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希臘美術史通常有哪四個時期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古代希臘人在科學、哲學、文學、藝術上都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對歐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希臘、羅馬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歐洲。」
希臘藝術的形成、發展與其社會歷史、民族特點、自然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城邦國家的奴隸主民主政體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城邦國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壯的體格和完美的心靈,希臘藝術中的理想形象就是既有典雅寧靜的氣質,又有運動員一樣的體魄,這種審美標准使希臘藝術產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範。貿易和航海業的發展造就了希臘人的堅強、機智靈活以及勇於追求理想的積極性格,也使希臘人得到接觸兩河、埃及等地區文化的機會,因而孕育了一大批最優秀的藝術家。希臘神話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希臘神話包含著人們對自然奧秘的理性思索,它孕育著歷史和哲學觀念的萌芽。希臘神話中的「神人同形同性」的特點使神祗具有人的面貌和情感,成為促使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通的有利因素。溫和的希臘氣候使希臘人有廣闊的露天活動和運動場所。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裸體競技為藝術家提供了塑造健美人體的條件,使他們對於人體美有較早的領悟和表現。希臘藝術家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創造出古代世界最傑出的藝術,給人類文化寶庫留下了最珍貴的遺產。
古希臘美術史通常分為荷馬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1.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前8世紀)
荷馬時期是根據荷馬史詩的作者名字來命名的,也就是氏族社會末期。荷馬時期為神話形成期,也是造型藝術的萌芽時期。
荷馬時期最早的造型藝術作品是幾何紋風格的陶瓶,造型簡朴,大小不一,用於敬神和陪葬。這一時期陪葬用的小雕像也是幾何形的,沒有細節刻畫。因此,這一時期又被稱為「幾何風格時期」。
2.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前6世紀)
古風時期是希臘造型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東方文化通過貿易交往對希臘藝術產生了影響,而希臘藝術又通過吸收東方文化之長和逐漸擺脫東方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這一時期的美術成就主要是瓶畫與建築,它奠定了情節性繪畫的基礎。建築中出現了柱式建築,而雕塑基本處於形成時期。
瓶畫:陶瓶是希臘人主要的日常器皿和出口商品,雅典和科林斯是陶瓶的重要生產中心。在古風時期,先後出現了3種風格:東方風格、黑繪風格和紅繪風格。
公元前7世紀的瓶畫主要為東方風格,出現了受埃及、兩河地區影響的獸首人身像和植物紋樣等。黑繪風格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初尼是把主體人物塗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輪廓突出,有如剪影,細部稍用勾線表現,其代表作有《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等。紅繪風格出現於公元前6世紀末,它恰好與黑繪風格相反,是在背景上塗以黑色,留下主體部分的赭色,人物細部用線來描繪。這種風格主要流行於古典時期。瓶畫表現的多為情節性場面,以神話題材和日常生活題材為主,用流暢秀麗的線條表現了各種人物、戲劇性的動人場面以及細膩的感情。
建築:希臘的建築主要是神廟。古風時期,希臘神廟建築形成了它的典型形式一圍柱式,即建築周圍用柱廊環繞。這時兩種基本的建築柱式已經形成:多利亞式和伊奧尼亞式。多利亞式沒有柱基,柱子直接立在建築物的台基上,柱身粗壯,由下往上逐漸縮小,中間略為鼓出,好像人的肌肉在負重,有一種緊張的情況下稍稍突起的效果,顯示出承受壓力時的堅忍、挺拔、嚴峻的氣氛。柱頭簡單,由方形柱冠和圓盤組成,沒有任何裝飾,柱身刻有垂直。平行的淺凹槽。伊奧尼亞柱式精巧、纖細、柔美。它有柱基,柱身比較細長,上下變化不大,柱身回槽也更細密、更深。柱頭帶渦形卷,檐壁有浮雕飾帶,整個感覺勻稱輕快。古羅馬的建築師認為柱式與希臘人對人體的崇拜有關,即多利亞式是對剛強的男性人體的模仿。而伊奧尼亞式是對柔和的女人體的模仿。以後的希臘人還在這兩種柱式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科林斯式。科林斯式是從伊奧尼亞式演變過來的,只是柱頭更為華麗,像一個花籃。這種樣式主要流行於小亞細亞地區。
雕刻:古風時期開始出現大型圓雕和建築裝飾雕刻,但雕像仍多處於正面的呆板、僵硬階段,顯然還受埃及程式化的影響,但又不及埃及雕刻成熟。人物直立像一根柱子。女性的衣紋刻成一根根平行線。為追求生動的表情,人物臉部都帶有微笑的表情,這種千篇一律的笑容被稱為「古風的微笑」。人物通常著色,衣紋和頭發刻畫常具有裝飾性的特點。古風後期,藝術家竭力擺脫東方程式,創造新的形象,開始出現健美的青年男人體,後來被人稱為「阿波羅」。這些男人體比例勻稱,肌肉表現根結實,許多細部運用了熟練的圓雕手法,有了較強的立體感,但人物仍然是正面直立,臉上帶著古風的微笑。在雅典衛城出土的《荷犢者》創作於公元前6世紀,它描寫了一個農民肩背著一隻可愛的小牛犢,把它獻給神的情景。小牛的表情生動,人物的雙臂表現得結實有力。在雅典衛城出土的一組女子雕像反映了古風末期雕刻技藝水平的發展。這些少女臉上的微笑已不再是那種公式化的笑,而是顯得自然、親切,衣飾和人體的描寫具有了生動和諧的韻律。
古風時期的浮雕也很發達。希臘人把浮雕理解成介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藝術形式,使它既有繪畫構圖的多層配置處理,又有雕塑的體積感。希臘人用浮雕來裝飾建築,在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檐壁以及柱廊牆壁上都用浮雕來裝飾。為造成建築所要求的效果,他們廣泛採用了高浮雕。科爾弗島上的阿爾忒密斯神廟三角楣上的浮雕是古風時期的代表作,三角楣的正中是正在奔跑的美杜薩,為了在三角循的兩邊安插人物,雕刻家僅僅是把兩邊的人物機械地縮小,人物的臉部都帶有古風的微笑。埃吉那島的雅典娜神廟的裝飾浮雕是古風末期的代表作,它的人物表現出較高的寫實技巧,人體的解剖關系也比較准確。它表現的題材是特洛伊戰爭,人物的臉上卻保留著與這一題材不符的微笑表情,但對人體動作的刻畫比以前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帶有明顯的向古典時期過渡的色彩。
3.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
這一時期是希臘藝術的繁榮期,藝術的各門類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尤以建築和雕刻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
建築:古典時期的圍柱式建築的各部分開始形成固定的格式和比例,總的趨向是簡練合理。這一時期建築的成就相當可觀,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雅典衛城建築群。雅典衛城重建於古典初期,它是希臘人為紀念他們在希波戰爭中的勝利而建的。新的衛城聳立在高150米的山崖上,地勢險要陡峭,它既是防禦外敵入侵的城堡,又是主神廟的所在地。衛城的各部分建築順應山崖的不規則地形分布在山頂,它包括山門、巴底農神廟、尼開神廟、伊克瑞翁神廟等建築,其主要建築是獻給雅典娜女神的巴底農神廟。巴底農神廟採用了希臘建築中最典型的長方形圍柱式建築,神廟建立在一個長約70米、寬約30米的三級台基上。它的屋頂是人字形坡頂,東西兩端有山牆,是古希臘最基本的形式。它的柱子採用了多利亞式,列柱的比例為17:8,柱高10.5米,東西三角楣有高浮雕裝飾,檐壁採用了浮雕飾帶。它結構勻稱、比例合理,有豐富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建築結構和裝飾因素、紀念性和裝飾性、內容和形式取得了高度的統一,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完美的建築典範之一。伊克瑞翁神廟以活潑輕巧為特點,它的柱式是苗條秀麗的伊奧尼亞式,它的南側有一組女像柱,姿態輕盈、形象端莊,完全沒有負重的緊張感。
雕刻:古典時期的雕刻已完全擺脫古風時期的拘束和裝飾性,產生了寫實而理想的人體,達到了希臘雕刻藝術的鼎盛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雕刻家。這一時期,希臘雕刻形成了理想化的臉型:橢圓形的臉、直鼻樑、平展的額頭、端正的弧形眉、扁桃形的眼睛,嘴唇微微鼓起,下唇比上唇豐滿,嘴角微微下垂發髻刻成有組織的波紋,人物表情寧靜而嚴肅。
皮弗格拉斯和米隆是古典初期的雕刻家。皮弗格拉斯善於表現人物的運動,作品以自然生動、和諧的韻律著稱。但他沒有可信的作品流傳下來,有人認為魯多維奇寶座的浮雕是出自與他同一流派人之手,我們可以從這一作品上看到與他相近的風格特徵。寶座的背面刻著阿芙羅底德從海水中誕生的情形。阿芙羅底德從海中升起,兩個山林水澤女神扶著他,構圖完全對稱,人物動作平靜而富有節奏,阿芙羅底德濕體透衣、山林水澤女神下垂的衣紋顯示出身體的曲線,整個畫面充滿著和緩的音樂感。米隆的作品造型准確,對人體的骨骼和肌肉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和傳達。《擲鐵餅者》是他的代表作,他表現了競技者在擲出鐵餅前的一瞬間的動作,由此而表現出整個運動的連續性。在這里,米隆也解決了人體重量落在一隻腳上的重心問題,使另一隻腳可以自由曲伸,改變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
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刻家是菲狄亞斯,他設計了雅典衛城建築,創作了衛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裝飾浮雕。他發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寫實方面達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追求的是一種理想風格,他的作品創造了典雅、靜穆的形象,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範。他為巴底農神廟創作的雅典娜女神像高達12米,用木胎包以黃金、象牙刻成,表現了女神一手持矛、一手托著勝利女神的姿勢,她的身旁放著盾,盾的內側面刻著《眾神和巨人作戰》,外側面刻著《希臘人和阿瑪戎之戰》。這座雕像立在神廟的主室,是雅典國家威力的像征。此外,他還為雅典衛城廣場創作了一座雅典娜持矛的雕像,高達9米,據說在海上便可見到鍍金矛尖的閃光。
菲狄亞斯為巴底農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所創作的高浮雕被當做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標本。三角楣裝飾雕刻取自希臘神話中有關雅典娜的故事,東三角楣是雅典娜全副武裝從她父親的腦袋裡誕生出來,眾神為之歡呼的情景;西三角楣是雅典娜與波賽頓競選雅典保護神的故事。這些高浮雕由於18世紀炮火的破壞,已被嚴重損壞,但它們的殘片仍然很精彩,其中《命運三女神》姿態優美,薄而柔軟的衣服下透出豐滿的胸和結實的身體,斜倚的女神有著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小腹。女神的衣紋處理特別精彩,纖細而又繁密的衣褶隨著人體結構而起伏,彷彿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輕盈的紡織物包裹著溫暖的肉體。
巴底農神廟的飾帶浮雕也是出自菲狄亞斯的設計。浮雕環繞整個神廟,全長520多米,高1.1米,它表現了雅典每4年一次的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大遊行。構圖從西面開始,分頭從南北兩面同時向東面前進。隊伍的開始是整裝待發的青年們,接著是賓士的馬隊和戰車隊、老人、樂師和帶著酒壇子的青年們。東面是遊行隊伍的最前面,那裡有一些少女和迎接遊行隊伍的城市長老們,最中央是雅典娜女神與眾神以及男女祭司。整個浮雕包括近500人。100多匹馬,雖然場面龐大,構圖仍保持著渾然一體的完整與和諧,人物的穿插、動作的快慢起伏富有韻律的美,給人以優美和清新的感受。這組浮雕充分體現了雅典全盛時期的時代精神,那些意氣風發、英俊健美的青年體現出處在上升時期的雅典的朝氣。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亞斯的同時代人,他既是雕刻家又是古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他寫了《法則》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人體各部分的比例,提出頭與人體之比為1:7。他還從力學角度出發。進一步解決了人體重心和各種動態之間的關系:人體重量由一隻腳承受,另一隻腳稍提起,使身體產生彎曲和變化,顯示出各部分的復雜關系。他的雕刻《持矛者》就是其理論的具體體現,他的作品帶有更多的形式方面的探索,強調藝術作品的規范化,顯示出在結構比例上的厚重有力、無可挑剔的准確,但多少受到形式上的束縛,使他不能創造出像菲狄亞斯那樣動人的作品。
古典後期,由於希臘社會矛盾的上升,社會的動盪不安給人們的精神世界投下了憂郁的陰影,在藝術中理想的光環消失了,藝術風格由崇高的英雄氣概和雄健有力轉向更為個性化、多樣化的傾向,人物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和內在的激情。雕塑技巧更加成熟,對藝術形式美的追求更加重視,這一階段標志著希臘雕刻藝術的進一步成熟。
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以柔美、抒情為特徵,他的人物總是處在恬靜、愉悅的氣氛中,臉上帶著沉思的微笑,動作平穩,輪廓具有女性的柔美,但又充滿青春活力,給人以親切、詩意的感受。
《赫爾墨斯與小酒神》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主要作品,他把赫爾墨斯與小酒神的關系表現得很親密,洋溢著一種詼諧輕松的情調,人物的身體柔美,具有女性化傾向,整個人體修長,頭、軀體、下肢形成三個自然的轉折,使身體形成「S」形。普拉克西特列斯充分發揮了大理石的質地特點,努力追求人體肌肉的細膩變化和美妙含蓄的線條,用大理石表現柔和的皮膚。他強調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種虛幻浮動的光影,在赫爾墨斯的眼窩里似乎有一種夢幻的美。
《薩提爾》表現了一個漂亮瀟灑的青年,他的尖耳朵和捲毛頭、微斜的眼睛暗示出他半人半羊的身份。他正靠在樹於上休息,姿態輕松、優美、自然,好像沉緬於夢想,他的嘴角掛著略顯狡黠的微笑,顯示出他愛跳愛動、愉快調皮的性格。
從公元4世紀開始,在希臘雕刻中出現了女子裸體圓雕,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尼多斯的阿芙羅底德》是希臘雕刻中第一件全裸女人體。他表現了女神正要下海沐浴的情景,她亭亭玉立,一手向前、一手把衣服搭在花瓶上,左腳稍稍抬起,重心落在右腳上,整個身體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身體的光潔與衣服的厚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與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寧靜、抒情相反,史珂珀斯的雕刻卻傳達出一種內在的騷動和悲劇性的沖突。他的雕刻是疾風驟雨,充滿著運動與不安。他的人物頭部往往處在強烈的扭動中,眼睛深凹。眉骨突出、嘴唇飽滿而彎曲、嘴角微張,通過面部大的起伏,造成陰影的效果,表達出一種強烈的不安、痛苦、渴望的表情,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但又很真摯,不做作。
《妮奧貝群像》是史珂珀斯作品的摹製品,表現了尼奧貝正在拚命保護她最後一個小女兒免遭阿波羅之箭的情節。尼奧貝的面部表情和動作表達出她的絕望、悲憤而又不甘屈服的復雜心情。
留西波斯是古典後期最後一位重要的雕刻家,他繼承和發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論,提出了人的頭部與身體全長之比為1:8的標准。與波留克列特斯不同之處在於:他的人物既有運動員一樣健壯的體魄,又有復雜的感情與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他塑造的神話人物《赫拉克列斯》表現了處在休息中的英雄,肌肉發達的身體和深思的面部形成對比。
4.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
希臘化時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了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與征服,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融,這一時期又稱之為「泛希臘時期」。
這一時期的希臘藝術沖破了原來的區域性限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它的影響遠達印度的鍵陀羅藝術。在亞歷山大帝國的疆域內,希臘藝術與當地藝術相結合,形成了以不同地區為中心的各種風格。
本土地區仍然保持著希臘古典傳統,但在技巧上更加純熟,在題材上也有很大的開拓。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是為了紀念打敗托勒密艦隊的海戰而建造的。作者將底座做成戰艦的船頭,雕像面對著大海,迎面吹來的海風使女神的衣服緊貼身體,向後揚起。女神張開的雙翅像是在歡呼勝利,體現出勝利的喜悅和豪邁的心情。女神的衣紋刻得很深,造成較強的陰影。衣紋貼在身體上的螺旋形變化加強了人物的動感和生命力。
《米洛斯的阿芙羅底德》的造型具有古典的理想美,它融合了希臘古典雕刻中優美與崇高兩種風格,既有菲狄亞斯的庄嚴崇高,又有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優美抒情。它以其空間的體積感和女人體的柔美而具有永恆的魅力。
在埃及地區,雕刻傾向於世俗化的描寫,表現日常生活場面的題材十分流行,出現了大量下層人物的形象,如流浪漢、漁夫、乞丐、醉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如《小孩與鵝》表現了天真可愛的兒童抱住一隻鵝,而鵝極力掙扎,兩者相持不下的情景。雕刻家抓住了這一情節,使作品充滿了情趣,耐人回味。
小亞細亞地區的柏加摩斯是希臘化時期的藝術中心之一,在這里史珂珀斯的悲論風格得到了繼承、發展,柏加摩斯的宙斯祭壇是其主要代表作品。這一祭壇是為了紀念對高盧地區的征服而建的,祭壇浮雕長120多米,高2.3米,由115塊大理石接成,以高浮雕的形式表現了眾神與巨人之戰。構圖異常龐大、復雜,眾多的人物在激烈搏鬥,肌肉強健的軀體在戰斗中相互糾纏,旋風般的運動、暴風雨一般的激情、誇張的情緒、強烈的明暗對照、緊張扭動的軀體、飛揚的衣服使畫面充滿著激昂的熱情和悲劇性的氣氛。人物深凹的眼窩和微張的嘴、充滿痛苦和渴望的表情體現出它們與史珂珀斯的聯系。
一組表現高盧人的圓雕,如《垂死的高盧人》、《殺妻後自殺的高盧人》,表現了懍悍、粗野的高盧人堅韌不拔的意志,他們在受傷倒下之後的堅毅、痛苦,在失敗時的倔強不屈。雕刻家對異族的風貌特徵、強悍的性格作了真實的刻畫。
同一類風格的作品還有在羅德島出土的《拉奧孔》,雕塑表現了拉奧孔與他的兩個兒子被兩條大蛇纏住,正在極力掙扎、痛苦不堪的情形。但這里所表現的肉體的痛苦多於內心世界的激動,外在氣氛、戲劇效果的追求勝過對心靈活動的揭示,因而顯得不夠深沉、含蓄、朴實。
希臘化時期的肖像雕塑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一時期對肖像的需要非常廣泛,藝術家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也增強了,在肖像藝術中出現了英雄化和個性化的傾向。如《亞歷山大肖像》把叱吒風雲的亞歷山大大帝塑造成一個俊美而健壯的青年。他既有軍人的剛毅輪廓,又有學者的睿智和高深的修養,是一個戰士和學者的雙重形象,是勇敢與智慧的統一體。《阿里斯托芬像》形象生動,這位喜劇大師有著稀疏的頭發。寬闊的額頭、深深的皺紋,顯示出他過人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目光正視前方,表現了他一生的不懈探索,那緊閉的嘴唇彷彿就要吐出幽默而尖刻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