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正確認識兒童藝術,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英國學者研究發現,播放莫扎特或巴洛克音樂給胎兒聽,大部分的胎兒都有安靜、穩定、輕松的反應;相反,如果改放巴赫、勃拉姆斯或貝多芬等的交響曲,胎兒的心跳次數及踢媽媽肚子的次數就會增加。 可見未出生的胎兒,在母體中就會對音樂產生不同的感受力。小小的嬰兒會為媽媽充滿愛的輕輕的吟唱所著迷,專注地飽含深情地對視著媽媽的眼睛,停止啼哭和吮吸小手。幼兒喜歡塗塗畫畫,即使在窮鄉僻壤,他們也會在牆上、路上、沙地里,用小石子、小木棍、小樹枝繪出自己的想像、夢想、快樂和憂傷。兒童畫中簡化的形象、和諧的畫面、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大膽的顏色運用以及那種無意識的創作狀態,常常使得成人嘆為觀止…… 兒童在生活中的藝術表現比比皆是,只是我們缺少發現和欣賞的眼睛而已。
1.兒童藝術是兒童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
與成人的理性思維不同,兒童是通過身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來理解客觀世界和形成關於客觀世界的印象的。他們通過不斷的努力,挑戰各種對自己的限制,達成經驗和能力的突破。 在理解和把握世界的過程中,兒童同時也有著非常強烈的內在表達的需要,這一需要可以導致兒童創造力的爆發,使其充分發揮自我潛能,使得各種表達方式都為兒童所用:身體、言語、唱歌……因而,對於兒童來說,正因為「我感覺了,所以我看、我聽、我唱、我跳、我畫、我笑……我看、我聽、我唱、我跳、我畫、我笑……所以我存在」。
兒童的審美體驗與智力發展也是不斷地、有機地交織為一體,這種交織是真正自發的和不動聲色的創造。例如,孩子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晃動身體,能發展節奏感、身體整體協調性;而這一能力的發展,也會更好地促進其對音樂的感知和表達。繪畫對於孩子的視覺、空間知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這種能力的發展,又能促進其更好地審美感知和提高繪畫能力……
2.兒童藝術是兒童精神世界的真實流露與表達
兒童藝術是兒童身體、感知覺快感的自然抒發,他們能把興奮的、稚嫩的跳動變為舞蹈,能使發之於情感的、不完美的聲音連成曲調,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指使。 兒童藝術這種無意識的狀態,保存了兒童的純真,體現了人類最初的真善美。
對於兒童來說,思維就是身體的知覺,身體同時也是精神。兒童自然地把內心的想像和夢想播撒於外在現實,他們的外在世界又因內心的想像和夢想而變得更為豐富。這種創造力改變著兒童自身以及他們周圍的世界。因而,我們常常看到兒童快樂時,會自發地放聲歌唱、盡情舞蹈、自由繪畫、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描述他們所感知的世界。兒童會用各種藝術形式,將靈動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表現出來。
3.兒童藝術是兒童生命的自然律動
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的世界並沒有分離為自然的和人為的,他們的世界就是自然的,是連續性的生態學的感受。 在兒童眼裡,宇宙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兒童的藝術正是植根於這種自然的生活力量之中。在整個童年,藝術對兒童就像呼吸一樣自然自由,是對生命和自然的自發的、直接的、感性的感知和體驗。
兒童的身體、思想的律動和自然的律動是一致的,三者是生態和諧的,統一於兒童的游戲。兒童通過游戲將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有機和諧地連接起來。游戲是兒童創造性和創造性想像的源泉,也是最適宜兒童的藝術性表達活動。有時我們真的很難說清,兒童到底是在幻想還是在藝術體驗,是在游戲還是在藝術創作。
兒童藝術教育的普遍誤區
兒童的藝術具有迷人的氣質和獨特的價值,是那麼地與眾不同。 然而,我們通常所謂的藝術教育是成人文化意義上的藝術教育,是與兒童文化相對的學校藝術教育,更多地表現為藝術技能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那麼多家長熱衷於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藝術特長班,試圖讓孩子學某一種或多種藝術技能,將來成為藝術家,至少也成為一個有藝術特長的人。有的孩子本來對鋼琴是非常嚮往和感興趣的,但一旦進入學習班,他們的興趣很快就喪失甚至變成了無休止的痛苦。刻板機械、千篇一律、毫無創造力的藝術技能教育,對兒童藝術的摧殘可以說是致命性的。
挪威藝術哲學家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認為,每個孩子都是「本能的繆斯」,具有與生俱來的一種以韻律、節奏和運動為表徵的藝術創造力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學校文化的習染,孩子身上的繆斯一點點消失了,孩子的眼睛被蒙蔽了,感覺鈍化了,思想僵化了。他說:「我認為,問題的焦點在於,在充滿繆斯天性的兒童文化和毫無繆斯情趣的學校文化之間,存在著強烈的沖突。當生命的力量遇到學校的理性時,連續性就被打斷了。孩子們對繆斯充滿了渴望,這種渴望在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就被深深地培植在他們生命的胚芽里,又在與父母、兄弟姐妹的相處中,在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中得到加強。但是現在,這種渴望突然與強大的約束力量相遇,而且這種力量似乎處處與它作對。許多孩子在他們童年的早期,像小鳥一樣可以快樂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他們把自己想像成許多不同的角色,從滿臉污垢的小搗蛋鬼,到展翅高飛的雄鷹。可是,幾年學校生活之後,他們大多數再也不能像鷹一樣自由飛翔了,他們已變成了繆斯天性意義上的殘疾人。」
可見,兒童的藝術本來是生態的、整體的,充滿了兒童文化的活力和凝聚力。然而,由於學校文化強迫兒童學習成人所謂的藝術,用成人單一的審美趣味和標准去評價兒童,使得兒童的藝術天性被窒息了,兒童不再是藝術家了。
因此,兒童藝術教育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技能技巧訓練,而在於以藝術為手段,將兒童自由、純真、富有創造力的天性進一步釋放。
如何進行兒童藝術教育
1.兒童藝術教育應該學會保護和等待
保護,是指保護兒童的藝術天性,因為兒童的藝術天性容易被後天「功利取向」和「技能取向」的藝術教育所扼殺;等待,是指等待兒童藝術潛能的自然發揮,因為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與他們身心發展是相一致的,需要時間,需要成長過程。
讓-羅爾·布約克沃爾德對此作了一個精妙的比喻,他說:「兒童需要時間,生命需要時間,而學習需要的是成熟。大自然本身給我們啟示是:在露天和陽光照射下慢慢成熟的西紅柿,比在溫室里成長的西紅柿味道要好得多。對於西紅柿來說,等待是值得的;對於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
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單純的藝術技能學習。與其信任那些毫無根據的訓練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孩子在良好的環境影響下必會嶄露藝術潛能。父母也切莫追求孩子的藝術成果表現,如會彈幾首曲子,會畫幾幅畫,等等,或甚至過早地追求過級考證。這些不僅不利於孩子藝術潛能的發展,而且容易使其喪失對藝術的興趣。我們要像英國藝術評論家所說的那樣,「不要教育孩子去成為什麼人,或者去感覺什麼東西;讓他們自己發現他們想要的東西,自己去了解自己是什麼人」。
2.以兒童為中心進行生態式的藝術教育
兒童的學習是統一、真實和生動活潑的過程,身體、精神、語言、游戲、審美及音樂等方面的相似和一致性,使得藝術融入兒童的生活,紮根於兒童內心。兒童的藝術學習是生態的,那麼我們的藝術教育也必須是生態式的。我們給兒童提供的藝術教育環境,應該是普通的、自然的、完整的環境,應該是能激發兒童積極主動學習的環境,應該是能夠培育自發性、創造性、即興創作天賦、幽默、機智、熱情、天真好奇、自信等藝術特質的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藝術教育還需真正地以兒童為中心,這意味著:首先,需要承認孩子是具有藝術天性的人;其次,需要了解孩子,去發現他的藝術興趣所在,找出他的藝術敏感點;然後創設相應的環境,為孩子藝術發展的潛在向現實轉化提供必要的條件。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某方面強烈的藝術傾向並不很明顯,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藝術興趣,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一會兒喜歡彈琴,一會兒又喜歡舞蹈的原因。義大利兒童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一種自然的接受天性,能夠「吸收」環境所呈現給他們的一切。童年時期廣泛的藝術經驗會豐富和活躍他們日後的生活。父母切莫過早地、簡單化地把寶寶的藝術表現定位在某個方面,這樣往往會造成孩子的片面發展,對其藝術潛能的發展造成傷害。
3.兒童藝術教育並不排斥技藝學習
雖然灌輸的、僵化的、生硬的藝術教育技能訓練會影響兒童的藝術創造,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得承認藝術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表現手法,藝術創造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兒童藝術教育並不排斥藝術技藝的學習。
以繪畫教育為例,我們首先應當鼓勵兒童、引導兒童去體驗現實世界和藝術作品,去發現和欣賞客觀世界中有關對稱、節奏、韻律、秩序、重疊、交叉、變化、疏密等各種美的樣態,自然而然地去探索各種繪畫的表現手法;然後為創造滿意的藝術表現效果而去學習、研究和模仿各種繪畫技巧技能;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性的藝術技能和表現手法。當然,兒童對繪畫技巧的關心必須建立在興趣和經驗的基礎之上。如果兒童沒有將繪畫真正地與自己內心的藝術天性聯系起來,不管所學習的繪畫技巧多麼精湛,他都沒有在真正地進行藝術創造活動。因此,父母切莫一味地以灌輸的方法對兒童進行藝術技能訓練,這樣不但不能發揮藝術自由表現和自由創造的精神內涵,反而還讓兒童處於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限制他們藝術的自由創造和表達。
『貳』 如何讓兒童的藝術教育不背離藝術的本質
如何讓兒童的藝術教育不背離藝術的本質?
3.再者,如果能通過藝術打開和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才是讓他們擁有新時代智慧的最便捷方式。請畫畫讓寶寶體驗快樂,表達心意,培養沉浸其中的能力,與神秘的精神世界交流,擁有真正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快樂而畫。畫得沒有壓力,畫得沒有解釋,畫得天真無邪,畫得像個「孩子」一樣真實!藝術不是一種技能,它是藝術家情感交流的體驗。藝術不是簡單的知識技能傳授,而是一種情感教育,也是一種靈活的人格教育。因此,在藝術教育中,要注重學生藝術興趣的培養、藝術情感的塑造、學生內在藝術素養的培養和豐富,最終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