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西方人如何認識亞洲藝術

西方人如何認識亞洲藝術

發布時間:2022-04-30 22:45:23

Ⅰ 歐洲藝術學院與亞洲藝術學院

我就是在歐洲學完學士現在在讀master,肯定是比亞洲的好,歐洲在這方面的教育和師資背景都比亞洲成熟很多。歐洲的藝術學院不知道你要學習哪個方面的,每個專業和每個專業對入學的要求也有不同。巴黎美術學院,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英國皇家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芝加哥美術學院都是不錯的。。看你要去哪裡留學還是想要待在亞洲國家。
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建築學學士(B.Arch),Fashion Design和JEWEL design都不錯。還有另外的就是FINE ART,攝影一類的了,這個學校傳媒類的專業相對一般。 University of Arts London和ECA,倫敦藝術大學和愛丁堡這兩個也很強,這兩個學院的傳媒專業的師資都很好。
新加坡我住過1年,反正如果不能保證能上新加坡大學的話還是沒有必要去的了。而且就個人而言,在歐美國家生活會比在新加坡生活舒服的多。畢竟沒那麼多所謂的亞洲人之間誰比誰好點,誰不誰怎樣的那麼多亂七八糟的事情。
你要把你希望學哪個方面先說出來才好繼續給你推薦介紹,畢竟要求的內容不一樣……要求的英語程度也不一樣= =
不過藝術類要求英文水平都不會低……

歐洲的倫敦藝術大學還有愛丁堡都很好。平面,室內這兩家都可以。
建築類的去格拉斯哥藝術學院(The Glasgow School of Art)這個建築系超強
傳媒和數字藝術也很好不過要看你家人學的偏向哪個方面了

Ⅱ 東西方藝術美學特點與分析

構建世界美學的契機
———「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由中華美學學會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合作主辦的「美學與文化:東方與西方」國際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北京舉行。來自英、美、德、意、日、韓、加、印度、荷蘭、芬蘭、希臘、土耳其、斯洛維尼亞、澳大利亞和中國(包括台灣和香港)的近百名美學家參加會議。中華美學學會會長汝信、國際美學學會主席佐佐木健一及義大利美學學會主席馬齊雅諾等親蒞此會,參與討論。會議期間,與會代表對許多重要話題所展開討論。其中幾點,備受中外學者的關注。
東西方美學的比較。美國學者理查德·舒斯特曼認為:實用主義美學的基本特點在於通過「生活藝術」和「身體美學」(somaesthetics)等概念,堅持藝術對於改善人類生活所起的積極作用。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強健人的體魄,提高整個群體的生活質量。因此,從倫理學和政治學的角度來看,美學與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些思想與中國傳統儒家的詩教與樂教思想具有內在的聯系,是一個需要根據跨文化視界進行深入探討的領域。德國學者沃爾夫岡·韋爾施發現,近200年來的現代西方思想和藝術表現手法,具有一種強烈的人類中心主義特徵,自然界的其他生靈與物種只是人類的陪襯而已。與此相反,亞洲的藝術則常常表現出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勢,隱含一種由所有生物組成一個共同體的意識。這種東方式的獨特意識,會啟發人們產生新的智慧,打造一種能夠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國外學者大衛·布魯貝克在闡述梅洛-龐蒂與東亞美學的關系時,特別指出梅氏美學思想與老子哲學的相通之處。來自加拿大的印度裔教授雷維德拉·辛格在談到叔本華哲學的生成因素時,探討了叔氏與印度美學的關系。中國學者朱立元認為,當代西方的一些哲學家表現出一種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這與傳統中國的哲學具有共同之處。反映在藝術哲學或美學領域,也是如此。
在分析東西方美學相通的同時,有些學者也強調指出,中國與西方哲學的相通,並不等於一種觀點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楊義研究員將中國詩歌的基本特性歸納為三種,即生命詩學、文化詩學和感悟詩學,其中對「感悟」的解釋和翻譯,引起了中外學者的爭論。德國特利爾大學卜松山教授在論及中國詩歌的翻譯問題時,重點指陳了語言和文化傳統的差異與不可譯性的互動關系。漢城國立大學的金明煥教授,用韓國面具舞劇作為一個文化上自我確證的實例,彰顯了韓國美學的民族特色,但其內在意味的可傳達性或可溝通性,則會超越文化的邊界。可以說,中外美學雖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創生,但相互之間的影響與啟發關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盡管這並不構成一種一般與特殊或其他形態的主次關系。因此,當代美學家一方面需要堅持開放式的治學態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國外的美學,同時也應摒棄封閉式的態度,避免簡單復歸到古代或本土舊模式中去的惰性循環做法,要設法通過學通中外式的不懈努力,創設一種「和而不同」的、真正符合本民族和本文化特性的美學。
東方傳統美學的當代意義。北京大學的葉朗教授介紹了近年來中國美學史研究方面的發展與主要成果,他在回答聽眾的問題時,闡述了中國美學在人生、教育、藝術創作、比較美學研究等方面的現代意義。來自香港的文潔華博士,著重探討了儒家思想中有關人體表現的論述。來自山東大學的周來祥教授與國內的一批中青年學者,主要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和諧、人倫關系、自由精神、思維特徵與主體間性等學說,進行了深入而具體的理論闡述和文本分析。美國學者傑克·斯佩克特用詳盡而有說服力的例證和圖片資料,形象地描述和展示了中國書法對20世紀早期的法國與英國現代主義詩歌和繪畫的影響。另外,部分中外學者在討論自然和生態美學與東方美學的關系時,特別強調了該課題在後現代語境中的理論意義及其在經濟建設發展中的現實意義。
當代藝術的處境。在當代西方美學與藝術理論界,藝術終結論是熱點話題之一。過去,黑格爾認為,隨著理念的發展,藝術會被哲學所取代。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藝術生產的某些部門相對立,因此會影響藝術本身。如今,藝術終結的命題,依然讓人頗感困惑。阿瑟·丹托關於藝術終結的著作最近被譯成了中文,引起了普遍的關注。上屆國際美學學會主席艾爾雅維奇與該會現任秘書長柯提斯·卡特的文章,都涉及到這個問題。今天,藝術的存在方式發生了巨變,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與已往不同,古典式的藝術觀念也就顯得陳舊而過時。有關藝術終結的種種論點,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表明了這方面的疑慮。但這決不等於說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藝術的時代。類似《藝術死了,藝術萬歲》這樣的論題,很能表達人們對藝術終結論的某些看法。要知道,「生生之謂易」,乃是世間萬物變化衍生的永恆規律。一種藝術存在形式的消亡,並不等於藝術作為整體的消亡。實際上,這會引發新的藝術形式或新的藝術變異。可以說,只要人存在,其思想與情感的園地里,定會綻放出不同形式的藝術之花。
也許是基於上述理念,一些學者就當代藝術的困境表達了另外一種批判現實的古典式理想主義看法。譬如,中國台灣美學家史作檉認為,從古至今,藝術表現方式演化經歷了3種形態:最早是聲音的表現方式,其次是圖像的表現方式,現今為文字的表現方式。這里所謂的「聲音」、「圖像」和「文字」,不僅表示不同的媒質,而且象徵不同的審美方式。聲音以聆聽為主,圖像以觀看為主,文字以閱讀為主。現代藝術的根本症結,一方面在於客觀流行的「文網語阱」及其概念或文字游戲(如概念藝術),另一方面在於「話在說我」的主體審美敏感性的失落。所謂的藝術批評或藝術欣賞,大多缺乏更為直接的、專注的、深刻的或入乎其內的體驗與個人的全身心感悟。因此,要設法超越文字的局限與束縛,設法靜下心來,返回到人的本真狀態,重啟聆聽的審美悟性,以此來促進藝術的新生。
舉辦本次國際美學研討會的目的之一,是憑借學術交流的平台,向國際美學界介紹現代中國美學的發展歷程。會前,中華美學會秘書長滕守堯委託高建平和王柯平兩人,專門組織和編選了一個英文小冊子,介紹現代中國美學與中華美學學會的發展情況。會議期間,又專門組織了現代中國美學圓桌,請國內學者分別介紹了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蔡儀和李澤厚等諸位名家的美學思想。來自歐美的一些學者,由於語言的障礙和翻譯文本的欠缺,對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還比較陌生。但是,他們普遍認為,此番學術對話的確是一個受益匪淺的良好開端,並且殷切希望能加強彼此間的交流,能看到優秀的中國美學論著譯本。

Ⅲ 《尚氣》選角遭批,外國網友:長得美是白人專屬,亞洲人沒資格,你怎麼看

說起到異議較大的漫威系列電影,那麼就非《尚氣》莫屬了。而有趣的是,依據CCTV所釋放有關漫威電影宇宙下面的電影列表明細中,都沒有《尚氣》。這表明哪些?表明《尚氣》大概率不可以在中國公映。實際上,這部影片自項目立項至今,就一直被中國人民群眾所指責。

Ⅳ 亞洲其他國家是怎樣理解和認識西方文化藝術和本土文化藝術的沖突和交流的

我覺得應該多數國家的一個處理方法都不一樣,或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處理,或者是接受對方的一些文化,或者是堅守自己的文化,每個我國家的處理方法,或者說是這些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說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是一樣的,畢竟本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個文化系統和文化體系。

Ⅳ 中西藝術文化差異

中國是含蓄,西方是嚴謹和開放,信仰不同,肯定文化就不同,每種藝術都有很多區別的,但有些又是相通的

Ⅵ 一百多年前,美國人如何收藏中國藝術品

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有一個藝術博物館,它不僅是美國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也是西方第一個專門收藏、展示和研究亞洲藝術的博物館。

作為第一本關於中國收藏歷史的學術專著,本文探討了100多年前與中國藝術的不解之緣,並分析了收藏中國藝術的動機、策略和國際藝術市場狀況。

他主張不僅要欣賞自己國家的文化,還要用心欣賞其他文化,以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福利的藝術收藏提供了這個概念的一個例子。

然而,他的收藏有其時代局限性,其歷史環境和標准不同於今天。他不以投資為目的或以附庸風雅的態度收藏中國藝術,而是依靠粗煉和不斷改進的精神。他仔細研究了這些收藏品,咨詢了學者和收藏家,並長途跋涉來到中國學習中國藝術、文化和歷史。

Ⅶ 舉例說明東西方藝術審美的差異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異的選題上,不少學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畢生的精力去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西方,為全球一體化的思維格局作出了不朽貢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從不同角度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文化特徵和藝術思想的構成。對我們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審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鑒的理論依據,為我們研究自己民族的審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審美思想對我們的賞石活動具有十分積極地意義。

這是一個大題目,它涉及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習慣,物質條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光照時間等眾多因素,直接影響著一個地區和一個民族的文化習俗。本文旨在就審美意識方面作點闡述,願它能對我們的賞石活動有點積極意義。

現代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區域,確有潛意識領域的存在。這種奇特的潛意識功能的發現,不僅校正了以往無法解釋的神話觀念,而且更科學的解釋了人腦進化的客觀規律。人腦的這種潛意識領域,可分為先天的遺傳和後天的沉積,理論上把它區分為種族潛意識和個體潛意識兩大類。據W.薄萊爾的實驗報告表明:人的感覺能力有一種連續性。新生兒在出生之前大腦中就寫上了復雜難讀,甚至不可辨認的特殊記號。這種記號是來至遠代祖先的許多感覺刻痕,有人便稱其為種族潛意識或曰遺傳基因。個體潛意識則是人的後天所有經驗和理性意識在大腦層皮留下的記憶痕跡,是現實生活中對人影響最深刻,觸動最大的歷史事件存留的痕跡。這些庫存在大腦層皮中的所有記憶,會在潛意識中留下一觸即發和條件反射的不同反應,並主導著人的所有行為意識。

中國的奇石鑒賞家和藝術家,應該是對事物感受能力比較敏感並具有超前審美意識的一類。當他們在現實世界裡看到某種事物最初的原貌時,會因此發生很強烈的情感活動。雖然還無法從科學的理論上解釋對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們完全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與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當他們發現有一種特別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質現象時,便熱心而好奇的攝取到自己的心靈中來。從最初感覺的那種獨立形象,經過潛意識的孕育培養,再與其它事物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思維典型。這種典型思維的意義是鑒賞家以前觀察到事物現象的再現。

一種物質現象,如果它可以形成並表現時代的審美動機,他們便能擺脫個體狹窄的認識圈子,對整個物質現象投射以格外的審美注意力。能夠強化自身的活動意向,並去認真觀察、體驗、捕作和揭示自己時代的審美特徵,將這些現象納入自己的視野,從而構成整個審美創造活動中穩定而完整的實際內容。同時,在審美個性的整體結構中,比較穩定而又差異較大的則是鑒賞家對觀察,感知、分析、想像的不同層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里,不可能開放出古希臘時期那種表現人體健美,體格強悍,袒露胸腹的藝術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維納斯那樣裸露肌膚的女性形象和像大衛那種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藝術創造是一種入木三分的細膩肌肉塊狀和骨骼關節靈活的直觀再現。東方藝術則是充分利用外在條件的包裹意象影射著人體內在的那種氣質和想像。中國的人物畫和雕塑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標準的比例,歷史上沒有一件作品可稱為正比和採用黃金分割的科學方法進行藝術構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馬俑的出現才讓我們見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確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這種比較科學的人物比例,也沒有被後來的藝術家採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藝術家不可能親見直觀的人體,更不允許宣洩人體藝術的原形。說到底,是對人體美的藝術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國禮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臍的教化,成為一種約束人的意思行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國歷史上認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從他們的祖先開始就已經習以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國美術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華,似乎重新認識到了人體是世間最美的一部分?

自從藝術人體在我國小范圍開始運用,始終步履艱難,障礙重重,更是直接怒斥為色情和黃色的渲染。這種對人體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結果,導致民族的另類更希望解開這個謎團的主動進攻。人們越是見不到真的人體,越是表現出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隱蔽的生殖器官,便成為中國另類最強烈的報復對象。所以,中國人罵人最惡毒最醜陋的語言,莫過於對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擊。我們所知道外族惡毒語言的攻擊只是強調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們即使罵人也似乎不像國人如此醜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來,中國境內人體藝術和那些被稱為裸體的東西多了起來,人們也似乎習以為常了。從最初讓男人們的圓目咋舌,女人們的羞巾捂面發展到現在,似乎也對人體這一最美部分的理論開始有某種程度的認可。

西方繪畫是在畫布上用顏料反復塗模出光影和透視效果。中國繪畫則是在一張白紙上充分利用虛幻而簡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國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類活動印跡,並作為一門獨立的書法藝術進行欣賞,直至解讀遠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則是用二十幾個字母反復拼湊來反映人類的社會活動。這些拼音出來的東西,有些用語的意思,時過境遷,後來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這一點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證實。中國的語言習慣多採用隱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達重要意思。西方則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強調重要內容。中國人一個眼神,一句用語的輕、重、緩、急都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則全然不解其意。這當然與生活習慣,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從這些差別中我們可以想像:東、西方的原始初民們,主動和被動的感覺對象,是帶有某些真實和想像去認識更加符合原生形態的表現。物的美醜是依據它與人的關系來決定的。人們會透過這種感覺自然形式所表現的意志,情感和願望,不斷尋找那些與自身相關的審美感覺。這種精神需求的強烈願望,誘發了當代中國社會的書法熱,詩詞熱,收藏熱等曾經失落的文化現象。

東、西審美意識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文化藝術和意識形態。文學、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美育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偉大的文藝作品,並不因為個人的禍福而顯示,只有當它能為整個人類服務時才顯得偉大。一種文化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的產物。人的審美知覺在漫長的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和提高,並通過種族的遺傳而獲得。人腦的很多信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自己種族的經驗經過無數次反復存留下來的生理痕跡,它組成各種無意識的原型,並成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審美對象一旦將人腦中那些潛藏的原型喚醒,就可以憑借經驗,聯想,本能地獲得這種原型的審美感受。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經驗型的民族,我們的思維也同樣是一個經驗型思維。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都會有意無意的排斥和拒絕外來文化的侵擾是不足奇怪的。

中國的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獨樹一幟的背後,矗立著強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約以及獨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國的哲學思想,是以中庸謙和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推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態度卻是物我對立。在對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視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用概念化推理演繹出把握對象的思維發展到用實驗剖析事物本身,重視對物體本身的實體效果,從而揭示事物規律的理性認識。在審美思想中更強調人為因素和量化微觀。

我們通過以上分析,不能武斷和片面的說孰優孰劣,東、西兩大不同類型的文化系統經過猛烈的撞擊之後,初步形成一種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趨勢。中國先進的知識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裡,引進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並用以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已經被實踐證明了很多正確性。西方的審美觀念也給中國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勃勃生機,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進步。

中國的審美觀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歡。喜歡漢學和漢字文化的外國人到中國留學的人也逐步多了起來。近代時興的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也通過不同渠道打動著西方人緊閉的心扉。竟管他們賞玩的風格跟中國不一樣,但他們卻從中國人那裡學到了與自然和諧的良好習性。

人類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無羈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價。在每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中,無不融入太多的悲劇意識。這種意識的根源是人類歷史上很多美好的東西曾遭到人為的壓抑和摧殘。世世代代的理想之夢被嚴酷的現實擊碎之後,那種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個人類社會的共鳴,這種審美理念讓我們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人的認知思維具有同化、順應兩個對立而又統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體納入到主體中去融合。順應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揉合原有審美對象的功能當然易於為對象所同化。這種同化和順應的最終結果,只能是在量上豐富了原有對象的審美水平。文學家,藝術家和與之相關的鑒賞家應該擔負起提高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使命。歷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駐的不朽之作,總是不斷滿足那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從而超越了歷史的局限,永不過時的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

Ⅷ 中西方藝術特徵及差異

中國藝術特徵(1)含蓄性(2)中國古典哲學象數學說的影響(3)表意性而非寫實性(4)借古以開今(5)中國傳統道德已經深入生活形成習慣的影響西方藝術特徵 (1)直觀性(2)強調個人和個性(3)主張平等和自由差異:要談藝術的差異,必須首先從的人的差異入手,而這里就牽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造成人的認識上的差異,而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因此,人的意識差異便導致了藝術的差異。談到藝術,必然要談到文化。中國人歷來都是以含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文明,是屬於人性的東西。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在一些行為舉止上面往往都表現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歡擁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不像中國人異性之間握個手都覺得有點像在耍流氓。面談到的中國人含蓄,西方人直接,這是中西方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差異。讓我們再把時間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西方的大部分建築、雕塑、油畫等等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藝術家們所喜歡的一個認識客觀——人體。當然,談到中西方的藝術特點的差異,並不是說中國的好於西方的,也不是說西方的好過中國的,這僅僅只是一種差異,它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衡量的標准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藝術特點是由各自文化所約定的,中國藝術家含蓄的特徵,西方藝術家直接的表現,都各自產生了藝術不同的美。

Ⅸ 中西方藝術的差異

要談中西方藝術的差異,首先必須分析中西藝術的各自特點。我個人認為,藝術作為一種人性的表現方式,它的主體是人,是人作用於客觀事物而產生的行為。因此,要談藝術的差異,必須首先從的人的差異入手,而這里就牽涉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文化差異造成人的認識上的差異,而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因此,人的意識差異便導致了藝術的差異。
先從古希臘談起,這是西方藝術創作中的一個代表時期。中國在當時,正是儒家思想產生並盛行的時期。這也是比較中西文化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時間起點。談到藝術,必然要談到文化。中國人歷來都是以含蓄為美,這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一種文明,是屬於人性的東西。而西方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在一些行為舉止上面往往都表現得十分直接,西方人打招呼喜歡擁抱、接吻就是很好的證明,他們不像中國人異性之間握個手都覺得有點像在耍流氓。這是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人作為這種文化產生的主體,表現出了這樣的外在行為特徵的差異。而藝術作為人作用於客觀事物的表現手法,它是直接反映人的主觀意識的。通過人的感觀認識客觀事物,獲得最初概念,再經過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事物進行再認識,最後結合了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進行二度創造。這就是藝術形成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意識的結合,達到完美,產生藝術。藝術可以說是一種概念,是人們對藝術家創作的認同。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也恰恰是它符合了人性的特點,不在單純地表現客觀事物本身,它是結合了人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從人性的角度表達客觀事物。而這種表達,往往是和藝術家的個人思維方式相關聯,所以,才造成了藝術差異性的存在。這里要談中西方藝術的差異性更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去看,去思考人性特點的差異。
前面談到的中國人含蓄,西方人直接,這是中西方藝術在表現形式上最大的差異。讓我們再把時間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當時西方的大部分建築、雕塑、油畫等等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藝術家們所喜歡的一個認識客觀——人體。在西方建築雕塑中,人體作為認識客體,被認為是一種美,而一再地被歌頌著,直到今天藝術家們追求的都是一種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達人體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藝術表現中,他們的藝術風格是更為直接的。人體藝術是近代才傳入中國的,至今還是很難被國人接受。當然,這里舉人體藝術只是一個例子來證明,中西方藝術特點的差異。中國藝術中講究一種意境美,它是朦朧的抒情的,往往更多的是在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意識本身,客觀事物僅僅是表達的載體,比如詩歌,文字和語言都是載體,而藝術家融入了個人的感情,表現出來了。中國藝術的含蓄特點,我們可以從中國的國畫作品中找到證據,有人說國畫其實是在寫詩,這點我很贊同,它和中國古詩一樣講究一種意境美,它們更側重於表達作者的意識。國畫不像西方油畫那麼直接生動地去描寫,它的風格較為含蓄,往往是加入個人感情因素,化靜為動,變動為靜,在花蟲草木中尋求情感寄託,重在藉助客觀事物含蓄委婉地表達個人感情。比如古詩詞中的一段「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不會濺淚,鳥也不會驚心,不過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了所認識的客觀物體上面,是一種含蓄的表現手法,關乎的是一種意境。而西方藝術則更偏中直接去贊美客觀事物,他們更關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現認識客體,而不在於表現認識的主體——人的情感因素。當然,當情感作為了認識的客體,他們就會充分地去關注並且表達它,就此,我想舉貝多芬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命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所表現的客體是貝多芬個人的感情,所以表現得十分到位,令人驚嘆!就單純的排除人的感情作為認識客體來談,西方藝術家是更在乎如何更加生動地表現客體本身的,不同的也只是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內容是一致的。這是與中國藝術一個很大的區別,而這樣的區別完全來自於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談西方藝術特點,這里我們再來看看西方偉大畫家達*芬奇的驚世作品《蒙娜麗莎》,藝術家本人為了捕捉這樣一個瞬間的畫面,他花盡心思地尋找,這種尋找無非就是想找到藝術家心靈感性的一個客體,這在他的意識中是已有的一個概念,然而,這在藝術家眼裡,它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它是完全寫實的,它是要有一個真實存在的客體作為參照的,而且與所要表現的是完全一致,或者說十分相似,某個程度上講它是一種超越,超越現實客體的,它通過了藝術家之手客觀的表現出來,是直接的,是寫實的。我們看到這樣的藝術作品時,會覺得這個世界確實是有一個人產生了這么一個美麗的瞬間,而藝術家記錄了它。
當然,談到中西方的藝術特點的差異,並不是說中國的好於西方的,也不是說西方的好過中國的,這僅僅只是一種差異,它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衡量的標准不同,產生的結果也是不同的。中西方藝術特點是由各自文化所約定的,中國藝術家含蓄的特徵,西方藝術家直接的表現,都各自產生了藝術不同的美。這里,我只是從中西方人性比較中我所認為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入手去談。當然,作為中西方的藝術,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有不同的特點,正所謂:標准不同,長短不一。

Ⅹ 中西藝術的異同!

中西藝術的相同之處:

1、藝術都是表現了人類的社會文化發展。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從古至今的藝術作品,如繪畫、詩詞、文章,都是在象徵性的描繪當時的時代。比如中國的繪畫形式,有壁畫、油畫等形式,從戰爭、經濟、文化等各個角度不間斷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社會的發展。

2、藝術都表現了人類的創造性。

無論是詩詞、繪畫、舞蹈,都是從無到有,從凌亂到完整,這都是在人類的創造下才有的。

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

1、文化根源不同。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華夏文明,上古時期,神州大地遍布各種部落,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信仰。漢武帝推翻道家無為而治,獨尊儒術開始,漢文化以儒學為核心開始成型,漢文化可以說是經歷千百年的演變升華,影響著華夏子民。

西方的文化根源有古希臘文化:理性主義與原始意識。對外在世界的探索熱情。還有希伯來文化:宗教信仰,原始意識,對人內在世界的發現。

2、藝術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戲曲、剪紙、刺綉、繪畫、國畫、書法等。、

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有歌劇、舞蹈、建築等。

(10)西方人如何認識亞洲藝術擴展閱讀:

—由羅丹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談起,試把羅丹的沉思者像和中國的北魏思維像擺在一起來看,您便會發現二者在思想的方式上迥然不同,一個是滿頭大汗地在想 ,一個是悠閑自在地在想。

前者的精神狀態是緊張的,所以全身的筋肉都在用力氣,尤其是腿的部分筋絡奮張,形勢危急,從一個中國人或東方人的眼中看去,我們每每不禁要問一聲,思想亦要這樣吃力的嗎?這樣緊張地苦苦追索,真理就會為我們所捕捉到?說不定反會因此而失之交臂。

回頭看一看北魏思維像那姿態就「從容」多了,半跏趺而坐,支頤而思,意態十分自在,不但沒有肌肉緊張地去想,臉上還分明想呈現出一種了悟後的欣悅微笑。

我以為這兩尊思想像的意態表現,亦能從某一個角度中透露出中西藝術思想底色的不同。

譬如說,西方人畫一個天使,多半要給它插上一雙翅膀,他們的想法非常踏實,沒有翅膀怎麼能飛翔呢?中國人或東方人就思有別徑,何必身插羽翼,只需駕一朵雲彩就行了,人在雲中即是仙,顯然空靈多了。

西方人畫畫,不論其為人物、靜物、風景,都態度踏實,而且好採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以風景畫為例,不但比例正確,而且光線色彩逼真,畫成之後,還一定在四周給它釘上一個鏡框,嵌在牆上就同在室內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門,您就可以看到花園中的一角芬芳。

中國人在這方面別有會心,不以割取大自然的一角一隅為滿足,以山水畫為例,他的用心是要攝取山川雲樹的大全,而不是只窺伺真實自然的某一部分,北宋的巨軸山水畫和南宋的山水詩意小品都可以現身說法證明這一點。

中國藝術的追求在全,西方藝術的追求在分,這在西方畫的裝鏡框和中國畫的裱中堂上也可以透露出一點消息來。

西方人務實,一切都要剖析來看,羅丹的《沉思者》就是由解剖學的立場而如此表現的。中國人好統攝起來看,所以掛一幅中堂就山川雲樹無不歸納入宇宙秩序中。

西方哲人如培根(Francis Bacon)便主張人要征服自然,而且說:大自然是最狡猾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套上夾棍逼它的口供。

中國人則不如此想,一心只想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三才者:天地人;萬物皆吾與也,一一都在說明這種是和諧而不是對立的基本觀點之不同,所以在藝術的表現上亦迥異其趣。所以錢穆先生很有意思地說過:「西方的哲學是跨前一步的想法,而中國哲學則有退後一步的想法的趨勢。」

塞尚被西方人稱為近代繪畫之父,他為了要描寫出蘋果的永恆性,蘋果在靜物台上每每都被觀察到已經腐爛,他仍執筆描繪不輟。這是畫史上有名的故事,因為他不滿足於只追求到表面的浮光掠影。

同樣的,中國的牧溪和尚,他有墨色的《六柿圖》傳流於世,看他用筆的深意、用墨的層次,藝術家鑒賞家大都同意這樣的評語:「山川變易,圖畫長存。」可知地無分東歐亞,時無分中古近代,藝術家對事物永恆的追求是一樣的。

塞尚是19世紀的後印象派大師,比他更近的還有1973年才逝世的畢加索(Pablo Picasso),他曾畫了一幅牧者的人像,一個人手執長竿騎在馬上,試以這幅畫和梁楷的《潑墨仙人圖》來相比。

一個是13世紀的出家人,一個是20世紀的大藝術家,一個生在亞洲中國,一個生在歐洲西班牙,所畫的題材又不相同,然而多麼動人深思,因為兩幅畫擺列在一起,一無舛錯,都是要表現他們思想上、心腹中的筆墨淋漓。

德國的大畫家丟勒(Albrecht Dürer),他畫了一隻兔子栩栩如生,全世界都傾仰得不得了。中國在北宋時,有一位大畫家叫崔白,他在有名的《雙喜圖》上也畫了一隻兔子,同樣之生動。

若把這兩只毛兔並列在一起,你就會知道,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工具不同,而所表現的主旨卻完全相同,這使我們倏然體會到,藝術上的追求,最核心的部分,一定超越乎世俗地域、時間之上。

從羅丹的沉思者像和北魏思維像的形態表現上,我們先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底色之異,但是在伊斯坦布爾之貓和沈周的貓、塞尚對蘋果描繪的追求和牧溪《六柿圖》等的相似,卻又很清楚地看到了中西藝術思想的相同。

《中西美術比較》是2008年04月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孔新苗。本書以清晰的線索,將中西美術自古至今的審美理想嬗變,形式語言演化、思潮與批評現象,進行了系統的比較分析。

本書的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將對中西美術的比較闡釋局限於古典時期,或停留在點與點之間的比較聯想,而是從「審美現代性」切入,建構了中西美術自古至今歷史演進雙線並行的比較闡釋構架。

從中定位、考察了豐富多彩的中西藝術思潮與美術創作現象,從而在比較中揭示了中西美術各自的文化品格、語言形態和變革動力特點,以及在現代世界中的交融演變和沖突關系,使比較研究的視角具有鮮明的當代性和問題意識。

二是作者的比較研究關注方法論,關注當代思想界的新成果,並力圖在美術研究中利用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發新思考。該書2002年首次出版,再版多次。本次重新修訂不僅添加了新內容,也對整書進行了全面調整,使其更趨完善。

用具體的案例和精練的闡釋,對中西美術的典型特徵及其演變線索進行了歸納與提煉,是目前本領域相關研究中比較完整而有特點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西方人如何認識亞洲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7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7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47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28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5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9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1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7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5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6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0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6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0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