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中國藝術的精神舉例說明下。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概括總結成了六個字,「道、氣、心、舞、悟、和」:
1、「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
2、「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
3、「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性;
4、「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
5、「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
6、「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以上內容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B. 中國當代藝術價值觀是什麼
「當代藝術」作為一個名詞,如今成為中國藝術界使用率最高的概念。因為它涉及到具體藝術作品的語言特徵和價值歸的,所以對於視覺藝術界的具體從業者來說,遠要比「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社會學轉向」、「圖像學轉向」、「身體轉向」等等社會和人文領域里的思潮性概念更具有吸引力。今天,在許多會議和展覽上,在眾多的平面和網路媒體里,在人們的飯後談資中,「當代藝術」這個詞已經成為了眾多藝術創作者、經營者、宣傳者、闡釋者和收藏者眼中和口中的「不二法門」,一個最時髦的名詞。
像中國所有學術界最近二十多年來的專用學術術語基本源自於西方一樣,「當代藝術」這個詞也不例外。它是通過中國藝術家參加各種國外的展覽反饋回來的各種信息,是通過引進到國內的各種藝術資訊,特別是通過最近幾年國際上藝術品拍賣的利好實例,逐漸深入到中國藝術界的視聽之中的。而一旦這個舶來的名詞落戶到中國,它的命運也就變得多舛和復雜起來。首先,發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紀的這幾年,經過艱難掙扎和奮斗而成為一股新的視覺力量的藝術作品,被國外或者國內的拍賣公司打包冠以「當代藝術專場」的名義推向市場,其中不少作品一路走高,市場價格以十倍數增長。其次,受到國外展覽機會和拍賣市場利好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在創作觀念、造型手法和語言風格上與優秀當代藝術家作品類似的追風者的繁衍之作,充斥著各類新近出現的畫廊一級市場,以及流鶯式的拍賣二級市場。再次,各種源自於八十年代,與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所開創和確立的注重藝術的觀念表達相平行的其他藝術流派,也陸續大量地冠以「當代」油畫、水墨、雕塑、攝影等等名稱,其展覽和著作或者圖錄可謂汗牛充棟。最後,在國內重要城市的文化部門和藝術高等院校的講壇和論壇上,冠以它的名稱或者以它為前綴的各類議題和課程,也大量出現,而涉及到的具體作品在語言風格和創作觀念卻千別百樣,甚至南轅北轍。
所有這一切都發生在最近這幾年,似乎所有的藝術愛好者和從業者都「自覺」地將自己的興趣和追求納入到「當代」藝術的范圍里,因為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當代」這個時代語境中。於是,我們看到那個原本是西方學術界釐定已經泛濫成災的後現代風格、試圖重新恢復藝術原本應有的生機和活力的努力,被中國一股腦地統稱為「當代」藝術。這里,存在著一種細微但卻是深刻的差異:此「當代」藝術不同於彼「當代藝術」,盡管在英文中這兩個中文概念都是contemporary art。換個角度說,由於在西方藝術最近一百多年的發展中,modern art(現代藝術)過於強調抵制商品資本的藝術自律和形式主義,所以在二次大戰後變化了的新形勢下產生了post-modern art(後現代藝術),它大量使用去中心化的解構主義方法,注重藝術對商業化的干預和融合,試圖克服現代藝術一種裹足不前的困境。而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作為概念的產生則是針對後現代藝術的犬儒主義和新的風格化傾向採取的糾正訴求。[①]也就是說,在西方語境中前後邏輯遞進而形成的當代藝術訴求,在中國語境的使用中顯然沒有或者部分喪失了其原有的邏輯遞進關系,只是被壓縮在以現在這個「同時代」為准繩的時間層面上。在西方語境中一種歷經百多年思想和觀念演變的豐富藝術訴求,在中國的語境里被簡單化地裁剪為一種時髦藝術詞彙。
之所以說「當代藝術」在中國的使用語境中被簡單化地剪裁了,是因為中國的藝術就其各個組成部分的整體而言,今天依然是以自然主義為訴求的古典藝術、以自由主義為訴求的現代藝術和以消費主義為訴求的後現代藝術的混合體,盡管從上世紀初開始,中國在被迫打開國門之後也試圖在文化藝術領域里進行現代性的變革,但是中國上世紀大部分時間里特殊的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社會政治斗爭,根本無法使得藝術能夠按照自己的邏輯遞進規律發展。
即便如此,今天的中國仍然有一股新的視覺力量,在改革開放後開始的短暫的不到三十年時間里,擺脫了政治意識的說教和自然主義的傷痕與鄉土風的控制與影響,在藝術的自律和反省方面,在藝術對變化了的社會結構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反映方面,在藝術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文化關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價值取向,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作為這股力量的視覺體現的藝術作品,參加了西方一系列的重要國際藝術展覽,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西方對非西方藝術的逐漸注意,參加展覽的地域也擴大到了非西方的包括亞洲在內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這股視覺力量的作品在參加展覽的時候,基本上都被冠以「當代藝術」的稱謂。這表明,起初被西方策展人冠名「當代藝術」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雖然在邏輯的時間遞進上遠沒有西方藝術界那麼長久,但是它們在風格形態和價值取向上,已經完全不同於此前服務於政治意識形態的庸俗社會學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和停留在自然主義趣味上的形式美學,而後者只能算是藝術中古典主義後期和現代主義早期的藝術創作范疇。西方的策展人和少數收藏家看到了這股新的視覺力量與中國正在從各個方面百廢待興中崛起的象徵性和對應性,因為只有這種視覺力量較為准確地反映了中國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而那些庸俗的現實主義和自然形式的表現手法,則完全無視中國現在社會的實際情況,依然在用千年來並沒有實質性突破的傳統手法或者西方早已過時的油畫風格。
這就是為什麼源自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新潮美術運動,及其後來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紀所展開的一系列不僅注重藝術語言風格更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藝術作品,首先被西方策展人和收藏界冠以「中國當代藝術」的原因。是這股新的視覺力量而不是其他因循守舊的藝術傳統被稱之為「當代藝術」,盡管它們兩者都處在中國改革開放最近三十年的同一個時間段里。
應該注意到,已經有不少人,包括藝術界、新聞媒體界和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指出,這些被冠以「當代藝術」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只是西方策展人和收藏家們的後殖民色彩的認定,不能代表中國當代藝術的全貌。那麼,持這樣觀點的人,能為我們勾畫出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全貌嗎?這些人中的一部分以學術寫作為主者,在肯定當代藝術源自西方的對社會現實和國際問題保持關注和批判立場的同時,為我們開出了一個包羅甚廣的「當代藝術」的菜單,在這個菜單中竟然充斥著那些庸俗的現實主義和自然形式的表現手法。各式各樣的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將自己從「當代」藝術家標榜「當代藝術家」,這種趨之若騖的現象是個人的趕潮,本身無可厚非,也大不必驚訝,可若是出身藝術史或者還以藝術批評和教授理論為職業的人放出這類的言論,則讓人大跌眼鏡。更有甚者,有些論者搬出維特根斯坦,說既然語言和詞彙的意義在於用法或者說使用,因此,像「當代藝術」這樣的概念就完全可以對它做重新的解釋和使用,可以用它來表述不同於西方話語權力的擁有者所理解的別樣的中國藝術。其實,十幾年前,西方的策展人也好,收藏家也好,在看到中國新出現的視覺現象的時候,不可能從中國的文化語境和傳統語匯中去找到恰當的概念詞彙來進行描述和概括,他們只能從自己的知識譜系和藝術經歷中去找出在他們看來比較准確的表達。況且,當時身在其中並且正在與九十年代初開始復甦的各種保守論調論爭的中國藝術批評界,無法清晰地看清楚自己這里正在發生的藝術現象究竟怎樣加以准確地概括。再其實,西方人究竟選擇什麼樣的概念詞彙來描述中國九十年代以來的新的視覺現象,這本身對於中國藝術來說並不是最至關重要的。或者說,究竟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誰先使用了什麼樣的名詞概念來描繪這股新的視覺力量並非至關重要。重要的是在「當代藝術」或者其他什麼名詞概念概括下的藝術現象究竟在中國的藝術發展中間扮演著怎樣的推動和積極作用,有著怎樣的價值,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至此,如何評價源自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新潮美術運動,及其後來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紀所展開的一系列不僅注重藝術語言風格更關注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實驗性和先鋒性的藝術作品,就成為問題的核心。二十多年來,關於這股新的視覺力量的褒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只是在這個時段的不同時間點上,爭論焦點的側重面有所不同。在早期的八十年代,批評者往往從政治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加以討伐;在中期的九十年代,批評者更多地從後殖民主義的立場表述西方文化霸權對中國藝術的誤讀;在近期的二十一世紀,批評者則集中從資本市場對藝術的干預和炒作層面作出抨擊。正是在這樣的紛爭中,這股新的視覺力量不斷地發展、壯大,頻繁參加國際上各種形式的展覽和博覽會,日益成為國內高等藝術專業院校師生的教案,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藝術青年從事藝術創作的參照,也正在成為前面所提到的各種藝術講演和討論的熱門話題。沒有影響力的事物未必沒有價值,但有價值的事物一定有影響力。今天,當代藝術的發展正處於其歷史的最好時期,盡管已經產生的許多優秀作品早已被海外收藏,盡管今天涌現的作品還沒有作為一個整體形態在國家最重要的美術館集中展覽。
最近,在評價和分析這股新的視覺力量的時候,出現了一種矛盾現象,有的論者將八十年代新潮美術運動時期的藝術創作,與九十年代以後的藝術創作割裂開來,認為後者無論在語言風格還是價值取向上,都存在著媚俗化和商業化的傾向。更有論者在否定九十年代構成這股視覺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家的成績的同時,提出建構中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價值觀。前面的論述已經表明,在九十年代支撐起「中國當代藝術」這個稱謂的正是這股源自八十年代中期的新的視覺力量,將這股力量排除在外,不知當代藝術的價值觀如何體現。割裂中國新藝術從艱難和蹣跚中發展和壯大的價值追求歷史,拿一個無法實證的未來的「核心價值」來裁定已經發生的歷史和現實事實,這本身就是無力的表現。的確,每一個人都有表述對當代藝術認識的權力,但權力的生效必須建立在對已經發生並且存在的歷史和現實事實尊重的基礎上,沒有對歷史和現實事實的內在結構和價值取向的認同和清醒認識,那個未來的所謂「核心價值」只能是一種空中樓閣的內心「觀」照。同樣的,沒有對歷史和現實事實的內在結構和價值取向的認同和清醒認識,借用「當代藝術」這個西方概念名詞還有什麼意義?乾脆去編一個新的中國式的名詞概念吧!因為這些論者並不缺少杜撰和編造新名詞的能力。
在一個經濟大國(盡管目前還只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大經濟體)崛起的時候,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勢在必行的,也是所有文化工作者畢生努力的目標。因此,如何建構當代中國藝術,就與如何正確理解和看待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藝術所走過的道路聯系起來了,也與如何正確理解和看待突破舊的政治說教束縛和自然主義的形式美學迷戀的一股新的視覺語言風格和價值取向聯系起來了。無視或者肢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訴求和貢獻,從個人經濟或者學術利益得失出發所做的任何解釋和描述,將無法使自己的「當代藝術」核心價值觀獲得學理和邏輯的支持,也無法使「當代」中國藝術的核心價值觀更加充實和飽滿。
在完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語境還原之後,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正如她短暫的歷史所散發出來的魅力那樣,將更加值得期待。
C. 中國傳統藝術觀念在中國當下藝術中是否有凋敝或隕落的趨勢
如有可能,或為兩種人所誤。其一,盲目迷信者。其二,固執過往者。中國傳統藝術觀念很好,不應凋敝,不會隕落。大概就是這個樣子。^_^
D. 中國傳統藝術觀念的演變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及其演變》兼有專著和教材性質,以歷史為綱,以方面為目,把朝代的更替、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文化的具體內容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上起於原始文化藝術,下迄1911年封建社會結束而略有延伸,內容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宗教、文學、史學、藝術、科技、制度等。分為文化與環境、上古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八章,既展現了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又照應了朝代的更替,也展示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整體性、邏輯性和規律性,克服了按方面或按朝代敘述、忽視中國文化發展歷史的階段性、整體性和規律性的弊病。
E. 在當代設計中如何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徵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中華文化經歷五千年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內涵和審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之後,大量的有中國特色的設計作品如雨後春筍般開始在設計界中暫露頭角,加深了中國元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度。如何有效地運用中國的傳統元素來做設計,並將其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使之服務於現代人,成為現在設計研究者不可忽視的課題。
筆者持著學習和探討的態度,試圖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和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記憶系統中己有的經驗、信息等對於設計的影響,並以中國元素的視覺形象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運用來闡述其在當下空間設計中的意義。
一、認知心理學與現代設計
1.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概念
認知心理學是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知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認為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在這個系統模式中,記憶系統與設計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記憶是原先的刺激不復存在時所保持的有關刺激、事件、意象、觀念等信息的心理機能,是個體對其經驗的識記、保持、回憶或再認』。在記憶系統回憶和再認的過程中,存在對於先前的信息和經驗重組和創新,因而,這個過程對在設計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開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對設計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
2.記憶系統與現代設計的關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一書當中,曾經提出過:「我們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儲藏於我們記憶倉庫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在藝術設計一中,我們所得出的新的視覺形象都和我們記憶系統中的經驗有關,通過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對記憶系統中的經驗和信息的視覺形式進行復制和重組。因此,如果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傳統文化元素設計中的運用,可以這樣認為,在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把存儲在記憶系統中的不同記憶類別的元素信息進行提取、重建或者重組,通過創造性思維將信息編碼輸出,用產品的形式或者視覺形式反映到我們的設計作品中。如何將記憶系統中的傳統元素重建或者重組?我們應該首先存儲或者理解傳統元素,才能更好地駕馭傳統元素在設計中的正確應用。
二、中國元素在傳統文化背景下的視覺形態的應用
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是形而上的,而在藝術設計中,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這一意識形態進行了物質化,以可視的形態,通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最終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運用實際上是對其視覺形態的運用。
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進行設計,重點在於借用某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視覺形態來表達某種志趣、情感和思想;或是對傳統元素進行創新,將傳統的設計語言滲透於現代的設計之中,創造出新的視覺形態,使其既有傳統元素的形似和神韻,又具有現代設計的意味與形式,喚醒個人的記憶與民族的記憶,進而體現出某個民族的氣質、精神和理念。具體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1.復制和仿製。設計中運用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如色彩、造型以及紋樣,遵循原有結構上的韻律、節奏和秩序,採用「傳統外觀,現代結構」或者「現代外觀,傳統結構」等方式,與現代事物相結A e進行重組和重建。這種方式是對傳統文化視覺形態的一種借用,並非機械的照搬,而是要運用現代事物作為載體,做到傳統和現代相結合,從而形成新的形象。
由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盧昊悉心設計的中國限量版法拉利599 GTB Fiorano跑車就是傳統和現代相結合,中西合璧的最好例子。盧昊用現代創意的手法將中國古典元素—宋代哥窯開片瓷器式的紋理通過手工漆繪形式在車身上。方向盤點火按鈕上「啟動」和轉速表上「零一十」的字樣,均採用中國書法篆體。將中國元素和西方現代事物完美結合在一起。
2.對傳統文化元素的變異和進化。對元素的提取、轉化和抽象再重構,這是當前設計中廣泛使用的方式。設計師在豐富的文化傳統中去捕捉和發現美的元素,在這些元素中提取適用的材料,使其成為自己創作的素材;同時對這些提取的元素進行轉化和抽象,根據形象的構成,結合現代構成意識對中國傳統藝術重構。用現代的觀念和審美情趣去重新闡釋和發掘傳統的精華,尋到東西方文化的接合點,再有效的與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有傳統文化氣息的設計作品。1998年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廈的設計是一個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提取轉化處理典型的例子:設計師將古典的「塔型」結構運用到一個現代的摩天大樓的建築設計中,沒有將中國塔形生硬的放大,但整個建築的比例是與中國塔形美學比例和力學是相吻合的。建築師將中國傳統的密檐式塔作為設計構思的原點,將密檐式塔的韻律、輪廓線及細部加以高度的概括,使用「高技派」的設計手法,將傳統建築的精神通過現代的設計理念和構造手段表現出來。
3.透過文化元素表象尋求思想根源。從中華民族整體文化中尋求構思源泉,推陳出新。吳良墉先生設計的曲阜孔子研究院建築群,它是傳統文化及建築思想運用的成功範例。
孔子研究院的園林設計採用的方式是古代的「書院」方式,構思精巧,布局嚴謹。設計中在建築的北面堆土以象徵坐山,南面堆土以象徵案山,同時建築左面引水成渠以喻青龍,前面的小沂河正對應風水中的「金帶環抱」,整個布局體現了傳統的文化觀,也氣和了傳統的風水說要求建築的選址負陰抱陽,前面有案山,背面有坐山的要求。整個設計還運用提煉的傳統元素,充分使用隱喻的手法,將多種古代建築元素作為設計的原型,並按照現代的美學觀加以變異,來重新演繹傳統。
三、結語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傳統文化的視覺形態在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當中的運用是一個全新的視角。設計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樣,觀者欣賞設計作品的過程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了解認知過程的發生,不管是對於創作還是審美欣賞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記憶系統中存在的文化背景和經驗,是促使我們運用傳統文化進行設計的原因。我們所處社會的文化語境充分的激活了記憶系統中的傳統文化,通過創造性思維,我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語言相結合,進行重組和重建,使我們設計出來的作品既具有中國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現代感,還能符合國人的審美心理。
F. 說說你是如何理解藝術的
藝術應該從「大處」、「深處」「高處」、「繁處」、「密處」入之類的話,不是對中國傳統繪畫有非常非常深刻認識的人,是不會寫出的。回頭看我們自己,是從嚴處入/繁處入/密處入/實處入/高處入/厚處入的嗎?如果不是。趕緊改變!(作者:劉墨)
G. 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觀念是什麼
謝赫六法論: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H. 例舉一類中國藝術,闡述其如何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
摘要 例如:繪畫。
I.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藝術中體現
』的『重敘』已然成為一種藝術經驗或方法論。事實上,當代藝術對於傳統的回歸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國內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當代藝術家對傳統的發掘與轉換,而放眼整個國際當代藝術圈,它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出現了一種回歸的趨勢。按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發展模式,當代藝術的發展愈加困難,從而使其容易進入發展的瓶頸狀態,我們可以觀察到近幾年在當代藝術表達形式中架上繪畫開始越來越多。因此,縱觀全球,無論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整個國際趨勢,抑或是國內發展的小潮流,在某種意義上兩者是合拍的。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的這一實踐方向無疑可以促使整個國際當代藝術趨於多元化,當代藝術不再完全遵循之前西方主導的過於單一的概念與價值觀。中國當代藝術家依託自身本土的藝術經驗創造出一種新的樣式,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使的當代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
以當代的手法表達傳統的精華
東方美學觀念和西方美學有很大的差異,東西方藝術作品背後有文化屬性含在其中,弘揚東方美學特質的美術,保護傳統藝術文化,不只是物質層面,更多是精神層面。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舉例:「比如故宮傳統建築,我們討論的不僅是其物體本身,更多的是物體內部文化的延續。傳統藝術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如何運用到自身的創作,其實還是看藝術家本身的文化修養。」
湖南郴州:大學教師創作百家姓圖騰 打造漢字演義奇觀
「一位中國藝術家生長在中國現實中,無時無刻不感受著周邊的變化,甚至在其教育背景當中,審美的養成都和傳統息息相關。」夏季風認為,藝術家從傳統中吸收營養重新去創作意味著是一個不斷生發的過程,在「傳統」一個時間段後發現你也會成為一個「傳統」。「林風眠、徐冰等藝術家在我看來,他們對自我的身份是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的,其藝術創作是和藝術史發生關系的,成長教育背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創作,其藝術表達是不知不覺的,其表達又不停留在泥古傳統層面,而是把傳統當作營養的一部分,以當代的語言表達出來.還有很多年輕藝術家畫得方法可能很傳統,但創作表達出的意圖和傳統截然不同,無論是水墨還是油畫,很多年輕藝術家都在做一些嘗試,他們的作品和傳統是沒有分割開來的,是延續了傳統的一些精華,以當代的手法在表現。每個時代的情緒和特徵是不一樣的。」
J. 中國藝術的基本觀念
中國藝術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傳統和精神,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遺產之一。它從世界藝術中吸取有益的東西,同時又給世界藝術以影響,為西方藝術家所推崇。看一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以及他們和探險家們的論述就十分清楚了。畢加索、馬蒂斯從非洲的原始藝術中獲得靈感,卻從中國文人畫中吸取了線條的營養。羅丹的大弟子普落特爾,他家的會客室裏陳列著中國北魏時期的兩個雕塑品。後期印象派大師高更說過,眼睛不要再往希臘看,應該向東方。這說明西方繪畫大師十分推崇中國的繪畫藝術和雕刻藝術。中世紀來中國旅行的摩洛爾旅行伊本.拔都塔在記敘自己經歷三年的亞非各地旅行的見聞時,也對中國的繪畫大加贊揚。他說:「中國是全人類中手藝最高明的和最有鑒賞力的人民……至於繪畫,確實沒有一個民族——不管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能趕得上中國人。他們在美術上的才能是非凡的。」馬可.波羅贊揚時說,「金碧輝煌」的中國宮庭,充滿了珠光寶氣,「所繪壁畫,龍翔鳳舞,車騎百戲(1),珍禽異獸,戰事耕作,無奇不有」。中國的雕刻、園林藝術也受到人們的贊揚。秦兵馬俑的發掘,轟動了世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中國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奇跡」。馬可.波羅和明清以來的西方傳教士把中國園林風光介紹到歐洲以後,曾引起歐洲人的極大興趣,很多人企圖在歐洲仿造中國園林,但是都未成功。當今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了解和欣賞又進入一個更高層次,不少人在研究中國的園林。這一切說明,中國的藝術已經超越了東方的界限,而具有世界性的魅力。 2 中國的藝術為甚麼具有這種世界性永恆的魅力呢?這是因為中國藝術的魅力來自於它的傳統和精神。這種傳統和精神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使中國的藝術經久不衰,永放異彩。3 中國藝術精神滲透在藝術的各個領域,既涉及到古典哲學、美學和宗教,又涉及意境、氣韻、神似等問題。只有在廣闊的背景上來研究和探討它,才能展示中國藝術精神之博大與精深,才能真正體現東方文化精神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