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柯達藝術品有哪些

柯達藝術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8-15 23:37:51

Ⅰ 柯達膠卷的發展史誰知道,越詳細越好!!!!!!!!

# 1878 年:喬治·伊士曼先生高瞻遠矚地預見了明膠干版取代當時流行的笨重而龐大的濕版攝影的趨勢。干版可由攝影師自行決定曝光和沖洗的時間,而濕版則必須立即塗布、曝光,並趁濕沖洗。
# 1879 年:伊士曼先生發明了一種乳膠塗布機,從此開始批量生產攝影干版。
# 1880 年:伊士曼先生在紐約州羅徹斯特的一間租來的樓房頂樓中開始了干版的商業生產。
# 1881 年:伊士曼先生與 Henry A. Strong (家族世交,無線電天線製造商)合夥成立伊曼干版公司。9 月,伊士曼先生辭掉銀行職員的工作,全心從商。
# 1883 年:伊士曼干版公司的經營場所轉移到一幢四層的樓房,即現在的紐約州羅頌磨此徹斯特國家大街 (State Street) 343 號,公司的全球總部。
# 1884 年:伊士曼干版和膠片公司成立,公司從合夥企業改為擁有 200,000 美元資產、14 個股東的股份公司。 推出 EASTMAN 負片。伊士曼先生和同事威廉 H. 沃克發明了負片相紙*捲筒。
# 1885 年:推出 EASTMAN 美國膠片 — 第一片透明攝影「膠片」,這種膠片使用至今。 公司在英國倫敦開了一家批發辦事處。
# 1960 年: 推出 KODAK ESTAR 片基(聚酯片基),用以改善 KODALITH 印刷膠片的尺寸性。推出 RECORDAK RELIANT 500 微縮膠片,能在一分鍾內拍攝 500 張支票或 185 封信。Albert K. Chapman 博士成為董事會副主席,William S. Vaughn 成為總裁暨首席執行官。
# 1961 年:公司推出第一部極為成功的 KODAK CAROUSEL 投影儀,該投影儀的圓形托架可納 80 張幻燈片。推出 KODACHROME II 膠片,在享譽已久的 KODACHROME 膠片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
# 1962 年:公司的美國綜合銷售額首次突破 10 億美元,全球員工超過 7 萬 5000 人。約翰·格林成為第一個環繞地球飛行的美國宇航員,柯達膠片記錄了他以每小時 17400 英里的速度穿過太空的反應。Thomas J. Hargrave 逝世後,Albert K. Chapman 成為董事會主席。
# 1963 年:推出 KODAK INSTAMATIC 相機系列,這款相機採用易於使用的盒裝式膠片,最終將業余攝影推向了新的流行高度。截止 1970 年,已生產 5000 多萬部 INSTAMATIC 相機。
# 1964 年:紐約世界交易會上的柯達展覽館是國際展覽會上的十大建築物之一。「攝影塔」展示了有史以來展出的最大的戶外彩色底片。
# 1965 年:柯達開發了 super 8 格式,並推出了使用新的盒裝 KODACHROME II 膠片的 super 8 電影。KODAK INSTAMATIC 相機使照相者無需按更換閃光泡即可照出四張閃光照來。新的自動沖洗系統將 X 射線膠片的沖洗時間縮到短短 90 秒。
# 1966 年: KODAK 2620 彩色列印機加入了電子記憶體,每小時可列印 2000 到 3000 張。 「世紀照片,」一張由月球軌道飛船 II 號拍攝的月球上「哥白尼」隕石坑的特寫,使用的是柯達提供的雙鏡頭相機、膠片、處理器和讀取設備。柯達全球所有產品的綜合銷售額超過 40 億美元,而柯達全球員工超過了 10 萬人。
# 1967 年: Camera Works 工廠開始遷址到紐約 Gates 鎮 600 畝大的場地。在 2000 年售出之前野迅,該場地 Elmgrove 工廠曾是美國設備生產中心。此後,其運作移至柯達的其它場所。William S. Vaughn 成為董事會主席,Louis K. Eilers 博士繼其總裁職位。
# 1968 年:卡羅來納伊士曼公游圓司在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成立,生產 KODEL 聚酯纖維和紗線。
# 1969 年:柯達科羅拉多事業部開始在科羅拉多州的溫薩鎮興建膠片和紙張生產基地。當宇航員奧爾德林和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他們攜帶了柯達製造的非常特殊的立體攝像機。柯達因開發供電視使用的快速彩色膠片沖洗而榮獲「艾美」獎。推出柯達第一台為專業視聽市場設計的幻燈片投影儀 — KODAK EKTAGRAPHIC 幻燈片投影儀。柯達股東人數超過 20 萬。
# 1970 年:一個新的膠片生產工廠在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落成。公司的建議體系收到第 100 萬個建議。 Louis K. Eilers 博士成為董事會主席,Gerald B. Zornow 繼任為總裁。從 1963 年到 1970 年,共生產了 5000 多萬部 KODAK INSTAMATIC 相機。
# 1971 年:柯達推出 KODAK EKTACHROME 160 電影膠片(A 型)和兩款新的 super 8 電影攝像機,一起奠定了家庭使用的「現場光線」電影的基礎。營銷教育中心(也稱 Riverwood 場地)成立,成為為使用柯達產品的專業人員提供各種教育服務的培訓中心。
# 1972 年:柯達將流行的 INSTAMATIC 相機縮小為便攜型,推出五款不同的使用新的 KODAK 110 膠片盒的柯達便攜型 INSTAMATIC 相機。該產品系列如此受歡迎,以致於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就生產了 2500 萬部。Walter A. Fallon 成為總裁暨首席執行官,Gerald B. Zornow 當選為董事會主席。
# 1973 年:隨著兩款 super 8 有聲電影攝像機和盒裝 super 8 膠片(用來錄音的磁帶)的推出,公司展示了有聲家庭電影。全球員工超過 12 萬人。
# 1975 年:柯達推出 KODAK EKTAPRINT 100 復印機,該產品立即因其高質量的復印和板載微機帶來的用戶方便性而獲得行業的贊譽。
# 1976 年:KODAK EKTAPRINT 復印機系列擴展到六種不同的型號。推出新的 KODAK ORACLE 和 KODAK STARVUE 微縮膠片產品,提供高速、自動化的微縮膠片圖像檢索。推出新的 KODAK 即拍即得相機和自顯影彩色照片的底片。
# 1977 年:伊士曼化學事業部的最新成員,阿肯薩斯伊士曼公司開始了有機化學品的商業生產。Walter A. Fallon 當選為董事會主席,Colby H. Chandler 成為總裁。
# 1978 年:伊士曼化學事業部推出用於生產飲料瓶的 EASTMAN KODAPAK 熱塑聚酯。
# 1980 年:柯達慶祝成立 100 周年。公司推出利用干化學血清分析的 KODAK EKTACHEM 400 分析儀,宣布進入臨床診斷市場。
# 1981 年:公司銷售額超過 100 億美元。柯達收購計算機出版系統生產商 Atex, Inc.。推出 KODAK EKTAFLEX PCT 彩色製版產品,為家庭暗室愛好者進行彩色放大提供了方便。
# 1982 年:柯達推出圍繞膠片旋轉光碟構建的微型「免決策」相機系列,啟動「硬碟攝影」。推出利用新興 T-GRAIN 乳膠技術的 KODACOLOR VR 100 膠片,該技術是鹵化銀乳膠技術的重要突破。柯達展覽館於弗羅里達州奧蘭多附近迪斯尼樂園的新 EPCOT 中心開放。
# 1983 年: Colby H. Chandler 當選為主席暨首席執行官,Kay R.Whitmore 成為總裁KODAK KAR 4000 信息系統為計算機輔助存儲和微縮膠片圖像檢索提供了高級功能。田納西伊士曼開始運作美國唯一生產煤碳化工產品的商業工廠。KODAK EKTACHEM DT60 分析儀,一種台式設備,方便醫生在辦公室進行干化學血清分析。
# 1984 年:柯達憑借 KODAVISION 系列 2000 8 毫米錄像系統進入錄像市場,並推出 8 毫米、Beta 和 VHS 格式的柯達盒式錄像帶。公司推出用於個人電腦的全系列軟盤。
# 1985 年:公司推出兩個新的影像管理系統 —- KODAK EKTAPRINT 電子發布系統 (KEEPS) 和 KODAK 信息管理系統 (KIMS)。推出用於照片沖印的小型沖印機系統,為消費者提供特別快速的照片沖印服務。
# 1986 年:公司推出兩款新的 KODACOLOR VR-G 35 膠片,並憑借兩款新的柯達 VR 35 相機重返 35 毫米相機市場。公司推出世界首塊 9 伏民用鋰電池 — KODAK ULTRALIFE 鋰電池,並憑借 KODAK SUPRALIFE 電池系列進入一般民用電池市場。隨著伊士曼葯品事業部的成立,柯達進入新的保健行業。
# 1987 年:公司憑借用來錄音、存儲、操作、傳輸和列印靜態電子錄像影像的七種產品進入靜態電子錄像市場。開始在紐約羅徹斯特建造一座一流的新感光工廠,負責塗布專業彩色膠片。柯達推出其第一部一次性相機 — KODAK FLING 相機,該相機採用 110 KODACOLOR 膠片盒。
# 1988 年:柯達收購 Sterling Drug Inc.,使柯達具備了成為處方葯與非處方葯的盈利參與者所需的基礎和營銷能力。1994 年,柯達最終售出其非影像的保健相關業務。柯達與 Fuqua Instries, Inc 成立合資企業 Qualex, Inc.,合並雙方各自擁有的約 90 個照片沖洗實驗室的經營。推出柯達 EKTAPRESS GOLD 膠片,這是專為攝影記者打造的第一個彩色負片系列。推出 KODAK T-MAX P3200 膠片,在黑白膠片技術上取得更大進步。KODAK CREATE-A-PRINT 35 毫米彩擴中心使消費者在幾分鍾內便可剪裁和製作自已的放大作品。
# 1989 年:柯達推出 EASTMAN EXR 彩色負片,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周年。推出能列印大幅熱彩色照片的 KODAK XL 7700 數字連續色調列印機。一次性 KODAK STRETCH 35 相機產生 3 1/2 x 10 英寸(25 x 25.4 厘米)的全景照片。 KODAK WEEKEND 35 一次性相機是一款能夠在 8 英尺的水底下拍攝的全天候相機。KODAK IMAGELINK 組件系列(用於文檔拍攝)和 KODAK OPTISTAR 產品(用於計算機輸出)為影像的微縮或數字捕捉提供了選擇。 KODAK X-OMATIC RA 暗盒大大減少了兒童患者放射曝光的機率。KODAK FUN SAVER Panoramic 35 一次性相機
# 1990 年: Kay Whitmore 當選為柯達主席暨 CEO。柯達宣布開發用於在電視屏幕上播放影像的 Photo CD 系統,並提議為在計算機和計算機周邊設備的數字環境中定義色彩,制訂世界通用標准。通過結合鹵化銀與電子技術來掃描照片、數字化信息,然後輸出到攝影膠片或相紙上,KODAK PREMIER 影像增強系統將商業和工業攝影實驗室的質量和產量推向了新的高度。公司宣布推出新文檔管理系統系列的拳頭產品,為集中式復印部門提供高速列印能力。柯達開始一次性相機的回收計劃,同時開始使用回收的紙板製作膠片盒。
# 1991 年: Sterling Drug Inc. 宣布與法國領先的葯業公司 Sanofi 簽定協議,擬以在兩個公司之間建立多個合資企業。推出柯達專業數碼相機系統 (DCS),使攝影記者能夠使用裝備柯達 130 萬像素感測器的尼康 F-3 相機拍攝電子照片。柯達的新復印機提供了獨特的數碼功能,例如能夠自定義原始文件的復印件。1986 年開始在紐約羅徹斯特興建的用於為專業和電影市場塗布彩色膠片的新的一流感光工廠完工。
# 1992 年:柯達推出可重寫光碟,其首個客戶 MCI 採用其製作公司帳戶的電話帳單。KODAK FUN SAVER Telephoto 35 相機加入了流行的一次性相機行列。柯達售出第 10 萬部 1956 年首次推出的 X-OMAT X 射線膠片沖洗機。公司宣布與佳能、富士、美能達和尼康成立聯合研發計劃,開發先進攝影系統。新的數碼產品包括了 KODAK Professional DCS 200 數碼相機和 KODAK XLT 7720 數碼連續調列印機。KODAK EKTAPRO 投影儀成為第一部與計算機連接的柯達幻燈片投影儀。 柯達因其 INSIGHT 胸部成像系統榮獲 R&D 100 獎,該系統在生成軟組織 X 射線影像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KODACOLOR 膠片問世 50 周年。
# 1993 年:柯達推出 20 種新攝影產品,包括簡潔、小巧的 CAMEO 35 毫米相機系列;新 EKTACHROME LUMIERE 膠片;水底版 EKTACHROME 膠片;以及 KODAK FUN SAVER Portrait 35 一次性相機。公司推出攜帶型 Photo CD 播放機和一系列新的商用軟體產品及 Photo CD 格式。柯達技術人員採用新的柯達 CINEON 技術以數字形式存儲了 1937 年迪斯尼的經典之作「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前摩托羅拉 CEO George M.C. Fisher 成為柯達主席暨 CEO。當年年底,1920 年成立的伊士曼化學公司(包括蒸餾產品業務)轉給股東,成為有其獨立董事會並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獨立公司。
# 1994 年:柯達推出 30 種新產品,包括 KODAK ROYAL GOLD 膠片和新的數碼影像產品及服務。數碼產品包括能夠將舊照片翻新成新照片的柯達底片復制工作站;能夠消除「紅眼」等瑕疵的 KODAK Digital Enhancement Station 100;以及能夠從負片、幻燈片、照片和 Photo CD 圖像製作數碼照片的簡易自助中心 KODAK Creation Station。 柯達剝離其非影像的保健業務——Sterling Winthrop、L&F Procts 和 Clinical Diagnostics,將公司的所有資源集中於核心的影像業務。出售這些業務的收入用來減少了大量債務。
# 1995 年:柯達推出互聯網網站 kodak.com,為全球互聯網用戶提供進一步了解柯達人、產品、服務和歷史的機會。 三月,憑借 KODAK DC40 傻瓜型數碼相機和為從噴墨列印機列印出高質量影像配製的高級新相紙和透明膠片,柯達的數碼影像業務取得巨大進步。九月,柯達宣布 Danka Business Systems PLC 將在整個美國和加拿大出售和提供柯達大型復印機。
# 1996 年:推出先進攝影系統 (APS) 格式。其功能包括落入式膠片盒裝入、允許膠片在未完全曝光時中途回卷的更換功能,以及三種不同的圖片格式(經典、群組和全景)。柯達為其相關產品推出 ADVANTIX 品牌。六月,公司向迅速增長的民用數碼市場推出第一個攜帶型數碼相機系列。柯達推出主題為「Take Pictures.Further.(開拓影像新天地)」的電視廣告,為擴大柯達品牌吸引力進行宣傳。公司向北卡羅萊納杜罕的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發出公司第 1 萬台醫療激光列印機。 Daniel A. Carp 被任命為柯達總裁和首席運營官。
# 1997 年:柯達將其辦公影像業務和設備管理業務的銷售、市場和設備服務(前稱「柯達影像服務」)運營賣給 Danka Business Systems PLC。公司推出採用了 COLORSHARP 技術的四款新 GOLD 膠片(400、200 和 100 及最大 800 的感光度)。截止到二月,公司回收了自 1990 年開始回收計劃以來的 1 億多部一次性相機。推出 KODAK Picture Network,讓人們能夠在全世界范圍內通過互聯網查看照片、預訂照片翻印以及與朋友和家人共享照片。 四月,公司推出第一部 1000 美元以下的傻瓜型百萬像素數碼相機 — KODAK DIGITAL SCIENCE DC120 Zoom 數碼相機。柯達與 Sun 化學公司達成協議,成立合資企業柯達寶麗光圖像公司,向印刷市場供應感光用品以及離線直接製版和其它數碼解決方案。高級柯達影像感測器使美國太空總署的火星歷險能在探查該星球表面時「邊走邊看」。
# 1998 年:推出 KODAK PROFESSIONAL PORTRA 彩色負片和 KODAK PROFESSIONAL SUPRA III 彩色相紙。美國在線與柯達推出「You've Got Pictures!」照片服務,通過此服務,AOL 成員可在線傳送沖洗的圖片。柯達收購了 Imation Corporation 全球大部分醫療影像業務,包括 DRYVIEW 激光成像業務。宇航員約翰·格倫及其他 STS-95 成員使用 KODAK PROFESSIONAL DCS 460 數碼相機在太空飛行期間捕捉高解析度的圖像,並實時傳回地球。
# 1999 年:柯達將其數碼列印機、復印機和輥筒裝配的運營出售給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兩家公司還擴大了 1998 年創立的合資企業 NexPress。公司推出 DURALIFE 相紙,這是一種革命性的快照新相紙。它實際創立了各個性能領域的新基準,包括抗撕性、耐用性、亮度與純白度、圖像清晰度以及抗捲曲性。柯達的商業及政府系統業務推出一款地球成像數碼相機,能夠顯示小到一米長的表面物體。 柯達與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共同推出用於家庭數碼影像列印的 KODAK Personal Picture Maker。 健康影像業務推出用於乳房造影的 KODAK DRYVIEW 8600 激光成像系統和三款用於捕捉 X 射線影像的一流的射線照相系統。柯達與 Sanyo Electric Co. 推出世界第一台全彩色、主動矩陣有機電致發光 (OLED) 顯示器的商業模型。
# 2000 年: Dan Carp 兼任柯達 CEO 和總裁職務,柯達的醫療影像單位於該年度推出 45 種新產品,包括 KODAK InSight 口內牙科膠片 — 一種在產生卓越影像的同時幫助牙科醫生降低病患接受射線的牙科射線照相膠片;以及兩款新的數碼射線照相系統:KODAK DirectView DR 9000 和 DirectViewDR 5000。柯達的娛樂影像單位與 Qualcomm Inc. 在創造高品質數碼影院系統的核心技術測試方面展開初步合作。柯達推出新 PalmPix 相機,將 Palm m100 掌上機轉為數碼相機。年底,柯達完成收購台式數字射線照相系統和 X 射線膠片數字化儀供應商 Lumisys, Inc.。
# 2001 年: Dan Carp 兼任柯達主席、首席執行官和總裁職務 ,柯達與 Maytag Corporation、Maytag 的 Dixie-Narco 售貨機事業部以及 e-Vend.net 聯盟,利用售貨機和互聯網來增加消費者可購買膠片和一次性相機的地點。公司完成對 Bell & Howell Company 的影像業務的收購。柯達推出新的全球性廣告活動「分享此刻, 分享生活。」推出 KODAK EASYSHARE 系統,這是一個設立了數碼攝影易用性標準的數碼相機和底座系統新系列。六月,公司收購了在線攝影服務的領頭羊 Ofoto, Inc.。
# 2002 年:柯達完成對 Encad, Inc. 的收購,該公司是專門面向寬幅噴墨列印行業的柯達全資子公司。 推出 KODAK PERFECT TOUCH Processing(柯達添彩特技),標志著公司為消費者提供的數碼照片處理服務的擴大。通過單獨掃描和數碼處理每張照片,柯達添彩特技可除去黑暗陰影,顯示豐富的細節,提高透明度和對比度,並在照片中顯示更生動的色彩。公司推出 KODAK 8500 數碼照片列印機,這是一款照片質量的熱升華台式列印機,它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提供比噴墨列印機更高的生產能力。 推出 KODAK i200 系列掃描儀;這是一款低容量文件掃描儀,包含公司最高速度的掃描儀的大部分技術以及市場第一個用來掃描需要特殊處理文件的可插接平台附件。柯達與三洋電器推出十五英寸平板顯示器原型,這是基於柯達的專利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技術的下一代全彩色顯示器。公司推出 KODAK VISION2 電影彩色負片,這是其曾榮獲獎項的電影膠片的下一代產品。KODAK VISION2 是1925 年推出並迅速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的電影膠片 VISION 膠片系列的後代。
# 2003 年:推出 KODAK EASYSHARE 多功能底座列印機 6000,這是一種能列印出耐用的 10 x 15 厘米柯達無邊框照片的設備。公司推出幾款數碼相機,其中包括第一部具有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 顯示屏的 KODAK EASYSHARE LS633 變焦數碼相機,以及供高級業余攝影者使用的 KODAK EASYSHARE DX6490。推出柯達的美國移動影像服務,幫助人們存儲、分享、整理和列印他們的數碼影像。推出 KODAK i80 掃描儀(其數字化紙張文件的速度比先前的型號快 40%)和新的文件影像產品組合。柯達進行了幾次收購,包括牙科臨床管理軟體供應商 PracticeWorks, Inc.;總部位於中國的最大照相膠片製造商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 20% 的股份;圖片存檔與通信系統開發者 Algotec Systems Ltd.;以及 Applied Science Fiction 的數碼 PIC 快速膠片沖洗技術。Antonio Perez 加盟,成為總裁暨首席運營官。九月,公司推出新的數碼增長策略,加快拓展到一系列商業業務的增長速度。公司按照五個主要經營項目組織:商業列印、顯示屏及組件、醫療影像、數碼及膠片影像和商業影像。
# 2004 年: KODAK EASYSHARE 數碼相機在 J.D. Power and Associates 2004 數碼相機滿意度調查中榮獲 200-399 美元和 400-599 美元價位的最高客戶滿意度。柯達拓展了其圖形通信業務,成為前合資企業 NexPress(高端、隨需應變的彩色列印系統和黑白可變數據列印系統提供商)和 Scitex 數碼列印(高速可變數據噴墨列印的領導者)的唯一所有者。後者改名為 Kodak Versamark, Inc。公司還購買了數碼相機生產商 Chinon Instries 的剩餘股份,收購了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的成像感測器業務,並和 IBM 聯盟生產 CMOS 影像感測器。為進一步專注於增長領域,柯達將為國防與太空客戶提供的遙感系統業務賣給了 ITT Instries。柯達與七個其他相機生產商宣布新的 IMAGELINK 規范,允許各種相機連接到並使用 EASYSHARE 多功能底座列印機。柯達還推出可從數碼相機、存儲卡和無線傳輸列印照片的 EASYSHARE 多功能底座列印機增強版。開始在柯達的科羅拉多溫薩場地興建製造廠,擴展熱介質生產能力。這將有助於滿足柯達備受歡迎的 Picture Maker 數碼照片速印系統、EASYSHARE 多功能底座列印機和專業 1400 數碼照片列印機對高品質熱升華列印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數碼影像需求的增長,柯達剝離了膠片和相紙的生產經營,關閉了澳大利亞 Coburg 的工廠,並縮小了其它幾個位置的經營規模。美國食品與葯品管理局 (FDA) 批准了柯達的新型乳房造影術計算機輔助檢測系統。該系統可幫助識別數字化的乳房照片上的可疑區域,在乳房癌的早期檢測中為放射師提供幫助。推出採用 COLORLAST 技術的柯達皇家特級噴墨相紙。與最新的墨水配合使用時,在此噴墨相紙上列印的照片可在一般的家庭展示環境下保持 100 年以上。
# 2005 年:柯達因其新款 EASYSHARE-ONE 數碼相機獲得許多行業榮譽,該相機前所未有地能夠保存多達 1500 張照片進行即時播放,並能夠以無線方式傳輸影像進行列印、用電子郵件進行發送或在線觀看。其它新款 EASYSHARE 相機包括 V 系列和 P 系列型號。P 系列相機為高要求的攝影者提供了高級功能。V 系列相機比撲克牌面還小,卻實現了照相和攝像功能的融合 — 能從錄像中獲取列印質量靜態影像,或連續錄制長達 80 分鍾的有聲電視錄像。在柯達屢獲殊榮的數碼相機和多功能底座列印機系列的成功基礎上,公司的 OFOTO 在線照片服務更名為 KODAK EASYSHARE Gallery。柯達收購以數字形式獲取 X 射線影像的小型數字射線照相系統的領頭羊 OREX Computed Radiography Ltd.。隨著圖形通信業務的持續增長,公司成為圖形通信市場的領先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前合資企業柯達寶麗光圖像公司的唯一所有者;並收購了全球商業列印機採用的印前及工作流系統的首要供應商 Creo Inc.。 柯達推出用於印刷行業的新產品 KODAK Enterprise Management Solution (EMS),這是一套完整的業務流程解決方案;以及 KODAK VERSAMARK VX5000e 列印系統,該系統的有效解析度是前幾代連續噴墨噴頭的兩倍。 Antonio M. Perez 兼任柯達 CEO 和總裁職務。柯達宣布推出與 IBM 聯合製造的第一批 CMOS 影像感測器 (CIS) 設備。柯達推出分子成像系統,該系統通過一個非入侵性的過程,在極早階段識別出有病變跡象的分子異常現象。此時該系統尚不供人體使用,但它們將在癌症研究等領域為實驗室研究員提供幫助。柯達推出包括 EASYSHARE 照片列印機 500 在內的新款家庭列印產品,該產品實際上可用於任何品牌的數碼相機和最新型號的拍照手機。柯達開始在全球范圍內將其品牌向數碼世界轉型。行動包括在美術館進行廣告宣傳,描繪個人、歷史和醫療影像的重要性並突出柯達創造、分享和保護這些影像的職責。推出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專業影像感測器 — 3900 萬像素的 KODAK KAF-39000 影像感測器。 柯達推出 KODAK Picture Kiosk G4,提供更快的影像上傳和列印的速度,鞏固其在零售列印行業的領先地位。柯達的醫療組取得與 National Services Scotland 簽定的最大的圖片存檔與通信系統 (PACS) 和信息管理解決方案 (IMS) 合同。
# 2006 年(四月):Antonio M. Perez 兼任柯達主席和 CEO 職務。推出世界上第一部雙鏡頭靜態數碼相機 — 圓滑小巧的 KODAK EASYSHARE V570 變焦數碼相機。隨後,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 10 倍光學變焦的 KODAK EASYSHARE V610 雙鏡頭數碼相機。柯達更新其品牌口號,展現當今數碼世界的全新現代風貌。柯達與摩托羅拉圍繞移動影像結成全球產品、互惠特許和營銷聯盟。推出 KODAK Scan Station 100。該產品允許兩個辦公室人員在辦公網路上同時掃描、存儲和共享文件並發送到任何地方 — 而無需電腦。

柯達在中國

柯達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1927年,柯達就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辦事處。目前,柯達在中國已經設立了28家辦事處並在上海、廈門、汕頭、無錫和台灣建立了生產廠。柯達被譽為中國影像行業的領導者和模範的中國企業公民。

產品:"人人都會用"

1877年,照相機已被發明出來,但當時的照相設備極為龐雜,包括一個黑色的大帳篷,一個水箱,一個裝著厚厚的玻璃感光板的容器……帶它出去旅行就像帶著一座實驗室,必須單雇一匹馬馱著才行。這還算簡單,復雜的是操作,沒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術,誰也無法駕馭這個龐然大物。

柯達創始人喬治•伊斯曼,第一次接觸到照相機時,就忍不住想:照相機能不能做得小一些呢?攝影藝術能否弄得像"用鉛筆寫字那麼簡單"?這些偉大的疑問加上伊斯曼堅持不懈的追求終於給感光業帶來了一場劃時代的革命。1886年,小型、輕便,"人人都會用"的照相機誕生了,伊斯曼為它起了一個字母不多,但讀著響亮的名字:"柯達"。1888年,柯達打出了第一個廣告,畫面上一隻手舉著一架柯達相機,旁邊是伊斯曼寫的自信而自豪的承諾:"你壓下按紐,其餘由我負責。"柯達上市,一舉獲得成功。

從此,"人人都會用"這一思想貫徹了整個柯達的經營歷程,如何方便消費者使用相機一直是柯達公司孜孜以求的目標。1964年,柯達經過10年的研究,推出了一種"立即自動"相機,這種相機機型更加簡單輕便,易於攜帶;操作簡便,無需測距對光,就能獲得清晰的照片:底片裝卸便利安全。這種"老少皆宜"的照相機上市之初就銷掉了750萬架,一舉創下了相機銷量的世界最高記錄。同年,正值"立即自動"旺銷之際,柯達了解到電子閃光燈設備不夠完善,每照一張相片就得換一個燈泡,於是又於1965年推出使用方便的方型四閃鎂光燈裝置。1970年,柯達為彌補方型四閃鎂光燈離不開電池的缺陷,進一步推出了"新奇X系列閃光燈"。1973年,超小型匣式柯達相機誕生,這種相機方便到可以放在口袋或手提袋裡,而且照出的相片畫面清晰。這種相機上市後僅3個月在美國一地就銷售了100多萬架,全世界銷量達1000萬架;在台灣,柯達相機的家庭普及率猛增到40%。人們親眼地稱它為"

Ⅱ 急急急急

這個是萊卡

1913年,第一部徠卡相機的原型(Ur-Leica)在韋茨拉爾市的恩斯特·萊茨光學工廠(E. Leitz Optische Werke)廠由奧斯卡·巴爾納克(Oskar Barnack)製作。作為風光攝影使用的攜帶型相機,這台徠卡相機是世界上最早的使用35毫米標准電影底片的35mm相機。它把電影底片的18×24毫米畫幅擴展到24×36毫米,縱橫比也隨之從4:3變為3:2。徠卡經歷了幾次改良,在1923年巴爾納克說服了他的老闆恩斯特·萊茨二世製造31版的原型系列。在1925年的萊比錫德國展銷會上,徠卡I(Leica I)一推出就立即取得成功。所用的愛爾瑪50毫米f/3.5鏡頭由馬克思·貝雷克博士設計,其4片4組設計受到蔡司天塞鏡頭的影響。焦平面快門速度可在1/20秒至1/500秒之間調整,此外還設有Z檔(長時間快門,Z即Zeit,德語中表示時間)。1930年,徠卡發布了帶有39毫米螺紋可換鏡頭系統的徠卡I螺口版(Leica ISchraubgewinde),除了50毫米標准鏡頭以外,最初還有35毫米廣角鏡頭和135毫米長焦鏡頭可供選擇。 擁有能與鏡頭對焦系統耦合的測距儀的徠卡II(Leica II)於1932年發布,這一型號裝有分離的取景器和測距儀。徠卡III(Leica III)的出現將快門速度的下限降至1秒,而IIIa則將上限提高到1/1000秒。徠卡IIIa是巴爾納克去世前製作的最後一個型號。直至1957年,萊茨一直在改進該型號的設計,其最終的版本IIIg包括一個有若干條畫幅框線的大取景器。1954年,萊茨發布了徠卡M3(Leica M3),這是一個採用卡口鏡頭的型號。原先分離的測距儀和取景器在這個型號中合而為一,在大而明亮的取景器中間有一個更加明亮的對焦用雙重圖像,並引入了視差補償系統。此外,這一型號還採用了可靠的橡皮牽引焦平面快門。這一個系列也持續的在改進,最終版本為M7和MP型,在裝載不同鏡頭時會根據鏡頭的不同焦距(如28、35、50、75、90和135毫米)顯示不同的畫幅許多公司根據徠卡的測距儀設計製造了自己的相機型號,這其中包括日本雷泰斯(Leotax)、早期佳能(Canon),前蘇聯費德(FED)、佐爾基(Zorki),美國卡董(Kardon),法國富卡(Foca),英國雷德(Reid)的一些型號和上海牌58-II型。自1964年起,徠卡生產了一系列單反相機(SLR),最初的型號為Leicaflex,繼而有Leicaflex SL、Leicaflex SL2和與美能達公司合作的R系列的R3到R7。徠卡R8(Leica R8)完全由徠卡自行設計和生產。目 前的型號為徠卡R9(Leica R9),可以與數碼後背(Digital Mole Back)共同使用。2009年,徠卡宣布R系膠片單反相機、鏡頭全面停產。將徠卡的單反鏡頭與旁軸機身系列結合起來的是徠卡Visoflex系統,它採用一個反射鏡盒裝載旁軸系統使用的鏡頭(有對應螺口和卡口的版本),也可以裝載對應該系統的專用鏡頭。該系統通過一個毛玻璃屏幕——而不是相機上的測距儀——完成對焦,一個將該反光鏡與快門聯動的系統完成底片的曝光。與相機的測距儀不同,這一反射鏡盒可以使長焦鏡頭的對焦更容易。徠卡在歷史上有許多項光學方面的創新,例如非球面鏡片、多層鍍膜鏡片和稀土鏡片。徠卡鏡頭被認為能在最大光圈下提供卓越的性能,使其適宜在自然光線條件下進行攝影。徠卡的相機、鏡頭、配件和銷售文獻都是收藏品,有幾十種徠卡的書籍和收藏指南,其中著名的包括詹姆斯·L·拉格(James L. Lager)撰寫的三卷本《徠卡,一部圖像描繪的歷史》(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早期或罕見的相機和配件在市場上有著極高的價格。在1986年,由於徠卡品牌的知名度,萊茨公司改名為徠卡。同一時期,徠卡的工廠從韋茨拉爾遷移至附近的索爾姆斯。1996年,徠卡相機公司從徠卡集團中分離,成為一家上市公司。1998年,徠卡集團拆分成兩個獨立的公司:徠卡微系統和徠卡地理系統。2011年10月21日私募基金黑石集團( The Blackstone Group),將斥資約 1.3億歐元(約 13.91億港元),購入德國萊卡( Leica)相機股份公司 44%股份,完成後黑石將成為 Leica最大股東。編輯本段名氣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機品牌之一。自從第一部相機誕生到現 在,在相機發展史上能稱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會有不少,這些甚至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機發展史上,選擇某一個品牌的相機對於用戶來說,不是選擇那部相機,而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這樣的品牌可謂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國徠卡就是這樣的一個品牌。徠卡系列相機幾乎是個神話,半個世紀不變的臉,極簡單的功能,絕不妥協的製作,它位居誰都想顛覆,但誰也沒有得逞的頂尖地位,它的優點、它的不盡人意,說不盡道不完,以至於只要談徠卡,場面就熱鬧了。說它好的,聲情井茂,說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辭。

萊卡相機

據說在英國,一些紳士並不拍照,身上也常掛一台徠卡,作為有身份的象徵。日本是相機生產大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徠卡迷。在徠卡身上,蘊藏著太多的神話,以至有時失掉了一些真實感。可以說,徠卡早已超越了作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為一種文化現象。背負著文化,對徠卡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負擔。徠卡擁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頑固的擁戴者。別的相機愛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徠卡迷,改一個小轉盤都認為是暴殮天物。徠卡相機無疑是現今製作工藝最講究的相機,但徠卡的講究從來就是自身的講究,而不是為使用者的講究,如果使用性與徠卡的講究原則相沖突,徠卡一般不會屈就使用者的。世界上沒有一部相機是完美的,徠卡存在不足,並不意味其它相機就沒有問題,只是廠家的選擇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樣而已。徠卡的不盡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機無法企及的。把徠卡從神壇上請下來,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機。昂貴的價格是徠卡的品牌標志,同時伴隨著的更是一種精湛的製作,一種深厚底蘊的文化——每一部徠卡相機都是可以陪伴我們走過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徠卡相機的老先生,半夜總從床上爬起,拿出徠卡相機,輕輕按動快門,在黑暗中聽到那金屬機件發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聲後安然入睡……關於徠卡的故事,常常讓人心動,它身上的魅力和靈性,已成為許多人夢寐的嚮往。然而徠卡又是所有相機中最保值的。50年前買的徠卡, 50年後如果原價賣出,准會被搶破頭。這就是徠卡的魄力。徠卡的傳奇,徠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機那種絲絲入扣的過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轉動徠卡的鏡頭,或者過片搬手,固然是一種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徠卡首先是一部傑出的相機。徠卡M6是機械相機製造的巔峰,極少的電子元件只負責測光,「電池的非必要性」,使徠卡M6能持續維持效能,無論在攝氏零下25度還是在零上60度,徠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徠卡不是一台萬能相機,但在它所擅長的領域,又是最好的。選擇徠卡還是不選擇徠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愛好,哪一個理由都行,無論哪一種理由都會牽扯很多哲學的思考。編輯本段特點現 在的徠卡相機也同樣進入到數碼時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徠卡M8和M9。deguoleica徠卡M8是一款數碼旁軸相機。外型上看,絕對的復古,M8鎂鋁合金的機身,手感很好,機身背面採用了一塊2.5英寸23萬像素液晶顯示屏,顯示效果沒的說。這款相機採用了一枚柯達所生產的1.33X片幅(27.0×18.0毫米)1030萬像素CCD感光元件,鏡頭卡口兼容具有能夠識別6位編碼功能的徠卡M卡口鏡頭(焦距在16~90mm的徠卡系列;1954年後出廠的所有21~90mm6位編碼鏡頭);無6位編碼M系列鏡頭,卡口倍率相當於35mm膠片照相機的焦距長度的1.33倍,可以選擇的鏡頭,基本都是天價。快門速度1/8000秒-32秒,B門:4-1/8000秒,最高感光度ISO 2500,機身不帶有防抖功能。存儲方面支持SD/SDHC卡,電池標配了一塊3.7VDC/1900mAh的鋰電池。M9延續了徠卡M系列相機的經典造型,外觀改變不多。其機身採用柯達研發的23.9 x 35.8mm的全畫幅CCD感測器KAF-18500,像素數達到1820萬,感測器在周邊微透鏡的設計上與M8的感測器類似(周邊微透鏡偏向感測器中心,如此一來便可獲得更好的周邊成像表現)。並且採用了雙影像處理器。徠卡M9鏡頭兼容性與M8完全一致,所有1954年之後發布的21-90mm焦段鏡頭(數碼或者非數碼)均可支持,而且通過轉接環還能支持其他的135mm交換式鏡頭。與M8一樣,M9亦無低通濾鏡,但是Leica官方聲稱,M9並不需要使用額外的濾鏡來解決偏色問題。同時,還支持TTL側光。M9的機身頂部沒有M8那樣的模擬計數器,機身背後採用2.5英寸液晶顯示屏。該機的感光度范圍是ISO160-2500,並且徠卡將為其提供全新的降噪技術以提升高感光表現。編輯本段鏡頭特色徠卡相機自1913年開創35mm相機先河,與之配套的鏡頭便使人耳目一新。徠卡鏡頭從用料,機械加工,光學設計及研磨,都堪稱藝術品級,它的成像質量和色彩還原,使大多數攝影者嘆為觀止,我對徠卡的每款鏡頭都情有獨鍾,更有將他們都收為己有而後快的慾望。35mm 鏡頭被譽為准標准鏡頭,它的視角為64°左右,是最為常用的鏡頭,人們常常戲稱這支鏡頭對被攝物體而言,前進一步為標准鏡頭,後退一步為廣角鏡頭。由於它的視角不是太大因而邊緣變形相對也小,它的景深相對同等光圈的其它長於35mm焦距的鏡頭要大,所以用它拍些紀實題材、風光、人物不多的合影都很實用。自從這個焦距的鏡頭問世,世界各個生產鏡頭廠商,都下過大力氣研製過多種這款鏡頭,它生產歷史之長,結構變化之大,是大多數其它焦段鏡頭無法比擬的。

萊卡相機

徠卡 35mm 鏡頭產生於1930年,那一年徠卡生產出具有革命性的相機——C型徠卡,與之配套有3支鏡頭,除了 50mmF3.5Elmar 和135mm F4.5 Elmar 外,還有一支 35mm F3.5 Elmar 鏡頭。這是我知道的,徠卡迄今為止生產最早的一支35mm焦距的鏡頭。這支鏡頭光學結構為3組4片,在光圈葉片的前邊有2片獨立結構鏡片,在光圈葉片的後邊有2片膠合在一起的鏡片,所有鏡片無加膜。用此鏡頭拍攝黑白膠片,在側光時解像力和影調層次均有不錯的表現,在逆光時使用大光圈產生比較大的光暈,光圈收小後情況有所改變,但仍不能全部排除光暈。拍彩色片感覺色彩飽和度不夠,增加曝光量,色飽和度有所增加,但色彩不夠明快和艷麗,這可能與鏡片沒有加膜有關。1948年徠卡推出一款 35mm F3.5 Summaron 鏡頭,結構為4組6片,光圈葉片前為2組鏡片有1片為獨立結構,另2片為膠合結構,光圈葉片後也為2組,有2片膠合1片獨立,前後組為對稱式,這種結構為以後徠卡 35mm 鏡頭的演變打下了基礎。我試用一支50年代生產的單層加膜的這種鏡頭(M口),拍黑白膠片它依然秉承徠卡鏡頭的傳統韻味,在使用彩色片時,色彩還原與現代生產的鏡頭並無二致,在逆光時除有少許光暈以外,其它方面無可挑剔。隨著攝影術的發展,尤其是紀實新聞的需要,鏡頭都在向大通光量發展,最大相對孔徑越做越大,為了順應潮流,1958年徠卡生產了兩支孔徑不同的鏡頭。這2支頭都曾是我多年使用過的,對他們的成相質量非常滿意,是我的心愛之物。這兩支鏡頭一支是 35mm F2.8 Summaron 鏡頭,結構與 35mm F3.5 Summaron 一模一樣,只是最大相對孔徑由原來的F3.5增大到F2.8,這支鏡頭無論是用黑白膠片還是彩色膠片,拍出的照片素質都堪稱一流,對暗部影紋表現得更加突出,高光部分控製得恰到好處,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同年生產的另一支鏡頭是被攝影界神化了的 35mm F2 Summicron,它是由6組8片構成,前後兩組鏡頭為對稱式,前組4片有1組膠合鏡片,2片獨立鏡片,後組與前組一樣。鏡頭最大相對孔徑做到 F2,在全開光圈情況下,邊緣成像質量就不會太好,為了改善大光孔的邊緣成相質量,這款鏡頭在光圈葉片的前後各增加一片熒石玻璃所磨製的鏡片,這樣改善了鏡頭邊緣成像質量,並拓展了影像暗部和亮部的表現范圍,明顯增加了畫面的空間感、縱深感,使畫面更富立體效果,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這支鏡頭深受日本影人的崇尚,他們稱作「八枚玉」。這支鏡頭雖然得到了多方贊譽但是它製作工藝復雜,成本較高,普及性差。由於生產年代距今較遠,它的加膜和矯正變形還存有一定的缺陷。由於6組8片的鏡頭造價太高,為了普及光圈F2 的鏡頭,1969年徠卡公司經過重新設計生產了一款新的4組6片 35mm F2 Summicron 的鏡頭),結構為對稱式,光學結構和F3.5光圈的 Summaron 一樣。試用表明黑白影調反差有些增強,暗部和高光部層次有些減弱,解像力一般,總體依然是徠卡鏡頭的味道。可能由於人們對8片鏡頭的懷念,1979年徠卡又重新設計一款 35mm F2 Summicron 7片5組結構鏡頭。單從結構上看與前4組6片鏡頭很像,只是後鏡組里增加1片鏡片,這樣就成了前組3片有1片是獨立鏡片,2片膠合鏡片。後組有2片獨立鏡片,有1組膠合鏡片。這支鏡頭對畫面暗部及高光部的表現與6片結構鏡頭有明顯的不同,整體素質接近8片6組結構鏡頭,這是一支大受攝影者歡迎的產品,它一直生產了近20年的時間。代替球面7片5組光圈F2鏡頭的是1997年上市的 35mm F2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我認為這是一支全新理念的產品,這支鏡頭明銳度加強,色彩還原比以往徠卡頭有些誇張,色彩的飽和度明顯加強,拍出的畫面給人一種明快鮮艷銳利的感覺,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

萊卡相機

在此還有3支應該提到的鏡頭,那就是1961年生產的 35mm F1.4 Summicron 鏡頭,這是一支專門為新聞記者設計的快速鏡頭,它是目前世界上相對孔徑最大的 35mm 鏡頭,如再使用上高速膠片。在沒有閃光燈的幫助下,你可完成很多弱光下的工作。這支鏡頭拍出的影像銳利,很適合製版印刷用,只感覺影調層次略欠。在1990年徠卡還出過一支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此鏡頭使用了2片非球面鏡,總體結構為5組9片,這種鏡頭數量很少,筆者也沒使用過。還有一支是1994年推出的並一直生產至今的 35mm F1.4 Summicron ASPH 非球面鏡頭。他的光學結構依然是5組9片,只是後組有1片非球面鏡片,我認為它是徠卡 35mm 鏡頭中最銳利的一支,拍出的照片影像邊緣利索,線條清晰,當開至最大相對孔徑拍攝時,影像邊緣仍能保持很好的解像力,色彩還原好,飽和度很高,顏色有些誇張,它很受專業攝影記者的鍾愛。一款鏡頭的優劣不能只看它的測試指標,指標是一種機械式的標准,它只能說明產品一部分性能。尤其是攝影鏡頭,它是攝影者心靈再現的工具,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徠卡鏡頭所拍出的畫面質素,正是歐洲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結合的反映。我們要充分了解手中所使用的徠卡鏡頭的特性,充分發揮它的潛能,創作出更多更美的新時代畫卷。編輯本段昔日輝煌徠卡相機堅固、耐用、性能好的特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充分體現。徠卡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是當時隨軍記者的重要工具。記者奔波於世界各地環境惡劣的戰場,一架輕便、堅固的徠卡135相機成了他們的最愛。

萊卡相機

不但如此,96歲高齡辭世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徠卡35毫米相機的攝影師,他以徠卡相機特殊的「觀景窗」和精確的預估計劃,捕捉人在事件發生時連續動作的最高潮。徠卡相機源自德國,日耳曼民族的性格賦予它嚴謹的風格,歷久彌珍。所以,徠卡相機的另一功能體現在於收藏價值。據徠卡收藏者介紹,徠卡每台相機都擁有一個單獨編號,這個編號從第一台開始至今都是連續的,極具收藏價值,是「相機王國里的勞斯萊斯」。編輯本段規格指標

型號:M9M8.2M8發布日期:2009-9-92008-9-152006-09-15廠家推薦價格:


外觀顏色:灰色黑色銀色黑色黑色影象感測器:

  1. 9 x 35.8
18 x 27
有效像素/總像素(MP):
  1. 00MP/18.5
  1. 30/0.00MP

影象大小:5212 x 34723936 x 2634
鏡頭倍率:
  1. 0
  1. 3

存儲格式:DNGJPEGRAWJPEG
存儲介質:SDSDHCSDSDHCSD鏡頭操作:手動、自動自動
感光度:Auto160-2500Auto160-2500
對焦框:35 & 135 mm28 & 90 mm50 & 75 mm24 & 35 mm28 & 90 mm50 & 75 mm
Frameline優化:
  1. 0m
  1. 7m
  1. 0m
DNG格式:壓縮壓縮
色彩濾鏡:Adobe RGB/sRGBsRGB/Adobe RGB/ ECI RGB
測光:測量快門葉片上灰色帶的中央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3/5/7 images, 0.5 - 2.0 EV無
快門:電子控制式金屬縱向快門

快門速度(s):32 ~ 1/400032 ~ 1/8000
閃光同步:1 / 1801 / 250
連續拍攝最高速率(fps):
  1. 0
  1. 0

最多拍攝張數:810
自拍設置:關閉/2秒/12秒2秒/12秒
白平衡:Auto, 7 presets, Kelvin, ManualAuto, 6 presets, Kelvin, Manual
取景器:
  1. 68x


LCD類型:LCD藍寶石玻璃彩色TFT LCD
LCD尺寸(英寸):
  1. 5"


像素:230,000

電池:鋰離子充電電池

外觀尺寸(WxHxD)(mm):139x37x80
  1. 60x80.20x36.90
  1. 6x80.2x36.9
重量(g):585545545備註:


編輯本段概念相機最 近產品設計師Vincent Sall設計了一款和你手上的iOS設備完美結合的概念產品Leica X3單反,以Leica的色彩光環為設計出發點,將經典的Leica相頭蓋設計成一個強大的超級合體式單反相機,設計中的X3不僅能隨時通過藍牙將照片發送到iPhone或者iPad上,而且一甩鏡頭蓋,相機便自動啟動,感覺非常亮麗!雖然設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發和改進,才能真正具有「可投產」 的意義,但根據設計師的本人解釋,這款相機「填補了高畫質大型相機和低畫質電子產品之間的溝通鴻溝」

Ⅲ 這款德國相機出於什麼年代的、和現在價值多少求大師們賜教!

這是柯達雷丁娜單反(retina reflex iii),你圖示的鏡頭是施耐德50/2.8,生產年份在四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由於年代久遠,收藏把玩的價值更大,查了一下,有成就記錄的價格在2000元到3000元。

閱讀全文

與柯達藝術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