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消失有什麼現狀

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消失有什麼現狀

發布時間:2022-05-03 08:21:03

❶ 正在消逝的中國民間工藝

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

很多朋友都看過,黃宏,魏宗萬,趙亮等主演的電影《鬼子來了》.裡面有一段很有趣的情節,就是鬼子的少佐把魏宗萬彈棉花的工具當作了樂器,讓魏宗萬等人進行演奏,魏宗萬等人就唱起了彈棉花的歌:「彈棉花來彈棉花半斤棉彈成8兩8........」
這個電影里邊的故事情節非常有趣,但是在無意或是在有意中,使關中見到了一個正在消失的民間手工工藝--彈棉花.

彈棉花這門手工的工藝技術,從中國有歷史記載以來就應該出現了,大約在商末周初時彈棉花的技術就應該應該基本成熟,並且基本沒有什麼變化。彈棉花的工具比較簡單,一個木錘一個棉花弓.彈棉花時將弓用一跟繩子吊在空中弓弦的位置正好在被彈的棉花上,彈棉花的人一手握住弓背一手拿木錘敲打弓弦,弓弦在敲擊之下,發出「嘭嘭、啪啪、嘭嘭啪啪...」有節奏的聲音。棉花弓的弓弦在過去一般都是用牛皮繩子或者牛筋做成的,彈力很好。在彈棉花人的敲打下,弓弦將被彈的舊棉花打的非常蓬鬆就如同新棉花一樣.
後來彈棉花的工具逐漸進步,但是牛皮繩子卻很少了。一般的弓背也都使用了有韌性的木頭做成,弓弦也由牛筋或者有彈力的繩子變成了鋼絲繩,但是鋼絲繩的效果始終達不到牛筋的效果.被彈的棉花大部分都是人們用過幾年的舊的棉花或者是剛摘下不久曬乾的原棉.棉花的裡面比較臟,土也比較多,所以彈棉花是個很臟的活,半天下來彈棉花人帶的口罩嘴和鼻孔的地方都是黑黑的,頭發上眉毛上都掛滿被打散的細細的棉花白白的像個聖誕老人一樣。一般大人們都不讓孩子們在近處圍觀,孩子們只是遠遠的看著。

現在做這個手工的人越來越少了,彈棉花的工具也大部分換成了電動的工具。雖然山區里有些地方還有手工彈棉花的,但是人們要彈的棉花卻越來越少了。這門手藝可能不會因為不需要而消失,而會因為人們沒有需要彈的棉花而慢慢消失。

箍桶:

箍桶是江南一帶的手工工藝,尤其是在江浙一帶為多。
箍桶的藝人一般是專業性的,他們一年四季大都從事這個行當,所箍的不光是木桶,還有澡盆、馬桶等生活器具。但是最多的還是木桶。箍桶這個行當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時期。那時後的江浙一帶屬於吳、越的國土,很多貴族在家裡都開始使用木桶,這個行當也就在那個時候開始興盛起來,以至於一直延續到現代。進入到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樓房逐漸取代了平方,擔水吃也已經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事情,箍桶這個古老的行當的路也就越走越窄,很多箍桶世家的手藝也就失傳了。但是在一些農村還有箍桶藝人的存在,他們還在從事著這個市場越來越小的行當。
箍桶是門精細的手工,要做好一隻桶,需要很多道工序,箍桶匠要精通竹匠、木匠、油漆工的活。箍桶之前首先要選好木材,然後將材料烘乾,烘乾後的木板要造型,造型是個比較復雜的環節。要將桶的大小計算好,根據大小計算出要用多少的木板,再把木板用刨子將木板刨成長長的梯形,桶地做成後用線鋸鋸成原形。然後開始箍豎板,箍好的桶最後是油漆,一件箍好的桶雖然是生活用具,但是也是一件工藝高超的藝術品,好桶可以使用很多年。箍桶的工具很有講究,一般都是箍桶師傅把自己的需要告訴鐵匠師傅,由鐵匠師傅定做,像一般木匠用的刨子等工具在箍桶匠手裡就會不順手。但是現在連鐵匠師傅也很少了,會做箍桶工具的鐵匠師傅就更少了。
箍桶這個手藝現在還沒有消失,但是它卻正在消失,真實不知道它還能夠保留多久?

漆器:

前一段時間,曾在中央電視台二套鑒寶欄目看到一套保存完好的八件套漢朝時期的漆器,真的使人大開眼界。歷經2000年的歷史,漆器仍然光彩如新,確實不可思議,最後專家給出的市場價格我並沒有細聽,我只是在注意這件堪稱國寶的工藝品。
中國的漆器工藝的成熟期應該是在夏朝時期或者還要早一些,只是由於漆器做為木製品在保存上面的難度,使得更早的漆器已經基本消失貽盡了,但是在原始社會晚期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漆制實物。這就足以說明中國漆器工藝的源遠流長。但是做為中國最傳統的手工工藝品,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漢朝時期的作品,無疑是一種享受。漆器在中國的古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的物品;『由於漆有耐酸、耐鹼、耐熱、防腐等特性,因此很早就被人們利用。我國為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國家,《韓非子• 十過》篇述虞舜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畫其內。」在中國古代種植漆樹相當普遍,戰國大哲學家莊子就曾擔任過管理漆園的官職。早期漆器一般在簡單木、竹胎上髹塗,既可防腐,也可用於裝飾。隨著漆工藝的發展,逐步出現在各種器物上彩繪、描金、戧金、填漆等,或在器胎上髹漆至一定厚度,再在上面雕刻圖案的作法,還有的在漆器上鑲嵌金、銀、銅、螺鈿、玉牙及寶石,以組成華麗的花紋,千文萬華,紛然不可勝識。唐代的金銀平脫,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寶嵌,清代的脫胎漆器等,都是各代有代表性的特色名品。』(青少年宮網摘錄,有刪改)現在發現的古代漆器一般常見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北方由於氣候原因比較難於保存,但是在已經發現的北方漆器中最遠的年代也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漆器的漆是天然漆,又稱為大漆,大漆系由漆樹中來,關於漆樹的記載在《尚書·禹貢》曰:「兗州厥貢漆絲」 。《山海經·西山經》中說:「虢山,其木多漆棕。英靼之山,上多漆木。」 漆樹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中部地區,越南、朝鮮、日本、緬甸等國均有漆樹,但產量、質量都不如中國。中國的漆樹生長於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的南方地區,這些地區濕潤溫度和環境,非常適於漆樹的成長。漆樹是落葉喬木,樹高可達20米。北京房山區天坑國家森林公園里,就有一株高約30米的漆樹,樹葉呈橢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初夏開黃綠色的花朵,秋季結果成扁球形,外觀平滑呈黃色,生長到八年的漆樹就可以割取漆液了,四十年樹齡的漆樹仍可割漆液。從漆樹上割取的天然漆液,叫生漆,亦稱大漆和國漆,也稱作金漆。而熟漆是指經過日照、攪拌,摻入桐油氧化後的生漆。每年割漆的時間,從四月到八月為宜,三伏天所割的漆質最佳,因為盛夏時水分揮發快,陽光充沛,產出的漆質量最好!每天日出之前是割漆的最好時機,漆農用蚌殼割開漆樹皮,露出木質切成斜形刀口,將蚌殼或竹片插在刀口下方,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後,以油紙密封保存。此時的漆液呈灰乳色,與空氣接觸後變成栗殼色,干後呈褐色。「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就是說天然漆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干固後,色澤由淺到深,最後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說到大漆的顏色,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今天人們形容暗夜能見度差,也常用漆黑一片來形容夜色黑到了極至。 前面說過大漆的原色栗殼色,為什麼此時又說漆是黑色的呢?「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詩中的朱門仍是王府宅邸、官府大門,朱漆大門在那時不是隨便可以漆的,除了皇室顯貴,絕大多數人家選擇了黑漆大門,既避僭越之嫌,又不涉足權貴。 原來栗殼色的大漆成為黑漆,這得從大漆的成份說起:漆樹上割出的漆液成份有:漆酚、樹膠質、氮、水分及微量的揮發酸等,其中近80%的成份是漆酚。而且漆酚的含量越多,大漆的質量就越好。大漆含氮物質中的酵素,能促進漆酚的氧化,大漆略帶酸味的獨特味道,就是這樣發出來的。至於讓大漆變黑,古人有兩種方法:其一,以墨煙加入大漆中,雖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鐵銹水調入漆中,漆酚與氧化鐵顯呈色反應,拌勻後,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稱烏漆、玄漆。用於傳統傢具上,揩光稱之為黑玉,退光的叫烏木。用黑透明漆髹飾傢具後,不打磨的為揩光,而退光則要反復細磨,在傳統傢具的桌、幾、案、榻上以退光工藝為多。具體做法是:將大漆刷上干透後,以老羊皮蘸芝麻油,再沾上磚灰或磁灰反復推擦打磨,而且,手不可留長指甲,磚灰、磁灰中不能有砂粒,以免在傢具上劃出痕跡。如此打磨出的傢具,淳樸古厚,須眉可見,如同鏡面;若在黑漆之上描金則莊重而華麗。用大漆油飾傢具時與其他人工油漆在乾燥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首先,塗完大漆的傢具要進蔭房,蔭房內模擬江南地區梅雨季節的溫度、濕度。只有在溫和濕潤的環境,大漆才容易干。冬季乾燥蔭房內要生火潑水,夏天炎熱在蔭房裡要掛草簾、灑水,用這些辦法保證大漆乾燥所需的空氣濕度。雖然,大漆屬於天然漆,無毒,可是有些人接觸到大漆會皮膚過敏,甚至聞到大漆的味道也能起疹子,遇到這種情況,老師傅們就會說是被大漆「咬了」,其實,就是大漆過敏症。 在過去「漆」字又寫作「柒」,柒是指柒天,一般來說,大漆過敏的症狀期是七天,七天後,大都自然痊癒,無需特別治療,所以漆的讀音是柒,拆開漆字,可見漆字從木、從人、從水,形象地表明漆樹、人、漆液的關聯。在使用大漆髹飾傢具時,勿使其與油、醋、鹽混合,它們會影響大漆的凝固力。有意思的是,大漆一旦干固後,異常牢固,有很強的耐酸、耐熱、防腐蝕的能力,而且大漆傢具越用越亮,常用常新。』(摘自:我們的揚州)
漆器工藝現在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得到保護,但是現在的漆器工藝已經和傳統的手工漆器工藝有了很大的不同,車間化的生產使得傳統的手工工藝丟失,傳統的漆器手工藝人日漸減少,如何發掘和利用、保護傳統的漆器工藝仍然是一個艱難的課題。

剪窗花:

窗花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春節裝飾品。在過去人們家中的窗戶大都是窗戶紙糊上的,為了表示春節的喜慶氣氛,很多人家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窗花是剪紙的一種,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喂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網上摘錄,有刪改)
但是剪窗花和普通的剪紙又有所不同,剪窗花不光是剪,還要有刻,光用剪刀剪是剪不出圖案復雜的窗花的。讓我們看一下窗花的全部製作工藝:
1、選紙:窗花用的紙要求很嚴格,一般是非常薄的有韌性的純木漿紙。新聞紙、宣紙等皆不可。
2、裁紙:在剪窗花之前,一般要將紙裁成32開的大小,然後對齊,紙要稍稍噴水變得發潮,但是不可見到水,或者使紙變濕。這樣紙很容易疊在一起,不會散亂。紙一般都是要一起疊20――30層。
3、將窗花的底樣放在紙的上面並且固定,然後開始動剪刀剪出窗花的外部輪廓,窗花的外部輪廓剪好以後再用剪刀將窗花外邊沿的細致部分小心翼翼的剪好。
4、窗花的外部剪好後,就要開始用刻刀刻窗花的內部細致部分,例如虎、雞等動物的形態、皮毛、表情等部分。刻的時候要求20――30層的紙一次刻透,不能補刀,否則上下的圖形就會變形。所以這個工藝不是誰都能夠完成的,必須經過多次的實踐。
5、窗花剪好後要上色,上色很講究,要根據人物、動物的形態、表情和樹木,莊稼等進行上色。上好色的窗花要晾乾,但是不能曝曬。干後的窗花要進行最後一道工序――揭層,就是要把粘在一起的窗花用刻刀刃小心的揭開,但是並不是完全揭開成單張,只是揭到一半,在賣窗花的時候就很好揭開了。
賣窗花很特別,是將窗花的樣子用大頭針別在一塊黑布上,在黑布底的襯托下,窗花的顏色顯得格外漂亮。所以孩子們在大人辦年貨的時候最愛跟著大人看窗花。

木刻版年畫:

木刻版年畫始於明代,清代光緒以前是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
北方以天津西郊的千年古鎮楊柳青最為著名,所以又稱為 楊柳青年畫。楊柳青年畫為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它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是木版印繪結合的製品,歷經近四百年的歷史,它寄託著人民的希望和嚮往,給人以歡樂和享受。其作品歷史遺產極其豐富,璀璨輝煌,蔚成大觀,其藝術成就獨樹一幟,卓爾不群,實為民族文化之瑰寶。 楊柳青年畫從畫面上看,賞心悅目的絢麗色彩,祥和歡樂的環境氣氛,聲容笑貌的人物形態,動聽幽默的題詞,惹人逗趣的故事情節,以及適合人民欣賞習慣的章法結構等,都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藝術形式中獨有的特色。它的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的統一,手法上的裝飾性、象徵性,構成了一種百觀不厭的藝術魅惑力。許多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藝術作品,至今能引發著人們的情懷。這一切對我們今日民族藝術發展和歷史現實的考證上,都具有珍貴的參考研究價值。楊柳青年畫的製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即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構成與一般繪畫和其他年畫不同的藝術特色。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尤以反映現實生活,時事風俗、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長,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連年有餘》、《荷亭消夏》等一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為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周汝昌先生曾為楊柳青年畫寫詩,作過形象生動的描述「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綉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年畫作為民族民間藝術,已走向世界,曾在日本、法國、英國、義大利、泰國、新加坡等國展出。

南方以蘇州桃花塢最為有名,桃花塢木刻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門畫、中堂和屏條是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幾種主要形式。年畫內容分布神像、戲文、吉祥喜慶、民間故事、風俗世事等類型。桃花塢木刻年畫起源於明朝初期,盛行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由於接近民間生活,富於裝飾性,又價廉物美,因此桃花塢木刻年畫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桃花塢木刻年畫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由盛而衰的過程,清代乾、嘉時期的年畫,畫面遠近分明,層次清晰,豐富,生動細致地描繪乾嘉盛世"城市風情世相。鴉片戰爭後,隨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加劇,桃花塢木刻年畫逐漸衰落。這一時期的作品,在保持木版套印特色的同時,畫幅以實用為主,印刷材料從簡,成本低,價格便宜,利於普及。從而形成構圖豐滿、色彩鮮艷、印刷粗獷、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現在蘇州成立了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和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研究所。
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我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
(以上為摘錄有關網上的文件,有刪改)
木刻版年畫雖然得到了有效的保護,但是它現在只能做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於博物館中了,已經失去了當初為民間所用的本來意義。況且現在民間木刻版年畫藝人已經很難再找到了。

❷ 面臨失傳的民俗民風有哪些

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許多的民俗民風也在逐漸的面臨失傳。比如剪紙藝術、虎頭鞋、草編、紙塑獅子、麻繩等等這些手工藝品,無法機械化,量化生產,沒有很高的利潤的這些民俗民風的民間手藝人正在面臨著生存危機和消失。

三、草編

草編是用柔軟植物的表皮或莖桿部位,經過手工編織而成的工藝品,草編的款式、品種多種多樣,草編的材料也是十分的廣泛。從人們的服飾品到生活用品都可以看到草編的存在。手工藝人也根據不同的材料採用不同的手法來創造出不同的草編藝品。因為製作工藝的復雜,耗時長,產出價值不高逐漸慢慢的失傳。

民俗民風的消失跟文化的缺失有著緊密的聯系,民間藝術的根是在民間,現在城鄉一體化將民間藝術向工業技術方向靠攏,導致了民間藝術的瓦解。藝術品工業化和外資文化的引入更加抹殺了民間藝術的形成,我們要重視民俗民風,為民俗民風的傳承出一份力。

❸ 中國有哪些臨近衰落的民間藝術

扎染藝術等手工類的民間藝術都臨近衰落,主要是沒有人願意學習和繼承

❹ 哪些民間藝術即將被淘汰

1、年畫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候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或者「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2、手工造紙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 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薴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的種類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3、微雕藝術
微雕藝術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中最為精細微小之一種工藝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門分支,為微觀雕刻一個門派。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等,所表現出來的多跟自然界相像的東西。微雕是凸出來,富立體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數毫米的頭發絲上進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鏡或顯微鏡方能觀看到鏤刻的內容,故被歷代稱之為「絕技」。
4、絹花
也稱「京花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手工藝品。指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
5、捏麵人
捏麵人也稱「麵塑」。它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
6、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7、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用小鏟取一點熱糖稀,放在沾滿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後用嘴銜一段,待吹起泡後,迅速放在塗有滑石粉的木模內,用力一吹,稍過一會兒,打開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吹好了。再用葦桿一頭沾點糖稀貼在糖人上,就大功告成了。
8、口技
口技是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古代的口技實際上只是一種仿聲藝術。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種聲音,能使聽的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我國文化藝術的寶貴遺產之一。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表演者多隱身在布幔或屏風後邊,俗稱「隔壁戲」。且其中還有腹語術。運用嘴、舌、喉、鼻、等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如火車

❺ 蘇州有什麼民間藝術正在衰落

蘇州最有名的就是蘇州評彈還有絲綢了。這些都是民間藝術,由於很多年輕人不在關注這些老一輩的藝術,都面臨失傳的風險了,慢慢也開始衰弱,沒有年輕力量的注入

❻ 騰沖正在衰落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皮影戲,佤族清戲。
千百年來,皮影戲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精美的影人雕刻藝術,留傳於民間,被廣大老百姓所喜愛,在我國曾盛行一時。皮影,古稱「影戲」,是中原民間古老的一種造型戲曲藝術。各地對其稱謂不一,北京稱「老虎影」,四川稱「燈影戲」,廣東、湖南稱「影戲」,東北稱「老耷影」,山西稱「紙窗皮影」,雲南稱「皮人戲」(保山等地俗稱「靠子戲」)等等。
騰沖是我國面向東南亞的絲路重鎮,也是「一帶一路」上重要的縣級市,當地油紙傘歷史悠久,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初由中原傳入,後得當地村民因地制宜,用村外遍產的蘆葦和毛竹做起了紙傘的營生,產品一度熱銷國內外市場。在高黎貢文化產業創意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條街,集中了皮影、土陶、「騰編」、紙傘、抄紙、布鞋、蕎藝、根雕為主的騰沖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在這里親身體驗並製作屬於你的工藝品。同時這里還有翡翠博物館、騰越文化博物館、中醫葯博物館,讓你一次性大飽眼福。

❼ 見到過幾種民間藝術,民間藝術真的要消失了嗎

我見過的民間藝術應在不下十幾種吧。其中印象比較深的有年畫、民間剪紙,刺綉、皮影戲、二人轉、耍燈、高蹺、口技、雜技等。由於時代的發展很多民間藝術沒有了生存空間,一點點淡出人們的視野。有人擔心從此這些民間藝術就會在人間消失。

過去一些傳統民間藝術都是走街串巷,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六七十年代這個問題解決得就很好,每個鄉鎮都有影劇院,為這些民間藝術提供表演場所。只要認識上去了就一定不會消失,而且會發展得更好,相反就很難說了。

❽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衰落了摔了的衰落的原因是什麼應該採取什麼保護措施

我國文化有多年的歷史,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導致我們國家的部分民間藝術逐漸走向衰落的地步,那麼導致它們走向衰落的具體原因,我覺得是分為這三個方面的。

最後就是民間藝術需要一定的傳承性,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時間,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內心都很浮躁,也可能是被這個社會社會所影響,不過這也是社會的必然趨勢。很多年輕人他不願意去做這方面的內容,比如就像另一個比較冷門的專業,就是考古,他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時間,平時也接觸不到很多人,而某些民間藝術的話,他也是需要不斷的去鑽研,不斷的去精雕,這要的是一個過程,不可能是一天就把它全部做出來,所以我覺得是這些方面對民間藝術有所影響。

❾ 有一些民間藝術消失了有人說這些東西消失了就消失了沒有多大關系你怎麼看

一些民間藝術的消失確實造成了文化傳承的斷層,但從實際情況來說,一些民間藝術確實跟不上現在的社會發展,對實際生活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才會被淘汰。

中國是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四大文明古國。千年以來的綿延歷史,民間所產生的手工藝可謂是門類繁多,並且個個都是光彩奪目。對於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來說,每一個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這些手工藝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保護。

可是,現在傳統的民間手工藝逐漸在走下坡路,由於找不到繼承人,慢慢地走向消亡。有人說,保護民間手工藝需要民間自救,但是惟雍卻不認同這種說法,繼承傳統手工藝不能僅僅只靠民間來自救,也要想出一個辦法一個章程來繼續傳承下去,就像景德鎮成為瓷都一樣,薪火相傳。

逐漸消失地十大民間傳統手工藝

1、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種,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木雕魚,到了唐代,木雕工藝更是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歷經數千年傳承的木雕工藝依然需要年輕血液去傳承和保護。


❿ 有哪些民間藝術衰敗

衰敗的民間藝術很多,比如吹糖人、皮影戲、猴戲等。可自行查閱詞條「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目前共有37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還有數不清的民間藝術也亟待保護。
吹糖人:
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據說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是中國漢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用手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猴戲:
猴戲,古老的漢族表演藝術之一。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里有猴戲形象。民國時期的戲曲舞台上,孫悟空戲——俗稱「猴戲」深受歡迎。先期演猴戲具有獨特風格,在臉譜、扮相、表演各有不同的,是郝振基、楊小樓、鄭法祥;後期為蓋叫天、李萬春、李少春。中國猴戲做出貢獻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與哪些民間藝術正在消失有什麼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