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安徽和碭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安徽和碭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13 19:54:25

『壹』 安徽有哪些特色

安徽特色文化

黃梅戲 原名 「 黃梅調 」 ,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 「 桐城歌 」 或 「 黃梅歌 」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 「 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 」 。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 蕎麥記 》《告糧官》《 天仙配 》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 女駙馬 》《 羅帕記 》《 趙桂英 》《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 牛郎織女 》、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 春暖花開 》《 小店春早 》《 蓓蕾初開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嚴鳳英 、 王少舫 、 吳瓊 、 馬蘭 等是著名的黃梅戲演員。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 亂彈 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 撥子 。乾隆年間,撥子與 四平腔 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 西皮 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 「 三慶 」 、 「 春台 」 、 「 四喜 」 、 「 和春 」 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 漢劇 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 京劇 。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名勝古跡 安徽大地錦綉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 5 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範,區內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 「 四絕 」 , 1990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 四大佛教名山 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 78 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巢湖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 「 巢湖風景三絕 」 ;著名的道教聖地 齊雲山 ,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 「 南嶽 」 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 45 峰、 86 怪石、 18 瀑等勝景; 琅琊山 以宋代 歐陽修 的《 醉翁亭記 》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 19 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 亳州 、壽縣、安慶、 績溪 、歙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 新安畫派 、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 徽菜 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於此。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游之地。

省內還有 9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黟縣、 桐城 、 鳳陽 、 蒙城 、 渦陽 、 潛山 、和縣、 池州 、 宣城 。

安徽特產 安徽資源豐富,本省茶竹林特產豐富,全國 十大名茶 中,安徽占 4 個: 黃山毛峰 、 太平猴魁 、 祁門紅茶 、 六安瓜片 。此外廣泛分布於皖浙贛接合地區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竹編製品舒城舒席篾片細致薄軟,曾在國際賽會上獲獎。另外,滁菊亳菊也很有名。安徽是我國主要的中成葯產地之一,名品有 銅陵鳳丹 、宣城木瓜等。傳統的亳州 古井貢酒 、淮北 口子酒 為榮獲全國金獎產品。

著名果品有 碭山酥梨 、 徽州雪梨 、 懷遠石榴 、宣州蜜棗、 三潭枇杷 等。水產以長江鯽魚、 巢湖銀魚 、清水大蟹為佳品。特產風味食品有宿州 符離集燒雞 、無為熏雞、安慶 胡玉美蠶豆醬 、當塗採石茶乾等。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 宣紙 、 徽墨 、 宣筆 、 歙硯 ,以及 蕪湖鐵畫 、 徽州木雕 等。集散於涇縣的皖南特產宣紙生產有 1000 多年來歷史,綿韌、潔白、不腐、耐折,是名貴的書畫用紙,明《 永樂大典 》、清《 四庫全書 》用之而得以久存傳世,徽墨有 「 葯紙如漆,萬載存真 」 之譽而光輝千古。蕪湖鐵畫出自明清,它吸取了傳統國畫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品的奇葩。

『貳』 安徽省有哪些劇種

1、淮北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運用當地群眾的純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2、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

3、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是省內最大的一個劇種。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性流動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展成了格調統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4、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叄』 安徽有什麼民間文化藝術的特點

1、道家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今安徽渦陽縣人)、莊子(今安徽蒙城縣人)創立了道家學說,老、於主要著作有《道德經》,莊子主要著作有《莊子》。其主要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及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解釋宇廟萬物的產生。

2、天文歷法。劉安系漢高祖劉邦之孫,封淮南王。西漢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陰陽二氣"為理論解釋四季變化,並創立了二十四節氣歷法,至今仍指導我國農業耕作。劉安在壽縣八公山練丹求變,研製出中華美食-豆腐,現已成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3、理學學說。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為江西省婺源)。南宋時期思想家、理學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資治通鑒綱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分為定論闡發理學,完善了"二程"理學,並對孔子儒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4、美術概況:安徽歷史上有新安畫派、龍城畫派,版畫流派有蕪湖鐵畫、徽派版畫等。新安畫派畫派先驅程家燧、李永昌、李流芳,鼎盛時期主要成員有方式玉、王尊素、吳山濤、王家珍、戴本孝、吳龍、吳田標、雪庄等,新安畫派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安徽和碭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安徽飲食文化:安徽飲食名目繁多,主要有徽州菜、廬州菜、沿江菜、沿淮菜等,安徽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徽州菜起源於歙縣,績溪的徽幫廚師將它發揚光大。徽菜素以重油、重色、重火功,色香味形俱全而盛行於世。

徽菜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沿江菜盛行於蕪湖、安慶及巢湖地區,它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主要由蚌埠、宿州、阜陽、淮北等地地方風味構成,菜品講究咸中帶辣,湯汁味重色濃,並習慣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肆』 安徽著名劇種是什麼

安徽著名劇種是淮北花鼓戲、京劇的前身——徽劇、廬劇。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淮北花鼓戲的劇目分大戲小戲兩種,傳統劇目有《王小趕腳》、《四寶珠》、《花園會》等一百七十多個。內容多反應當時人民的生活、勞動、習慣、性格,運用當地群眾的純朴語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淮北花鼓戲唱腔大體上分兩大類,一類是用於「八句子」和單出戲的專用調,如「貨郎段」「西廂段」「黑驢段」等,旋律抒情優美,上下句對稱整齊,組織比較嚴謹;另一類是用於正本戲的板調,如「平板」、「寒板」等。敘述性強,變化靈活,富於表現力。
淮北花鼓戲的表演藝術是有獨特風格的,無論是身段、動作、眼神等,都有自己特有的一套,它能生動形象地表現淮北勞動人民的豪放、熱情強悍的性格特點,顯得粗獷、奔放而又朴實、詼諧。新整理的傳統劇目《摸花轎》已拍成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
京劇的前身——徽劇
徽劇,淵源於明代的「徽池雅調」。明朝嘉靖年間,,江西弋陽腔流傳到安徽青陽,貴池一帶,與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調相結合,徽州府治所在地的藝人,在吸收弋陽腔的基礎上創造了新腔,形成徽州腔,形成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的青陽腔;青陽腔又受到民間山歌小調和崑曲的影響,成為徽劇的先聲。清乾隆時形成 「徽 戲」,今名「 徽 劇 」。
其特點是滾白滾唱,不僅讓戲曲中的人物有傾吐內心積郁與激憤等感情的廣闊餘地,而且還富有敘述性。主要腔調是吹腔、四平、撥子和二黃,也唱西皮、高腔、崑腔、昆弋腔和花腔小調等。劇目很多,擅演歷史題材的大戲。音樂曲調和表演技巧都很豐富。清代中葉流傳很廣,對南方許多劇種都有深遠的影響。徽劇風靡全國,形成了一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的劇種。清朝乾隆年間,徽劇名藝人高朗亭,郝天壽等,把徽劇帶到揚州演出。當時揚州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藝術精湛的徽劇壓倒。當時在徽州的班社就有47個之多,其中如大壽春,藝員竟達180多人。主要徽班有
老慶升是徽班的鼻祖,班子實力雄厚,規制嚴整,行當齊全,陣容龐大。 老陽春 以崑曲見長,與之相對成立的是新陽春。該班有28隻箱子行頭,72名藝員,30頂網巾,常演出200多個劇目。 庄春和 以皮黃聲腔為主的班社。 采慶班 以表演「采頭」出名。
春台班 乾隆皇帝八旬壽誕,該班進京獻壽,技藝超群,被譽為「四大徽班」之一。
慶升班技藝出眾,被譽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
彩慶班由徽城眾商助資,廣聚名角而成。每年三月三的徽州「賽寶會」及四鄉的盛大聚會,該班都參加演出。
鳳舞班民國15年成立,與新彩慶、二陽春、柯長春合稱「新四大徽班」。
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帶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觀眾的歡迎。接著,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進京。徽劇進京不久,漢劇也進京,徽劇又從漢劇中吸收了西皮,進一步豐富,發展了自己的聲腔。從此,徽劇不僅闖進了皇宮,振動了京城,而且廣泛流傳,影響了全國。它在北方紮下根子,逐漸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與北方語言結合起來,發展成為京劇。它對南方的戲曲影響也十分深遠,江西的贛劇、四川的川劇、廣東的粵劇、廣西的桂劇、雲南的滇劇,都受到徽劇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徽劇表演藝術有著突出貢獻的傑出代表是老藝人程長庚。程長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潛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脫俗創新,卓然成家,對徽劇來說,他起了承前作用,對京戲來說,他起了起後作用,因此,他成為京劇的開山祖師。徽劇的表演藝術,豐富而多采。它講究平台與高台武功,講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畫面氣派等。平台與高台武功在徽劇里最為突出,平台如「獨腳單踢」、「叉腿單踢」、「刀門」、「飛叉」等都異常驚險,至於高台武工,更為險要,一般演員要翻三張桌子,有的要翻七張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戲里很有雕塑藝術感。徽劇注重集體表演,必要時眾歌齊舞,顯得氣勢壯偉,場面熱烈。徽劇的劇目很多,據記載有一千四百零四個,因年代較久,多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傳。解放後,經過挖掘整理,富有徽劇特色的代表劇目有《義虎報》、《巧姻緣》、《齊王點馬》、《水淹七軍》等。
廬劇
廬劇,舊稱「倒七戲」,解放後改今名。流行於皖中、皖西一帶有一千多萬人的廣大地區,是省內最大的一個劇種。廬劇的起源比較早,據傳在太平天國年間就有職業性流動班社。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的歌舞為基礎,吸收了端公戲、嗨子戲、門歌等劇種的唱腔和劇目,逐漸發展成了格調統一、色彩鮮明的地方戲。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台,即當舞台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台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台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廬劇的劇目約二百多個。在觀眾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借羅衣》、《討學錢》、《休丁香》等。劇本大多取材於流傳在民間的歷史傳說或反映人民生活的民間傳說,語言通俗易懂,清新生動。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閱讀全文

與安徽和碭山的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