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賞析攝影作品
構圖要新穎、色彩要豐富,冷暖搭配得當、主題要突出、要有時代感染力、光源運用恰當、層次要分明、處理好照片的特殊效果。
攝影作品,是通過攝影師或業余愛好者通過靈感,攝影技術等對自然、人物等客觀事物進行描繪、供人欣賞的藝術作品。攝影作品包括婚紗照作品、藝術照作品、兒童照作品、廣告作品、孕婦照作品、全家福作品等。
一般來講,人們使用可見光照相,最常用到的是照相機。因場景和用途的不同,照相機有著非常多的分類。綜合來講,照相機都要有幾個基本的部分以保證曝光過程,這包括:感光介質、成像透鏡、曝光時間控制機構、膠卷暗盒、存儲介質、電子感光器、電子存儲介質。
靜物攝影
靜物攝影與人物攝影、景物攝影相對,以無生命、人為可自由移動或組合的物體為表現對象的攝影。多以工業或手工製成品、自然存在的無生命物體等為拍攝題材。
在真實反映被攝體固有特徵的基礎上,經過創意構思,並結合構圖、光線、影調、色彩等攝影手段進行藝術創作,將拍攝對象表現成具有藝術美感的攝影作品。這就叫靜物攝影。
藝術攝影
隨著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藝術攝影拍出來的效果更唯美,因為這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找准拍攝的時間、地點和角度。
水墨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花鳥和意境,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盡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B. 攝影作品的藝術性可以怎樣體現
攝影作品使用有力的「視覺語言」,給觀眾以美感享受,並喚起人們的共鳴、聯想和想像。如果一幅攝影作品不僅有優美的藝術形式,而且通過優美的形式還能准確、鮮明、生動地表達深刻的思想內容,那麼這部作品就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它就更美。攝影藝術是視覺藝術,其思想要通過具體形象來表達。
C. 攝影作品離不開什麼,什麼才是攝影的靈魂
一、文章論述
攝影作品離不開什麼?簡言之,攝影作品離不開攝影器材這是首要的。我認為不是簡單的攝影作品離不開攝影器材,更重要的是攝影作品離不開攝影的審美藝術價值和攝影的審美意境。“詩情畫意”的審美境界和深刻的主題思想才是真正的攝影的靈魂。
3、學習攝影一定要向攝影的大師學習,大師的作品都是傳世的經典的攝影作品,具有一定的攝影作品的代表的含義。向世界攝影大師學習和向中國攝影大師學習,這是必須的。學習評析,鑒賞,解讀大師的攝影作品,一定會很快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4、學習攝影,一個攝影人一定要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和社會閱歷,個人的社會的閱歷就是財富。不論是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或者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景觀,要多思考,多觀察,多分析,多理解。個人的生平經歷和社會閱歷對你的攝影幫助非常之大。
5、攝影人要具有攝影的審美觀察力,也就是要具有“眼睛的思維”。“觀察力”也好,“眼晴的思維”也好,實際上都是由文化藝術的修養和文化藝術底蘊來支撐的。只有這些你才能具備具有“發現美的眼睛”。在攝影創作中,攝影人你只有挖掘出美,善於發現美,你才只能去表現美,創作美。你一定要具有攝影的審美的觀察力和發現美的眼睛,你才只能創作出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的具有審美藝術意境的攝影作品,深刻體現攝影作品的主題靈魂。
D. 攝影藝術的美學特徵與表現手法是什麼
攝影藝術獨具的美學特徵主要集中在紀實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上.
紀實性
首先表現在它運用的科學技術手段能夠逼真精確地將被攝對象再現出來,使得攝影作品具有客觀性,真實性,給人以逼真感.
其次,這種紀實性還表現在它必須直接面對被攝對象進行現場拍攝,如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環境,許多優秀的攝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搶拍出來的,這種紀錄性拍攝方式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另一方面,攝影藝術又必須在紀實性的基礎上具有藝術性
傑出的作品必然是紀實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攝影藝術形象的創造,需要攝影師熟練掌握攝影的藝術技巧和藝術語言,熟練用畫面構圖,光線,影調 (或色調) 三種主要造型手段。
表現手法:直接展示法、突出特徵法、對比襯托法、合理誇張法。
E. 攝影美學的攝影藝術美的存在方式
1、攝影藝術美是一種攝影語言的美。
攝影作品是攝影藝術美存在的方式和載體,就攝影作品而言,內容和形式是構成作品的兩個主要元素。攝影藝術的語言是由攝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攝物體的形、線、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攝影家對攝影語言所特有的掌握、組織能力綜合而形成的。各種再現於攝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攝影藝術語言。
2、攝影藝術美最終是以物化的形態顯現在審美主體面前。攝影是減法,要達到的目的是「照一個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個人或物」。
我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和方面來欣賞攝影作品的美:
攝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從內容(包含題材、主題)和形式(形線美、影調美、色彩美、對稱、均衡、整齊一律)來體現,而攝影美的內容存在的形式又分為反映自然美的景觀美和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象美兩方面來體現。
F. 攝影藝術表現手法
一、簡潔
現實生活的多樣性為攝影藝術提供了一個極其豐富多彩的圖畫世界,但是往往在用攝影藝術反映生活時,要求以簡潔的藝術形式來概括生活。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幅攝影藝術作品中,情節性或非情節性的,人物或風光、靜物的抓拍或擺拍的,在其畫面構圖中,任何一個物體,任何一塊色彩,任何一種光線,任何一個線條都應考慮它的存在:是否有利於主題的表達?如果沒有必要,或可有可無,就應毫不吝嗇的捨去,這就是攝影的精簡原則,簡潔的手法,就是這一原則的具體運用。
《淚珠》
美國著名超現代主義攝影家,曼·瑞在1930年創作的最負盛名的作品《淚珠》就是極簡作品。
少女的雙眼和晶瑩奪目的淚珠幾乎充滿了整個畫面,而畫布的空餘部分幾乎被舍棄了,顯得清新、簡潔而略帶淡淡的憂傷。對角線的構圖使畫面均衡又不顯得死板,淚珠晶瑩剔透,彷彿隨時都會滾落,睫毛清晰可辨,似乎正在無聲地跳動著,少女的目光投向畫面之外,給人留下遐想的空間,彷彿是在追憶令她悲傷的往昔,又像是在向上天祈禱,白皙的額頭為畫面留下的空白,也烘托出秀美的雙眸。
二、朦朧
當人們提到朦朧自然會聯想到月光,而朦朧二字又都從月,基本意與月光有關,指月色之明。
朦朧是一種特殊表現形態的美,專指那種隱約模糊但又不失其完整個性的美。
朦朧美的特點是將審美對象虛化,去除瑣碎細節,創造一種整體觀照的境界,這種關照不求細節的清晰明確,只求對美的體驗與陶醉。
《阿房舞的幻想曲》
例如,日本攝影家吉成正一的作品《阿房舞的幻想曲》,就是一幅利用朦朧手法進行構圖的佳作。
從畫面上看,我們已經很難確定舞者的體態動作,但就是這樣一片詩意彌散的朦朧情境中,讓人感受到一種東方的神韻,感受到攝影家的東方情調。
這種情調體現的是一種整體文化氣息,它並不附著於某一具體之物,而是滲透在一切之中,又高於一切的。
於是攝影家舍棄了舞者影像的真切,用動感虛化造成朦朧詩境界,准確生動地傳達了朦朧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對比
對比是攝影構圖手法之一,是為突出主體,強化主題服務的。對比的表現手法是將兩種具有明顯差異的因素並列、比較、突出差異,從而使人獲得鮮明、醒目、振奮、活躍的心理和視覺審美感受。
對比有各種各樣、千變萬化,主要有形式和內容的對比:
1.形式對比包括形體對比、色彩對比、影調對比。
2.形體對比,如形體的大與小、高與矮、胖與瘦、老與少、粗與細等。
3.色彩對比,如色彩的明暗對比、純度對比色、相對比等。
4.影調對比,比如黑與白、淺灰與深灰等。
5.內容對比,如道德行為中的善與惡、勇敢與怯懦、正直與虛偽等。
6.生活對比,生活中的富裕與貧窮、健康與病態等。
7.情感中的愛與恨、喜與悲、痛苦與歡樂等。
對比的巧妙不但能增強藝術感染力,還能鮮明地揭示主題,因而是攝影藝術構圖重要原則之一。
G. 如何提升攝影的藝術觀賞性
攝形作為一種視覺平面藝術,具有非常顯著的藝術觀賞屬性,其藝術氛圍的營造和詩情畫面的表達,不僅需要一定的藝術感悟能力,並且必須有比較堅實的攝影技術和畫面的構築能力。攝影是攝影技術、構圖能力、藝術感悟和審美意識的綜合表現。
一、符合大眾審美取向
藝術具有個性,也具有共性,大眾的主流審美意向是攝影創作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要實現與廣大觀眾在審美意識上的共鳴,首先要盡量在構圖上符合主流圖片的基本要求:有規矩,有章法,畫面干凈整潔,有比較優秀的畫面質量等。其次,在攝影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性上做到主體明確,主體突出,簡約明快,傳達比較時尚的主流審美觀念。這不僅是攝影圖片必須具有共同審美屬性,也是攝影構圖的最基本要求。
(超近距離拍攝以誇張的透視強化被拍主體,含苞待放的花蕾因此顯示出極大沖擊力和立體感,釋放出內在的生命活力來感動觀者,同時也張揚了拍攝者個性。)
H. 攝影之美有哪幾方面
一、構圖之美(簡單的構圖,強大的視覺沖擊,是攝影帶給每一位觀眾的直觀感受。它包括三角形構圖,九宮格構圖,黃金分割線構圖,點構圖等等。它不單單是結構上的構圖,還有色彩,情緒,風格等等)
二、色彩之美(不單單包括艷麗的色彩對比,也包括黑白灰。不管是冬天的皚皚白雪還是血色的珊瑚,不管是藍色的天空,還是黑色的星軌。不管是強烈的色彩對比,還是簡單的色彩構圖,色彩之美絕對是攝影的重中之重)
三、意境之美(不管是歐洲的優化風格,還是中國的水墨風格,不管是寫實主義,還是寫意主義。他們都是在構造一種意境,攝影是繪畫的延展,也是繪畫精神的延展,意境不可或缺)
四、情緒之美(攝影是一種瞬間的藝術,在那個瞬間是對攝影師個人還是後來的觀眾都是一種情緒上的沖擊,不管現在攝影分類有再多,它都是人的一種情緒產物,一千個人看一張照片會有一千種感受,如果一張照片只是照片那就是缺少靈魂的。最能體現的在理解的紀實攝影中最能夠凸顯)
I. 如何體現攝影的藝術性
1 紀實性特徵
幫助達蓋爾確立攝影術的法國國會議員阿拉戈,在攝影術發布的當天發表感言:「考古學家將從這項新技術中得到多大的好處呀!光把刻在底比斯・孟菲斯及卡納克等地的巨大石碑上的象形文字摹寫下來,就需要花20年的時間,還要有大批擅長描繪的工匠,而假如利用銀版攝影術的話,那麼只需一個人就能完成同樣規模的任務……」在這段激昂的陳詞里,阿拉戈所著重推介的是攝影術精確摹寫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攝影藝術的「紀實」能力。「紀」,同「記」,所謂「紀實」,就是逼真、精確地表現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事物或現象,攝影藝術的這一特徵來源於透鏡成像的共軛關系和感光材料的光敏特性,是攝影藝術的技術性所賦予的。在攝影術誕生之初,一名記者向沒有見過攝影術的讀者解釋攝影為何物時,曾經形容為:「就像在馬路上拿著一面鏡子,周圍的景物都極細致地反映了出來,然後把鏡子帶回家中,這些景物就永遠留在上面了」。①這是對於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徵的形象闡述。
攝影藝術的紀實性有著三個層次的不同內涵:首先,攝影藝術能夠精確地復制客觀對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真實與逼真;其次,攝影主體必須親臨活動現場,即便是用攝影藝術表達攝影藝術家自我的情感,也必須在一定的現場拍攝其中的事物或現象,這時的紀實性表現為一種現場性;最後,攝影藝術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於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這時的紀實性又表現為一種現實性。②攝影藝術紀實性的這三個方面的內涵,對攝影藝術的本質和創作手法作出了規定,但在某些時候,如果刻意堅守紀實,又會對攝影藝術創作造成一定的阻礙。對此,攝影藝術界曾有過激烈的論爭,部分新聞攝影專業人士堅持「寫真紀實」的觀點,認為人們之所以需要攝影,是因為它是對於真相的記錄,照相機面對的必須是真人、真事、真景、真情,否則就不是「照相」,而是「照假」。他們還認為具體可視形象的記錄,是攝影藝術的特點乃至生命所在,是攝影藝術自立於藝術之林的依據,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有區別的,其他藝術的真實性是概括的,可以虛構編造;而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必須實現真人、真事和真場景這「三真」的統一,才能實現攝影藝術作品的美。另一些以藝術創作為主要方向的攝影人則堅持「技術紀實」的觀點,他們認為寫真紀實論只適用於新聞攝影,對藝術攝影而言,紀實只是一種自然屬性,是由攝影藝術的技術條件所帶來的,但這種紀實並不等於真實,真實也未必需要紀實才能實現,攝影藝術的真實性和其他藝術所要求達到的真實性一樣,是必須發揮作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達到的。從攝影藝術的發展歷程來看,如果沒有薩洛蒙、布勒松等堅持寫真紀實的攝影藝術家們的努力,今天的讀者就享受不到那些決定性瞬間賦予眼球的沖擊;而如果沒有曼瑞、哈爾曼斯等攝影藝術家的奇思妙想,讀者也就感受不到圖片中異想天開的廣闊世界。正當寫真紀實論者與技術紀實論者爭論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一些折中主義的理論家拋出了「廣義紀實」和「狹義紀實」這兩個概念。他們把「狹義紀實」界定為事實和形象真實的一致性,要求照片的內容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必須忠實地記錄當時特定的環境和人物的真實情景;「廣義紀實」則是指在藝術攝影中,攝影藝術的真實性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只要拍攝者選擇的題材具有現實生活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就可以在創作過程中對素材進行加工,並創造條件完成創作。③
關於攝影藝術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紀實性,相信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見解。對於新聞攝影而言,紀實無疑就是「寫真紀實」,圖像與事實之間不能存在人為的、主觀造成的差距。當然,由鏡頭特性或特定條件下的快門速度、光圈大小所造成的變形是可以理解的。對於藝術攝影來說,攝影藝術家必須在記錄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對圖像進行一定的藝術變形,從而將自身的思想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情趣滲透到攝影畫面的藝術形象中去。
新聞攝影的寫真紀實是建立在技術紀實的基礎之上的,在很多情況下,照片中的「真」只是一種表象,要真正地使紀實等同於真實,還需要攝影藝術家的精心選擇、提煉與概括。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惡總是交織在一起,有些看起來是真的事物或現象,卻來自人為的操縱與控制,這時的「紀實」只能是一種「真實的謊言」。對此,法國攝影理論家吉澤爾・弗倫德在著名的《攝影與社會》一書中曾指出:「它(照相機)看起來既精確又公正。攝影比起其他任何媒介來都能更好地表達統治階級的意志,並以那個階級的觀點來解釋事件,因為攝影雖然極為逼真,但卻具有一種虛幻的客觀性。鏡頭,這只所謂沒有偏袒的眼睛,事實上允許對每一事實進行可能的歪曲……。」而有些在我們看來再虛假不過的畫面,卻從宏觀層面上表現著生活的真實,《穿著軍裝的天使》就是鮮明的例證。這張圖片是侵華日軍佔領廣東時擺拍出來的,表現的是一位「將難民視作自己母親背往避難所的皇軍勇士」,還附了這樣一段文字說明:「這是我皇軍真正的寫照:佔領廣東當日夜晚,由於敵軍放火焚城後逃逸,全城許多地方都陷於火海之中。在大火及濃煙密布下,許多城裡的居民都收拾細軟衣物開始逃難。在此情況下我軍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在尚未開始享受勝利的果實之前,就立刻捲起衣袖於海珠公園建立避難所,協助收容難民。」如果單從技術紀實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一張紀實照片,但照片的內容卻是日軍為了欺騙世界輿論而耍出的卑鄙伎倆。
攝影的紀實性特徵還常常使其成為一種鮮明、有力的證據。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發生後,法國傳教士誣稱縣令之死實為自刎,北京《京話日報》在3月29日的第570號刊登了南昌知縣江召堂的遺體特寫,並附文字說明――「江西南昌知縣江大令召堂被天主教請酒謀殺,兇手便是勸人為善的教士。教士既下毒手,又肆口捏造情形,說是自刎。本館再四辯白,今特把江大令受傷的照像,做成銅版,印入報內,請大眾看看這樣自刎的有沒有。」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用照片報道重大新聞事件,也是中國新聞照片參與民族斗爭的第一次。在現代法庭審判中,以攝影照片為代表的影像資料已成為重要的「呈堂證供」,因此,如今各家司法鑒定機構都在積極地招募、培訓具有影像司法鑒定資格的專業人才,以鑒別這些影像證據的真實性。
2 瞬間性特徵
攝影藝術紀實性特徵的第三大要義,乃是「只能表現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的事物,對於過去和將來的事物沒有表現能力」,不論是在傳統膠片時代還是今天的數字時代,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照相機所記錄下的被攝對象,只能是快門從開啟到閉合這一短暫時間內被攝對象的瞬間狀態。攝影藝術的這一瞬間性特徵,既賦予了自己一定的優勢,也為自己帶來了一些缺陷。
首先是與電視相比較而言的。20世紀40年代,電視從問世到風靡世界只用了幾年的時間,到了70年代,它已經對報紙造成了強烈的沖擊。1972年,曾因出色的攝影報道而擁有4
000萬讀者的《生活》雜志「36歲而亡」(《國際先驅論壇報》語)。電視的沖擊,是其消亡的主要原因。與攝影相比,電視的優勢主要表現在有聲的動態圖像上,而電視可以現場直播的特點,也使其比攝影報道更具時效性。
其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徵也為攝影造假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事物的真實性是在時間的流動與空間的轉換中體現出來的,例如丘吉爾在卡什的相機面前表現出獅子般的憤怒,並不意味著憤怒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徵(其實憤怒是每個人性格中都具有的一面),而攝影圖片的造假者也可以利用攝影藝術的這種瞬間性特徵,去擺布、導演出各種各樣的瞬間,以證明某種現象或某件事物的真實性。
再次,攝影藝術的瞬間性特徵給攝影藝術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人們常說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也是針對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而言的。畫家和文學家可以憑借對現場的回憶或他人的口述來重現現場,而攝影藝術家一旦錯過一個精彩的瞬間,就再也不可能挽回了。瑪格麗特・伯克・懷特曾說過:「當我在拍攝照片時,如果忽然有人跳出來擋住我的鏡頭,我會為此急得發瘋――甚至會氣得立刻把他殺掉!要知道,在一次采訪中,最精彩的鏡頭往往只有一個,稍有延誤,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雖然瞬間性會為攝影藝術帶來上述缺陷,但它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仍然是主要的。攝影的「代名詞」――布勒松將攝影藝術中的瞬間稱作「決定性的瞬間」,並以一生之精力來實踐這一口號。攝影史上優秀的紀實類作品,大多以抓取了情態生動、富於張力的瞬間取勝。具體來說,瞬間性特徵給予攝影藝術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類似於中國繪畫中的「留白」,攝影藝術對於瞬間畫面的截取,能夠引發觀眾對於這一瞬間的前後兩個時間段的聯想,從而賦予攝影作品無窮的張力。
第二,作為唯一的一種能夠以高度清晰的靜止、凝固的形象來定格社會生活的技術手段,攝影藝術能夠高度集中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有時間、有條件也有興趣對畫面中的形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分析。攝影藝術家鄭鳴的《望長城內外》就是一幅用凝固的形象來定格歷史的經典之作,畫面中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丈夫在長城觀光時,不停地出現左顧右盼、目不暇接的動作以及不一致的驚喜表情,當兩人再一次「分道揚鑣」時,拍攝者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快門,一個耐人尋味的經典瞬間便被永遠地凝固下來了。
第三,攝影藝術的瞬間性能夠將三維空間的社會生活凝固在一個二維平面中,從而使作品比電視更易於閱讀,也更易於保存。
瞬間是轉瞬即逝的,正所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正是因為美好的瞬間一旦失去,就不可能上演第二遍,所以攝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對攝影藝術家抓取瞬間影像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般來說,以手腳麻利、眼光敏銳、思維敏捷為基礎的抓拍是獲得精彩瞬間的前提,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面的章節中具體闡述。
3 圖像性特徵
攝影藝術之所以是攝影藝術,是因為它使用一種不同於文字的特殊的視覺語言來訴諸觀眾的眼球,這種視覺語言直觀生動,容易為觀眾所接受。與文字相比,攝影藝術的視覺語言還具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優勢――超越地域界限,能夠為不同國家、民族的觀眾所理解。在2006年3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活動中,來自俄羅斯的評委菲力克斯・施馬格爾・阿拉諾維奇曾說:「圖像不是方言,圖像可以作為一種國際語言讓人交流,這很有趣。」④
20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視覺圖像傳播在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廣泛興起,人們開始把今天的社會稱作「圖像時代」或「讀圖時代」,「圖像取代文字」、「一圖勝千言」等說法也應運而生,這實際上是人們對於攝影藝術圖像性特徵的一種誤解。不管是視覺語言還是文字語言,傳遞的都是信息,圖像或文字只是信息傳遞的載體和媒介,究竟是用圖像還是文字來傳遞信息,要根據信息本身的特點來進行選擇。譬如會議新聞報道,我們可以選擇文字來傳遞其中的重要信息,如決策、決議等。攝影的手段則主要用於表現會議中的一些新人物、新現象,或是抓取會場上的精彩瞬間以改變會議報道冰冷、僵硬的傳統面孔。
要想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圖像性特徵賦予其自身的優勢,攝影師必須在拍照時通過各種方法來強化照片的視覺效果。之所以講求構圖、用光與色彩,為的也正是這個目的。在這里,著重介紹「視覺沖擊力」這一重要概念。從畫面的視覺效果這一角度來看,優秀的攝影圖片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意境深遠,回味悠長的,這類圖片的畫面並不是十分「惹眼」,但由於具有深刻的主題,觀眾能夠在細細品味中發現它的藝術魅力;另一種是不需要觀眾進行什麼思考,直接在畫面的結構上就能獲得強烈的視覺感受的,攝影圖片所具有的這種能力就是視覺沖擊力。
在競爭態勢異常激烈的現代媒介環境中,發揮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已經成為平面媒體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大幅封面版圖片的運用就是強化視覺沖擊力的手段之一。
要強化攝影藝術作品的視覺沖擊力,需要攝影師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著手,而驚心動魄的內容能夠引人入勝,即使不具備奇特的形式也能夠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亞當斯的《槍斃越共》和邁克・韋爾斯的《烏干達乾旱的惡果》。這就要求攝影師注意選擇那些信息量大、感人至深並具有強烈象徵意味的瞬間;富有情調、幽默詼諧或是氣勢恢弘的場景也能夠強化攝影藝術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而使用廣角鏡頭、靠近拍攝、轉換視角等技術手段,同樣能夠使畫面產生奇特的效果。
除了紀實性、瞬間性和圖像性之外,攝影藝術還具有一種物質性或稱技術規定性的重要特徵,在第一章「攝影藝術必須以技術作為依託」一節中,我們曾對科技與攝影藝術發展的關系作過詳細的論述。簡而言之,攝影藝術是一門對技術手段和物質條件有著高度依賴的藝術,攝影藝術的發展,始終與攝影器材的發展密切相聯,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更改的必然規律。
J. 攝影藝術的特點是什麼
攝影藝術的特點在於所表現的對象必須是實際存在的。體裁上分新聞攝影、人像攝影、風景攝影、動靜物攝影等。
所攝影的影像的內容,可分為風景照、靜物照、肖像照、風俗照、新聞圖片等。
攝影的邏輯在於表現存在的多樣性方面,創制者選入一種特殊的方式向我們展現其本己存在的某個可能,在理性邏輯無意義的地方獲得詩性的意義。
在此所借用的「邏輯」二字,與源於愛利亞派存在論的唯理邏輯不在同一個范疇,而恰恰是在巴門尼得所指向的那條意見之路上,詩性的意義才更向我們展現出澄明之境。
愛利亞派形成的西方存在論邏輯傳統,在回答人的「是之所是」只是得出這樣一個定義:人是會說話的動物,而心靈之境被斷然地拒斥之外。新存在論在回答人的存在問題時,嘗試在被巴門尼德禁止通行的意見之路上去重新構建人的存在(生存),而藝術也就在這種新存在下獲得了其自足的發展。
(10)攝影藝術美如何體現擴展閱讀
攝影術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誕生於法國,數年後由西方傳入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攝影藝術在中國文化的土籃里生長,許多攝影家在攝影藝術創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東方神韻。中國傳統美學的養分使中國攝影藝術根深葉茂。
我們既應當看到攝影的本體特徵是紀實,其瞬間的長駐性和紀實的逼其性的特徵,表現在中國攝影家與西方攝影家的藝術創作時的方式上是相同的。
但也應當看到由於中國與西方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不同、歷史發展進程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因而中國與西方攝影藝術的審美意識、藝術理論產生了差異性。中國傳統哲學、美學理論對中國攝影家的審美意識、攝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美學理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而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