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光效應藝術又稱什麼藝術

光效應藝術又稱什麼藝術

發布時間:2023-07-09 03:21:37

Ⅰ 現代西方藝術是如何發展的

美術和音樂是西方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以後,美術和音樂領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體現現代精神的新風尚和新流派,令人眼花繚亂。美術界出現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歐普藝術、波普藝術等流派,音樂界產生了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等新流派。這一時期現代西方藝術的流派呈現出反傳統,弘揚個性,反映現實的特點,風格和流派更加多元化,且變化頻繁,藝術的中心逐漸由歐洲轉移到美國。

20世紀西方現代美術發展的新潮流20世紀的西方美術是現代主義思潮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其突出的特點是反傳統,從形式到內容都顯示出一種叛逆者的姿態。在技法上,大都反對傳統的寫實主義,追求新奇,空間結構錯亂,色彩配置隨意,點線紊亂,缺乏透視;在創作主旨上,都主張強調自我,表現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技的影響。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面貌,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照相術和電影的發明對繪畫的沖擊最大,這兩種新技術使運用機械手段准確無誤地記錄客觀形象成為可能,從此意義上來講,傳統繪畫技巧所完成的不過是照相機所做的記錄事物表面的光反射反應而已。畫家們再也不能以描繪事物的表面形狀來引起觀眾的共鳴了,他們只能轉向用表現精神領域裡面的東西來打動人。二是現代哲學思想的影響。20世紀初出現的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為人類進一步了解精神領域的活動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法國柏格森的「心理時間」觀念等理論為藝術家從事創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們逐漸從描繪客觀世界的「外向藝術」轉向描繪主觀世界的「內向藝術」,藝術的社會職能也相應地由社會和教育功能轉為滿足人類普遍精神需求的「泛功利主義」。三是古代美術遺產和東方文化的影響。進入近現代以來,考古學家陸續在各大洲發現了一些原始土著文化的藝術品,這些古樸稚拙卻又形象生動的藝術品給藝術家帶來了創作靈感。東方文化藝術品的西漸,尤其是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印度的石窟藝術等從各種途徑傳到了西方,這些與西方寫實風格相異的新風格為西方藝術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沒有繼承,無以創新;沒有創新,無以發展。20世紀一批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正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攀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20世紀的西方各種美術風格流派並存多變,且與商品化的聯系更加密切。二戰前,美術界出現了眾多的現代流派。二戰後,新的風格和流派像走馬燈一樣交錯更迭,變異得更快、更頻繁,資本和資本的邏輯也已滲透其間。

二戰前的現代派美術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是影響較大的流派。

野獸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最早的一個現代主義繪畫流派。1905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秋季沙龍畫展中,展出了馬蒂斯、弗拉芒克、馬爾開、杜飛等一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規,被評論家稱為「野獸般的藝術」,野獸派由此而得名,馬蒂斯為該派的代表人物。野獸派各個畫家風格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強調在創作中用大色塊和豪放不拘的線條,來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自由意志,畫面一般都缺乏透視感,具有裝飾性很強的圖案效果。

亨利·馬蒂斯(1869—1954年)是法國著名的現代派畫家。二十多歲正式學畫,他繼承了許多著名畫家的優良傳統,並汲取了東方藝術的特點,逐漸形成了自已的畫風,創作了大量刻意求新的作品,在美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成為野獸派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畫家。馬蒂斯的名言是「准確描繪不等於真實」。這句話成了現代藝術的綱領。他的主要作品有:《生活的快樂》。《藍色的裸體》、《紅色的和諧》、《打開的窗子》和《戴帽的女人》等。

立體主義是1907年在法國藝術界出現的一個新的藝術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畢加索和法國的勃拉克等,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畢加索。該畫派主張把一切形象解體成最簡單的幾何形塊,按畫家的意願組合起來。在他們的畫中,一切物體、風景、人物和房子變成了幾何圖形和方塊,既能看到物體的正面。側面,還能看到其背面。立體派給人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法,即多視角地觀察世界,它盛行西方世界達半個世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其最繁榮的時期。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畫家之一。他7歲開始學習繪畫,一生創作了數以萬計的作品。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立體主義。1907年創作了震驚歐洲畫壇的《亞威農少女》,畫面上五個人物的形體,尤其是臉部、正面、側面、斜側面全合到一起,完全違反了人的視覺所看到的形象。這幅作品被認為立體派的開端。他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繪制過《和平鴿》,1937年繪制的反法西斯名畫《格爾尼卡》轟動世界。

表現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蒙克、德國的基爾希奈、馬爾克、俄國的康定斯基等,其宗旨在於表現內心世界感受到的一切,通常總是將現實的東西加以變形,使畫面呈現激烈的、粗糙刺目的、悲愴的、恐怖的氣氛。

未來主義產生於1909年的義大利,其代表人物是馬利奈蒂、波菊巴。巴拉等。他們主張在繪畫中要表現感情的爆發,表現飛速運動的力,在一個畫面上表現抽象的動態美。

達達主義誕生於1916年瑞士的蘇黎世城。該派隨便從字典上撿出一個兒童語匯「達達」作為本派的名稱,他們以虛無主義態度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認為藝術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藝術可以是任何藝術家隨心所欲的產物。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馬塞爾·杜桑的作品可以說是達達派的典型之作。使他一舉成名的《下樓的裸女》,是一連串如機器人一樣的重疊圖畫;帕行車車輪》是一隻現成的自行車車輪倒豎在一張木凳上;《泉》是一個釘在木版上的小便池,更是驚世駭俗。

超現實主義是1922年前後從達達主義內部分化出來的一個新流派。該派在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下,力圖系統研究如何表達人的「潛意識」。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米羅等。達利的《記憶的靜止》,勾畫了一個產生錯覺的痛苦世界成內戰的預感》描繪了戰爭給人帶來的恐懼。米羅的代表作為《海灘上的女人》等。

二戰後的現代派美術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未使藝術發展本身的趨勢得以中斷,自20世紀初出現的各種現代主義美術流派,在戰後依然顯示著它們的創造力。但戰爭和社會的變遷畢竟還是會對藝術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流派。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歐普藝術、波普藝術、照相現實主義等。這一時期,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中心從法國的巴黎逐漸轉移到美國紐約。

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是五十年代在紐約產生的最為風行的一個美術流派,它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在戰後西方藝術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行動繪畫又稱「滴畫」,最著名的畫家是傑克遜·波洛克,他用在畫布上滴濺顏料的方法,開創了繪畫活動與下意識活動相結合的新途徑。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他自身的運動與滴色動作相協調,由此來反映畫家的繪畫行動,所以得名為「行動繪畫」。這種隨意性極大,不受任何繪畫技巧理論的支配,最終出現何種效果連畫家本人都難以預料的方法,是與繪畫中一切傳統形式相背離的,它只關注於繪畫材料本身和繪畫語言,去追求色彩的的偶然效果。色彩抽象繪畫,亦稱「大色域繪畫」。五十年代,以美國的馬克·羅斯科為該派的代表。他的畫往往是由簡單的形狀、彩色的方塊、粗粗的線條組成,構成了一種抽象的空間,似乎表達了某種信仰或精神要素,常人往往是看不懂的。

歐普藝術又稱「光效應藝術」或「視幻藝術」,興起於六十年代的歐美。這一流派的藝術家運用各種黑白或彩色幾何形體排列、組合、對比,或重疊,『或交錯構成復雜的圖像,給人造成視角的錯亂,形成變形、顫動等幻覺。該流派在英法意美等國頗為流行,拉丁美洲的阿根廷等國也出了一些名家。其代表作有:英國女畫家賴利的《羽紋》、《三場暴雨》、《領悟》,法國畫家瓦薩萊利的《索拉塔—T》,阿根廷的萊帕克的《三棱鏡視幻作品》等。由於這種藝術的商業廣告效應很好,因此,被廣泛用於裝飾藝術品的設計。

波普藝術是20世紀六十年代最典型的具象藝術。波普是大眾的意思,所以,波普藝術又叫做「大眾藝術」。1952年,一批英國的年輕畫家、雕塑家、建築師以及藝術評論家聚會,成立團體,倡導關注大眾文化,由此掀起了一股波普藝術熱。以後,在美國這種藝術流行起來。美國人羅伯特·勞申堡成為該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用照片、剪報和各類印刷品拼裝起來,再用油彩畫上幾筆,構成一幅作品,後來,乾脆用一條薄棉被作底,加一個枕頭上去,再潑上顏料任其流淌下去,構成作品。這種作品與原來意義的畫不完全相同,既有畫的成分,亦有雕塑品的成分,還帶有實物裝拼的成分。

照相現實主義又稱超級現實主義,是六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繪畫流派,也是高科技時代出現的一個新流派。該派的基本方法是攝影的放大和臨摹。在題材選擇方面比較廣泛,往往藉助於一張好看的照片或幻燈片放大作畫,通過極端瑣碎的細節臨摹,以期達到比照片更真實的視覺效果二他們認為「逼真」和「酷似」才是藝術的要素。該畫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查克·克洛斯,其代表作是《裸女》、《約翰》、《自畫像》等。

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發展的新潮流20世紀西方音樂藝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復雜時期,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是其明顯的特點,多種多樣的風格和流派層出不窮。它們互相並存,互相影響。一方面它們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具有典型的20世紀特性,即掙脫傳統束縛,主張標榜自我和反理性。另一方面,又有唯理性和反浪漫主義的一面。認為音樂是抽象的,除了自身。它不能表現任何東西。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比在技巧上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如調的概念與和聲概念的變化,樂曲節奏和旋律的變動,電子音樂的出現等。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播技術的進步和交通的發達,各國間文化交流日趨增多,音樂的國界正在逐漸消失,流行的速度與頻率也日益加快。20世紀主要的音樂流派是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等。

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出現於19世紀末期,其影響主要產生於20世紀,其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被認為是20世紀音樂界承前啟後的天才,他結束了一個時代,並把那個時代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時又為一個新的時代開辟了道路。

德彪西出生於巴黎近郊,家庭沒有任何音樂背景,11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不斷探索音樂的表現手法,1884年獲羅馬大獎。在19世紀九十年代,開創了音樂史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詩、畫、自然景物為題材,著意刻畫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調式、和聲、音色等方面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並以嶄新的音樂語言開拓了現代音樂的發展道路。在他創作的音樂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一種朦朧、飄忽、空幻、幽靜的意境。他先後寫成的管樂序曲《牧神午後》、歌劇《佩利亞斯》、管弦樂《夜曲》。《火海》以及鋼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義的代表作。

表現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派音樂的一種重要流派,它同印象主義音樂觀點相反,印象主義音樂重在反映外部世界,強調客觀性;表現主義音樂重在表現內部世界,強調主觀性。表現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勛伯格及其弟子貝爾格和威伯恩。

勛伯格生於維也納,一生中沒有受過多少正規音樂教育,幾乎是自學成才,1908年後,在表現主義思潮影響下追求無調性等現代派創作手法,創造了無調性音樂。這種音樂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刺激人的聽覺,適合於表現處於緊張狀態的20世紀的「人」。二十年代他創造了十二音體系,並按此體系寫了大量樂曲。所謂十二音體系,就是摒棄傳統的調式、調性與和聲體制,將半音音階中的十二音體系任意排成一個音列,然後以倒置、進行等技法加以處理。為了避免任何一個音成為主音。在十二音未全部出現之前,其中任何一個音不得重復。十二音體系對70世紀音樂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學生貝爾格和威伯恩以後對十二音體系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勛伯格的作品主要有: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歌曲《摩西和艾倫》、大合唱《華沙倖存者》。

新古典主義音樂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興起的。一些作曲家把18世紀古典主義原則與20世紀新文化結合在一起,簡化樂曲的素材、形式,大大壓縮樂隊的編制,使音樂風格簡潔、冷靜而富於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188—1971年)生於俄國,1934年加入法國籍1945年取得美國籍。他的作品種類多,風格變化大,幾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現代流派。其著名的作品有:芭蕾舞劇《火烏》、《春之祭》、歌劇《浪子的歷程》等。

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電子音樂就是運用電子技術與設備製作出來的音樂。20世紀科技發展迅速,音樂與科技相結合成為現代派音樂的一大特色,一些作曲家不滿足傳統的樂器音響,開始大膽創新,嘗試電子音樂。1951年,西德科隆廣播電台首創電子音樂製作室,並於1953年生產第一件作品。1956年左右出市。電子發聲器裝置」,把各種發聲器和聲音變化器結合到一起.由統一的系統進行控制,使電子音樂的製作過程大為簡化。六十年代出現半導體技術後,合成器更加完善和小型化,並能參加現場演奏。隨著電子計算機進入音樂領域,人們通過編制好的程序復制出特定風格的音樂,製作者運用電子技術可以任意組合各種奇異的音響,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電子音樂開辟了一塊新的領地,開拓了無窮無盡的聲源,發展前景為音樂界人士看好。

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叨世紀初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新奧爾良產生的一種全新的音樂流派,十幾年後風靡美國,迅速傳遍西方世界。它最初多數為新奧爾良黑人樂隊演奏,當地黑人的祖先多數源於西非洲,因此,爵士樂具有強烈的西非洲音樂風格。

黑人處於美國社會的最低層,處處受到歧視和壓迫,他們想擺脫現實生活的苦悶,因此在勞動、社交場合唱的歌曲中探合了白人的其他音樂,造就出了深含憂郁的歌調,被稱為「藍調」,這是爵士音樂的前身。後來當地一些樂隊和黑人歌曲進一步合流,不久形成了最初的爵士樂。爵士音樂是一種喧鬧、狂熱的音樂。這種音樂以即興演奏為基礎,節奏感強,富於變化,適合表現現代生活。美國作曲家格仁文的《藍色狂想曲》是現代最著名的爵士音樂作品。爵士音樂對以後出現的「搖滾樂」、「迪斯科」音樂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Ⅱ 歐普藝術也稱為什麼藝術

歐普藝術。亦稱「視幻藝術」、「光效應藝術」。它是在二度空間(繪畫)和三度空間(雕塑)的作品,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抽象,來刺激觀者的視覺,產生顫動、錯視空間或變形等幻覺的藝術。代表藝術家有:萊利、瓦沙雷利、阿格姆。

Ⅲ 西方現代視覺藝術流派

20世紀產生於美國畫壇上的抽象表現主義,標志著西方現代藝術中心從巴黎轉移到了紐約。如果說,這個畫派其實是歐洲現代派繪畫在美國的延續,那麼此後在美國所產生的種種繪畫流派,則全然是美國人自己的創造。波普藝術,便是最早的一個具有美國特點的畫派。波普藝術出現在50年代中後期,按照利希滕斯坦的說法,「把商業藝術的題材用於繪畫就是波普藝術。」它取材通俗,視覺圖像簡單直接,並且排除個性的流露。丙烯、搪瓷等材料在畫面上造成平整光滑的肌理效果,讓人想到雜志封面,帶有高度類型化的氣息。在波普藝術家眼中,藝術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它可以直接以現實生活中的物品為題材,而生活中的物品也可以直接作為波普藝術作品。波普藝術之後的美國畫壇上,顯示出流派紛呈的氣象。照相寫實主義、光效應、硬邊繪畫等等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光效應藝術流行於60年代,它通過線、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們的視錯覺,在靜的畫面上造出動的效果。照相寫實主義主要流行於70年代,它根據照片繪制畫面,形象逼真而細致。
約翰斯是波普藝術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生於南卡羅來那州,1952年移居紐約。他的畫摒棄抽象表現主義那種短暫情感的表現,創造出一種用純繪畫形式、甚至用生活中的實物,精緻處理日常現實題材的「新達達」風格。這種風格在波普藝術的發展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約翰斯選擇美國國旗作為該畫的唯一母題。這一母題對於一般的美國公眾來說,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再沒有別的社會符號有美國國旗這么強大的抵抗審美轉化的力量了。」然而約翰斯偏要堅持說:「這不是旗子。」這不免讓人想起馬格里特曾在其畫著煙斗的一幅畫上寫下的一句話:「這不是煙斗。」確實,那不是煙斗,而只是一幅畫。約翰斯在此所要說的,想必也是這個意思。他在這幅畫中,其實是要表現圖像與現實之間的那種界限。雖然他以高度寫實的技巧把三面旗子描繪得十分逼真,但是它們看上去卻似乎很不自然。它們毫無飄動和下垂的感覺,彷彿懸浮在半空。可以看出,它們彼此隔有一定的距離和空間,但是相互間沒有任何聯系。假如說它們多少還有那麼一點動的感覺的話,那就是旗子上的紅、白、藍三色並不是平塗的單色,而是略微地帶著起伏波動的效果。人們也許要問,畫家是否在為這三面旗子畫肖像這樣的肖像,想必只會存在於畫家的腦子里。因而,這幅畫所描繪的決不是一個真正的現實,而只是一種幻想的現實罷了。當我們第一眼看到這幅畫時,怎麼也不會想到它會讓人有如此奇怪的感覺。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霍爾作,1967年,版畫,各90x90厘米,廣島,現代美術館藏。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馬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在鋼琴邊的女孩》,利希滕斯坦作,1963年,布面油畫,紐約,私人收藏。

利希滕斯坦(RoyLichtenstein,1923一)是以畫卡通式的圖像而著名的。與安迪沃霍爾一樣,他不僅對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事以及現代商品化社會的粗俗形象偏愛有加,而且,還喜歡以一種不帶個性的、中性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形象。對於它們,他既不攻擊批評,也不吹捧美化,只是簡簡單單地陳述——這就是我們身臨其境的城市,這就是那些組成了我們生活的圖像和象徵符號。1961年他開始將那最為平淡無奇的連環漫畫中的形象,放到他的大幅的畫面上去。他津津有味地用油彩或丙烯顏料,將那些連環漫畫原樣放大,甚至把那廉價彩印工藝中的網點,都不厭其煩地復制出來。就畫面的講究和製作嚴謹而言,其畫風顯得十分古典。《在鋼琴邊的女孩》是一幅具有典型的利希滕斯坦畫風特點的作品。整幅畫復制了一幅連環漫畫,比原作放大了五百多倍。畫家不僅把原作的構圖與人物形象准確復制下來,而且對原作者的筆法以及絲網印刷的網點作了精心細致的模仿。他借用廣告畫家的放大格,逐格將連環漫畫上的圖形一成不變地從小格轉移到畫布的大格上去。他還採用特製的金屬雕版,上面打有整齊的小孔,把大片的小圓點有規則地排立在巨幅的畫面上,有意模仿印刷工藝中的網點,以表明其放大的連環漫畫的通俗文化色彩。他聲稱,這種繪畫並不是機械的仿製品,其畫法只是為了形式的原因:「我認為我的作品與報刊漫畫是不同的……,我所作的是造型,而報刊漫畫依我的解釋並不是造型。」

《流》,賴利作,1964年,板、混合材料,149.5x148.3厘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藏。

奧普(OPArt)藝術,又被稱作「視幻藝術」或「光效應藝術」,流行於60年代。這種藝術主要藉助線、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們的視錯覺,從而使靜止的畫面產生眩目流動的動感效果。它淵源於包豪斯的傳統,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與觀者的視覺感知作用緊密聯系的一種抽象藝術。

光效應藝術的光感、幻感和動感源自於畫面本身所擁有的特殊動力特質。線條,如垂直線、水平線、曲線的規律性排列,形狀,如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周期性組合,以及色彩的並置、重疊、圍繞、漸變等,給視網膜帶來了特殊的刺激。它蠱惑人們的視知覺,造成閃爍、放射、旋轉、凹凸等運動幻覺。這種視覺上的飄忽不定,甚至使觀者在不經意間便被拉人到意識渙散的恍惚狀態之中。可以說,它是一種視覺魔術。盡管我們知道,所有的繪畫藝術都涉及到物理事實與心理效果之間的差距問題,然而在這里,我們仍會驚異於靜止平面上的那種起伏波動的幻覺效果。

光效應繪畫的創作有點像是對視覺所作的科學試驗,而與情感無關。這種繪畫並不只限於畫面本身,它還呼喚著觀者的參與,只有當人們看著它時,它才能在與觀者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完整性,實現它的價值。實際上,這種傾向可以追溯到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那些畫家都盡量避免調和顏料,而是讓原色在畫布上並置,當觀者退後到適當距離時,由於視網膜的獨特復合作用,人們感覺到了光的閃爍。光效應畫家將這種技巧作了進一步推進,使之成為實際上的主題和內容。光效應藝術很能激起人們的興趣,它被運用於設計、裝飾、廣告等方面,成為流行的一種標簽。光效應的代表畫家包括維克多瓦薩萊利和布里奇特萊利等人。

布里奇特路易斯賴利(BridgetLouiseRiley,1931—)是一位有創造性的英國女畫家。1960年前,她主要畫人物和風景,後來,她投入到光效應藝術中,創作出一批很富動感的作品。《流》作於1964年,是其有名的黑白繪畫系列中的一幅。線條之間的關系似乎經過了仔細的推算和精心的編排,在畫面上造成波折流轉的效果。當眼睛盯著它時,畫面便不斷地起伏波動,「流」的幻覺產生了。

《約翰》,克洛斯作,1971—1972年,畫布丙烯,254x228.6厘米,紐約威爾敦斯坦畫廊藏。

照相寫實主義又被稱作超級寫實主義,是流行於70年代的一種藝術風格。它幾乎完全以照片作為參照,在畫布上客觀而清晰地加以再現。正如克洛斯(ChuckClose)所說,「我的主要目的是把攝影的信息翻譯成繪畫的信息。」它所達到的驚人的逼真程度,比起照相機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照相寫實主義的畫家們並不直接寫生。他們往往先用照相機攝取所需的形象,再對著照片亦步亦趨地把形象復制到畫布上。有時他們使用幻燈機把照片投射到幕布上,獲得比肉眼所看到的大得多、也精確得多的形象,再纖毫不差地照樣描摹。藍本上一些不夠清楚的細節,也被畫家們予以修正,而具有同樣的逼真性和清晰性。如此巨細無遺的精確畫面,在某種意義上反倒成了對人們常規觀察方式的一種挑釁。因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形象的視覺感知不會細致到面面俱到,不放過任何細節。通常由於職業、情感、性格以及實用主義等諸多影響,眼睛會有所選擇地對形象作出反應,有些可能經仔細觀察獲得了清晰印象,有些可能只是一帶而過,甚至很多時候,人們的看只是大致清楚而已。照相寫實主義的寫實幾可亂真,但它對所有細節一視同仁的清晰處理,則暗示了它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暗示了真實之下的不真實。此外,照相寫實主義畫家們有意隱藏了一切個性、情感、態度的痕跡,不動聲色地營造畫面的平淡和漠然。這種表面的冷漠之下,其實包含了某種對社會的觀念,它反映的是後工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精神情感的疏離和淡漠。

照相寫實主義作品往往尺幅巨大,給視覺帶來某種震撼。查爾斯貝爾(ChadesBell)認為,「極度地改變日常東西的尺寸,使我們能夠進入裡面,更容易探索它的表面和結構。」大尺幅的繪畫是以一種獨特的方法炮製出來。畫家常常把照片劃分為許多小格,再按照比例一小塊一小塊地仔細復制。顯然在完工之前,看不出畫面的整體效果。照相寫實主義題材廣泛,形象逼真,並且無一例外地摒棄一切主觀因素。表面上看,它是對寫實的回復,而實際上,它是對當代社會的某種揭示。寫實,在這里已經成為與抽象並駕齊驅的一種現代藝術手法。

照相寫實主義的出現曾經招來一片可以想像的批評和攻擊,靠了畫商的支持和大眾的熱情,它立住了腳跟且聲名鵲起。這一風格的畫家中,克洛斯以人物肖像為唯一的題材,埃斯特斯喜歡描繪都市街景,戈因斯對咖啡廳和快餐店感興趣,查爾斯貝爾把精力花在描繪游戲玩具上,羅伯特貝希特勒則致力於平衡照片與繪畫之間的關系……盡管從事照相寫實主義繪畫的人數不算多,但它的影響倒是綿延不絕,甚至至今仍有人對它頗有興趣。

克洛斯(ChuckClose,1940一)是照相寫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生於華盛頓,曾就學於華盛頓大學、耶魯大學、維也納造型藝術學院。他早先從事抽象表現主義創作時,發現他的作品與別人的作品同出一轍,缺少自己的特點。為了追求自己的視像和觀念,他於是轉向了畫人,且藉助照片畫人。他從1964年起描繪人像,兩年後專以照片為藍本作畫。他調侃道,「抽象表現主義的畫家都畫得很『帥』,我就採用最笨的。他們的畫用顏色塗得很厚,我就只用黑白,塗得極薄。當然,後來我也用了色彩。」他終於找到自己,做到了與眾不同。克洛斯描繪的對象都是他所熟悉的親友,他了解他們的音容笑貌、個性心理,但在畫面上,不僅人物毫無表情,不傳達任何自己的特點,克洛斯也抹去自己的感情,不表露任何傾向。他用噴筆和電動橡皮代替可能泄露個性的畫筆,費時耗力地進行他的工作。《約翰》是他70年代初的一件作品,人像逼真,纖毫畢現。皮膚、毛發、眼睛、眼鏡等均被描繪得富有質感。如此大的尺幅,加上如此強的逼真,會讓人產生一種念頭,那就是真得「像假的一樣」了。

Ⅳ 各流派的藝術主張是什麼

藝術流派簡述

--------------------------------------------------------------------------------

Abstract Expressionism 抽象表現主義
20世紀40年代興起於紐約的美國繪畫流派。絕大多數的抽象表現主義畫家都是充滿活力的?#21160;作派畫家。他們經常急速有力地將顏料塗在大幅畫布上,時而運用大筆觸,時而滴染,甚至直接在畫布上拋灑顏料。這種繪畫方式常被視為與畫作本身同樣重要。其他的抽象表現派畫家則採用一種平和、神秘的方式,以達到純抽象意象。此派藝術作品並非全屬抽象派或表現派,但一般相信此類藝術家以其自發性完成創作的手法,能引發並釋放出他們潛意識中的創造力。
Art Informel 非形象藝術
法語中的informel意思是?#38750;形象?#65292;而不是英語中informal(?#38750;正式?#65289;之意。在20世紀50年代,非形象藝術畫家所欲尋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來創作意象,而非借用前輩的那些可辨認的形態(參見立體主義與表現主義)。他們的目標是擯棄幾何形與具象形,去探索一種新的藝術語言。他們即興創造形體和方法。非形象藝術的作品非常多樣化,畫家通常使用自由的筆觸與厚塗手法。與同一時期在美國發展的?#25277;象表現主義?#30456;同的是,非形象藝術的范圍也相當廣泛,包括具象與非具象的畫家.雖然此派主要以巴黎為中心,但其影響力也遠至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西班牙、義大利與德國。
Bauhaus 包豪斯
包豪斯學校是由建築師瓦爾特?#26684;羅皮烏斯於1919年在德國魏瑪創立的,並於20世紀20年代成為德國現代設計中心。學校也反映了當時在歐洲的一些社會主義潮流,其理念是將藝術與設計融入日常生活。格羅皮烏斯堅信藝術家與建築師應該與工藝匠一樣,他們的作品應具有實用價值,並且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包豪斯學校的學生包括畫家、建築師、陶工編織工、雕刻家及設計師,他們如同文藝復興時的畫家與工匠一樣,一起在工作室內研習。包豪斯的獨特風格是簡潔、幾何化和高度精緻。1933年納粹政府稱該校為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活動中心而關閉該校。雖然包豪斯學校已遭解散,但離開德國移居世界各地的教師們仍繼續發揚該學校的設計理念。
Barbizon School 巴比桑畫派
在19世紀早期至中期,一群法國畫家旅行到巴黎西南40英里外的一個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叫巴比桑,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郊區。遠離了城市生活的壓力,畫家們帶著他們的畫架深入鄉村,在戶外描繪大自然。他們畫出了和暖的風景畫及田裡勞作的人們,並研究光線與大氣對他們周圍環境帶來的瞬間影響效果。許多巴比桑畫派的畫家已被人遺忘,但他們的一些發現卻為日後印象主義的創新技法作出了貢獻。
Baroque 巴洛克
巴洛克是17世紀初盛行於羅馬的重要風格,並在歐洲各地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持續到18世紀。巴洛克一詞出自義大利語barocco意思是?#22855;異的?#12289;?#21476;怪的?#12290;巴洛克藝術一般以具有戲劇張力、能引發觀賞者情緒為特徵。典型的巴洛克宗教畫有衣褶呈旋渦波浪狀的聖母或聖徒,身邊還環繞著一群像朵朵輕雲般的天使。古代神話題材也很流行,同樣也是用誇張的手法繪成。在此期間的藝術作品並非全是風格華麗的,較憂郁的戲劇化畫家如卡拉瓦喬的作品也被歸屬於巴洛克藝術。
The Camden Town Group 卡姆登畫會
一群英國畫家於1911年組成的團體。團體成員經常聚會於畫家沃爾特?#35199;克爾特在倫敦北部的的畫室。他們的創作題材多以都市工人階級的生活為主,並深受畫家文森特?#20961;?#39640;和保羅?#39640;更的影響而採用強烈的形式與色彩。在1913年,畫會與其他藝術團體,如著名的旋渦派畫家(參見旋渦主義),共同組成了倫敦畫會。
Cobra 哥布阿社團
1948年至1951年間存在於歐洲的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社團。"哥布阿"之名取自社團最初成員居住的城市的開頭字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阿姆斯特丹)。此社團的目標是提倡無意識的自由表現方式,以自由不拘的態度來作畫,醒目的色彩使其作品生動有力。他們特別強調源自北歐民間傳說和無意識的神秘象徵的幻想意象,而不是純粹的抽象形式。
Conceptual Art 概念藝術
在概念藝術中,隱含在作品背後的?#27010;念?#35201;比畫家使用的技法重要得多。在20世紀60年代概念藝術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現象,並且其表現形式已非常多樣化。其觀念或?#27010;念?#21487;以用多樣化的各種媒體來傳達,包括文章、地圖、圖表、影視、照片、表演以及畫廊里展出或專為某一特定地點的設計。有時風景本身即可成為藝術家的作品,例如理查德?#26391;的?#22823;地藝術"和克里斯托的?#29615;境雕塑?#12290;通過概念藝術的作品所表達的觀念,多來自哲學、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學、電影研究和政治行動主義。概念藝術的藝術家視自己為觀念創造者而非作品製造人的看法,改變了傳統對於藝術家和作品的觀念。20世紀60年代在義大利成立一個概念藝術的團體Are Povera,運用平庸和沒有價值的材料,發展了這個觀念。
Constructivism 結構主義
1913年在俄羅斯興起的抽象藝術運動。結構主義一掃傳統的藝術觀念,認為應仿效現代工業技術的形式和過程。這一點特別適用於雕塑,由來自工業的材料和技術的各個部分?#32467;構?#32780;成。在繪畫方面,同樣的原則也反映於二維空間的形式中;抽象的形體被用來創造出令人聯想起機械化技術的結構,並以近乎建築的式樣懸浮於空間里。雖然?#32431;粹?#30340;結構主義流行於俄羅斯革命初期,但其目標與觀念一直被20世紀的藝術家們所採用。
Cubism 立體主義
這種創造繪畫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於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由巴布洛?#27605;加索和喬治?#24067;拉克兩人所創立的。雖然立體主義呈現出抽象和幾何狀態,但事實上它卻是在描繪真實的形體。這些畫布上的?#24179;面?#29289;體,同時呈現了各個視角下物體的各個平面。立體主義不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藝術家那樣去創造物體在空間中的幻覺,而是在畫布上以二維空間來詮釋物體。這種創新重新確立了形體與空間的相互作用,永久改變了西方藝術的進程。
Dada 達達主義
?#36798;達?#30340;名稱本身沒有任何含義,是被用來稱呼1915年至1922年盛行的一項國際性?#21453;藝術?#36816;動。它的主要活動中心是位於蘇黎世的伏爾泰酒店,由志趣相投的詩人、畫家、作家與音樂家以無意識的詩、?#22122;音?#38899;樂與自發性繪畫來共同參與的實驗性藝術活動。達達主義強烈反對已確立的藝術勢力和傳統主義,此派的成員隨時准備以任何手法發揮想像力,以在平庸粗俗的市民間製造嚴重越軌的事件。典型的達達主義作品為?#29616;成品?#65292;將一件從原有環境中抽取出來的平常物品當作?#33402;術?#26469;展覽。達達主義這種狂熱的反理性運動,為20世紀2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De Stijl 風格主義
1917年由特奧?#20961;?#26460;斯堡和皮特?#33945;德里安在荷蘭所發起的一項藝術運動及雜志。他們認為藝術應在不斷凈化的過程中努力達到和諧、有序與清澄的境界。因而風格派的作品皆為質朴化和幾何形體化,主要運用正方形。構成畫面的是直線與純原色這些最簡單的元素。風格派的目標是極具哲理性的態度並用藝術觀念來反映出宇宙的神秘與秩序。此運動在1931年隨著凡?#26460;斯堡的去世而結束,但對歐洲的建築與實用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xpressionism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1905年到1930年以德國為主要中心的一股藝術勢力。表現主義畫家意圖發展能表現他們內心情感而非外在世界的繪畫形式。他們的作品充滿張力和激情且高度個人化,其基本觀念是把畫布當成表達情感的工具。強烈、不真實的色彩和戲劇化的筆觸,使典型的表現主義作品具有生命力的震顫。因而不難理解文森特?#20961;?#39640;那粗獷的繪畫技法與獨特的色彩運用,會成為許多表現主義畫家的靈感來源。
Fauvism 野獸派
1905年在巴黎的一個展覽上,有一間展覽室的繪畫作品閃耀出純粹而對比強烈的色彩。它們看起來是以狂熱的激情畫出的。一位評論家稱這些作品為les fauves(法語,意為?#37326;獸?#65289;,從而得名。這些?#37326;獸?#33324;的作品,以明顯的強烈色彩、戲劇化的筆觸為顯著特徵,並憑借繪畫的表現深度,引發出一個高度情感和彩色的快樂幻想世界。
Futurism 未來主義
1909年在米蘭成立的一項前衛藝術運動。其成員的目標是把義大利從沉重的過去解放出來,展現現代光彩。未來主義成員對現代機械、運輸及通訊設備十分著迷,因而在繪畫和雕塑作品中,以稜角分明的形體和有力線條來表達物力論的感覺。未來派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即為捕捉速度與動感,通常是描繪同一物體或人物在同時間輕微移動的數種意象,來表現一種騷動的狀態。
Gothic 哥特式
一種盛行於中世紀(約1150年到1500年)歐洲大教堂的藝術風格。此時的聖壇作品都摹擬教堂建築精心製作。哥特式的繪畫和雕塑的特色,便是描繪身形拉長的人物,在繪畫中則很少描繪三維立體空間,所用的透視法多無特定的規則,令人很難信服。到了14世紀末期,此風格更趨優雅、精緻,並提高了對大自然主題的興趣。精緻描繪動植物的細部,已成為繪畫的普遍特色。後哥特式風格影響多個國家,因而被稱為國際哥特式風格。
Impressionism 印象主義
此項繪畫運動始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印象派畫家贊美林浴在自然光線下棗無論是曙光、日光還是薄暮的微光棗那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他們著迷於光線與色彩間的關系,以純粹的色彩及自由的筆觸作畫。他們還根本改變了題材的選擇,避開傳統歷史、宗教或浪漫題材,而專注於風景和日常生活的情景。?#21360;象派"的名字來自一位記者在看了克勞德?#33707;奈的《日出?#21360;象》後的一句嘲諷語。
Kinetic Art 活動藝術
此名稱用來形容能具體表現真實或表面運動的藝術。這一概念最初是在20世紀20年代被提出的,但直到50年代至60年代才盛行並至巔峰。活動藝術可以是相當簡單的(例如亞歷山大?#32771;爾德的用風力抖動的裝置),也可以是復雜的(如廷居利運用馬達操作的雕塑)。此名稱也適用於利用光線效果給觀者造成動感幻象的藝術品。
Mannerism 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一種發展,通常被視為對15世紀至16世紀早期著重和諧、秩序與完美的一種反作用。此風格盛行於1520年到1600年間的義大利。其特點為鮮明且近乎耀眼的色彩、復雜的構圖、誇張的形體與戲劇化的動態。?#30699;飾"一詞源於義大利語maniera,意思是?#39118;格?#65292;具體指優雅、均衡、和諧。此詞在若干世紀以來已發展出許多不同意義,但通常仍與直率地表現過度技巧、手法與富於幻想的藝術家及其作品有關。
Minimalism 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為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主要發展於美國的一股繪畫及雕塑潮流。顧名思義,極少主義藝術是指削減外在形式直指本質:純粹的抽象、客觀、無特徵,排除外表裝飾或表現性的姿態。極少主義繪畫為單色畫,且多經由數學計算畫出方格或線狀結構,卻能引發一種庄嚴與存在感。雕塑家運用工業處理法及材料加鋼、運用塑料甚至管道來製造通常為一系列的幾何形體。這種雕塑沒有引發幻覺的特性。極少主義可視為對支配整個如年代現代藝術的抽象表現主義注重情感表現的反撥。
Nabis 納比畫會
為活躍於19世紀80年代的一小群畫家,他們受到保羅?#39640;更以純色作畫的啟發。此派的手法如成員之一莫里斯?#24503;尼所言:?#19968;幅畫作在作為一匹戰馬、一位裸女或一則軼事之前,本質上是一個覆益著色彩的平面。?#23485;闊畫面上的平坦色塊或圖案,即是納比派畫作的特色。除繪畫之外,此團體也對版畫、海報、書籍插圖、織物和戲劇設計感興趣。
Neo(-Classicism,-Expressionism,-Romanticism)新古典主義、新表現主義、新浪漫主義
詞頭的Neo即?#26032;?#30340;意思,指復興從前的潮流或理念。例如發展於18世紀後半葉的新古典主義,其目標便是回歸古典,重現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中的優雅風格。在藝術及建築上的特色,即是對線條及對稱的喜好,並經常借用古代藝術風格。新表現主義則是指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美國及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畫家,想重振表現主義的特色。新表現主義的作品傾向於高度個人化,且創作態度多熱情激烈。新浪漫主義則是指20世紀結合浪漫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一種強烈戲劇化形式。
Op Art 光效應繪畫藝術(視幻藝術)
一項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的抽象藝術運動。op art為optical art的縮寫,意在開發人類視覺的一項運動。它憑借創造出看似閃爍、顫動的影像,和觀眾大玩視覺游戲。光效應藝術的作品本身雖為靜止的,但其形狀與色彩卻能造成視覺上的動感。
Pittura Metafisica(Metaphysical Painting)形而上學繪畫
此藝術運動為1917年由喬治?#24503;?#22522;里科和卡洛?#21345;拉在義大利創立。其特色為扭曲的透視法、不自然的光線及奇異的意象,並經常利用人體模型或雕像來取代人體。此派畫家以一種不真實的關系安排物體,製造出夢境般的魔幻氣氛。在這方面,形而上學繪畫與超現實主義有很多相同之處,但與之不同的是,形而上學繪畫著重於嚴謹的構圖及建築學理上的價值。
Pop Art 波普藝術
20世紀50年代出現於英美的一項藝術運動,其靈感來自消費社會及流行文化的意象。連環漫畫、廣告和大批量產品都是這一運動的一部分。波普藝本的特色,如其成員之一理查德?#27721;密爾頓所說,是?#30701;暫的、流行的、可消費的、低成本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有創意的、性感的、滑頭的、迷人的以及大商業的?#12290;這類粗率主題,通常在繪畫方面是以硬邊、類似照片的技巧,在雕塑方面則是對細節極少關注來加以強調。合成照片、組合藝術和拼貼,在波普藝術中也十分普遍。
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 拉斐爾前派社
為一群年輕英國藝術家在1848年所組成的社團。他們對英國繪畫的衰落感到沮喪,試圖重新喚起在文藝復興極盛時期拉斐爾大師之前的早期義大利藝術,如桑德羅?#27874;提切利和菲利波?#21033;比作品中的真摯感。拉斐爾前派畫家多描繪文學、歷史與宗教場景,並經常在作品中提出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的道德評論。此派作品質感表現豐富,細節描寫細膩,顯示出畫家對花、織物裝飾特性的濃厚興趣。
Renaissance 文藝復興
中世紀的人們生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中,教會無所不在。此時的藝術通常描繪天堂與聖徒.極少有描繪現實生話的。然而自14世紀起,人類開始意識到自己在世上的重要性及影響力。這種再生(或?#22797;興?#65289;的意義也反映在藝術上:人物變得更加逼真,空間更加真實,宗教故事也開始以人的觀點去描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初期的喬托、馬薩喬風格的作品,到文藝復興巔峰時期的達?#33452;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三位大師的不朽創作,藝術家愈來愈容易在畫布、濕壁畫與祭壇畫飾上重建世界的形象。雖然文藝復興通常與義大利關系密切,但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德國和佛蘭德斯也各自發生了文藝復興運動。然而當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將重心擺在透視法及幻覺空間的創造上時,佛蘭德斯和德國的文藝復興藝術家則強調以精細、寶石般華麗的描繪手法呈現他們的周圍世界。
Rococo 洛可可式
1700年左右發展於法國的一種輕快、愉悅的裝飾風格,並在18世紀期間遍及整個歐洲。?#27931;可可?#19968;詞出自法語rocaille,意思是指用來裝飾噴泉或岩洞的有紋飾的貝殼或天然岩石。以室內裝飾風格為主的洛可可藝術,典型的特色為迷人、優雅、輕快的氣氛與淡而柔和的色彩。其主題經常為貴族或上流人士的輝煌過去及有傷風化的愛情故事。
Romanticism 浪漫主義
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初期盛行於北歐與美國的一種藝術運動。浪漫主義所呈現出來的面貌十分多樣化,因此很難以單一的定義來解釋。此派藝術家撇開理性教條,而重視想像力與個人情感的表達。他們的作品經常描寫一些特殊的情感,如恐懼、孤獨、勝利和真摯的愛。浪漫主義正式結束於19世紀中葉,但這股潮流仍存留在20世紀的表現主義及新表現主義之中。
Surrealism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此派主要理論家安德烈?#21187;雷東稱超現實主義的目標在於?#35299;決夢境與現實的既存矛盾?#65292;如此可發揮的范圍便很廣泛。此派畫家常用攝影般精確的手法,描繪恐怖的、非理性的場景,用日常用品創造出奇特的生物,或開發能讓潛意識顯現出來的繪畫技法。超現實主義作品雖具象徵性,但仍表現出一個從平靜夢境到夢魘狂想無所不包的奇異世界。
Symbolism 象徵主義
19世紀末盛行於法國的一種文學及藝術運動。象徵主義畫家否認現實主義,認為繪畫應表現意念與心理狀態,而不只是簡單描寫可見的世界。他們的風格從珠寶般華麗豐盛到蒼白而從容都有,但共同的興趣則在於超脫塵世的表達。象徵主義者最偏愛宗教或神話題材,此外像情慾、死亡與罪惡也都是常見的主題。
Vorticism 旋渦主義
1914年由溫德姆.劉易斯在英國成立的一種前衛藝術運動。?#26059;渦主義?#20043;名出自義大利未來派畫家波丘尼的一段評論:?#25152;有有創意的藝術都是從情感的旋渦中散發出來。?#21644;未來主義一樣,旋渦主義在繪畫和雕塑上都採用粗糙、稜角分明和高度戲劇化的風格,並以捕捉活力與動感為目標。此藝術運動雖未延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但卻是英國藝術中第一個朝抽象方面發展的重要潮流。
__________________

Ⅳ 什麼是裝飾藝術、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光效藝術、幻覺藝術、東方神秘主義、太空主義。

裝飾藝術英文名:decorationart。裝飾這個詞在西方最早出現於17-18世紀,泛指藝術修飾;在中國最早出現於5-6世紀,指修飾、打扮。「女求作布衣麻履,織作筐績之具。乃嫁,始裝飾入門。」(《後漢書·梁鴻傳》)。依附於某一主體的繪畫或雕塑工藝。使被裝飾的主體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裝飾藝術與人的日常生活聯系廣泛,結合緊密,如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日常用品裝飾。
未來主義是發端於20世紀的藝術思潮。未來主義的濫觴最早出現於1907年,義大利作曲家弗魯奇奧·布索尼的著作《新音樂審美概論》被看作未來主義的雛形。未來主義思潮主要產生和發展於義大利一國,卻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俄羅斯尤為明顯。
超現實主義是在法國開始的文學藝術流派,源於達達主義,並且對於視覺藝術的影響力深遠。於1920年至1930年間盛行於歐洲文學及藝術界中。它的主要特徵,是以所謂「超現實」、「超理智」的夢境、幻覺等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認為只有這種超越現實的「無意識」世界才能擺脫一切束縛,最真實地顯示客觀事實的真面目。超現實主義給傳統對藝術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響。也常被稱為超現實主義運動。或簡稱為超現實。
光效應藝術,又稱「歐普藝術」、「視幻藝術」。它是指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歐洲和美國的、用幾何形象製造出各種光色效果、引起明暗與色彩的不同組合、發生運動幻覺和強化繪畫效果的一種抽象派藝術。其常在平面繪畫和立體作品中展現。光效應藝術是利用光學原理 ,以顏色轉移時顯現出的波形變化,或以制圖儀畫出很細的線條,以及人工處理的光色變異,給人造成視覺差錯的「光效幻象」。光效應藝術作品中的形象,遠離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象,其是純粹感情化的色彩或圖式的符號形象。
幻覺既是不真實存在的景物。比如喝多了會有重影等,藝術的領域太大。就拿美術來說,色彩有其顏色的互補(紅綠,黃紫,藍橙),當你長時間看某一種顏色時,大腦就會出現其互補的顏色。當然,這是不真實的。在畫色彩時我們往往會用到。呵呵,為了和諧嘛,你要是學美術的話,可以多看看專門講色彩方面的書籍。
廣義上的東方神秘主義是指西方世界對東方文化中難以理解的、超自然現象的學說流派的總稱,由於中國文化文化曾長期在東亞各國處於主導與輸出的地位,故狹隘的東方神秘主義主要是指中國各個民族所有關於對自然社會非常態思考與理解的學說及行為的總稱。實質是對自然與社會的原始認識而未形成公認的學說,難以用自然科學檢驗或根本無法檢驗。

閱讀全文

與光效應藝術又稱什麼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