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很多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有些物質已經只剩下一些殘余、遺跡、遺址,所以我們很急迫的問題就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盡量延長它的壽命,使它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它的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麼就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來,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同時要盡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的。
為什麼要重視「傳」?我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結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大量古建築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臘、羅馬大量古建築用的都是花崗岩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叫做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長和年幼的人之間、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甚至直呼其名。於是,原有觀念和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消失了。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惡的、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
因為這一部分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麼會相信和理解這段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人類惡的集中表現,但是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一個警醒。
中國歷史上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絕大多數婦女要纏小腳,這是一種很醜陋、滅絕人性的風俗。
但是,有關纏腳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後代怎麼相信中國的婦女曾經有過那樣一段經歷呢?
這是整個民族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沒有這部分,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婦女曾經走過的這一段歷史。
第四,我們的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
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榫卯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你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麼這裡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比如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24個節氣曾經也被認為沒有什麼用,但是最近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
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這中間所蘊含的智慧是今後可以發揮作用的。
「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如果現在馬上要考慮這種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發揚,往往還沒有討論完,它就不存在了,這個很緊迫。
比如某一種藝術、某一種風俗,我們說要保護,有人說不,你還沒有討論完,傳承這個藝術的人已經死了,以後就沒有傳人了。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
另外,要盡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和有意識的。今天好多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被保存下來的。
比如中國的傳統建築,有些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在窮鄉僻壤,當地的老百姓太窮,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一部分古建築保存下來了。
但現在窮鄉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裡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些建築材料被商人收購甚至賣到國外,而農民有錢了就會拆掉以前的房子蓋新建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就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要成為自覺和有意識的保護。
現在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馬上就開發旅遊,從而就可能破壞傳統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政府給的補貼很少,他們靠什麼養活自己?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以後,由政府或者基金會供養他的生活,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保證它延續。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在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地考慮把它市場化,這是錯誤的。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採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採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築,那麼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裡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麼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麼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Ⅱ 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Ⅲ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Ⅳ 如何傳承傳統民間藝術
1,首先不能濫用這個名詞,否則會被一些壞人利用;
2,正確理解與宣傳其真正含義,傳統民間藝術在本世紀受到極大的沖擊,正在走向"消亡",同時後繼乏人,能夠演繹古老藝術的人越來越少,優秀的文化正在不斷流失.
與此同時,新型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日趨西化,音樂課中傳統民間藝術模塊的缺失導致傳統民間藝術傳承失衡,其主體地位受到動搖.
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何去何從是我們這代人需要思量的.
Ⅳ 有些民間傳統藝術已經失傳,我們要怎樣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藝術
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讓小孩子慢慢受到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熏陶。比如說,我們可以在小學課本上設立專門的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我們也可以在作文當中提到某些節日,讓小朋友自己去感受和認識,這也是無形當中融入到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了解傳統文化,深入傳統文化。
Ⅵ 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1、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在我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對學生學習,社會文化走向具有引導作用。國家對傳統文化應加大宣傳,對於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者可以給予鼓勵和實質性的支持,如對傳統文化特長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政策等。對於傳統手工藝者可以進行適當補助等。對於文化古跡加大保護,對於損壞部分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2、家長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興趣。
學校要將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教育課本,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增加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多途徑,多元化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普及。
Ⅶ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Ⅷ 如何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證和象徵,是它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傳統文化,無異於將自己推到了滅種的邊緣。因此,每一個民族都十分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傳承問題。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國有著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個古老、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系在傳承上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怎樣解決好這個問題已成為整個國家的頭等大事之一。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我個人認為,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沒能力進行詳細地闡述,因而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我的淺陋觀點。
首先來談談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語言。 中國是最早擁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現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國家中的一員。漢字可謂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東西,然而從近代以來,漢字的傳承便幾經磨難。首先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為要講求科學創新,向西方世界學習,魯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來取代漢字,但最終沒有成行。然後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領導人也曾設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但在幾經權衡之後,僅僅是創造出了漢語拼音來輔助漢字的學習。隨後的簡化字改革中,我們的漢字差點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紀,這個網路十分普及的時代,網路語言的泛濫又一次給漢字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沖擊。網路語言中充斥著各種奇怪生僻的文字元號,語法錯誤屢見不鮮,千奇百怪的縮寫和文體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開花。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網路語言已經遍及我們生活里的各個角落,被大多數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這樣的情形無疑會對漢字和漢語的傳承造成巨大的損害。不是危言聳聽,久而久之,這些青睞網路語言的人定會忘記真正的漢字該怎麼寫,真正的漢語該怎麼表達了!國家顯然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高考語文試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網路語言的規定。
我們的母語——漢語也遇到了與漢字相似的問題。由於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國內的英語學習熱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在的情況較以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英語的學習早已提高到「從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學生們將大量的時間投入到了英語的學習中,而完全忽視了漢語的學習。我敢說絕大多數高中生能對英語語法如數家珍,而對漢語語法卻是知之甚少。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在背四六級詞彙的學生,有誰會將時間花費在漢語的學習上?這樣的現象不禁讓人想到,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股漢語學習熱?
由此看來,流行的東西不一定就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幫助,有時甚至會對
傳統文化造成一定的沖擊。對於文字和語言這類意義非凡,對本民族影響深遠的東西,最好還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況下可以加以改進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詩歌、詞賦、文章以及成語、俗語,我們就應該保留其本來的面目,因為這些都體現的是古人們的思想。如果我們肆意更改,就會改變它們的原意,這對我們的後人或許會成為一種誤導。
然而,並不是說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傳統文化中。對於中國的傳統服飾,例如唐裝和旗袍,設計師如果在服裝中融入一些當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紋,這樣設計出來的服裝不僅有傳統特色,也有一定的時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對於中國的傳統戲劇,我們可以將其融入到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編排一些有新時代特點的劇目來演出,這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這些都不失為普及傳統文化的方式。此外,像書法、繪畫、剪紙等藝術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融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
反過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夠都原汁原味地繼承。因為不同時期人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許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再者,傳統文化也不一定都是優秀的。對於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光大。但對於有些內容,我們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內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本思想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內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們剔除其封建內核,則可以從人民當家作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將其發展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主義觀念。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須否定和拋棄。如「三從四德」的女性觀,「天不變道也不變」的自然觀,「別尊卑,明貴賤」 的封建等級觀等。
總之,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需要採取多樣化的方式,根據其具體內容,選擇更合理的傳承方式。除此之外,我們還需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傳統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所有中國人在實際生活中去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我們青少年一代,否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失去根基!根基不穩,大廈何以堅固並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中?
Ⅸ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民間藝術
一、地方政府要正確引導和扶持民間工藝的發展
民間藝術的發展遵循其自身發展的規律,作為地方政府,要想促進其發展,必須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為其發展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對於民間工藝品的研究和生產要大力支持,給予多種名譽上的獎勵,比如可以通過設立開發獎、市場開拓獎、理論研究獎、組織獎等進行引導,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同時要把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作為一個產業來培育,培養國家級的大師,提高名牌產品知名度,進而促進民間工藝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
通過打造民間工藝亮點產業,實現區域文化產業與全國乃至世界接軌,通過實踐,有效的戰略應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業務優勢和環境機會,在現代文化產業發展中,地域民間工藝的特殊優勢已經開始凸現,它的內在文化動力是最具爆發的生產力,因此,要深入生產性保護和生態保護體系建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勢,通過生產性保護,將文化資源轉為經濟資源,開發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創意產業。另一方面,作為我國要立足「原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性保護,在保護中必須維護民間工藝資源「整體性」特徵,基於其中的諸多要素存在於相互聯系、作用、制約和促進的復雜關系鏈中,所以要全方位協調好產業集群的整體區位,引導好民間工藝資源的合理利用。
文化產業屬於城市發展的軟實力的范疇,而軟實力要以硬實力為基礎。它的雙重屬性決定了抓住重點文化資源項目的保護性再生產,即是抓住了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而帶動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耍創新思維更新觀念。在破與立中,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確立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通過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培育一批富有活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工藝文化產業集群,真正把我國民間工藝資源潛力變成產業優勢,形成文化產業發展與文化消費的互推互動,培育市場,激活消費,實現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和企業發展的雙贏。政府要整合各方資源,為民間工藝產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人才、政策法規等支持平台。
二、加大我國民間工藝產業發展的投入?要積極探索建立穩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機制,採取劃撥專項資金進行項目資助、貸款貼息、獎勵等多種形式。確保地方財政對我國民間工藝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同時,要積極借鑒民間資本在其他產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降低民間資本跨入門檻,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民間工藝的效益是多方位的,不能只看到它的經濟效益,還要看到它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消除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陳舊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不斷完善優化地方民間工藝資源發展的決策,營造出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產業、出效益的發展氛圍。
三、從藝術的角度解決民間工藝品的質量問題
產品佔領市場的首要要素是質量,沒有質量的產品就是沒有生命力的產品,這樣的產品是沒有市場發展前景的。民間工藝品也不例外,而且,質量要求更為特殊,為此,一是民間工藝品必須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其表現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地域的不同而變異。另一方面,可以吸收和借鑒國外文化,比如剪紙在圖案設計上可以表現世界古典神話圖騰,以加強國際民族文化的認同交流,同時外銷產品要考慮世界各地的欣賞習慣和欣賞趣味。
四、積極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
要大力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不論哪種工藝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我國揚中竹編在藝術手法上,編制有它與眾不同的地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特色上做文章。或在刀工上有突破。或在造型上有特長,形成自己獨到的風格
和流派,從而增加自己的藝術魅力。要以產品特色鮮明、基礎條件較好、關聯度大的民間工藝製作行業為重點,以資本資產為紐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培育我國民間工藝的特色企業。
要積極促進民間工藝產業集群發展。按照民間工藝產業區域布局,重點抓好民間工藝項目產業集群的開發創意建設。並以此為中心,進一步抓緊建好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傳習所及保護傳承示範基地。
要注重打造特色民間工藝產業品牌。一方面,要加強網路資源共享及與媒體的合作宣傳。進一步加大外延推介力度,建立專業化的科研信息機構。聯合組建一批民間工藝產業教研基地。共同開發一批核心品牌項目。另一方面,要整合民間工藝精品資源,增強創新力和輻射力。可以通過專家的評價、大賽的評獎來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樹立品牌。同時對民間工藝家創造的品牌要注冊商標,要申請專利,專利是走向世界的敲門磚。既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產品。避免抄襲,又要學會用專利打開國際市場。
五、加強民間工藝產品的生產管理?民間工藝品的生產企業,管理人員的水準要求高於一般企業。因為工藝品生產企業的管理人員既要懂藝術,又要懂市場。否則只懂市場,企業難以創新發展,只懂工藝藝術容易走入「象牙塔」。現在大多數廠長,雖對市場有所了解,但文化品位有限,所以很難開發出高品位的、適合市場需求的工藝品。因而生產企業非常需要一些既懂市場、又精藝術的人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
其次是要打破家庭作坊式生產,走集約化經營之路。多數民間工藝品生產企業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個體生產廠家,缺少產業化管理,規模小,藝術人才單打獨斗。形不成技術優勢。面對當今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產品必須提高藝術品位。然而,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戶,觀念陳舊,保守的傳藝思想,使他們只能重復過去,難以吸收到新東西,立足點低,進步困難,所以發展工藝品產業,必須走開放式發展路子,藝術與市場的研究至少需要兩人以上的人才,互相切磋,所以企業要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集中人才進行開發。
六、堅持走市場化發展之路
現在的民間工藝品市場正從低谷中走向回升,其表現是:高檔產品的出現和價格的回升。隨著經濟的復甦,藝術品市場已從前幾年的成本銷售,轉向為高檔次文化精品的走俏,所以企業要樹立長遠意識,加大技術、人才投入,克服短期行為。避免重復抄襲。
民間工藝品多用於饋贈。由於它大都出自民間藝人之手,屬自產自銷產品,所以消費也均在本地區,是過年過節、婚慶喜宴、慶典之日的一種增加喜慶氛圍的裝飾性手工藝品,由於當地的交通不便,市場局限,幾乎所有的手工藝品在很少的范圍內流通,其數量很少,有些則屬季節性銷售,如我國丹徒挑花女紅製品,多在農閑季節製作,為貼補家用銷售,這種經濟營銷模式,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已無用武之地。所以民間工藝品未來的出路在於走進都市生活,走向正在興起的現代經濟大市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間工藝品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在國際市場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我國剪紙已在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市場上看好,開發國際市場是它今後的又一發展出路。
民間工藝品市場是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培育市場要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民間工藝品的欣賞,需要一定的文化修養,然而。現在的消費者,僅僅是個人喜歡,談不上欣賞,所以導致消費市場混亂。可見,民間工藝品要走進千家萬戶,需要抓好大眾文化的普及與提高,這就需要通過各種形式進行教育和培訓,
比如說,可以開展一些有關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點評、具有藝術欣賞的廣告宣傳、藝術培訓班等,更重要的是要在民間藝術產品的推介銷售中,讓全社會通過對民間藝術文化的認知,使其得以扶持和弘揚。
七、大力培育民間工藝人才?幾年來,通過在全國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也再一次證明,自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中所規定的保護措施中,重中之重強調的保護措施依然是為藝術遺產「項目的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要求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所有民間藝術遺產的保護都是以傳承人帶徒傳藝活動的保護為核心的。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民間藝術後備人才是最有決定性意義的保護。應該全面地搜集本地民間藝人的資料,建立人才庫。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表彰和獎勵,如定期舉行民間工藝活動或相關的競賽,對優秀的民間工藝傳人應給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重點保護,政府或企業可設立類似「工藝創作設計室」的專門機構,集中地方上優秀藝人進行探討和研究。為他們提供較好的工作條件。給民間工藝企業或家庭作坊予以經費補貼並提供優惠的政策。使他們得到應有的工作條件和社會地位、能製作出頂尖的民間工藝精品。
當然,如果僅靠家庭傳承這種方式培養人才來留住我們民間工藝是遠遠不夠的,面對傳統民問工藝的境遇,我們倡導弘揚、發掘傳統民間工藝藝術,並在院校藝術教育中滲入傳統民間工藝文化知識培訓。建議對未成年人加強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教育,尤其要在學校、少年宮和青少年藝術教育機構中增設民俗文化、民間工藝選修課,舉辦民間工藝的講座和組織民間工藝興趣小組,一些民間工藝的專業性博物館、陳列館應免費向中小學生開放,從中讓他們了解本土優秀文化,懂得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民間的道理。只有這樣,民間工藝的傳承才能具備不斷拓展的空間,我們的民間工藝文化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和發展。
綜上所述,民間工藝現今將面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我國民間工藝在發展中的作用時不我待。我深信,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支撐和開拓創新時代精神引領的我國民間工藝,必將會在文化產業復興的春天裡首冠群芳,展現出蓬勃的生機。
Ⅹ 民間美術如何傳承與發展
想要民間美術得到傳承首先一點要讓它轉型成符合現代潮流一種,但又要保留原有的「氣息」。
1.打造一個品牌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雖然有難度。中國的民間美術便不是只有剪紙、皮影、戲劇這幾類。
2.如果說成單獨的美術,其實很狹義,民間很多製造工藝,例如湘綉,竹類編織工藝等,更好定義為民間工藝技術之類的。
3.其實說現在開放,沒有了以前的門戶之見,其實不然。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的這一門技藝是用來吃飯的,便有保守之見,民間技藝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即使在信息時代,但是得不到繼承,簡漸漸的開始精髓失傳的越來越厲害。
4.我曾經聽聞北京有一家烤鴨店,是老字型大小,技藝傳承了百多年,雖然民以食為天,吃這方面比較好傳承,但是道理是一樣的,吃穿住行用樣樣都是人生活必須的,吃能轉化成商業得到傳承,那麼其他的也能。
5.民間美術如果不把他變成商業性質,那麼它最終也只能讓政府去救濟,最終淘汰時必然,誰也擋不住,只有自己轉成了商業性質才能發揚,與推廣。不要跟我說什麼商業化了就玷污了藝術的氣息,那也太假了!
6.不要想著這些東西要考保護就能傳承下去,單獨那京劇來說,開玩笑,現在讓我去看京劇我寧願去看美少女戰士~~ 現在的人對美的感官要求越來越嚴格,京劇這種東西,從古代到現代就那麼幾個無聊的劇情,打得又假,年輕人幾個會去看~~~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馬戲和京劇結合起來還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