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藏族有哪些藝術

藏族有哪些藝術

發布時間:2022-03-04 23:25:40

❶ 藏族有什麼歌舞形式

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1、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庄)。

2、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

3、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

4、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

5、諧欽:流傳於西藏拉薩、山南、日喀則、阿里等地區的古老儀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節日或儀式時演唱。諧欽一般由帶有標題的歌舞曲多首組成,首尾樂曲分別稱為「諧果」及「扎西」,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組成,音樂古樸熱情。歌詞內容有人類起源、歷史傳說、贊頌祝福等。

6、熱巴諧:流行於康巴地區的流浪藝人表演的歌舞。包括鼓鈴舞、雜耍、歌舞劇、木棒舞、鹿舞、刀舞、熱巴弦子等多種表演形式。熱巴弦子音樂與民間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鈴舞音樂包括散板的男聲領唱及慢板齊唱,音樂熱情優美,富於魅力。

(1)藏族有哪些藝術擴展閱讀:

歌舞

《藏族舞蹈 高原天使》 陳玉先藏族民間歌舞形式多樣,特色鮮明。歌舞曲的唱詞內容廣泛,如歌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贊美婦女的容貌服飾,思念親人,祝福相會,祝頌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從50年代起,群眾又編唱了許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詞。

果諧:一種古老的歌舞形式,意為圓圈歌舞,流傳廣泛,薩迦地區稱「索」,工布地區稱「波」或「波強」,藏北牧區、康地區、安多地區稱「卓」或「果卓」(俗稱鍋庄)。

堆諧: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魯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堆諧在拉薩地區極為盛行。

弦子:藏語稱「頁」、「伊」或「康諧」,流行於康、衛藏地區。由於歌舞時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故稱弦子。弦子發源於四川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調優美,曲目豐富,舞姿舒展而著稱。

囊瑪:主要流行在拉薩地區。囊瑪的音樂基本上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組成。歌曲部分的音樂典雅優美,演唱時伴以簡單舞蹈動作;舞曲部分熱情活潑,舞蹈輕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調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異,多數為商調式,個別樂曲結束於羽、宮調式;歌曲部分的曲調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關系轉調;伴奏形式與堆諧相同。

❷ 藏族的民間工藝有哪些

1、面具
面具臉譜西藏的雕塑工藝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而且在民間廣泛沿用的美術工藝品--面具。藏語中稱「巴」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一般分為「跳神面具」、「懸掛面具」和「藏戲面具」三種,各個寺廟逢重大節日都要舉行跳神儀式,所用面具有鬼怪、護法神、仙人、動物圖騰等。懸掛面具則主要是各種神的具象,如護法神、吉祥天女、馬頭明王等,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系,遍及西藏各地。
據藏漢史書記載,早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公元779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執政時期,吐蕃在制定文字和法律後,舉行盛大慶典儀式時,就表演了戴上假面具,裝扮獅、虎、牛、豹、等的舞蹈。這說明「面具」已在吐番形成。西藏的跳神面具、戲劇面具都傾向表現和象徵的藝術風格,造型粗放誇張,伴著鏗鏘的鼓樂聲和和強郵舞姿欣賞,其雄健的威懾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藝術風格差異明顯,衛藏地區的面具較為斯文嚴守法度。西藏東部康區的面具潑辣怪異、驚世駭俗。屬於軟雕塑的大宗面具,全為俗民形象,藝人以簡明的手法攝取凡人情態,塑造了一張張活龍活現的面孔。
2、瑪尼堆(石)
瑪尼堆是一堆不動的經文。藏胞將經文的一段或六字真言,或佛像刻在石頭上,放在路旁,日積月累而成堆,其中以刻有六字真言的石頭最多,故稱為瑪尼堆。
瑪尼堆原為藏族群眾於交通要道或山口設置的作為計算路程的標志,以石塊堆積的標志,以石塊堆積而成。藏傳佛教興起後,其信徒把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塊或壓有各種佛像的泥模置於其上,再插上經幡,遂成為過往行人巡禮的瑪尼堆。
瑪尼堆是構成西藏高原宗教氛圍的重要環節.瑪尼堆也稱"十萬經石"堆,是人為的神聖所在。人們周而復始地圍繞它旋轉,成為民間簡易的禮佛朝拜場所。瑪尼石上雕刻著或佛像.這些是應死者親屬要求為超度死者亡靈而刻的.每當有陣風吹過,就等於替死者念了一遍度亡經。
3、轉經筒
亦稱嘛呢轉經輪,藏傳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搖轉。
轉動一日經輪可以圓滿一億心咒的功德,這是諸佛善逝親口宣說的教言。口中誦咒,手轉經輪,心裡觀想咒輪,如此能夠三者不離經常修持,來世可以獲得殊勝竅訣的解脫法。
4、鼻煙壺
很久以來,西藏人就有著吸鼻煙的習俗。隨著這一習俗的流傳,鼻煙的容器,演繹了一個獨特的民族器物文化的歷史。鼻煙壺以藝術和實用功能完美的結合,不僅折射出藏民族的聰敏和智慧,更是顯示了獨具匠心的創造力。鼻煙壺因此也被熱愛生活的高原人賦予了生機和靈氣
鼻煙壺也可稱為「許願壺」,將心願放入壺中,每日掛於胸前,誠心禱告,你的心願將會得到完美實現。
5、佛像
顯宗佛像的形態一般為慈悲、和善之姿。
密宗佛像大都顯得威嚴、憤怒,有的三面六臂;有的手持各種兵器;有的系著人頭瓔珞,身後燃燒著火焰;有的擁抱著美麗而溫柔的女神--女神一身赤裸,腰系瓔珞,姿態柔麗舒展--這種真實的雄性,表現了浪漫的動人風采。
一切佛像從其形體容貌來說,都是相同的。區別各個不同的佛像,主要是從其手的姿勢來分辨的。
例如釋迦牟尼佛有說法像、降魔像、禪定像之不同:
右手上舉,以食指與大拇指做環形,其餘三指微伸,是說法相;
右手平伸五指,撫右膝上是降魔像;
以右掌壓左掌,仰置足上肚臍前,是禪定像;
阿彌陀佛像是以右掌壓左掌置足上,掌中置寶瓶;
葯師傅佛像是垂伸右手,掌向外,以食指與大拇指夾一葯丸。
⑴、菩薩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意為覺悟「薩埵」意為有情。在藏傳佛教中,一般習慣對印度的弘揚佛法、建教立宗的大德法師都稱為菩薩。如龍樹菩薩、護法菩薩等。因為這些菩薩是印度佛教史上的具體人物,所以這些菩薩的畫像應屬於高僧像之類。這里所說的菩薩像是指佛經中有具體名號的,與釋迦牟尼佛同時共弘教化的菩薩畫像。
繪在大昭寺的文殊菩薩、呈女身,慈眉善目,寧靜端莊,分執蓮花和寶劍;繪在夏魯寺的文殊菩薩,則腰身略屈,極富青春活力,欲言又止的表情好象在說:只有智慧寶劍方能啟開通往知識天堂的大門。
有的觀世音菩薩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貌端嚴的形象;有的觀世音菩薩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象;
⑵、護法神像:
根據藏傳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各個都有兩種身,一是正法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的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於大悲而示現的威猛之相。護法神像一般都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再加上西藏原始本教的不少神靈,民間傳說的各種妖魔,外域異族的一些精怪,似乎都為佛祖所征服,統統被用來當成護法神,真可謂五花八門,繁雜紛亂。
⑶、羅漢像: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三義,一不生,二殺賊,三應供。。
⑷、神佛姿勢:
金剛跏跌(跏跌,佛書譯法,即盤腿坐姿——譯者注)——這種姿勢是腳底身上盤腿而坐。
蓮花跏跌——這種姿勢是將右腳隱入身體之下,並將左腳靠在右小腿上,呈蓮花生狀。蓮花跏跌比金剛跏跌盤得略松,但必須使雙膝平靠在地上。
薩土垂跏跌(「薩土垂」的意思是「思想」心思——譯者)——這種姿勢是將左腳步隱入身下,並將右腳靠在左大腿上。
勇士坐姿——這種姿勢是將左腿盤起,但右膝上屈靠近身體。
勇士女坐姿——這種姿勢與勇士坐姿相似,不同的是要將右腳拇指球(突出部分)放在左大腿上。
善相坐姿——這種姿勢身體呈平常人常有的那種坐相,兩腿略分開。
右向位——這種姿勢是左腿盤起,並將右腿輕輕屈起,使右小腿的內側靠上左腳為止。
左向位——這種姿勢將右向位的順序顛倒即成。
善逝姿勢——這種姿勢是將雙腿屈起,兩腳腳底面相貼合,雙膝接地。
聚踵姿勢——這種姿勢是將兩腳後跟相並接,兩腳趾各指向左右一方,雙膝叉開並向外屈起。
並腿站姿——這種姿勢是站立姿勢。站立時將兩腳後跟和雙膝並攏,神情專注。
王者坐姿——這種姿勢是坐姿。雙腿自然放鬆,並輕松地靠在一起。
6、唐卡
⑴、什麼是唐卡
唐卡中最常見的是宗教畫——佛像,一般中心位置是描繪主要人物,從畫面上角開始,圍繞著中心人物,按順時針方向與中心人物有關的人物,活動場所或故事布滿一周。每軸唐卡畫一般描繪了一個較完整的故事。畫面的景物隨故事情節的需要而變化,不受歷史、時間、空間的限制。畫面人物不受遠近透視關系的影響,安排得生動活潑,把整個畫面統一在大的基調上,使構圖很完整。
「唐卡」是藏語。「唐」的含意與空間有關,表示廣袤無邊。「卡」有點像魔術,指的是空白被填補。唐卡是藏語音譯,意為卷軸佛像。
⑵、唐卡的分類
唐卡分兩大類——果唐和智唐。
①果唐意為絲綢唐卡。
此類唐卡略分為四種:
a絲綢手工刺綉而成的唐卡;
b絲綢織唐卡,通過木製機具和機械以絲綢為材料織成的絲織唐卡;
c貼花唐卡,用各種色布剪接成形貼在畫布上有的還嵌飾珍寶而成的唐卡;
d版印唐卡,木版、銅版、鐵版印在絲綢上稱果唐版印唐卡。
②智唐,意為繪制唐卡。
這類唐卡亦分為四種:
a用黃金為主繪制佛身或背景的稱金唐;
b用朱紅赭石等顏料為主色繪成的叫朱紅唐;
c以黑色為主調畫的稱黑唐;
d用木版、銅版、鐵版印製在布上的稱智唐版印唐卡。
果唐印製在絲綢上,智唐印製在布上,這是兩大類印製的區別。
此外,還有不能隨便掛出示人的屬果唐中的果固,按牆壁大小繪制在牆上的屬智唐中的堅唐。
⑷、唐卡珍貴的原因
唐卡是藏傳佛教文化的瑰寶,它的藝術魁力震撼著人類,除了它獨具的藝術天賦而外,藏傳佛教中的各大宗派的祖師都賦予唐卡活生生的生命,並親自製作,同傳法一樣,非常神聖地把唐卡及其繪畫藝術代代相傳,世世承襲。接受承傳的人,很少有人把唐卡視為是藝術品,而是承傳人都把唐卡視為是有生命力的佛、是師尊、是三寶,是活生生的上師本尊
這便是多少年來,唐卡被人們視為珍寶的根本原因。
⑸、唐卡的內容
唐卡的內容很廣,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①佛、菩薩類;
②佛傳或佛本生故事;
③密宗本尊各神;
④觀音度母類;
⑤護法神、明王類;
⑥上師高僧、大成就者類;
⑦藏族歷史及歷史人物類;
⑧壇城佛塔類;
⑨還有其它如宇宙日月天體運行圖、香巴拉圖、須彌山圖、生死輪回圖等。
⑹、唐卡的繪制材料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人為了繪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傾其所有,因而唐卡繪制材料也十分講究。繪制唐卡的顏料為礦物、植物顏料和純金純銀加工製成。更有甚者用各類珠寶研磨繪制。用這些顏料繪制的唐卡經歷幾百上千年後,畫面仍金壁輝煌,燦爛如新。特別是前金的應用可以說是唐卡的絕技,金經過磨製加工後使用,除可以用金描出各種豐富的線條、圖案紋樣外,金本身的成色可以分十多種色相,可以用寶石在塗金的畫面上磨出很多種層次。這些技法在其它畫種中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在瞻仰時見到的唐卡經千年的煙熏火燎。畫面模糊,但用金繪出來的部分仍是閃閃奪目,原因也在於此。

❸ 西藏有什麼文化特色呢

西藏就是佛教文化呀。

❹ 藏族文化藝術的目錄

前言
第一章藏族民歌
第一節歷史上的藏族民歌
第二節藏族民歌的種類
第二章藏族說唱藝術
第一節藏族說唱藝術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藏族說唱藝術的代表曲種
第三章藏戲
第一節唐東傑布編創藏戲
第二節藏戲文化的多元性
第三節藏戲的傳播
第四節藏戲音樂
第五節藏戲傳統劇目
第四章藏族樂器
第一節藏族打擊樂器
第二節藏族吹奏樂器
第三節藏族彈撥樂器
第四節藏族拉弦樂器
第五章藏族舞蹈
第一節藏族舞蹈藝術的淵源
第二節藏族民間舞蹈種類
第三節藏族宗教樂舞的形成及發展
第四節桑耶寺「次欠」羌姆
第六章藏族繪畫藝術
第一節藏族古代繪畫藝術
第二節有關釋尊在世時的畫像
第三節佛教繪畫題材及繪畫技法傳入西藏
第四節藝術家與宗教藝術品的功用
第五節壁畫
第六節唐卡
第七章藏族雕塑藝術
第一節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藏族雕塑藝術
第二節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
第三節佛教造像藝術傳入西藏
第四節元代以後的藏族雕塑藝術
第五節佛教造像中的神靈系統
第六節藏族金銅佛像
第七節藏族石雕藝術
第八節藏族木雕藝術
第八章藏族建築藝術
第一節藏族民居
第二節藏傳佛教建築藝術
第三節藏族王宮建築藝術
第九章藏族服飾文化
第一節藏族服飾的發展
第二節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三大藏區服飾簡要
參考書目
漢藏譯名對照索引
譜例

❺ 藏族的民間工藝有哪些

藏族是非常精細的民族,藏式手工藝品有著精湛的技藝及獨特的高原特色,所有的旅行者都不應該錯過它。拉薩八廓街區及街區外圍的民族商場,是價廉物美的民族手工藝品

最集中展示的地方。當然在其他地方,特別在農區和牧區,也可以從老百姓家裡買到非常古樸的家庭用品和工藝品,雖然加工不是特別精緻,但是價格也相對較低。這些民族手工藝品及民族商品在西藏較大的商場中均可以購買得到。

藏毯

藏毯是世界三大名毯之一,相傳有600年的歷史。西藏地毯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細膩,洗滌不褪色,經久耐用,加之具有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所以也有很高的欣賞收藏價值。藏毯分地毯式的和掛毯式的。拉薩地毯廠和日喀則的藏毯廠是現在生產藏毯的最大的企業,它除了保持原有的手工製作外,還引進了電腦等高科技設備進行制圖設計等工序。但是最有風味的還是老百姓家裡自己織的手工藏毯,因為最有特色,而且沒有重樣的。

金銀器
金銀器也是西藏傳統的工藝品。金銀器大體分為裝飾品如手鐲、戒指、項鏈、頭飾等;一類是生活用品,如酒壺、酒杯、勺、筷、碗等。西藏的項鏈種類很多,有金、銀、綠松石、骨頭、木頭、石頭等各種質地,古樸自然,因是純手工製作,故很少有重樣的。西藏最有名的銀器作坊都在日喀則,不過現在在拉薩工藝品商店裡賣的精細的銀器大多是尼泊爾做的。

藏刀
藏刀是藏民族隨身必備之物,既可以用來切肉,也可以用來防身,同時還是一種特殊的裝飾品。男式藏刀比較粗獷、鋒利,女式藏刀則比較秀氣。根據做工精細程度和所用材料的不同,價格在幾元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名氣最大的藏刀要數日喀則地區的「拉孜刀 」和「謝通門刀」以及林芝的「龍紋刀」。精美的銀飾刀鞘是藏刀的主要特色。不過現在拉薩八廓街上賣給旅行者的所謂「藏刀」基本都是內地加工的廉價貨,而且拉薩機場還不允許旅行者把藏刀帶走,甚至在行李里托運都不行,或許你只好把它寄回去了。

藏香

藏族人朝佛、驅邪、舉行宗教活動時都用它。市場上出售的藏香種類繁多,其中「果樂聶阿香」最為名貴。藏時香味淳厚,放到衣櫃里,不僅衣物飄香,而且還防蛀,一些有特別成分的藏香可以防治傳染病、流行病等。

❻ 藏族還有哪些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壁畫--寺廟和民居都可見
脫模泥塑--以擦擦為代表
石刻--以瑪尼石為代表
金屬塑像--各種神佛的塑像
唐卡
編織/紡織--以氆氌和仲絲為代表
雕版印刷--以經書、風馬為代表

❼ 藏族代表性舞蹈除了弦子舞還有什麼

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諧」主要是流傳在藏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其中又分為四種:《果諧》、《果卓》(即《鍋庄》)、《堆諧》和《諧》。 後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台,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的紀念。

❽ 藏族有哪些重要的作品

如12世紀前後薩迦班達智·貢格堅贊的《論西藏音樂》,寺院僧侶使用的古老曲線式樂譜「央移」,藏文字母譜「切同來」,高度發達的歌、樂、舞藝術等,都是藏族乃至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

❾ 藏族舞蹈的種類

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庄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

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

以及稀世罕見,古香古色,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


(9)藏族有哪些藝術擴展閱讀

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娛性的圓圈舞除《果諧》和《果卓》外,《堆偕》、《諧》與《卓》更是人們極為喜愛和著名的舞蹈。

藏族人民把西藏的最高處,雅魯藏布江上游的定日、拉孜、薩迦以及阿里一帶,統稱為「堆」,流行在這里的農區自娛性圓圈舞,被人們稱做《堆諧》。《堆諧》的最大特色與區別,是在人們以歌唱伴舞的同時,添加了樂器六弦琴。後因從《堆偕》中派生出表演性的男子《踢踏舞》,而是《堆偕》逐漸盛行於拉薩等地。

《堆諧》的歷史十分久遠,至今可見在公元10世紀時,建於西藏阿里地區古格王朝宮堡集會議事大廳的壁畫,繪有身著長裙、體前交叉連手、右腳在前左腳略後,面向左轉的10名少女的《堆偕》舞姿。其情狀與仍盛行於當地,被稱為「旋」的《堆諧》舞蹈姿態幾乎不差分毫。在藏族所有自娛性圓圈舞中,男女體前或體後交叉拉手,是《堆諧》所獨有的形式。

具有代表性的藏族男子《踢踏舞》,來自於《堆諧》。公元17世紀以前,《堆諧》只由歌曲伴舞,後來六弦琴「扎木年」作為伴奏樂器進入後,逐漸擔任起舞蹈伴唱歌曲前奏、間奏和尾聲的演奏,使原來的《堆諧》隨之在舞蹈形式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因六弦琴的加入,使《堆諧》漸漸擺脫了原有受唱詞、句、段作舞的限制,而成為能隨不同節奏樂曲進行多種舞步變化的舞蹈。

至17世紀中期,一次在一年一度的「雪頓節」上,各地藏戲團雲集拉薩。當時,在後藏「窮巴藏戲團」的藏戲中,穿插了由六弦琴進行伴奏的《堆諧》男子舞蹈,舞蹈的不拘一格和歡快、熱烈,引起了人們不約而同的新奇和驚喜。從此,這種舞蹈開始傳入拉薩。

後經民間藝人們的相互交流與提煉,在原有的基本舞步上,強調了後半拍起步,並創造了用腳踏出節奏響聲的新步法,對舞蹈結構和套路進行了重新的規范,從此,一個新的舞種——男子《踢踏舞》便脫穎而生。以後,在伴奏樂器上又逐步增加了洋琴、笛子、胡琴、串鈴等,使男子《踢踏舞》成為表演性舞蹈登上了舞台而倍受人們喜愛。

以後,一人們為了豐富《踢踏舞》的音響和技巧性,在表演者的腳腕或小腿上綴滿響鈴,使響鈴和踏腳聲同起同落,甚至能掌握鈴聲在踏腳過程中起、落的高難技巧,已成為衡量《踢踏舞》水平的一項標准。

《諧》,是即為人們熟悉的藏族舞蹈《弦子》。這種民間自娛性舞蹈,曾盛行於現四川省的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省的藏區,但舞姿最富魅力和瀟灑,還要數巴塘地區的《弦子》。因此,人們只要一提《弦子》,便加入了地名為《巴塘弦子》。

每當節日,人們聚在一起,跟隨著一位或幾位手持胡琴,邊拉琴伴奏邊頻頻起舞蹈的伴奏男子之後,甩動如雲長袖在歌聲和琴聲的相互變換中,翩躚起舞,樂而忘返。《巴塘弦子》 的舞姿圓潤、狂放而流暢。

在音量不大,但清晰、婉轉的琴聲下,舞隊忽而聚攏忽而散開,忽而跟隨著領舞繞行,好似游龍擺尾,忽而又成圓圈揚袖旋轉,如同白蓮初綻。此外,由拖步、晃袖、點步轉身及模擬孔雀等姿態動作的穿插、組合下,使整個舞蹈語匯豐富、姿態瀟灑,令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都陷於無盡的陶醉而難以自拔。

《卓》被藏族一般泛指為「表演性的圓圈歌舞」。而其中不少「卓」中,都有不同「鼓舞」的表演。

藏族自古認為,「鼓」能給人帶來吉祥與歡樂,是求得神靈祝福所不可或缺的器具,而在一些祭祀和節日舞蹈中,必須要進行擊鼓作舞的表演。

西藏的山南地區流行著一種身挎扁圓形腰鼓,雙手持馬蹄形鼓棰邊敲擊邊作舞的男子鼓舞《卓諧》,就是人們極其喜愛和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民間鼓舞。據說,這種「大鼓舞」產生於 8世紀左右,藏戲創始人,白教喇嘛湯宗傑布為修建鐵橋造福於人民,組織歌舞表演班子四處義演過程中,所創作的。

當年擊鼓作舞的形象,至今可在西藏著名唐代建造的桑鳶寺金城公主殿內,碩大的「慶賀桑鳶寺落成圖」壁畫上看到。那些身挎扁鼓揮棰作舞,栩栩如生的「鼓舞」形象,與《卓諧》的舞姿幾乎仍無所出入。

《熱巴卓》和《熱巴》都屬於「卓」中的表演性民間舞蹈。除藏族之外,不少人難以分辨二者間的相互關系。《熱巴》是指過去流浪藝人賣藝為生,所表演的雜藝歌舞節目。其中包含「民間歌舞」、「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的「雜曲表演」三部分。流傳在昌都、工部地區以及雲南、四川省的藏區。

而《熱巴卓》則是以表演「鈴鼓舞」和各種高難技巧的舞蹈。《熱巴卓》的表演,在由專人向大家致以吉祥、康樂的祝詞後,由男持銅鈴、女持扁鼓和馬蹄槌翩躚起舞中,拉開舞蹈的序幕。

他們先以圍圓圈跑動的舞蹈打開所需用的場地然後,由女子先表演集體鼓舞,在人數不限,剛柔相濟的少女舞蹈中,以「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鼓技,表現出藏族女子舞蹈所特有的婀娜風采。之後,是在女子擊鼓伴奏下的男子單人技巧性舞蹈表演。

英姿颯爽的健兒們,一個個在呼叫聲中,以「躺身蹦子」、「躺身平轉」、「踢腿跨脖」、「單腿跨轉」和「兔子跳」等動作,博得在場觀眾的連連喝彩。在觀眾的要求下,隨伴奏鼓點,還可以增加表演有著不同套路和高難技巧的女子「鼓舞」。

舞蹈的快速、激烈、翻騰旋躍,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舞動,與節目最初所表演的女子集體「鼓舞」形成了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的強烈對比。無論是《熱巴卓》還是《熱巴》中的「鈴鼓舞」,因演出內容的豐富和舞姿的優美、技巧的高難而被人們所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流浪四方的《熱巴》沒有了,但文藝工作者曾根據《熱巴卓》編創的舞蹈《草原上的熱巴》,卻在世界舞蹈比賽中獲得了銅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閱讀全文

與藏族有哪些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