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桂林的獨特文化藝術有什麼

桂林的獨特文化藝術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3-08-30 04:04:35

❶ 桂林有什麼文化遺產

桂林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僅有許多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擁有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年,繼發源於桂林的廣西桂劇、廣西彩調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桂林市政府又積極組織有關部門發掘、搶救和整理散落於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於上月底評選出8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從中選出30項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會文化科,看到發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分12大類,包括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民間文學、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縱貫桂林兩千多年歷史,內容豐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擔發掘整理非物質文化的專家對記者說:透過這些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我們可以窺探到桂林璀璨的歷史……

源自遠古的天籟之音

在桂林從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間文化藝術發掘工作的高級文化研究人員塗桂生告訴記者,他到興安縣實地調研首次聆聽「賀郎歌」時,感覺非常美,就像是聽到來自遠古的天籟之音。

流行於興安縣城周邊鄉鎮的「賀郎歌」又稱為「花燭詩」,興起於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們祝賀新郎娶親並大鬧洞房時詠唱的歡快小曲,可獨唱、對唱、小合唱和領唱,分「賀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興安縣的歌手攜「賀郎歌」參加全國首次民族民間文藝會演,受到好評,中央領導還請演員進中南海進行專場演出。

桂林的民間文學、藝術、戲曲中,有許多源遠流長的精粹,除廣西桂劇、廣西彩調已入選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去年共有34項入選桂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塗桂生說,清末出任台灣巡撫的灌陽人唐景崧,晚年隱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來的地方戲劇創立了廣西桂劇。抗戰時期,桂林曾經是抗戰文化中心,歐陽予倩、田漢等戲劇大師進一步完善和升華桂劇,使這一劇種位列中國十大戲劇之一。桂劇是文學性、藝術性、觀賞性都非常強的綜合性舞台藝術,上百年來深受廣西各地百姓喜愛。

資源縣八角寨的100多個山水傳奇故事誕生於隋唐動亂時期,浸潤著佛教因果報應、抑惡揚善的文化思想,蘊涵著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惡的人生價值觀。

經過成百上千年的洗禮和淘汰,能沉澱下來、能根植於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閃光的地方。

流傳千年的特殊工藝技術

是金子,總會發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民間工藝、生產與生活技術,能傳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們本身的價值外,往往與歷史大事、歷史名人息息相關。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軍屯兵興安十多年開鑿運河靈渠。來自北方的秦兵不習慣吃南方的大米,將大米加工做成面條式樣的食物,於是誕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為影響桂林人最深遠的食品文化,有半數的桂林人每天熱衷於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來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紅白喜事,主人都會准備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選擇米粉進食……

清朝的乾隆皇帝身體欠安,不想進食。出生臨桂縣四塘鄉的宰相陳宏謀,拿出家鄉的豆腐乳請乾隆皇帝品嘗。乾隆剛將一小點金黃、細膩、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贊「天下又多一絕美味食物」,胃口大開。此後,桂林豆腐乳成為宮廷貢品和送禮佳餚。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瑤族和壯族群眾為躲避戰亂,逃到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將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開發成一級級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間美景——獨特的梯田風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工藝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觀,極大地豐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國首次評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一位知名評委驚異地問廣西的有關人員:「怎麼不見桂林申報項目?很遺憾,僅桂林『三寶』的製造工藝就能叫響全國。」

其實,除了「桂林三寶」,桂林還有很多食品、物品的製造工藝、技術,都堪稱中國一絕,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龍勝的紅瑤服飾、侗族扎的草龍草獅等……

有趣獨特彩的民風民俗

每年農歷5月14日,龍勝各族自治縣的泗水鄉都要舉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戲體育活動,男青年扛著旗子出現在田間。小孩抓起泥巴向他們身上投去,攆得扛旗子的人東奔西逃,惹得觀摩者捧腹大笑。

這一運動誕生於東漢時期,當時,瑤族人民為對抗朝廷官兵的欺壓,從小訓練孩子們懂得用石頭、木棒抗擊敵人,每年進行一次集中檢閱。就是這樣一件嚴肅的事情,瑤族人民將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戲體育活動。

起源於元末明初的全州縣「兩頭扯」婚俗,充分體現出瑤族人民樸素的男女平等思想。為逃避戰亂,被稱為「標敏」的一支瑤族先祖從江西遷徙到全州縣的東山鄉,並創立了「兩頭扯」婚俗。這種婚俗規定,青年男女結婚後要共同贍養雙方的父母,過年過節夫妻要孝敬兩邊的父母,農忙時節夫妻要到雙方的父母家中干農活;另外,雙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財產、收成的作物,夫妻倆也能按比例獲得分配。「兩頭扯」婚俗,為瑤民間建立平等和諧的社會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礎。

近10年來,有一支長發美婦的表演隊伍活躍在南寧、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們就是來自龍勝各族自治縣的紅瑤婦女。紅瑤婦女非常珍愛自己的頭發,把留長頭發視作美麗和高貴。女子一生只在16歲舉行成人儀式上剪一次頭發,因此,紅瑤婦女都留有美麗的長發。只有56戶人家的黃洛瑤寨,竟有60多個女子的頭發長度超過100厘米,最長的達208厘米。長發瑤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體洗頭,那可是難得一見的絕景

❷ 桂林山水歷史文化有哪些

桂林山水是對桂林旅遊資源的總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桂林山水是中國山水的代表聞名,千百年來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那麼桂林山水歷史文化有哪些呢?

1、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是具有萬年歷史的人類智慧聖地,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

2、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

3、陳毅元帥詩雲:「寧作桂林人,不願作神仙。」桂林的山水養育了桂林人民,桂林山水之靈氣更是培育了一大批桂林山水畫家。

4、1982年國務院公布桂林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上就是對於桂林山水歷史文化有哪些的相關內容。

❸ 桂林文化遺產有哪些

仡佬族高台舞獅,是正安地域仡佬族的一種傳統習俗,仡家人慶的在春節或重大喜日子都要舞獅助興,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被譽為百獸之王,給埋岩慧人以威嚴,勇猛之感;五馬棋,又稱和尚棋,是貴州仡佬族的傳統棋類,流傳於正安,務川,湄潭等地區的兩人傳統棋類,有兩種玩法,一種為老虎棋,一種類似西藏夾棋;黔北花燈,花棗襲燈戲是廣泛流行於中國各地的一種傳統曲藝,特徵是手不離扇,帕,載歌載舞,唱與做緊密結合;仁懷後山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在圖案題材卜獨具特色,並將內容和形式巧妙地融合一體,分為蝴蝶紋,龍紋等;黔北民居建築木雕技藝彎答

❹ 桂林地區民俗

龍舟節

又叫端陽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日。我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這天,家家門前要掛菖蒲和艾葉,傳說菖蒲如劍,可以驅邪,艾葉如旗,可招屈原之魂。也有將艾葉編成老虎形狀的,據說虎能夠威鎮百蟲,驅邪避疫效果更佳。屋前屋後撒石灰、點雄黃,還要喝點雄黃酒,目的都為除蟲害、保平安。賽龍舟是節日主要活動。相傳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趣的。時代鄺露所著《赤雅》記載:「桂林競渡舟,長十餘丈……十年一大會,五年一小會。」現在,桂林龍舟賽幾乎年年舉行,且規模宏大。端午這天,灕江上龍舟排列如雁陣,參賽單位和觀光賓客,已不限於本市。號聲起處,江面鼓聲鏗鏘,槳影飛揚,一隻只龍舟你追我趕,場面十分壯觀。市內萬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還有傳統的龍舟歌,分序歌、發兵歌、遊船歌、賀歌、轉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勝歌等。大部分沒有固上歌詞,現編現唱,節奏快慢,也由賽情決定。桂林鄉間,端午這天還有串龍親的習俗,村與村之間,劃著龍舟互訪,對方要在碼頭迎接,對唱賀歌,然後請客人進村聚餐,暢敘友情,切磋龍舟競賽技藝。端午的傳統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頭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粟,豇豆,豬肉,竹葉等,還要把粽子拋進江河,,以示對屈原的祭奠和紀念。

地方藝術

*廣西大鼓*鼓曲類鼓詞分類曲種,原名桂林大鼓,形成於1962年。講究架子功,表演瀟灑利落,剛柔有致。長於演唱「武段子」。

*廣西文場*廣西文場簡稱「文場」,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於廣西桂北官話地區,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為盛行。是廣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響的曲藝形式。清代道光年間,江蘇、浙江一帶的時調小曲傳入廣西,在流傳中逐漸與桂林方言融合,並受當地民歌、戲曲的影響,至清末逐漸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廣西文場。它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演唱形式為數人坐唱,有生、旦、凈、丑等行當之分,根據唱本中的人物來決定演唱人數,每人承擔一個角色。每個演唱者還要兼操一件伴奏樂器,主奏樂器為揚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雲板、碟子等。也有化妝、穿戲裝演唱的,叫「文場掛衣」。五六十年代以後,隨著文場進入劇場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現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執雲板或碟子擊節演唱和配以小樂隊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結合的「走唱」。廣西文場的音樂唱腔分大調和小調兩類。大調有[越調]、[絲弦]、[南詞]、[灘簧],俗稱「四大調」;小調有[疊斷橋]、[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所唱曲目內容多取自明清的傳奇小說。如《玉簪記》、《白蛇傳》、《西廂記》等。近年來創作了一些歌頌桂林山水風光的抒情小段,如《畫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遊》等。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與勞動相聯系的笛篙歌(漁歌)、山歌等; 與民族相聯系的龍船歌、賀郎歌、伴郎歌、婚禮歌、哭嫁歌、孝歌等; 與娛神祭祀相聯系的跳神歌曲; 與宗教相聯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娛樂、欣賞價值的民間小調和一些乞討、行業叫賣性歌謠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龍船歌。山歌曲調簡單、朴實,節奏自由,在農村廣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曲調。多為上山砍柴或 田野勞動時,即興編唱、有獨唱,也有對唱。龍船歌流行於桂林江河沿岸,灕江一帶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遊船歌、扒船歌、連船歌、贏船歌、灣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帶則有套曲13首,即拉 船、裝龍頭、開船、游江、二江、轉艄、上灘、招旗、催艄、飲酒、喊兵、得勝、收兵。龍船歌曲調熱列奔放,節奏感強,一般一人領唱,伴以鏗鏘鼓聲。唱詞多與悼念屈原、頌揚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有關。

*桂林漁鼓*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廣西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說唱藝術形式之一。由道情演變而來。受湖南漁鼓影響頗深。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是在本世紀50年代初,以藝人王仁和自編自唱 的現代曲目《王老頭子學文化》為代表作。傳統漁鼓演唱形式簡單,一人「打單筒」,自敲自唱。現在則較 靈活多樣,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為主,表演為輔。過去,除鼓與板,沒有別的樂器,現逐漸發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內的民樂伴奏模式。

*桂劇*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它有比較悠久的歷史,約在明代中葉便開始發端。明末清初廣西已有崑腔,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彈腔(即皮黃)為主的高、昆、吹、雜等五種聲腔藝術的桂劇。桂劇劇目相當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由於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的兄弟劇種相似。桂劇聲腔以「彈腔」為主,兼有「高腔」、「崑腔」、「吹腔」以及雜腔小調。其「彈腔」則分「南路」(二黃)、「北路」(西皮)兩大類。它們的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伴奏樂隊亦與其他皮黃系統的劇種一樣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等。桂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則分為凈、副、末凈;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劇表演側重做工,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

*儺戲*儺舞是古代祭儀式中的一種舞蹈,儺戲是在到儺舞的基礎之上發展形成的戲劇形式,儺祭源源於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用以驅鬼逐疫的祭祀儀式.周代叫做儺.儺舞的發展對中國的地方戲曲有影響,再某些地區,儺舞本身已發展成儺戲 ,儺吸表演的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儺舞和儺戲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儺舞是中國古代大儺祭奠中的儀式舞蹈,後世逐漸發展成娛樂性的民間舞蹈.廣泛流行於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安徽,山東,河北等地.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鬼物,跳儺,儺戲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儺舞的特徵是:一般都木製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現神的身世事跡.從中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關於大儺的記錄.殷墟甲骨文卜辭有 1998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武安市著實地熱鬧、風光了一番——武安儺戲國際學術研討觀摩會在這里舉行。儺戲在武安縣固義村已流傳了幾百年。它以捉黃鬼為主,配合演出的還有隊戲(包括臉戲即面具戲)、賽戲 、花車、旱船、高蹺、竹馬、霸王鞭、龍舞、武術等民間藝術節目,參演者達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災害不生,五穀豐登,世道安寧。為主的節目捉黃鬼,是一個勸戒人尊老愛幼的節目。丁德玉先生憑他深厚的文化底蘊,覺得這是一項傳統文化遺產,不能失傳,便和村裡丁石泉、李起來、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張羅,恢復了演出。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學校長,在村裡享有很高威望。為恢復本村傳統文化遺產,他費盡了辛勞。為了排練和准備恢復元宵節演出,他忙著製作面具,籌借戲裝,排練劇目,幾夜不睡覺,竟成為家常便飯。

1995年元宵節,30多位國內外專家和聯會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項目專員,到固義村觀看灘戲演出。專家們指出,固義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戲,具有黃河流域儺文化的鮮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很有必要採取近期和長期保護措施,並希望召開一次國際性學術研討和觀摩會議。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給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們極大的鼓舞。隨後他便開始大力奔走和呼籲,力爭促成國際學術會議。此間,他和他的同事們奔武安,上省城,找有關領導匯報固義儺戲情況,以求得領導的關注。

經過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節國際會議終於有了眉目。1997年10月底,省里來人做會議籌備工作時,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節武安儺戲國際會議已經確定,興奮的心情溢於言表。他說,村裡已經有了充分的准備,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復了幾個節目,到時候可以確保國內外專家學者能觀摩到豐富多彩的節目……

*零零落* 雜曲類曲種。廣西代表性曲藝形式之一。流行於桂北官話地區。因幫腔襯詞為「零零落」得名。起源於宋、元期間窮苦人唱的乞食詞「蓮花落」,至清道光年間臻於成熟。有7種唱腔。多由兩人演唱, 一人領唱,一人承包尾末字接唱幫腔。多演唱民間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諷刺性 小段。長的可唱兩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鍾。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創曲目如《新官上任記》、《車站軼聞》 、《紅棉似火》、《臘梅花與點子多》等,曾在廣西或全國曲藝大賽中,獲得獎勵和好評。

*桂林彈詞*鼓曲類彈詞分類曲種。又名「廣西說唱」、「廣西說書」。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初。藝術風格、樣式受影響於長沙彈詞。創始人為已故著名藝人王仁和。其自彈自唱的實驗性曲目《根深葉茂》首開桂林彈詞紀錄。其後《黃繼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學青松迎太陽》等曲目相繼問世。近20年來,又創作、移植和演唱了《賠茶壺》、《剝畫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彈詞聲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藝、戲曲旋律音調與長沙彈詞[平板]、[散板]於一爐的出新產物。曲調簡朴流暢、跌宕自如,依靠板式、節奏的靈巧變化完成說唱任務。伴奏樂器是大三弦,演員自彈自唱,極為靈活輕便。

壯族風情

壯族與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本世紀初創制了壯文。壯族以農業為主 ,擅長種植水稻。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人口約1550萬人 ,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文山等地,廣東連山、貴州從江、湖南江華等地也有分布。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 、「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 。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自己的戲----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

侗族風情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湖南的新晃、靖縣、通道和廣西的三江、龍勝等縣。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種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已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間戲曲——侗戲。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苗族風情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瑤族風情

瑤族共有200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瑤族先民歷史上居住於長江流域,遠在秦漢時期,瑤族是長沙武陵蠻(又稱五溪蠻)的一部分。南遷後,有的又向西南山區移動,於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瑤族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風景秀麗。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多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於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❺ 桂林有哪些人文特色

桂林的吃在全國可是有口皆碑的,地方風味獨具特色,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粵菜風味於一體,桂林人的家常小炒受湘菜影響比較大,幾乎餐餐離不開酸辣,餐館自然也以適應桂林人的口味為首選。當然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餐飲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淮揚菜、閩南菜、潮州菜、西北地方菜、廣西少數民族風味菜等也在桂林形成了氣候。時尚餐飲也在桂林悄然興起,正宗的西餐、中式簡餐,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灕江的「清水石」

灕江的「清水石」產於桂林境內的灕江中,石形以小、巧、奇、美為主要特徵;自古奇石「生於山」,而「成於水」;桂林兼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勝;所以桂林的灕江清水石不僅「奇」,而且「美」,「美」是灕江清水白石的天然標簽;最具代表的石種是在灕江中發現的「清水石」,其石體上均勻以點狀形式遍布閃閃發光的微晶體,石體上的微晶體在光線的照射下能發出「金色」光芒,觀賞時如鑽石般閃耀。因民間流傳的關於玉帝天象和普賢白象的傳說,故,被稱此石為灕江「清水石」。

桂林有很多名產:桂林柚果大形美;夏橙品質優良,色鮮味美,且成熟早,很暢銷;羅漢果乃「醫療保健之良葯,清涼飲料之佳品」,被譽為「東方神果」;白果產量大,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質量居全國之首;月柿色澤金黃,肉甜味香,暢銷澳、港和東南亞地區;荔浦芋個大味香,享譽京城;三花酒、辣椒醬、豆腐乳被譽為「桂林三寶」;葡萄,味美甘甜水分足;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鮮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馬肉米粉最受稱贊;此外還有馬蹄、禾花魚、腐竹、靈川狗肉、恭城月柿、全州湘山酒等名優土特產。桂林辣椒醬、桂林三花酒、桂林豆腐乳、桂林西瓜霜、桂林腐竹、荔浦芋、陽朔金橘、永福羅漢果、全州湘山酒、恭城月柿、恭城椪柑、平樂沙田柚、灌陽紅薯粉、灌陽紅薯酒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美術陶瓷

各類作品,構思新穎獨特,形象生動,製作技術精湛,色彩古樸典雅,又富現代生活情趣。山羊壺、大琵琶瓶、象山壺、山水畫瓶系列等數十個品種先後獲自治區、輕工部獎勵,並在法國、西班牙、西德和日本等國展覽。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歐、亞幾十個國家和地區,開發的新產品——仿古兵馬俑,專銷美國。

玉石、竹木雕刻、瓷刻

桂林玉石雕刻歷史悠久,以陸川石、東興石、雖臘石、岫岩玉石、龍勝滑石等為材料,雕工精美,造型新穎頗具魅力,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出口東南亞、西歐地區。竹木以天然青竹和黃楊木為材料,運用線雕、浮雕、鏤空雕並借鑒中國畫技法,表現各種題材,主要有茶葉盒、花瓶、筆筒、煙具、竹筷、方竹手杖、屏風、鑲嵌壁掛等。瓷刻是在瓷器上雕刻各種花紋和圖案的工藝品,始於明代,有白坯和彩釉兩種,作品構圖請新,線條流暢,刻畫的人物神態生動,有較高觀賞和收藏價值。

金銀首飾

生產頭飾、項飾、手飾、服飾、掛件等5大類約500個品種,年產50萬件。工藝先進,做工精巧,具鮮明的民族特色。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還出品歐美、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寶石工藝畫

廣西寶石研究所開發生產。是寶石與繪畫結合的藝術器。以絢麗多彩的各類寶石為原料,切割拋光,顯現其原有色澤,運用中國畫、西洋畫技巧,根據寶石的形態,表現山川景觀、花鳥人物、民俗風情。

大理石製品

由桂林大理石廠等近10家企業生產。以本地出產的大理石為原料,生產各種規格的板材和台板,用來製作各種傢具、工藝品。其產品花紋美觀,色調雅緻,光潔度高,質量穩定。

芒編工藝品

採用本地野生植物,手工精心編織而成,有近千個花色品種,集廣西各地芒編製品風格之大成,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是現代家庭及賓館飯店的實用佳品。

陽朔畫扇

以當地楠竹為骨,以宣紙或絹帛為面。陽朔畫扇選料考究,工藝精緻,畫面內容多樣,全部由本鄉本土的農民畫家創作並手工繪制,畫扇以此而名。

壯錦

壯錦是桂林壯族婦女用各種顏色的絲絨和細紗精心織造的著名的手工藝品。壯錦多以壯族地區的動物圖形為圖案,線條簡練而明快,且色彩絢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桂林的旅遊紀念品,除上述代表性精品外,還有桂綉、梳篦、紙傘、手繪式屏風,針織裝飾物等。

閱讀全文

與桂林的獨特文化藝術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