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學
1、藝術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意識、思維、操作、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看、聽、嗅、觸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表達形式:語言、聲音、文字、繪畫、眼神、呼吸、肢體等。
2、美學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英語: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來的,
他認為需要在哲學體系中給藝術一個恰當的位置,於是他建立了一門學科研究感性的認識,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1)藝術美學如何入門擴展閱讀:
一、美學的范圍:
美學的范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
在中國,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
三是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
這里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系。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
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
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
1、審美現象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個大的基本類與型,如美、悲、喜等大類,類下有小型,如美之下有優、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
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
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
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
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二、藝術的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
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和語言藝術四大類。
1、造型藝術
造型藝術(plastic arts) 藝術形態之一。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如繪畫用顏料、墨、絹、布、紙、木板等,雕塑、工藝用木、石、泥、玻璃、金屬等,建築用多種建築材料等)和手段創造的可視靜態空間形象的來反應社會生活與表現藝術家思想情感。
它是一種再現空間藝術,也是一種靜態視覺藝術。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萊辛在《拉奧孔》中始用這一名詞。
在德語中造型(bilden)原義謂「模寫」(abbilden)或「製作似像」(eild machen)。在新中國建國後由蘇聯傳入,並與「美術」互用。
2、表演藝術
表演藝術是由表演藝術家完成的直接訴諸人的視覺、聽覺的藝術種類。泛指必須通過表演完成的藝術形式,如音樂演奏、演唱、舞蹈、曲藝等。專指演員在電影、電視劇、戲劇中創造角色的表演。
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徵主要是,通過演員的表演,把各類藝術的文學腳本所提供的間接形象轉化為直觀的形象,使人在欣賞演員繪形繪聲繪色的表演中,如親臨其境、親聞其聲、親見其形,產生情感交流,了解作品形象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思想內容,獲得審美享受。
3、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又叫復合藝術。藝術分類用語。泛指幾種藝術成分綜合而成的藝術。如歌曲綜合詩歌與音樂,建築綜合繪畫與雕塑,戲劇綜合文學、表演、音樂、美術、舞蹈等。通常專指戲劇、電影、電視劇、舞蹈等形式。有機性是綜合藝術最重要的特徵。
4、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它是運用語言的手段創造審美的形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包括戲劇小品、播音主持、演講、辯論等藝術形式。它的表達方法可以有呼吸法、語言速度、單人、多人、混聲等多種形式。一般說來,語言藝術和文學、戲劇等有所不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美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藝術
B. 如何入門美學基礎
美學基礎
鏈接: https://pan..com/s/11Zr9x_6pcPkoWCCuz6ZN9A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C. 自學美學
美學散步
宗白華著
序
李澤厚
八十二歲高齡的宗白華老先生的美學結集由我來作序,實在是惶恐之至: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言!
我在北京大學讀書的時候,朱光潛、宗白華兩位美學名家就都在學校里。但當時學校沒有美學課,解放初年的社會政治氣氛似乎還不可能把美學這樣的學科提上日程。我記得當時連中國哲學史的課也沒上過,教師們都在思想改造運動之後學習馬列和俄文……。所以,我雖然早對美學有興趣,卻在學校里始終沒有見過朱、宗二位。一九五七年我發表兩篇美學論文之後,當時我已離開北大,才特地去看望宗先生。現在依稀記得,好象是一個不大暖和的早春天氣,我在未名湖畔一間樓上的斗室里見到了這位藹然長者。談了些甚麼,已完全模糊了。只一點至今印象仍鮮明如昨。這就是我文章中談到藝術時說,「它(指藝術)可以是寫作幾十本書的題材」。對此,宗先生大為欣賞。這句話本身並沒有很多意思,它既非關我的文章論旨,也無若何特別之處,這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我當時頗覺費解,因之印象也就特深。後來,我逐漸明白了:宗先生之所以特別注意了這句話,大概是以他一生欣賞藝術的豐富經歷,深深地感嘆著這方面有許多文章可作,而當時(以至現在)我們這方面的書又是何等的少。這句在我並無多少意義的抽象議論,在宗先生那裡卻是有著深切內容的具體感受。無怪乎黑格爾說,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說出,其含義大不一樣。
宗先生對藝術確有很多話要說,宗先生是那麼熱愛它。我知道,並且還碰到過好幾次,宗先生或一人,或與三、四年輕人結伴,從城外坐公共汽車趕來,拿著手杖,興致勃勃地參觀各種展覽會:繪畫、書法、文物、陶瓷……。直到高齡,仍然如此。他經常指著作品說,這多美呀!至於為何美和美在哪裡,卻經常是叫人領會,難以言傳的。當時北大好些同學都說,宗先生是位欣賞家。
我從小最怕作客,一向懶於走動。和宗先生長談,也就只那一次。但從上述我感到費解的話里和宗先生那麼喜歡看展覽里,我終於領悟到宗先生談話和他寫文章的特色之一,是某種帶著情感感受的直觀把握。這次我讀宗先生這許多文章(以前大部沒讀過)時,又一次感到了這一點:它們相當准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趵特徵。例如,關於充滿人情味的中國藝術中的空間意識,關於音樂、書法是中國藝術的靈魂,關於中西藝術的多次對比,等等。例如,宗先生說:「一個充滿音樂情趣的宇宙(時空合一體)是中國畫家、詩人的藝術境界。」(第89頁)「……我們欣賞山水畫,也是抬頭先看見高遠的山峰,然後層層向下,窺見深遠的山谷,轉向近景林下水邊,最後橫向平遠的沙灘小島。遠山與近景構成一幅平面空間節奏,因為我們的視線是從上至下的流轉曲折,是節奏的動。空間在這里不是一個透視法的三進向的空間,以作為布置景物的虛空間架,而是它自己也參加進全幅節奏,受全幅音樂支配著的波動,這正是轉虛成實。使虛的空間化為實的生命。」(第92頁)
或詳或略,或短或長,都總是那種富有哲理情思的直觀式的把握,並不作嚴格的邏輯分析或詳盡的系統論證,而是單刀直入,扼要點出,訴諸人們的領悟,從而叫人去思考、去體會。在北大,提起美學,總要講到朱光潛先生和宗白華先生。朱先生海內權威,早已名揚天下,無容我說。但如果把他們兩位老人對照一下,則非常有趣(盡管這種對照只在極有限度的相對意義上)。兩人年歲相仿,是同時代人,都學貫中西,造詣極高。但朱先生解放前後著述甚多,宗先生卻極少寫作。朱先生的文章和思維方式是推理的,宗先生卻是抒情的;朱先生偏於文學,宗先生偏於藝術;朱先生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學的;宗先生更是古典的,中國的,藝術的;朱先生是學者,宗先生是詩人……。宗先生本就是二十年代有影響的詩人,出過詩集。二十年代的中國新詩,如同它的新鮮形式一樣,我總覺得,它的內容也帶著少年時代的生意盎然和空靈、美麗,帶著那種對前途充滿了新鮮話力的憧憬、期待的心情意緒,帶著那種對宇宙、人生、生命的自我覺醒式的探索追求。剛剛經歷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之後的二十年代的中國,一批批青年從封建母胎里解放或要求解放出來。面對著一個日益工業化的新世界,在一面承襲著古國文化,一面接受著西來思想的敏感的年輕心靈中,發出了對生活、對人生、對自然、對廣大世界和無垠宇宙的新的感受、新的發現、新的錯愕、感嘆、贊美、依戀和悲傷。宗先生當年的《流雲小詩》與謝冰心、馮雪峰、康白情、沈尹默、許地山、朱自清等人的小詩和散文一樣,都或多或少或濃或淡地散發出這樣一種時代音調。而我感到,這樣一種對生命活力的傾慕贊美,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情思,從早年到暮歲,宗先生獨特地一直保持了下來,並構成了宗先生這些美學篇章中的鮮明特色。你看那兩篇羅丹的文章,寫作時間相距數十年,精神面貌何等一致。你看,宗先生再三提到的《周易》、《莊子》,再三強調的中國美學以生意盎然的氣韻、活力為主,「以大觀小」,而不拘之於模擬形似;宗先生不斷講的「中國人不是象浮士德『追求』著『無限』,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鳥中發現了無限,所以他的態度是悠然意遠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脫的,但又不是出世的」(第125頁),等等,不正是這本《美學散步》的一貫主題么?不也正是宗先生作為詩人的人生態度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患」的儒家精神、以對待人生的審美態度為特色的莊子哲學,以及並不否棄生命的中國佛學——禪宗,加上屈騷傳統,我以為,這就是中國美學的精英和靈魂。宗先生以詩人的銳敏,以近代人的感受,直觀式地牢牢把握和強調了這個靈魂(特別是其中的前三者),我以為,這就是本書價值所在。
宗先生詩雲:
「生活的節奏,機器的節奏,
推動著社會的車輪,宇宙的旋律。
白雲在膏空飄盪,
人群在都會匆忙!
…………
是詩意、是夢境、是凄涼、是回想?
縷縷的情絲,織就生命的憧憬。
大地在窗外睡眠!
窗內的人心,
遙領著世界深秘的迴音。」(第242頁)
在「機器的節奏」愈來愈快速、「生活的節奏」愈來愈緊張的異化世界裡,如何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憧憬和情絲,不正是今日在邁向現代化社會中所值得注意的世界性問題么?不正是今天美的哲學所應研究的問題么?宗先生的《美學散步》能在這方面給我們以啟發嗎?我想,能的。自和平賓館頂樓開會之後,又多年未見宗先生了。不知道宗先生仍然拿著手杖,散步在未名湖畔否?未名湖畔,那也是消逝了我的年輕時光的美的地方啊,我怎能忘懷。我祝願宗先生的美學散步繼續下去,我祝願長者們長壽更長壽。
一九八O年冬,序於和平里九區一號
D. 怎樣學好美學
學習美學首先得愛好美,要對藝術有廣泛的興趣,要有多方面的愛好,要對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心理學等有一定的學習和了解。從原則上講,學習美學的方法有:一、掌握一定的美學史知識,二、學習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三、愛好藝術並自覺從事一定的藝術實踐。
E. 怎樣學習美學
美學的概念由於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 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因此
美學不隸屬(包括以上的)任何其它學科;而「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等等詞彙,是人們對「事物」給予的「美學」概念;事物的美先於人的思維而存在,人對事物產生美的感覺不需要進行哲學分析等等思維活動,而人要表達這個感覺的時候,才啟動思維程序用於選擇表達方式、詞彙等等,這才出現(語言)概念問題,因此可知「美」不是人「想」出來的,表達美的方法才涉及人的思維,而「美學」是對「美」作學術解釋、研究美的本質及其意義的
獨立的學科。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傳統美學的任務,是研究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永恆的不變的標准。德國理想主義的形而上學美學被認為是當時唯一標準的美學。在此條件下,
發展出兩個分支:心理美學和美學。美學(感性)的認知在很長的時間被認為是理性認知的對立面。這個觀點被現代的新觀點所取代, 即這個對立面是不存在的,
理性的認知是必然通過感性的認識過程而被認識的。即使尖銳的邏輯學也能同時成為很高的審美價值。
編輯本段詞語來源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或者「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1750年鮑姆加登出版的《美學》一書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
相關書籍《西方美學史》
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加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加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加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加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
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會使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游戲的陷阱。
研究對象如果按分類則如下:
(1)、美,如美的產生、發展;美的本質、特徵、功能;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美的形態;內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組成因素及其規律;(2)、審美,如審美心理,審美意識,美感的發生、發展、性質、特徵及其規律;(3)、美的創造,如現實美、藝術美的創造規律、發展規律、鑒賞規律等;(4)、美學范疇,如丑、崇高、悲劇性、喜劇性等范疇的審美特性、發展規律及其同美的關系等;(5)、美育;(6)、美學自身。
編輯本段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編輯本段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關於美學研究的任務問題,自鮑姆加登建立美學以來,就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論。主要有四種意見:
一
鮑姆嘉通認為,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單就它本身來看),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丑」。「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這就是說,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雖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但他卻並不排斥藝術,而且以藝術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他說:「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
二
黑格爾認為,美學對象是研究美的藝術。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的更精確一點,它的范圍就是藝術,或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他所說的美並非一般的現實美,而是藝術美。他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更確切的說是「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美學是「美的藝術的哲學」這種名稱,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學研究的領域之外。但黑格爾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為自然美是心靈美即藝術美的反映形態。
三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爾派美學的同時,非常強調對現實美的研究,強調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系。但他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美,而是藝術。他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寫道:「美學到底是什麼呢?可不就是一般藝術、特別是詩底原則的體系嗎?」在對藝術的研究時,應包括美學意義的美,但藝術不局限於美,因為美學的內容應該研究藝術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興趣的事物。他認為美學如果只研究美,那麼像崇高、偉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進去。美學對象大於美,而應該包括整個藝術理論。
四 認為美學史研究審美心理學的。屬於這一學派的美學有:「移情說」、「心理距離說」等。這派美學所側重的研究的問題是: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是怎樣的。至於「什麼樣的事物才算美」也就是美得本質問題在他們看來還在其次。什麼是美感經驗呢?美感經驗就是我們在欣賞自然美和藝術美時的心理活動。例如在研究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起我們的美感時,重要的不是研究花、鳥的生活和本身的特點,而是研究花、鳥引起人的心理活動(驚心、濺淚)的特點。花、鳥所以成為審美對象,是由於美感經驗中心理活動的結果。因此,這派認為美學最重要的任務就在於分析種種美感的經驗。這是近代心理學的美學的最主要研究對象。
------------------摘自《美學原理》 楊辛甘霖
北京大學出版社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編輯本段美的特性
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種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現代美學概述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美就開始萌芽,繼而產生、發展,歷經幾十萬年。
從原古人的刀傷劍痕、泥土文身、獸皮裹身,到頸部掛滿了貝殼、獸齒,頭上插滿了野雞翎,都表明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美。為原始部落的裝束。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故事,這是人類最早開始用文字記載關於對美的思考。
故事大約發生在2400多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向詭辯家希庇阿斯發難說:「只要老天允許,你朗誦大作時我一定洗耳恭聽。不過我要向你請教,什麼是美?什麼又是丑?」希庇阿斯顯得有些傲慢,自鳴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小了,簡直是微不足道,比這個難得多的問題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駁者都不放在眼裡。」蘇格拉底裝作很高興:「那麼還是先向你請教美到底是什麼?」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訓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美,請你記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卻裝出贊同的樣子說:「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論敵如果問,凡是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個美本身的存在,才稱那些東西為美呢?如果我回答說,一個年輕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東西都為其美的。這樣可以嗎?」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認漂亮小姐的美嗎?」蘇格拉底進一步假問道:「那麼,一匹漂亮的母馬,一把漂亮的豎琴,一個美的湯罐不也是美的嗎?」希庇阿斯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在談正經話題時,提出這些粗魯的問題!」還嘟囔著說:「漂亮的母馬還是不如年輕的小姐美。」蘇格拉底抓住話頭,窮追不舍:「最美麗的年輕小姐與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嗎?」希庇阿斯像泄了氣的皮球。
編輯本段美學發展的四個階段
(1)胚胎階段。在原始時代,原始初民開始在勞動中創造出原始的藝術,表現出對自然、社會、藝術的原始審美意識,初具美學思想的萌芽。
(2)形成階段。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生產方式、思維能力以及科學、藝術的發展,美學思想逐步明晰化、自覺化、理論化,並以文字記載於哲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文獻之中。中國的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王充、劉勰、蘇軾、李漁、王夫之等都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美學思想。在外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文藝復興後的博克、休謨、笛卡爾等哲學家,布瓦洛、萊辛等文藝理論家,狄德羅等啟蒙主義者,都為美學學科的誕生作了理論的和實踐的准備。1750年鮑姆加登正式提出了建立美學學科。
(3)系統發展階段。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德國康德建立了主觀唯心主義的美學體系。黑格爾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的美學體系。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使舊唯物主義美學發展到最高階段。馬克思主義美學論證了勞動實踐創造美,人化的自然,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審美意識和藝術是對現實的能動反映等美學的根本問題,使美學逐步建立起真正科學的體系,並日趨成熟。
(4)現代發展階段。從19世紀中下葉開始。進一步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綜合研究與分門研究、理論探討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衍生出哲學美學、藝術美學、心理學美學、技術美學、生活美學等多種分支學科,出現了現代人本主義、現代科學主義、美學思潮和實驗美學、完形心理學美學、精神分析學美學、實用主義美學、自然主義美學、表現論美學、語義學美學、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直覺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結構主義美學、存在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接受美學、符號論美學等多種流派,而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有了新的開拓和長足的發展。
編輯本段美學存在的意義
美學是人類社會實踐、審美實踐、創造美實踐的產物,是對人類、個體的歷時性、共時性審美、創造美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它對於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對於文學藝術的繁榮,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於開展美育,促進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改造社會,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相關書籍
《美學原理》克羅齊(意)朱光潛 譯
F. 學美學要會些什麼呢
藝術美學的學生不一定要會畫畫。藝術美學分為美術學和音樂學。
其中美術學專業為美術史論、美術教育領域培養教學和科研,美術評論和編輯、藝術管理和博物館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從事美術教育、美術研究、文博藝術管理、新聞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教學以馬克思主義史學與文藝學原理作為指導思想,學生主要學習美術史論、美術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史哲知識,培養學生史與論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良好學風。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全面理解和掌握美術學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去闡述美術發展的規律;�
3.具有較好的藝術鑒賞能力、邏輯思辯能力、綜合分析研究能力、理論表達能力;�
4.了解和關注美術學的理論動向及前沿課題;�
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
主幹學科:藝術學、教育學�
主要課程:中外美術史、美術概論、中外畫論概要、古文字學與古代漢語、美術考古學基礎、書畫鑒定概論、美術與攝影基礎�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繪畫寫生、攝影與暗房操作、古代美術遺跡考察及博物館專業實習。�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相近專業:繪畫、雕塑�
音樂學,musicology,是研究音樂的所有理論學科的總稱。音樂學的總任務就是透過與音樂有關的各種現象來闡明它們的本質及其規律。如研究音樂與意識形態的關系,有音樂美學、音樂史學、音樂民族學、音樂心理學、音樂教育學等;研究音樂的物質材料的特點的,有音樂聲學、律學、樂器學等;研究音樂形態及其構成的,有旋律學、和聲學、對位法、曲式學等作曲技術理論;還有從表演方面來考慮的,如表演理論、指揮法等。
G. 我想學美學方面的知識,應該首先看哪些入門書籍
是要考研嗎?每個學校所須的參考書都不一樣的.對了,之前一定要讀原著.比如說: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的<<美學>>,...特別多,北大美學教授葉朗的<<現代美學體系>>,北大出版社的<<美學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美學教程>>(這是我們老師推薦的),還有宗白華的<<美學散步>>,還有李澤厚\朱光潛的書......太多了......
H. 如何學美學
學藝術的讀美學簡直是下火海。美學是哲學樹上長出的花,美學思想都來源於哲學家。想要了解必須有一定的哲學素養,我不懷疑藝術人士的右腦功能,但是讓他們懂哲學很難,死記硬背是個方法。如果是文學系的,建議多讀哲學史,再讀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哲學系的知道應該怎麼學習,如果不知道,勸你別考了。
I. 美學這門課程要如何學
第一 對美學的理解。其實,「美學」這個名詞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與後來鮑姆加藤所提出的新的意義不太一樣。如何去審美和理解美的事物,這就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美學的一個任務。美學所研究的對象是比較廣泛的,如詩歌、戲劇、小說、雕塑。
第二 觀察事物。美學也是一門需要經常觀察和實踐的課程。我們從小到大也許觀察過不少的事物,包括自然界。但是,我們從審美的角度去觀察自然界,會有著新的認識和發現,這無疑對美學的學習和體會有不少的幫助。
第三 對文學的理解和欣賞。美學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如文學、藝術、哲學。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需要應用到美學的知識和原理來領會藝術的美感和情趣。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對文學的學習是離不開美學的理論性的指導。
第四 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可能不去觀察和體會生活的細節。我們在學習美學的時候可以對生活的各個方面加以思考和理解。如穿衣打扮這件不算大的事情,美學在其中還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從顏色、款式、花紋、風格來看,我們有了美學的基本原理的知識,可以更好的搭配服飾,這也是一門學問。
第五 豐富自己的知識。美學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其實是很多的,我們平時可以多方瀏覽和閱讀各類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書籍,這樣能夠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當我們欣賞一首詩歌的時候,也能使用自己所學過的美學原理來體會和品味到文學藝術的美麗和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