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連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1、連州地下河AAAAA
推薦1
古樸深重的燕喜牌坊豎立在燕喜亭北側約二十米,它是原燕喜書院的大門(燕喜書院創辦於清朝的光緒年間,是燕喜中小學校的前身,而燕喜中小學校後來並入了連州中學),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校長楊芝泉主持興建。牌坊中門頂上繪有原燕喜中小學校校徽。校徽為平頂三角形,里邊上部畫有巾峰山輪廓,下部有通心美術字「燕喜」二字。校徽為書畫家楊芝泉所設計。校徽右側有一「燕」,左側有一「喜」。牌坊右門的頂上有「戈飛」二字,左門的頂上有「鵬搏」二字。中門兩側對聯分別為,上聯「吏部文章高北斗」,下聯「連州水石冠南陬」。上聯旁邊小注為「明進士福寧游太初燕喜亭詩刻亭右石上字小痕淺風雨剝蝕墨跡半湮今節錄於此」,下聯旁註為「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元旦邑人楊芝泉書」。牌坊背面門頂有「引人入勝」行書大字,中門二聯為「天澤湧泉流入與雙清尋活水,巾峰垂地脈境緣一覽小群山」。2011年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連州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保護范圍:以文物建築本體為中心向外延伸30米;建設控制范圍:從保護范圍向外延伸30米。……[詳細]
B. 連州在哪裡
連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北部、五嶺南麓、北江支流連江上游。北靠湖南省永州、郴州兩市的宜章、臨武、藍山、江華等縣;西部與連南、連山兩個民族自治縣及賀州相接;東部與陽山接壤,毗鄰韶關;南臨珠三角,是珠三角的後花園。距廣州230公里,沿107國道清連一級公路約3小時車程。建設中的清連、二廣、京珠復線高速和323國道貫穿全市。連州是粵、湘、桂三省(區)? 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面積2663平方公里,人口52萬。是廣東省定位的粵北旅遊中心城市、粵西北區域經濟文化中心,又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傳播的紐帶。
連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遠在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連州的先民在這塊沃土上生息、繁衍。西漢初建縣,隋開皇十年置州,歷史上連州還設立過郡、路、直隸州、縣等建制。連州素有「小廣州」之稱,抗戰時省政府二度遷往連州,一時成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成為廣東抗戰的根據地和大後方。現在形成了以粵為主、粵湘桂結合的社會風俗和生活習慣。
連州自古是中原入粵的三大官道之一,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秦朝大將任囂、趙佗駐守連州,鎮壓南蠻。西漢伏波將軍路博德、會樓船將軍楊朴率十萬水師,下湟水,趨廣州,平定南越叛亂。唐代南荔北調「一騎紅塵妃子笑」就途經連州古道。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由桂入粵,在連州西岸擊潰叛軍曹成十萬之眾。清代太平軍黃亞章結集十萬餘人,與清兵搏鬥延續14年。紅軍將領鄧小平、張雲逸率領紅七軍由湘入粵,開創連州革命根據地。
連州光輝燦爛的歷史,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風流人物,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唐代文學家韓愈、劉禹錫、元結,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南宋宰相張浚、學者張?潁?明代文學家游朴、屈大均,清朝詩人翁方綱、李調元,現代文學家陳殘雲、秦牧、畫家關山月、黎雄才、廖冰兄等歷代文人墨客都為連州留下了大量的詩文的墨寶。連州也是個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的地方,如五代宰相黃損、詩人孟賓於,唐代宰相劉瞻、大將軍何昌期,紅八軍代軍長馮達飛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長何克夫、國民黨第一集團軍副司令李楚瀛等均為連州人。
連州悠久深厚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多彩並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和工藝。耍歌堂、抬大神、舞龍、舞獅、舞馬鹿、瑤族長鼓舞、賽龍舟等民間藝術豐富多彩,連州的木獅舞更是全國僅有,舞獅的獅種就有10多種,為廣東之最。石雕、根雕、木刻、紙扎、竹木工藝、山水盆景等工藝別具一格。
連州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景秀麗,自古就有旅遊活動。唐朝大詩人劉禹錫稱連州「惟有青山畫不如」,大文豪韓愈贊連州「山水名天下」,明朝詩人游朴稱「連州水石冠南陬」,南宋學者張?蜃芙嶁緣馗爬?了連州八景「巾峰遠眺、圭峰晚靄、秀岩滴翠、昆湖疊獻、靜福寒林、雙溪春漲、楞枷曉月、龍潭飛雨」。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連州名勝古跡眾多:楞枷古峽石刻、慧光塔、燕喜亭、福山寺、大雲洞石刻、韓愈亭、雙溪亭、張魏國公祠等。主要旅遊風景區有:神秘瑰麗的連州地下河(國家AAAA級景區)、瑰異卓絕的湟川三峽、山青水秀的潭嶺天湖、原生態的連州天龍峽、茅坪旅遊區、奇山異水的大東山溫泉、乾坤秀萃的福山寺(天下第四十九福地)、巍峨雄偉的慧光斜塔、歷史悠久的燕喜亭、馮達飛故居、三水掛榜瑤寨、古樸多彩的民族風情、嶺南(連州)古村落等。
連州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交通發達,國道、省道縱貫全市。電訊先進、通信網路健全。市容市貌煥然一新,街道井然,整潔衛生,馬路寬闊,夜晚燈光璀璨,文娛活動豐富,城市功能齊全,社會治安穩定,社會秩序有條不紊,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旅遊接待能力強,賓館酒店大廈林立。
C. 藝術家與工匠的相同點是什麼
我們倘若旁觀藝術創作的過程,會覺得它與工匠的活動差不多。藝術家和工匠一樣,必須熟悉自己所用的材料和工具,必須有靈巧的雙手去應和心靈的要求,是所謂「心靈手巧」。一名工匠自有熟練的手藝去把他心中預構的形式付諸材料。一個雕刻家看上去也是如此。畫家在畫布上描畫和塗抹,也像一個工匠那樣工作著。
D. 紫砂藝術家與工匠的區別在哪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紫砂藝術家與工匠的區別是什麼?
有人如此回答:紫砂藝術家不但能夠全面地掌握紫砂壺成型工藝與技術,而且在其藝術表現中有著十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與個性。紫砂工匠雖然也掌握了熟練的成型技法,但是他們的作品多以摹仿前人的東西為主,抑或重復前人或今人的技法,很難看到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在紫砂藝術領域里成為一個一流的工匠很容易,現在99%具有高級職稱的人都算不上紫砂藝術家,更多的只能算是一各高級紫砂工匠,在紫砂行業揮灑幾十年汗水的人很多,但終究形成一不了自己獨特的紫砂藝術語言,做不出具有現代審美的紫砂藝術作品,更沒有自己藝術理念和主張,到死還是一個工匠。
所以說,成為一個真正的紫砂藝術家很難,如果要想成為紫砂藝術大師僅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還不夠,還要具備深厚的文、史、哲等其他學科的知識與修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自己獨立的藝術理論與藝術體系,這樣才有可能登上紫砂藝術大師的台階。
紫砂藝術大師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這就如同一把紫砂壺,必須要樹立自己的品牌一樣重要。一個在其作品中體現不出具有獨到藝術風格的紫砂工匠,很難成為一位優秀的紫砂藝術家。凡是學習中國紫砂成型工藝的人,如果對中國宜興紫砂發展史、古今紫砂藝術理論以及紫砂技法等都未有深刻的認識,又如何能夠產生一流的紫砂藝術作品?可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紫砂藝術大師是何等之難。紫砂藝術是視覺的藝術,其表現與否一覽無遺,因此容不得半點虛偽,那種無度乃至無知的炒作,只能自欺欺人,戲弄那些對紫砂文化與紫砂技藝毫無常識的人。
紫砂市場還在下跌過程中,我的理解是一種復歸理性和構建新常態的現象,紫砂從業者不能再緊攥著往昔的「輝煌」不放,或者一頭扎進舊日的思維套路中不求解脫,更不能甘當市場語境下繼續炒作,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的紫砂之路,回歸紫砂藝術本源,畢竟很久以來,我們一度遠離了真正的「紫砂藝術」 。
簡而言之,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藝術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作為「工匠」的我們還需要漫長的磨練才能變成我們理想的樣子。藝術來源於熟練,畢竟大師也是從「工匠」開始做起。如果有一天,我們做壺刻字,只是單純的為了藝術,為了自己的作品,不為炒作,不為金錢,來於造化,歸於造化,牢牢抓住自己的朴骨良心,質朴本真地創作,活自己的命,無執無礙,藝術就能成為可能。
E. 聯系作品試析《進學解》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進學解
〔唐〕韓愈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1〕:「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4〕。爬羅剔抉,刮垢磨光〔5〕。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7〕。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8〕。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9〕。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抵排異端,攘斥佛老〔10〕。補苴罅漏,張皇幽眇〔11〕。尋墜緒之茫茫〔12〕,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沈浸�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13〕。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14〕。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15〕。跋前躓後,動輒得咎〔16〕。暫為御史,遂竄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見治〔18〕。命與仇謀,取敗幾時〔19〕。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20〕?」
先生曰:「吁,子來前〔21〕!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23〕。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25〕。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26〕。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28〕。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窺陳編以盜竊〔30〕。然而聖主不加誅,宰臣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31〕。
——選自東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釋】
〔1〕國子先生:韓愈自稱,當時他任國子博士。唐朝時,國子監是設在京都的最高學府,下面有國子學、太學等七學,各學置博士為教授官。國子學是為高級官員子弟而設的。太學:這里指國子監。唐朝國子監相當於漢朝的太學,古時對官署的稱呼常有沿用前代舊稱的習慣。〔2〕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史記·酷吏列傳》:「法令者,治之具。」畢:全部。張:指建立、確立。〔3〕畯:通「俊」。〔4〕率:都。庸:用。〔5〕爬:爬梳,整理。抉(jué決):選擇。〔6〕有司:負有專責的部門及其官吏。〔7〕六藝:指儒家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百家之編:指儒家經典以外各學派的著作。《漢書·藝文志》把儒家經典列入《六藝略》中,另外在《諸子略》中著錄先秦至漢初各學派的著作:「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春秋戰國時期,各種學派興起,著書立說,故有「百家爭鳴」之稱。〔8〕纂:編集。纂言者,指言論集、理論著作。〔9〕膏油:油脂,指燈燭。晷(guǐ軌):日影。恆:經常。兀(wù誤)兀:辛勤不懈的樣子。窮:終、盡。〔10〕異端:儒家稱儒家以外的學說、學派為異端。《論語·為政》:「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朱熹集註:「異端,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焦循補疏:「異端者,各為一端,彼此互異。」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創始人,這里借指道家。〔11〕苴(jū居):鞋底中墊的草,這里作動詞用,是填補的意思。罅(xià下):裂縫。皇:大。幽:深。眇:微小。〔12〕緒:前人留下的事業,這里指儒家的道統。韓愈《原道》認為,儒家之道從堯舜傳到孔子、孟軻,以後就失傳了,而他以繼承這個傳統自居。〔13〕英、華:都是花的意思,這里指文章中的精華。〔14〕姚:姒(sì四):相傳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誥:《尚書·周書》中有《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篇。誥是古代一種訓誡勉勵的文告。殷《盤》、《尚書》的《商誥》中有《盤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聱牙:形容不順口。《春秋》:魯國史書,記載魯隱公元年(前722)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間史事,相傳經孔子整理刪定,敘述簡約而精確,往往一個字中寓有褒貶(表揚和批評)的意思。《左氏》:指《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相傳魯史官左丘明作,是解釋《春秋》的著作,其鋪敘詳贍,富有文采,頗有誇張之處。《易》:《易經》,古代占卜用書,相傳周人所撰。通過八卦的變化來推算自然和人事規律。《詩》:《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保存西周及春秋前期詩歌三百零五篇。逮:及、到。《庄》:《莊子》,戰國時思想家莊周的著作。《騷》:《離騷》。戰國時大詩人屈原的長詩。太史:指漢代司馬遷,曾任太史令,也稱太史公,著《史記》。子雲:漢代文學家楊雄,字子雲。相如: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15〕見信、見助:被信任、被幫助。「見」在動詞前表示被動。〔16〕跋(bá拔):踩。躓(zhì至):絆。語出《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意思說,狼向前走就踩著頷下的懸肉(胡),後退就絆倒在尾巴上。形容進退都有困難。輒:常常。〔17〕竄:竄逐,貶謫。南夷:韓愈於貞元十九年(803)授四門博士,次年轉監察御史,冬,上書論宮市之弊,觸怒德宗,被貶為連州陽山令。陽山在今廣東,故稱南夷。〔18〕三年博士:韓愈在憲宗元和元年(806)六月至四年任國子博士。一說「三年」當作「三為」。韓愈此文為第三次博士時所作(元和七年二月至八年三月)。冗(rǒng茸):閑散。見:通「現」。表現,顯露。〔19〕幾時:不時,不一定什麼時候,也即隨時。〔20〕為:語助詞,表示疑問、反詰。〔21〕吁(xū虛):嘆詞。〔22〕杗(máng忙):屋樑:桷(jué覺):屋椽。欂櫨(bó lú博盧):斗栱,柱頂上承托棟梁的方木。侏(zhū朱)儒:樑上短柱。椳(wēi威):門樞臼。闑(niè聶):門中央所豎的短木,在兩扇門相交處。扂(diàn店):門閂之類。楔(xiè屑):門兩旁長木柱。〔23〕玉札:地榆。丹砂:硃砂。赤箭:天麻。青蘭:龍蘭。以上四種都是名貴葯材。牛溲:牛尿,一說為車前草。馬勃:馬屁菌。以上兩種及「敗鼓之皮」都是賤價葯材。〔24〕紆(yū迂)餘:委婉從容的樣子。妍:美。卓犖(luò落):突出,超群出眾。校(jiào較):比較。〔25〕孟軻好辯:《孟子·滕文公下》載:孟子有好辯的名聲,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說:自己因為捍衛聖道,不得不展開辯論。轍(zhé哲):車輪痕跡。〔26〕荀卿:即荀況,戰國後期時儒家大師,時人尊稱為卿。曾在齊國做祭酒,被人讒毀,逃到楚國。楚國春申君任他做蘭陵(今山東棗庄)令。春申君死後,他也被廢,死在蘭陵,著有《荀子》。〔27〕離、絕:都是超越的意思。倫、類:都是「類」的意思,指一般人。〔28〕繇:通「由」。〔29〕靡:浪費,消耗。廩(lǐn凜):糧倉。〔30〕踵(zhǒng腫):腳後跟,這里是跟隨的意思。促促:拘謹局促的樣子。窺:從小孔、縫隙或隱僻處察看。陳編:古舊的書籍。〔31〕財賄:財物,這里指俸祿。班資:等級、資格。亡:通「無」。庳(bēi卑):通「卑」,低。前人:指職位在自己前列的人。瑕(xiá俠):玉石上的斑點。疵(cī雌):病。瑕疵,比喻人的缺點。如上文所說「不公」、「不明」。杙(yì亦):小木樁。楹(yíng盈):柱子。訾(zǐ紫):毀謗非議。昌陽:昌蒲。葯材名,相傳久服可以長壽。豨(xī希)苓:又名豬苓,利尿葯。這句意思說: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應計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該埋怨主管官員的任使有什麼問題。
韓愈:「文人之雄」、理學的先驅者
(更新時間:2002-1-18 5:29:09)
程運
我國史學家錢穆先生在所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曾特別指出:研究近代學術,必須從宋代開始;研究宋學,則必須從唐代開始,從研究唐代韓愈的思想開始。他說:「唐之學者,治詩賦,取進士第,得高官,卑者漁獵富貴,上者建樹功名,是謂入世之士。其遯跡山林,棲心玄寂,求神仙,溺虛無,歸依釋老,則為出世之士。亦有既獲膴仕,得厚祿美名,轉而求禪問道於草澤枯槁之間者。亦有以終南為快捷方式,身在江海而心在魏闕者。獨昌黎韓氏,進不願為富貴功名,退不願為神仙虛無,而昌言乎古之道曰:『為古之文者,必志乎古之道。』而樂以師道自尊,此皆宋學精神也。治宋學者首昌黎,則可不昧乎其所入矣。」
我們知道宋代理學之昌盛,可以說是衰落已久的儒學之復興;而儒學之復興,則在唐代已見萌芽。近人胡適之先生嘗以宋儒的「新孔學」,克服佛教束縛,為中國文藝復興的起點。而真可稱為宋儒「新孔學」亦即理學的先驅者,當推韓愈。
宋代的學者文人,幾乎異口同聲,對「文人之雄」的韓愈表示一致的推崇。如宋代的理學家石介就曾說:「孔子為聖人之至,韓吏部為賢人之至。不知更幾千萬億年復有孔子,不知更幾千百年復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聖人以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人、原毀、佛骨表,自諸子以來未有也。嗚呼,至矣。」(徂徠集尊韓)又如宋代的蘇軾,平生自視頗高,但在其所作「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獨推尊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並指出從東漢以來,聖道淪喪,文風敗壞,佛老的邪說都流行起來。雖經唐朝貞觀、開元的盛世,有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的輔佐,也不能挽救;惟獨平民出身的韓文公,在談笑里領導了大眾,天下的人就跟隨了他,重歸正路,到現在已經三百年了。他的文章,振起八代衰頹的文風;他的道理,拯救了天下人的沉溺;他的忠心,不怕觸怒皇帝;他的勇氣,能制伏三軍的統帥。這難道不就是能參與天地造化,關系天下盛衰機運,表現了浩然正氣嗎?對韓愈真是推崇備至。再由於當時在政治上學術上都具有崇高地位的歐陽修出來鼓吹,尹師魯、梅堯臣、王安石、曾鞏等的推動,韓文遂大行於世,達到「天下學者非韓不學」的盛況。從宋儒的著作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韓愈對他們的重要影響。正如新唐書「韓愈傳」中所說:學者敬仰他,好象群山仰望泰山,眾星圍繞北斗星一樣。(參見新唐書卷一七六列傳第一○一)
凄涼孤苦、顛沛流離
韓愈字退之,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七六八),他的原籍是河內修武(即今河南南陽縣),先世曾居昌黎,所以也自稱昌黎人。三歲就父母雙亡,依靠著哥哥及嫂嫂鄭氏撫養。七歲就知道努力學問,出口便成文章。十一歲時,他哥哥因為宰相元載得罪了朝廷,受到連累,貶官嶺南。他跟著哥哥嫂嫂遷徒到南方。十五歲時,他的哥哥死在韶州刺史任內,韓愈跟著嫂嫂,帶著哥哥的靈柩,萬里奔波,歸葬中原。又值中原多事,兵慌馬亂,全家又遷居到宣州(即今安徽宣城)。命途坎坷,歷盡艱苦,一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韓愈有三個哥哥,都不幸很早就死去;承接先人血脈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兒十二郎。「兩世一身,形單影只」(韓昌黎全集第二十二卷),凄涼孤苦的身世,顛沛流離的環境,更激發他刻苦自修、好學不倦的毅力。終於讀通了六經及諸子百家之學。
焚膏繼晷、兀兀窮年
韓愈曾在他「進學解」一文中,借學生的口氣說出他在治學方面所下的工夫。說他嘴裡不停地念著六經的文章,手裡不住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記事的書一定要抓住綱要,言論的書一定要探求深意。「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說他學不厭;「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見全集第十二卷),是說他非但白天苦讀,夜裡還要點油燈繼續用功,積年累月、努力不懈。
他在「答李翊書」中勉勵他在治學作文上下工夫,希望他能達到古人立言境地,不要企望趕快成功,不要為權勢利祿所誘惑。要像種植果樹,施肥養根,等待它結果;像點油燈,加上油,期望它發光。他說樹根深厚的,果實一定豐美;燈油充足的,發光一定明亮。仁義的人,言論必定溫和淳厚。
他謙稱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工夫到家了沒有,不過他總算孜孜不倦的已埋頭學習了二十多年。當初,「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見全集第十六卷),在家忘掉一切,出外忘掉道路,專心苦讀思索,寢饋於古代的典籍之中。當搜索心思拿筆寫文章的時候,只求盡力躲開陳陳相因的濫調,開始時真是很吃力,很難做到;在寫出來給人看的時候,常常受到別人的譏笑,卻不知道這是譏笑。這樣經過好些年,仍然不改變初衷,然後認識了古書里的正道與邪說,和那雖屬正道但不純粹的,都像黑白兩種顏色那樣明顯易分了。再盡力剔除不純粹的,慢慢就更有所得了。於是他搜索心思拿筆寫文章,文思就像水流般湧出來了。寫出來給人看,有人鄙笑他,他就很高興;贊美他,反而使他憂慮,因為他擔心文章里還有迎合流俗討人喜歡的地方。這樣又經過好些年,然後下筆如江河流水般滔滔奔放了。他又恐怕還有駁雜的地方,再就勃發的文思,排除其不合於道的,平心靜氣地去考察,直到完全純粹了,然後充分發揮。還要在道德學識上有所涵養:立身行道方面,要走仁義的路;讀書明理方面,要從六經中探索其來源;並且要終身努力,在治學作文上用深厚工夫,才能有所成就。
韓愈的文章議論嚴正,規模宏大。邵博在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四中指出:「韓退之之文自經中來。」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文字要奇偉,有精采,有英氣、奇氣......但奇偉出之自然乃妙......;此存乎其人,讀書深,志氣偉耳。若專學詩文,不去讀聖賢書,培養本源,終費力不長進。如韓公便是百世師。」這就是韓愈自己所講的「閎其中而肆其外」(語見進學解)「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語見答李翊書)的意思。
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
韓愈因為讀書多,所以見事多,理足而識見有主,下筆為文,遂能淺深反正,四通八達。韓愈為學作文,更注重養氣:胸懷浩然,則能行乎其不得不行,言乎其不得不言,言行完全出乎真誠。不徒托之以空言,且能見之於行事。持身立朝,乃能表現高風亮節,直言敢諫。新唐書本傳說他「操行堅正,鯁言無所忌」。人家講他的壞話,毀謗他,也不懼怕,好幾次得罪了執政,觸怒了皇帝,被貶官、被放逐,到蠻荒遠地亦不懊悔。韓愈就是這種不僅能知「道」,而且真能切實行「道」的人。
唐德宗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韓愈考取了進士,時年二十五歲。因為生性耿直,不善奔競,直到三十一歲才得到入仕的機會。在做監察御史、職方員外郎、中書舍人的時候,前後三次貶官,都是因為上疏奏陳政事,與朝廷議論不合而獲罪。在憲宗朝,上表論佛骨,出言亢直,氣勢磅礴,忘一己之利害,置生死於度外,義之所在,則強立而不回,這是因為他平日集義養氣,所蓄深厚,才能達到此一境地。
韓愈在「答李翊書」中又說:氣像水,言論就像漂在水上的東西。水大了,那麼能漂的東西不論大小都會漂了起來。氣和言論的關系也是這樣:氣要是盛,那麼言論不論長短,聲音不論高低,都會恰當。雖是這樣,他自己還不敢說已接近圓滿成功的地步;即使接近成功,為人所用,又有什麼可取的地方呢?不過,希求別人拔用,則必須迎合人的喜惡,自己好象是被動的器物,用與不用,完全操在別人手裡。君子卻不是這樣,君子居心有一定道理,行為有一定規矩;用他,就把大道行於世人;不用他,就把道傳給學生,或著書立說,留為後人的模範。韓愈指出:當世學古文的人很少;立志學古文,就必被遺棄於今世。他真喜歡這種人的志願,而悲哀這種人的遭遇。他所以常稱贊這種人,是勸勉他、鼓勵他的意思。(參見答李翊書)
韓愈在另一篇文章「進學解」中指出,從前孟軻長於雄辯,孔子的道因此昌明,可是他游遍天下,奔走到老也沒有人用他。荀卿守著正道,發揮偉大的議論,為了逃避讒言到楚國去,最後丟了官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就是經典,一舉一動都可以讓人效法,且超過常人,達到聖人的境界,可是他們一生的遭遇卻是如此。
上面韓愈所說的「言」與「文」,實在就是「道」,就是「理」。理直則氣壯,道盛則氣盛,氣盛則文昌。立志學「文」的人,也就是立志行「道」的人,這種人既不肯少貶其道以迎合時俗,更不肯自毀其道以盲從邪說。這種人服官受到貶黜,被投閑置散,原是本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韓愈能夠屢挫不屈,不怨不悔。
特立獨行、舉世非之而不惑
韓愈在伯夷頌中曾說:「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亘萬世而不顧者也。」把伯夷推尊到比「作為萬世標準的聖人」更上一等,真可說是「推崇備至」的了。曾國藩在求闕齋讀書錄中指出:「舉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生平制行作文之宗旨,此自況之文也。」這實在是真正了解韓愈志節與文章的人所講的話。
在韓愈以前一般人所寫的文體,大都注重辭賦及駢體文,文體呆板,多拘偶對,使作者的思想受到束縛,而且文格綺艷,陳陳相因。韓愈起來倡為「古文」,解除束縛,恢復自由,改極呆板的駢文,為較活潑的散文,表面看來是「復古」,實際是一種「革命」。由於韓愈不願迎合流俗,所以受盡別人的非笑。韓愈認為作文「若與世沉浮,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見答劉正夫書)。故豪傑非常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見伯夷頌),不肯隨俗浮沉,以邀一時之譽。寧願寂寞當時,但求流名於後世。
韓愈雖好讀古書,學古人,但不為古書所迷,更不讓古人牽著他的鼻子走。能「卓然不丐於古而一出諸己」(宋景文語),能盡力躲開陳陳相因的濫調,能溫故而知新,更能融古而創新。他諫佛骨之對人主的忠心,是人臣中少有的;他趨賊營宣撫王廷湊的勇敢,也是同僚中少有的。他講一般人所不敢講的話,作一般人所做不到的事,特立獨行,信道守道,確已達到「舉世非之而不惑」的境地。
以道弘文、以文貫道
韓愈在所著「原道」一文中指出:博愛叫做仁;做事合宜叫做義;照著仁義做叫去做道;修養自己的天性圓滿,無求於人叫做德。他又指出:他所講的道德,是合仁義來一起說的。也可以說韓愈所言之道,是仁義,是修己以安百姓,是不離乎人倫日用之間的。進一步講:韓愈所講的道,就修養說,則是正心誠意,以至修齊治平;就人生說,則是綱紀倫常,養生送死;就政治說,則是禮樂刑政,風俗教化;這就是孔子所講「道不遠人」(中庸第十三章)的意思。
韓愈在「題歐陽生哀辭後」一文中曾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全集二十二卷)韓愈的意思是說:他是因為好古道而為古文,並不是為古文而後好古道。這乃是「以道弘文」的意思;也就是「誠於中則形於外」,道盛則氣盛,氣盛則文昌的意思。
韓愈的女婿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不深於斯道,有至焉者不也。」這不僅是說文章的好壞與入道的深淺有密切的關系,而是說「文」與「道」是一以貫之的東西。說「以文貫道」,與「以文明道」,及「以文載道」,有極大的距離。「以文明道」是說文章可以明道教人,可以記事傳世,是發揚道德的工具;文章的醇駁,看它見道的多少而有差別。「以文載道」則其境界較「以文明道」更深一層,是說文章要能直趨聖人之大道,能窺大道之全,乃可以言「載道」。「以文貫道」則又深一層,是說文道一貫,文以道為內容,道以文為形式,二者已發生不可分的關系,再進一步就可漸漸達到「文道合一」的境地。
古時候的聖人,能體道於身。道充於中,事觸於外,形乎言而成文。宣之於文,發之於功名事業,無非為其道之外見。故其文即道,其道即文。韓愈一生學道好文,二者兼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能約六經之旨以成文;其立身行事,出處進退,又能一合乎道;文以行立,行以文傳。所以宋朝的歐陽修說:「昔孔、孟惶惶於一時,而師法於千萬世;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於暫,終耀於無窮者,其道當然也。」(記舊本韓文後)
以師自任、以道自任
韓愈作「師說」一篇,一開始即說:古代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人不是生來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呢?有疑問不去跟老師學習,他的疑問就永遠不能解決了。
韓愈認為:比他年歲大的,理解道比他早,他就跟著學;比他年歲小的,如果理解道也比他早,他也跟著學。他師法的是道,那裡管年歲比他大還是小呢?所以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是年長還是年幼,道在那裡,老師也就在那裡。
韓愈接著指出:由於師道之不傳,所以人多不學;一般人愛其子,故擇師而教之,可是臨到他自己卻見理不明,以找老師為可恥。韓愈又指出:巫醫百工不恥相師,可是士大夫求師,則群聚而非笑之;孔子大聖尚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而多方求師;士大夫不求師,則由於不知術業有專攻,不明見賢思齊的道理。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見全集第十二卷師說)照曾國藩的解釋;傳道是傳修己治人仁義倫常之道,受業是受古文六藝之業,解惑即指解此二者之惑。教師的目的在明道、傳道,而道不外乎明五倫。師之名,雖不列於五倫之內,而五倫之名,實賴師以明。無師則亦無五倫,道不外乎明五倫,而五倫之外,別無所謂道,所以說「道之所存,即師之所存也」。
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指出:孟子曾說過:「人的毛病,在喜歡做老師」。從魏晉以後,人更不重視老師。現代沒聽說有作老師的;有了,大家就譏笑他,以為是瘋子。只有韓愈奮然不顧時俗,冒著人家的譏笑侮辱,招收後進學者,發表「師說」,板著臉孔,要做老師。社會上果然有許多人奇怪,手指目視,一起責罵他,把他作為談笑的資料。韓愈因此得了個「瘋子」的名號。
韓愈所以「召鬧取怒」,「抗顏而為師」,並不是他「好為人師」。他的「以師自任」,一方面是他不願隨俗浮沈、迎合時下的風氣,而要移風易俗,行古道,「獨為所不為」;一方面是他「古道熱腸」,基於對青年後進的愛心與責任心之驅使,因此他要「以師自任」「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所以韓愈「以師自任」的主旨,還是為了傳「道」。他在「師說」中所講「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仍是「聞道有先後」,「以道為主」的說法。
韓愈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享年五十七歲。韓愈的學生皇甫湜,在所作「韓文公墓誌銘」中,說他為人坦白明朗,胸無城府;宗族姻親朋友故舊不能自立的,穿衣吃飯嫁女娶妻治喪埋葬諸事,完全靠他幫忙。平日在家裡,就是睡覺吃飯也要帶著書,累了當做枕頭,吃飯用來提口味。講解論說,孜孜不倦,如此磨煉學生,還恐怕不夠完美。又用幽默的笑話及吟�詩歌的方式來舒暢精神,終要想盡方法,使學生陶醉在義理里,忘了回去。
在韓愈侄女婿李翱所作韓公行狀中指出:韓愈幼年由嫂鄭夫人撫養長大,嫂死之後,他穿一年喪服,以報答她的撫育之恩。在他所作祭鄭夫人文及祭十二郎文中,我們可以在字里行間體會到他的哀慟,體會到他對家人的深厚的感情。他待人誠懇,與人相交,始終不變;於後進則愛護備至,提掖有加,惟恐失其成就,這就是「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他所說的「道」,不僅表現在他的言論上、他的文章上,也表現在他的性情之中,表現在他的立身行事上。
韓愈在所作「原道」一文中指出:他所講的這個道,由唐堯傳給虞舜,虞舜傳給夏禹,夏禹傳給商湯,商湯傳給周文王、武王、周公。周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了,就沒有人得到真傳了。韓愈雖未明言「道統」由他而傳,而「以道自任」之意,則隱然可見。
文彥博、杜牧都說過:稱孔子之德,莫如孟子;稱孔子之尊,莫如韓愈。(參見樊川集及文潞公集絳州新修至聖文宣王廟碑記)我們假如說孔子之道,由孟子、韓愈之闡揚而益為昌明,則是毫無疑問的。孟子距楊、墨而道以之傳;韓愈排老、佛而道亦因文以見。自孟子以後,韓愈以前,雖不乏尊孔孟,或闢佛老者,但可以說,其影響的深遠和鉅大,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韓愈的。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科舉,就是由封建國家設立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這種作法,也叫"開科取士"。
在奴隸社會,主要官職都是世襲的。封建社會逐漸採取選拔官吏的辦法。魏、
F. 連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連州歷史悠久,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擁有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復雜的地質構造,發育了喀斯特山原、丘陵、台地、河谷、盆地等多種類型的地貌形態,從而構成了連州獨特而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稱連州「惟有千山畫不如」,大文豪韓愈則贊連州「山水名天下」,宋朝學者張栻總結性地概括了連州八景「巾峰遠眺、圭峰晚靄、秀岩滴翠、昆湖疊獻、靜福寒林、雙溪春漲、楞枷曉月、龍潭飛雨」。連州名勝古跡眾多,有湟川三峽石刻、慧光斜塔、燕喜亭、福山古寺、大雲洞石刻、韓愈亭、雙溪亭、張魏國公祠等等。現存並可以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有:湟川三峽、連州地下河、潭嶺天湖、大東山溫泉、福山古寺、民間藝術表演以及市區的文化古跡等。連州旅遊資源豐富且品位高、數量多、品種結構合理,傳統特色豐富,綜合載體大,可塑性強。主要特色是:山清水秀、洞奇湖高、林茂石美、瀑布眾勝。比較有特色的有: 湟川三峽石刻 [瑰異卓絕的湟川三峽] 湟川三峽是小北江風景畫廊之精華所在,兼有長江峽谷之奇趣,又有灕江山水之仙境。沿河兩岸茂林修竹,山花爛漫,鍾乳懸垂,山泉欲涌,秋冬江水碧綠晶瑩,清澈如鏡,春夏江水奔騰浩盪,兩岸峭壁飛瀑,氣勢磅礴。游湟川三峽有五大特色:過船閘、賞瀑布、游三峽、觀奇石、覽古跡。可游覽之處有:雙溪亭、龍船閘、龍泉瀑布、龜山、龍泉峽、唐宋纖夫古道、世外桃源、宰相石、楞枷古峽、古戲台、羊跳峽、龍宮灘。唐代詩人劉禹錫說「湟川鍾乳石天下甲」,大文豪韓愈說「湟川瀑布垂天坤」,清代大學士林華皖說「湟川三峽瑰異卓絕,歷相九洲名勝,罕有倫比,惟巫山巫峽可與同觀」,現代大作家陳殘雲說「湟川可與灕江媲美」。 連州地下河 [神秘瑰麗的地下河] 連州地下河是我國最神秘、最瑰麗的地下河,距地面50~60米,穿過四座山頭,水面寬4~10米,水深1~7米,其主要特色是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橋,鍾乳石「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瑰麗多彩、神秘莫測」。地下河共分三層:上層仙人洞,中層玉帝宮,下層地下銀河。主要景點有:古炮台、古城牆、玉帝神像、玉帝羅帳、仙人橋、仙人神田、恐龍化石、巴西仙人掌、仙女浴池、望海觀音、鴛鴦韓信點兵、壽星公、金雞報曉、鱷魚戲水、飛象過河等。現代大作家秦牧說它是「神秘瑰麗的地下河」,現代名作家楊羽儀說它是「永遠沒有滿足的藝術品」,現代詩人楊應彬說它「勝似世外桃源」。 潭嶺天湖 [山清水秀的潭嶺天湖] 潭嶺天湖位於南嶺原始森林邊,處於國家自然保護區內、是廣東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庫。水面海拔643米,湖面面積12平方公里,蓄水1.7億立方米,四周環湖公路34公里,湖水明凈如鏡,湖中小島眾多,湖邊森林茂密,四周景色如畫,環湖山峰,有廬山之秀、泰山之宏、華山之險、黃山之奇。春暖夏涼,秋爽冬冷,春可觀雲海,夏可避暑,冬可賞雪。潭嶺天湖還是我國南方植物物種的發祥地和集中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83.4%,八千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呵護著2000多種高等植物,屬國家保護的珍稀樹種有30多種 大東山溫泉瀑布 [奇山異水的大東山溫泉瀑布] 大東山位於龍坪鎮的次原始森林中,溫泉水從山腰的幾處岩縫里湧出,終年熱氣騰騰,蒸氣如煙,為重碳酸鉀礦泉,泉水無臭無毒無味,清澈透明,水溫在40℃~70℃之間,流量為每秒6.85升,日均出水量為300噸,一年四季流量不變,水溫不變,水質優良,可浴可飲,並對人體皮膚保養和理療有特殊的療效。在溫泉深谷處在相距不到2公里的溪澗內,有三處較大的跌瀑,落差達196米,一級為天龍瀑布,二級為人龍瀑布,三級為地龍瀑布,最為雄偉壯觀的是人龍瀑布,水從50多米高的巨岩處凌空直瀉發財潭,水珠隨風飛濺,似霧如雨,響聲如雷。 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連州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祖先為我們留下眾多的名勝古跡。 [慧光塔] 省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之一,建於南北朝宋秦始四年(公元468年),塔身空心可登,斗拱型結構,平面呈六角型,造型美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慧光古塔經歷了千年風雨,仍巍峨雄偉,但由於地質結構的變遷,使原來垂直的古塔已向西傾斜1.047米,被稱為「慧光斜塔」。 [燕喜亭] 座落在連州城燕喜山上,築於唐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為唐朝吏部員王宏中所建,是重檐四方亭,當時稱為宴喜亭,為地方官員設宴消閑的場所。六年後,韓愈到連州議事復題名為燕喜亭,並撰《燕喜亭記》,現在碑文仍立於亭內。燕喜亭四周怪石嶙峋,古樹蒼郁,盤根錯節,歷代文人的詩文石刻隨處可見。附近有:唐元和年間劉禹錫被貶作連州刺史時所建流杯亭;宋代所建的卧龍亭、振鷺亭等。 [靜福山] 位於連州城北20公里的保安鎮內,為道家天下七十二福地之四十九福(廣東僅兩福),又稱「靜福寒林」。始建於南北朝梁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原古寺有一泉、一池、二井、十一殿等,最具特色的是福字井,石匠把一塊巨石鑿成草書「福」字形狀的小渠作為井台,將清澈的泉水引至福字的第一點順著福字的筆畫流動,然後在福字的田中間流走,再從龍頭噴出,確是匠心獨到。福山三面環山,山中古柏蒼松競翠,修竹奇花爭妍,奇形怪樹眾多:石中樹、樹中樹、九龍樹、陰元樹等,還有成片的桂花林。作為千年古剎福山古寺歷史上在方圓200公里內極負盛名,享有較高的宗教地位和歷史文化價值。 [嶺南(連州)古村落] ①北斗星座座的明清古村——保安卿罡。卿罡古村距連州市約5公里,三面青山環抱,一面良田千頃,是一個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卿罡古村的布局完全是按北斗星座來安排的。東、南、西、北四座門樓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 ②豐陽古村——南唐元帥隱居地、北宋御史中興鄉、明清湘桂古商道(四座門樓南唐元戎遺韻、三間祠堂顯現豐陽文化底蘊、二條古街繁華明清商道、一間家廟北宋御史風采)。 ③東陂——明清商埠、石板古街。 ④精雕細琢的古老村莊——昆陂。 ⑤清末「文武雙進士」村——沙坪古村。 ⑥嶺南第一古道上的驛站——順頭嶺(楚越雄關秦漢古道、明清涼亭驛站客棧)。 連州豐富的旅遊資源,是連州旅遊業的優勢所在,不僅能滿足現代人返樸歸真,回歸大自然的旅遊慾望,而且能使人們感受「粵北小廣州」的文化氛圍,領略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連州的旅遊資源在國內甚至國際旅遊市場都是極富吸引力的。
G. 我國著名藝術家有誰
清太宗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1613-1687) 孝庄太後
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貝勒(部落之長)寨桑的女兒,孝端皇後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極的皇後,有絕色,性機敏。
1625年,年僅十三歲時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為妻,與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極為妻。婚後生有三女,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1636年皇太極稱 帝,封博爾濟吉特氏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臨,尊庄妃為皇太後,史稱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稱得上清朝前期的
絕代佳人。她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孝庄文皇後就『贊助內政』,為皇太極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軍攻陷松山,明薊遼總督洪承疇被俘,為表示忠於明室,宣布絕食,後來,皇太極知道洪承疇好色,於是孝庄皇後向皇太極自薦,誘降洪承疇,後來洪承疇引清兵入關,明亡。
1643年,皇太極逝,福林繼位為順治帝,遷都北京,尊孝庄皇後為太後,以皇叔多爾袞攝政,順治年幼(六歲)為了消除多爾袞對帝位的威脅,孝庄太後按滿族「兄死則妻其嫂」的習俗,毅然下嫁給多爾袞。雖然史書對孝庄下嫁的說法不一,但是文獻對下嫁事實的記載正規。《東華錄》的記載,多爾袞長出入皇宮內院,順治也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清初疑案「太後下嫁」之事,當非空穴來風。由於政治原因,這種舉措也無損於她的歷史地位。由於孝庄太後的調停,順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袞沒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權逐漸轉移到順治手中。
為了創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漢族上層的支持,孝庄皇太後敢於沖破滿、漢不得通婚的慣例,順治十年()她把孔有德的女兒孔四貞「育之宮中」當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極第十四女和碩公主嫁給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起到拉攏漢軍將領的作用。
順治死後,玄燁即位,號康熙,為後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稱孝庄為太皇太後,時康熙八歲,由四位大臣輔理政務,孝庄太後盡力教養幼主,護衛著愛新覺羅政權避過了重大的風險和暗礁,是大清王朝達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專橫跋扈,目無幼主,妄圖篡奪皇權,他濫殺無辜,企圖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孝庄太後成了康熙的堅強後盾,在她的支持下,康熙八年,康熙一舉粉碎了鰲拜集團,奪回了政權。
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亂時,孝庄皇太後全力支持康熙平亂,她拔出宮中金帛加以犒勞。孝庄皇太後提倡節約,多次把宮中節省下來的銀錢賑濟災民。她的節省家風影響到康熙、雍正兩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後逝,享年七十五歲,為『孝庄文皇後』。
參考資料:http://www.greatchinese.net/emperors/empress/qingtaizonghou.htm
孔子其人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0720300.html?si=2
諸葛亮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卧龍,琅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見於《史書》)。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47.html?wtp=tt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9473465.html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出身農村,家境清貧。父親徐達章是個村塾教師,擅長花鳥,人物畫。徐悲鴻4歲開始在家塾中讀書,耳濡目染,自幼對繪畫發生興趣。9歲隨父學畫,10歲已能作父親的助手。農忙時,兼做耕作,貧苦的勞動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勤勞,簡朴的作風和誠實正直的性格。 他13歲時遇上大荒之年,隨父走江湖,依靠鬻字賣畫為生。17歲時,父親染上重病,家境每況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擔,從此落到徐悲鴻的肩上。他在小學,中學任圖畫教師,也到上海等地靠賣畫為生。19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愈加貧困。
1915年徐悲鴻再次赴滬,在友人幫助下,在「暇余總會」(當時的賭場)一隅借住,刻苦創作,同時到夜校學習法文。他畫了一匹馬,寄給審美書館館長高劍父。其弟高奇峰十分贊賞他的畫藝。這時,徐悲鴻雖考取了震旦大學,但無錢進學,幸好得到高奇峰的資助。後又結識了康有為,得有機會觀摩康所收藏的碑帖。並在藝術觀 上也受到康有為的影響。1917年徐悲鴻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秋返北京,應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並結識陳師曾。1919年赴法留學。在著名畫家達仰的畫室學習素描,1921年去德國,就學於畫家康普的畫室,次年歸巴黎。1925年經新加坡回國。第二年春,他再去巴黎,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臨畫,游歷瑞士,義大利。
1927年回國後,歷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等職。1933年攜中國近代繪畫作品赴法、德、比利時、義大利及蘇聯展覽。抗戰時期,將自己作品帶到南洋,印度等東南亞地區展覽,並將全部收入捐獻給祖國難民。
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派飛機接徐悲鴻和一批著名教授去南京,遭到徐悲鴻拒絕。解放後他被邀請為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代表,並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並當選為全國文聯常務委員,全國政協代表和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2 年在病中,將自己一生創作和全部珍藏作品捐獻國家。1953年病逝,只活了59歲。 國家為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保存了他的一千餘件作品。他一生創作作品達數千件,培養和發現了一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
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著名油畫有《溪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寫馬的畫卷。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所以他畫 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另有一些人物,獅,貓等題材作品,也是質優量大。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原則。
H. 要明白什麼是藝術創作的工匠精神
針對當下藝術發展的疲軟,有人將其歸結為工匠精神缺失。鑒於市面上存在大批粗製濫造藝術品的事實,這一說法乍看上去貌似合理,卻又經不起仔細推敲。工匠精神是什麼?是指工匠執著於產品的精雕細琢,追求極精緻極微、臻於完美的工藝生產理念。當今商業市場上涌現大批低劣產品,讓消費者權益大大受損、商業誠信喪失殆盡,正是因工匠精神缺失造成的。可以這么說,追求極致的工匠意識喪失,讓當今中國面臨的嚴峻商業困境和社會問題,但這又與藝術創作扯得上什麼關系呢?
我們所談論的藝術,是指具有哲學高度的文化創造活動,而不是普通的裝飾工藝品生產(盡管現在很多人也將其稱為藝術)。藝術與哲學、科學、文學等學科一樣,既是基礎文化學科又是文明社會之精神核心所向。藝術創作是具有強烈文化創造慾望的個體以自身的學識、情感、思想進行的知識再創造活動,而不同於普通工匠的手工勞動只為生產一件更為精緻的產品。由於藝術創作過程中需投入大量精細手工勞動的事實,藝術家必然需掌握基本的手工技藝,但並不因此就等同於工匠的製作手藝,其側重點還是在文化創造上。藝術發展史中,如西方的古典油畫和中國北宋以前的繪畫,都非常注重精細描繪,這是因為早期藝術本身與工匠的技藝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然決不能因此將古典繪畫藝術創作等同於普通工匠的手藝)。但南宋以後的文人畫和西方現代繪畫,則是將重點放在個體生命內在精神自由揮灑上。藝術從最初的工匠手藝脫胎而出,發展為需要投入更多心智勞動(而非熟練技能)的文化創造工作 ,這既代表藝術的發展進步,又是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邁進的明證!
於此,現在還把工匠精神拿來混同藝術創造精神,且不是開歷史之倒車嗎?事實上,正是在所謂工匠精神的誤導下,才讓當代藝術(特別是繪畫)陷入工匠式重復製作的歧途。一切藝術學習必須從素描開始的荒唐學院派教育,讓很多藝術家練就一手熟練的技藝,卻失去了藝術想像力與創造力。不要說源自西方的油畫有太多機械式製作痕跡,就是所謂的傳統中國畫,許多也變成素描的毛筆翻版。甚至,現在一些畫家為奪得大獎,花上幾個月時間精心打磨一幅工筆畫,可謂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了。
雖然西方古典油畫和中國古代繪畫都將對物象的精細描繪看得特別重要,但這種精細的技藝只是藝術創作的基礎,而非終極追求。中國古人認為氣韻生動是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西方則更重視超越作品圖像之上的精神意境傳達,兩者實質上都有相通之處。東方人眼中的藝術傑作,在西方人眼中仍是藝術傑作,反過來也一樣,因為藝術的本質是語言文字之外的文化創造,是對本體文化的升華與再創造,是所有不同種族、不同語言人類共同追求的至高精神理想!回頭來再看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質上追求的是什麼?是製造出滿足人們享受優質生活的高端商品。瑞士的鍾表生產技術和中國古代陶瓷工藝(雖然現在也把古代陶瓷當藝術品,但嚴格講只是工藝品,不能因歲月流失而改變其原為生活用品的本質)都是工匠精神的傑出代表,所做出來的產品,基本職能是滿足日常生活所需,而非具有哲學高度的文化創造物。或許,工匠精神也可衍生出所謂「工匠文化」來,這也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東西。但「工匠文化」只能作為次級文化存在,決不能與哲學意義上的高級精神導向文化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