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當代藝術,如何欣賞當代藝術
走進美術殿堂,我們往往會非常失望,因為那些著名的藝術家,哪怕是畢加索畫的作品,我們都看不懂,看不懂嘴上還不敢輕易說出來,心裡苦極了!
這個時候您可千萬別著急,當代藝術雖然以反精英藝術為精神,但是它本身卻是精英藝術的一部分。精英藝術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為少數的上層社會人士服務的藝術。過去以油畫為代表的藝術在西方是專門為有錢人服務的,所以它是精英藝術。但今天油畫不能算作精英藝術,雖然大眾未必能夠買得起這樣的作品,但是,受眾決定作品的屬性,當一種藝術被人們所接受的時候,它就不再是屬於小眾精英的專利,換句話來說,它成了大眾藝術。
表現主義畫派是怎麼回事?
當代藝術需要積累,沒有積累你真的看不懂。
以前的藝術,比如肖像畫,不一定要有觀念,不就是一個人像嗎,像,生動就好。可是相機出現以後,人的能力很難跟機器去比,雖然有一些高水平的藝術家可以做到畫得跟真的一樣,但是這樣的畢竟少。如此,一張照片和一張栩栩如生的肖像畫相比,後者存在的意義就變成了作品中的筆觸感、保存的時間性、不可復制性等。有些藝術家開始考慮作品的筆觸感,這就產生了表現主義藝術,梵高是最典型的。
怎麼欣賞印象派畫作?
印象派是怎麼回事呢,你想啊,寫實的畫像都很清晰,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到底事物有沒有一個可見的邊緣?或許沒有,真實的物理空間只有光,沒有光的地方什麼也沒有,那麼光就成了物體存在的一個根本,所以把事物按光的特性來表現就對了,於是有了印象派,眯上眼睛,你會看到七彩的陽光穿過你的指縫進入你的眼瞼。
什麼是真正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真的很不立體。可是人家本來也不叫立體主義,畢加索那會兒叫它方塊主義。
畢老爺子那個時代,西方的繪畫已經畫得很立體了,怎麼辦?再這樣畫下去,是沒有辦法在藝術史上留名的。那就給傳統的方法找茬。以前的寫實的確很立體,可那是障眼法,你用手去摸就知道—平的。畢加索告訴你什麼叫立體,他在畫面上粘了一小塊木頭,真的立體了,這是一個突破,從沒有人在畫面上把東西做得這么「立體」的,不過畢加索這么一搞不得了,後來的畫家就什麼東西都拿到畫面上粘了,什麼麻繩、車輪、鐵片等都有,它們不講故事,只告訴你立體的真相。然後這一脈再走下去,把畫布也扔了,叫裝置。
② 如何讀懂當代藝術
中國當代藝術走過了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90年代掙脫了政治「無形之手」的掌控,走向成熟,但同時,卻又無可奈何地落入了另一隻更難以逾越的商業功利主義的「無形之手」中。
中國藝術要獲得獨立價值,只有立足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和本土文化,建立起自己的價值標准和健全中國當代藝術從時間上一般是指新中國成立後到現在發生的美術現象。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社會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思潮影響下,青年美術家們懷著理想主義的熱情,以群體性的對西方現代美術樣式的模仿,像浪潮一樣形成了對傳統規范和專制文化理念的沖擊。
當代藝術是與傳統藝術有著不相同目的,是進入市場的藝術。
對消費者而言,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的調味品,是為了讓生活過得輕松、多姿多彩。
當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人們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就趨於泛泛的了解,因此,對大眾而言,其藝術素養不免參差不齊或普遍偏低。
接近大眾藝術不是去尋找生括深處的底蘊,而主要是為了獲得感性的歡娛。
從感性世界去激括泛味的現實世界,希望輕松地不費復雜腦力地就能獲得快樂,排斥艱深的思索。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進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
中國社會結構開始轉型。
藝術家感到過去曾經鄭重其事對待的事情,在失去了神聖的光環後,顯得滑稽可笑。
因此產生出政治波普、玩世寫實主義、艷俗藝術等藝術形態。
在20世紀中期,大家熟悉有國、油、版、雕,年、連、宣,而現在就比較多樣了。
再一個就是在渠道和結構上的多樣。
過去比如美術家協會就可以把全國的美術家組織引導起來。
但是現在除了體制內的也有體制外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而且也有體制內外之間的藝術家和藝術活動。
當代中國藝術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元化格局,是一個極度個性化的時代。
如從技法上看有(照相)寫實、超現實主義、寫意、表現、抽象等等;
從藝術現象上看有政治波譜、行為藝術、裝置藝術、影象、卡通藝術、艷俗藝術等等。
徐悲鴻是一位美術教育家與畫家,其長於國畫,擅長油畫,精於素描,為中國畫的改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提出「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中西古今結合的改革思想。
在50年代,當李可染、黃胄這些人出來的時候,把寫生、速寫放到國畫里,老的國畫家對的作品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但現在李可然已經成為國畫傳統的代表人物了,而在50年代代表的是新的觀念,在那個時候也是有「前衛」色彩的。
而到現在,從80年代開始,中國的油畫有各種風格和樣式,目前很難說哪種風格,哪個「主義」完全代表了中國的油畫。
要比較客觀和全面地理解當代藝術,不能放開它的時間性,它屬於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所處的歷史階段。
③ 當代藝術,我們到底要如何看待
有很多觀點,地看你自己贊成什麼。先要學懂什麼是當代藝術,再進一步深入思考,然後就有了你自己的看法。你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到時候你自己就回答了,而且會很有成就感。
④ 吳少清‖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
吳少清‖關於當代藝術的思考
因腳骨折在家要躺半個多月,一直習慣於在畫室里走走畫畫的我,突然閑下來感覺一下子無從事事,有位畫友說你寫點什麼吧,因為我平時也不是很喜歡書寫這個事情,我有一個偏見認為文字和音樂不一樣,在畫畫時我喜歡放點音樂,聽音樂時如果有一段音樂很好聽,如用文字能表達出來嗎?當然不能,所以我覺得文字是很沒有意思的事情。沒想到現在確實沒事可作了,那就寫點什麼吧,聊什麼呢?畫友說聊聊當代藝術。
這個話題有點大,不好聊,那先聊一下當下我們當代藝術的基本現況。如果說西方在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之間,基本上較少糾結(相對地說)的話,那麼當下中國遠遠不是這種情況。首先在主流意識與非主流意識之間,存在著一種傳統形式與當代形式的糾纏,具體表現為現實主義與非現實主義的糾纏,雖然這樣說並不全面,但卻是事實;無論是傳統型藝術還是當代藝術,我覺得我們主要弊端是有太多的現實性或僵硬的真實性要素,有的是膚淺粗糙、生搬硬套、或胡編亂造,毫無內涵,一覽無余。
藝術確實是很難定義,當代藝術尤其如此。所以這里我不想聊當代藝術是什麼,若只從藝術的「藝」方面分析,我要追問: 當代藝術到底該做什麼?
我覺得主要是四大方面,也就是四個關鍵詞: 「抵抗」、「情感」、「觀念」、「信仰」。當代藝術首先是一種「抵抗」,是對定製化的抵抗,才有希望對現實的超越。 如果放棄抵抗就沒有了當代藝術。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當代藝術的開創者提倡並發揮了這種抵抗精神,在他看來,藝術不只是抵抗,更是一種重塑社會的力量,這就是他所謂的「社會雕塑」。如果藝術無助於社會改造,則我們要它何用?我認為抵抗是一種基扮猛本的生存姿態,抵抗也是一般人文精神的使命所在,這種使命,我們平常也把它表達為「批判」。藝術人文精神若失去了自己的反思批判特性,就毫無存在的價值。
藝術家的批判意識,最主要的還在於藝術家本身的自覺,也只有「批判」,才能真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獨立的美清缺鬧學品格。一位成功的當代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一定會體現出他對人文社會的反思。
其次第二個關鍵詞就是「情感」,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構成因素(審美情感是伴隨著審美認識而產生的特殊的心理現象)。藝術創作反映創作主體獨特的審美認識和獨特的審美個性。現在大多數藝術家面臨的問題是:情感無處安放,不會思考,也不知從何處思考。對於藝術家來說,情感、思考和創新成了難事,在情感面前,藝術除了隔靴搔癢的浪漫,其實質顯得越來越無力、荒涼、冷漠。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曾說過
「真正的藝術家是具有純真的思想感情的,並且他的思想感情不會輕易因外界的干擾而隨波逐流,他的創作環境是獨立自在的,不受任何外界干擾的。」那些為了功名利祿而去搞藝術的人,往往不會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來,因為他們的思想感情總是受社會風向和功利目的所左右,不可能真誠,而他的人格也就不是獨立的。一位優秀的藝術家純真的情感應該和他的作品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是「觀念」,藝術觀念就是指通過思維,形成對藝術的一種看法或觀點,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藝術觀念的大大拓展,世界上許多藝術家不再囿於技巧和模仿現實,而在藝術觀念、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各個領域中探索創造。當代藝術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觀念性,我認為如果不能表達觀念的所謂藝術最多就是一個裝腔作勢的當下藝術形式……
如果說第一次義大利文藝復興解決了藝術的技術問題、第二次法國文藝復興解決了藝術的形式問題、那麼第三次文藝復興(杜尚之後)的當代藝術就解決了藝術的觀念性問題,故此當代藝術的本質就是觀念。
有人說「中國當代藝術近20年處於平庸化」,這應當是一個事實。藝術家海濤先生曾說:「當代藝術雖然發生在一定的時間段,但他絕對不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他是藝術發展史進步的必然。他的觀念成果告訴人們藝術不僅僅只有形式,同時還要有思想的內涵、還要有啟迪人性的內容!……」
第四個關鍵詞是「信仰」,有人說這個社會是多麼的浮躁,浮躁的人、浮躁的環境、浮躁的心理取向,最終帶來了浮躁而沒有靈魂的藝術作品,這就是缺乏信仰的結果。藝術和宗教的本質都是為了自我超越,這個超越就是超越滾滾紅塵的種種慾望和煩惱。弘一大師的學生豐子愷先生說:「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答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信仰。」信仰是靈魂的最高層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生活的最高境界是藝術,藝術的最高境界則是信仰。
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說過:「藝術家的本分是把光明灌注到人心深處。」優秀的藝術作品,是能給人啟示,就像信仰一樣,使人在人生的迷霧中看見光明。信仰是靈性的最高層面,藝術創作需要領悟力,需要足夠高的審美能力,更需要有信仰的加持。
當代藝術在今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類型名詞,而是集合了各種各樣的藝術,比如文學、音樂、電影、繪畫等,是不再對各種藝術作區分的藝術。總之藝術的發展需要有對抗符號化價值趨勢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維,需要與社會人文相遇,需要全新觀念的注入,需要靈魂的覺悟,通過藝術安放情感,交換能量……
我們要以特有的藝術視角和藝術思想,認識藝術現象和把握藝術規律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綜上所聊,當代藝術是人類最具創造力的活動之一,它所關乎的不僅是人類自身認知能力或表現能力的問題,更關乎人類自身的價值、精神發展與未來等。
2021年11月23日
—————————
⑤ 你對當代藝術有何理解和看法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是學校教畝芹高育的核心學科,並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進而系統地闡釋了藝術教育的極端重要的價值。
藝術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產流水線的意識束縛,從而繼續印證和發揚文化的首兄多樣性。在思考和知識層面的需求上藝術也依然體現著功能性:已知的各種科學方法論必須建立在邏輯線索上,而藝術則用無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體驗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之上的風景。
當代藝術日常生活特徵
當代藝術家的實踐迅尺往往介於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和具備日常生活特徵的視覺因素之間,同時經過現代主義時期創作者的實踐,藝術已經具備了廣泛性跨文化的效能。無論是評論家還是公眾,當凝視或討論藝術作品,意識到創作者所穿越的文化邊界時,個體知識結構被撫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邊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換算公式其中也計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觸發點,一邊日復一日重蹈著現代藝術早已完成的實踐。這種做法在當下特別是公眾社會范圍內因為有著「藝術」的庇護傘而不斷調整著自身的正確。
⑥ 談談你對當代藝術的理解和收獲3000字
當杜尚用一個男性的小便池去參加展覽並命名其為《泉》的時候,我們發現,藝術形式的審美化正在消滅著藝術與生活的距離,但是藝術的意象的美卻距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在這個時代,藝術家總是能以新奇的或者我們說是「創新的」概念迅速的成名。安迪•沃霍爾說「每個人都能在15分鍾內成名。」於是,繪畫不再是高高在上、具有威嚴性的宗教題材,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現成品或是看起來庸俗不堪的物品都可以拿來當做題材。安迪用了當紅的明星瑪麗蓮夢露當做他眾多系列創作的主題,他用一些時髦、鮮艷的顏色來描繪瑪麗蓮,而這些藝術也被當做了工業文明社會市儈、輕浮、空虛的心理表現。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代藝術的題材與形式越來越趨向與日常的生活,很多藝術家不再去花大把的時間去在作品內容的創作當中,而是直接拿來生活中的一個實物或是一個空間,直接進行創作。從這種角度上來看,毫無疑問,近現代的非博物館藝術是貼近了人們的生活,藝術不再是有階級有身份的人們消遣時候的玩物,而是每一個大眾都能參與其中的活動。而我們這個時代就成了一個約瑟夫•博伊斯口中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了。
但是這樣做的弊端毫無疑問的是降低了藝術的門檻,一個藝術家的思想與理念完全可以在他的作品裡表達。在信息時代里,人們獲取信息十分容易,滑鼠一點,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這些輕而易舉得到的信息毫無疑問是缺乏一種體驗的。所以,現代的藝術家是根本不能表現出古典主義繪畫的那些神聖的、純潔的美。這時,一些想要創造出石破天驚藝術的大眾藝術家們就開始了他們的「創新」。而這個時候,他們所表現得,並不是古典主義追求精準造型的自然美,也不是最求純粹狀態的藝術美,他們所追求的正式不斷發現自身准確定義的第三領域美。
那麼什麼是「第三領域的美」?美學家丹托在《美的濫用》中將這種美解釋為「通過行為——這些行為的目的是指向美好——而擁有了某些東西。」那麼是什麼東西呢?他用黑格爾的話說:對於藝術「我們要求…...一種生活的質量,而普世價值不存在於形式法則中,也不存在於格言中,而是伴隨感覺和感受而給予的一個存在狀態「。所以」對於黑格爾而言,藝術只是一個精神的渡筏,我們由此進入了他稱為的絕對精神的最高階段」。「絕對精神的三個階段,每一個都在第三領域有實踐性——那就是實際在過著的人得生活。而每一個實踐都和是、人的生活該是什麼樣子的相聯系。」「第三美學領域的東西與人類生活和幸福息息相關。」
所以在這個階段的藝術,實際上藝術家要表現的已經不是美了,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體驗。我們發現當代藝術的內容表現的越來越個人化、抽象化,沒有了藝術家自身的解釋我們可能完全會誤讀這個作品為另外一個含義。而這個時候,藝術家也開始充當著哲學家的角色,他們指引著觀眾去思考他們作品的內涵。有的藝術家就是在用自己的藝術去反映自己的生活,從而引發觀眾對這類人群生活的思考。
這些當代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正是他們個人化的藝術理念,而我覺得大多數時候這種理念里更多的是一種反抗。他們在利用著觀者的各種感官來反映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反抗,對一種生活狀態的反抗。從這一方面看,觀者的感官確實被藝術家全面的解放了。但是,他們用來反抗的手段正是一種刺激感官的方法,而比美更能刺激人感官的毫無疑問的就是一種痛感了。於是他們的藝術手段往往充滿了性、暴力等以往藝術未曾涉及的領域。
誠然,他們做到了創新與反抗。但是,他們的藝術給人們帶來了什麼?除了在一瞬間夾雜著快感的痛感之外,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還能感到什麼?美已經被拋棄了,那種由美帶給我們的愉悅感、幸福感都已經被一種刺激的、麻木的、頹廢的痛感所取代了。當我們在欣賞一件當代藝術的時候,我們已經感受不到了內心的寧靜,當代藝術本身就是用來讓人們刺激的。在當今這個人人都渴望成名的社會里,藝術也就像林清玄所說的變成了「爆炒蒼蠅頭」,觀者也在「刺激中麻木」,然後藝術家再尋求「更刺激」。
我並非想要否定全部的當代藝術,只是我們需要思考,在當代藝術離開了物體本身的形狀分析,我們將以何種標准去審美?是以藝術家所賦予作品所謂的含義的美么?當藝術表現的目的不再是美的時候,我們又將如何欣賞它們呢?在當代藝術的意象走到了「刺激」的盡頭時,又將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