交流給予最熱烈的祝願。
『貳』 藝術與科學的區別與聯系主要有哪些,談談你的理解
藝術與科學的聯系和區別。從總體上講,藝術與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並且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築、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14世紀到16
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自然科學有極大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沉重打擊了幾千年來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傳說,哥倫布和麥哲倫等人在地理方面的發現,以及伽利略的數學物理學方面的創造發明,使人們對宇宙有了新的認識,形成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藝術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一些大藝術家,本身就是大科學家,他們把許多自然科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到藝術創造中,促進了藝術的完善和發展。
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學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家文化心理結構的改變,從而推動藝術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的革新,推動藝術形態的發展。
當今社會中,科學技術正以從未有過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不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現代科學技術更是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但為藝術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大眾傳播媒介,而且創造出新的藝術種類和藝術形式,如電影藝術、電視藝術和計算機多媒體藝術等。在許多領域和許多方面,科學技術與藝術已經是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至很難將二者區分開來。
藝術與科學之間確實又有很大的不同,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對立的現象。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知識總和;藝術是人類進行審美創造的最高形式。科學求真,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藝術求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審美需要。科學主要運用抽象思維,強調理性因素;藝術主要運用形象思維,強調情感因素。科學客觀冷靜地對待事物,准確地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藝術則是一種主觀色彩很濃的創造活動,除了反映生活外還應當評價生活與表現情感。科學理論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準;藝術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叄』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如同人類本身從猿走出一樣,藝術與科學從一開始也是一個出發點,只是當我們越走越遠的時候,才把它們分開。這一分開,就是幾千年。這期間,對立,統一;統一,對立,始終在矛盾中相處。直到今天,我們才真正認清藝術與科學的內在關系,這就是共同借鑒、融合、促進、發展。● 藝術與科學的同一性使世界變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樣,藝術與科學的又對立,又統一的現象,也不是源於人類社會,而是源於大自然。美國著名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說: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所有圖形按一定比例關系排列和組合,最容易產生美感,三角形、圓形、方形和流線型等,各有自身的藝術審美功能。如圓具有很高的對稱性,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但是,這種美感又是在對立統一中實現的。直升飛機在空中飛行,象雄鷹在空中盤旋,十分的美麗,但是,能夠使它在空中美麗盤旋的兩組葉輪圓,則必須同時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旋轉,否則直升飛機就不會在空中盤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則構成的。一片樹葉在對稱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這種有韻律的組合,才使我們對花草樹木格外偏愛;人以眉宇間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確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對稱使人類更加健美。但它們又不能絕對對稱,如果人體有兩個頭,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韻味。漢代武梁祠石刻畫像,描繪了人類始祖伏羲和女禍人首蛇身的神奇藝術造型,這是古人的科學審美觀。古人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如果只有陰而沒有陽,或者只有陽而沒有陰,那不但這畫像失去了藝術的魅力,整個世界都會暗淡無光。● 藝術與科學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惡,都是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共同存在的,藝術與科學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須揭露和鞭笞假丑惡。這就是同處一個統一體中的藝術與科學,最美的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學史專家、比利時人喬治·薩頓認為:理解科學需要藝術,而理解藝術也需要科學。他對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做了這樣的概括:「藝術和科學最明顯的差別在於科學是逐漸進步的,而藝術則不然。正因為科學的本質是不斷進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經久持年的。每項成就或早或晚註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實用價值,成為博物館展櫃中被人遺忘的工具。而與此相反,正由於藝術並非不斷進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藝術與科學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都是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科學是生活的理智,藝術是生活的歡樂,藝術與科學缺一不可,缺少藝術,科學就會枯燥;缺少科學,藝術也會蒼白。人類正是因為不想做科學的奴隸,才努力從科學中尋找藝術;人類不想讓藝術孤獨,就不斷地給藝術注入科學的動力。● 藝術的挑戰促進科學更快進步 藝術總是在向科學發起挑戰,也就是說,人類的精神追求,總是要求物質給予相應的支持和體現。而科學又總是以自身的進步,不斷地響應著這種挑戰,不斷地支持和體現美的藝術(FINE ARTS)。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最早的英國,迅速地成為「全球車間」(WORKSHOP OF THE WORLD),於是,為了擴大世界貿易,就有了1851年舉辦國際博覽會的需求。博覽會的巨型展廳,通過設計這個載體,把藝術與科學緊緊地拉在一起。由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設計的展覽大廳,後來被人們稱為「水晶宮」的建築,就成了藝術向科學挑戰的傑作。科學技術也很快回應了這一挑戰。當時,鋼鐵和水泥已經大量生產,正好為建築提供新材料並促進技術革新,使建築走向具有前所未有的面貌——工業化生產,裝配式施工。因此,一座新設計、新工藝、新材料的水晶宮展現在人們面前。 到了1977年,法國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這是藝術向科學挑戰的更高階段。這種挑戰也許預示著現代藝術走向新生,也許預示著科學技術在創造藝術。 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座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特別引人注目。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一個容造型藝術、建築藝術、城市規劃藝術、影視、文學、音樂、舞蹈,以及其它種種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於一身的傑作。● 科學進步刺激藝術大膽創新 當然,科學也不是永遠被動地接受藝術的挑戰,科學也在積極地誘導著藝術的大膽創新。當人類剛剛邁進汽車時代的門檻時,設計最簡陋的汽車,也很快就取代了設計最精妙的馬車,工業化滿足了人們的實用主義心理。於是,科學開始刺激藝術的靈感,要求藝術與自己連起手來,為工業文明帶來的巨大變革,創造更美好的產品。應運而生的是流線型的設計● 藝術與科學聯手打造新紀元 但是,藝術與科學的緊密結合並沒有到此停止,當人類從工業社會突然邁進信息社會門檻的時候,藝術家與科學家都不約而同地發現,藝術與科學竟然同處一個載體中,以至於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這種密不可分的現象,幾乎遍及藝術與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舞蹈、音樂、繪畫、戲劇、影視……一切視覺藝術都離不開新技術,有了新技術,傳統的藝術形式更加絢麗多彩。藝術需要藉助科學技術創造更新、更奇、更異的藝術效果。科學也同樣離不開藝術,它需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證明和推銷自己的新技術,藉助藝術來增加新技術的高附加值。信息社會為藝術與科學的結合,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科學開始在這個廣闊的新天地里,上演更加引人入勝的一幕。平面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一切現代藝術設計,又爭先恐後地在這場新的「藝術+科學」的運動中,充當著開路先鋒。新媒體藝術成了藝術與科學攜手的最前沿。 我們不難發現,藝術已經融入科學之中,科學也披上了藝術的盛裝。無論是藝術,還是科學,在今天這個大融合的時代,誰也離不開設計。它們必須通過設計這個載體,來完成它們自身無法實現的夢想。法國19世紀著名文學家福樓拜在談到藝術與科學的關系時,曾經做過一次非常生動的比喻,他說: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中國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在談到東西方藝術發展時,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學藝像爬山,有人從東邊爬,有人從西邊爬,開始相距很遠,彼此不相見,但到了山頂,總要碰面的。他們的比喻,恰好說明了藝術與科學的對立統一關系。《詞源》對科學作如下解釋: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它適應人們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實踐經驗的結晶。每一門科學通常都只是研究客觀世界發展過程的某一個階段或某一種運動形式。科學可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二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指南。《詞源》又對自然科學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以及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空間科學、農業科學、醫學科學等應用技術科學。
『肆』 為什麼說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現代科學的發展導致多學科相互滲透,滲透的結果是使科學發展呈現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勢。這種趨勢促使大量交叉性學科的出現,引起教學論的巨大反應和變化。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既傳授知識又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怎樣運用啟發式和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怎樣進行課堂提問、組織討論、設計板書、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使教學系統優化運行,怎樣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控制,怎樣優化把握和運用教學情感和教學心理,等等,這些問題遠遠超出了一般教學論的范圍,而這些問題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門新的學科——教學藝術論,由它來解決這些理論和應用問題。同時,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問世也為教學藝術論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所有這些,使教學藝術論這門學科的研究和建立成為可能[王北生,1990(2);楊青松,1992(3)]。
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理論方面來看,教學藝術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教學藝術論得到系統的理論論證,作為教學論發展中的分支,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其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和充實教學理論,彌補長期以來教學藝術問題理論研究的不足。從實踐方面看,教學藝術論的深入研究,強化了人們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的認識,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教學藝術論非常重視應用性的微觀教學技術研究,這可以幫助廣大教師切實掌握教學藝術的規律,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由於教學藝術論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起來,所以教師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對培養知情並重、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有積極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價值[李如密,1995(3)]。
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關於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人們的看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即存在於教學活動過程中,使教學得以成功進行的內部機制或性能[王慶芳、張榮琴,1990(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雙重特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即科學再現教學內容而求實的科學性和藝術表現思想情意(心靈)而求活的藝術性(楊青松,199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本質、規律及其提高途徑、方法和技巧(戚建庄、王北生,1990)。還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教學藝術活動規律及其具體運用。也就是說,教學藝術論研究的對象范疇是由兩個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組成的。因為教學藝術活動規律是在具體運用中表現出來的,離開教學藝術具體運用的現象形態,其所謂活動規律就成為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東西;而教學藝術活動規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藝術具體運用的水平和效果。兩個方面一內一外,構成了教學藝術的整體(李如密,1995)。
我們認為,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並無錯誤,但顯然有簡單化之嫌;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這雙重特性,似乎又有不可把握之感;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本質、規律或教學藝術活動規律則是有問題的,揭示教學藝術的本質或規律只能看成是教學藝術論的任務,它們本身不能構成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至於教學藝術的提高途徑、方法和技巧或教學藝術活動規律的具體運用則是教學藝術論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不論人們對教學藝術論研究對象界定如何,這方面都必然是教學藝術論研究的重要內容。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屬於一門應用理論的邊緣學科[王北生,1990(2);楊青松,1992(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作為一門學科,既具有理論學科的特點,又具有應用學科的特點,或者說教學藝術論乃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學科。同時,教學藝術是一種由多種因素結合、多方面內容組成的高度復雜的教學實踐活動,要揭示其內蘊的規律性,需要多種有關學科的協作研究,從而使教學藝術論成為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李如密,1995)。
教學藝術論的體系建構及研究方法
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的建構不僅要考慮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一個理論知識體系,而且要考慮為教學實踐提供某些技術和方法。基於這種認識,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備課藝術論、授課藝術論、課堂管理藝術論和教學優化藝術論。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基礎,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總的方法論的指導下,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可採用以下五種方法,即觀察法、總結分析法、實驗法、比較法和系統法[王北生,1990(2)]。
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論、美學等相關學科為基礎,在廣泛研究、融匯當代教學研究成果和特級、優秀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同時,又以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為依據,以師生內在心理流程與外顯教學過程相統一而建構形成教學藝術系統的學科體系框架,以體現對教學藝術研究的整體出新,旨在把當代教育在應用領域內推向教學藝術的高度。由此決定了教學藝術論的基本任務在於:辯證系統地解決由教學藝術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發展理論這三部分有機聯系的內容整體[楊青松,1992(3)]。
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須與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學科性質保持一致。教學藝術論體系應主要由教學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教學藝術的應用研究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和意義、教學藝術論的研究任務和學科性質、教學藝術論的理論基礎、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原則和方法、教學藝術思想的歷史發展、教學藝術的本質、教學藝術的特點和功能、教學藝術的載體與分類、教學藝術交流過程及規律、教學藝術辯證法、教學藝術風格流派、教師——教學藝術家等;後者包括教學組織結構藝術、教學啟發藝術、樂學教學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教學非語言藝術、教學板書藝術、教學提問藝術、教學幽默藝術、暗示教學藝術、教學應變藝術等[李如密,1995(3)]。
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善的體系的建構有賴於對教學藝術的深刻研究。在教學藝術論建設的初期階段,我們也許沒有必要過於注重形式上的追求,應該把精力用於對教學藝術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上。
『伍』 藝術與科學技術的整合是怎樣的
技術與藝術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僅實用藝術與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純藝術與一定的技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種聯系的歷史與藝術的歷史一樣久遠.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是需要更高層次的藝術觀念來引導和互助,這樣才能使技術融入藝術之中.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是在不斷發展的層面上開展和提升的.隨著21世紀高科技的日益發展,兩者的結合表現得更加緊密,並走向新的整合.設計藝術將以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為己任,並以之為手段和工具來創造為人所用的一切產品,它能夠克服兩者之間的不協調和矛盾,並將兩者有機地整合與統一.
『陸』 科學與藝術有什麼關系
科學和藝術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會有藝術的氣息,而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也會融入科學的要素。科學和藝術之間是有很深的聯系的,通過藝術和科學的本質進行比較來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認識,是掌握兩者之間的關系的一個有效途徑。
科學是從理性的角度出發來對世界的真理進行探索,而藝術則是從情感的角度出發對世界之美的一種探尋。科學和藝術之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統一矛盾的辨證的關系,從對科學的理解中來了解藝術與從藝術的理解中來了解科學,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兩者關系的把握。本文淺述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科學和藝術的本質還有很大區別的,對科學的理解方面,社會上基本沒有太多的理解含義,因為對科學有比較准確的定義,即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中各種現象本質和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是一種反映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的知識的綜合以及一種完整的體系,包含的是一種理論性的研究,也就是說只要是在客觀的基礎之上運用謹慎嚴謹的方法進行的一系列的研究都是科學的。
科學是人們在自然界中找尋主體的一種過程,科學是求真求實的,和藝術比起來,科學更多的是一種客觀性,而藝術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性。
但有一個共同點是科學和藝術都是隨著時代在不斷進步的。所以兩者是具有一種辨證統一的關系,雖然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但並不妨礙兩者之間的聯系。科學的發展對人們眼界的拓寬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宇航事業的發展使得我們對月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顯微鏡的發展使得我們對更加精細的世界有了了解,無線電波的發展使得我們的溝通更加便捷等,這些都是科學帶給我們的變化。
科學的發展能夠使得我們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更加豐富的認識和了解,也能促進我們對藝術領域的豐富和完善。
『柒』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是怎樣的
科學與藝術的關系:
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學(主要運用建模和歸納)、人文藝術(主要運用感知和表達)都是尋求互相理解過程中的溝通手段。藝術是最不科學的科學,科學是最不藝術的藝術;但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最高境界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