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山東棗庄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山東棗庄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7-18 22:59:57

『壹』 山東地區有哪些比較知名的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眾創造並享受的文化,是民眾智慧的結晶。山東作為齊魯故地,民間藝術資源積淀深厚,內容豐富,現存傳統民間藝術薈萃了戲曲、皮影、雜技、曲藝、舞蹈、剪紙、刺綉、年畫、泥塑、風箏、雕刻、燈彩、布藝、服飾、漆器、瓷器、陶藝、神像、蠟染、編織、民繪、木藝、石藝、書畫、酒品、飲食、傢具等上百個民間藝術種類,其中,雜技、呂劇、刺綉、年畫、剪紙、泥塑、黑陶等更是散發著濃郁馥香的民族藝術奇葩,許多民間藝術傑作成為「華夏一絕」被傳承和保留下來,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山東民間藝術作為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繼承者和傳播者,在歷史的長河中用雙手創造了數不盡的藝術珍品,他們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貳』 棗庄嶧城的傳統民俗有哪些

泰山行宮廟會。台兒庄區四月初八(農歷)泰山行宮廟會是魯南、蘇北地區最大的古會,不但是佛教信士較大的進香日,而且也是方圓數百里商賈雲集、百貨聚集之時。廟會期間,各地藝人也來助興,熱鬧非凡。如今,這一廟會已成為蘇魯交界地區物資交流大會。
此外,還有千頭山廟會、滄浪淵廟會以及山亭民俗村等。棗庄在生活、生產、節慶、禮儀、方言俗語等鄉風民俗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點。
6、成語故事
(1)毛遂自薦。戰國時,秦國進攻趙國。趙國公子平原君向楚國求救,要選拔二十個隨員,尚缺一人。食客中的毛遂自我推薦,要求同去。趙勝說:有本領的人,好比袋裡的錐子,錐尖會露。你在我這里三年,沒有見到你有什麼本領。毛遂說:如果你早就把我放在袋裡,我這把錐子早就「脫穎」了。於是趙勝帶他到楚國去,幫助說服楚國同趙國訂立盟約,出兵救趙,保衛了趙國。後來就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2)鑿壁偷光。西漢匡衡少年時家貧,夜裡讀書沒有燭,就把牆壁鑿個洞,把鄰居家的燭光引來,照著讀書。因為他勤奮好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出類拔萃的人物。後來就用「鑿壁偷光」形容勤學苦讀。
(3)雞鳴狗盜。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秦國扣留。他的門客中有擅長盜竊的人,夜裡假裝成狗到秦國宮里去偷了狐裘獻給秦王的寵姬,由她向秦王說情,孟嘗君才得釋放。走到函谷關時正是夜裡,按規定雞叫時才開門。門客中又有一個會裝雞叫的人,假裝雞叫,騙開了城門,讓孟嘗君出了關,使他們得以逃回齊國。後來就用「雞鳴狗盜」比喻不足稱道的卑下的技能。
(4)焚券市義。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叫馮諼到薛地收債。馮諼便把債戶找來,說孟嘗君免了他們的債,不用交還了,當場把債券全部焚毀。孟嘗君責怪他。他說:你缺少的不是錢財,而是義,我這樣做是「為君市義」。「焚券市義」意為焚燒證券,贏得人心。
(五)民間工藝
(1)陰平毛筆。由棗庄市陰平毛筆廠生產,主要產品有:狼毫、羊毫、斗筆等。陰平毛筆製作工藝精細,質量不斷提高,深受海內外用戶歡迎。產品除少量在國內銷售外,主要遠銷港澳地區、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各國。
(2)張范剪紙。張范剪紙工藝精巧,取材廣泛。1987年,薛城區張范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農民剪紙協會。協會每年都舉辦民間剪紙活動,會員的作品不僅在國內外獲獎,而且還遠銷南韓、美國、日本等地。
(3)伏里土陶。最早生產於小邾國,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形制和濃郁的漢代風韻。從1978年開始,經甘志友先生三十年搶救、發掘整理後,被專家譽為「中國土陶當中獨系發展起來的稀有藝術品種。」作品流入26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國際日報》、香港《大公報》、《紫荊》雜志等國內外媒體多次給予報道。
(4)賀窯土陶。具有數百年歷史的賀窯土陶工藝,解放以後重放異彩。它以賀窯村東鳳凰台下獨特的紅土為原料,燒制的土陶堅固耐用,物美價廉,很受用戶的歡迎。專家對賀窯土陶的評價是:十分柔軟,富有油性,耐火性強,是土陶製品的最佳原料。
其他工藝名品還有:薛城區張宗元的石雕藝術,嶧城區吳林玉雕系列產品,滕州市的絹屏、仿古綉片、掛扇、摺扇,嶧城區的編磬,市中區的綉品系列、鑄銅工藝以及石頭工

『叄』 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人民政府2009年9月27日公布) 一、民間文學(24項) 大舜傳說 濟南市歷下區、諸城市 堯舜傳說 菏澤市牡丹區 泰山傳說 泰安市 秦始皇東巡傳說 榮成市 徐福傳說 膠南市、青島市黃島區、龍口市 扁鵲傳說 濟南市長清區 范蠡與陶山的故事 肥城市 顏文姜傳說 淄博市博山區 莊子傳說 東明縣 奚仲造車傳說 棗庄市薛城區、滕州市 公冶長傳說 諸城市、安丘市 琅琊台傳說 膠南市 柳毅傳說 濰坊市寒亭區 鬼穀子傳說 淄博市淄川區 牡丹傳說 菏澤市牡丹區 伯樂傳說 成武縣 長勺之戰傳說 萊蕪市 丘處機傳說 棲霞市 劉備在平原的傳說 平原縣 鳳凰山傳說 東阿縣 柳下惠傳說 兗州市、平陰縣 臨淄成語典故 淄博市臨淄區 大禹治水的傳說 寧陽縣 蒙山傳說 蒙陰縣 二、傳統音樂(12項) 韶樂(簫韶樂舞、齊韶) 曲阜市、淄博市臨淄區 博山鑼鼓 淄博市博山區 商家大鼓 淄博市淄川區 石島漁家大鼓 榮成市 黃河號子 濱州市 陽谷壽張黃河夯號 陽谷縣 東平硪號子 東平縣 挫琴 青州市 章丘扁鼓 章丘市 張氏吹打樂 萊蕪市萊城區 牛屯鼓樂 定陶縣 薛城嗩吶 棗庄市薛城區 三、傳統舞蹈(19項) 梆鼓秧歌 濟南市歷城區 地秧歌 高密市 德平大鞅歌 臨邑縣 萊西秧歌 萊西市 小章竹馬 昌邑縣 加古通 平陰縣 月宮圖 壽光市 火虎 鄒城市 羊抵頭鼓舞 東明縣 擔經 鄄城縣、成武縣 三皇舞 鄄城縣 柳林降獅舞 冠縣 蹉地舞 萊蕪市萊城區 猴呱嗒鞭 蒼山縣 鬧海 壽光市 獨桿轎 棗庄市嶧城區 四蟹搶船 棗庄市市中區 鹽垛斗虎 東營市東營區 福山雷鼓 煙台市福山區 四、傳統戲劇:(2項) 周姑戲 莒縣、臨朐縣 蛤蟆嗡 冠縣 五、曲藝(7項) 評詞 濟南市 山東漁鼓 汶上縣、單縣 東路大鼓 安丘市、濱州市濱城區、沾化縣 西河大鼓 無棣縣、陽信縣 小曲子 東明縣 棗木杠子亂彈 廣饒縣 臨清時調 臨清市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9項) 東阿雜技 東阿縣 梅花拳 山東梅花拳學會、梁山縣 文聖拳 汶上縣 子午門 梁山縣、東平縣 徐家拳 新泰市 孫臏拳 青島市市北區、青島市李滄區、安丘市 大洪拳 菏澤市牡丹區、鄆城縣、滕州市 二洪拳 鄄城縣、曹縣 佛漢拳 東明縣 二郎拳 巨野縣 嶗山道教武術 青島市嶗山區 濟南形意拳 濟南市 青州花毽 青州市 傅士古短拳 青島市城陽區 臨清肘捶 臨清市 臨清潭腿 臨清市 吳式太極拳 萊州市 戚家拳 蓬萊市 牛郎棍 乳山市 七、傳統美術(9項) 濟南麵塑 濟南市 泰山泥塑 泰安市岱嶽區 曹縣木雕 曹縣 威海剪紙 威海市 茌平剪紙 茌平縣 黃縣窗染花 龍口市 萊蕪呂家泥塑 萊蕪市 高密半印半畫年畫 高密市 魯綉 濟南市、文登市 八、傳統技藝(41項) 崔字小磨香油傳統技藝 濰坊市 棒槌花邊技藝(臨淄花邊、青州府花邊大套) 棲霞市、淄博市臨淄區、青州市 微山漁家虎頭服飾 微山縣 五蓮割花技藝 五蓮縣 棗庄民間縫綉技藝 棗庄市薛城區 曹縣戲文紙扎 曹縣 長島木帆船製造技藝 長島縣 濰坊仿古銅鑄造技藝(濰坊仿古青銅器鑄造技藝、濰坊市奎文區仿古銅印鑄造技藝) 濰坊市、濰坊市奎文區 曹縣龍燈製作技藝 曹縣 曲阜大庄絹花製作技藝 曲阜市 威海錫鑲技藝 威海市環翠區 即墨大歐鳥籠製作技藝 即墨市 聊城牛筋腰帶製作技藝 聊城市東昌府區 高密菜刀工藝 高密市 德州古塤製作技藝 德州市 濟南石家老陶燒制技藝 濟南市槐蔭區 曲阜尼山硯製作技藝 曲阜市 桑皮紙製作技藝 曲阜市、臨朐縣 柳編編織技藝 博興縣、曹縣 膠南泊里紅席編織技藝 膠南市 草編編織技藝(棗庄市薛城區龐庄麥秸手編技藝、墾利縣黃河口民間草編技藝、博興草編) 棗庄市薛城區、墾利縣、博興縣 曲阜琉璃瓦製作技藝 曲阜市 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 青州市 黃縣民居雕刻技藝 龍口市 武定府醬菜製作技藝 惠民縣 成武醬菜製作技藝 成武縣 蠓子蝦醬製作技藝 榮成市 強恕堂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桓台縣 蘭陵美酒傳統釀造技藝 蒼山縣 玉堂醬菜製作技藝 濟寧市 王村醋傳統釀造技藝 淄博市周村區 通德醋傳統釀造技藝 平原縣 仲宮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濟南市 宏源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壽光市 扳倒井白酒傳統釀造技藝 高青縣 清梅居香酥牛肉乾手工技藝 淄博市博山區 聊城鐵公雞製作技藝 聊城市東昌府區 濟南油旋製作技藝 濟南市 糖瓜製作技藝 文登市、萊蕪市萊城區 滕州張汪竹木玩具製作技藝 滕州市 淄博陶瓷燒制技藝 淄博市 九、傳統醫葯(7項) 宏濟堂中醫葯文化 濟南市 趙培印面癱膏葯製作工藝 淄博市張店區 扈氏鼻炎葯膏製作工藝 淄博市 接骨膏製作工藝(全雞接骨膏、活血接骨膏) 曹縣 安駕庄梁氏正骨療法 肥城市 董家骨科正骨療法 安丘市 健腦補腎丸製作工藝 臨清市 十、民俗(10項) 千佛山廟會 濟南市 仿山山會 定陶縣 桃源花供 曹縣 長島顯應宮媽祖祭典 長島縣 寧陽斗蟋 寧陽縣 周村古商城商貿習俗 淄博市周村區 章丘鐵匠習俗 章丘市 轉鞦韆會 莒縣 膠東花餑餑習俗 煙台市、文登市 淄博花燈會 淄博市張店區

『肆』 山東民間藝術

民間美術

1.楊家埠木版年畫

楊家埠村在濰坊市東北15公里處,由於盛產木版年畫而遠近聞名。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進入秋季,各路畫商雲集,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

楊家埠年畫——門神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吉、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主題,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年年有餘等,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

楊家埠木版年畫根植於民間,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獷、朴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特點。

楊家埠年畫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

楊家埠木版年畫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馳名中外。2002年,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6年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高密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民間年畫中一個古老畫種,亦稱「民間寫意畫」。始見於明代,盛行於清代,距今已有500年歷史。從現有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這種年畫,主要產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帶30多個村莊。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畫面色調明快,構圖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對比色,主體部分加中間色,既諧調了色彩對比,又加強了人物造型美感。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國古老的一種生產方法。

早期的撲灰年畫以水墨為主,從清代道光年間逐步發展為以色代墨,並趨向艷麗。起初題材是灶王、財神,後來轉到用於布置美化房間的各種年畫,內容圍繞中國傳統習俗,大多是福壽有餘、孝道為先之類。表現福祿壽喜的年畫,畫面上有手拄龍頭拐杖、手捧大壽桃、腳踏祥雲或騎仙鹿的老壽星,並有古松、仙鶴相襯,兩邊配以對聯;表現孝道的年畫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圖」。

撲灰年畫內容大都表現喜慶,很適於民戶節日張貼。像「姑嫂閑話」、「踢毽子」、「富貴平安」、「八仙慶壽」、「牛郎織女」、「福壽雙全」、「雙童獻壽」、「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體裁有中堂、條屏、對聯、窗旁、灶畫、炕頭畫、供奉畫、年歷等,按題材分類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財神、八仙、吉祥喜慶、故事戲曲、歷史典故、風景花卉、歷史人物等,堪稱農村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

3.高密剪紙

高密剪紙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會圖騰藝術繁盛時期,圖騰藝術中的物象開始以圖案的形式顯示意的寄寓,出現了簡練誇張的鋸齒紋、月牙紋、水波紋、弧形線、弦線、圓點等表現手法。漢以後特別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匯集高密,各地的剪紙藝術逐步滲入到高密剪紙藝術之中,融南糅北,兼收並蓄,形成了高密剪紙的獨特藝術風格。

高密剪紙,題材廣泛,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生活習俗、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等。剪紙作者大都是民間婦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獷中見清秀,拙樸中藏精巧,反映出獨到的民族審美觀。在藝術上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組成黑、白、灰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感;線條剛勁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誇張變形而不失真。運用陰剪和陽剪手法,巧用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面,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獷而精巧、簡約卻靈秀、生動又傳神的藝術效果。

高密剪紙在形象刻畫上注重誇張而不失真,善用擬人手法表現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兇猛的老虎是一個充滿母愛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親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紙牛風格迥異,巧妙運用磚砌紋裝飾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渦形風動紋與周身整齊的鋸齒毛發形成動與靜的強烈對比,正面的牛隻有兩條腿,像人一樣站立著,擬人手法令人叫絕。

1993年高密被評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1997年「牛年」全國生肖郵票圖案即從高密民間剪紙中所選。

.「禿尾巴老李」傳說

「禿尾巴老李」的民間故事在山東人中廣為流傳。進入農歷六月,「禿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時常有人提及,特別是遭遇冰雹天氣時,人們甚至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驅龍」,所有這些,都與「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有關。

與現在流傳故事相似的文字記載,見於清朝袁枚的《子不語》:「山東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浣衣池上,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心異之,以為暮春時不應有李,采而食焉,甘美異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產一小龍,長二尺許,墜地即飛去。到清晨必來飲其母之乳。父惡而持刀逐之,斷其尾……」這是禿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個版本,還有許多其它的演繹與版本。

清朝以降,大批山東人闖關東,禿尾巴老李的故事與東北當地風土民情相結合,發展出新的情節和內容。小黑龍被砍掉尾巴後,負痛逃到東北黑龍江。黑龍江原為一條白龍鎮守,名曰白龍江。小黑龍來到後,在當地「闖關東」的山東人幫助下,打敗了白龍,白龍江從此改名黑龍江。在黑龍江上凡載有山東人的過往船隻到了江心,禿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條大鯉魚。船家在開船前總是先問問乘客中有沒有山東人,有山東人就風平浪靜。那跳上船板的大鯉魚,船家會雙手捧起向乘客喊道:「禿尾巴老李給山東老鄉送禮了!」然後再放回江里,這風俗直到民國時還保持著。如果山東大旱,禿尾巴老李總會想辦法給老家行雲布雨。

山東各地均有為紀念「禿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廟宇。現存最早的是即墨縣城東邊不遠的龍王廟。人們習慣到此求雨,據說頗為靈驗。至今廟中還保存著明清時期求雨用的令牌。

禿尾巴老李是個孝子,民間又有「龍不離母」之說,所以龍王廟附近往往又建有「龍母墳」,許多地方還因此興起了「龍王廟會」或「龍母廟會」。民間關於「禿尾巴老李」的習俗還有許多,如傳說農歷六月六日是「禿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這天,家人要把他斷留在家裡的龍尾巴拿出來曬一曬,後來演變為民間曬衣日。

禿尾巴老李系列傳說是歷史上山東人闖關東的真實反映,同時也體現了鄉土大眾藝術特色。

(二)民間音樂

1.聊齋俚曲

俚曲即唱詞曲牌採用民間流傳的俗曲小調,聊齋俚曲是清初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曲,流傳地區主要在淄博市。蒲松齡將自己創作的唱本配以當時流傳的俗曲時調,形成一種獨特的音樂文學體裁,因蒲松齡齋名為「聊齋」,故稱「聊齋俚曲」,也有人稱「蒲松齡俚曲」。

聊齋俚曲曲目有《耍孩兒》、《玉娥郎》、《粉紅蓮》、《疊斷橋》等。蒲松齡創作的俚曲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敘事體的說唱文學,如《寒森曲》、《姑婦曲》等;一種是代言體戲劇體裁,如《牆頭記》、《磨難曲》等。其思想內容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政治性的,對當時的社會黑暗進行抨擊和揭露;一類是倫理性的,通過對家庭成員間的反常關系描寫,揭露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和丑惡。這些俚曲的唱詞和道白,都是未加雕飾的民間語言,鄉土氣息濃厚,詼諧幽默,潑辣爽快,感染力很強。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音樂方面,均具有極高價值。

聊齋俚麴生動地反映了封建時代晚期的人民生活,長期在當代社會中傳唱流傳,成為山東地區獨樹一幟的群眾性藝術形式。自清代至今每逢正月十五扮玩,蒲家莊一帶的村民便將俚曲的片段作為「扮玩」的唱詞,有的還裝扮成俚曲中的大怪、二怪、王銀匠、仙姑、狐精等,到城區、鄉鎮演出。至於蒲松齡以「耍孩兒」、「呀呀油」、「玉娥郎」、「哭皇天」等常用曲牌寫成的俚曲,在田間路途、街頭巷尾,更是老少盡曉。1998年冬,磁村鎮和淄城鎮泉龍村分別成立俚曲劇團,排演劇目,創作現代聊齋俚曲戲。2002年,聊齋俚曲戲還被拍攝成實景電視戲曲片在電視台播放。聊齋俚曲也以獨特的魅力影響了其他姊妹藝術的發展,單以戲曲為例,俚曲故事改編劇本的就有五音戲、柳子戲、川劇、京劇、秦腔、河北梆子等。

現存聊齋俚曲手抄本15種(原著佚失),均已整理、出版。2006年,被譽為我國明清俗曲活化石的聊齋俚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鼓吹樂分布很廣,魯西南鼓吹樂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是一種以嗩吶為主要演奏樂器的民間藝術形式。它以嘉祥鼓吹樂為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山東濟寧、棗庄、菏澤三市及周邊地區,主要依賴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而存在。

魯西南鼓吹樂的歷史沿革至少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另外,根據魯西南鼓吹樂(嗩吶、錫笛主奏部分)經常演奏的曲目來看,有些是宋、元以來的雜劇曲牌,如《混江龍》、《滾綉球》等,大量的是明、清時期流傳的小曲、牌子,如《山坡羊》、《鎖南枝》、《一江風》、《明天子》、《疊斷橋》、《採茶兒》等。因此,魯西南鼓吹樂有可能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在當地流傳。

在長期的傳承實踐中,魯西南鼓吹樂形成了豐富的曲目家族、多樣的調類系統、精湛的演奏技藝、數以百計的民間樂班和數以千計的鼓樂傳人。代表性曲目有《百鳥朝鳳》、《六字開門》、《一枝花》、《大合套》、《風攪雪》、《抬花轎》等,曲目總數在三百支以上;代表性演奏家有任同祥、賈瑞啟、袁子文、魏永堂等;代表性樂班僅嘉祥一縣就有以楊興雲為代表的「楊家班」,演奏風格古樸典雅,庄嚴肅穆;以曹瑞啟為代表的「曹家班」,演奏時音色純正,柔和甜美;以任同祥為代表的「任家班」,演奏時音色明亮,感情細膩;以趙興玉為代表的「趙家班」,演奏時音色寬厚,高昂明亮;以賈傳秀為代表的「賈家班」,演奏時音色清脆,激盪起伏。

魯西南鼓吹樂風格獨特,質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96年,嘉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嗩吶)之鄉」。

(三)傳統戲劇1.柳子戲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山東古老劇種之一,是以元、明、清以來流傳於中原一帶的民間俗曲小令為基礎,並吸收高腔、青陽、亂彈、崑腔、羅羅、皮簧等聲腔的部分劇目及唱腔,逐漸發展演變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種柳子調,故得名柳子戲。流行於山東、河南、江蘇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廣大地區。流傳於運河以東的曲阜、泰安、臨沂、莒縣、沂南一帶的柳子戲,習慣稱為「弦子戲」;黃河以北則稱為「北(百)調子」、「糠窩窩」;在臨清田莊,稱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葉盛極一時,曾與崑腔、弋陽腔、梆子腔合稱為「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柳子戲主要由俗曲和柳子兩部分構成,俗曲部分比重較大,現存曲牌一百餘支,曲調一般分為越調、平調、下調、二八調、昆調、轉調等。俗曲以三弦、橫笛、笙等樂器伴奏,演唱時可用「掛敘」的方法,在長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詞,音樂風格委婉動聽,能夠表現復雜細膩的心理情感。柳子屬板式變化體,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樂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戲腔調的豐富多彩。柳子戲具有北方粗獷豪放的聲腔特點,地域色彩非常明顯。

柳子戲現存的傳統劇目有兩百多出,其代表劇目包括《孫安動本》、《張飛闖轅門》、《白兔記》、《金鎖記》、《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蘆花》、《鋸大缸》等。柳子戲傳統的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四旦、四花臉,三大門頭十二行。

柳子戲的形成與發展,容納了明清以來盛行的各種古老聲腔,經過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國北方戲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相比其他劇種,柳子戲最能代表山東地方戲特點,更具有民間文化代表性。

2.柳琴戲

柳琴戲是魯南地區地方劇種,因主奏樂器柳琴形似一片柳葉而得名。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故俗稱拉魂腔。形成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區。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柳琴戲的唱腔以徵調式與宮調式為主,徵調式溫和纏綿,宮調式明快剛勁。在柳琴戲演唱中,這種同主音調式轉換的手法無處不在,在中國戲曲演唱中顯得異常獨特。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包括起板、導板、拉腔、射腔、葉里藏花、回龍調、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疊斷橋、打牙牌、千金小姐進花園調等,其板式大致可分為慢板、二行板、數板、緊板和五字緊板等。柳葉琴、笛子、墜琴、二胡、板胡、嗩吶、笙及板鼓、大鑼等是柳琴戲主要的伴奏樂器。

柳琴戲的腳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在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行當中,小頭即閨門旦,二頭即青衣,二腳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頭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腳即丑,毛腿子即花臉,奸白臉即白面。柳琴戲的表演粗獷朴實,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厚,演員的身段、步法明顯帶有民間歌舞的特點。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緊板等板式變化外,唱段的起、轉、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頭。

柳琴戲傳統劇目豐富,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共有本戲、摺子戲180個,連台本戲41個,代表性劇目包括《四平山》、《八盤山》、《鮮花記》、《魚籃記》、《斷雙釘》、《小鰲山》、《雁門關》、《白羅衫》、《喝面葉》、《小書房》等。

3.五音戲

五音戲發源於山東章丘、歷城一帶,約有一百餘年歷史。以流行地區不同分東、西、北三路,以章丘為中心的稱西路(西到濟南、東到淄博),臨朐、沂源一帶為東路,惠發、濟陽一帶為北路。其發生、發展、定型大致經歷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戲三個時期,是我國北方地區少見的一個劇種。

五音戲的劇詞,生活氣息濃厚,群眾詞彙豐富,具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其特點是先吐字,後行腔,咬字清楚,曲調口語化,旋律變化多。演唱時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極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據統計有160餘出。主要有《王小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綵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王林休妻》、《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等。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產生了許多著名演員。李德興(藝名跟柱子)以唱腔出眾著稱;高桂芳以唱詞華麗聞名;王煥奎(藝名自來喜)以表演淋漓享譽;鄧洪山以唱做俱佳稱雄。李、高、王、鄧被稱為四大名旦,尤其是鄧洪山作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一穗兒,喜的人掉淚兒」,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茂腔

茂腔是流行於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地方戲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懸小鼓,一邊擊節拍一邊演唱,故得名「肘子鼓」;還有一種說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員演唱時邊歌邊舞、扭動臀部的情態。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結尾處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別具特點,所以又稱「噢嗬罕」或「老拐調」。1895年左右,蘇北人「老滿洲」攜兒女沿臨沂向北演唱,將柳琴戲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當地群眾稱之為「打冒」或「打鳴」,取其諧音,「本肘鼓」逐步衍變成「茂肘鼓」,20世紀50年代定名茂腔。

茂腔曲調質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樂特點和鮮明的地方風格與鄉土氣息。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樂唱腔,基本上以當地說唱小調(老拐調)為骨幹,又廣泛吸取了膠州大秧歌、膠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諸城秧歌調等曲調,形成一種大調式的板腔體系,因而具有鄉土特色和群眾基礎,尤其是「大悠板」(又稱悲調)中的哭頭聲腔,酷似當地婦女哭的腔調,「冒調」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曠神怡,唱詞運用方言俚語,淺顯易懂,詼諧有趣。二是所演劇目內容,一般取自當地民間生活,尤以「二小戲」、「三小戲」為基本戲。這些戲大都真切反映了農村婦女的生活和願望,最能引起婦女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

茂腔的傳統劇目,大多反映民間生活,其代表劇目有《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羅衫記》、《玉杯記》、《風箏記》、《蜜蜂記》、《火龍記》、《鑰匙記》、《絲蘭記》、《絨線記》「八大記」。

膠州曾有民謠「茂腔一唱,餅子貼在鍋台上,鋤頭鋤到莊稼上,花針扎在指頭上」,表現了茂腔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譽為「膠東之花」。

5.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是山東地方戲曲中較古老的劇種之一,是在明代由陝西秦腔逐步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不同,群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調」。山東梆子與平調、萊蕪梆子以及蘇北、皖北的「沙河調」都有一定的血緣關系,而與豫東的「祥符調」關系則更為密切。

山東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戲等古老劇種近似,身段工架粗獷健壯,音樂高亢激昂,慷慨悲壯,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熱耳酸心」的特點。唱腔屬於板腔體,板式齊全而有自己的特點和較嚴的程式規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鑼、二八板、起板、栽板、飛板、羊黃、倒板等。嗩吶和弦樂曲牌亦十分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帥發兵用「五馬」,安營紮寨用「落馬會」,反派人物出遊用「王八令」等等。過去,紅臉、黑臉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帶「謳」,後來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樂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後來換用板胡、二胡作主奏樂器。近些年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

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很多,汶上縣大曹班經常上演的戲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劇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姚剛征南》、《雷振海征北》;還有通稱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駒》、《全忠孝》、《江東》、《戰船》、《宇宙鋒》、《玉虎墜》、《百花詠》、《老邊庭》、《金台將》、《富貴圖》、《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鐲》、《虎丘山》、《天賜錄》、《馬龍記》等。

6.」一勾勾「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帶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劇種。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種民間演唱藝術,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後來發展成登台演出,並採用四胡為伴奏樂器,發展為戲曲形式,由於其唱腔在每個上、下句結束時,總要以假聲顫一下,通常出現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稱為」一勾勾「。明末清初開始流行於山東、河北一帶,代表了魯西北及周圍區域的說唱風格,曲調質朴、活潑,是當地勞動人民自然流露心聲的一種唱腔。在魯西北曾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之譽,形容它像鉤子那樣動人心魄。

」一勾勾「流傳地域很廣,隨流傳地區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惠民一帶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臨清一帶叫」四音戲「;莘縣、鄆城及河北館陶一帶叫」北詞二夾弦「;巨野、東平則叫」四根弦「;濟陽、齊河、禹城、臨邑一帶,則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壇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則傳入河南安陽,西北則流入河北交河一帶,再西至邢台、邯鄲、石家莊的」絲弦劇團「。

」一勾勾「有傳統劇目七十多個,主要有《東秦》、《西秦》、《坐樓殺惜》、《梁山伯與祝英台》、《胡林搶親》、《三進士》、《女駙馬》。

新中國成立後,臨邑縣成立一勾勾劇團。在音樂唱腔和伴奏設計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劇種的唱腔、曲牌推陳出新,新創了」流水板「、」散板「、」緊拉慢唱「等板式,同時在整理保留優秀劇目的基礎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許多優秀劇目。

7.藍關戲

藍關戲是流傳於膠東半島的萊州及招遠等地的一個古老的高腔劇種,也叫」南官戲「和」臉子戲「,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陽腔的一支遺脈。藍關戲始於明末,興於清初。藍關戲唱腔以」錯用鄉語「的音調特徵,沿襲和模仿了中國戲曲弋陽腔的戲劇唱腔,吸收了膠東民間曲調以及其他成分長期演變而成。

藍關戲的」幫、打、唱「三位一體是這個劇種音樂的三大支柱。當地群眾素有」藍關開了台,婆娘跑掉鞋「、」去聽藍關戲,凍死也願意「之說。藍關戲上演的劇目有近百出,主要為《東游記》與《西遊記》兩部大型連台本戲。

據不完全統計,藍關戲劇目有近百出之多,大體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根據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說《西遊記》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另一部分是根據《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改編而成的大型連台本戲。

藍關戲訣有」七分幫、三分唱「的說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凈、末之分。唱腔有藍關腔、老藍關腔、高腔、贊片子、小曲等。演唱時,一人演唱眾人過來」幫腔「,台上演員唱,台下觀眾哼,因此被稱為」滿台響「。在伴唱過程中,時而出現高亢的假聲幫腔,時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沒有管弦樂,只有打擊樂器,有」打藍關,打藍關,無打不能唱藍關「的諺語。唱」高腔「時,全套的打擊樂器鏗鏘作響;當唱到」悲調「的時候,減去大鑼伴音,襯托出低回纏綿的感情,當地有諺語說」半台鑼鼓半台戲,沒有鑼鼓沒有戲「。唱詞在」藍關戲「中,為八句三段的段體,這種傳統與」八仙戲「的」耍孩兒「句幅如出一轍,其傳統性可見一斑。

http://news.iqilu.com/shengqing/shuxie/2010/0613/257476_4.html

『伍』 山東省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最新非遺名名錄一覽

山東省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最新非遺名名錄一覽
一、民間文學(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1梁祝傳說 濟寧市
21-2孟姜女傳說 淄博市
31-3嶗山民間故事 青島市嶗山區
41-4陶朱公傳說 定陶縣
51-5麒麟傳說 嘉祥縣
巨野縣
61-6董永傳說 博興縣
71-7孟母教子傳說 曲阜市、鄒城市
81-8魯班傳說 曲阜市
滕州市
91-9 孔子誕生傳說 曲阜市
10 1-10閔子騫傳說 濟南市歷城區
魚台縣
111-11爐姑傳說 淄博市張店區
桓台縣
121-12牛郎織女傳說 沂源縣
131-13八仙過海傳說 蓬萊市
141-14禿尾巴老李傳說 文登市
即墨市
莒縣
諸城市
151-15卧冰求鯉傳說 臨沂市蘭山區
161-16東方朔民間傳說 陵縣
171-17女媧神話 棗庄市
二、民間美術(29項)
序號編號 項目名稱申報地區或單位
182-1 楊家埠木版年畫 濰坊市寒亭區
192-2 高密撲灰年畫 高密市
202-3 宗家莊木版年畫 平度市
212-4 東昌府木版年畫 聊城市東昌府區
222-5 張秋木版年畫 陽谷縣
232-6 清河鎮木版年畫 惠民縣
242-7 東昌葫蘆雕刻 聊城市東昌府區
252-8 曹州面人 菏澤市牡丹區
262-9 曹縣江米人 曹縣
272-10郎庄麵塑 冠縣
282-11聶家莊泥塑 高密市
292-12蒼山泥塑 蒼山縣
302-13惠民泥塑 惠民縣
312-14伏里土陶 棗庄市山亭區
322-15莒縣過門箋 莒縣
332-16五蓮剪紙 五蓮縣
342-17濱州剪紙 濱州市濱城區
352-18高密剪紙 高密市
362-19煙台剪紙 煙台市
372-20膠州剪紙 青島市黃島區、 膠州市
膠南市
382-21濰坊核雕 王緒德(濰坊市)
392-22鄄城磚塑 鄄城縣
402-23郯城木旋玩具 郯城縣
412-24西關村王家錫雕 萊蕪市萊城區
422-25滕縣松枝鳥 滕州市
432-26曲阜楷木雕刻 曲阜市
442-27嘉祥石雕 嘉祥縣
452-28掖縣滑石雕刻 萊州市
462-29洛房泥玩具 棗庄市薛城區
三、民間音樂(1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473-1聊齋俚曲淄博市
483-2魯西南鼓吹樂嘉祥縣
菏澤市牡丹區
49 3-3道教音樂(嶗山道教音樂、青島市嶗山區
泰山道教音樂、膠東道教音樂、 泰安市
臘山道教音樂) 煙台市
東平縣
503-4山東古箏樂 菏澤市
513-5菏澤弦索樂 菏澤市
523-6臨清架鼓臨清市
533-7魚山梵唄東阿縣
543-8魯南五大調(郯馬郯城縣
五大調、滿江紅) 日照市東港區
553-9海洋漁號(長島漁號、長島縣
嵐山漁民號子) 日照市嵐山區
563-10 運河船工號子武城縣
573-11 山東民歌(沂蒙山山東省文化廳
小調、包楞調) 費縣 成武縣
583-12鄒城平派鼓吹樂 鄒城市
593-13大桿號吹奏樂 蓬萊市
603-14諸城派古琴 諸城市
四、民間舞蹈(2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614-1鼓子秧歌商河縣、濟陽縣
624-2膠州秧歌膠州市
634-3海陽大秧歌海陽縣
644-4龍燈扛閣 臨沂市河東區
654-5芯子(周村芯子、 淄博市周村區
閣子里芯子、章丘芯子) 臨淄區
章丘市
664-6商羊舞鄄城縣
674-7花鞭鼓舞 廣饒縣
(陳官短穗花鼓、花鞭鼓舞) 商河縣
684-8磁村花鼓淄博市淄川區
694-9魯南花鼓棗庄市台兒庄區
704-10莘城鎮溫庄火獅子 莘縣
714-11顏庄村花鼓鑼子 萊蕪市鋼城區
724-12百獸圖 新泰市
734-13獨桿蹺 新泰市
744-14抬花杠 武城縣
754-15綉球燈舞 齊河縣
764-16逛盪燈 新泰市
774-17陰陽板 鄒城市
784-18手龍綉球燈 濟南市長清區
794-19棲霞八卦鼓舞 棲霞市
804-20踩寸子 淄博市臨淄區
814-21柳林花鼓 冠縣
五、戲曲(23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825-1柳子戲 山東省文化廳
835-2五音戲 淄博市
845-3茂腔 膠州市 高密市
855-4藍關戲 萊州市
865-5一勾勾 臨邑縣
(四音戲) 東平縣
875-6柳琴戲 棗庄市 臨沂市
885-7京劇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青島市
895-8呂劇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東營市東營區
廣饒縣 博興縣
905-9柳腔 即墨市
915-10山東梆子 泰安市 菏澤市 嘉祥縣
梁山縣
925-11萊蕪梆子 萊蕪市
935-12東路梆子 惠民縣
945-13棗 梆 菏澤市
955-14大弦子戲 菏澤市
965-15兩夾弦 定陶縣
975-16大平調 菏澤市牡丹區
東明縣
985-17四平調 成武縣 金鄉縣
995-18 皮影戲
(黃墩皮影戲、 日照市嵐山區
山亭皮影戲、 棗庄市山亭區
濟南皮影戲、 濟南市
定陶皮影戲、 定陶縣
泰山皮影戲) 泰安市
1005-19木偶戲 萊蕪市萊城區
(賈家窪村傀儡戲、寧陽木偶戲)寧陽縣
1015-20漁鼓戲 沾化縣
1025-21扽腔 博興縣
1035-22鷓鴣戲 淄博市臨淄區
1045-23王皮戲 平陰縣
六、曲藝(10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56-1山東大鼓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1066-2山東琴書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菏澤市
1076-3山東快書 山東省文化廳
濟南市
1086-4膠東大鼓 煙台市
青島市
1096-5山東八角鼓 膠州市
聊城市東昌府區
1106-6山東落子 單縣
1116-7山東花鼓 菏澤市
1126-8鶯歌柳書 菏澤市
1136-9端公腔 微山縣
東平縣
1146-10鼓兒詞 棗庄市市中區
七、民間雜技(3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57-1 聊城雜技 聊城市
1167-2 寧津雜技 寧津縣
1177-3 孔樓雜技 巨野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8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188-1 濰坊風箏 濰坊市寒亭區
1198-2 彩印花布 山東省文化廳
1208-3 藍印花布 山東省文化廳
1218-4 魯錦 山東省文化廳
(魯西南民間 鄄城縣
織錦技藝) 嘉祥縣
1228-5 黃金溜槽碓石砌灶
冶煉技藝 招遠市
1238-6周村燒餅 淄博市周村區
1248-7龍口粉絲傳統手工
生產技藝 招遠市
1258-8鄆城水滸紙牌及雕版
印刷工藝 鄆城縣
1268-9鄆城古箏製作技藝 鄆城縣
1278-10周村銅響樂器製作技藝 淄博市周村區
1288-11臨清貢磚製作技藝 臨清市
1298-12濰坊嵌銀漆器 濰坊市
1308-13柘硯製作技藝 泗水縣
1318-14柳疃絲綢技藝 昌邑市
1328-15濰坊刺綉 鄧華(濰坊市)
1338-16海草房民居建築技藝 榮成市
1348-17景芝酒傳統釀造技藝 安丘市
1358-18萊州草辮技藝 萊州市
九、消費習俗(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369-1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德州市
1379-2孔府菜烹飪技藝 曲阜市
1389-3魯萊烹飪技藝 煙台市福山區
1399-4濟南烤鴨製作技藝 濟南市
十、歲時節令(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010-1寧陽端午彩粽習俗 寧陽縣
十一、民間信仰(2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111-1泰山石敢當習俗 泰安市
14211-2桃木雕刻民俗 肥城市
十二、傳統中醫葯(1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312-1阿膠(東阿阿膠 東阿縣
製作技藝、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技藝) 平陰縣
十三、傳統體育與競技(4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413-1蹴鞠 淄博市
14513-2查拳 冠縣
14613-3梁山武術 梁山縣
14713-4螳螂拳 萊陽市
十四、文化空間(10項)
序號編號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814-1祭孔大典 曲阜市
14914-2惠民胡集書會 惠民縣
15014-3泰山東岳廟會 泰安市
15114-4泰山封禪與祭祀習俗 泰安市
15214-5漁民節祭祀儀式 榮成市
15314-6漁民節 日照市
15414-7周戈莊上網節 即墨市
15514-8漁燈節 煙台市
15614-9海雲庵糖球會 青島市四方區
15714-10 天後宮新正民俗文化廟會青島市
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廳確定的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58項)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59項),現予公布。

『陸』 山東有啥民風民俗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寬鄉"的民墾政策,從明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山西民俗影響山東,如寒食節不生火做飯。魯西北數縣居民(今聊城一帶),許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隸(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東鄰不相同,還有許多市地有移民至山東各地,民俗也各異。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的德州、臨清、聊城(東昌)、濟寧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俗與山東其它地區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都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見的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的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大致相同。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格,並且仍用"姑蘇老店"的招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或稱"闖關東"。山東人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家村和山區,帶有逃荒性質,俗謂"被逼無奈闖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之處,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為突出。

閱讀全文

與山東棗庄的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8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2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09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5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