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用美術來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方面是藝術的發
展與繁榮。高等美術院校作為文化傳遞、存儲、發展、創新以及藝術
人才培養、優秀藝術作品創作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對於推動
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既責無旁貸,
又大有作為。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
出發,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
繁榮作出戰略部署,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繁榮
興盛,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作為高等美術院校,我們必須
站在文化藝術大發展大繁榮的前沿,勇於承擔歷史使命,立足人才培
養、科研創作與服務社會基本職能,堅定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科學
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
的作品鼓舞人,自覺、主動承擔起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進步
的歷史責任,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於文化改革和發展實踐,以改革創
新精神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作出積極的貢獻。
『貳』 簡述藝術與政治的關系。
政治與藝術的關系
藝術與政治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因為,藝術與政治都是經濟的反映,它們之間是同根相連的,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處於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發生相同的反作用;但藝術與政治相比,從與經濟的距離來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層建築中處於主導的地位;而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卻不是直接的,它必須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達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目的。正是從這一點上說,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藝術與經濟關系的體現。還有,藝術歸根結底是要表現人的,而政治生活滲透到了人的各個生活領域,給人以重大的影響,並突出強烈地顯示出人的本質和特徵,這也就使藝術與政治發生了阻隔不斷的聯系。一般說來,一定的經濟,通過政治,決定著藝術的性質和發展;一定的藝術,又反過來通過政治,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藝術與政治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如資本主義政治與資本主義藝術,社會主義政治與社會主義藝術,都是朝著同一個經濟基礎的目標發生作用的,故它們之間也是相互保護的。而產生於不同經濟基礎之上的藝術與政治,如社會主義藝術對資本主義政治,則會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擊,反之亦然。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同一階級內部發生矛盾沖突,這種激烈的矛盾斗爭反映到藝術上,就會出現同一階級內部藝術與政治的矛盾。過去,我們曾提出過「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口號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曾被誇大並且將它絕對化,將「藝術」與「政治」等同起來,將藝術的其他社會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這是一種簡單化的表現。根據形勢的新發展,現在不再提這個口號,但藝術必須沿著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離的。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政治與藝術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的關系演進一直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從古至今很多的思想理論家都對這個問題頗感興趣。在他們中間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的理論家認為,藝術從屬於政治,是政治的一種附屬品,它的存在是為政治服務的。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認為藝術是完全獨立的,不受政治的影響。
但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政治與藝術的關系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改變。要正確的理解藝術與政治的關系,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此進行分析,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上來看,藝術與政治有很大的關系,政治對於藝術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只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藝術與政治的聯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藝術與政治都是經濟的反映,它們之間是同根相連的,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處於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發生相同的反作用。
因此人類文明產生初期,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對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差,人類的生存必須依靠自然,順應自然,否則連基本的物質生活都難以保障。而政治與藝術,作為一種精神上的產物,自然得不到發展。但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形成,階級的產生,藝術與政治都得到了初步發展。但在當時政治的發展並沒有藝術快,藝術更多的是一種生活上的反映。藝術作為一種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民思想感情的社會意識形態,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和政治的發展,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例如,在賀蘭山和昆侖山一代的山洞內發現的,三千年至一萬年前人類的岩石壁畫,以及新石器時代我國原始居民所燒制的彩陶,都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
眾所周知,藝術是用語言、動作、色彩、音響等不同的手段構成形象以及反映社會生活,並表達作家、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隨著社會的進步,政治制度的發展,生活與政治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因此藝術不僅僅只局限於對單純生活的反映,藝術開始走向對政治的反映,乃至是對政治的影響。
漫漫歷史長河,藝術除了作為人類物質生活滿足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之外,更加成為一種影響政治的手段,而關於這樣的史實,在中外都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變遷而存在。13世紀末文藝復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藉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不久以後便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文藝復興成為歐洲最為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它的存在於發展,帶來的是一段政治與藝術的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1文學三傑2等許多文藝名人,在他們所創造的眾多文學作品中,人文主義思想被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宣揚。主張個性解放,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和宗教觀;提倡科學文化,反對蒙昧主義,擺脫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肯定人權,反對神權,屏棄作為神學和經院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作為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拉伯雷的《巨人傳》等。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同時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積累了原始財富文藝復興對人文主義的宣揚,在社會思想方面大力推動了資本主義運動。最終的資本主義運動取得勝利,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社會也由封建教皇制逐步轉向了資本主義制度。
文藝復興的產生,從最根本來說是資產階級的產生,發展的受阻而誘發的。文藝復興起源於地中海周邊國家,義大利作為當時的商貿中心,也是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產生的地點。因此文藝復興的發展,證明了政治與藝術之間的關聯,他們之間不是誰決定誰,而是相互影響的關系。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在中國近現代史中,政治與藝術之間的相互作用再次上演,文化大革命,就只這樣一個典型的藝術與政治之間的相互影響的例子。
文化大革命興起的導火索,源於一次文藝表演——《海瑞罷官》,黨和中央錯把這看作是資產階級的潛在威脅。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停止一切學習,把學習看作是一種低俗的表現。同時文革期間大量的書籍被毀壞,文革對藝術和文學的破壞性作用是難以估量的。藝術引發了一場政治運動,而這場政治運動又反過來阻礙了藝術的發展,政治與藝術的相互作用再一次被歷史證明。
作為
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觀認為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社會生產勞動實踐。藝術具有時代的,民族的特徵,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民族的社會意識和生活風習,在有階級是社會中,藝術帶有階級性,代表先進階級和先進思想的藝術起著鼓勵人民,推動社會前進的作用,並提供人民以健康的審美享受 政治,是經濟集中表現,政治歸根到底是由經濟決定的同時又反作用於經濟,給予經濟的發展以巨大的影響,是實現經濟目的的手段,處理經濟內部的關系,階級之間的關系和民族間,國家間的關系內部等,都屬於政治的內容。
但藝術與政治相比,從與經濟的距離來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層建築中處於主導的地位;而藝術與經濟的關系卻不是直接的,它必須通過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達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目的。正是從這一點上說,藝術與政治的關系,實質上就是藝術與經濟關系的體現。還有,藝術歸根結底是要表現人的,而政治生活滲透到了人的各個生活領域,給人以重大的影響,並突出強烈地顯示出人的本質和特徵,這也就使藝術與政治發生了阻隔不斷的聯系。一般說來,一定的經濟,通過政治,決定著藝術的性質和發展;一定的藝術,又反過來通過政治,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藝術與政治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如資本主義政治與資本主義藝術,社會主義政治與社會主義藝術,都是朝著同一個經濟基礎的目標發生作用的,故它們之間也是相互保護的。而產生於不同經濟基礎之上的藝術與政治,如社會主義藝術對資本主義政治,則會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擊,反之亦然。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同一階級內部發生矛盾沖突,這種激烈的矛盾斗爭反映到藝術上,就會出現同一階級內部藝術與政治的矛盾。過去,我們曾提出過「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這個口號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口號曾被誇大並且將它絕對化,將「藝術」與「政治」等同起來,將藝術的其他社會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這是一種簡單化的表現。根據形勢的新發展,現在不再提這個口號,但藝術必須沿著社會主義政治方向發展,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離的。
『叄』 為什麼要藝術創新 藝術如何創新
任何藝術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藝術有所突破的標志,更是書法藝術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的本質特徵。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
簡而言之,不創新,總是臨摹和模仿,這樣的藝術沒有生命力,怎麼能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綿延數千年而不斷。中華傳統的藝術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與當代世界文化有機融合,給我們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和實踐。
用先進文化引領藝術創新。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世界文明進程曾經產生過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中國擁有眾多光輝的文化遺存,中華文明更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在人類文明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對於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維系華夏民族綿延不絕、長盛不衰的精神紐帶。如中國的象形文字,令人驚嘆的是不是來自圖形的象形文字,通過考古證明,幾乎所有古文字都來源於圖形文字,而且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將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改用字母,而中國卻沒有發生這種變化,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的本質特徵。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先進文化,樹立新的文化藝術發展觀。文化既是繼承和積累的結果,又是不斷融和和創新的產物。沒有繼承,藝術發展就失去了根基,沒有創新,藝術就失去了活力與生機。首先要在理論上創新。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要與時俱進,創新載體。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藝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藝術有所突破的標志,更是藝術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其次,要在實踐中創新。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創新要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要反映時代特徵、昂揚民族精神。要保持先進方向是核心。創新在新世紀新形勢新階段,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特別是要通過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等,努力鑄造中國傳統藝術的新輝煌,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總之,藝術當隨時代。藝術唯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創新才會進步。墨守成規,一味模仿,最終一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