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成功的設計師要具備那些要素
庖丁解牛--金文設計隨筆
「《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文惠君贊嘆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雲: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游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
「藝術(art)一詞原自拉丁文ars,意為『技巧』,現在雖保有原意,卻也衍生出更廣義的含意,幾乎包括所有的創造性學問。」
藝術首先是一種境界
無論從事於何種職業,假如你夠天資、夠悟性、夠主動、夠熱情、夠興趣、夠勤奮、夠鑽研、夠執著、夠幸運、……,終究有一天,當某種「技巧」經過千錘百煉達到游刃有餘時,你就會開啟那扇進入「藝術境界」的大門。
藝術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例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往往習慣上我們將從事作為特定藝術形式的人,稱為藝術工作者或者再通俗一點講,叫:搞藝術的,但其中只有那些真正進入「藝術境界」的人,才能稱得上是「藝術家」。換言之,也就是說,前者只能產生「藝術形式的產品」(其中也未必就一定是合格的),而後者才有可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作品」。
而作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或者再具體一點,產品設計師,又將會有怎樣的設計旅程呢?
第一段旅程:從藝術起步的設計師
翻開設計發展史,顯然,設計與藝術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說,藝術的發展變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設計的發展變化。尹定邦老師在他的《設計學概論》中寫到:「藝術是設計的種學科」。因此,培養一個設計師,或者具有設計師潛質的培養對象,一定首先是具有豐富想像力的、其次是具有用圖形方式來表達強烈願望的,或者通俗一點說,就是具有「藝術細胞」的人,才更有可能進入到這個領域。但正因為設計師是真正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人,而不僅僅是從精神層面上影響人們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在一開始,藝術只是設計師的起步。
雖然說藝術是設計師的起步,但實質上,設計卻並非從藝術起步,而是從需求起步,更確切地說是從物質需求起步,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涉及到與藝術相關的精神需求問題。假如你只將藝術看作是設計的全部,或者你沒有能力逾越「藝術」的界限,而又離真正的藝術家相去甚遠,那麼只能說你是一個自娛自樂的玩弄設計的人,當然前提是你的職業定位並非是設計師。
在這段旅程中,除了藝術修養、藝術感覺及藝術表達的培養以外,如果能真正走入第二段旅程,顯然要做到文理兼備;因此,如果說我們的設計教育有問題的話,問題則出在中學階段的文理分科(這里僅針對設計教育而言)。無論你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一個設計師的培養並非是作為一個大學四年的本科專業教育就能造就的,而是要從小開始培養。
旅程結束標志:能夠將想法「畫」出來。
第二段旅程:走向技術的設計師
眾所周知,每一次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無疑都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那這與設計又有什麼關系?關系一:設計在促使技術的發展,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人類豐富的想像力與永無休止的慾望在促使技術的發展。關系二:技術的商品化與人性化。每一次技術創新之後,在下一次技術創新到來之前的相當長的一個階段,就是設計創新大顯身手的階段。
喬布斯創造的「蘋果神話」顯然與這個時代的技術進步是相吻合的。相信假如往前推,如果有技術的支持,我們認識的達芬奇遠遠不只是一個偉大的畫家。同樣,我們的祖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用豐富的想像力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神話故事;然而,正是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文明經過一次次的技術革命,才使「順風耳」、「千里眼」這樣的神話變為了現實。
因此,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麼設計一定是第一競爭力。至於作為設計師究竟要不要懂技術?這樣的問題顯然是一個低智商的問題。而能懂多少技術?這就要看自身的知識結構及努力程度來定了。
說到這,我真的感到非常幸運,我要再次深深感謝我已故教數學的母親。我中學時期教美術的老師曾經跟我母親說,她扼殺了我的繪畫天賦。顯然如果真是天賦就不可能被扼殺,而正是數理化的功底為我以後就讀工科,從事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段旅程中,諸如原理、結構、材料、模具、裝配、工藝、成本、品質等等,相關於產品生產製造的每一個環節,作為設計師都要清楚地了解與掌握。如果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那麼可以說是最圓滿地走完了這段旅程。
我想這正是目前大多數設計師需要經歷的最為艱難的旅程。但是沒有這段旅程的歷練,就根本沒有任何機會走入下一段旅程。
旅程結束標志:那不再是一張「畫」,而是可生產的「藍圖」。
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場的設計師;
雖然低成本競爭仍然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但「金融海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經終結了中國製造業以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的時代,或許這也預示了中國設計產業發展的新時代的到來。正如經濟學家所言「危機」就是「危險」與「機遇」的共同體,如何在危險中尋找機遇?這正是現今每個有想法的企業所思索的問題;因此,現階段企業更需要的是已經步入第三段旅程——面向市場的設計師,能夠為企業擔起將設計作為第一競爭力的重任。
要想做一個合格的面向市場的設計師,我想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對所服務的企業有深入的了解
這其中,首先是對老闆或者CEO的個性、風格的了解;因為這是最終決策的關鍵。沒有人懷疑作為CEO的喬布斯的個性特徵與造就「蘋果神話」之間的聯系。蘋果的商業成功至少可以從喬布斯那裡找到兩個關鍵因素:1、看似「瘋狂」實為准確把控(甚至是操控)市場的能力;2、對於設計的重視與深入了解,或者說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設計師」。因此,現階段的中國企業首先需要的是一個有能力、有個性的CEO,然後才有可能給「面向市場的設計師」一個空間,去為企業的成功轉型發揮聰明才智。
其次是對企業屬性的了解,我們知道企業除了在規模上有差異外,在類型上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例如:「品牌型企業」、「營銷型企業」、「製造型企業」,甚至是「設計型企業」等等。每種類型的企業顯然在其產品策略上會有鮮明的差異,因此,完全相同的一個設計在不同的企業類型中的命運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說,設計首先要符合企業的目標與定位,否則,即使用規范的評價標准認可的「好設計」也會很有可能將企業引入歧途。
二是對所定位的市場有深入的了解
前一段與朋友聊到品牌,大家的共識是目前中國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而只有藉助一個個明星,通過各種媒體建立起來的知名度。知名度是品牌的必要條件,但不充分。而真正意義上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目標人群基礎之上的,能夠代表這個人群價值趨向的一個特定符號。
這些年來,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知名品牌,同樣是通過規模經濟的套路來不斷地壯大,也就是說,市場「通吃」,不僅體現在地域性上,更多地體現在不同消費層次的人群上。產品的開發往往沒有明確的定位,剛進入市場的新品一定是高端,經過一段時間,當再有新品進入時,前者就由高端轉變為中端,依此類推最終成為低端。因此,雖然每年有大量的新產品上市,但直到現在,可以說我們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存在,有的只是不同、差異與變化。即使在同一個品牌下的產品更新換代也沒有基因傳承的因素存在,假如在商場將同類產品的不同品牌全部拿掉銷售,可以說從產品本身來區分品牌屬性顯然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從新品開發來看,即使把設計等同為造型來做,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造型作為前提來做,僅僅想在有限的時間段內賣個好價錢,那就真的有給產品塗脂抹粉後去忽悠消費者的嫌疑。當然,話又說回來,這些都是在市場通吃的規模經濟的套路下的必然。在同質化、競爭激烈、一片繁榮的市場中,往往有一個看似奇怪的現象發生,賣的最好的其實是最丑的那個。於是我們會抱怨消費者的審美意識,然後得出一個結論:「狗屎都能賣」。但是如果往深里看,你會發現,其實消費者並非是那樣輕易就能被忽悠的。醜陋的造型背後,在所有的產品屬性中,至少有一個關鍵的、合理的屬性作為賣點與消費者的需求是相吻合的。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造型是結果,不是前提。前提是那個需要不斷分析、篩選、定位與區格的賣點。而這個賣點一定是圍繞著市場的變化與消費者的需求來確定的。接下來最終的造型結果是順理成章、師出有名的。即使不美,最終的市場表現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在合理賣點之上,經過綜合思考設計,最終還能展現一種美的態式,那麼商業成功的概率就會遠勝於50%。
到目前,個人在這段設計旅途中也走了八九個年頭了,以上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淺顯見解。這段旅程顯然要比前兩段的變數及難度大好多。在這里有偶然、有或然也有必然,偶然是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必然是要依靠你的知識面與經驗積累。而最為關鍵的是或然,那就是真刀實槍的把控能力,甚至是操控能力。
旅程結束標志:產品能夠在市場上「畫出那條最美的曲線」。
第四段旅程:回歸藝術的設計師;
藝術首先是一種境界,其次才是特定的形式。
雖然設計與藝術息息相關,但眾所周知設計不能等同於藝術。不過,在某種意義上講,設計的確是一種不折不扣的「變術」。那麼,設計究竟在改變什麼?簡單而言,可以歸為「屬性與關系」。在這里有人的屬性,物的屬性及環境的屬性,而關系有人與人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物與環境的關系。這所有的屬性及關系的研究,分別可以歸為藝術、科技及經濟三大類別。顯然,設計學不可能將這所有的屬性及關系納入建立一個具有嚴密邏輯性的完整體系,那麼設計只能形成具有時代及區域性特徵的、甚至是個體特徵的理念及觀點,或者再進一步就是設計哲學。
實質上,如果從哲學的高度來看設計,這就涉及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設計因何而變?由此引伸出:目的、意義、價值、文化、利益、生存、環境等層面的諸多問題,從而產生一種對於文明的反思。
《上帝也瘋狂》是一部帶有此種反思的喜劇電影,通過原始部落與現代都市生活的鮮明對比,然後在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背景的人物接觸中,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電影中,首先就生存技能進行對比,原始部落的生存技能很簡單,既使是小孩子要掌握也不是太難的事情,而現代都市生活的人,則要從小開始學習不同的科目,然後一直到大學畢業,才能在社會上勉強生存。接下來,通過從天而降的一個可樂瓶作為一個文明的符號,從而打破了原本平靜的原始部落的生活,因為可樂瓶不僅可以當樂器,還可以當工具,然而只有一個,人人都想擁有,矛盾與紛爭便由此產生。解決的辦法是大家討論認為,這一次賜給他們的可樂瓶,上帝一定是搞錯了,這是一個不祥之物,一定要把它扔到天邊去------。
設計在滿足一個慾望與需求後,必然會帶來更多的慾望與需求,同時,設計在解決一個問題後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問題有待去解決。從原始部落的生活到現代都市的生活,我們通過不斷地設計改善了我們的生活,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同時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等,已不是明天的問題,而切切實實已成為今天的問題。
設計師在造物,但設計師不是造物主,即使是進入藝術境界的設計師,其智慧也是有限的。在權衡利弊中,我們只能去思考如何利大於弊,而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只有利而沒有弊。前面提到第三段旅程結束的標志是:產品能夠在市場上「畫出那條最美的曲線」。在這個階段則更多地思考的是:最美曲線背後所關聯的問題與代價。
因此,能走到這段旅程的設計師,首先是在解決前三個階段的問題時,能夠做到游刃有餘的藝術境界。更重要的是,其設計思考的范圍已完全超越了前三個階段,在更高的層面上,形成自己的設計理念與設計哲學。從而,厲練出自己的設計風格。
再翻開設計發展史,我們會看到不同時代都有象提出那條最美曲線的,無所不能的雷蒙德-羅維那樣的設計大師。但這些大師無一例外都是「平生宰牛數千頭」後才能做到「游刃有餘」。因此,想成為大師,那就要從頭一段一段地去走;想把設計做到牛氣沖天,那就要先低頭一頭一頭地去宰!
旅程結束標志:「給享受設計人生的自己畫上句號」。
❷ 藝術對人的成長有什麼作用
目前很多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在以後有個好點的工作,將來生活的相對輕松、自由、有面子、能夠賺到錢。
對於目前來說,能夠賺到錢、輕松、自由、有面子的工作肯定是和藝術方面相關的了,對比藝術家、演員明星、網紅工作者等等來說,這些和藝術相關聯的工作,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藝術家和演員明星。
這些和藝術相關的工作,讓別人看著更有面子,所以很多家長很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這樣的藝術家或者演員明星。
目前有很多的童星就是自己家長從小培養出來的,但是要想成為那樣的人,需要的因素很多,比如:家庭的環境、藝術的天賦、對孩子培養的力度等等。因此,想要成為耳聞能詳的藝術家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在給孩子報名各種藝術類培訓的時候,不要抱著讓孩子一定要成為藝術家或者明星的想法來培養孩子。
如果家長抱著必須要讓自己孩子成為藝術家或者明星的想法,會對孩子產生哪些不行影響?
1、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不願意在某個固定的時間、環境去學習。家長硬逼著孩子這樣做,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孩子會不聽父母的話,對學習產生厭惡,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2、壓力很大
假如家長有強烈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了相關的藝術,就能成為藝術家的話。很多家長會不自覺的對自己孩子的要求就會過於苛刻,假如孩子沒有能夠達到家長要求的標准,可能會被家長打罵,無形之中就增加的孩子自身的壓力。
3、強烈抗拒
一旦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使孩子自身產生很大的壓力,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抗拒。那麼對於藝術的學習就會很吃力、很痛苦,漸漸地失去對藝術的喜好。慢慢地孩子和家長之間會出現生分、產生距離,讓自己的孩子真正的變成一個叛逆的孩子。
從小對孩子藝術方面的培養,其實對孩子是非常有好處的。
一下介紹四個好處分析給大家:
1、增強孩子的好奇心
其實藝術學習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無論是學習鋼琴、畫畫,還是舞蹈,它們都非常的有趣。一旦孩子興趣培養起來了,好奇心就會增加。
2、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各種藝術都能讓孩子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在學習每一門藝術的過程中,會慢慢的改變孩子自身的一種氣質。長時間被藝術的熏陶,會增加孩子自身的氣質和內涵,慢慢的讓孩子更有自信心。
3、增加孩子的膽量
由於很多家庭的孩子從小和外面的人接觸非常少,在爸媽或者長輩的呵護下成長,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會有長輩幫忙解決,慢慢的孩子自己的膽量就會很小,遇到事情就會膽怯。在藝術的學習過程中,老師的有趣引導,讓孩子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各種藝術形態的表演,孩子的膽量慢慢的就會變的大起來。
4、增強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學習那門藝術的過程中,孩子的興趣會潛意識的牽動孩子學好的決心。時間長了,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更加專注。
❸ 做一個搞藝術的人,有藝術氣質的人,最基本的是什麼,會什麼
其實我認為沒有什麼特別的,
基本的就是:我們對藝術的真正熱愛吧,只有對藝術熱愛了,把它放在了主要的位置,為他而奮斗,為他而獨立思考,讓自己融入其中。感受到那份屬於你自己的快樂。那樣的話,在不自覺中你就擁有了藝術氣質。
原因是你真正的熱愛著他,還付出了行動。
❹ 藝術與人的需要的關系
人生最好的伴侶是藝術!
人需要研究「藝術」嗎?為什麼要學習理論呢!別人探究幾十年,幾百年的東西,我們拿過來用不就行了!其實很簡單的道理,你想有豐富多彩的人生嗎?你想提高生命的質量嗎?我說:想呀!我想活的更滋潤。理論是紙上談兵,是瞎扯。我有非凡的天資!不需要知識,知識都是垃圾,我的能力足以勝任現實的挑戰。我能輕易地掌握生存技巧,並能駕輕就熟地擺脫生活的束縛,有這些就夠了。有哲人說:知識是前人的經驗,知識的意義在於,它為我們提供學習的幫助,我們從中獲得規律性東西,知識活用。知識就不會是垃圾了,相反我們踏著前人的身軀創造新的知識。積累是為了創新,創新是人固有的秉性。有技巧固然好,這些還不能使你應對日常的生活工作或創造工作。你需要藝術尋根,才能遵循藝術的法則而不固執於法則,正所謂無法而法。我明白了,諳知藝術鏈是藝術人生的便捷之路,是從事藝術創造的必要修養。
有人說,創新就是你的作品四不象、看不懂,像鬼又似神,天上掉下驢蹄子--不是凡腳。這話說的對嗎?我們談創新往往太偏激,物極必反。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你的技巧、風格、生活經驗以及藝術的哲學思考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理論修養是基石,--是你超前藝術表達形式最好的解說詞!這里還有一個美學問題。現實與理想、自然美與藝術美、生活與經驗等問題思考。文化層次不同,使問題變的非常復雜。這猶如金字塔,塔尖上的人能看到的東西,塔下面的人看不見。作為圖形與觀眾交流,我們都想從作品中尋找現實的影子,或更確切地說是經驗的影子。藝術家大凡都是用心靈與觀眾交流溝通,由內向外的思索路徑。而觀眾與藝術家交流是通過藝術品表象由外向內,你的理解和文化層次有關聯。通向觀眾與藝術家心靈之間的橋梁--是生活與藝術經驗。
當我們的表達遠離現實生活,當我們的表現淡化主題從而強調藝術的本身,藝術是經驗之外的生命感受,藝術不在有敘事性,有的只是獨特的表現意味。雖然表現內容晦澀,它依然讓觀眾感觸作品於外界溝通的可能性(即存在的事實)。打破現實的束縛,存在心靈的意象卻清晰顯現出來,這過程為情感升華,藝術的自在性不可名狀,彷彿進入另一個世界。與此對應的寫實風格的作品,主題明確,敘事清楚。表現內容顯而易見,藝術是經驗之內的生活寫照。無論是抽象不可理喻,還是具象的客觀表達-----。藝術本身是意識的活動,並不是客觀世界的展示,而是抽象的情感表達。
為什麼一定要抽象?抽象的內容,抽象的形式。人是高級動物,有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心靈的現象難以用邏輯的語言描述它,我們也很難用准確的科學作完美的解釋個體的心靈意象。藝術品是藝術家的心靈寫照,通過作品,我們能夠感受,確很難訴說。藝術本身的語匯及表達形式的無限豐富。形式感--即自然物的基本外形作用於的精神、感覺的能力。它需要我們吸收前人的藝術語匯和形式法則,更需要我們擴充、延伸藝術的形式語言。尤其是信息時代,固步自封,排他性很難適應現代藝術的步調。藝術不是牆頭草,創新不是全盤否定,是批判的繼承,有源頭和根基,才能敲骨吸髓,才能否定之否定。人,誕生那天就註定是一個悲劇,藝術是避難所。是藝術家的白日夢。人們逃避現實壓抑而獲得滿足的最好東西。無論你是創造、或欣賞和再創造,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理想的生存場所,它能解讀生命真諦,追尋理想的精神家園。
有人說:藝術是無聊人宣洩的玩物,你飢腸轆轆沒飯吃時,還有藝術可談嗎?畫餅不能充飢,但望梅能緩解渴欲。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這兩樣人都需要,人不是為活著而活著。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這皆可拋。這是每一個人的嚮往。屈原說: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索是快樂,追求才有動力,人生最好的伴侶是藝術。
❺ 趙世民的《揭秘藝術醫療》
《揭秘藝術醫療》課程大綱:
第一集 你所不知的「藝術醫療」
1.什麼是藝術醫療?
2.藝術醫療源於中國
3.古代中國「藝」、「醫」、「易」、「壹」原解
故事一 音樂治療二戰傷兵
故事二 伯良寧夫人情詩治癒癱瘓
故事三 醫聖孫思邈設「藝」治癒高血壓
觀點:藝術是最好的葯
第二集 藝術的醫療作用
1.預防疾病
2.治療疾病(絕症、慢性病、急症、殘疾)
3.臨終關懷
4.藝術胎育
故事一 李小姐通過藝術治癒癌症
故事二 中國四大女高看治過90的秘密
觀點:藝術能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集 病從何來?
1.遺傳
2.意外(天災、人禍)
3.不良情緒(怒憂恨悲)
4.不良生活習慣(賴癮「美」)
故事一 拾垃圾老太長壽秘密
故事二 一健康人被癌症嚇死的個案
觀點:70%以上的病是人自找的,或是病從口入,或是病從腦入
第四集 揭秘藝術醫療
1.藝術的功能——抒發情感、激發情感
2.藝術將不良情緒轉化為正常情緒
3.良好情緒能使身心平衡
故事一 歪嘴女歌手治癒個案
故事二 類風濕學員治癒個案
觀點:藝術能作用情緒,情緒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進而影響人身心平衡
第五集 藝術如何治病(上)
1.通過藝術欣賞治病
2.通過藝術創作治病
故事一 一個乙肝患者治癒個案
故事二 一個癌症術後保持健康個案
觀點:欣賞和創作藝術是治病的主方
第六集 藝術如何治病(下)
1.通過藝術伴隨治病(伴隨其它醫療,如運動療法、中醫療法等)
2.通過藝術設計治病(如設計人生理想,設計階段生活目標等)
故事一 拉大提琴伴隨自然療法治癒癌症個案
故事二 張海迪藝術地設計自己人生戰勝殘疾及並發症個案
觀點:伴隨和設計是治病的輔方
第七集 藝術化解仇恨情緒
1.仇恨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2.將人禍當無災
3.藝術能讓仇恨轉化
故事一 莊子虛舟的寓言
故事二 劉先生因恨生癌的個案
觀點:仇恨害的是自己
第八集 藝術化解懊悔情緒
1.懊悔是對己長久的自責
2.有選擇就有風險,利弊各佔50%
3.藝術能讓你忘了過去抓住今天搖控未來
故事一 舒婷的《在詩歌的十字架上》治癒一女學員胃病
故事二 畫畫讓一歌唱家骨折恢復迅速
觀點:後悔葯不是讓人永遠選擇正確,而是選擇錯了不後悔
第九集 藝術化解悲傷情緒
1.以悲治悲
2.以喜治悲
3.以忘治悲
故事一 換戀少婦通過創作止悲並考上社科院博士的個案
故事二 《紅樓夢》林黛玉真正原因
觀點:止住了悲傷就堵住了一半病源
第十集 藝術健身法——戒除懶惰
1.懶和勤是人本能的兩個方面
2.藝術讓人感受到了就行動
3.藝術讓人快樂地保持毅力
故事一 王先生用打擊樂節奏養成叩齒習慣
觀點:藝術促進內啡吠分泌,這是對勤快最好的獎勵,進而克服懶
第十一集 藝術健身法——戒除不良嗜好
1.藝術通過轉移注意讓人「忘」「癮」
2.藝術通過調節度讓人不上癮
3.藝術可以當疫苗接種到人心裡,可避免不良情緒
故事一 中學生小明通過藝術夏令營克服自慰癮的個案
故事二 小黃平時愛欣賞歌劇(悲劇)得人生遇大挫折時能保持平常心個案
觀點:藝術戒癮比葯物手術戒癮既安全,副作用又小得多。藝術接中疫苗可提前讓人體險負面極端情緒,一旦真碰上極端事件能起心理預防作用
第十二集 藝術與胎育
1.胎育不是胎教
2.胚胎的生理、心理分析
3.胎育首先考慮母親的性情
4.藝術胎育的時機和內容
故事一 鋼琴大師郎朗在母親肚裡就受良好的音樂胎育個案
故事二 英國少婦產下一個愛抽筋女嬰的原因
觀點: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從藝術胎育開始。人的智力發育在五歲前就完成了85%以上,而在母親肚裡這10個月就佔了一半以上。
❻ 作為藝術愛好者,你是怎樣提升自己的藝術審美的
「文化,由人類創造,並享受的一切」,藝術也應如此,各類風格與派系各競風采,然而審美品位卻有高低。馬未都曾把審美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艷俗、含蓄、矯情、病態。(都是中性詞)大多數人的審美取向在艷俗與含蓄之間,人們對自己的審美品好不夠自信,其不自信,源於對某一項知識的缺失。
要想提高自己的審美取向與品位,需要學習相關的藝術知識,簡單的繪畫史脈絡必不可少,藝術是如何一步步由古典寫實主義到印象派,再由現代藝術到當代藝術的?西方繪畫藝術史的大體脈絡: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學院派,突破傳統與認知的印象派,更加追求個性訴求與創新的現代藝術,到目前強化觀念的當代藝術。
當繪畫技術水準和個性化的繪畫語言到達一定程度時,資本與人脈在藝術背後的推動作用將是決定性的,有時金錢引領著時代的審美偏好,更影響著藝術家的創作題材與畫風。前些年中國的油畫市場,由寫實畫派人物題材作品佔主導地位,現逐漸轉向追求自我的觀念性當代藝術。對於當代藝術的欣賞,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藝術家的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其作品的內涵。
❼ 如何實現讓你的人生藝術化
把人生和藝術相聯系,以藝術作為人格培育的重要手段是中國傳統文化「詩」教、「樂」教的悠久傳統。而把藝術境界作為理想人生的重要尺度,崇尚藝術化的生存方式和人生境界,也是中國傳統士大夫富有代表性的人生理想。但是,這種對藝術、美和人、人生之關系的態度,這種深蘊於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崇尚藝術化的人生旨趣與理想,始終沒有上升為明確的理論話語。相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來說,品味和欣賞角度的提升和轉化,恐怕就應該是你在將人生藝術化之後,最先感受到的不同之處了吧。
❽ 真正的藝術給人帶來怎麼樣的道理
藝術能把每個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潛在能力喚醒,點燃開啟發展。也許大家都感到在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工作壓力之下,我們的感覺自己不再靈敏,比如我們在一幅藝術作品面前僅用半分鍾就可以做出「這幅畫很好」「這幅畫很糟」的宣判,哪怕它是一幅再偉大的和品,我們的這種不會聽,不會看已給大家敲響了警鍾,說明我們的很多感知能力已退化得不如動物了。懂藝術的人會聽「孔子聽韻樂,三個月不知肉味」。他不僅聽到了音樂,而且明白了其中的內涵和意味;懂藝術的人會看,會在身邊的凡事,父母的屋子、臟亂的桌面、教室的角落中發現美,傳說孩子每到名山大川,必流連忘返,有一次,他的弟子問他:「老師,你為什麼總愛在大江大河前一動也不動地站半天,而毫不勞累,總也看不夠?我們怎麼看一會兒就覺得沒什麼可看的了?」孩子回答說:「對於我來說,這大江大河是最耐看的東西,你看這滔滔江水,日夜奔騰,每時每刻都在變換著自己的神態和面容,此時之水已非彼時之水,從這水中我看到很多道理。這水以自己的軀體滋養兩岸的植物、牲畜、人類、自己總在付出,卻不要求任何回報所以最有德;這水,雖然不時遭遇險惡的高山和深谷,卻從不畏懼,總是一路高歌勇敢面對,所以勇敢;這水,每當填滿深谷和淺坑,就變得像一面平平的鏡子,所以最公平;這水,縱然千迴百折,卻始終指向東方,從不三心二意,所以最忠實;這水總是避高就低,遇到障礙便繞行,所以最智慧。正是這樣,所以每當我見到大水便會流連忘返。」孔子從普通的河流中悟出了這么多道理,說明了藝術對恢復和發掘感受力的重要性。 另外,藝術還能讓我們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例如聽到「國歌」「第五交響曲」等會喚起我們勇於面對困難的意志和鬥志;藝術能讓我們人格更加健全,長期接受美的熏陶,我們的行為也會變得更美;藝術能讓我們更智慧。 藝術能讓我們在真、善、美的世界呈越來越完美。
❾ 如何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欣賞就是欣賞者對自己人生和生命的欣賞」
盡管藝術形象規定了欣賞者的感覺、想像、體驗、理解等認識活動的基本傾向和范圍,但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感受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蘊;
欣賞者在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像,深化情感體驗,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彷彿欣賞者與藝術家在一起共同創造;
由於欣賞者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甚至可以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9)藝術人如何設計人生擴展閱讀:
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漢姆雷特,每件藝術品在每個人眼中都會被詮釋成不同的內涵,這是欣賞者行為的內化,因為這個藝術品的某個光亮恰好和自己的某種或者僅僅是某個瞬間的感覺相契合,所以,欣賞者會感覺到共鳴。
而這種契合這種共鳴是他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內化而來的表現之一。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欣賞其實就是藝術家與欣賞者靈魂瞬間的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