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消亡的民間美術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消亡的民間美術有牆皮畫、皮影戲、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松江顧綉、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剪紙藝術、楊柳青年畫等。
江永女書
江永女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婦女專用文字,它的發展、傳承及其為符號承載的文化信息構成了女書風俗。
女書記錄的語言是女書流行與眾不同的永明土話。
女書文字呈長菱形,筆畫纖細均勻,似蚊似蟻,民間叫它作長腳蟻字或螞蟻字,因其專為婦女所用,學術界便將其稱為「女書」。
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寶慶(現在為邵陽市)隆回灘頭鎮漢族民間工藝品之一。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灘頭年畫的種類在最盛期達六十多種。由於歷史的原因,現存二十餘種。灘頭年畫多以祝福新年的喜慶豐登,免除災禍的古老民間習俗為題材,反映人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和精神寄託。從題材內容和品種來看,可分為神像(門神、財神和灶神)、吉祥如意、故事(戲文、仕女娃娃)三大類。
楊柳青年畫,全稱「楊柳青木板年畫」,屬於木版印繪製品,是著名的漢族民間木版年畫之一,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產生於中國明代崇禎年間,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柳青年畫產品行銷北方及東北、內蒙、新疆各地。對河北武強年畫、東豐台年畫、及山東濰縣、高密及陝西鳳翔等地年畫都有一定影響。
松江顧綉
顧綉」又稱「露香園顧綉」,漢族傳統刺綉工藝之一。顧綉是上海地區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起源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上海老城廂的顧氏家族。顧綉因源於明代上海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築園於今黃浦區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園(今露香園路,即為紀念此園得名)故世稱其家刺綉,為「露香園顧綉」或「顧氏露香園綉」或簡稱「露香園綉」、「顧綉」。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綉",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於世。
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譽稱,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417年(晉義熙十三年)衣冠南渡在秦淮河畔「錦署」之時,而織金錦(金銀薄)在金陵開始織造與「雲錦」一名在文字記載中出現,至少也有一千五百年歷史。
南京雲錦因其絢麗多姿,燦若雲霞的特點而得名,位列中國四大名錦之首,如今僅有雲錦保持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仍然保留著傳統老式提花木機織造的方法。目前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方法仍無法用現代化機器來替代。南京雲錦被看作為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被公認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
南京雲錦集歷代織綿工藝藝術之大成,又融會其他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歷經元、明、清三代均為皇家御用品及貢品,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為濃縮中國絲織技藝之精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是中國古老的織錦技藝最高水平的代表,於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8月《地理標志產品雲錦》國家標准在南京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同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雲錦研究所被國家質檢總局核批為首批地理標志使用企業,以及文化部批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2.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漸漸失傳
捏麵人,絞面,彈棉花等。
泥人麵塑(捏泥人)是我國古老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它以泥巴陶土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形象。捏麵人也稱麵塑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工藝品。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3. 中國有哪些古老的手藝以漸漸消失
盤點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25種。
釘秤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年復一年,青絲變白發,不變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桿子上,也在人心上。
捏麵人
麵粉,刮子,竹簍,梳子,剪刀是捏麵人的基本行當,靈巧的手捏出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神奇的記憶把我們帶回了美好的童年。
吹糖技術
融化成100°C高溫的麥芽糖,經吹糖藝人收口並用,五顏六色的糖料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小動物。這是一個神奇的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個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
銅匠
從水上的銅匠船,到走街竄巷的銅匠擔,修銅鎖,配銅把手,制銅酒壺等,這些業務始終不變,而改變的只是不斷精湛的技藝。錘敲、爐熔、銼平、雕刻、下鑽,人們見到的銅香爐和銅酒壺上的龍、鳳、壽星和神仙就這樣來的。
銼刀、磨剪子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鏘,菜刀。」可忙壞了家庭主婦們,紛紛找出鈍刀,銹剪子,循聲而去。
爆米花
還記得那時候的爆米花嗎?
一個老頭挑著擔子,一頭放著一顆葫蘆狀的「炮彈」,另一頭放著火爐和風箱,走街竄巷。時而,「砰」地一聲,將米變成白白的爆米花,那時候,他可是小朋友最愛歡迎的魔術師。
修鋼筆
曾經何時,擁有一支鋼筆是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徵,更是一種知識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達到如今的豐富之時,修鋼筆者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裝備保障」。
麥秸編織工藝
麥秸民間工藝在蘇中里下河地區源遠流長,我們的先祖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用麥秸編織草帽遮陽,編織草扇納涼,編織手提包,提籃及裝盛五穀的器皿作生活用品,成為我國早期文明發展象徵。
興化先賢明朝宰相李春芳府中用麥秸製作的浮雕壁畫作品有《二龍搶珠》、《螳螂捕蟬》、《雄鷹展翅》、《喜鵲登梅》、《青獅白象》等自成體系,堪稱一絕。
納鞋匠
依著一雙巧手剪出的紙樣,蠟線在錐針的引導下,穿梭在鞋面與鞋底間,錐針以額為磨石,鞋身木托支撐定形,在千錘輕敲之後,一雙集納鞋匠手藝的鞋在等待著主人的千里之行。
剃頭匠
藉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簡單工具,老師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運動,左右配合,工具輪番上陣,上下兼顧、協作,半個小時後,由長變短,面目一新,耳鼻舒暢,精湛的手藝向人們訴說著,其實並不是萬事開「頭」難。
精修鍾表
精修鍾表的人心細如發,心靜如水。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他們讓凝固的時間行走,而他們卻彷彿停留在時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
蒲編工藝
一把把散發著清香而又有彈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來回穿梭。就在這樣簡單又有節奏的動作之後,一個個小巧玲瓏,精美絕倫而又實用的蒲包、蒲草籃子等就展現在面前。
磚雕工藝
磚雕這門復雜、古老的手工藝,在匠人的勞作中,是一門藝術,鑽子、刨子、鋸子等在熟練的匠人手中像大師的畫筆,演繹出復雜的深淺、空心技藝,讓人物、花鳥、山水在磚上復活,有古典、質朴的美麗與優雅。
彈棉花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雖然如今的城市裡已經不多見了,但是40歲以上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彷彿就是一種魔術,讓孩子們驚訝不已。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可彈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塵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業,隨便找個牆角或打個棚子就可開張。幾乎沒有人想從事這個職業了。
油炸饊子
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漢族麵食小吃,屬於油炸食品。油炸饊子用上等麥子磨的麵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後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待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金絲套環的黃脆脆的金饊子。
老銀匠
火熔是製作華彩金銀傳統工藝的一道關鍵工序,藉助一個彎管,用嘴吹氣來控制火苗、溫度,「吹」向重點,充滿童趣的動作,卻是在千「吹」百練之後。
補鍋
「補鍋噢,補鍋噢」聽到這樣的吆喝,彷彿回到了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拿出來。補鍋匠支起小火爐,拉起風箱,化上鐵水,將鐵鍋的小洞清理,手上托著一塊墊布,布上放些木屑,對著鍋的小洞,從背面把溶化的鐵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頂,片刻鍋就補好了。
篾匠
一把簡單不過的篾刀,卻功夫了得,需要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這些可都是技術活。編個篩子,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個涼席,光滑細膩,涼爽舒坦。篾匠用一雙巧手裝扮了我們的綠色生活。
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是舊時鐵匠師傅的真實寫照。一張鐵砧,幾桿鐵錘,幾把夾剪,風箱、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將鍛打的鐵塊,燒紅放在鐵砧上,大錘、小錘輪番對打,一件件杴、耙、鐮、犁、鏟、刀、叉、釘等生產生活所必需的用具就打造出來了。
裝裱技藝
燦爛秀美的國畫是華夏三大國粹之一,世人皆贊。如果沒有裝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現。看似簡單的畫頁裱底排刷來回、輕宛的上板,無不滲透出裝裱者的藝術素養和對美的追求。
木雕工藝
木雕的品種繁多,淺浮雕,深浮雕,婁雕,空雕。原本撲拙的木頭在工匠的手中有了生命力,人物、花草、蟲魚在木頭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調高雅、寓意深刻的人文畫。
鏃花邊
用鋼鋸條磨製的銼刀,用羊脂香灰聚制的墊板,制模、下刀、轉腕、剔、削,工匠們用靈巧而又充滿滄桑的手,鏃出了福祿壽財等人間祝願,鏃出了現實人間的生活萬象。
錫匠
「叮叮咚咚」悠揚的節奏傳進大街小巷,人們紛紛拿著香爐、燭台、「燙婆子」、溫酒壺,循聲而去。匠人放下擔子,升起爐火,拉起風箱,烙著錫水,立好模具,不一會兒,一個個篆形展現出來,烙鐵點著松香和錫塊,焊接著,剪子、錘子、鑽子、銼子來回穿行,少頃,龍虎神仙就活靈活現的雕刻在錫器上。
刻章
將章胚打平,寫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夾床上,用刀刻。至於陰字陽字、隸書行書,全都按照客戶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於師傅指力的控制。在電腦刻字機已經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動物一樣。鍵盤已使筆紙不再輝煌,即時有人會刻上幾刀,但有多少人能寫出各種字體,讓人信服的反字?
4. 有哪些中國傳統手工藝正在慢慢消失
很多傳統手工藝都在正在消失了,例如綉花、做手工燈籠、做板凳書架等等。
在媽媽年輕的時候,他們結婚的時候是以自己能夠秀出漂亮的窗簾、被套、枕套為榮的。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既然可以在一根又一根的針線下面躍然出來。真是美輪美奐的藝術品。那時候大部分女孩子,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小家碧玉,都會綉花。全國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格,原理則大同小異。廣東有粵綉,四川有蜀綉,江浙有蘇綉等等,可是現在還會一針一線地認真穿梭的人,也都是那些白發蒼蒼的人了。沒有年輕人會,就沒有傳承,也就會失傳了。
還有,我們的父輩,他們年輕的時候總是自己做那種凳子、大床、衣櫃的都會。因為以前商業化沒有這么發達,自己做比買的快,所以很多男子都有這門手藝。現在,你在人群中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了,一個博士生都不會。
5. 有哪些民間藝術衰敗
衰敗的民間藝術很多,比如吹糖人、皮影戲、猴戲等。可自行查閱詞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目前共有37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還有數不清的民間藝術也亟待保護。
吹糖人:
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猴戲:
猴戲,古老的漢族表演藝術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先期演猴戲具有獨特風格,在臉譜、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後期為蓋叫天、李萬春、李少春。中國猴戲做出貢獻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6. 哪些民間藝術即將被淘汰
1、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候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或者「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2、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 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薴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的種類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3、微雕藝術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之一種工藝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立體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進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4、絹花
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6、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7、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8、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
7.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悄悄消失
1.捏麵人
民間麵塑手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時期,手藝人用麵粉和糯米粉製成的面團經過防霉與防裂處理後,捏成各種形狀,有飛禽走獸,有栩栩如生的人物。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黃河流域的豪放,長江流域的細膩。
因為鋼筆的造價本來就很低,除了一些材料特殊的,其他配件之類的價格都比較便宜,所以修鋼筆師傅能賺的錢很少。
直到現在,鋼筆壞了都會選擇重新買一根,所以修鋼筆這門手藝基本很少有人去傳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