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劇的藝術特徵是什麼
京劇的藝術特徵:
1,京劇藝術的特徵首先表現出一種綜合藝術的特徵。在京劇舞台上,演員的表演要完成得行雲流水、賞心悅目是不容易的,必須做好唱、念、做、舞這些最扎實的基本功。每一個行當的演員只有表現出很高的基本功的水準,才能讓一出戲很好的完成。我們就以四功中的「舞」來說,京劇表演中的「舞」,大都是按照一定的節律,在音樂的伴奏聲中進行的。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肢體動做來表達人物豐富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比如表現劇中兩位將領交戰的場面,觀眾常常看到,勝者一方好像並不急於去追擊敵人,馬上致對方於死地,而常常是在舞台上大耍花槍,盡情表演,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直到掌聲四起;再比如京劇舞台上表現少女天真無邪、興高采烈的樣子時,演員經常是用快速跳躍的碎步下場,用這樣的舞蹈姿態和行為動作,目的就是用來體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狀態。不僅如此,京劇表演中,還需要音樂、舞美、服裝、化妝等諸多部門的通力配合,沒有它們的配合,演員再好的演技都無法施展,再好的劇目都無法完成。所以說,京劇這個藝術載體,容量廣泛,包含著多種因素,需要調動多種藝術手段來共來同完成,因而是一種綜合藝術形式。也正因如此,京劇舞台才給人一種花團錦簇、豐富多彩的審美感受。
2,具有程式性的特徵。京劇藝術的程式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一般都是大家在平時訓練中,為塑造某一角色或模擬某些日常生活行為而創造的帶有舞蹈化、節奏化的動作。後來大家覺得很好,而且將其用到其它戲中的人物身上也合適,於是經過不斷加工,這套動作就被普遍採用。可見,程式原本是某一特定的動作,後來才逐漸成為帶有規范性的表現手段的。比如京劇舞台上的騎馬、坐轎、上山、下樓等等動作都有一套完整固定的表現程式。京劇藝術程式性的特點首先一方面表現為它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在劇情發展的基礎上,根據人物性格、人物心理的需要靈活運用的。就拿京劇《失街亭》和《逍遙津》這兩部戲來說,《失街亭》的諸葛亮升帳和《逍遙津》的漢獻帝打朝,人物上場都要打「引子」,這段「引子」是京劇中自報家門中定場白的一部分,又唱又念。但為了表現諸葛亮的威儀沉穩和雄韜大絕,他上場時打的是完整的「雙引子」,使舞台氣氛顯得庄嚴肅穆;而漢獻帝性格懦弱,面對殺氣騰騰的曹操十分害怕,為了進一步刻畫烘托這個人物,這段引子還沒有打完,就讓他嚇退到龍位上了。可見京劇中程式的運用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遵照從劇情出發,為塑造人物服務的原則。另一方面,由於京劇藝術是按行當劃分的,所以不同行當的程式也各有千秋。比如同樣是拉「雲手」這個動作,由於行當不同,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的京劇老前輩們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僅就這個動作就總結出了這樣五句話,即:「老生齊眉,旦角齊乳,花臉過頂,小生齊肩,武丑齊腹」,其中的道理讓演員一看就懂,使大家不言自明。京劇藝術豐富的程式化動作在舞台上變幻莫測,它吸引著觀眾的視線,使京劇舞台上的人物更加生動,魅力無限。
3,綜合性特徵,還是它的虛擬性和程式性特點,都體現出中國戲曲最重要的文化特徵,都凝聚著中化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美學思想。這些特徵來自於生活的土壤,是一代又一代藝術家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京劇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與時俱進,表現時代新人物,新氣象,更要努力創造新技巧,不斷向前發展。
『貳』 京劇在現代該如何發展與傳承
可持續發展,這一口號喊了有十多年了吧,還挺熱乎,專家學者教授企業成功人士,生態環境經濟生存發展空間,似乎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感。但爭來論去,無外乎人類的物質世界,而對於精神領域極少涉及,想來是人們越趨實際了罷!
經濟發展固然要可持續,傳統文藝也不能斷子絕孫。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瑰麗燦爛、琳琅滿目,假若斷送在我們手中,那我們可真是千古罪人了。若幾十年後,當為了回答孫輩們何謂京劇而只能去請教歷史專家時,當為了給國外友人解釋何謂Peking opera而只能向他們展示《同光十三絕》時,我們難道不應汗顏么!
當今中國的整個民族文化界「病」了,所謂「病」,就是說衰落了,但還沒死,及時醫治還能緩過來,但若不及時醫治,或若壓根就沒想過要去醫治的話,傳統文化就只能是「遺物」「遺址」「遺跡」而供人憑吊了。
筆者是個京劇迷,故而僅舉戲曲之京劇為例,管中窺豹地談一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吧。自四大徽班進京,京劇形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雖稱不上古老,但她吸收了秦腔漢調梆子戲等古老藝術之精華,故而亦應堪稱瑰寶,京劇藝術流派紛呈芳華盡顯。但如今,她病了,還挺嚴重,主要是兩方面:演員和觀眾。
京劇演員病了。梅蘭芳先生演過一百多出戲,現在梅派「掌門人」———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能演的有四五十齣戲,年輕一代的梅派演員能演的也就十幾、二十幾出。那麼以後呢,再下一代呢?再下一代的下一代呢?再不及時醫治恐怕是來不及了!
觀眾病了。藝術載體的多元化,金錢的沖擊,使得傳統藝術立即被通俗藝術擊垮。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多迷戀於通俗音樂,鮮有喜愛民族音樂者。今年上半年,原本擬定在北京和上海的京劇「麒」派老生專場演唱會均因售不出票而告流產,再不及時醫治恐怕是來不及了!
那到底如何醫治?
我認為首先必定需要政府的支持,其實政府已經在行動了,2002年上馬的「拯救民族文化工程」就已表明了政府的決心。
其次,演藝界的醫治。得兩條腿走路,一邊搞創新突破,一邊保留傳統保持原汁原味。搞創新,為的是順應形勢吸引觀眾。一是老戲新唱,前段時間青年旦角張火丁在武漢演唱傳統戲時,加了些新詞:「紅娘」冷不丁地冒出一句「我呀,我找中國女足踢足球去咯」結果觀眾爆滿掌聲不斷,許多青年觀眾追星般湧上舞台與她合影。二是要多創作些與時俱進的新戲,老百姓愛看的新戲,不能生生世世演這么幾出老戲。保留原汁原味,為的是傳統藝術不至於走了調變了味,目前狀況還是挺讓人擔憂的,演出劇目越來越少,許多優秀的傳統老戲都已失傳了,所以亟需拯救。
再者,觀眾的醫治,得從教育抓起,從青年一代抓起。如今,從許多高校吹來了春風,「第三屆全國高校京劇演唱研討會」也於今年八月召開了。短短數年,京劇在部分高校得到了迅速普及,效果非常好。以中山大學為例,在廣州市喜歡京劇並參與京劇活動的人數不過200多人,而且以中老年為主;而經過幾年努力,中山大學一個中文繫上「京劇選修課」的就有300多人,而且都是青年人,通過一個學期短短十幾節課的教學,同學們就開始向京劇靠攏了,對京劇的看法改變了,學習京劇的熱情越來越高了。然而,京劇在高校的普及面還不廣,開設京劇選修課的高校還不多,我們非常希望我們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也能開設這樣的課程!
中國傳統文藝需要可持續發展,但我們要醫治傳統文藝的病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二十年,總之不能斷送在我們手中。
『叄』 京劇文化是中國特色,為何年輕人都不怎麼喜歡這些傳統文化
京劇在古代時候十分流行,特別是在中國近代時期,人們都十分喜歡京劇。然而,在現代中很多年輕人都不喜歡京劇。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是因為時代變了,年輕人的思想發生了改變,而且京劇本來就包含很高的藝術,從而導致有很多人根本就欣賞不了京劇中所蘊含的魅力。所以,新一代年輕人都不是很喜歡京劇。
三、現代文化崛起
除了上面兩個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現代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娛樂文化,例如抖音、電視劇、微信等等。另外,由於這些文化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人們一般都會選擇一些比較好的娛樂方式來放鬆自己。由於京劇本身就有一點枯燥無味,一般人很難對它產生興趣。因此,在現代中也很少年輕人會喜歡京劇,就更不用說去學習京劇了。總之,大家之所以不喜歡京劇,主要是因為時代變了。
『肆』 京劇與現代藝術的關系
京劇作為傳統的藝術類型,依然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當代的舞台上,它是現代藝術表現的一種重要形式.
『伍』 今天的京劇不受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喜歡,我們應該怎麼去傳承呢
京劇作為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很難傳承了,因為年輕人比較喜歡刺激,而京劇也不適合年輕人的審美,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二者有效結合。
比如把京劇人物和京劇文化開發成游戲,游戲在現代社會是很流行的形式,不管是小學生還是成年人,都喜歡玩游戲,如果可以吧京劇和游戲相結合,就會使這種文化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年輕人,也能夠更好的讓年輕人接受。
還有就是加大宣傳力度,好一些校園文化或者校園表演,畢竟大學生的興趣范圍比較廣,接受能力也很強,很容易對京劇產生興趣,並且深入的鑽研,如果能夠帶動大學生當中的京劇文化傳承,一定是很有效果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的把京劇當成一種文化,真的把京劇放在心上,而不是僅僅做到說說而已。
『陸』 今後該如何發展京劇藝術
當今,經濟的發展必將帶動文化的發展。而文化產業也必將成為今後經濟發展中不可小視的力量。京劇貴為國粹,發展京劇是文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個人認為有如下幾個角度:
一 加大投入力度,培養京劇文化人才,推廣京劇文化
二 調動內部能量,強調產業化發展
三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各國推廣,增強國際競爭力
『柒』 如何才能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當今時代,人們生活在一個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中,京劇演出面臨著眾多強勁的競爭對手。傳統戲曲要重新贏得當代觀眾的青睞,必須適應當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必須兼顧舞台戲曲的藝術性和娛樂性。這樣,京劇藝術才會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才能重新擁有觀眾市場和不斷發展的可能。
京劇藝術應該是一門開放的藝術,海納百川、博採眾長、融會貫通是京劇藝術的生命力所在。作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不斷地創新改革是京劇永葆青春的不二法門。京劇的傳承與發展,必須結合其自身的特點,把握時代的脈搏,大膽地吸取現代元素並以新傳媒為載體進行廣泛傳播,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重新贏得青年觀眾的喜愛,才有可能實現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捌』 當今社會,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鼓勵支持張雲雷就是傳承京劇,不要打壓甚至是禁止張雲雷唱某派,姜昆高抬貴手給張雲雷弘揚京劇的機會和平台
『玖』 如何看待京劇與現代歌曲融合的發展模式
如今看來京劇不僅是國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世界的文化藝術,也是國人的擔心。京劇的前途命運一直在受著沖擊,現把我過去在京劇會滅絕的問題中回答再說說。
在從西方藝術的比較看,芭蕾,交響樂在國外也是高大上,陽春白雪,至今仍是世界藝術流傳下來。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求之一,那麼必然也要求京劇自信。因此,京劇不但不會滅絕而且會得到大力弘揚。答案是:不會,肯定不會!
『拾』 如何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京劇藝術是我國的國粹,2010年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京劇,積淀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自誕生至今,經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劇種、藝術門類之所長,並經過無數藝術家的改革與創造,使之成為具有中國標識意義的文化元素,成為世界文化之瑰寶。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樣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國大部分時間內,不僅代表著中國舞台藝術樣式的最高端,同時亦為大眾娛樂樣式的主流。如今,隨著全球文化一體化和中國社會轉型的加快,京劇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傳統日漸失落的一個典型實例。京劇里許多劇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於歷史,都是懲惡揚善的故事,能夠以史為鑒,教書育人。如何引起全社會對京劇這一國粹藝術的重視和熱愛,營造京劇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對振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義。
一、京劇傳承面臨的困境
(一)受娛樂方式多元化沖擊,京劇傳承觀眾基礎日漸薄弱。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入,人們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藝品種樣式的日益豐富,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僅拓寬了群眾的欣賞領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變著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劇的傳承發展受到了嚴重沖擊。與京劇傳承的鼎盛時期相比,人們吃完飯進戲園子,這樣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而京劇藝術是個品位藝術,不是快餐文化,觀眾只有坐在劇場里,處在一種悠閑、鬆弛的狀態下品戲,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如今人們生活節奏變快,心態浮躁,不能靜下心來,因此這種環境非常不利於京劇的發展。一些中學生喜愛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對京劇了解少,接受起來有難度,學習唱段就更難了,大多數學生即使喜歡京劇課程也不會去買票聽戲。社會上廣大觀眾對京劇的欣賞熱情普遍不高,京劇演藝市場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劇團發展普遍面臨資金難題。
(二)受功利思想影響,京劇傳承熱情不高。
學習京劇投入較多,加之能夠靠京劇吃飯的人畢竟是少數。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學習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學齡前階段就已「攝入過量」��英語、鋼琴、繪畫等各類興趣班。在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體系內,學校和家長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幫孩子提高成績,增強競爭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就是加課、補課。而京劇不納入升學考試內容,僅僅作為一種愛好或者選修課存在,很難激起學生充足的學習動力。京劇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質都比較好,但現在報名去戲校從小學京劇的人越來越少,家長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考慮,當他們看到京劇演員的慘淡生活,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從事這種職業,因此京劇在選材方面沒有太大的選擇餘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影響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三)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學習京劇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劇博大精深、是一門很難的綜合藝術,並不是會唱兩句就行了,需要幾十年的不斷追求,不斷刻苦鑽研才能達到一定水平。需要學員投入畢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將京劇藝術較好的發展和傳承下去。一招一式、一個眼神、都有嚴格的要求,壓腿、下腰、翻跟頭練功非常辛苦,刀、槍、劍、戟的運用要經過艱苦的訓練,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要求,培養一名專業的京劇演員要6―8年的時間才能登台演出,京劇學員必須堅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於社會關注度的降低,行業待遇不高,從業人員不願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鑽研,很多優秀的人才都流失了,這對京劇事業發展和傳承來說是一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京劇文化源遠流長,從化妝、服飾到唱腔、身法都體現出國粹藝術的極致,它的內涵,它的扮相,都是中華民族的專利。在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京劇,有的人想家時就會唱起京劇,京劇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京劇本身。京劇藝術持續發展,離不開觀眾群體的培養,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容易忽視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揚,特別是對傳統民族藝術缺乏基本的認知和欣賞能力,普及京劇知識不可不為,要持之以恆地不斷提升觀眾的京劇審美鑒賞素養。
(一)要發揮票友協會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擴大京劇傳承的群眾基礎。
如今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京劇票友協會,票友們在一起互相切磋、學習戲曲知識的同時,也不斷的在身邊人之間傳承京劇文化,通過舞台展示京劇的魅力。京劇的傳承除了要培養專業演員,同時也要培養觀眾,兩者要齊頭並進,京劇的傳播才能更久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孩子學習京劇大多是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輩的影響,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學習京劇往往局限於模仿。但京劇的前途不在專業,而在觀眾、在業余群體當中,因此讓孩子從小就在京劇的氛圍里成長、熏陶,至關重要。京劇「牆里開花牆外香」,國外會把京劇當寶貝來研究,但我們自己對傳統藝術卻不那麼熱衷,這令人很遺憾,從某種意義上講,京劇培養了觀眾,觀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京劇。
(二)學校是教書育人、培育學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場所,應該成為京劇傳承的重要陣地。
2008年教育部將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學唱15首京劇經典唱段,將京劇這一國粹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2011年記者走訪發現,在校園學國粹「聽起來很美」,推行起來卻很難,如今在不少學校已悄然亮起了「紅燈」。原因是老師不精通、課時難保證、學生不愛學,大多數試點學校將京劇課列入音樂課,而擔任教學任務的主要是音樂教師,師資不足是最大瓶頸。京劇是一門包括唱、念、做、打、的綜合藝術,不是只會幾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師資缺乏,京劇課時也難以保證,到了高年級,音樂課常常被語文、數學等其它科目老師佔用,音樂教學計劃都無法完成,更別提學京劇了。京劇進課堂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層次,採取相應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園小廣播、校園網站、宣傳欄和校園電視台對京劇班和校園京劇動態進行報道;邀請專家教授進校召開京劇座談會,舉辦「走近京劇、弘揚國粹」知識講座等培養學生受眾,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通過社團活動讓一些感興趣的學生參與表演和展示,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採用多樣化的方式,請京劇專業人士來學校上課,一學期舉辦一兩次京劇演出、在學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動……這樣既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可以讓學生們接觸到相對全面真實的京劇藝術。
(三)成立戲曲培訓中心,舉辦各類票友大賽,給予傳承者榮譽和鼓勵。
成立少兒戲曲培訓中心或傳習所,確保喜歡京劇的人能夠得到指導幫助。京劇舞台藝術是以主要演員為中心的。看京戲要看「角兒」,沒有「好角兒」,演不出好戲。同樣一出戲,不同水平的演員去演,其藝術效果大不相同。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還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龍配套。一個劇團不但需要各個行當的優秀的主要演員,而且需要優秀的「四梁四柱」,需要優秀的鼓師、琴師和文武場演奏人員,還需要好的化裝的、勒頭的、檢場的、管服裝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響的各類人才。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強培養。我們必須把選拔和培養優秀的京劇人才,特別是青年京劇人才,放在振興京劇的突出位置。做好戲曲類節目的宣傳工作,戲曲頻道應該針對少兒、青年、老年票友設置精彩的有針對性的節目。做好京劇博物館等專題展覽場館建設,並向觀眾開放。傳統的戲曲傳承方式主要是一種一對一的傳幫帶式的傳承,要充分發揮中年演員的作用,一方面靠他們進行口傳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們的演出活動,有力的推動了戲曲藝術的傳承發展,培養了青年演員,有利於向更多的人介紹京劇知識,讓他們了解、熟悉京劇,進而喜愛京劇。
京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在保護京劇這一國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時,不斷的培養觀眾群體,培養傳承群體,運用好學校、協會、政府和市場的作用,促進傳統京劇藝術不斷發揚光大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作者簡介:
李寶慶,男,日照市群眾藝術館業務副館長,副研究館員,多年來主要從事音樂教育、群眾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工作。
轉載請註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303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