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藝術和暴力哪個好看

藝術和暴力哪個好看

發布時間:2022-05-05 03:44:36

A. 暴力電影屬於藝術嗎

當然也是電影藝術的一種表現方式了

B. 行為藝術和耍流氓有什麼區別

行為藝術,也稱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的行為表演過程中,通過藝術家的自身身體的體驗來達到一種人與物、與環境的交流,同時經由這種交流傳達出一些非視覺審美性的內涵。 行為藝術其實也就是當代實驗藝術中的一種類型,但是,由於近一二年來,有一些在視覺上比較"刺激"的行為藝術作品被冠上"病態"、"血腥"、"暴力"等稱謂之後,不僅在"圈"內,同時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多爭議。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行為藝術"的現場性、直接性的特點,在事後僅僅靠幾張照片很難來完整地反映某個作品的具體實際情況,所以難免會引起別人對於行為藝術理解的片面性。 關於"行為藝術"的討論進行到現在,已經在藝術界和社會范圍內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場討論中,我們的一些大眾媒體包括一些專業刊物在這場討論中一直沒有對所謂的"行為藝術"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介紹,道聽途說、以偏概全式的報道誤導了大眾包括一些專業人士對於"行為藝術"的了解。 我們要客觀、公正地討論這些藝術現象,就必須要提供給業內人士包括一些對前衛藝術有興趣的網友全面了解這些作品以及與"行為藝術"有關的評論文章和知識背景,這對於我們冷靜、理性地對這一現象進行評論會有所幫助。 行為藝術的鼻祖是一名叫科拉因的法蘭西人。1961年,他張開雙臂從高樓自由落體而下,這稱作人體作筆。 行為藝術採取很誇張的表現手法,用行為來表達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行為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的,但不是人在正常狀態下有的。 自行為藝術出現在中國以來,由於和中國人的審美觀、道德觀以及社會傳統反差較大,始終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在「行為藝術」的發展中部分創作者更以自虐、傷害、鮮血等極端行為作為表達的主要方式,直接挑戰人性和道德的極限。我們在這里列舉,希望可以拓寬我們對於藝術、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 子爰2001年8月15日 行為藝術在中國 所謂行為藝術是一種藝術家用思維和行為過程來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現代行為藝術興起於西方,是西方當代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行為藝術在本質上可以定義為一種自由的生命活動。 中國的行為藝術是中國藝術現代化進程中向西方拿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從1985年新潮美術時期 (1985—1989) 它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宋永平、宋永紅兄弟的「一個場景的體驗」、丁乙等人的「街頭布雕」等具有行為展演傾向的藝術活動,普遍採用包紮或自虐的方式,這與80年代年輕藝術家企圖通過反文明、反藝術的手段來求得精神自由的價值取向有關,透露出對「文革」、對精神壓抑的反抗,表達了藝術家尋求思想解放的時代願望。 90年代行為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藝術家參與社會活動的行為過程,一種是藝術家展現自身生存生活狀態的行為活動。 第一種往往是規模較大、參與人數較多、涉及面較廣的社會性行為,例如有一群藝術家從大都市來到貧困山區,在老鄉家的炕頭上創作,用來表達藝術家們厭惡商業文化希冀回歸自然的心態,這整個過程就是一項行為藝術;一個名為「新歷史小組」的團體出售自製的「集郵牛仔服」和著名企業家肖像畫,用來說明消費時代藝術家與藝術欣賞者的關系;更有人把成千上萬的紅傘掛在公園的樹上,讓遊人漫步其中,使觀眾成為行為藝術的一部分。或許您在不經意間也搞了一把行為藝術呢。但是這種行為藝術在進入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往往受社會、市場、公共秩序甚至法律的限制,所以這種行為藝術目前很難舉行大規模的活動。 而與之相對應的藝術家展現自己生存生活狀態的行為藝術越來越成為行為藝術家熱衷的形式和手段之一,結果就有了趙半狄與玩具熊貓就環保問題展開對話;舒勇在情人節找花草樹木談情說愛;王晉與一頭騾子結婚等千奇百怪、層出不窮的行為藝術與行為藝術家。 在當下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行為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理所當然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但當生活被藝術家們作為藝術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卻又是那麼出忽我們意料,甚至遠遠超越了我們對常態生活的理解,猛烈地撞擊著我們感官和精神的承受極限。他們用藝術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進行追問:我們是誰?我們在干什麼?我們要往何處去?但同時我們也對藝術的底線提出了巨大的疑問。 何謂行為藝術 迄今為止,行為藝術沒有精確的定義。簡單地說,行為藝術就是藝術家在現場表演的藝術,也有人認為,行為藝術是用藝術家自己的身體為基本材料,在行為表演過程中,與人、物、環境的交流。所以,行為藝術也被稱為行動藝術、身體藝術、表演藝術等。國外通常用 「PerformanceArt」來指稱「行為藝術」。藝術批評界認為,行為藝術是觀念藝術的一種,所以其含義更寬泛,除了藝術家利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材料,還包括藝術家組織社會人群進行活動,也有批評家將行為藝術分為個人行為和社會行為兩類。———摘自《中國行為藝術》

C. 請問暴力和殘忍有什麼區別

殘忍多為人本能或主觀的表現,如社會殘忍多指社會上的人冷漠而導致的,而社會殘酷多指對一個人或事物的形容,是一種客觀的評價,比如這個人很殘酷(是指他手段很殘酷)

殘酷的意思有兩種

1、殘忍冷酷。指人,例,這個人很殘酷。
2、嚴峻艱難。指物,例,這個現實很殘酷。

殘忍的意思為

殘忍是一種某些本性與某些本能發揮自己能力的一種效果,兇狠毒辣的.

近義詞:殘忍----殘酷----殘暴
反義詞:殘忍——仁慈——慈悲

D. 介紹以暴力藝術為主的電影

花火
殺死比爾
低俗小說
天生殺人狂
落水狗
殺人三部曲
壞孩子的天空
座頭市
猜火車
空中監獄
變臉
我心狂野
上帝之城
發條橙

E. 藝術品質和暴力的操作化定義是什麼

1、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最初的藝術都是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畫,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贊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贊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寫一部書、可以講一堂課, 甚至可以開一門學科、辦一所大學!我實在無法回答你了,因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別,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2、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並沒有這么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宗教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淀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范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系,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回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3、當然道德更重要了。實際上,我認為藝術與道德不構成絕對的矛盾,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較少對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為了道德而放棄藝術,還是為了藝術而不理會道德」的問題。但我想指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封建道德下尤為突出,某些藝術家的藝術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們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然們認識到了他的價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這種受到歷史考驗的藝術往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精華,即所謂傳世之作。這種現象在繪畫及音樂領域尤為常見。我想在每個社會時期都有一些藝術現象與社會輿論格格不入,但過一段時間後,它消逝了,不存在了,這樣沒有經受住歷史考驗的,談不上有什麼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藝術,它與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藝術與道德的矛盾了,你說對嗎??

F. 為什麼美女和暴力,野蠻,紋身搭配在一起很有藝術感

很有可能是你看的那位畫家(藝術從業者)審美繪畫能力比較強,有沒有藝術感可能和題材沒那麼大關系

G. 為什麼稱吳宇森是暴力美學大師急!!!

他通常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實際上他的電影在暴力這層外衣下,著重的是描寫人物之間的情誼,以及人與時代關系,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迷茫,但是最好還是積極的,他善於借物抒情,寓情於物,像在他電影里經常出現的「白鴿」,」教堂」都是美好的象徵。
他通常被稱為「暴力美學大師」,實際上他的電影在暴力這層外衣下,著重的是描寫人物之間的情誼,以及人與時代關系,對現實社會的一種迷茫,他善於借物抒情,寓情於物,被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評價為「當代電影語言的創新者」,並被授予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終身成就獎。

香港電影有很多標志,繁榮時期的香港電影最顯然的標志就是吳宇森的江湖英雄片。我相信如今二三十歲的人幾乎沒有人不曾看過吳宇森的電影,也鮮有人不喜歡吳宇森的江湖電影。喜歡吳宇森電影的人大概不知道為什麼喜歡,但一定對吳宇森電影中的經典手法記憶猶新,即便是到了美國之後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拍攝的電影,也無處不透露出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和中國人的道德情感。 吳宇森被稱為暴力美學的大師,當之無愧。周潤發、狄龍和梁朝偉用雙槍為吳宇森打造出了電影界的全新流派,讓人們在傳統動作電影的夾縫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和新鮮;到了美國之後,吳宇森和尚格雲頓的首次攜手,就用利箭和手槍洞穿了好萊塢大門,西方人看到了來自中國電影的驚艷一槍。 吳宇森的電影寫的是暴力,卻因為暴力而美麗,因為這種暴露的表面和背後都透露出深沉的情感和人文關懷。吳宇森不是在拿暴力裝扮電影,而是用一個聰明導演的超級武器展示出精彩紛呈的電影世界。

手槍

手槍是吳宇森電影里傳統的道具,也是吳宇森電影的靈魂。他的電影里沒有絕對的邪惡和正義,兩者總是充滿激情地交織在一起,於是警察和殺手成了生死之交,卧底探員陷入江湖血戰。正義和邪惡交織在他的電影里,但一切看上去都很簡單,簡單到幾個男人手裡拿著手槍相互對射,你幹掉我或者我幹掉你,正義和邪惡就算有了涇渭分明的歸路。於是手槍就成了吳宇森電影中最絢爛耀眼的光彩,槍在英雄手裡捍衛著正義和尊嚴,哪怕是一支左輪手槍,似乎也裝著千百發子彈,於是槍林彈雨中英雄和英雄的故事閃閃發光,直到槍里一定剩下最後一顆子彈,要麼殺人,要麼自殺。手槍成了吳宇森超級武器中的王牌武器。

音樂

小馬哥披著風衣緩緩走來,黃沾的音樂豪邁響起,英雄氣概盪然升起,誰也忘不掉《英雄本色》裡面的那些經典場景和那首讓人盪氣回腸的樂曲,人在江湖悲涼和無奈在畫面背後閃動,眼睛裡看到的是英雄的身影,耳朵里聽到的是悠揚的旋律,心裡激盪著的是橫亘在千山萬壑之間的永久的孤獨。吳宇森的電影是唯一可以用耳朵聽的電影,因為有了音樂,暴力不再是血腥,人性的柔美隨處可見。英雄在夕陽下的悲歌盪人心懷!

白鴿

《喋血雙雄》最後的場景在一座教堂里,聖潔的教堂里燭光閃閃,槍林彈雨中白鴿飛翔,槍聲劃破了寧靜也撕碎了和平,白鴿見證著正義與邪惡的最後較量。很多人不明白吳宇森為什麼總是喜歡在電影中搶占最激烈的時候使用白鴿飛翔的畫面,其實也難怪,因為有人說看明白了白鴿,也就是看懂了吳宇森的電影。白鴿在血雨腥風中飛翔,和平在紛爭中展翅,鴿子不再單純代表著暴力的美學化,而是寄託著一種暴力之中對暴力的鞭撻。吳宇森展示暴力卻不崇尚暴力,所以白鴿就成了點睛之筆。

風衣

沒有人會忘記小馬哥那件千瘡百孔的風衣,小馬哥和小馬哥身上的風衣成為我們那個年代裡永恆的經典。很清楚地記得,上大學之後攢了一年半的錢就為了買一件深藍色的風衣,穿上之後因為同學說我像小馬哥而讓我激動的一個夜晚沒有睡覺。風衣無疑是吳宇森的超級武器,無論是周潤發身上千瘡百孔依然衣袂飄飄的風衣還是尚格雲頓大塊頭的肌肉上那件油乎乎的長風衣,都代表著男人的陽剛,男人的滄桑和男人的襟懷。即使是一件已經布滿了彈孔的破風衣,也能伴隨著男人勇往直前,為的不是給自己禦寒,而是為自己心裡牽掛的人擋風遮雨。朋友也好,親人也好,甚至是一個陌路的人也好,都可以在這件風衣的遮蔽下躲過人間寒冷,風衣就是男人的心懷。

從《英雄本色》到《喋血雙雄》,再到《變臉》和《碟中諜2》,吳宇森用他一貫的敘事風格,演繹著一代暴力美學大師給人們帶來的視覺盛宴,也在世界動作電影領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第67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可以說是對他最完美的嘉獎,標志著這位唯一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下印記的華人導演對電影藝術的貢獻,已被世人所認可。

"暴力美學"電影已經日益成為世界電影長廊中蔚為大觀的一類,而吳宇森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正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敘述方式為人們呈現出了一部又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暴力美學電影。探尋其暴力美學電影的形成原因,對其進行理性的反思應該是具有相當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暴力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關乎生死的哲學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同時又是世界電影長廊中的重要景觀。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吳宇森「英雄系列.
暴力美學是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最初出現在對吳宇森作品的評論中,主要是指電影中對暴力的形式主義的趣味。它淵源於中國講求「神韻」、「韻律」的美學傳統,繼承了武俠片對動作美感的追求,也吸取了西方警匪片、歌舞片的一些拍攝技巧,蘊含著中國傳統的俠義精神,在暴力形式美的呈現中寄予其對沒有暴力、人人和睦相處的烏托邦社會的渴望。吳森被稱為「暴力美學之父」,其美學風格體現為:
一、激烈火爆、詩意唯美的影像
吳宇森電影中的動作就像舞蹈一樣,他曾說:「所謂的動作,所謂的暴力,對於我來說是舞蹈,是動態的美感」。「將暴力動作美化,表現暴力又不討厭暴力,有暴力的浪漫,追求美的動態」。一方面,他大量運用慢鏡頭、停格和大特寫,注重動作的節奏感,讓觀眾看清部分動作,使影像悲壯激越、刺激火爆。另一方面,他又把傳統武術、京劇敏捷的身手運用進來,在流暢的畫面效果配合下取得了引人入勝的視覺效果,顯得浪漫且富於詩意。
人們很容易把杜琪峰看作吳宇森的繼承者。對中國古典文學和歐美文學的熱愛與熟悉,使新浪潮導演中的徐克、吳宇森、林嶺東、杜琪峰等人都不約而同地痴迷於江湖黑道、男人情義這樣的主題,將傳統的武俠故事進行現代包裝下的改寫。但時移事易,等到杜琪峰坐大的年代,成就吳宇森、徐克的社會早已今非昔比。

時代的變遷註定了杜琪峰和吳宇森兩人英雄情結內在的不同。如果我們將經典的吳宇森英雄電影與杜琪峰「銀河映像」時期的創作做一個分析比較,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 時代背景:傳統主流價值觀的尊奉與迷失 吳宇森時代:八十年代中期,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繁榮,人們崇尚個性的張揚並要求建立優勝劣汰的新秩序,造就了吳宇森、徐克等人宏大的創作野心和寫意自信的手筆,可以在電影中肆意打造氣勢磅礴的英雄神話,反映出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和整個時代的蒸蒸日上.

H. 都說藝術是為了表達「真善美」,那為什麼有些藝術作品看起來很醜陋

有些藝術作品看起來非常的醜陋,是它的藝術手法或藝術形式與常見的不同,並不代表說表達的就是醜陋的一面,或者說有些時候我們反而需要醜陋才能襯托出美好,我們需要揭示醜陋,才能讓人們更加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藝術形式同樣是如此,也許有的人認為非常醜陋的,另一些人卻覺得很可愛,這也是正常的情況,觀看藝術作品的樂趣也正在此。有1000個讀者就會有1000個哈姆雷特,如果大家都是千篇一律的同一個觀點,那麼豈不是一點爭論的樂趣都沒有了,那藝術也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大文豪莎士比亞的作品尚且如此,那麼普通的藝術,又怎麼能避免這一點呢?


I. 什麼是「暴力美學」它與「暴力」有什麼區別和關系

暴力,可能是大多數人最早、最持久的觀影記憶。暴力作為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一個關乎生死的哲學問題歷來受到人們的關注,同時又是世界電影長廊中的重要景觀。從早期電影人對暴力的敘述直到20世紀80年代吳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吳宇森影片中對暴力的風格化處理成為電影中暴力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因為以往好萊塢對電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規都是針對暴力和色情提出來的,都是僅從道德層面出發將暴力當成一種對社會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這些限制是與當時電影中暴力的呈現方式密切相關的。吳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現使得他以暴力為題材的影片不再被當成是「暴力影片」來看,因為他給全世界觀眾提供了一種審視暴力的全新視角——東方美學視角,第一次使暴力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克萊夫·貝爾語),其後的北野武、奧利弗·斯通、大衛·林奇、昆汀·塔倫蒂諾等人對暴力進行的風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壇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掀起了一個「暴力美學」的熱潮。,他的代表做品有《低俗小說》、《天生殺人狂》、《殺死比爾》;由中國香港赴美國發展的導演吳宇森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系列等。筆者個人認為把 「暴力美學」這個詞眼發揮到極致的電影莫過與《罪惡之城》三部曲
就像產生「暴力美學」的後工業社會的多元化特點一樣,「暴力美學」也因不同國家(地區)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呈現出一種同時包含同質因素和異質因素的多元化的風格樣式和精神內涵。
「暴力」和「美學」,原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它們結合成一個新的詞——「暴力美學」,並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流行的概念。不少熱門影視作品、新版卡通書、動畫片、電子游戲紛紛以此作為招攬,與之相關的文化現象不僅與時尚和消費有著密切的瓜葛,也成為被爭相闡釋和檢審的對象。「暴力美學」是如何產生的?其確切的特徵和內涵是什麼?對於與他相關的文化現象我們該如何評價和看待
什麼是「暴力美學」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聽到「暴力美學」這個詞彙。電影評論中,一批新銳導演的作品被認為與「暴力美學」相關,如美國的昆廷·塔倫蒂諾,中國香港的吳宇森等。一些武俠電視劇,以及原本單純可愛卻被加入暴力內容的卡通畫,被聯系至「暴力美學」;一些新推出的電子游戲產品,也爭先恐後以「暴力美學」作為賣點。一些新聞類作品,如犯罪實錄電視采訪、展示殘酷場面的新聞攝影作品,也被貼上了「暴力美學」的標簽。「暴力美學」究竟是什麼呢?
「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為。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系的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為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地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這種傾向在多種文化行為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社會效果也不一樣。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

閱讀全文

與藝術和暴力哪個好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1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2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