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

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

發布時間:2022-05-15 16:55:27

⑴ 誰拿流年亂了浮生,又借浮生亂了紅塵。此生若能得幸福安穩,誰又願顛沛流離!是什麼意思

出自《陳二狗的妖孽人生》

作者:烽火戲諸侯

浮生就是在茫茫碌碌的人生之中難得有了半日的清閑

就是拿一世的忙碌換取了一生的清閑

這一輩子如果能安安穩穩平平淡淡的度過

誰又願意背井離鄉顛沛輾轉的在異鄉苦苦掙扎

(1)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擴展閱讀:

陳二狗的妖孽人生》新版簡介:

一個農村刁民的逆天人生。衣衫襤褸的老人蹲坐在破敗房子前的白樺木墩子上,喝一口自製的燒酒,抽一口極烈的青蛤蟆旱煙,眯起眼睛,望著即將落入長白山脈的夕陽,朝身旁一個約莫六七歲、正陪著一黑一白兩頭土狗玩耍的小孩子說道:「浮生,最讓東北虎忌憚的畜生,不是皮糙肉厚的黑瞎子,也不是600斤的野豬王,而是上了山的守山犬。」

許多年後,老人躺進了一座不起眼的墳包,那個沒被大雪天刮煙炮凍死、沒被張家寨村民戳脊樑骨白眼死的孩子終於走出大山,來到城市,像一條進了山的瘋狗,咬過跪過低頭過,所以榮耀。

其爺如老龜,死於無名。其兄如飢鷹,搏擊北方。其父如瘦虎,東臨碣石。

那綽號陳二狗的他,能否打拚出一世榮華?

⑵ 於勾和於浮生什麼關系嗎

兄弟關系。

於勾是紅事會董事長於增生的藝名,所以於浮生和於增生(於勾)是兄弟關系。於浮生與提到的白博濤都是紅事會的股東,所以稱呼於董和白董,於增生(於勾)是紅事會的會長。

於浮生出生於藝術世家,他與師勝傑合說的相聲《小鞋匠奇遇》曾獲首屆中國藝術節金獎。於浮生1987年從昆明軍區文工團轉業到哈爾濱人民廣播電台。

1994年開始主持哈爾濱電視台名牌節目《幽默窗》、《電影一刻鍾》;2005年主持創辦《浮生白話》節目,並於2006年6月份榮獲中國電視金鷹獎「熒屏之星」稱號。

(2)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擴展閱讀:

於勾事業:

作為集合了婚慶、餐飲、文化演藝、旅遊等全方位服務的紅事會掌門人,於勾以中國婚禮文化、民俗文化、人情文化為基托,創立了一站式婚禮酒店的經營模式。

於勾帶領集團上下立足文化,走產業升級之路,將餐飲與婚慶服務、婚紗拍攝、傳統相聲、舞台演藝、休閑娛樂融合開發合理利用。通過幾年的發展,企業逐步形成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經營模式,旗下擁有6家酒店,布局東三省,開拓北京、江蘇、海南等地區。

於浮生參與的節目:

2006年,為慶祝建國57周年,哈爾濱電視台綜合節目部在「十一」長假期間推出的一檔輕松幽默的娛樂節目《「十一」樂夠嗆》,吸引了哈市眾多電視觀眾的目光。

《「十一」樂夠嗆》是以哈爾濱電視台綜合節目部的《浮生白話》、《方圓之間》、《醫療檔案》、《電影酷》、《幽默窗》、《小雪人》、《惟音樂》等欄目的主持人為線索。

由於浮生主體領銜,以主持人調侃與表演為主要表現形式,串聯起各欄目以往節目中的相關精彩片斷而組成一檔幽默的娛樂節目。

各位主持人在節目中使出渾身解數,各顯神通,七天里分別圍繞飲食、美酒、婚介、廣告、黑診所、裝修、簡訊七大熱點話題,以詼諧的方式進行精彩、辛辣、尖銳的點評和爆笑、荒誕的演繹。

⑶ 林語堂翻譯沈復得《浮生六記》書中FOREWORD是 LIN TAIYI ,能不能介紹一下此人(同京華煙雲的FOREWORD)

林太乙,1926年4月生於北京。是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次女,也是三個姐妹中唯一繼承林語堂衣缽的人。她的散文篇篇如行雲流水,不虛矯不誇飾,在穩重的文字中透著樂天幽默及清淡飄逸的處世哲學,流露自然迷人的風采。林太乙中英文造詣俱深,著有《林語堂傳》、《林家次女》等傳記,有《金盤街》、《春雷春雨》、《明月幾時有》、《好度有度》、《蕭邦,你好》等小說。曾是美國《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耶魯大學中文教授。2003年7月5日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病逝。
童年的林太乙林語堂先生全家福,父母中間者是林太乙。是在動盪生活中渡過的。她小時聰明伶俐,十分討人喜歡。因為她長得白白胖胖,眼睛很大,額堂凸出一點,家中親人既稱贊她「真水」,又封給她「凸頭」的綽號。林太乙五歲時,在上海入讀覺民小學。因為比她大三歲的姐姐在學校總是考第一,當妹妹的壓力就很大。她怕當「憨囝仔」,學習特別勤奮。小小年紀就戴上近視眼鏡,自己常感到別扭不自在,而同學又給了她一個「四眼田雞」的外號。在上海,林語堂專心致志寫文章、辦刊物,閑暇之時便與妻女跳舞、唱歌、做游戲,這個「新式家庭」充滿了歌聲、笑聲。他對女兒要求很高,教育很嚴。他要孩子練習書法、背誦古詩文,學習英語,練彈鋼琴等等。孩子在學校考到甲等,他總認為「理所當然」。在「不平凡」的父親的「不平凡」的教育下,林太乙健康成長,成為學校的佼佼者。
1936年初,林太乙尚未小學畢業便隨家庭去了美國。經過惡補注英文後,插班進入紐約一所小學。在這期間,她沾了父親「名作家」的光,在好萊塢和美國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會面,並拍照留念;又在父親熱情鼓勵與安排下,在上海「西風」雜志發表了第一篇散文《探火山口》;只差幾個月畢業,林太乙又隨家人去了歐洲,一度在巴黎惡補法語。1939年4月,林家又遷回美國。林太乙開始進入紐約陶爾頓中學就讀。身在異國他鄉,當然飽嘗「外人歧視」與文化差異之苦,但聰明過人的她,善於適應環境和與人相處,很快地就受到教師與同學的歡迎,稱之為「中國來的小女孩。」正當林太乙過上比較安定的學習生活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父母親開始投身抗日救亡活動,特別是赤誠愛國的父親,他是在美國的有名的中國人,「他的話美國人聽」,更是四處奔走,演講撰文,宣傳鼓動,還多次發動募捐,為國內捐款送物,甚至於攜妻帶女返回炮火紛飛的祖國。1943年初,林家到達陪都重慶,住進山區北碚,一家人過了一段終日與空襲為伴的災難性的日子。同年8月,他們再次去美國。林太乙經過極大的努力才趕上學校的課程。最後,她還是以獲得「榮譽畢業生」的稱號的優秀成績中學畢業了。在這期間,即1943年,17歲時,她以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為題材,創作出版了第一部英文小說《戰潮》。該書問世後頗得好評,評論家稱之為「小妞兒版的《戰爭與和平》。」
抗戰剛剛結束,林太乙代替即將結婚的大姐再度回國,到上海任軍醫署長林可性醫師的英文秘書,目睹戰後滿目瘡夷的中國社會現實。返美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校外進修部選修英國小說與新聞學。「一心當作家」的她開始系統的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對莎士比亞、蕭伯納、王爾德、拜倫,雪萊、華茲華斯、艾略特等作家、詩人進行了研究。對於中國進代作家,她更喜歡張恨水和他的小說作品,如《啼笑姻緣》、《秦淮世家》、《夜深沉》、《似水流年》等。1949年她結婚了,嫁給華裔學者黎明(初任聯合國翻譯,後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生一男一女。 林語堂有個獨到的主張。他認為「社會是個大課堂,根本不要上大學」,又認為「在學校學到的東西,不如在校外的所見所聞,何況一部字典在手,什麼學問都可以自修」。於是,他什麼地方都帶女兒去。在國內上海,他們下館子叫條子,在家裡欣賞西洋音樂,也帶孩子到杭州游西湖;在美國、在歐洲,他們一家人去探火山口,參觀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看脫衣舞,到瑞士滑雪……等等。當然,林語堂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基礎教育的。他自任教師,給孩子講中外歷史,講哲學、講唐詩宋詞元曲,講宇宙奧秘;還指導孩子記日記,做作文,鼓勵孩子說「寫得很好,有出版的可能」。如此家教,耳濡目染,對林太乙的成長,是大有裨益的。當林太乙中學畢業時,林語堂認定太乙是個「文科人才」,便勸說女兒「不要上大學」,要求她「盡快踏入社會」,而且也竟然到耶魯大學教中文,獲得200美元的月薪。林語堂極力鼓勵女兒大膽寫作,使林太乙終身受益。她回憶說:「我十歲跟爸爸學中文,他鼓勵我寫作,他文學上出類拔萃,也要我繼承他的衣碎。」林太乙不負老父期望,終於走上文學的道路。
林太乙繼承「林家的藝術家的氣質和不可救葯的樂觀」精神。雖然旅居海外或港台,但長期默默耕耘在文學園地里,收獲甚豐。她著有多部小說,多以英文撰寫,並且譯成八種其他文字出版,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丁香遍野》、《金盤街》、《春雷春雨》、《明月幾時有》等。她一度在台灣擔任文藝雜志《天風》的編輯,而擔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的總編輯卻長達23年之久。1987年,她退休後定居香港,繼續從事寫作活動,著有《林語堂傳》,編纂《語堂文選》、《語堂幽默文選》等,在海內頗有影響。她曾接受聯合國文教組織的委託,將中國著名的古典小說《鏡花緣》譯成英文,在美英兩國出版。與黎明合編《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在香港出版;還完成自傳作品《林家次女》,[5]《林家次女》圖書封面在內地出版後,頗受讀者歡迎。[2]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出生於北京,原籍福建龍溪。本名林玉如(後改名無雙,再改為太乙)。 一九三六年(10歲)全家赴美,居於紐約。少年時常跟隨父親往返歐洲、美國與中國之間。 一九三九年(13歲)姊妹三人合著《Our Family》,在美國出版;有多種中文版本,書名《吾家》。 一九四一年(15歲)與姊妹合著《Dawn Over Chungking》,在美國出版。 一九四三年(17歲)出版第一部用英文寫作的小說《戰潮》。 一九四四年(18歲)以優異成績從美國陶爾頓中學畢業。獲得耶魯大學的中文教職。 一九四六年(20歲)著《The Golden Coin》,在美國出版。 一九五二年(26歲)四月,林語堂在紐約創辦《天風》月刊,擔任社長,由林太乙及夫婿黎明主編。內容類似《西風》,邀請旅美、英、港之華人作家撰稿。 一九五八年(32歲)著《The Eavesdropper》,在美國出版。 一九六○年(34歲)著《The Lilacs Overgrow》,在美國出版。中文本《丁香遍野》於一九七六年出版。 一九六二年(36歲)與家人遷居香港。 一九六四年(38歲)著《Kampoon Street》,在美國出版。中文本《金盤街》於一九七九年出版。《金盤街》及《丁香遍野》等三本小說,均被譯成八種其他文字出版。 一九六五年(39歲)應聘出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 受聯合國文教組委託,將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鏡花緣》譯成英文,在美國、英國出版。 一九七六年(50歲)出版長篇小說《丁香遍野》(台北,遠景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53歲)將長篇小說《金盤街》以中文改寫後出版(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61歲)獲台灣行政院新聞局頒發國際傳播獎。 與先生黎明共同編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香港,大盛出版社)出版。同年,與先生黎明定居美國華府近郊。 一九八八年(62歲)從《讀者文摘》提前退休,共擔任總編輯二十三年。 一九八九年(63歲)出版《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獲得台灣地區最高文藝獎--1991年度台灣「國家文藝獎」。《林語堂傳》 一九九一年(65歲)出版長篇小說《春雷春雨》(改寫自英文創作《The Lilacs Overgrow》)(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二年(66歲)出版長篇小說《明月幾時有》(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四年(68歲)編纂《語堂文選》上下冊及《語堂幽默文選》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一九九六年(70歲)出版自傳《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獲1998年度「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台北市優良圖書獎。為父親整理暢銷作品《生活的藝術》,在美國重新出版。 一九九七年(71歲)《金盤街》新版上市(台北,九歌出版社)。 一九九八年(72歲)出版短篇小說集《好度有度》,並自繪插畫(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一年(75歲)出版長篇小說《蕭邦,你好》(台北,九歌出版社)。 二○○三年(77歲)七月五日,因胰臟癌病逝於美國。 二○○三年十二月,遺作散文集《女王與我》出版(台北,九歌出版社)。

⑷ 《浮生六記》是一本怎樣的書有什麼特點

一、《浮生六記》是自傳體散文,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
體現在其題材和描寫對象上。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陳寅恪指出:「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間關系,而於正式男女關系如夫婦者,尤少涉及。蓋閨房燕昵之情意,家庭迷鹽之瑣屑,大抵不列於篇章,惟以籠統之詞,概括言之而已。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

二、簡介: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

三、作者:
沈復 (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傑出的文學家。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
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

⑸ 浮生繪是日本時期的漫畫其中浮生是什麼意思

是浮世繪吧

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它是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也叫德川幕府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的民族藝術,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藝術。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浮世繪常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日語稱為錦繪),但事實上也有手繪的作品。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的世界繪畫」。「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此岸或穢土,即憂世或塵世。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艷事與放盪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

浮世繪畫師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這是因為當時這些畫派非常顯赫,而被這些畫派所驅逐、排斥的畫師很多都轉向浮世繪發展所致。

⑹ 《浮生六記》是什麼書/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

沈復(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後到蘇州從事酒業。

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

《浮生六記》以作者夫婦生活為主線,贏余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遊各地的所見所聞。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陳芸情投意合,想要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

本書文字清新真率,無雕琢藻飾痕跡,情節則伉儷情深,至死不復;始於歡樂,終於憂患,漂零他鄉,悲切動人。此外,本書還收錄了清代名士冒襄悼念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佳作《影梅庵憶語》。

(6)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擴展閱讀:

清朝王韜的妻兄楊引傳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浮生六記》的殘稿,只有四卷,交給當時在上海主持申報聞尊閣的王韜,以活字板刊行於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詩《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影響頗大的自傳體隨筆,在清代筆記體文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該書的特點在於真純率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富有創造性。這種創造性,首先體現在其題材和描寫對象上。在書中,作者以深情直率的筆調敘了夫妻閨房之樂,寫出了夫妻間至誠至愛的真情。

⑺ 偷得浮生半日閑是什麼意思呀

這句詩的意思是: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出處:唐代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

原詩: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譯文: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夢中,忽然發現春天即將過去便強打精神登山賞景。經過一個種滿竹子的寺院,與一僧人攀談許久,難得在這紛擾的世事中暫且得到片刻的清閑。

詩歌賞析

這首詩是寫於鎮江鶴林寺的牆壁上。全詩表現清閑慵懶的生活情調,藝術上從正面、側面著筆,表達內心空虛無聊的感受。韻律輕悠,很貼切地表達了詩的內容。

作者在聽了老僧的教訓後悟得了對待人生的觀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緒心態、面對慘淡現實視若罔聞、處變不驚,才能忘記過去,笑對人生,憧憬未來。

作者已經對人生有所覺悟,並找出自己的答案。這首詩就是他心境的寫照,有人以為是「偷得浮生半日閑」,並對之解釋,其實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並非對人生的消極應對,而是一種自然之道。

⑻ 這句什麼意思:浮生只合樽前老, 雪滿長安道。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意思是:短暫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蓋滿京城道。想要買上桂花,帶著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這兩句詩出自不同的詩作。

其一出自:舒亶[北宋詞人]《虞美人寄公度》。

原文: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雲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釋義:荷花落盡天連著水,暮色蒼茫煙波隨風起。分飛的雙燕緊貼著寒雲,我獨上小樓東邊倚欄觀看。

其二出自:劉過[南宋詞人]《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原文: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釋義:早已破爛不堪的黃鶴磯頭,我的老朋友有沒有來過?我眼前滿目是蒼涼的舊江山,又平添了無盡的綿綿新愁。想要買上桂花,帶著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遙一番。但卻沒有了少年時那種豪邁的意氣。

(8)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擴展閱讀:

《虞美人寄公度》創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舒亶因與尚書省意見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賦閑十年後,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後卻已是物是人非,不由得對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獨和凄涼並且渴望友人的信息,於是創作了這首詞並寄予一為字為公度的友人。

或以為此詞題中的公度為黃公度,非是。黃公度生於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其時舒亶已去世六年。《全宋詞》收舒亶詞中有《蝶戀花》調,題為「置酒別公度座間探題得梅」。其詞雲:「折向樽前君細看,便是江南,寄我人還遠。手把此枝多少怨。

小樓橫笛吹腸斷。」又有《醉花陰》調,題為「越州席上官妓獻梅花」。其詞雲:「月幌風簾香一陣,正千山雪盡。冷對酒蹲旁,無語含情,別是江南信。」

因此,這位叫公度的作者友人,可能是越州一帶的官員。作者在越州及北上之前,都曾有席上獻梅得梅之事,並與當時的飲酒狎妓生活有關。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創作背景。

安遠樓,在武昌黃鵠山上,一名南樓。建於1186年(淳熙十三年)。姜夔曾自度《翠樓吟》詞紀之。其小序雲「淳熙丙午冬,武昌安遠樓成,與劉去非諸友落之,度曲見志」,具載其事。劉過重訪南樓,距上次登覽幾二十年。

當時韓侂胄掌握實權,輕舉妄動,意欲伐金以成就自己的「功名」。而當時南宋朝廷軍備廢馳,國庫空虛,將才難覓,一旦挑起戰爭,就會兵連禍連,生靈塗炭。詞人劉過以垂暮之身,逢此亂局,雖風景不殊,卻觸目有憂國傷時之慟。這種心境深深地反映到他的詞中。

⑼ 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的出處和解釋

這兩句話是清代宰相孫將鳴為福建福鼎資國寺題的詠。

浮生即表明人生浮浮沉沉,變化無常就像一場夢一般。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生浮浮沉沉,變化無常就像一場夢,哪一個人不都是寄居在這個世界上,飄到哪裡就算哪裡,能停留下來的地方,便是家。

(9)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擴展閱讀:

資國寺歷來與名人高僧有緣,清代宰相孫將鳴為寺題詠「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狀元王壽彭詠題「清香滿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為高」;近代高僧園瑛老法師為寺題寫「無法向人說,將心與汝安」。

清末著名高僧諦閑大師,前來福鼎募緣。住錫該寺設學講經,是為資國寺辦學之開端。民國十三年間寺內開設塾堂,招收桐山等地蒙童,聘請浙江省泰順縣人、清末秀才莊子童。本邑翁江柳碧江、白琳秀才昌欣等社會名流授業。

聖訓法師致力於興教育才。1992年,寺內開設「閩東佛學苑」。十多年來,為全國大中級佛學院輸送了相當部分的僧員,為佛教後繼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特有的貢獻。 1998年成立的「佛國書畫院」其宗旨在「讓僧人了解藝術,讓藝術家了解佛教」。

該院所創作品多次在全國書畫大賽中獲獎,並為海內外行家所收藏。2001年由賢志法師創辦的佛教刊物《音聲海》,以其特有的方式,把高深莫測的佛法生活化、口語化,深入簡出,使人讀來淺顯易懂,深得讀者及佛教行者的喜愛。並被全國許多佛教圖書館列為館藏圖書。

⑽ 關於西湖的資料

一、天下西湖何其多

據網上調查,全國許多城市,如杭州、惠州、穎州、潮州、福州、揚州(瘦西湖)、廣州、雷州、蘭州、西寧、桂林、許昌、壽昌、梅城、南昌、都昌、沈陽、富順、津市、衡陽、商丘、天門等都有西湖,或都曾有西湖,素稱「天下西湖三十六」。如果將西湖的外延擴展,加上類西湖、泛西湖、廣義西湖,則數量會更多。所謂類西湖,是指與城市相互交融的城市型風景湖泊,如北京的西苑、西海,肇慶市美麗的星湖就是。所謂泛西湖,是指與城市相距稍遠,偏於市區西隅的風景湖泊,如昆明、北京、古長安的昆明湖。廣義上的西湖是指與城市關系較密切,區位不一定偏西,如武漢東湖、南湖,南京北玄武湖,荊州東北海子湖等。

為什麼天下這么多城市湖泊都好名「西湖」?實乃一種「西湖文化現象」。這是一個文人發現城市湖泊濕地園林美,地方父母官興利除弊改善環境,歷代有志之士維護風景(不使其湮沒),老百姓傳播公共園林西湖美,世代口碑紀念西湖人文美的全過程。人類的生命、人類的文明都起源於水邊,如今因污染或填埋,許多城市喪失了優秀的「西湖文化」美景。為了使各地像西湖這樣的城市湖泊風景園林可持續發展,城市的管理者、決策者、開發商,須首先領會其美學價值、藝術特色,保護其自然生機、傳承其文化要義;嚴防城建擴張侵佔公共園林綠地、水體,杜絕自古天下名山官佔多、軍佔多的現象。人民群眾熱愛西湖,應保證西湖屬於人民。

研究「西湖文化現象」,發揚「西湖文化」精神,為人民大眾建設更多更美的城市湖泊公共園林,或曰西湖山水園林,意義匪淺。

二、「 西湖現象」 的美學情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千百年來人們常拿蘇杭比天堂,就是因為西湖周圍皆為舒適優美的環境。蘇杭是比較理想的居住城市,甚或是夠詩意的棲居地方。湖泊環境往往優秀於江河環境;江河之濱好的居住環境尚需嚴格的風水考察、選擇、改造認定。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子,西施也,越地薴蘿山村人,是一個善良美麗、質朴勤勞的女子形象代表人物。西施贏得人民大眾數千年的喜愛,自然是大眾真實情感的表白。類此,千百年來人們把西湖看成是美的化身、美的集中表現。無論什麼季節、什麼天氣,無論從哪一個方向、哪一個視點觀賞,西湖都象一個令人憐愛的美人。

西湖風光甲天下,半是湖山半是園。西湖之美一半在山水,一半在人工,形式豐富,內涵深厚。精工巧匠、詩人畫家、高僧大師,使園林之勝倍極嫵媚。西湖邊最早的園林為寺觀園林,東南佛國深得造化。凡可入景怡人,足以賞心悅目的園中之園,均納入了廣義的西湖園林文化范疇。

「西湖文化」最可貴的是公共開放性。唐代以前,雖有西周王在園囿、與民同樂的記載,民者實為進園割草採薪、捕雉捉兔的勞作。秦、漢上林苑、太液池,隋、唐「三苑」—— 東內苑、西內苑和規模最大的禁苑,聽其名都不是對外開放的。百姓只能欣賞圍牆外面天然的園。史書用褒揚的語氣記載:唐長安曲江池是公共開放的風景園林。曲江池最初為漢武帝所創,名宜春苑。唐開元年間大加疏鑿,方形成城牆「公園」。宋代出現群體游園熱。瓊林苑、金明池雖為公共園林,僅限時「令士庶縱觀」,謂之「開池」。「至上已,車駕臨幸畢,即閉」(見吳自牧《夢梁錄》)。園林從只由王公貴族享用到國民大眾享用,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公共園林,理所當然地受到人民群眾的贊賞熱愛。

在思想精神上,園林最早從娛天神到後來娛人王,再到娛官宦、娛自己,當然是令人越來越高興和親近。文人與大眾未有不好山水的,城市山林來自於文人士大夫的「中隱隱入市」合目的性的藝術空間。「公共園林」則多為城市山水自然景觀和與山水相關的受人們愛戴的人文景觀的結合系統。西湖就是這種優秀的城市公共園林集合體,不知不覺成了城市山林、公共園林的代名詞。在西湖這個大型的城市山水園林之中。隱藏了眾多的人文景觀,林木森森、雲煙萬狀,真所謂「東南異境」。

杭城地方官多詩人雅士(唐代以詩取士,因而詩風特盛),注重美化環境,喜好刻石、建塔、植竹、題詞、編神話,留下一些遺事遺跡,為裝點城市山水,積淀城市歷史文化卓有貢獻。其州治、府第衙寓亦興有園林。最為典型的「虛白堂」面江倚山,憑欄可觀潮湧、晴明能眺遠山,有白居易詩作刻石於堂上。

西湖風景乃真山真水的風景,是質朴開放明快的風景,是尺度宜人、貼近大眾的風景。西湖山水同城市聯系密切,城以湖美,湖以城壯。城市居民的生活起居同西湖結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在廣大民眾的審美精神中自然就積淀了對西湖濃濃的鄉情、愛情。清代藝術家李漁走遍天下,最後舉家定居杭州西湖旁,即為例證。明末清初張岱的《西湖夢尋》表現了「夢西湖如家園眷屬」的情思,我們可以當成一部關於公共園林審美詩話來讀。

杭州以外,廣大民眾在自己所生活居住的城市,只要有湖泊當然希望它像杭州西湖一樣美,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具有宜人的公共空間和游賞路線,具有深層次的認同感、寄託感。無論這個湖泊是否一定位於城市的西邊,人們都熱情地稱她為西湖。

三、「 西湖現象」的內在成因

天下大眾都對西湖懷有深深的羨慕、審美情結,其社會基礎、歷史根源、美學理論、大眾心理、生態效應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值得探究,並可用之於現代城市風景園林事業。

位置僅僅是西湖形成的表層原因,內在的因素還在於人文。人文因素可超越地理位置關系,西湖的本質特徵是美,公共性的美。美的創造是她的靈魂。

西湖古代為錢塘江入海的彎口處,由於泥沙淤積而成瀉湖。「其地負會城之西,故通稱西湖」,東晉隋唐以來佛寺、道觀陸續繞湖建置,地方官員不斷疏浚、整治,才使湖光山色永駐(見《西湖志》)。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時開鑿六井,白居易曾主持築堤保湖、蓄水溉田工程,大量植樹造林、修造亭閣、點綴風景。

吳越國時,疏浚西湖,並與南運河相連。北宋蘇軾於元佑四年(1089年)發20萬個民工打撩葑草築起三里長的「蘇堤」,建湖中三石塔,徹底改變了葑淤現象。

南宋以杭州為「行在」,改名臨安。城西緊鄰山青水秀的西湖風景區,「湖山之景、四時無窮;雖有畫工,莫能摹寫」(見吳自牧《夢梁錄》)。「西湖十景」南宋已成。

值得一提的是當官者處處有,能夠發現並開發城市湖山之美的官人為數有限。古代,他們結合興修水利工程,順便建造城市風景園林而流芳百世。急功近利的官員,往往達不到這種境界;有時不但不為世人造景,反而到處殺風景,為子孫留下千古遺憾。

揚州瘦西湖之妙處,在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沈浮《浮生六記》,1763年),樓台畫舫十里不斷,成為水上游覽的公共風景名勝區。瘦西湖工程主要因皇帝南巡而興。大官富賈爭相邀寵皇恩,盡向皇帝巡遊的湖面獻景,得以湖面公共景觀極佳。動機雖不在為公眾,客觀上卻獲得「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的效果。

城市公共湖山園林,離不開行政當局的管理與疏浚。沒有保護,就沒有美,沒有美的傳承。廣州南漢西湖為當年甘溪西支流下游處開鑿的人工湖,是為皇家南宮苑區。西湖加上葯洲,煙波浩淼,如蓬萊仙境。令人感到「碧海出辰閣,青空起夏雲」的嶺南氣象。後遭兵燹,但有宋代經略使陳峴的整治,乃現「花葯氤氳海上洲,水中雲影帶沙流」景象,為文人墨客喜愛。後代均有小規模的修繕整治,明代仍為羊城八景之一。清末明初湖周住宅增多,日漸淤塞退化。1932年修馬路,廣州西湖才徹底完蛋。這個具有近千年歷史的皇家宮苑遺存最後的毀滅,距離我們今天並不十分遙遠,荔灣湖是否為廣州西湖第二呢?

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北方園林因自然環境條件遜於江南,園中多仿建西湖之景。王闓道《圓明園詞》記述:乾隆下江南,行幸所徑,寫其風景,歸而作之。若西湖蘇堤,西院之類,無不仿建。尤其圓明園還突出地再現了杭州西湖作為公共園林景觀的斷橋殘雪、花港觀魚、雙峰插雲、南屏晚鍾、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諸勝。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杭州西湖美景被各地效仿,情有所鍾,理所當然天下處處有西湖。城市園林南北交流、中西交流,本應如此。

四、「 西湖文化」 的當代迷失

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們用雙手治理水患、興修水利、建設城市,投入了美的理想,藝術性的手法。從美學的角度看,城市山林是一種合目的性的空間,是園林美的藝術空間的新開拓,也是宮苑系統的另一種理想美的大眾現實化。

如桂林風景山有餘,水不足。宋時,隱山前有一個面積為700多畝的西湖。東為灕江,南為陽江(桃花江),中間還有些湖泊,各自孤立。水利工程朝宗渠串聯成整體,水路通江,山城變水城,山水相輝映。可惜一周姓豪紳,勾結官府、霸佔西湖,改田高價出賣,至使水路堵塞、西湖消失、山城失去活力。像周劣紳(古代地產商)這樣破壞城市山水的人今天為數不少。城市「西湖文化」的迷失蓋源於此,其危害公共風景的行為比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飛機上往下看,傳統的古村鎮表現出很明顯的規劃性。過去我們的老祖宗還通過多種軟、硬手法來維護村鎮的公共山水園林。比如用宗族文化感召力、開明紳士的影響力、風水觀念、村規民俗、民間故事等來統一規范人們的思想行為,保護城(村)鎮公共山林湖河風景。當上述意識形態觀念被全盤否定後的今天,新的、好的、民主性的公共觀念卻始終沒能建立起來。在建設上造成大量不健康的城區、鎮區。飛機鳥瞰圖可見新村明顯地比舊村亂、糟、丑。

當代的城市建設活動真可謂驚天地、動鬼神。在造城運動中卻很少有人注重造湖,尤其是造西湖,稱此現象為「西湖文化」的失落,也是很恰當的。

1.不尊重科學規劃 最大的錯誤莫過於城市規劃的錯誤。城市「西湖」作為風景名勝不能讓城市無限制地圍剿,不能讓現代高樓大廈逼近湖濱水面。不能對城市歷史街區剃光頭式的大拆大建。凡是這么乾的,城、湖往往兩敗俱傷。杭州西湖一度要建成「浙江的香港」帶來了建設性的大破壞,曾經讓他們自豪不已的歷史文化「富礦」正越來越貧瘠。惠州西湖曾採取「城包湖」的規劃模式,事實證明不但風景受損,城市也受拘束。桂林要在山水之間建葯廠,得不償失,等於叫人挖自己的心肝(據說陳從周語)。還有其他一些西湖在錯誤的規劃中遭到覆滅的命運。

杭州西湖西進,保老城建新城,向錢塘時代(即向沿江發展)邁進,西湖得到「美容」、解放、更新。惠州城市向江北發展,西湖方解除大破壞的威脅。事實證明在湖周邊進行城市化建設,如昆明向滇池邊推進,肇慶城區正向星湖景區推進……,如此舉措對西湖景觀的侵害將是十分嚴重的,必須引起這些城市父母官的高度重視或改進。

2.開發商肆意圈地 不加制約建設,侵佔好山好水,就是城市湖泊水面加速死亡之時。如廣州當年的澳洲山莊,山水豪庭等小區開發時造成了對自然山水的極大破壞;有些別墅修到了麓湖風景區的核心地段,公共的風景園林變為私家的財產,這是社會很不公平的表現。好山好水不需要建商品房,通過建商品房改善差的山水景觀才是真正的要義。

3.現代市政工程強暴 因用地廣、體量大、翻動土地深,往往很容易把一個自然的、生態化的歷史地段(地區)的山水要素徹底地改變面貌。不但歷史的地形地貌沒了,其中蘊含的人文要素也都摧毀干凈。工程的尺度大於湖泊山體的尺度,如果不加保護規劃,精心設計,即使地理尺度的環境也很容易被破壞。

4.缺乏水利設施保護 水體表現出弱者態勢,很容易被侵佔消亡。「西湖文化」或者說西湖景觀包含了眾多的人文歷史內容的積淀。即使西湖的水面還在、湖岸還在,鏟除了固有的人文景觀,代替幾個簡單的廣場、硬質護坡是無法彌補精神空虛的。許昌小西湖「雖小亦西子」(蘇軾),始興於隋唐,與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等人有關;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將漢獻帝困於此。可惜現衰落為一路邊的小水溝。

5.機關不願搬遷 「天下名山僧佔多」並非貶意之話,宗教活動開發了風景區。郭沫若先生後來推論:「天下名山匪佔多」、「天下名山軍佔多」,最後就是「天下名山官佔多」、「商佔多」倒是真正非褒意的了。杭州西湖為了整治風景,為了還西湖的本來面目,勸某些機關搬遷,好歹用了八年之久,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五、「 西湖文化」的靈魂回歸

人居環境需要「西湖文化」。歷史上杭州、惠州、穎州等西湖的美名效應、位置效應、景觀效應、名人效應、文學效應、集景效應……,引得人人嚮往、世界傳頌。現今城市風景「西湖文化」含量甚少。如何開創「西湖文化」的新時代,須好生思考。

1.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發展規劃,保護濕地公共園林。規劃首先反映的是當地領導者的思想追求和喜愛。任何一項錯誤決策的糾正,也只能等待決策者(部門)自己糾正,其他無糾正能力。一個好的方案在於一個英明的領導。《杭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送審稿)》於2004年通過專家評審。其中評審員毛昭晰教授感慨不已。他說:「這個規劃,我們已經等了21年了!」經過21年等於1/5 個世紀後,杭州的規劃才走上正確的道路,西湖才獲得解放、新生。由「三面雲山一面城」到「杭州越來越不像杭州」,過渡到「騰出老城、為國斂財」,「走向富春江時代」,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惠州西湖是在1989年的城市規劃出台後,才糾正了城市啃嗤西湖的命運。湖、城各有發展方向和目標。多年來的治理,西湖終獲國家風景名勝區稱號,城市向江北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曾幾何時,常聽到「救救灕江」,「救救王城」的呼聲。說到底就是規劃中的矛盾問題困擾著人和山、和水。等到喜好在桂林山水中抓工業的一個市長陞官或平調,問題才得到緩解。

廣州的規劃經過一番論證,有了新發展。拉開距離,大組團式方案緩解了不少矛盾。廣州亦可明確向杭州學習:保老城、建新城,拓展西湖(類西湖),「騰出老城空間去賺錢」。「新的自去新,舊的自有味」。可惜名城古城區還在大拆大建。這個危險的做法將使歷史街區徹底泯滅,至今還沒引起當局者足夠的醒悟。

2.讓更多的人,首先是領導人善於發現西湖之美。人們的周圍不是沒有美,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年許多揚名天下的西湖之美,大多是為被流放、被貶官的文化人所發現、所創造的。這些人身陷困境、思想冷靜、急民所急、少功利性,其深刻的藝術規劃素養,能夠制定英明的決策。
牙城舊治拓籬蕃,留得西湖翠浪翻。蘇軾善於處理城市與山水的關系,在瓊州時也十分關心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清人江逢辰雲:「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統治者作為貶謫和懲罰官吏的「蠻夷貔貊之鄉,瘴癘之地」的惠州,因蘇東坡而成風景名勝之邦。

白居易也是貼近民眾、貼近自然之詩人,在蘇州、杭州、廬山等地,留下了治山治水、創造湖山之美的詩歌。柳宗元、韓愈、葛洪、牛憎孺、李德裕、唐庚、陳知柔、陳鵬飛、蘇轍等文人都因貶謫而留下對西湖之審美關照。

3.開展全民性的建設山水生態城市運動,發揚西湖文化精神。建設山水生態城市、園林城市,就是發揚「西湖文化精神」。保護湖泊,建濕地公園。使湖泊的生態功能、調溫調濕功能、防澇防旱功能、植物保護動物保護功能、美學功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市政工程應該成為裝點河山的風景物。西湖之美是大眾化的美、天然之美、人性親切尺度之美。全城市民的義務職責是創建、保護、傳承西湖文化之美。

4.讓天下所有的西湖風景名勝成為民間文化、民族文化藝術的載體。中國的湖泊風景,尤其是大城市周邊的西湖風景,應該成為地方民族文化藝術、民俗文化藝術載體。無論是物質性的,還是非物質性的,無能是靜態的還是動態的,城市西湖應為一個大的舞台、大文化藝術館、歷史文物館。少立幾根羅馬柱,少鋪些硬質廣場。讓國外友人一看到西湖,就感到這是中國的湖、中華民族的湖。「西湖文化」是中國人最優美的水文化

閱讀全文

與武漢浮生藝術館是哪個樓盤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9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58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3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7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3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1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3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3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8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8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1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7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09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8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