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許嵩攝影藝術點題之作是什麼意思
許嵩新專輯《攝影藝術》。作為這張專輯的點題之作,《攝影藝術》以攝影作品的永恆對照情感的變遷,包含了許嵩對這個時代的思考,耐人尋味。
許嵩於2013年出版的個人攝影隨筆集《海上靈光》在業界好評如潮,他本人亦被歌迷調侃稱作「一個被音樂事業耽誤了的攝影師」。由此看來,許嵩創作《攝影藝術》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但細聽內容,卻令人不得不驚嘆於其意料之外的思想厚度。作品在編曲方面使用了電吉他的分解和弦伴隨粗糲的鼓點,讓聆聽者彷彿看到後視鏡里的風景兇猛的倒退,情不自禁掉入回憶的深坑。
Ⅱ 什麼是藝術
【藝術】
我先要反問你.你認為什麼是藝術?
藝術的價值總是在創造者死後.它的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
而這種體現對於已經不復存在的自己來說.
根本有沒有任何含義.
你可以這樣理解.世界皆藝術.一切皆藝術.善惡皆藝術.
藝術的嚮往高純度精神的嚮往.可以解釋成為:與宗教信仰有異曲同工之妙.
【藝術的定義】
藝術,是人們為了更好地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藝術,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娛樂游戲的一種特殊方式,又是人們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重要手段,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藝術文化的本質特點,就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發生的基礎是人類的語言,有效的藝術創造必須完全藉助於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不藉助語言的所謂藝術創造,只能算是普通的游戲創造。在娛樂功能的層面上,藝術與普通的娛樂游戲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價值和發展價值。然而,藝術與普通的游戲在文化形態上畢竟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在文化的社會功能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著被認真關注的必要。
什麼是藝術,藝術與人類的其他文化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目前似乎誰也不能夠明確地給予回答。本文從人的主觀行為的功能范疇及其所創造出的文化構成入手,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一,人的主觀行為的三種基本功能
在社會生活中,人的主觀行為,可以根據其基本的功能范疇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社會生活資料所從事的基本生產勞動,如尋找、採摘、捕獲和種植食物,修造居所,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須用品等等,都屬於基本生產勞動。如果沒有基本生產勞動所獲得的基本生活資料,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就無法維持。第二類是為了保障最基本的生命活動所進行的基本社會生活,如做飯和洗衣、生殖和養育後代、社會交往和維持社會生活秩序、日常其他所必須的活動等等,都屬於基本社會生活。如果離開了基本社會生活,人的基本生命活動同樣無法健康維持。第三類是為了消耗人體自身多餘的體能和精力而進行的娛樂游戲活動,如唱歌,跳舞,寫詩,聽戲,踢球等等,都屬於娛樂游戲活動。離開了娛樂游戲活動,人的基本生命活動仍能夠正常維持。
二,藝術是娛樂游戲的一種方式
藝術是人的一種主觀行為,這種主觀行為屬於娛樂游戲的范疇,這似乎是人們的共識。因為,離開了任何形式和內容的藝術活動,人類的基本生命活動都是能夠正常維持的。那麼,是不是人們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顯然不是的。如,小孩子掏鳥窩、摸魚、斗蛐蛐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不能稱為藝術。而彈琴、作詩、畫畫、唱戲等等許多與之類似的娛樂游戲活動就能夠稱為藝術。這是人們的共識。盡管不能夠把娛樂游戲活動都稱為藝術,卻能夠把藝術確定為娛樂游戲的組成部分,確認為娛樂游戲活動的一種方式,這在邏輯上是不會有問題的,也似乎是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的。
三,什麼是藝術
然而,對於人類所有的娛樂游戲活動,可以把其中的哪些明確地稱為藝術,又把其餘的哪些明確地稱為不是藝術呢?目前似乎還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回答。但是,問題還遠不止於此。如,對於畫畫這種娛樂游戲活動,人們一般都會認為能夠稱其為藝術。然而,是不是對於所有的畫畫活動都能夠稱為藝術呢?同樣都是畫畫,老畫家的繪畫就能夠稱為藝術,這似乎是沒有疑問的。隨便一個小孩子的信手塗鴉能夠稱為藝術嗎,這似乎有很多人是不贊同的。只有當小孩子的「信手塗鴉」達到了「一定水平」,人們才會稱其為藝術。那麼,小孩子的「信手塗鴉」的水平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才能夠稱為藝術呢?這又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據說美國的一隻黑猩猩會「作畫」,人們給它紙和筆,它能夠「饒有興致」地作出很多「有意思」的「畫」來。如果把黑猩猩的「作畫」也稱為藝術,似乎有很多人更是不贊同了。那麼,我們在理論上應該怎樣區分藝術和非藝術呢?或者說,從理論上講,究竟什麼是藝術,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四,人的主觀需求
人的主觀是以人的「自我」形態為根據的,人的「自我」形態是以人的觀念文化形態為根據的。人以「自我」形態為根據所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稱為人的主觀需求。當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快樂感覺;當客觀事物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或是損害了人的主觀利益時,人在主觀上就會產生痛苦感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為主觀需求得不到客觀事物的及時滿足及經常被某些客觀事物損害自己的主觀利益而產生出許多的痛苦感覺。可以說,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部行為內容,就是追求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需求的滿足和拒避客觀事物對自己主觀利益的損害。然而,這種追求或拒避又經常會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夠如願,這就使得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主觀上總是因許多事不能夠如願而存在著許多的缺憾,這種主觀缺憾總使人持續地沉浸在痛苦感覺之中而令人總想解脫。
五,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
人體有三大功能系統:一是基本功能系統,二是認知功能系統,三是情感功能系統。基本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正常的生理代謝、器官發育和個體生殖等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基本器官。認知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對客觀事物的「認知」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體人的認知器官。人的認知器官,目前普遍認為是集中於人的大腦。情感功能系統的基本功能,是負責完成人體由認知成果所引起的「情感行為」的發生和人的不同個體間的「情感交流」任務的。組成此功能系統的所有器官,稱為人體的情感器官。情感功能系統的「中樞」,被許多人認為在人體的「心區」。
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才能夠進行的。人體器官與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所產生的機能現象,稱為器官行為。人體的器官行為,是人體器官「天生」所具備的機能現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人體器官的本能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人體器官的許多行為,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這種器官行為正是人在主觀上所企盼和追求的。確切地說,人的主觀需求,正是以人體的三大功能系統對客觀事物的需求行為為基礎的。可以說,人的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就是主觀上對一定形式和內容的器官行為的無休止追求。
情感器官通常所產生的行為內容,主要有喜、怒、哀、樂、悲、歡、思、戀、怨、恨、驚、疑、盼、煩、懼等等。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是人在主觀上經常需要的。無論是在人們的基本生產勞動、基本社會生活或是娛樂游戲活動中,情感器官的這些行為都能夠產生。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情感器官產生這些行為,通常都需要人在主觀上付出許多代價。如,勞動的過程和成果可以使人獲得喜、怒、哀、樂,可勞動過程中的長時間的辛苦通常讓人們在主觀上不願意忍受。許多的娛樂游戲活動雖然能夠使情感器官獲得較為激烈的行為反應,但娛樂游戲活動通常又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料。
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發現,有些娛樂游戲活動只需要花費較少的社會財富,就能夠使情感器官產生足夠多的行為反應。如,說故事和聽故事,就能夠只花費很少的社會財富而使人的情感器官產生出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器官行為反應。
六,虛擬文化現象
在人們的社會生命中,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客觀事物滿足了人的主觀需求或違背了人的主觀需求時,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覺或痛苦感覺,並且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人與故事中的虛擬的客觀事物發生關系時,也同樣能夠使人產生快樂感或痛苦感覺,並且也同樣能夠引起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而且,故事中的客觀事物比起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更容易引起情感器官的強烈行為反應。如,現實生活中的「小芳」會讓人覺得善良美麗,會讓人朝思暮想,寢食難安;然而,故事裡的「林妹妹」更會讓人覺得柔情萬種,更會讓人為她失魂落魄,傷感萬分,痛不欲生。現實生活中的「小芳」經常不能夠滿足人的主觀需求,而故事中的「林妹妹」卻能夠對人的主觀缺憾產生非常好的慰籍作用而使人產生「別具滋味」的快樂感覺。
情感交流,是人的情感器官經常性的行為需求。心裡的缺憾向他人傾訴一下,內心的歡喜事向他人陳述一下,聽聽他人講些新鮮的事情,或有新鮮的事情向他人講述,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情感交流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經常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思」的和「值得說說」的悲傷或歡喜事。實際上,人們相互交流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相互聽來或看來的關於他人的事,尤其是採用誇張和虛擬的方法編造出的關於他人的情節曲折和內容精採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說故事和聽故事,具有非常好的情感交流效果和對主觀缺憾的慰籍效果。自古以來,人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也非常喜歡編故事。聽故事的人總想聽更精採的新故事,編故事的人也總想編出更精採的新故事。想聽故事和編故事,早已成了人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主觀需求。非常自然地,聽故事和編故事,就發生和發展成了人們社會生活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其功能的主要方面是專門滿足人的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的,其文化形態的本質特點是虛擬人們的現實生活。這種文化現象,稱為虛擬文化。本文把這種專門為了滿足人們的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虛擬文化現象,稱為藝術。一直以來,藝術的內含沒有過明確的界定,每個對藝術有所關注的人對藝術 都有自己的界定,這是因為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界定藝術的客觀標准。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一方面給出了明確的客觀標准,另一方面明確定義了藝術的本質,從理論上把藝術同普通的娛樂游戲行為嚴格地區分開來,從而能夠明確指導人們的藝術實踐。本文對藝術的界定,也許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藝術」原來的詞意,這並不要緊,因為類似的先例在理論界是有過的。
為了人們的精神快樂而虛擬現實,是人類非常重要的一項文化創造。這種文化創造,為人類的社會生活生產出了非常豐富的精神食糧。人的夢境雖然也多是虛擬的生活現實,但夢境的創造不是人的主觀行為,不能把夢稱為藝術。編瞎話騙取他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所用的手法也是虛擬現實,但騙人財物或故意損害他人利益不屬於娛樂游戲。所以,也不能把編瞎話稱為藝術。
七,藝術的本質
藝術屬於娛樂游戲文化的范疇,是人們為了滿足自己對主觀缺憾的慰籍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為需求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本質特點是用語言創造出虛擬的人類現實生活。藝術是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一種文化形式,人們進行情感和思想交流是以語言為基礎的,所以,藝術的發生基礎是人類的語言。在人們的藝術實踐中,藝術的發生通常總是要完全藉助於人類語言,人類有什麼樣的語言形式出現,就會有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產生。人類語言有許多種形式,如口頭語言、文字語言、繪畫語言、形體語言、音樂語言及現代的電影電視語言等等。藝術的發生在形式上就相應地會出現故事、小說、詩歌、繪畫、舞蹈、音樂、電影和電視劇等等藝術形態。沒有語言,就沒有藝術的發生基礎;如果人們相互間語言不通,就不能夠實現藝術的交流。
藝術用語言創造出虛幻的事件,讓他人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覺虛幻事件的發生情景,在感受情景的過程中,人的相應的主觀缺憾就會得到適當的慰籍,人的情感器官就會產生出活躍、激烈的行為反應。人的主觀缺憾的慰籍及情感器官的行為反應,完全是以人在社會生活中對一定客觀事物的主觀需求為根據的。所以,藝術所創造出的虛擬事件,就必須以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主觀需求為根據,才能夠發揮出顯著的藝術效果。
有句成語叫「畫餅充飢」,是對藝術的最形象的詮釋:人由於飢餓想吃餅子,沒有餅子,只好畫一張大大的餅子來自慰,飢餓的人看到畫中的這張餅子,主觀上能夠獲得些許的滿足感,情感器官也會產生出些許的喜悅。古人有賦: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畫餅充飢,少謝騰驤之志。這實際上是對藝術的發生原理和社會功能的最生動和精闢的闡述。
Ⅲ 什麼叫作藝術性的工作
藝術性的詞語常出現在文化領域。 文化藝術性指藝術作品通過各種藝術手段反映社會生活、表現思想情感所達到的鮮明、准確、生動的程度。藝術性的高低與藝術品的思想性有著密切的關系,但藝術性作為對一部藝術作品藝術價值的衡量標准,主要是指在藝術處理、藝術表現方面所達到的完美程度,主要包括:藝術形象的鮮明具體性和典型性;藝術情節的生動性和曲折性;藝術結構的嚴謹性和完整性;藝術語言的准確性和鮮明性;藝術手法的精當性和多樣性;藝術表現的民族性和獨創性等。各門藝術的藝術性的表現是不同的。在造型藝術中,藝術性主要表現在通過線條、色彩、光線效果、布局和對比度等表現藝術家審美意境所達到的程度。在音樂藝術中,藝術性則主要體現為一系列樂音所構成的旋律、節奏在抒發音樂情思時所具有的表現力。藝術性對藝術品來說是極端重要的,沒有藝術性就沒有藝術品。藝術性有高低之分、程度之差、雅俗之別。對藝術性的追求是藝術家的天職。藝術品的藝術性愈高,其感染力就愈強,也就愈能發揮藝術的社會作用。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真善美的統一,是一件藝術品藝術性的最高境界。藝術品的藝術性與思想性既相互聯系,又各自獨立;既有統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如有的藝術品,思想性高,藝術性也高;有的藝術品思想性進步,而藝術性較差;有的藝術品思想內容落後或反動,但可能帶有某種藝術性。社會主義的藝術,要求藝術品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又具有高度的藝術性,達到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 從事這項工作,就叫藝術性工作。
Ⅳ 藝術之為藝術是指什麼
談到「藝術之為藝術」,並非一定要提到那些純粹以藝術為目的而創作的典型的作品,我們也可以看一看那些本來只是為了其他目的——如宗教的目的或其他社會目的——而製作的作品。這些作品有其產生的歷史原因,人們可以根據歷史背景,很容易地指出造成了它們的具體動機,但是,它們卻擁有並不依賴於當時的原因和動機的藝術生命。當時的原因和動機對於後世的人們已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人們已不再可能從其現實意義方面來接受這些作品,可是它們卻恆久地保持著巨大的魅力。即便是那些產生於舊石器時代的原始洞穴壁畫,當它們呈現於我們今人面前時,我們會感覺到一種古老的生命重又蘇醒。這些壁畫本來並不是作為藝術作品而創作的,不是供人欣賞的,它們躲藏在洞穴里,卻真正地屬於藝術,因為它們超越了時代的界限,在多少世代之後仍然撥動著人類的心弦。一位雕塑家曾經這樣說過:「任何作品都帶有奔騰流逝的時間,它既沉浸在亘古洪荒之內,又蘊含於最為遙遠的未來之中。」
這就是「藝術之為藝術」,它引起我們對藝術的本質作更為深入的思考,而不至於僅僅從「再現現實的樂趣」、「游戲」、「白日夢」或「倫理教育」等等方面去想藝術的存在與本質。
Ⅳ "藝術"這個詞語出自何時是誰創作的這個詞語他的意思是什麼
所謂「藝術」(Art)一語,源自拉丁文Ars,原意近於「技藝」之屬。大凡意指手工、冶鐵、外科手術、雕塑、制器等等的技術。亞理斯多德(Aristotle)說:「藝術是自然的模仿」,這裡面含有一種「根據規則」(Rules)的意思。在希臘、羅馬時代,人們還沒有與技藝不同而我們所稱之為藝術的觀念。
到了中古拉丁語的Ars,則類似早期英語的Art,指任何型式的書本學問。例如莎士比亞(WilliamShakespeare)劇作「TheTempest」(或譯「暴風雨」)中,潘魯庇羅(Prbspero),脫下法衣時,說道「Liethere,myart」(躺下吧,我的法術);到了十八世紀,蘭姆姊弟(MaryLamb與CharlesLamb)作「莎士比亞故事集」時,也還把Art這個字當作「學問」來使用(如:theknowledgeofthisart)。可見當時,藝術只是隱藏、寄託在其它的學問之中,並未被充分的認知、探討。遲至十八、九世紀,「實用藝術」與「優美藝術」的分野愈趨明朗,最後,藝術在理論上,終於完全從技藝中分離出來了。
所以,我們當清楚,「藝術」的意義,不在它原來是什麼,因為它原來也並不是什麼。「藝術」不像花、草、樹等,經由觀察、歸納而賦予的名稱。它是純然人為的,我們用它特指一種我們所要指稱的意態;然而,它雖然可以是一種「概念」,我們又無法分析它的構成(如前所言),則我們竟無法說明「藝術是什麼」么?亦不至於此,誠然我們不能解剖「藝術」的內蘊,但且讓我們像偉大的達芬奇(LeonadoDaVenci)所做的,微笑的蒙娜麗莎是可描摹的;至於她的微笑,讓畫中的蒙娜麗莎自己表述罷!
參考資料
http://lunwen.zhupao.com/Article/2005-3-8/10262.shtml
Ⅵ 什麼是藝術經典,經典藝術的美學特徵
所謂藝術經典,是指具有「超越時空的精神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經典的藝術作品既能夠有效地體現出創作者的本性,又有深刻的內涵,它展現著人們生活的歷史與文化,體現著不同地區的民族文化觀念。
經典藝術的美學特徵如下:
1、經典藝術作品是具有人性美特徵的。在黑格爾看來,「形成真正的美和藝術的中心和內容的是有關人類的東西」,「只有人的形象才能以感性方式把精神的東西表現出來」。
2、經典藝術作品是具有形式美特徵的。形式美的特徵可以說體現在每幅藝術作品中,尤其凸顯在經典藝術作品當中。不論經典的繪畫作品或是建築作品都可以從中體會到。
3、經典藝術作品使人產生共鳴。經典藝術作品使人產生共鳴震撼和打動人的心靈的美學特徵。凡是經典的藝術作品都可以使人產生共鳴,它能觸動毎個人心靈的善良使欣賞者和創作者猜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經典藝術作品從表達的內涵、畫面到它的精神特質都是和受眾群租遲體能產生共鳴的藝術,會超越時間、空間也會跨越國界、地區。
(6)藝術之作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經典藝術作品的評價標准
1、應取決於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目的與情感投人程度。杜書瀛先生在他的《論藝術的特性》一書中曾寫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弊兆李再現客觀世界的同時也表現自己的主觀世界,對生活作出自己的評價;藝術家在對生活作理智認識的同時還貫注進自己的感情」。經典藝術作品在創作時應有思想、有情感從自我的視角去關注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其內涵才會深刻。
2、應該取決於在作品中體現出的對於社會和人生深度與廣度的描寫。就拿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來說,我們從繪畫作品中可以深刻地觀察出畫家對於人性的關注和描繪,出現了大量的肖像畫讓人們欣賞畫作之餘,也感覺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所以,當我們每一次重新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作品時,仍然可以感受到來自於當時社會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