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具體作品為例,試論藝術作品的三個層次。急用請各位幫忙!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媒介和藝術語言,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藝術家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對象。任何藝術作品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又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1)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創造主體在特定藝術種類的創造活動中,運用獨特的物質材料和媒介,按照審美法則,進行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方式。藝術語言是滲透了藝術家獨特個性的特殊語言,藝術家應在創作活動中不斷地錘煉語言,追求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段的探索與創新。藝術語言是在藝術活動中使用的構成形象、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藝術語言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藝術形象,傳達藝術內容;二是審美的功能。
(2)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它是藝術家依據客觀現實生活,經過提煉、加工創造出來的具體可感、富於感情色彩和審美性的感性形式。藝術形象既包括鮮明生動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審美特徵的情境、畫面或意境。
藝術形象不僅具有具體可感的形象性,而且具有概括性,它把廣泛的生活內容概括在形象之中。藝術形象又具有情感性和思想性,在藝術形象中融進了藝術家愛憎悲歡的情感,處處滲透著藝術創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藝術形象還具有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造的光輝,能給欣賞者以美的享受。
(3)意義意蘊。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它是藝術主體對於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是藝術作品的深層層面。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在典型或意境中,藝術意蘊往往能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藝術意蘊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的特點,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藝術意蘊是藝術創造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作品具有不朽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總的來說,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當然,在有的藝術作品中或許只有其中某一個層次比較突出,或是有獨創的藝術語言,或是有感人的藝術形象,或是有發人深省的藝術意蘊。但是,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並且將這三個層次完美的融合為一個整體,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2. 簡述藝術設計的三個境界層面,並舉例說明
藝術設計的三重境界:一、技術二、思維三、氣質。
這三個境界說起來很簡單,但是怎麼做,從什麼地方開始做需要很大的勇氣。
一、技術,是最容易的,只要跟著現有的書本學專業就行了,和高中的文化學習沒有什麼兩樣。目前市面上的幾乎所有聲稱培訓或者什麼機構,包括所謂的資質和證書,協會等都是在做這件事情。
二、思維,這一點可以捧出很多人,思維,顧名思義就是思考後維出來,思維表現的是純理性的,做思維的人也離不開技術的基礎訓練,因為如果沒有技術基礎訓練就沒有載體表達出自己的思維和思維內容。所以,技術+思維也可以出來很多的藝術設計人了。
三、氣質,擁有氣質的人,擁有對自己的100%的自信和信任,包括信賴,熱愛專業,直接做自己的東西,然後,他/她根據這個氣質來創造自己的體系,創造屬於自己的體系,無論去上什麼課,接受什麼內容,他/她能體會到徹底屬於自己的氣質和氣氛,並用自己的體系和系統吸納他們給予她/他的知識。
3. 藝術的境界
整體的意思有三層:一是藝術本身的個性;二是個性來反映社會,三是各藝術品種之間的個性與相通的社會化特徵。(此處略,不展開)分論1 :社會化有如下幾層意思:一是社會化即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取向的交集;(此處略);二是社會化是指社會的共性,即為大眾所接受;三是社會化即同種藝術相通的平台,如京劇有京劇的行話,等;(此處略,不展開)分論2:個性有如下幾層意思:一是區別於古人與今人的個性;二是區別於過去自我的個性,即不斷突破自我而入無我的藝術之境;三是在藝術載體中各個單元之間的個性所在(個體單元的靈性,如朗誦出字的精微);四是個性扒跡背後的社會意義;五是地域性個性(民族的,即世界的);六是時間維的個性如政治價值取向的影響等(階級斗爭與民間愛好);七是突破、創新、代謝或對傳統的背叛與顛覆;八是選擇即個性的代名詞;九是指藝術受眾的個性化分層(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此處略,不展開)人文化的自然有如下幾層意思:總論: 一是人文為藝術之母。(此處略,不展開)二是自然為藝術之父;(此處略,不展開)分論:人文有如下幾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觀」,含宗教觀、政治觀、生活觀、價值觀、世界觀、藝術觀、人的命運觀、生存環境觀、對藝術的認真與游戲態度觀等;(此處略)二是「觀」背後的文明與文化:中國現在處在半工業文明半信息文明時期,對於文學來說,我們相當多的人醉心於「農耕文明」時期所創造的文風、文化及理念。。。。。。(此處略,不展開);文化是指中國古傳統文化與新文化(如社會主義改造與革命及改革文化等、西方文化);(此處略);三是從人文的層級來說:有三個層次:一是人工;二是藝術;三是與某人某地某境相結合的獨特人文;(此處略)自然有如下幾個層次:自然即和諧統一、不人工、氣韻流暢。。。。。。(讓我們進入朗誦至殝之境的方法:是無念誦,即心無所礙,一心想把人生閱歷擠進朗誦,或滑只會是誦不高誦;藝術有一個悖論:越是求精越是想擠入更多的東西,反而會人工化,而不是自然化。。。。)一是創作時的狀態自然(浮、沉醉、沉而不醉);二是作品本身的自然狀態;(此處略) 三是受眾的參與狀態;(此處略)浮、沉醉、沉而不醉及朗誦背後的心智方法:
常聽到在聊天室,一些朗誦愛好者朗誦文章時,是一種「浮」的狀態,即只是在朗誦文字字面的情緒狀態,有時朗誦聲音是相當的好聽,但其沒有運用「心智的力量」。有人問我在朗誦文章時如何「沉醉」,我在聊室也沒辦法說明,只好說「沉醉於畫面,看著畫面朗誦」。這其實只是運用「心智力量」的一種方法。「沉醉」,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對文章爛熟於心,一些朗誦愛好者愛即興朗誦,選到一篇就開始朗誦,連文字都沒完全熟悉,談何朗誦出高水平(當然,聊博一笑的除外,娛人而樂已,雙贏以思維)。我只能說,其朗誦的水平是不高的,是對自己也是對自己朗誦的受眾的不負責任。只有對文字熟悉,在朗誦時,才能不被文字所縛,或者不去找文字,生怕念錯文字。二是對文章的理解要透徹,每篇文章都有一種情緒的風格,在運用「心智」力量時,要選用一種與文章相符的情緒狀態,舉幾個例子:如朗誦《海燕》時,可運用心智力量,想像一幅畫,即海燕高傲在海面飛翔的畫面,然後按畫面朗誦,要體驗「海燕」與「作者」的心情與狀態,一定要沉進去。再舉一個例子:如朗誦《背影》時,可以想像一種在生活中讓自己感動得潸然淚下的事(不一定是父親讓你感動),然後沉浸於這種情緒,再開始朗誦(當然,要注意不要太過,要與文章的情緒漸進才最好);有一種與心智力量不相同的方法,即譜曲的方法:我知道一個春團並人,對於朗誦,文章每句話都研究的非常細,哪些字重,哪些字輕,哪些字長,哪些字快,哪些字是什麼情緒的狀態,都譜一個其自己研發並只有自己認識的曲子,然後,在朗誦時,將文字按自己的曲譜來朗誦。這種方法有一個好處,即對文章的理解很細致,駕輕就熟,可以事先布置朗誦如何變化,如對於《海燕》前面的烏雲的三個「聽」的不同處理,可以按這種方式事前來安排;但也有一個不好的方面:那就是聽第一次是感動,聽第二次知道,聽其第三次是重復。即自己對於自己很難有突破,當然,新手可按這種方法一試,以掌握如何精細的理解文章,但注意如想進入更高的朗誦境界,最好不要重復自己。。。。。。我雖然普通話不好,很少朗誦,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地說,你在朗誦有沒有運用你的心智狀態,我一聽就能聽出來。。。。。。運用「心智」是一種很精微的狀態,千變而萬化,事先准備的東西,缺少的,就是那種鮮活。。。。。。三是身心處於一種「松馳著的緊張」的狀態,即是七分或以上的松馳,一二三分緊張的狀態。(人腦有四種腦電波,α波、β波、δ波、θ波,「α波」即「放鬆化的警覺」狀態的腦電波,波頻8-13,一般在高度放鬆及閉目的情況下出現,用心理學講是一種潛意識的狀態,在佛學、道學或氣功中可稱之為「入定的無人無我的境界」,用西方的解釋即「自我的客觀化」的狀態;如睜眼,且有放鬆的狀態的話,即β波的狀態,波頻14--30,即三分緊張七分鬆弛的狀態)。「沉而不醉」,是一種比沉醉更深刻的狀態,即是「無我中有我」、「有我中無我」的「不執著」的狀態,即「α波」的狀態。。。。。。即「文與誦合,誦與心合,心與意合,意與境合,人誦一體,自出機杼、心無所礙,誦無所礙」的狀態,即「誦法自然」的境界,即「心無所礙,誦無所礙」的境界。。。。。。以一些古人為例:李白醉酒後,即入沉而不醉之境,文章謫仙;張旭醉後狂草,筆走龍蛇,滿紙浩氣飛揚;王羲之酒後相聚,書得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當然,其醒後,再想寫出此境書法,卻不能夠)。。。。。。對於朗誦,「沉而不醉」與「沉醉」相比來說,不是那種跟著文章走而完全失去自我的狀態(一些人在朗誦時,太過投入,結果不能自己,受到文章的支配,不能游刃有餘而誦),即是在沉醉的同時,有一絲靈性相伴,即不失去自我或有一絲淡淡自我的影子。。。。。。 此處為節約篇幅,給大家推薦《皰丁解牛》(文章大家自己去找,呵呵),看過後, 諸君即可知道,如何悟得「朗誦之道」、「文學之道」「音樂之道」等等的了。。。。。宏闊化的精微:嚴格來說,這應不算是藝術的最高境界的評價標准,但由於其重要性,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