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天津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天津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5 00:41:16

① 天津民間藝術

天津剪紙天津剪紙的藝術風格、製作方法均有獨到之處。它不同於南方剪紙的纖細秀麗,也不同於北方其他地區剪紙的粗獷淳樸,而是偏重寫意。天津剪紙借鑒了年畫、瓷器、木雕等圖案設計,注意外形刻畫。人物比例勻稱,線、面銜接柔和,無明顯的幅度變化。整體圖案渾厚有力,線條流暢,刻畫精細,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藝人尹德元(1895~1965)是著名刻紙作坊進寶齋刻紙店老藝人王進福的徒弟,他將皮影戲、彩繪藝術與剪紙相結合,開創了天津剪紙新的藝術風格,使剪紙由民間手工藝發展為藝術創作。

② 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1、泥人張彩塑

漢沽飛鑔是沿海漁村集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武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方傳統民俗藝術。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寄託著當地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2)天津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展天津優秀特色文化,促進文化傳承,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天津,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資料:網路-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③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④ 天津的哪些民間藝術馬上失傳

:天津剪紙天津剪紙的藝術風格、製作方法均有獨到之處。它不同於南方剪紙的纖細秀麗,也不同於北方其他地區剪紙的粗獷淳樸,而是偏重寫意。天津剪紙...

⑤ 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書朝廷:「天津之地,水陸咽喉,所系甚重」。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為歷朝畿輔首邑和我國連接海內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樞紐。天津地區在特有的自然經濟和社會歷史條件下,祖先們創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兒文化特色。在天津眾多的民間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她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深受人們的喜愛,是我國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是維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紐帶。

中國南北水陸交通命脈的京杭大運河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非常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即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曾於此時全鎮及周邊村莊呈現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盛況。

由於歷史原因,楊柳青年畫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時期損失慘重,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多次的搶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制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更以其歷史積淀厚重和文化連續性的特徵而揚名海內外,是社會科學研究價值的一種綜合的集精神與實用、歷史和現世的物化成果,具有歷史進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歷史時代風貌的「網路全書」。挖掘、搶救、保護楊柳青木版年畫,對研究天津地區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畫,乃至中國美術史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她是中國年畫藝術的代表,在中國民間文化和天津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津京劇 京劇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由徽調、漢調、崑曲、梆子等藝術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發,形成於北京,具有獨特風格的,很快遍及全國的一個戲曲劇種。初始時,並沒有「京劇」這個確切的名字,曾出現過「二黃」、「平戲」和「京戲」的稱謂。在它孕育、形成時期,(約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劇首先傳入了京都的門戶——天津。同治中期,皮黃又由天津傳至上海。

天津雖不是京劇的發源地,但就其對京劇的傳播、張揚、促進,乃至於光大方面來講,是呈顯著之勢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著適宜於京劇發展的地理環境(地處陸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與人文環境(有著愛戲、懂戲的觀眾)。

從大量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從京劇的萌芽開始,幾乎所有的京劇名家精英都曾魚貫津門獻出他們最拿手的,或新創作的劇目。如在聲腔曲調和舞台語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劇演員、「京劇老生前三傑」之一的餘三勝,「後三傑」譚鑫培、南派京劇創始人之一王鴻壽,李桂春、蓋叫天、楊小樓、周信芳以及後來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著名表演藝術家來津演出了他們的拿手好戲。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名丑第一人劉趕三、「後三傑」之一的孫菊仙,創立了武生「黃派」的黃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趙美英等京劇名伶,將眾多的劇目呈現在天津京劇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實力也非常強大:竇硯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雲、王頌臣等名票不僅自己能唱,還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問藝於他們的京劇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嚴范孫、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僅素好京劇,而且還積極倡導戲曲改良,親自組織演員創編新劇目,從而成為清末民初天津戲曲改良運動的中堅力量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獨特風韻,本網站圍繞天津地區漢民族民俗進行描述,並以記敘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民俗事項為主。同時以「舊時」一詞作為斷代時間標志,將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范展現在世人面前。

⑥ 民間藝術:北京的,天津的,東北的,四川的陝西的,廣東的各是什麼

民間藝術多了,很豐富的。

1、北京的京韻大鼓、北京面人、糖畫、鬃人兒等。

2、天津的楊柳青年畫、泥人張彩塑、魏記風箏等。

3、東北的秧歌、二人轉、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

4、四川的剪紙、綿竹年畫、沐川草龍、四川皮影等。

5、陝西的華縣皮影、安塞腰鼓、鳳翔泥塑、宜川胸鼓、陝西剪紙、壺口斗鼓等。

6、廣東的舞獅、廣綉,象牙雕刻,廣彩等。

⑦ 天津物產有哪些

1、【狗不理包子】

天津市漢族傳統風味小吃。狗不理包子的面、餡選料精細,製作工藝嚴格,外形美觀,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剛出籠的包子,鮮而不膩,清香適口。狗不理包子以鮮肉包為主,兼有三鮮包、海鮮包、醬肉包、素包子等。

⑧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8)天津的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⑨ 天津有哪些民族藝術

藝術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作用於生活,民間藝術尤其如此。
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衛既是一個發達的工商業城市,又是一個擁有著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在這片以海河文化為依託的沃土上滋養著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既有繪畫類、雕塑類,又有傢具器皿類、游藝玩具類等等。琳琅滿目、紛彩異呈。其中尤以素有「天津四大民藝」之稱的泥人張彩塑、楊柳青木板年畫、風箏魏風箏、刻磚劉磚雕藝術最具代表性。本文以「天津四大民藝」為依託,探討天津民間美術所特有的題材選擇、形態及色彩造型以及技藝傳承方面的獨特文化特徵。
據《天津衛志》記載,「天津去神京二百餘里,當南北往來之沖,南運數萬之漕悉道經於此,舟楫之所式臨,商賈之所萃集,五方之民之所雜處……」。自隋朝大運河開通之日起,天津之地便創建起水陸碼頭,至元朝時就已經成為重要的軍鎮和糧運中心,明代永樂年間始設天津衛,成為重要的防務重地和港口碼頭。漕運的發展和大量軍人群體及隨軍人員的往來,帶動了天津地區的物流、商業的大發展,到清代中期的時候天津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重要商業中心和第一大港口碼頭。軍旅文化、商業文化,再加上海河漕運文化,共同滋養著天津大地,為天津民間美術的興起與繁榮奠定了良好的生活基礎、文化基礎和商業基礎,也造就了天津民間美術的多樣性、復雜性和獨特性。
1963年,郭沫若先生為泥人張展覽會題詞,題曰:「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表達了對泥人張彩塑藝術的極大肯定和贊揚。天津泥人張,源起於160年前的清道光年間。從泥人張第一代張明山算起,到現在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張昊、張凡雲,再加上非血緣傳人楊志忠、鄭於鶴等的共同努力下,泥人張彩塑藝術得以傳承至今並進一步的發揚光大,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重要民間美術種類之一。泥人張彩塑在題材選擇上立足民間,廣泛而自由,不拘一格。其中以民間廣為流傳的古典名著、典故傳說以及當地的民俗風情為主,題材內容都具備一定的情節故事性。在形式特徵方面,泥人張彩塑注重以形寫神,傳神是其最大特徵和藝術理想追求。另外,把表現對象的情感精神巧妙地融入生動的形體之中,充滿繪畫性特徵的大量線條的使用也是泥人張彩塑在造型上的另一大特點。除了具備大多數民間泥塑所共有的體積表現的同時,輔以大量極具形式美感和藝術表現力的線條,更加准確生動的塑造出鮮活的藝術形象。在色彩運用方面,泥人張彩塑始終遵循著隨類賦彩、和諧統一的色彩表現原則。在保留傳統民間色彩喜好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色彩的冷暖、樸素與華麗、強烈與淡雅等色彩對比手法塑造更具藝術表現張力的藝術形象。正是由於泥人張彩塑在造型及色彩表現上的特色追求與表現,才塑造了無數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民藝精品,泥人張藝術才得以發揚光大,並深為國內外大眾所喜愛。泥人張彩塑在具體的技藝傳承方面,採取的是理論經驗加實踐的方式,除了塑型和彩繪的技藝實踐傳承外,還輔以大量言簡意賅、合轍押韻、易於記誦的口語化藝決。比如塑型時的表情決:「塑人笑——眉開眼彎嘴上翹;塑人哭——眉落眼垂口如弓;塑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縱;塑人愁——垂眼落口皺眉頭」等等;以及彩繪時的塑彩決:「紅要鮮、綠要嬌、白要凈,紅配紫一堆死,紅配綠似美玉,紅配黃亮堂堂,綠配黃暖洋洋」等等。
素有「南桃花,北楊柳」之美譽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集中代表了中國北方民間木版年畫的鮮明特色,與南方江蘇的桃花塢年畫一起撐起了中國民間木版年華的大旗,為中國民間美術的輝煌添上了濃濃的一筆。早在東漢時期,民間就已經興起節日張貼門神「神荼郁壘」的習俗,而木版年畫的真正流行則大約始於北宋年間。如《東京夢華錄》中曾記有「貼灶馬於灶上」和「近歲節市井皆賣門神、鍾馗、桃板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等。楊柳青木板年畫興起稍晚,約起源於明代,興盛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楊柳青一帶大約有年畫作坊百餘家,從業人員達三千餘人,以戴廉增、齊健隆為首的大型畫店十餘家,其銷售門市遍布京津、內蒙、東北各省,甚至進入皇宮大內,盛極一時。
楊柳青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上非常廣泛,主要有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小說傳奇、師祖神像、戲曲情節或人物、吉祥圖案、山水人物、時樣節景等等,體現了巨大的包容性。在造型特徵上,楊柳青年畫緊抓時代審美特徵,如女性造型體現「瓜子臉、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口一點點」等時尚造型,而且善於運用象徵、寓意和誇張的手段造型,使得主題形象大而生動,造型豐滿。在色彩運用上則擅長濃淡結合,故而艷而不俗。製作工藝上以半印半畫為一大特色,嚴格遵循著「勾、刻、印、畫、裱」五道基本程序,使年畫中的刀刻版印的質感和繪畫細膩柔和巧妙的融合,相得益彰,展現了更加豐富的藝術魅力。在技藝傳承方面,依然採取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式,遵循著實踐加口訣的民間藝術長傳承方式。比如色彩搭配方面的「紅靠黃,亮晃晃;粉靠綠,人品細;黑靠紫,色發死」以及造型方面的「寫物要抓神,寫神先畫人,畫人不可離法度」等技藝口訣。
天津風箏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明清時已經廣泛流行於民間,放風箏成為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活動,風箏製作也成為天津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天津也成為中國比較著名的「風箏之鄉」。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首推天津「風箏魏」風箏。「風箏魏」風箏興起於清代同治年間,民國時期達到鼎盛,創始人魏元泰。「風箏魏」風箏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改革傳統風箏製作的弊端,最終形成 「造型多變、彩繪逼真、飛行平穩、特技精湛、便於攜帶」的五大特色,成為天津風箏界的翹楚。「風箏魏」風箏在製作工藝技巧方面,把木工工藝中的打眼榫卯工藝,金屬工藝中的銅箍連接工藝巧妙的應用於風箏製作,製成可折疊拆展、便於攜帶的特色風箏。色彩運用方面,「風箏魏」風箏在仔細觀察自然物象固有色彩的基礎上,把中國建築彩繪以及天津民間繪畫技法應用於風箏彩繪製作上,從而塑造出色彩逼真的藝術效果。同時,「風箏魏」風箏還注重仿生學的研究,在觀察鳥類飛行的基礎上,巧妙運用風力傳動等機械物理原理,提高了風箏飛行的平衡控制水平,從而實現了風箏平穩飛行並能進行一定的空中特技動作的獨特技藝特徵。「風箏魏」風箏從功能類別上來講可以分作裝飾風箏、放飛風箏和綜合型三大類,尺寸大小不等,小到火柴盒般大小,大到上百米長。根據造型特徵又可分作動物型、器具型及人形風箏等。另外,「風箏魏」風箏還獨創了「蒲綳」絕活,通過以蒲草作為弦,在放飛風箏時可以發出聲響,又稱鳴叫風箏。「風箏魏」風箏的製作大致要經過創意、設計、選料、扎架、彩繪、糊面、試飛、總裝等八大工藝流程,面料以真絲織物為主,骨架則為上等毛竹,既具有觀賞性,又具備放飛功能,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磚雕也是天津民間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類別,其中「刻磚劉」的磚雕藝術更是天津刻磚界的集大成者。刻磚在天津俗成「刻花活兒」,興起於清代道光、同治年間,依託於天津地區傳統的青磚建築,如寺廟建築、老四合院以及其它青磚民居等,屬於建築雕刻的一種,廣泛應用於建築的牆體、門樓、影壁等,藉以展示建築主人的地位和品位。「刻磚劉」源起於清道光時期的馬順清,後發揚光大於其外甥劉鳳鳴,「刻磚劉」的名聲亦是由劉鳳鳴而來。「刻磚劉」的刻磚藝術題材選擇廣泛,其中尤以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為主,融花鳥、山水、人物、書法藝術於一體,體現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而「堆磚法」是「刻磚劉」不同於其它刻磚的最顯著特徵之一,採用多層立體粘貼法,在一塊較大的磚面上,用以松香、黃蠟等熬制的特殊粘合劑粘貼以若干小磚塊,然後在上面加以雕刻,從而使整個磚刻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而層次分明,極富高浮雕的藝術表現效果。從藝術風格上看,「刻磚劉」磚雕藝術構圖飽滿,造型古樸而生動、傳神,結構嚴謹、含蓄而極富裝飾性。現存留於天津大悲院的「九獅圖」就充分展現了「刻磚劉」磚雕藝術的高超技藝和藝術風采。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⑩ 民間藝術都有哪些

民間藝術: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天津的民間藝術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