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茶道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兩種
早上好!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貳』 明清茶是什麼茶
明清茶文化
明清茶文化,特指中國明代和清代時期的茶文化。
這一時期,中國茶業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唐宋茶業的輝煌,主要是現在茶學的深入及茶葉加工,特別是貢茶,加工技術技術的精深。而明清時期,這種傳統的茶學、茶業及至茶文化,因為經過宋元的社會動盪,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中文名
明清茶文化
屬於
茶文化
時期
清代和明代
地點
中國
特點
茶類新發展
宋元時期,除貢茶仍然採用團餅茶外,散茶在民間俗飲已經得到了較廣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貢茶仍然採用福建的團餅,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進貢團餅茶太"重勞民力",決意改制,下令罷造"龍團",改進芽茶。
明太祖的詔令,在客觀上,對進一步破除團餅茶的傳統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明朝茶業在技術革新、各種茶類的全面發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色。
技術不斷完善
據有關資料顯示,明清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了不少新的茶葉生產加工技術。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識》中記到"種以多子,稍長即移"。說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還採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間的《連陽八排風土記》中,已有茶樹插枝繁殖技術
此外,在清代閩北一帶,對一些名貴的優良茶樹品種,還開始採用了壓條繁殖的方法。
在茶園管理方面,明清時期在耕作施肥,種植要求上更加精細,在抑制雜草生長上和茶園間種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在掌握茶樹生物學特性和茶葉採摘等方面,在明清時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
從制茶技術看,元代《王禎農書》所載的蒸青技術,雖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時,制茶炒青技術發展逐漸超過了蒸青方法。
品類多樣化
由於工藝技術的改進,各地名茶的發展也很快,品類日見繁多。
宋代時的知名散茶寥寥無幾,文獻中提及的只有日注、雙井、顧渚等幾種。但是,到了明代,僅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一書中輯錄的"今茶名"就有97種之多,絕大多數屬散茶。
明清兩朝在散茶,葉茶發展的同時,其它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紅茶等。
青茶,也稱烏龍茶,是明清時首先創立於福建的一種半發酵茶類。
紅茶創始年代和青茶一樣,也無從查考,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其名最先見之於明代中葉的《多能鄙事》一書。
到了清代以後,隨茶葉外貿發展的需要,紅茶由福建很快傳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雲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區,還形成了工夫小種、白毫、紫毫、選芽、漳芽、蘭香和清香等許多名品。
評價
由於茶類和新的生產技術的發展,明清茶葉生產方式和茶葉飲用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茶對人們的生活觀念的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明清時期的茶文化的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茶葉沖泡方法的藝術性和茶具的獨特性及茶館的普及性。
品飲藝術
明清時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飲茶藝術性的追求。
明代興起的飲茶沖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沖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
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朴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器具之美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且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
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瀹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朴、自然、溫厚、閑雅等的精神需要。
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因而說,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以來,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瓮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茶館普及
明清之際,特別是清代,中國的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
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聽書場所。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賭博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當"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圓滿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叄』 茶道是什麼
茶道
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肆』 2014初級茶藝理論知識帶答案的
1、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於_A_。
A.《詩經》 B.《茶經》 C.《神農本草經》 D.《史記》
2、基本茶類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_B_和黑茶六類。
A.花茶 B.黃茶 C.青茶 D.春茶
3、烏龍茶又稱青茶,屬半發酵茶。主產於福建、廣東和_C_。
A.廣西 B.江西 C.台灣 D.海南
4、中國士大夫、文人畫家,以茶會友,以茶論文,以茶抒懷遣興,茶與墨早已結下了不解之緣。「茶墨俱香」的典故與下列哪位文人有關?_D_
A.唐寅 B.趙孟頫 C.文徵明 D.蘇軾
5、茶葉中含有大量豐富的維生素,所以飲茶有很好的明目作用,特別是_D_。
A.紅茶 B.花茶 C.黑茶 D.綠茶
6、飲茶可以延年益壽,解渴提神,下列選項中哪些不屬於飲茶的益處。_D_
A.防蛀牙 B.抗原子輻射 C.治壞血病 D.治療頸椎病
7、世界上第一部茶網路全書是_D_。
A.《詩經》 B.《本草綱目》C.《神農本草經》 D.《茶經》
8、我國五大名泉有中冷泉、趵突泉、惠山泉、虎跑泉和_A_。
A.觀音泉 B.玉泉 C.嶗山泉 D.谷簾泉
9、「字依壺傳,壺隨字貴「。文人_C_在紫砂壺上開創題刻後,一直流傳下來,後來紫砂藝人中出現了專門刻字的分工。
A.鄭板橋 B.任伯年 C.陳鴻壽 D.董其昌
10、「從來佳茗似佳人」是我國古代哪位著名詩人的名句?_C_
A.李白 B.杜甫 C.蘇軾 D.李清照
11、我國歷史上「不可一日無茶」的君主是_B_。
A.朱元璋 B.乾隆帝 C.李煜 D.康熙帝
12、茶樹屬於什麼植物?_B_
A.單子葉植物 B.雙子葉植物 C.既是單子葉又是雙子葉植物
13、茶原產自哪裡?_B_
A.浙江 B.雲貴川地區 C.北京 D.內蒙古
14、茶的故鄉——世界上最早利用和種植茶的國家是_D_。
A.日本 B.韓國 C.英國 D.中國
15、綠茶的製作步驟有幾個?_B_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16、紅茶屬於什麼茶?_C_
A.不發酵茶 B.半發酵茶 C.完全發酵茶 D.微發酵茶
17、下列哪種茶不屬於綠茶?_D_
A.西湖龍井 B.南安石亭綠 C.眉茶 D.海馬宮茶
18、下面哪種茶不屬於萎凋茶?_B_
A.白茶 B.黑茶 C.紅茶 D.烏龍茶
19、斟茶時杯中茶湯應為幾分滿? _C_
A.5、6分滿 B.6、7分滿 C.7、8分滿 D.全滿
20、下面哪一個不是杯托類型?_D_
A.碗形 B.高腳形 C.盤形 D.圓形
21、《茶經》的作者是_C_。
A.張又新 B.李時珍 C.陸羽 D.震鈞
22、蔡襄的著作是_A_。
A.《茶錄》 B.《煎茶水記》 C.《制茶新譜》 D. 《大觀茶論》
23、下列哪個選項不屬於雲南重要的產茶區?_A_
A.滇北 B.滇南 C.滇東 D.滇西
24、點茶是哪個朝代的飲茶方式?_B_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5、准媽媽不宜喝什麼茶?_A_
A.綠茶 B.黑茶 C.黃茶 D.紅茶
26、下列哪種茶的發酵程度最低? _A_
A.白茶 B.黑茶 C.紅茶 D.茉莉花茶
27、被尊稱為茶聖的是_A_。
A.陸羽 B.皎然 C.蘇軾 D.盧仝
28、中國古代文人常將茶比作哪一種情操的象徵?_A_
A.清廉高潔 B.虛心好學 C.傲然正氣 D.堅貞不屈
29、《七碗茶詩》的作者是_D_。
A.陸游 B.蘇軾 C.白居易 D.盧仝
30、西湖龍井產於哪裡?_A_
A.浙江 B.湖南 C.福建 D.雲南
31、碧螺春的外形是_A_。
A.捲曲形 B.針形 C.直條形 D.花形
32、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思想是_A_。
A.和 B.靜 C.清 D.廉
33、生活中有一些被人們習慣稱為「茶」的茶類,應統稱為代茶類。下列哪種茶不屬於代茶類?_D_
A.菊花 B.苦丁茶 C.苦蕎 D.茉莉銀針
34、茶具按功能可分為主茶具和輔助用品,以下屬於主茶具的一組是_D_。
A.茶壺、茶盤 B.茶船、茶盤 C.茶杯、茶盤 D.茶壺、茶蠱
35、「茶」字在以下哪個朝代才開始被廣泛使用?_B_
A.漢代 B.唐朝 C.元朝 D.南北朝
36、陸羽編著的《茶經》誕生於哪個朝代?_A_
A.唐朝 B.漢朝 C.元朝 D.明朝
37、普洱茶製作的步驟依次是_D_。
A.殺青、曬干、揉捻 B.揉捻、殺青、曬干
C.曬干、揉捻、曬青 D.殺青、揉捻、曬干
38、以下哪種茶是世界茶葉產量和消費量最大的茶類?_C_
A.綠茶 B.普洱茶 C.紅茶 D.鐵觀音
39、以下哪種茶自古以來一直被用作「葯茶」?_D_
A.紅茶 B.黑茶 C.綠茶 D.白茶
40、以下哪個茶區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區?_D_
A.華南茶區 B.江南茶區 C.江北茶區 D.西南茶區
41、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都有飲茶習慣,其中酥油茶是( B )的飲茶習俗。
A、維族 B、藏族 C、蒙族 D、回族
42、我國發行的第一套茶文化郵票上的古茶樹是在( D )
A、四川省 B、福建省 C、廣東省 D、雲南省
43、「安吉白茶」屬於哪一類茶?( B)
A、青茶 B、綠茶 C、紅茶 D、白茶
44、陸羽所著的《茶經》中,有專門關於泡茶用水的論述,書中認為最宜泡茶的水是( A)
A、泉水 B、井水 C、江水 D、河水
45、 紫砂壺起源於中國的哪個朝代:( B )A、宋朝 B、明朝 C、清朝
46、下列茶葉中,存放時間越長,品質越好的是:( C )
A、太平猴魁 B、六安瓜片 C、普洱茶
47、世界茶樹的原產地是( B)A、日本 B、中國 C、印度
48、清代出現( A )品飲藝術。
A.烏龍功夫茶 B.白族三道茶 C.寧紅太子茶 D.雲南普洱茶
49、茶道精神是( C )的核心。
A.茶生產 B.茶交易 C.茶文化 D.茶藝術
50、雅志、敬客、行道是( A )的三個主要社會功能。
A.茶文化 B.竹文化 C.石文化 D.硯文化
51、茶樹性喜溫暖( B )通氣,通常氣溫在18攝氏度到25攝氏度之間最適宜生長。
A.乾燥的環境 B.濕潤的環境 C.避光的環境 D.陰冷的環境
52、茶樹適宜在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 D )土壤中生長,以酸鹼度PH值在4.5度到5.5度之間為佳。
A.中性 B.酸性 C.偏酸性 D.微酸性
53、最早記載茶為葯用的書籍是( A )。
A.《神農本草》 B.《大觀茶論》 C.《茶經》 D.《茶錄》
54、廣義茶文化的含義是( A )。
A. 茶葉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的總和 B. 茶葉的物質及經濟價值關系
C.茶葉藝術 D.茶葉經銷
55、泡茶和飲茶是( C )的主要內容。
A.茶道 B. 茶儀 C. 茶藝 D.茶宴
56、紅茶道發酵度是( D ),其葉色深紅,茶湯呈朱紅色。
A.0% B. 30% C. 50% D.100%
57、防止茶葉陳化變質應避免存放時間過長,含水量過高,高溫和(D)。
A.無光照射 B. 燈光照射 C. 漫射光照射 D.陽光照射
58、(C)又稱「三才碗」,蘊含「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A.兔毫盞 B. 玉書煨 C. 蓋碗 D.茶荷
59、(D)瓷器素有「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
A.福建德化 B. 湖南長沙 C. 浙江龍泉 D.江西景德鎮
60、90攝氏度左右水溫比較適宜沖泡(B)茶葉。
A.綠茶 B. 紅茶 C. 沱茶 D.白茶
61、在沖泡的基本程序中煮水的環節講究(A)。
A.不同茶葉品質所需水溫不同 B. 不同茶葉外形所需水溫不同
C.不同茶葉品種選擇不同煮水器皿 D.不同茶葉品種煮水所需時間不同
62、賓客進入茶藝室,茶藝師要笑臉相迎,並致親切問候,通過(B)和可親的面容使賓客進門就感到心情舒暢。
A.輕松的音樂 B.美好的語言 C.熱情的握手 D.嚴肅的禮節
63、下列選項中,(D)不符合熱情周到服務的要求。
A.賓客低聲交談時,應主動回 B.仔細傾聽賓客的要求,必要時向賓客復述一遍
C. 賓客談話之時,不要側耳細 D.賓客有事招呼時,要趕緊跑步上前詢問
64、沖泡綠茶最好選用( C )進行沖泡。
A、紫砂壺 B、蓋碗 C、玻璃杯 D、瓷壺
65、世界三大高香茶是( B )、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季節茶。
A、西湖龍井 B、祁門紅茶 C、安溪鐵 D、台灣凍頂烏龍
66、.茶葉外形「白毫顯露」是( C)的品質特點之一。
A、黃山毛峰 B、西湖龍井 C、碧螺春 D、鐵觀音
67、( D )是茶葉的一種獨特功能。
A、生津止渴 B、健胃消食 C、振奮精神 D、消除電離抗輻射
68、具有「色綠、湯綠、葉綠」三綠特點的是( C)。
A、烘青綠茶 B、炒青綠茶 C、蒸青綠茶 D、曬青綠茶
69.( A)的透氣性、吸水性、保溫性比較好。
A、紫砂壺 B、蓋碗 C、玻璃杯 D、白瓷壺
70、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的書名是(D)。
A、《品茶要錄》 B、《茶具圖贊》 C、《榷茶》 D、《茶經》
71、烏龍茶屬青茶類,為半發酵茶,其茶葉呈深綠或青褐色,茶湯呈 (D)色。
A、綠 B、淺綠 C、黃綠 D、蜜黃
72、茶褐素是紅茶的呈味物質,它的含量增多對品質不利,主要是使( C )。
A、茶湯發紅,葉底暗褐 B、茶湯紅亮,葉底暗褐
C、茶湯發暗,葉底暗褐 D、茶湯發黃,葉底暗褐
73、判斷好茶的客觀標准主要從茶葉外形的勻整、色澤、凈度和內質的( D)來看。
A、湯色 B、葉底 C、品種 D、香氣 滋味
74、在茶的沖泡基本程序中煮水的環節講究(A)。
A、不同茶葉所需水溫不同 B、不同茶葉產地煮水溫度不同
C、根據不同的茶具選擇不同煮水器皿 D、不同的茶葉加工方法所需時間不同
75、茶葉中含有(C)多種化學成分。
A、100 B、200 C、500 D、1000
76、「紅茶」的英文是( B )
A. Red tea, B. Black tea, C. Oolong tea, D. Yellow tea
77、雨花茶是(C)名優綠茶的代表。
A、片形 B、扁平形 C、針形 D、捲曲形
78、江蘇吳縣的洞庭山是(C)的產地。
A、大方茶 B、雨花茶 C、碧螺春 D、綠牡丹
79、武夷岩茶是(A)烏龍茶的代表。
A、閩北 B、閩南 C、台南 D、台北
80、普洱茶主產於(D)省,為非壓制的黑茶。
A、海南 B、湖南 C、廣西 D、雲南
81、「玉書煨、潮汕爐、孟臣罐、若琛杯」是(D)必備的「四寶」。
A、四川蓋碗茶 B、藏族酥油茶 C、客家擂茶 D、潮汕工夫茶
82、(B)又稱「三生湯」,其主要原料是茶葉、生薑、生米。
A、奶茶 B、擂茶 C、竹筒茶 D、酥油茶
83、 (C)是侗族的飲茶習俗。
A、咸奶茶 B、竹筒茶 C、打油茶 D、酥油茶
84、「龍虎鬥」是納西族人治療(C)的秘方。
A、骨折 B、胃病 C、感冒 D、解暑
85、沖泡杭白菊和枸配綠茶的配料茶,沖泡的水溫以(C)為宜。
A、30℃ B、50℃ C、80℃ D、100℃
86、古代文人茶藝的精神是追求「精(D)清和」。
A、真 B、廉 C、美 D、儉
87、紅茶類屬於全發酵茶類,茶葉顏色深褐油亮,茶湯色澤(B)。
A、橙色 B、紅亮 C、紫紅 D、黃色
88、茶藝演示過程中,茶葉沖泡基本程序是:備器、煮水、備茶、溫壺(杯)、置茶、(C)、奉茶、收具。
A、高沖水 B、洗杯 C、沖泡 D、淋壺
89、科學地泡好一杯茶的三個基本要素是:(D)。
A、茶具、茶葉品種、溫壺 B、置茶、溫壺、沖泡
C、茶具、壺溫、浸泡時間 D、茶葉用量、水溫、浸泡時間
90、茶葉中的澀味物質主要是( C )
A.蛋白質 B.粗纖維素 C.茶多酚 D.氨基酸
91、碧螺春的香氣特點是(D)。
A、甜醇帶蜜糖香 B、甜醇帶板栗香 C、鮮嫩帶蜜糖香 D、鮮嫩帶花果香
92、具有代表性的閩南烏龍茶有(A)、黃金桂、永春佛手、毛蟹等。
A、鐵觀音 B、大紅袍 C、水仙 D、肉桂
93、君山銀針屬於(C)類。
A、綠茶 B、黑茶 C、黃茶 D、花茶
94、雲南白族的「三道茶」分別是(D)。
A、一苦二回味三甜 B、一甜二苦三回味
C、一甜二回味三苦 D、一苦二甜三回味
95、沖泡調飲紅茶的時間一般以(D)分鍾為宜。
A、15~20 B、10~15 C、5~10 D、3~5
96、茶具這一概念最早出現於西漢時期(D)中「武陽買茶,烹茶盡具」。
A、王褒《茶譜》 B、陸羽《茶經》 C、陸羽《茶譜》 D、王褒《僮約》
97、80℃水溫比較適宜沖泡(D)茶葉。
A、白茶 B、花茶 C、沱茶 D、名優綠茶
98、100℃水溫對沖泡( D )茶葉最適宜
A、龍井茶 B、碧螺春 C、黃山毛峰 D、鐵觀音
99、法國人飲用的茶葉及採用的品飲方式因人而異,以飲用(A)的人最多,飲法與英國人類似。
A、紅茶 B、綠茶 C、)花茶 D、白茶
網路這邊不讓寫太多,如果可以的話,你可以自己去醉沙堤看下。
『伍』 古代都有什麼飲茶藝術
道茶禮儀: 第一、茶具一定要潔凈,包括茶杯、茶壺、托盤及裝茶葉的罐、盒。 第二、取茶葉要用專用的器皿----竹製或木製的茶勺,也可用不銹鋼或陶制的勺代替,不要用手抓 第三、要用雙手敬茶,杯把在客人的右邊。敬茶時要用茶托盤,如果沒有,也要用小茶碟,一手托著小茶碟底部,一手扶著茶杯,雙手捧上。手指不能觸及杯沿。 第四、第一杯差要敬給來賓中的年長者,如果是同輩人,應當先請女士用茶。 第五、淺茶滿酒。說的是給客人斟酒要倒滿,敬茶只需七八分滿。 茶文化: 茶作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裡,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葯」,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葯,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於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並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於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陸』 唐煮宋點明泡什麼意思
什麼是「唐煮宋點明沖泡」
這幾天正在看一部小說《茶人三部曲》,書中提到了這個「唐煮宋點明沖泡」。頓生困惑,字面理解為,不同時期飲茶的不同的習慣。也不知道對不對,於是網路一番,
唐煮宋點明沖泡:
(1)唐煮:要喝茶的時候,掰下一塊茶餅,先放到火上去烤,直到茶餅被烤成金黃色,然後把茶餅放進石臼里搗成碎末,然後再把茶末用一個小篩子篩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才放進水裡去煮;對於水的質量,火候的把握,也有了很高的要求。
(2)宋點:點茶的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先將茶餅放在火上烤成金黃色(跟唐代煮茶前烤茶餅相同)。第二步,把茶餅敲碎,碾成極細的茶末,用篩子把茶末篩一遍,去掉粗末,把細末裝進茶籮里備用(這一步也跟唐代煮茶前的篩茶相似,但要求茶末更細)。第三步,取一定量的茶末放進黑色的茶碗里,加入少量開水,攪拌調勻,調成膏狀。第四步,往茶碗里注入更多的開水,一邊注水,一邊用一個叫茶筅的特製工具擊打或攪拌茶湯,這個過程通常要經過七次注水,每次注水茶筅擊打的次數不同,輕重緩急不同,攪拌速度不同,直到把茶湯調至理想狀態,非常講究技巧。
覺得「宋點」很像日本的「抹茶」,而「明沖泡」就是今天我們最常用到的方法,也不知理解的對不對,還請前輩們指教。
『柒』 中國古代各朝代餐飲發展分別有什麼特點
有巢氏
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燧人氏
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
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飲食文化
[2]神農氏
"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百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黃帝
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周秦時期
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漢代
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唐宋
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明清
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捌』 烏龍茶的品飲藝術起源於哪個朝代
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品嘗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
烏龍茶(oolong tea),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漢族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是經過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後制出的品質優異的茶類。烏龍茶的葯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烏龍茶為中國特有的茶類,主要產於福建的閩北、閩南及廣東、台灣三個省。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產。烏龍茶除了內銷廣東、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東南亞和港澳地區。主要生產地區是福建省安溪縣等地。
『玖』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
最早出現茶具的朝代為西漢。
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譯文:燒水煮茶,分杯陳列。),這是中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詞在唐詩里初處可見。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
(9)清代出現什麼品飲藝術擴展閱讀:
「美食不如美器」歷來是中國人的器用之道,從粗放式羹飲發展到細啜慢品式飲用,人類的飲茶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品飲方式,自然產生了相應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歷史發展長河中最重要的載體,為我們解讀古人的飲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茶樹發源於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貴州一帶,漢代四川一帶的經濟已相當繁榮,飲茶在當時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現。王褒《僮約》中記載「烹荼盡具,酺已蓋藏」,明確提到烹茶用的茶具。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經過明代的初步繁榮,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來了新的創作高峰。如果說明代紫砂壺尚嫌粗朴的話,清代紫砂製作工藝則大大提高,其泥料細膩,製作規整,出現了像陳鳴遠這樣的大名家。
嘉、道以後,文人雅士相繼加入制壺工藝,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內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陳鴻壽與一代名手楊彭年合作的曼生壺成為文人壺的典範。
『拾』 關於茶道
http://www.chinaetea.com/
茶道
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日本茶道
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參考資料:http://www.hellot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