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滄州落子的傳承現狀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我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展,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鑽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采、千姿百態的動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
B. 落子的下屬劇種
武安落子
一、滄州落子是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
據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綉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二、武安落子,又名落兒腔,流行於武安、涉縣、磁縣、沙河、臨漳、魏縣等地。流行在邯鄲漳河以西的稱武安落子(又稱沙西落子),漳河以東的稱沙東落子;在河南省內黃縣的稱內黃落子,在山西省黎城縣的稱上黨落子。
在清代,武安等地民間「花會」中有說唱故事的落子,初為撂地攤演出,晚清逐漸搬上舞台。根據民國二十四年(1935)至民國二十六年續《武安春秋志》卷九記載:「武俗好戲,酬神演唱無日無之,甚至有一日數台者,農民喜平調(本地土戲),紳商以皮簧梆子為宜,村夫、愚婦最迷落子腔,惟其戲有傷風化,歷來禁演。」
武安落子始終與武安平調同台演出,合稱武安平調落子。從藝人員兼唱兩個劇種,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至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武安平調落子還曾與京劇同台演出,但各演各的劇目,互不相雜。 武安落子流行於河北武安、涉縣、磁縣、邯鄲、永年、沙河及河南的安陽等地。原系武安民間一種好似《打霸王鞭》一類踩低蹺的民間歌舞,名為《花唱》,後來增加了故事情節,演變成地方小戲。清嘉慶年間已有業余演出。劇目多為家庭小戲,行當只有小旦、青衣、小生、老小丑等,且常挎行扮角。舞台動作仍保存較多的秧歌成分,如《借髢髢》、《端花》就是此類劇目的代表。唱腔亦為板腔體,有慢板、流水、娃子板、悲腔、哭迷了、數落子、扣板、甩板、大卸板等。原來伴奏樂呂只有板胡、板鼓、大鑼、小鑼等。經常演出劇目有《小過年》、《借髢髢》、《端花》、《賣布》、《大隔簾》、《二隔簾》、《小喜子要嫁妝》、《抱靈牌》等。抗日戰爭期間和解放後在樂器和劇目上都有所改革。省專業文藝工作得在改革平調的同時,也加工了《借髢髢》、《端花》、《賣布》等戲。戲劇家於雁軍(筆名遠南枝)也曾為落子寫出大型現代戲《高山流水》,由武安籍名演員主演,轟動古城。
落子戲在邯鄲十分流行,歷史上有過許多專業班社,僅武安縣境內最多時專業和半職業落子班社達一百二十多個,幾乎村村有落子班。至1982年武安縣業余平調落子劇團尚有八十多個,其中尤以「白官班」、「興盛班」、「梁紅班」最有影響。沙東落子則多為半職業班社。
武安落子著名演員有賈泉城、王麥喜、胡文亮、杜更會、李鳳鳴、魏洪昌、路鴻貞、孫富琴、王忙來、卜錫林、秦崇德、李魁元等。沙東落子著名演員有頭把盒子、二把盒子等。
落子戲的行當,多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老生、老旦、花臉亦或有之,但無以其為主的劇目,女角色一向由男演員扮演,自1949年以後,武安落子才有了李魁元等第一代女演員。
上當落子 《穆桂英掛帥》劇幕
落子戲的劇目約有二百餘出,多為反映民間生活故事的「三小」、「兩小」戲,如《端花》、《借鱬鱬》、《呂蒙正趕齋》、《跑沙灘》等。其中《端花》一戲曾拍攝成舞台紀錄片。
落子戲的表演,樸素自然,接近生活,念唱口語化,以當地方言為主,武安落子用武安方言;沙東落子用臨漳方言。
落子戲音樂唱腔有曲牌和板腔兩類,曲牌有[耍孩兒]、[山坡羊]、[贊子]等;板式有[流水板]、[慢板]、[散板]、[哭迷子]、[悲腔]、[老二板]、[數板]等。
三、上黨落子,戲曲劇種。原名「黎城落子」民間也稱「黎城鬧」或「鬧戲」是流行在晉東南地區的戲曲劇種,上黨落子源於河北省的武安落子,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後同當地語言,民歌相溶合,逐步發展為具有上黨鄉土風貌的劇種。由於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別受到上黨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響,因而在清光緒年間,上黨落子形成南路、西路兩個藝術流派,後兩者在藝術上又相互進行借鑒和吸收、逐漸統一了風格。
四、「奉天落子」源於蓮子落子、拆出小戲、唐山落子,傳出關外成為「奉天落子」。民國時期沈陽北市場首個專營落子的大觀茶園,為「奉天落子」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奉天落子」不斷融合東北小調、東北民歌等特點,與當地群眾的語言、習俗相結合,形成了「奉天落子」的典型特點,其唱腔後來被評劇等吸收。「奉天落子」以女旦為主,風格粗獷豪放,激昂高亢,代表了當年遼沈地區的文化形象,極具文化價值。
五、山東落子 亦名「蓮花落」、「蓮花樂」,因原曲襯詞「落蓮花,蓮花落」而得名。翟灝《通俗編》引宋代僧人普濟《五燈會元》雲:「俞道婆常隨眾參琅琊,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大悟」。可見早年本為僧家警世歌曲。山東落子宋代已在民間流傳,元明流行甚廣。清中葉流行山東各地的,通稱「山東落子」,因其伴奏樂器為單頁大鈸,亦稱「鐃鐃書」,以其流行地域、語言、唱腔不同,又分為三種口。泰安以南流行的為「南口」,影響較大,流行濟南及魯西北的為「北口」;流行於濰縣、平度一帶的稱「東口」。演唱時一人左手自打銅鈸,右手以大竹板擊節演唱的叫「荷葉吊板」;一人敲鈸,一人打竹板演唱的,叫「擎板」。「老口」落子腔慢,較為婉轉動聽,後適應說書需要演變為「平腔」快口。傳統書目有《大關西》、《黑松林》、《周倉偷孩子》、《四環記》、《薛禮還家》等。
C. 滄州人喜歡什麼
滄州落子是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據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綉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我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展,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鑽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采、千姿百態的動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
D. lao子舞怎麼寫
落子舞。
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屬於秧歌類。它流傳於滄州地區,尤以滄縣、南皮縣為盛,據查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閑時排練,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唐山落子發展成為現在的評劇。
相關落子劇種:
1、滄州落子:滄州落子是冀中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歌舞
2、山東落子 :亦名「蓮花落」、「蓮花樂
3、奉天落子
4、上黨落子
5、武安落子,又名落兒腔,流行於武安、涉縣、磁縣、沙河、臨漳、魏縣等地。流行在邯鄲漳河以西的稱武安落子(又稱沙西落子),漳河以東的稱沙東落子;在河南省內黃縣的稱內黃落子,在山西省黎城縣的稱上黨落子。
E. 滄州落子的歷史淵源
據河北省滄縣縣志記載: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個小場子,起源於清代嘉慶和道光年間(1796一1821年)。傳統的落子,女的腳踩寸蹺(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
F. 滄州落子的藝術特色
一派是楊派落子,最早只有四鞭表演,後改為四鞭、四板的表演。再後來又增加了扇子的表演,分為五鞭、三板、二扇。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每代藝人都對楊派落子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改進和發展,使它日漸完美起來,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民間藝術遺產。
另一派是帽派落子。起初只有武場伴奏,後加進了文場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滄州人喜練武術,長期受武術熏陶,因而,在落子舞中也有明顯反映。落子舞中男性演員的基本動作,主要來源於武術中的單刀式。如「虛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員最基本的動作。「虛步」是三角形的行進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的穩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女演員的動作「抽板」、「繞頭板」、「蹬步」、「虛步」等,也接近於武術的動作。 落子的傳統節目,內容大多是表現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愛情故事和人們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風箏》、《嘆情郎》、《綉手絹》、《尼姑思凡》等。其中《榮莉花》、《放風箏》經過加工、整理,更加優美動人,成為舞壇上久演不衰的保留節目。
G. 落子的簡介
落子,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地方戲, 俗稱蹦蹦戲、落子戲,又稱平腔梆子。1935年改稱今名。1910年前後形成於唐山。評劇在民間說唱蓮花落和民間歌舞蹦蹦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原來形式單調,經成兆才等藝人改革,將第三人稱改為第一人稱,由演員扮演劇中人;以蹦蹦音樂為基礎,吸收冀東民間音樂素材,創造出行當使用的唱腔;採用全套的河北梆子樂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戲。
落子是一種秧歌類型的漢族民間舞蹈,內容多是表現男女愛情和人民生活的。如《茉莉花》、《放風箏》、《綉手絹》、《老媽嘆》、《相思》、《探情朗》、《小天台》、《妓女悲傷》、《尼姑思凡》等。落子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增減,服裝頭飾的更換,完全根據人物、內容的需要而定。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在的落子大都已成為由同等數量男女表演的集合舞。
落子有文武之分。文落子以歌為主,舞的成份少一些,往往把幾支民歌聯起來表演。在道具的配備上,是鞭、板、扇穿插配合,也有隻用扇表演的。當地人民稱之謂文落子或小風流。辛亥革命以後,婦女纏足開始得到解放,落子舞中男扮女裝的踩寸子也開始被淘汰。因而,落子舞的動作相應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在文落子的基礎上,適當的吸收了一些戲曲中的動作和技巧,與落子舞的動作相揉合,增添了熱烈、健壯、歡快、豪爽的氣氛,加強了舞和武的成份,使歌的成份相應減少。在道具配備上,只用鞭、板,不用扇。當地人民稱之為武落子或風秧歌。
已故的著名民間舞蹈家周樹棠在繼承和發展滄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周樹棠從小在「落子坊」學藝,經過四十多年的磨練,自成了落子舞的一個藝術流派。他的舞蹈動律特點是,突出地刻畫了女性「三道彎」的舞姿造型:頭是歪的,腰是擰的,腿是曲的,線條兒美,韻味兒濃,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莊。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我國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優長。周樹棠認為,民間舞不發展,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為了發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從各民族民間舞中,曾記下許多舞蹈語匯和舞姿動律,經過一番剖析和鑽研,把許多舞蹈語言溶化到落子舞當中,進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動作組合。這些瑰麗多彩、千姿百態的動作,增強了落子舞的表現力,發展了落子舞的傳統藝術。
H. 滄州的民俗是什麼
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邦子、滄州面花、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滄州獅子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中就有相的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4、滄州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麵粉,製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I. 滄州落子的介紹
滄州落子是河北省中部一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民間舞蹈。落子是河北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流傳於滄州市地區,尤其以滄縣、南皮縣最為著名,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冬季農閑時排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演出,以表示人們辭舊迎新、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2008年6月,河北省南皮縣申報的滄州落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J. 美落子是哪的舞蹈
落子是河北民間舞蹈,美落子是由河北藝術職業學院師生創作的河北民間舞蹈,在12年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群舞的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