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特徵
中國近代的文化碰撞與融合開始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世界。從「洋務運動」中的「體」「用」之爭到「科玄論戰」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民主」
「中體西用」作為洋務派對保守派指斥的應對,肇源於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認為,文化有三個層次的內容,即器物層、制度層和觀念層,這三個層次的內容是統一不可分的。而「中體西用」論的荒謬在於它違背文化有機性原理,誤認為可以將文化的體、用隨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實踐中,「中體西用」論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初衷,但在本質上則是反現代化的,它以技術的革新為守舊的手段,變革僅限於器物(科技)層面,拒絕政治制度、倫理道德、文化觀念層面的改革。「西用」標志著中國效仿西方走現代化道路的第一階段的開始,「中體」又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思想源頭,它阻擋了中國現代化道路從器物層變革到制度層和觀念層變革的深入發展。
隨著洋務派中的激進人士所提倡的西學范圍日漸擴大,層次日益深入,「中體西用」卻逐漸成為從「大本大原」處學習西方的羈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註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文化改造的「器物」層次,而必須走向傳統文化改造的制度、觀念層次。在文化的三個層次中,器物層的改變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變;觀念層的改變最難,也常常是文化攻堅戰中的最後堡壘,文化價值觀念的碰撞在這一層次上也表現得最為劇烈。
2.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深入社會,感受碰撞
----談 「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的研究體會
假如你們回家跟阿公比出兩個手指頭(成功的標志), 他們會有什麼反映?如果你的小堂妹或小堂弟過生日,他/她選擇吃蛋糕還是面線呢?僑鄉人結婚時穿中國式的服裝還是西方的婚紗呢? 僑鄉人喜歡聽外國歌曲還是中國歌曲?
生活在信息時代,生活在對外開放的僑鄉,到處都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火花,也許很多人司空見慣,但做為僑鄉人,做為外語學習者,我們認為我們有必要去去體會、探究、去思考。有利與於我們更好的學習英語這門外語,有利於我們了解社會,了解家鄉,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社會發展,這有利於擴大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各方面的素質。因此我們不只心動,而且立即行動。
我們從婚紗店到音像店,從圖書館到書店, 從生活到網路…我們采訪了各種行業的人,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我們付出了許多心血, 但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首先, 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完全能有機的結合。在婚紗店我們看到僑鄉的設計師們把國外的婚紗和中國人所喜愛的紅色完美地結合起來,同時非常受到僑鄉新娘的歡迎。在飲食方面,我們發現人們除了喜歡西餐廳的氣氛和漢堡的美味,也喜歡中西結合的「雞飯」。許多快餐店既有中餐也有西餐,這種快餐店尤其受到僑鄉人的歡迎。在音像店, 外國片子、外來音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昧,一些英語歌曲,或中西風格結合的歌曲的市場越來越大,尤其受年輕人和學生的歡迎。 在飲食方面,我們發現人們除了喜歡西餐廳的氣氛和漢堡的美味,也喜歡中西結合的「雞飯」。
第二、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僑鄉人很快地吸取外來的精華,充實和豐富自己,使僑鄉文化更富有生氣。僑鄉人除了烘烘活活地過春節,也不忘聖誕節給朋友捎去祝福; 僑鄉人除了過中國的七七情人節, 也不錯過西方浪漫情人節;僑鄉人除了堅持端午節的包粽子、賽龍舟,也開始在五月母親節給僑鄉母親們送上一份禮物和深深的問候。
第三、我們發現當中西方文化在僑鄉的碰撞後,僑鄉人的英語知識不斷增長、生活語言不斷豐富。許多阿公阿媽都懂得「OK」, 「Thank you」和「Bye- bye」等英語的意思, 生活中人們廣泛地使用「小case」, 「好cool」「愛show」等中西結合的詞。這無疑給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當然,我們也發現在西方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僑鄉許多傳統文化正面臨危機。阿公阿媽都說看高甲戲的人越來越少,許多高甲戲面臨著解散的命運。我們也了解到在高甲戲還是有人為這僑鄉獨特的文化的生存,正努力奮斗著。
在深入社會、感受碰撞的活動中,我們發現我們學了許多課本里所沒有的知識,我們發現我們成長了許多。
一、我們學會人與人更好地交流的方法,增加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在采訪和問卷中盡管多次碰壁,但我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為下一次的成功打好基礎。我們了解社會,把自己學過的知識用於實踐中,更促進我們學好課內外有關知識
二、我們在活動中體會到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重要性。我們確定研究調查的任務後,就僑鄉的中西方文化在肢體語言、飲食文化、服裝文化、音像文化等方面的沖擊和碰撞,各自進行多渠道的調查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讓我們的同學在網路環境下,自主性地探究:利用網路,收集大量圖片、文本等材料,然後集中,在討論與溝通中進行信息的分析和處理。
三、在活動我們覺得我們增強了跨文化意識,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質。我們更好地了解社會,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社會發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他們也擴大知識面,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質
當然,我們的活動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我們問卷時遭到不解和誤會;采訪時問題不夠精練或問及店主不想回答的問題;同學之間有時合作不很和諧。但是,我們都能正視問題、反思總結。我們成員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約定,下次誰生日時,中午請吃面,晚上請吃蛋糕!
3.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
電影《刮痧》,從中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中醫被留學國外已事業有成的兒子接往美國與兒子、兒媳及孫子一起居住,老中醫到了美國後,雖然是衣食無憂,但是周圍一切對他來說都很陌生,生活也感到諸多不習慣。
兒子與兒媳都忙於工作,很少在家,而出生在美國的孫子甚至連一句中國話都不會說。老中醫整天待在家中無所事事,雖有親人在身邊,但卻很少交流,因此他心中不免感到苦悶與寂寞。在一個烈日炎炎的夏日,孫子從外面跑得滿頭大汗地回來,顯得精疲力盡,接著就突然暈倒了。老中醫非常擔心趕緊給他把脈,發現原來他是中暑了,於是立即用冷毛巾敷頭,可孫子仍然昏迷不醒,老中醫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他還發燒了,於是老中醫就用刮痧的方法為孫子泄火和退燒,正當老中醫給孫子刮後背時,兒媳回來了,看到兒子身上一道道的血痕,便驚叫起來並一把將兒子抱在懷里,而且大聲地質問老中醫在干什麼和兒子怎麼了?老中醫剛要跟她解釋,可是對於兒媳一個在美國生活十幾年對中國傳統文化幾乎一無所知的她又怎能聽得進去呢!她執意打電話叫救護車將她兒子送往了醫院。
不久老中醫和兒子也趕到了醫院,看到孫子在搶救室里被救治,兒媳在搶救室外傷心地哭著,老中醫百感交集而又疑惑不解,當看到孫子脫離危險蘇醒後,老中醫便不辭而別匯過去了。後來因懷疑孩子被父母虐待參與救治的美國醫生向警方報警了,由於對於中國傳統中醫療法一無所知,因此孩子被美國兒童救助機構強制帶走,孩子母親也怨恨他的父親和爺爺,後與其父離婚並禁止父親與兒子見面…這一場在美國社會大背景下攪和著親情所上演中西方文化之間激烈地碰撞,使我感觸頗深,不同文化背景下對於同一事物認識差異竟然連親情都無法彌合!
4.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為何中西方藝術卻還可以相通
中西文化差異若用現代哲學「對立統一」規律來概括,中國人重「內」,西方人崇「外」。 中國人喜歡從動態中觀察分析事物,西方人習慣從靜態中觀察分析事物。中國人善於把握整體,注重平衡,習慣從整體中看個體;西方人喜歡化整為零,注重分析,習慣從個體中看整體。此點也同樣促進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文化崇尚鬥智,因而棋術十分發達;西方文化崇尚斗勇,故而體育甚為突出。
由於中西哲學思想的不同,西方些問題都是人於飲食重科學,重科學即講求營養,故西方飲食以營養為最高准則,進食有如為一生物的機器添加燃料,特別講求食物的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及各類無機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給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有無其他副作用。
這烹調中的大學問,而菜餚的色、香、味如何,則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飲食大國——法國,其飲食文化雖然在很多方面與我們近似,但一接觸到營養問題,雙方便拉開了距離。
5.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
6. 中西文化融合典型例子有哪些
200810中歐文化交流
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和歐盟文化中心合作組織(EUNIC)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中歐文化對話15日在北京揭幕,來自德國、英國、丹麥、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匈牙利、波蘭、斯洛維尼亞等歐盟成員國的著名專家學者,歐盟各國駐華使館、文化中心和私人文化機構的代表、負責人和專家,亞歐基金會觀察員,以及數十名中國文化界著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為期兩天的首次中歐文化對話。
200812中美文化交流
「中美文化論壇——數字化時代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展現」學術研討會於12月9日在北京閉幕。
在為期兩天的學術研討活動中,來自中美雙方的50多位官員、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就相關論題進行了深入而積極的討論。
200904中日文化交流
本屆文化交流活動中成都市民可以親身體驗日式茶道、花道、日本拳術等的魅力,還能品嘗日本美食。
日式壽司製作比賽、日本相撲游戲大體驗、中日美食廚神大獎賽等活動都將給市民帶來更多的樂趣。
特徵:
西方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個體文化。西方文化主要特徵是具有個體性特性,其核心問題就在於西方強調個體自由度的發揮,所以,西方文化可稱之為「個體文化」。
文化的核心是觀念的共識,在當前的世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念的共識,那就是東方文化的整體性和西方文化的個體性,它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觀念,產生了不同特性的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
7. 談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發展前景
前景有:
首先,從地理環境方面,人的成長離不開他的環境所賦予他的種種特點和品性。同樣,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也必然對一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西方各個國家的領土普遍都不是很大,並且緊緊相依,四周又有諸多的海域.國土面積不大,意味著他們的能源就會想到貧乏。但隨時代的發展,國內的能源匱乏,影響到了自身的發展。正是西方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他們的資源狀況,決定他們的民族的性格都具有外擴性特點.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中國就顯得內斂許多。
其次,從社會生活層面講,西方由於受到希伯萊文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在往後的生活當中,宗教可以是如影隨行,非常之重要.在中古階段,還一度對整個西方起到壟斷作用,教會的勢力之強已達到主宰國家運行的地步.同時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在文藝復興以後,它們的作用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對近現當代的西方的發展可以說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從文化精神講,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好親兄弟一般,當然就不會用心去加以研究對待了,從而也就沒有科學精神的誕生,早期中國的科學發明,只是基於實用的目的,並沒有把所發現的東西,提煉成知識,做系統的研究.這也就造成了中國本有的發明成了別人利用後發展的工具。
8. 談一談中西文化的沖突和融合。
有一部名為《刮痧》的影片,是講由於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對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觀念,往往帶來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
要說起文化的差異,我覺得應該先從飲食文化說起,因為「民以食為天」,它能夠反映不同民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國、法國和義大利,我們看看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異。在飲食方面,中國人很注重形式,講究「色、香、味」,所以中國烹調里,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具體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很講實際,在菜的花色變化上從不下什麼工夫,更講究其營養搭配和保護,注重菜的內在質量。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中國人吃飯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長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國人長得結識。
再看看餐具的差別: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對不同顏色的喜好從整體上可以反映一個民族或者國家的審美情趣與好惡傾向。在中國的文化背景里,紅色代表著幸運、財富和吉祥喜慶,而在西方人的觀念里,紅色是血的顏色,表示沖動、挑釁和動亂,我們看到西班牙鬥牛士拿著紅布就是向牛挑戰,紅色可以激怒鬥牛,所以,中國人在喜慶的節日里喜歡穿紅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選擇藍色,因為他們覺得藍色代表冷靜和沉著。
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是: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
在生活態度上的差別是: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
在繪畫和雕刻藝術上,中國畫是潑墨寫意,西方的油畫講究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比如:中國人為了表現神仙可以飛行就在仙女的腳下加上幾朵白雲,體現飛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們這種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西方的經典的宗教題材畫作中,為了說明天使在飛,就得給那些可愛的小精靈們加上一雙翅膀。因為他們只有想到翅膀會飛。在雕刻作品中,中國人更注重想像力和意境,比如一個猴子蹲在馬背上,它們的比例相差無幾,只是表現了一種意境: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講求寫實和細膩,絕不會出項這種比例失調的藝術作品。
中國人在介紹來賓時,喜歡用褒揚的話語言辭,會加上很多主觀評論。但西方人認為,介紹客人時不必評頭論足,凡是主觀性的評論都有強加的感覺,介紹主要突出被介紹人的身份、學歷、職務等,而不應該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評論。
西方人比較看中個人的獨立性。受人照顧往往被視為弱者。在給對方出主意或提建議時,不能使對方認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麼做。中國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議表示關心。
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國人缺少擁抱,缺少肌膚之親。我們不善於用肢體動作來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和親近,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被觸摸和擁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觸摸。中國小孩遠遠比美國小孩受到擁抱和親吻得少,到了十歲左右,就很少有人擁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了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有身體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十來年或更長的時間里,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凡是正常的人都會有體會,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科書都有「身體語言」這個術語。中國文化缺少豐富的身體語言來表達人之間的感情和分享。
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至上的社會,也是一個契約社會,就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社會",契約社會講究「先說好後不亂」,它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系,有些時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確當事雙方的責權利。即是對自己權利的保護,對他***利的尊重.
中國文化講仁愛,重義氣。在西方,兒女成人後,父母沒有再撫養他們的義務,回家吃飯一分一毛也要計算清楚。
中/西方的教育觀念差別也是很大的,有一位美國人娶了中國老婆後才感嘆:「以前,我以為中國人比美國人聰明,現在我才知道, 原來中國父母永遠在逼孩子讀書,他們的職責是教育出學業最優秀的子女來,甚至連孩子的暑假也不放過。美國父母的職責是讓孩子真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運動,去交朋友,去野遊,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美國的家長從不幫助孩子輔導功課,他們認為:如果家長是老師,那孩子學校的老師做什麼?如果孩子做作業出了錯,他們也不給孩子正確答案,會讓孩子再思考,他們認為,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不出錯,怎麼提高? 他們很注重孩子的自信心,從來不打擊孩子,不說小孩怎麼笨,總是不斷地誇獎.他們也不會讓孩子犧牲周末玩耍的時間去學習。中國的父母之間總以子女的學習成績為榮耀。美國父母之間談孩子的學業不多,孩子的成績更是自家的事,別人管不著。
中國的教育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孩子被支配、被指責得太多,會變得脆弱,他們最怕犯錯誤,最怕失敗,所以為了避免錯誤,反而放棄了提出問題的機會,放棄了在失敗中學習的過程。長大後,孩子不僅失去了創造和想像的能力,而且會變得患得患失。因為被強壓後學習到的知識、思維、邏輯和推理,是被動的。在當今競爭如此無情激烈的世界裡,唯有強者方能出成就。中國的教育體系不是塑造一個真實的孩子,總要把孩子變成自己所希望的樣子。沒有給孩子一個想成為自己的空間,而是別人怎麼做你也要怎麼做的盲從產物。興趣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讓一個人去做不想做的事,只會事倍功半。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平等的人,與你享受平等的說話權利,批評權利,反抗權利,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更不一定會有出息。中國一再強調自己的基礎教育有多麼扎實,美國孩子的數理化有多麼差勁。但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美國永遠都處在世界科技的前沿。我們中國人天天都用的電腦,其中的電腦晶元和裡面運行的大大小小軟體,有多少不是美國人搞出來的?
9. 如何看待當代中西方藝術的碰撞與交融的狀態
其是中方藝術家的許多作品都取材於匈牙利及歐洲。在東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交融的語境下,藝術家們激發出了跨越國界的感悟力量,表現方式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使藝術家們創作出遊離於傳統藝術模式又頗具現代審美的當代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