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窖藏藝術在哪個國家

窖藏藝術在哪個國家

發布時間:2022-05-02 13:47:32

❶ 華盛頓國家廣場的地標建築

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是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地標,為紀念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石碑建築物的內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築,原本米爾斯的最初設計是在底部有開國英雄柱廊圍繞著華盛頓紀念碑,但在美國工兵處陸軍上校凱西被託付重新設計地基與塔身之後,他放棄了柱廊的構想,專注於方尖碑的建造,並將地基挖深、以古埃及的比例重新設計主塔。
1833年美國國會通過建案,建費用由全民樂捐,每人捐款上限為一美元,藍圖由米爾斯(Robert Mills)設計。其間因南北戰爭爆發,停擺了22年,1876年又重新復工,由美國陸軍負責,經費由政府負擔。整個工程於1884年12月6日竣工,並四年後開放觀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東面是國會大廈,西部是林肯紀念堂,北面是白宮,南面是傑佛遜紀念館,內牆鑲嵌著188塊由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登上169米高的華盛頓紀念碑,可俯瞰波托馬克盆地全貌。美國國會於1899年投票後決定:「華盛頓特區任何新建建築的高度不可以超過華盛頓紀念碑」[1]。
1853年美北長老會駐中國的傳教士丁韙良曾贈一碑文予美國華盛頓紀念館,由福建巡撫徐繼畲撰碑文文字:「華盛頓,異人也。起事勇於勝廣,割據雄於曹劉,既已提三尺劍,開疆萬里,乃不僭位號,不傳子孫,而創為推舉之法,幾於天下為公,乎三代之遺意。其治國崇讓善俗,不尚武功,亦迥與諸國異。余嘗見其畫像,氣貌雄毅絕倫,嗚呼,可不謂人傑矣哉!米利堅合眾國以為國,幅員萬里,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襲之規,公器付之公論,創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華盛頓為稱首哉!」
建築物構造 紀念碑高度 地上最高觀光高度 紀念碑尖頂高度 紀念碑頂部柱身幅 169.294米 152米 16.75米 10.5米 土台部的壁厚度 頂部觀光區牆壁厚度 紀念碑總重量 紀念碑石塊總數 4.6米 46米 82421公噸 36491個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於1964年對公眾免費開放,是一座長方形的五層樓高白色大理石建築,裡面收藏了許多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如: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用過的書桌、貝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電話機等,至20世紀90年代,這個館的藏品已達1600萬件。
游覽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從大草坪進入歷史博物館,直接進入的是第二層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懸自天花板的鏈球狀大鍾擺,是1851年美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復製件。在主廳正面牆壁上,是一面巨大的國旗繪畫。
參觀者最先步入的是一個小型放映廳,在這里可以觀看一個介紹1780年至1800年美國東海岸原英國殖民地,即「新英格蘭」農村生活的短片。從華盛頓雕像附近上至三樓,那裡是武裝力量、錢幣、紡織品展覽,還有珍貴的郵票展品紙幣約75000枚。
費用:免費。
開放時間:每天10:00-17:30,聖誕節不開館。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上西區(Upper West Side),是專注於人類學、古生物學、生物學等的博物館。建館於1869年,現有館員超過1200人,每年承辦超過100場特別展覽。該館的特色是其對於各大洲哺乳動物的收集,以及人類學的館藏。其人類起源館(Hall of Human Origin)是全美唯一此領域的專項展覽,展示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各個階段。
美國自然史博物館2006年獲得紐約州教育理事會授權,下設里查德·吉爾德研究生院(Richard Gilder Graate School),開辦了比較生物學專業。這是博物館截止至2013年唯一提供的學術項目。2009年11月,州政府核准館方頒發博士學位。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因而正式成為美國第一個、也是唯一授與博士學位的美國博物館。 國家藝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是一座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藝術博物館,常縮寫為NGA,隸屬於美國政府,由史密森尼學會管理。建築物本身分為東西兩棟,靠地下通道相通。
國家藝術館由美國國會創建於1937年,一開始是為了管理安德魯·威廉·美隆(Andrew W. Mellon)和山繆·卡瑞斯兩人捐獻出的收藏(主要是義大利藝術)。1941年3月17日國家藝術館的西棟建築正式開放給民眾參觀,西棟建築由建築師約 翰·盧梭·派普(John Russell Pope)所設計,東棟建築由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於1978年開放。此外,國家藝術館在1999年增設了一個雕塑公園。
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系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台、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動館的開放,標志著博物館的建築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這座建築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贊賞,也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貝聿銘的初衷是想設計一個大家都願意光顧的場所。他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 美國國會大廈(英語:United States Capitol),別稱國會山莊,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會山,坐落在華盛頓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東端。
在地理上,美國國會大廈位於華盛頓偏東處,但常被看作華盛頓市區的中心。華盛頓特區建築物地址的東西南北都是以國會大廈作為基準。
由於電視報道華府作出決定時多出現的是國會大廈,加之經常配合有「白宮方面宣布」的言辭,且其風格巍峨挺拔,導致不了解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國會大廈認為是白宮——美國總統官邸暨辦公室。
公眾可免費參觀國會大廈,但每天的名額有限;也可旁聽參議院或眾議院議事。
沿革
國會山第一次被議會佔領的時候, 1800
19世紀以來一直使用的國會大廈實際上是美國的第四個國會大廈。在1783年到1784年間,美國國會的開會地點是位於馬里蘭州安那波利斯的馬里蘭州議會大廈。1789年到1790年期間,使用紐約的聯邦國家紀念堂作為開會地點。1790年到1800年期間,開會地點是費城的美國獨立紀念館。
19世紀以來的國會大廈始建於1793年9月18日。喬治·華盛頓為它安放了基石,但是確切的安放地點卻已經無法考證。其早期的建造由本傑明·亨利·拉特孟彼和查爾斯·布爾芬奇等人監制。當政府於1800年將其臨時總部從費城遷到華盛頓特區時,等待他們的國會大廈仍是尚未完成的磚石結構。上院一側在1800年完工,下院一側在1811年完工。在1812年戰爭中,建築曾被破壞,後修復。後來隨著美國州數與議員數的增加,國會大廈也大幅擴建,並且建設了位於中央的巨型穹頂。
國會大廈是美國民主政治的象徵,1800年以來就是國會會議的召開地。國會議員聚集在此制定法律,美國總統亦在此宣誓就職、並且宣講每年的國情咨文。 美國國家植物園(U.S. Botanic Garden)建於1820年,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旁,馬薩諸塞大道50號。美國國家植物園是一座收集了美國及世界上4000多種不同植物的活博物館。同時也是美國唯一由農業部管理的一家植物園。
景點特色:
美國國家植物園佔地180公頃,在華盛頓特區東北邊的一片大綠地上。這里最著名的就是各式各樣美麗的花朵,高挺的樹木和其它植物。這里有大約9000種植物。植物園專門栽種科研或者教學用的植物。國家植物園是依據1927年國會的一項法案設立的。植物園的目標是開展研究和教育,進而改善環境。這個目標還包括保護樹木、花草和植物,並歡迎公眾參觀。 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位於首都華盛頓,於2004年開館,是一個專門介紹美洲印第安人生活、語言、文學、歷史以及藝術的博物館,每年約有400多萬人次造訪。
博物館的外形像是黃色的大岩石,讓人想起夕陽下的西部絕壁,分為五層,展覽面積23000平方米,收藏品可達80萬件,此外,還有12.5萬張圖片。館內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我們的宇宙:我們世界中的傳統知識形態」、「我們的人民:表達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生命:當代生活和身份」,對於非印第安人的參 觀者來說,博物館的80萬件藏品將向遊客揭示一個全新的世界,從中不但可以看到羽毛頭飾、戰斧、槍支、掛珠項鏈、編織籃、毛毯和陶罐等熟悉的印第安人傳統 服飾和生活用品,也有他們當代的民族發展和生活狀況。印第安人所希望的不僅是靜態地展示1萬年來的部族生活和文化,他們還希望能通過博物館接觸到自己的文物和當代文化。
在博物館的四周種植了各種具有特色的植物,花團錦簇,爭奇斗艷。在草坪上還散布著超過40塊古代印第安人建築中常用的岩石,它們象徵著歷史在這片土地上的延續。 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座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東南方,成立於1976年7月,是史密森氏學會創建的眾多博物館之一,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有關飛行的專題博物館。
平均每年接待遊客400多萬,在成立的第一年參觀人數曾超過1000多萬人次,創美國各博物館最高紀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博物館,是由玻璃、大理石和鋼材 構成的現代化建築。
博物館的24個展廳共有18000平方米的展覽面積。各展廳陳列飛行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各類飛機、火箭、導彈、宇宙 飛船、及著名飛行員、宇航員用過的器物。除體積過於龐大的採用模型外,展品絕大多數都是珍貴的原物或備用的實物。館內陳列品沒有「請勿動 手」的標牌,觀眾可以自己動手操作,觀眾和記者可以隨意拍攝展品。
博物館的正廳命名為「飛行里程碑」,形形色色的飛行器或懸吊在大廳天花板下,或停放在寬敞大廳的地面上。這里有最原 始的飛行器:中國古代的風箏和火箭的模型;蒙特哥菲爾兄弟飛越巴黎上空的熱氣球復製品;以及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飛機。在萊特兄弟飛機的近旁,陳列著 「阿波羅」11號登月艙。
在空間飛行器展行里,除美國展品外,還展出世界各國發射的衛星及航天器的復製品。有美國「阿波羅」和蘇聯「聯盟」號 飛船實現對接的模型。能深入其中看個究竟的美國天空實驗室吸引了無數觀眾人內參觀。這個空間軌道站高,呈圓筒狀15米,內徑7米,分為上下兩層。觀眾沿舷 梯進艙,可以看到裝有各種儀器設備的實驗室,及貯存水、食品和器材的庫房。
全館有各種類型的真正飛機共265架,從萊特兄弟的第一架飛機,到創下時速7296千米的X-15火箭飛機。這 265架中相當一部分陳列在反映二次世界大戰的展廳里。該廳陳列了美國的「野馬」、日本的「零式」、德國的「梅塞施密特」、英國的「噴火」等馳名於世的各 種戰機。被繳獲的希特勒的秘密武器—V-2飛彈實物,也矗立在展廳中的顯赫位置。展廳中還站立著許多與真人同樣大小栩栩如生的戰時王牌飛行員的蠟像,牆壁 上則掛滿了激烈空戰的照片和繪畫。
飛機發動機、火箭和導彈、衛星和飛船等,都有專館陳列。博物館的電影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寬銀幕立體場電影場,它有一幅5層樓高、33米寬的銀幕。走進以愛因斯坦命名的宇宙空間館,新型的天象儀顯現的9000顆各種星球、星系、星雲、則使參觀者身臨其境地進入了無窮盡的燦 爛蒼穹。 華盛頓赫希洪博物館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東北方,是美國唯一以環形投影建築設計的博物館,360度投影屏幕將照亮建築外觀,不斷變化的圖像和聲音,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體驗。11個高清晰度視頻投影儀,影像將無縫交融在一起。
重要特色:館內外和雕塑園中藏有羅丹、穆爾、穆尼奧斯和列肯斯坦的大型雕塑作品;室內陳列德·庫寧、沃霍爾、里希特的畫作;考爾德的活動雕塑作品;膠片系列
史密森尼博物院的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在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廈之間。另有六座博物館和國家動物園設在華盛頓的其他地方。庫珀·休伊特、國立設計博物館以及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喬治·古斯塔夫·海伊中心設在紐約市。
在史密森尼內待建的最新博物館是國立非裔美國人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它將建於華盛頓市的國家廣場中。藝術和工業大樓已關閉,迄待修繕。 弗利爾美術館以珍貴稀有的東亞文物聞名於世,其中,屬中國和日本的收藏最多。美術館的創始人弗利爾醉心於迷人悠遠的中國文化,因此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很多中國古代珍寶。這里收藏了近3萬件的文物,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更是達到了1200多件,屬全美國之最。
館內最值得一看的是中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物以及良渚文化時期的絕世玉器。商周的青銅和良渚的玉都是中國古代文明中最有影響力的文化財產之一。此外,這里還收藏著一副相當完整的南宋時期《洛神賦圖》白描本,它是《洛神賦圖》存世的9卷中的一款,其他幾款散落在北京故宮、大英博物館和遼寧博物館。這些千年的寶貝如今被妥善的放置在弗利爾美術館里,等著親切的中國參觀者的來此拜訪。 賽克勒藝術館位於華盛頓國家大草坪中段的南邊,於1987年9月正式開放,賽克勒藝術館是一座古典主義風格的坐北朝南四層小樓。
賽克勒美術館藏有種類繁多的中國玉器,既有璧、琮、璋、璜、圭等形態規整的玉禮器,也有戈、鉞、刀等威風凜凜的玉武器,更有猛琥、蒼瓏、鳳鳥、飛鹿、神人等生動活潑的像生玉,還有玉劍具、玉杯、玉帶鉤、玉鐲、玉洗等實用器,其中不乏精品、珍品。玉器絕大部分是賽克勒博士的生前收藏,其中商代銅卣與玉串飾,特別引人注目,可以說是賽克勒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不僅因為是其精美,更在於組合及其所含的意義。正如展覽說明所雲,青銅卣呈現出典型的商代風格,形體規矩,大小適中,製作精細,裝飾精美,蓋、身外壁裝飾形象生動的夔龍紋,並以四齒牙形突棱將紋飾分為四組,前後、左右呈對稱狀分布。銅卣提梁缺失,美中不足。銅卣內藏有15件玉管,原可能為一串飾,玉管大小、形狀略有差別,質地、色澤、工藝基本一致,少數玉管外壁飾陰紋,為商代玉器上常見紋樣。據說銅卣發現時,玉管就藏在銅卣裡面。為何玉管放在銅卣內?有何含義?有學者認為是為了祭祀需要,也有學者認為是長江流域商代方國的風俗。但從銅卣與玉串飾看,都是實用器,銅卣是酒器,玉串飾是裝飾用品,因此也不排除是物主的生前藏品,因某種特殊原因窖藏,或是用於陪葬。 國立非洲藝術館位於國家廣場獨立大道西南950號,1964年開放,是美國唯一的純粹以非洲藝術為對象的博物館。
藝術由Warren M. Robbins於1964年創建,從來未去過非洲,也並沒有在博物館或藝術領域內工作。他對於創立非洲藝術館的想法源於60年代早起的一次旅行。當時他是美國駐伯恩的文化隨從。某日他參觀漢堡一家古董店,那裡收藏的非洲雕塑吸引了他。他買下了32件。從最初的購買開始,在家裡形成一個小博物館,在當時人權運動遭遇混亂時期,這也是他所做的一份文化交流。六年後,當聽說19世紀廢奴運動領Frederick Douglass在國會山的房子要出售,便買下了這座房子,他將那裡視作非洲藝術館,將自己的收藏進行展出。他購買了同一個區的九家房產,個人收藏也日益擴大。當博物館擴大到擁有五千作品時候,他開始請求國會,要求其成為史密森機構的一部分。1987年,搬遷到國家廣場,被重新命名為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1983年前,Robbins一直擔任那裡的館長。1987年,Cole成為亞特蘭大Spelman學院首位美籍非裔女性領導者,該學院也是美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黑人女性大學。

❷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與研究

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學校正在修建操場的施工工地上,轟鳴的推土機成了一個巨大驚喜的發現者:工人們走到車前扒開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隨著這次偶然的發現被開啟了!窖藏東西長8.6米,南北寬6.7米,搶救性的青州佛像考古挖掘工作迅速展開,考古人員採用局部發掘的方式,整整工作了七天七夜,覆蓋著泥土的佛像逐漸顯露出本來面貌。
謎團從考古發掘的開始便不期而至:這里為什麼會集中埋藏著佛像呢?在窖藏坑被發現之前,當地人知道這里曾存在著一個古老的寺廟,縣史書上記載叫龍興寺。龍興寺在公元500年前後就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寺院,此後香火繁盛長達800多年。但公元1300年前後,龍興寺卻奇怪地消失了。
在進行完修復和拼對之後,佛像的總數達到400餘尊。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一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深度不到3米的窖藏坑內,為什麼會埋藏著數量如此之多的佛像呢?
考古學家從題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完成於公元五到六世紀,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南北朝時期。 青州,地處山東半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曾經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許多留存的遺跡仍在默默講述著這座古城往昔的輝煌,青州佛像的出土又將開啟哪些來自遙遠歷史的秘密呢?
自佛教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國後,中國人開始了製造佛像的歷史。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製作先後受到中亞和印度的影響。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數量不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帶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佛像面部的顴骨微微突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的形象,這樣的造像風格被稱為秀骨清像。不僅如此,從印度遠道而來的佛只是到了中國後才穿起寬衣大袖褒衣博帶的長衫。佛像上的漢化風格是當時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漢化傾向的一個縮影。
戰亂與分裂沒有阻斷南北朝時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權的草原民族開始向南方王朝的漢族文化學習,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最為活躍。青州自古就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歷史上一度從屬南朝,南北文化長期在這里交匯,在佛教造像上自然響應並且主導了造像的漢化風格。接近漢人的體態和中國傳統樣式的長衫,這種瀟灑清秀的風格一直延續到公元六世紀上半葉的東魏時期。但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紀中期以後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徵完全被新的造像風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幾乎消失,而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風格相比,北齊造像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美的身段,早期從印度傳入的藝術風格再次成為主流。
在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時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胡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青州進行經濟和文化活動,與異域的交流也體現在同時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的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採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著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他們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 然而,「曹衣出水」的樣式為什麼會從萬里以外的西域傳播到青州,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因為,在青州以外的地區,同一類型的造像並沒有被發現。那麼,它們會是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而來,或是像很多史學家推測的那樣,是從越南地區進入中國南方,又從南方沿水路進入青州?但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新的樣式傳入青州後,工匠們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法與之相融合,於是,一批面貌新穎的佛教藝術造像在北齊時代出現了。
在古代,製作造像的同時大都還會再製造一個底座,在底座上刻印上有關這座造像製造的信息。但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這批佛像中,卻幾乎找不到一件刻印著題記的底座。而佛像底座也沒有在繼續的挖掘中出現,它們到底去了哪裡?
在青州佛教造像挖掘出土之後,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考古學家,數量如此之多的精美佛像為什麼被埋入地下,以及佛像被人為砸毀的原因。
在窖藏坑的中部,有一條從坑口深入坑底的斜坡,這應該是當年的挖掘者特意留下的,為了方便運放石像。窖藏坑內的造像絕大多數都被嚴重毀壞,但這些被毀的造像殘件在坑內仍然排放有序,大致按照上中下三個層次放置。較完整的造像放在中部,殘碎的造像上面用較大的造像殘件覆蓋。在放置於最上層的一些造像的頂部,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葦席留下的紋理,這說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葦席覆蓋。種種細節說明,這是一次有計劃的、精心安排的掩埋行動,掩埋者很可能是對佛教極其虔誠的信徒。他們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掩埋佛像,真正砸毀佛像的人又是誰呢?
在一些佛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燒的痕跡和修復的痕跡,這很可能是在南北朝時期的歷次毀佛滅法運動中被砸毀,又在此後隨著佛教的重新興盛而被修復。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對龍興寺佛像埋藏時間的考證很快出現了新的線索。在龍興寺窖藏坑內發現的幾件造像,根據鑒定為北宋時期的佛像。在一件佛像上還發現了「北宋天聖四年」的字樣,北宋天聖四年也就是公元1026年,距離南北朝時期的最後一次滅佛運動已近500年。如果是這樣,那麼之前關於佛像毀於南北朝滅佛運動並在此後被埋葬的假設就不會成立,因為在北宋的歷史上並沒有關於滅法毀佛運動的記載。 到底會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佛像在泥土的隱埋中沉睡了如此漫長的時間呢?考古學家將目光投向了青州附近出土的一塊石碑。
石碑上面的文字或許就是打開青州佛像之謎的鑰匙。
楊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他介紹說,臨朐縣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也發現過一大批和青州造像基本上時代和造像特徵接近的古代佛教造像。這批造像出土的時候同時出了一個造像記,記述了當地有一個叫明道寺的廟,裡面有僧人看到了一些當時古代已經殘破的佛像,就做功德把這些殘樣都收集埋起來,埋的時候上面還做了一個舍利塔。做這個功德時,有當地的地方官還有周圍大廟的僧人也來參加,一個很盛大的法會,並刻了一塊碑記。石碑上的文字詳細記錄著
參加法會的有當時龍興寺的主持義永禪師,而儀式的日期在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這個日期與龍興寺的窖藏應該屬於同時期。從這個線索可以推測,在北宋這個時期,青州地區的寺院應該盛行著一種隆重的法會,寺院的僧人將早年在各種滅法活動中損壞的佛像或者經年累月破舊的佛像集中起來,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將它們埋葬起來,以積累功德。於是,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龍興寺的窖藏中,以曾經發生過滅法運動的南北朝時期佛像居多,而隋唐到北宋的佛像卻十分少見的原因了。 然而,還有一個疑惑仍然困擾著人們:假設這些前代的佛像在北宋時期被埋葬,歷經幾百年時間,他們身上的貼金彩繪估計早已褪去了。而直到今天,這些千年以前的佛像仍然散發著動人的光澤和炫目的色彩,這又如何解釋呢?
有關青州造像的種種猜測與疑惑至今仍無法尋找到最終的答案。
或許,答案已不再重要。偉大的藝術品穿越千年歲月,閃現奇異光彩,這本身就是奇跡。

❸ 歐洲的藝術風格

答案有點多(轉載自網路)

奇天(成立於2006年)為您解答。

歐洲五大藝術風格分別為羅馬式風格、哥特式風格、文藝復興式風格,巴洛克式風格以及羅可可藝術風格。


羅馬式藝術風格 現在人們普遍所說的羅馬式建築,羅馬式花園,羅馬式畫風都是指歐洲在11~13世紀的藝術風格,主要泛及整個西歐和大部分中歐地區。 主要表現在建築,繪畫等主要藝術作品當中。其中因地域不同而又各有區別。 在建築方面,最典型的是教堂 羅馬式教堂建築藝術 自公元1096年開始的十字軍東侵,使歐洲興起宗教的熱潮,封建主對宗教的狂熱達到如醉如痴境地,他們全力為自己領地興建規模壯觀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曼內斯克」即羅馬式。而這個時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塑、繪畫等都成為與教堂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因此在美術史上統稱為「羅馬式」。 羅馬式建築外觀巨大、繁復,但裝飾簡單大方。最特別的是建築的屋頂,羅馬式風格建築的設計都是一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看過《達芬奇的密碼》嗎?裡面提到的拱頂石就是建造拱頂最重要也是最後才放入的。 說到羅馬式建築不得不提到雕塑。教堂雕塑也是十分典型的,其在教堂建築中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為藝術不應該獨立存在,每種藝術都得以自身的手段和方式為建築所創造。在這樣的觀念下。雕塑、繪畫都是臣服建築這個主體。常常運用杏型結構 在羅馬式風格影響下,雕塑家把作品創作得緊湊、復雜、色彩豐富。在不同國家有著不同風格.德意志的很具感染力;義大利的神聖;西班牙的很簡單。。 當時的繪畫風格多用象徵性的手法來表現活動或環境,不是很注重真實的表達。而更多的是表現人物,運用了誇張、變形等構圖,強調整體效果,突出細節。

哥特式藝術風格 起源和發展與11世紀和12世紀,由於社會的新階級-中產階級的崛起,他們不再為貴族所用。成為自由貿易者和手工藝製造者。隨著王權的限制,商業和城鎮開始發展起來。 其實在中世紀,宗教統治幾乎可以抗衡王權的威力,而那些神職人員可以說對建築物建造風格影響很大,他們成為了城市裡主要角色。而宗教資產也十分雄厚,主教和資產階級投資,建造更加宏偉的新教堂. 哥特式教堂中每一種構造元素都很高聳,尖細。就象指向天空的利劍,彷彿屋頂直通天堂。盡其所能的接近上帝,這就是哥特式建築千方百計想要實現的。 最著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黎聖母院了 哥特式教堂建築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沒有實體牆壁,而是利用雕塑裝飾來追求輕佻飛揚,垂直的的風格。雕塑不再是臣服與建築,地位與前面提到的羅馬式建築中的雕塑提高了一個很高的檔次,而且創作的精細程度也是嘆為觀止的。 在哥特式藝術風潮盛行的時代,由於教堂沒有可供作畫的實體牆壁,所以,教堂壁畫在那個時期是幾乎看不到的。但是,民間的世俗壁畫依然存在,內容多是騎士和宮廷故事。 哥特式風格的繪畫表現出一派美好和諧,沒有痛苦和折磨的世界,顯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哥特式繪畫又被人評論為脫離現實的繪畫風格。 其實,當時大有發展的是一些次要藝術,比如:玻璃彩繪、掛毯等等。

文藝復興式藝術風格 起源於15世紀初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也是影響近現代藝術風格最明顯的一種藝術風格之一。 這個時期的建築雖相對來說沒有繪畫出彩,但是也可以說得上大有成就,大膽運用「透視法」就是在這個時期興起的。也就是這樣,藝術和實際工程融入一起,應該算得上是「設計」了吧。隨著這個觀念的產生,以前被稱為「工匠」的藝術家們變成了知識分子的身份,也許就是「設計師」的鼻祖。 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這三個偉大的人 為世界藝術節,科學界,文學界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遺產。

巴洛克式藝術風格 巴洛克一詞原來意思是長得不好看的珍珠,指怪誕、扭曲的藝術作品。現在我們定義的是浪漫、愉悅、多彩多姿。 整個17實際至18世紀中葉,巴洛克式藝術席捲了整個歐洲,有些甚至到了拉丁美洲。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在當時以宗教思想為主的近代,它的出現確實違背了教會認同的審美法則,所以受到主流社會的不屑。 巴洛克強調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喜歡幻想,一引誘人的意識為目標,因此,它被稱為「天主教教堂」的藝術工具。其實當時天主教教會正竭力吸引異教徒重返天主。所以,必須可以展現其庄嚴、雄偉的氣派,激起信徒的信心。 巴洛克時期的雕塑藝術分兩種:一個是用來裝飾或者補充建築的,另一個是真正獨立存在的雕塑。 Gian Lorenzo Bernini就是此段時期傑出的巴洛克風格的設計雕塑大師 梵蒂岡聖彼得廣場Piazza San Pietro就是出自他設計 巴洛克式繪畫風格,為了達到一種特殊的效果,通常會幾種藝術風格同時運用,,藝術家可以從上到下根據視角的不同,設計出風格迥異的變化,這種風格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期巴洛克藝術時期之後的洛可可時期,承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直接運用於教堂的天花板上,創作的作品華麗,雄偉。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in也是這個時期繪畫巨匠,還有Pieter da Hoochvv、Jan Vermeer 米開朗基羅也創作過巴洛克風格的作品 17世紀宗教告誡人們:生命是脆弱的物質不過是過眼雲煙。這集中表現於《聖經》的《訓道篇》的一切皆虛空。光及死亡必然是17世紀道德思想的主軸。 歐洲藝術風格不僅僅只是這籠統的4個分類,多種多樣的文化造就了社會多彩多姿的藝術形式,供後人慢慢揣摩。世界多元化的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珍惜每一種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風俗,那就是我們享用不盡的寶藏。

洛可可式藝術風格 洛可可(Rococo)藝術風格產生於法國18世紀。「洛可可」是法文「岩石」的復合詞,意思是此風格以岩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是巴洛克風格與中國裝飾趣味結合起來的、運用多個S線組合的一種華麗雕琢、纖巧繁瑣的藝術樣式。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讓娜·安托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的一個金融投機商家庭,後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被封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導下,產生了洛可可藝術風格,使17世紀太陽王照耀下有盛世氣象的雕刻風格,被18世紀這位貴婦纖纖細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紀法國藝術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經成為歐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國宮廷,把這種靡麗之風傳出國界,甚至傳到中國的圓明園。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一些不嚴格遵循法國古典主義法則的因素而產生的,它並不是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必然後果。它的遵循理論是「師法自然」。人們都在談論「師法自然」,但是,我們從現代角度去看,他們所謂的對自然的模仿只是讓自然服從於社會的心血來潮,而這個社會並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並且充滿著對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備。這時的藝術家們對貴族俯首帖耳,同時貴族階級又要求他們唯命是從。法國人的這一發明使教會中心真正轉向沙龍中心,而這時的沙龍已與過去不同,各種繪畫展覽都被稱之為「沙龍」。畫家、雕塑家、木刻家、銅板畫家、珠寶商、金銀器皿商、細木傢俱商、理發師、裁縫、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對洛可可這種在結構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礎上綻開的美艷之極的花朵趨之若鶩。在每個角落,在高談闊論的男子和楚楚動人的女子周圍,從木器、水晶器皿、糕點、大理石、地毯到陳列櫃及裡面的餐具,從四輪馬車到轎子,從前廳到卧室,洛可可風格無所不在。這是上流社會的藝術,它濫用著並且吸幹了藝術家們的殷勤,用竊來的愛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藝術家們的注意力。這種不斷向上攀緣的結構盡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輝,但它卻被禁錮在高雅文化周圍,漸漸地疏遠了其天然的源頭。令人遺憾的現象出現了:這種蜿蜒纏繞的曲線,限制了裝飾師們在空間中實現全面發展的自由,並且總是把它導向為使人難以擺脫的社交活動服務的軌道,而這種裝飾藝術正是順應這一需要才得以問世的,它成了王公貴族的俘虜。 洛可可藝術的靈魂式人物是繪畫大師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風、車把手、門的正面、首飾盒和瓷器上,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繪制了牧歌式和田園曲式的愛情神話故事題材。布歇和藹可親,慷慨大方,注重享樂,受到男男女女的喜愛。他和自己的時代不斷地交換看法,詢問個人和這個時代應該做些什麼來愛這些男女,並獲得他們的熱愛。他因此獲得「皇家首席畫家」的稱號。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賞識的兩位藝術家:皮加爾和法爾科奈。 讓.巴蒂斯特·皮加爾(1714~1785)訪問過義大利,是爭取羅馬大獎——王家繪畫雕刻學院為優秀學生提供赴設在羅馬的法蘭西學院進修而設立的競賽獎,失敗之後自費去的,足見他對義大利藝術的嚮往。他在羅馬作的《系鞋帶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時,為他贏得進入王家繪畫雕刻學院成為院士的榮譽,而且以此稿完成的雲石像連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傳信的維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當作禮物贈給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他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為原型作寓意像的《妝扮友誼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愛神擁抱友誼之神》非常精彩,他把這位藝術保護人表現得既高貴又親切,既聰慧又迷人,他有別於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藝術風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隨希臘古風,為他一生的創作畫出句號。他的這一面,在其學生烏東的藝術中得到了發揚。 與皮加爾齊名且是對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爾一樣出自讓-巴蒂斯特·勒穆瓦納門下,也在羅馬大獎爭奪中敗陣。但他安心留在法國而未赴義大利「朝聖」。他終於成為洛可可雕刻最傑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於蓬帕杜夫人,領導了著名的賽夫里陶瓷工廠,又接受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委託作《彼得大帝騎馬像》。 法爾科奈的靈氣和秀氣,無人可及,他把法蘭西雕刻的優雅柔美風格推到了頂點。他鑿下的年輕女性,個個都是嬌小玲瓏,苗條婀娜,風流嫵媚,充分體現法蘭西的品格,而且她們不再是吉拉東的寧芙,雖然嬌美卻尚不許凡人觸動,而是以玉溫香馨的青春之體在邀人愛憐了。法爾科奈的作品不但造型生動,而且人物情態豐富細膩。蓬帕杜夫人的時代造就了他。 洛可可風格是宮廷藝術,它起源於上層社會的需要。大部分製造這種藝術品的工匠在個人生活中是與它完全無緣的。比如塞夫里皇家瓷廠的瓷器,被用於國家的社交場合,就像今天的英國皇家將它們用於歡迎來訪的外國元首的國宴上。洛可可裝飾風格本身就成為這種盛宴場合的特色。塞夫里瓷器的設計由國王親派的法爾科奈、布歇等藝術家完成,具體製作的工匠們沒有錢也不能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使用它,只有那好趕時髦、朝三暮四的貴族使用。 這種製造和消費特有循環圈,促成了貴族互相攀比的風氣和設計走向極端奢華的兩種現象。18世紀堪稱是馬車的黃金時代,達官貴族都擁有代表自己權勢和等級的馬車,相互攀比、競相爭艷。具體表現為:選用最上乘的木料做骨架,馬車的款式奇異,以曲線居多,紋樣多以植物為主,穿插一些優美神話故事為題材的裝飾畫,色調常以紅、黃為主,再以金色統一整體,以昂貴的造價獲得華麗氣氛。這充分顯示出貴族的審美情趣,同時,我們也為匠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如此精妙的作品而贊嘆不已。 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審視18世紀的洛可可藝術,應該說蓬帕杜夫人是那些喜歡豪華風格者的代表人和組織者,有「眾望所歸」的特徵。所以,才有洛可可風格作品出現後在貴族引起「共鳴」的時尚。也可以說,貴族們崇尚華麗的風氣,誘發了洛可可藝術。當時上層社會的男男女女無不熱心並親自參加工藝活動,以至於這些舉動有的達到令人譏笑和荒誕不經的地步。16世紀,當衰敗的瓦盧瓦王的國王查理九世答應送給西班牙國王一支他親自製作的槍時,那位西班牙大使為之驚詫不已。18世紀,路易十六的妻子瑪麗成天抱怨他的丈夫沉湎在他的作坊中,甚至無暇顧及妻子,路易十六在他的作坊中潛心鑽研的是鍾和鎖的奧秘。在這兩例中我們似乎瞥見了那些把命運強加於他們身上的角色不相適應的悲劇性人們。這些人在體力勞動中發現了一個聊以自慰的世外桃源。但這對於不理朝政的帝王來說卻是不祥之兆。 風靡一時的奇想多變的洛可可風格隨著蓬帕杜夫人的亡故而終止,被路易十五另一情婦杜巴利夫人倡導的新古典主義而取代。但是,洛可可風格的璀璨之處,自有它超時代藝術生命力所在,現代人都公認它是19世紀下葉新藝術運動的前奏。而那些倖存的藝術精品,至今還散發著光芒,並向人們述說著那個歲月的時尚和人們不知道的故事。

❹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簡介

發掘地點: 山東省青州市
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於寺院遺址的最北部,南北長 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有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佛教美術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的實物資料。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發掘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傑出成就,為研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及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經過我館業務人員日復一日地整理、拼接、粘對,這些曾慘遭破壞的藝術珍品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佛像精品先後在美國、日本、德國、瑞士、英國、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舉辦了精品展或大型專題展。當人們看到那些面帶微笑的佛像、衣著雍容華貴的菩薩、呼之欲出的飛天、生動活潑的護法和多姿多彩的荷蓮時,無不被其深深折服。
2001年秋天的德國柏林,亞太文化藝術節,來自中國的「青州佛教造像藝術展」,第一次在海外展出,33件展品以異常奪目的光彩征服了世人。這些精美的佛教造像來自中國山東濰坊的一個小城——青州。

❺ 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介紹

青州龍興寺出土的大批佛教造像,多數形體較大,包括北魏至北宋延續 500 年的石 、 玉、 陶、 鐵、 木和泥造像 200 余尊,其中以北齊時期石像最多,有佛、 菩薩、 弟子、 羅漢 、 飛天、 供養人等多種題材。造像有浮雕 、 鏤雕、 線刻、 貼金、 彩繪,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具有極高的藝術水準。為山東地區北魏至北齊時期的石佛造像提供了一批珍貴的斷代標本。以北魏、東魏、北齊造像為主的佛教窖藏,位於中國北部山東省的青州市。

❻ 在英國拍賣的虎鎣到底是啥

虎鎣,是圓明園被搶的稀有西周青銅器,距今約3000年,就是在祭祀時奉獻使用的一個容器具。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因其精美獨特的造型、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頸,寬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原應有連鏈,現已失。肩部飾捲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雲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

蓋內鑄銘四字:「自乍(作)(供)(鎣)。」「乍」字反書。可能是共字,與共字通常作、形較異。器自名為「鎣」,是盉的一種別稱。「共」作為器名的修飾語,尚屬首見。共是供的初文,《廣雅·釋詁二》:「供,進也。」《玉篇·人部》:「供,祭也。」《廣韻·鍾韻》:「供,奉也。」「供鎣」明確了此器的用途,即作為祭祀時奉獻使用。

關於「虎鎣」這一世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銅盉標志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依據充分,科學合理。

(6)窖藏藝術在哪個國家擴展閱讀

這件青銅「虎鎣」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後一直由其家族收藏。一百多年以來,這件文物銷聲匿跡,直到今年3月,一則「西周青銅器『虎鎣』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引起關注。

國家文物局隨即開展信息收集、協商談判、協調聯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在基本確認「虎鎣」為圓明園流失文物後,數次通過多種渠道聯系英國相關拍賣機構,希望通過協商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這未能阻止這次拍賣。2018年4月9日,拍賣機構負責人通過郵件明確表示拒絕撤拍。10日,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並譴責該機構執意拍賣流失文物的行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開展流失文物追索。

4月11日,青銅「虎鎣」以41萬英鎊價格在英國成交。

轉機出現在4月28日,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相關拍賣機構負責人郵件,郵件稱青銅「虎鎣」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駐英國使館和國家博物館,穩妥有序地開展青銅「虎鎣」的鑒定接收等各項工作。

9月,國家文物局代表團在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的見證下,在中國駐英國使館成功舉辦青銅「虎鎣」捐贈接收儀式。11月23日,青銅「虎鎣」安全抵達北京。

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舉行。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出席儀式,雒樹剛為青銅「虎鎣」揭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交接劃撥文物清冊。

❼ 曹衣出水形容哪個藝術

01 繪畫

曹衣出水用來形容繪畫的藝術形式精湛。"曹衣出水"又稱“曹家樣”是由中亞曹國的北齊曹仲達創造的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

曹衣出水用來形容繪畫的藝術形式精湛。“曹衣出水"是與"吳帶當風”相對的一個概念,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畫中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前者筆法剛勁稠疊,所畫人物衣衫緊貼身上,猶如剛從水中出來一般;後者筆法圓轉飄逸,所繪人物衣帶宛若迎風飄曳之狀。

" 曹衣出水"又稱“曹家樣”是由中亞曹國的北齊曹仲達創造的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圖畫見聞志》說曹仲達的人物畫,衣服褶紋多用細筆緊束,似衣披薄紗,又如剛從水中撈出之感,後人因之命名。

曹仲達,原籍西域曹國(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一帶),生卒年不詳。官至北齊朝散大夫。記載中說他善畫佛畫,也長於泥塑,所做佛畫,到了唐代被稱為“曹家樣”,與“張家樣”並稱。曹仲達的“曹衣出水”畫法,與唐代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並稱。唐代又將曹仲達的佛畫風格稱為曹家樣,與張僧繇的張家樣、吳道子的吳家樣、周昉的周家樣並列,奉為典範,對佛教繪畫及雕塑都具有重大影響。他來自西域,繪畫風格帶有異邦色彩,但到中原後又受到漢族美術的熏染,相互融合,受到當時人的贊許和肯定。據記載,他還畫過盧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紹宗等人的肖像,又畫過《齊神武臨軒對武騎圖》、《弋獵圖》及《名馬圖》,這些作品皆早已不存,但可知他也擅長肖像畫及描繪貴族生活等題材。他的藝術風格在現存的北朝佛教造像中仍可見其彷彿。

他畫過許多佛陀、菩薩、可惜沒有作品流傳下來。不過這個風格卻在龍興寺的出土佛像上找到了。1996年10月在山東青州龍興寺遺址發現了窖藏的400尊佛教造像。時代跨越從北魏至於北宋,(跟敦煌藏經有大致相近的時間跨度與最後的封藏時間,一樣具有不解之謎。)龍興寺北朝作品,體現了畫史上著名的“曹衣出水”樣式。《點石齋叢畫》:“用尖筆,其體重疊,衣褶緊穿,如蚯蚓描。”此法用筆最宜沉著。北宋陳用志,明丁雲鵬、陳洪授等人作品,系基於此法之發展。

閱讀全文

與窖藏藝術在哪個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