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老子是如何看待文學和藝術

老子是如何看待文學和藝術

發布時間:2022-05-05 13:36:58

『壹』 老子的道家思想,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思想

所謂的老子思想,也就是我國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學雖然有所不同,但是相似點還是有很多,畢竟老子曾經是孔子的師父。對於老子的思想到底是什麼,我就自己的理解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老子的思想其實就是順其自然,他不去和人爭斗,也倡導當時的百姓不去與人爭斗。對於帝王來說,無為而治就是老子的思想。老子並不是一個功利的人,他希望整個社會能夠融洽,他認為爭斗是妨礙社會融洽的最大障礙。因此,老子想把自己的思想推廣給全社會,這就是老子的思想。

『貳』 誰能告訴我什麼才是文學

文學是什麼?

我覺得可以這樣來定義它:人類將自己的思維、感情、感受等心理活動通過文字形式表達而形成的藝術。

就在剛剛,我還說過所謂「狹義的文學」這種提法,而上面所作的定義也就是對此的解釋。那麼什麼是廣義的文學呢?這又是一個問題。

我認為所謂廣義的文學與狹義的區別僅在於「藝術」二字。也就是說,狹義的文學應該只是一種文字的藝術,即所謂通過文字的堆砌,抒發自己的感情(注意,是感情),給人以美感。當然,美這個概念也是很難纏的,在這里就不討論。簡單來說,我的看法是狹義的文學只應主要包括散文、詩歌、小說等相對處於文藝領域的題材,並且它往往注重於對於各類感情:譬如親情,友情,愛情的謳歌於頌揚等。它的特徵往往是絢麗的文字和細膩的個人情感與感悟描寫。最佳的例子見證於散文中,譬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是一個很好的狹義文學的樣本。現代的各種所謂「小資」筆調的作品也基本如此。

那麼廣義的文學除了以上的內容又包括了什麼東西呢?很極端的例子就是科學論文,科學論文的文字少修飾而重嚴謹、准確,並且當中文字最終需要達到的目的是闡明作者的發現、認識、觀點等。還有一些極端的例子譬如產品說明書、通知、聲明等基本不摻雜太多個人感情的文體應也包含在廣義的文學里邊。

如果光是上邊的幾種文體,應該沒有太多人會反對我的提法。然而更重要的一點我還認為:很多文學史上比較偉大的作品和作家,他們都不屬於狹義的文學和狹義文學家的范疇!當然,他們仍然由於種種原因或者出於種種原因不得不仍然使用狹義文學的慣用的文體,如小說,詩歌等來表述自己對社會(注意是社會)的觀點與看法。

大體上來看,比較著名的作家往往是以愛情小說而確立其地位的,這一點是我比較不願意承認的,但這確是現存的實事。但就從小在中國大陸接受的教育來看,每一部愛情小說最後都能被升華到所謂階級、社會現實、等等的內容上來。似乎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是考慮到大眾的認知和社會壓力等不得不採用愛情為載體而最後論述其非愛情的「革命」的觀點。《紅樓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我不承認這些著名的作家初衷均是為了表達其對社會的看法和「革命」觀點,真正意義的作家其實應該是沉醉於狹義的文學的「寫手」,他在文學創作中沒有或者沒有很明晰的想要表達自己對於個人感情以外的看法和觀點,至多是在對感情的抒發乃至宣洩之後附帶的提出了對於社會的疑問。他們往往對於種種的社會問題,乃至情感問題只是提出一個余秋雨所謂「兩難」的課題,而根本沒有去解決它的意圖。——當然我沒有絲毫要他們去解決了才是真正偉大的意思,若是這樣,那反倒便是狹義文學的最大悲哀了。

但是另外很大一類的文學作品是明顯具有表達自己對社會與政治的看法的,譬如魯迅之於雜文,郭沫若之於詩歌等,高爾基之、馬克吐溫等。當然也有使用文字意圖誘使他人認同其不認同的觀點的無恥文人。這一類不以感情為主要訴求對象的作家們在中國往往被置於更加崇高偉大的地位,文學家需要為政治服務才能被肯定在社會主義社會是很明顯的,並且社會主義理論也毫不掩飾這一點。

以上說來,其實我要表述的觀點很簡單,——狹義的文學是一種藝術,而所有藝術的特點最主要均是抒發情感,宣洩感情,他們提出問題,而不解決也不嘗試解決問題 ,它的作用使人愉悅,在於給人以啟迪,促使人思索。簡而言之,藝術是催化劑——狹義文學也是!

那麼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講,真正的純粹的文學家應該是為了文學而文學的,他們著眼的應該是文字的藝術,感情的難題,人生的矛盾等的提出,對於這些問題他們無力解決,甚至不想解決,因此他們迷惑,他們痛苦,他們徘徊,他們頹廢。所以悲劇美是永恆的文學桂冠。所謂豪放派的作品要麼只是點綴,要麼只是假藝術之名而行論證之實。而有一些所謂的文學家要麼是出於論證自身觀點的需要而由於政治或者社會、經濟等的原因考良選擇了文學的載體而「一不小心」成了文學家,不可否認他們也寫出了或者同樣精妙的文字。但他們的初衷並非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解決矛盾而提出看法,觀點並往往試圖說服別人認同他的看法,觀點。當然他們的努力往往也很可能是徒勞的。

說了如此許多,我最後想要說的其實只是一個我的粗淺的看法:狹義的文學是真正的文學,真正的文學不應該參與論證,尤其是社會和政治,並且不提出問題的答案。譬如現在的雲之南文學板塊中的絕大多數文章即是如此。

狹義的文學是社會的良好潤滑劑,可以宣洩情感,調節情緒,陶冶情操,無疑它是偉大的,但我堅持認為,它只是催化劑,只是文明社會的副產品。純粹藝術,特別是個人感情,尤其愛情的文藝作品的泛濫與充斥對於個人、民族、乃至全人類的進步來說是一種資源浪費。

沒有感情的人是驅殼,沉溺於感情的人同樣!這算是我對文思板塊各位文學青年的「忠告」吧。

藝術是催化劑,不要做可憐的多餘的沒有產生作用甚至被遺棄的催化劑!

『叄』 誰能幫我簡析一下《老子》的思想與藝術特色謝謝

《老子五千文》又稱《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
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在先秦文學中,《道德經》是介於《詩》、《易》之間的,形式為韻偶,駢散結合的哲理散文詩,相當於今天的押韻自由體詩。老子把哲學與文學、詩歌與散文精妙地熔為一爐,通過哲理化的意境、辯證化的語言、形象化的說理、韻散化的句式,組織、建構起《道德經》詩化散文、散文化詩的韻味、散行詩體的風格特質,使大量枯燥乏味的哲理變得可視、可感、可親。從整體上看,《道德經》既可與《詩經》比美,又同《周易》堪稱雙璧(即中國先秦二大哲學詩),成為我國先秦文學中富有含蓄而獨特風格的詩體瑰寶。修辭:形象化的哲理老子《道德經》之所以文約義豐、言簡意賅,是因為它既富哲理的韻味、詩歌的特質,又具散文的意境、文學的色彩,兼備韻偶、駢散融匯的語言藝術特色。這種語體特色是由豐富的修辭所編織而築構的。從整體上看,《道德經》它以充滿哲智和詩意的辯證語言,優美與詩境的散文風格,形象生動,磅礴有力,極富哲理性、啟發性和感染力「,確是一部辭意錘煉的『哲學詩』」[1]。《道德經》五千言(據通行本統計約為5500多言),寫得如此簡約、精微、深刻、大氣、美妙,令人回味無窮,這在先秦文學中是絕無僅有的文人獨著的珍品與奇葩。

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胡適
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蒲克明
《老子》的意義永無窮盡,通常也是不可思議的。它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這本書道出了一切。——約翰高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人類道德論的開山之作。——《道德經的智慧全集》
天下經典唯《老子》最為精妙。——張豪
西方人最初了解老子不是通過電視的形式。早在唐朝,玄奘法師就將《道德經》譯成梵文,傳到印度等國。從16世紀開始,《道德經》就被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等。
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可查到的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典籍已有1千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一代文豪托爾斯泰對老子也十分推崇,有人問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對他影響最深,他回答說,孔子、孟子對他影響很大,而老子對他影響巨大。

『肆』 儒家與道家美學觀的異同是什麼急啊!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教學輔導—導論
一、關於文學的本源——心與道
中國古代關於文學的本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本於心,二是源於道,分別出於儒道兩家的哲學觀和文學觀。
一 本於心——儒家
先秦時代流行的「詩言志」說,就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來看,即指文學本源於人心。
代表正統儒家文學觀的《毛詩大序》說:「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心動情發,借語言作為工具,這就是詩。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動,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觸發。《禮記•樂記》在解釋音樂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此原理亦通於詩。不過,物感只是促使人心發生由靜而動的變化之條件,人的喜怒哀樂等七情六慾,仍是人心所固有的,不過因物感才使之由隱而顯而已,故詩之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揚雄在《法言•問神》篇中說道:「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也。」中國古代講文學的真實性,不是講的文學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現實生活的真實,而是講的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
二 源於道——道家
文學之源於道,有兩種不同的含義。一是指文學的本源為具有宇宙規律意義的自然之道,二是指文學源於儒家的社會政治之道,亦即六經之道。
後者可以傳統的「文以載道」言之,這個「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體地體現了儒家政治思想、人倫道德的道,亦即聖人之道,而聖人之道則是聖人之心的體現,所以它和「詩言志」在文學本源上有共同之處,都是指文學本源於人心。
這里我們講的文學源於道,是指前者,即是指文學源於具有宇宙規律意義的自然之道。這是屬於道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道家認為宇宙間萬物皆源於道,文學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一種體現。所以,莊子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只有達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音樂上的「天籟」、「天樂」、繪畫上具有「解衣般礴」精神境界的畫家的創作、文學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高理想。這種觀點表現在文學理論上,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原道》篇所說的,人文的本質乃是「道之文」,這「道」即是指與天地萬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
然而,持這種觀點的,並不否認文學是人的心靈之創造,只是認為人的心靈最終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故而主張文源於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為中介。劉勰就是如此。他曾肯定「詩言志」說,認為人文是人的性靈所鍾之表現。但人也和宇宙萬物一樣,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人和萬物的區別只是在人是有靈性的,是「有心之器」,而不像萬物一樣,是沒有靈性的,是「無識之物」。所以文也是「道之文」。為此,我們可以如下公式來表示儒道兩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
儒家:人心→感物→文學�
道家:自然之道→人心→文學
只是儒道兩家對文學產生最終根源的看法上側重點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認文學是人的心靈創造之結果。這是符合於文學創作實際的。

二、關於文學創作的構思——虛靜說
中國古代有關文學創作構思的理論,都強調作家在構思以前必須要具有「虛靜」的精神狀態,認為這是使構思得以順利進行的首要條件。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氵龠五藏,澡雪精神。」
一 道家
虛靜,原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一種靜觀的精神境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管子》一書中,在論述心作為思維器官的作用時,也分析過虛靜的問題。莊子則極大地發展了老子的虛靜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去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進入「大明」境界。莊子的虛靜是排斥人的具體認識與實踐的,但是他在運用虛靜的學說去分析許多技藝神化故事 ( 如庖丁解牛、輪扁斫( zho )輪、津人操舟、呂梁丈夫蹈水、痀僂者承蜩 ) 時,這些故事本身卻又說明了只有在大量具體的認識和實踐基礎上,方能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水平。
因為莊子論虛靜時本身存在著這樣的內在矛盾,所以,當後代文學家用這此神化的技藝故事來說明虛靜對文學創作的重要作用時,並不排斥具體的知識學問,而只是強調排除對創作不利的主觀、客觀因素干擾,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去進行創作構思的必要性。
二 儒家
道家在認識論上的虛靜學說又被儒家所吸收和改造,荀子論虛靜就不排斥知識學問,他所提出的「虛一而靜」是和他的「勸學」相統一的。所以在文學理論上論虛靜都是與知識學問並列在一起的,陸機在《文賦》中開篇時就說:「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這里的「玄覽」就是靜觀,就是虛靜,而「典墳」就是指知識學問。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就把虛靜與「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並列為「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三 佛家
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道家的虛靜說又和佛教的空靜觀相融合,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引序》中曾說:「梵言沙門,猶華言去欲也。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人必有所泄,乃形乎詞;詞妙而深者,必依於聲律。故自近古而降,釋子以詩名聞於世者相踵焉。
因定而得境,故養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信禪林之花萼,而誡河之珠璣耳。」禪定去欲,則內心虛空,此即是虛靜境界。內心虛空則能容納萬景,這樣就能產生清麗的詩作。於是,文學理論批評中就有了許多以空靜論創作的說法,如宋代蘇軾在《送參廖師》一詩中說:「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宋代理學是儒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道學家論詩也很注重虛靜。
四 創作
由於儒道佛三家都強調虛靜,所以中國古代不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繪畫、書法等藝術創作,均把虛靜視為創作主體修養的最基本條件。例如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論書法創作時就曾說過:「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 明人吳寬在《書畫筌影》中說王維之所以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因為他「胸次灑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澈,水鏡淵渟,洞鑒肌理,細觀毫發,故落筆無塵俗之氣,孰謂畫詩非合轍也。」文學藝術創作上的虛靜,目的在於使作家藝術家擺脫名利等各種雜念的影響,以便充分馳聘自己的藝術想像,在構思中形成最優美的藝術意象。「意在筆先」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創作的重要原則,但它必須在虛靜的前提下方能實現。《莊子•天道》篇中說:「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 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哲學上的認識論是多麼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 !

參考《儒家與道家自然美文藝思想之比較》
自然美作為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一直是儒道兩家關注的焦點。儒道兩家以不同的人生態度與審美方式觀照自然美,根據各自的自然審美觀對文學創作的要求,表達了他們對於自然美不一樣的理解,構建了風格迥異、相互對應的我國古代兩大文藝思想體系:一、自為與自在:兩種不同的自然審美觀;二、有為與無為:兩種不同的文學創作理論;三、平和與清真: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四、得彼與自得: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儒家與道家這種對自然美的不同闡釋源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體現了各自深厚的哲學底蘊。

遠在先秦時期,藝術的巨大精神力量及對和諧社會,完善人格的作用,就受到高度重視,並把它發展和升華。作為我國古曲美學的兩大思潮和派別,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也應運而生!

儒家美學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一種美學思想。「仁」是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孔子關於人生和社會的最高理想,也是他的審美理想和美學體系的核心,孔子美學體系的實質和核心,就是要解決如何培養「仁」的心靈,道法品質和人生境界的「仁人」。

荀子的「虛壹而靜」是儒道思想的結合;從思維科學上看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對藝術構思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也是認識審美創造前所具備的一種良好心態。進一步完善儒家美學思想。

老子是先秦時期的道家創始人,他的哲學是道家美學的基礎,道是道家美學思想的核心范疇,老子的道是不能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客觀存在、是渾然一體的東西。儒家以「天」或「天命」思想論證封建制的合理性;而道家學派卻以「道」的觀念否定這種合理性。這促使對本質、規律的把握和啟迪人們自我意識說有著重要意義,老子「道」范疇的形成增強了人們的本體意識和規律意識,把人們從對「天命」的信仰中解放出來,這是一種理性自覺,不論對科學,還是審美都產生巨大影響,對於審美和藝術來說,它啟迪人們對美的本質認識,對美與丑相互關系的認識,以及對審美意象的本體的認識。

孔子以「仁」為美的內在根據,以「美」為仁的表象,主張美善統一、強調藝術社會效益,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美學思想。老子否定儒家仁義論,否定傳統禮樂。從「道」出發提出了知美即惡,從美的對立面去認識美與丑,美與真,他認為美與善是分開的。這與儒家思想完全相反,充分體現了道家的思想本質。在老子美學中真實的美學根本條件,他說的真實,主張返樸歸真,以道家契合,使精神進入恬靜,愉悅的境界。這對現代樸拙、天真、平淡、執著——的審美影響最深。

「有無相生」是老子「道論」法思想的精髓,老子是從「有」與「無」的辯證關系去思索宇宙的究極原因、探索有限與無限的相互轉化,從他對『大音希聲』的意境要求,到虛實之美,最能體現中國人的時空意識和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

由於藝術對人格的完善是有著重要意義,所以孔子還提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進一步推行「仁政」的理論。「中華之美」是先秦儒家的審美標准。是他的藝術和諧論。在對自然審美中,提出了美善統一,真善,真美的思想。但是他偏重於善。孔子對自然也有很高的欣賞能力,提出了「仁智之樂」。秀麗壯美的自然景色,也成了「仁」的意識的一部分,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人與自然的審美觀念。

後來,孟子的「性善論」是對孔子的「仁」的思想的論證和發揮。「性善論」就人性的探索和心靈的探索。

莊子是老子道家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揮。著重自身的人生理想和自由意識,並把老子的哲學引向審美和人生。

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兩大思潮和派別,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創造。儒家美學和道家美學都有積極一面和消極一面。我們應加以充分了解認識,取長補短,使自身具有一個正確的審美創造觀。

『伍』 老子的思想和用人藝術是怎樣的呢

在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老子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並且影響了一大批諸如托爾斯泰這樣的外國思想家。如同尼采所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 老子》,象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一、秀人才的涌現,是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標志。老子學說,為我們如何識別、發現人才,提供 了十分有益的借鑒。

1、要知人善任。

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唯有知人,才能明智用人。《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重要,但知人要在「自知者明」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知人者智」。要自知,必須「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第七十二章),即有自知之明,無固執之弊;有自愛之心,無居功之傲。只有這樣的人,才堪稱伯樂,才能完成識人的重任;不去標榜那些爭名奪利的「賢者」,免得助長人們爭奪功名的惡習。知人要按照這樣的觀點,才能使真正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在關於什麼是人才的問題上 ,老子提出了「善救人」的觀點。「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第二十七章),這就是說,一個好的領導者,善於發現被用者的長處和優點,這樣世上就沒有遭遺棄的廢人。這是一個極具價值的觀點。首先,它告訴我們,人才的外延極為寬泛;其次,它揭示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用人應該用其所長,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責備;第三,它告訴領導者,世上無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發現的人才和不會用人的人。

2、識別優秀人才,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

《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用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如果人們被事物的現象所迷惑,而不深入探究,往往要犯錯誤。反映到領導者識別人才上,則表現為看錶面、看眼前,忽視本質、忽視發展、忽視潛力,令真正優秀的人才失之交臂,甚至被埋沒的現象。「信言不美,美言 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第八十一章),則進一步告訴人們:善於賣弄者未必有真才實學,領導者應該注重在埋頭苦幹、不比嗓門的人中發掘俊才。

二、識別人才的目的在於用好人才,如何恰當地發揮人才的潛能,老子思想也給我們以很好的啟迪。

1、領導者應善於放權於人。

《老子》第十七章中有這樣的話:「太上,不知有之」。意思是說,最好的領導者,因為善於調動屬下的積極性,常常使人感不到他的存在。美國哈林·克里夫蘭著的《未來的行政首腦》一書的中文扉頁上,寫著《老子》第十七章中 的話:「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克里夫蘭把這句話解釋為:好的領導者說話不多,當屬下把工作任務完成時,所有的人都認為「這是我自己乾的」。這里向我們揭示的是領導者集權與分權的辯證法。領導者要善於集權 ,這主要表現為重大問題的決策,必須善於當機立斷,不為紛紜的議論所干擾;領導者又必須善於分權,對於決策的 執行過程,領導人沒有必要頻頻過問,要給屬下充分的自由度,讓他們盡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們高漲的工作積極性。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創始人、經理威廉.杜蘭特在創業成功後,轉用帶有強烈個人專權色彩的辦法治理公司,又使公司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斯隆接管了這家公司之後,一反杜蘭特的做法,實行分權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權力分授給下屬,但把有些大權仍攬在自己手裡,通過協調做到了集權與分權的和諧,使通用汽車公司又興盛起來。

2、領導者對下屬要指令明確。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變是世界的本質表現,是事物運動的反映,是事物存在的根據。但事物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里又是相對靜止的。在老子思想里,「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但老子又強調「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是說討論反復太多,不如採取穩定平靜的態度。這告訴我們,領導者基於對事物正確認識基礎上的決策,不可朝令夕改,使下屬無所適從,難以施展手腳;更不可優柔寡斷,無法操作。因而,領導者應該善於處亂不驚,善於變中取靜 ,「以不變應萬變」,循著正確的決策,指揮得當,調度有方,才能使屬下在事物的變動中有所遵循,保持行動的一致,達到既定的目標。

『陸』 如何理解文學藝術的真實性

一、認識與藝術真實
「真」是文學的審美價值追求實現的基礎。「真實性」是衡量文學創造成就的首要標准。
藝術真實既非生活真實,亦非科學真實,而是主體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經過藝術創造,與「善」「美」共生並存的審美化的真實。
二、藝術真實的主要特徵
1.與生活真實不同,藝術真實以假定性情境,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的認識和感悟。
(1)內蘊的真實。透過生活表層,對社會生活的內蘊作出藝術的揭示和表現。
(2)假定的真實。在假定性情境的創造中實現。
2.與科學真實不同,藝術真實對客體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觀性和詩藝性。
(1)主觀的真實。主觀化、心靈化反映社會生活。「內在的尺度」
(2)詩藝性。藝術手段和藝術技巧,使其價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現,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總之,藝術真實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他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觀性感知與詩藝性創造,達到對社會生活的內蘊,特別是那些規律性的東西的把握,體現著作家的認識和感悟。

《文學理論教程》上有,修訂2版,第八章第一節。我剛好最近在看這本書,呵呵。
祝你成功!

『柒』 先秦諸子百家哲學,思想文學主張及藝術成就是什麼啊。

這個也太復雜了吧,上網路,主要的儒家,道,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雜家等,太多了

『捌』 道教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

《封神演義》只是小說,不是道教書籍,你要知道!

道教是由我國的歷史文化發展而來的,老莊思想起的開頭
道教,是一種發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宗教。它在中國古代的影響僅次於佛教。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種理論學說和實踐方法。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論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因此也被稱為「道教」。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而成為五斗米道的專稱。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的宗教。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後來又演變成三位一體的老子一氣化三清。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須深詳;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庄,奉《道德經|老子》、《莊子》為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的影響。

明清以後,道教基本已經停止了發展。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後,道教更是衰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中國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執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規戒律由於和現行法律抵觸而作廢。1957年,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管理中國道教內部的事務。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道教同中國其他的宗教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道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惟信仰道教人口,並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於佛教的極樂世界,也不同於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的,一種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經》中講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為一個公平、和平的世界,沒有災禍、沒有戰爭。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則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這樣就能超脫生死,在仙境中過仙人的生活。不同於其它宗教的是,道教並不認為人死後才能到達仙境,而是認為人的形體通過一些形式的鍛煉可以長生不死,成仙以後也可以一樣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裡,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於達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後來才出現了「屍解」等方式。而且所說的仙境,大多數也是處於現實當中,例如所謂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國一些風景秀麗的地方。

大多數的宗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不幸或者罪孽,認為死後靈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卻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長生不死。也因此有許多養生的方法,例如氣功等在道教得到了發揚。

許多宗教都認為人的壽命是不能改變的,然而道教去不這樣認為,有一句話「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經》。另外,道教作為一個多神教,相信萬物有靈,甚至人體的各種器官都有神靈。

道教對於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影響:玄學是三國、兩晉時期興起的、以綜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學說為主的哲學思潮,故通常也稱之為「魏晉玄學」。玄學是魏晉時期取代兩漢經學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學即「玄遠之學」,它以「祖述老莊」、綜合儒道立論,把《周易》、《老子》、《莊子》稱作「三玄」。玄學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就是總天地萬物的一般規律「道」,它體現了萬物無窮奧妙的變化作用。玄學家們用他們改造過了的老、庄思想來註解儒家的《論語》、《周易》,對已經失去維系人心作用的兩漢經學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無為本」的哲學本體論。儒家的「禮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雖然也是玄學所討論的內容,但其主旨卻是道家的,即強調崇高的是「無」、「自然」和「無為」。

玄學所探討的中心問題盡管仍可歸結為天人關系問題,但在形式上,它已經擺脫了兩漢經學章句箋注的繁瑣破碎;在內容上,則拋棄了經學思潮的「天人感應」的粗俗的目的論之論證。

玄學家在多方面論證了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們一改漢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張「儒道兼綜」,孔子依然是最高的「聖人」。玄學所提出的或著重關注的有無、本末、體用、言意、一多、動靜、自然與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質的概念范疇,都是原始儒學和兩漢經學所不具備或不重視的,玄學的出現大大推動了中國哲學的發展。

玄學一開始是從古文經學內部產生的。先是出現了脫出鄭玄之學而更尚簡要、重義理的劉表、宋衷的「荊州之學」,稍後又崛起專與「鄭學」立異的王肅「王學」,後來才轉向何晏、王弼的玄學。玄學的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http://..com/question/51788619.html?si=4&wtp=wk

『玖』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在文學界的地位如何

引言:在我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人物都為現在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們留下來的優秀作品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而且也給了很多迷茫的人們一些指引。

三、對《道德經》的評價

這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而且他產生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同時也是一本家喻戶曉的書籍,《道德經》雖然不到6000字,但是裡面卻有著很多的精神食糧,而且這部作品也吸引著很多人的觀看,並且也證明了老子的聰明才智,裡面蘊含的神聖的道家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並且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精神財富,裡面所涵蓋的哲學和倫理學等等,都被後人奉為治國和起家的一個寶典,所以是非常優秀的一部作品。

閱讀全文

與老子是如何看待文學和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8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2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6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2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7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6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6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7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