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是哪些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
當然還有很多,就不在一一贅述。
㈡ 什麼叫波普藝術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㈢ 什麼是「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又譯為「通俗藝術」或「流行藝術」。是20世紀後現代主義藝術(Post modemism)中勢力最大、最為風行、傳播最廣、最有影響的確良種藝術形式。
所謂波普藝術,是指藝術家把任何額外負擔觀存在物作為創作載體,並賦予的價值和蘊意,以傳導給觀者最為大眾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藝術形式。
附件:
波普藝術(Populor Art)是英國評論家勞倫斯·阿洛韋(Laurence All owey)創名的。1959年阿洛韋說:「大量生產的技術,能夠准確無誤地復制文字、圖畫和音樂,已引出大量可供消費的符號和象徵品。再想讓文藝復興為基礎的藝術獨一無二的這個思想來對待這個正在爆炸的劃瘸拐行路的。大眾傳播工具被群眾所接受,我們必須轉變文化這個概念。文化這個詞語不再是高級人工製品和歷史名人的思想專用品了,人們需要更廣泛地用經來描述社會在干什麼。」由此可見,波普藝術的思想與行為主張與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要旨之一——打破或沖淡藝術與生活的界線,即盡可能地介入眾多普通民眾的生活中去——是一脈相承的。****波普藝術,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初的英國倫敦,60年代中期滸於美國、並以紐約為中心。漸次在歐洲、亞洲等地廣為流傳。20世紀的60年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歐洲1968年5月風暴革命以及搖滾樂、太空人、柏林牆等都給人們的心靈以巨大的震盪。所以,波普藝術家在人類諸多的日常生活中尋覓到了自己創作的內容題材,並努力地去表現展示它們,因此,波普藝術總是以人預想不到的新鮮花樣在民眾中炫耀自我的新奇、離導師行為,藉以引起公眾注意的轟動疚。如,中國美術界在1989年以後,不斷出現的、被大眾傳播稱為「政治波普」的架上繪畫創作行為和藝術現象,就曾轟動一時,頗為各方面予以關注和評說。盡管存在著「說了也白說」、 「白說了也要說」的界說尷尬局面。但,被已叫為「政治波普」的藝術行為,確實風光了一時。如圖3之類的題材作品,被俗稱為「政治波普」藝術作品。****在藝術發展史中,第一件波普藝術作品,是曾在1993年6月13日開幕的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上獲得「繪畫金獅獎」的、英國藝術家——里傑德·漢彌爾頓(Richard Hamilton)於1956年創作的題為《是什麼使今天的家庭如此別致,如此有魅力》。這幅小拼貼畫(Collage)展示的是一間極為流行時髦的現代家庭居室,電視機、音響設備、吸塵器、柔軟舒適的席夢思床、新式沙發等現代化的傢具樣樣有。牆壁上掛著題為《青春羅曼斯》系另一波普藝術家利西滕斯坦(R·Richtenstein)的作品,窗外景物為大都市中的電影院。畫面突出位置上為一位身強體健、只穿一條褲衩的青年男子,右手緊握一把有「Pop」字樣的網球拍似的大型棒棒糖。除胸罩之外幾乎全裸的女主人公呈飽含青春風流狀地斜坐在沙發上。整幅畫一看便懂,用不著深刻地詮釋和啟發便可欣賞。
㈣ 波普藝術的代表作家安迪·沃荷的作品有哪些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8.6-1987.2.22,港台地區譯為安迪‧沃荷)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他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斯堡,是捷克移民的後裔。沃霍爾從小酷愛繪畫,曾在卡耐基技術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學習。1949年(21歲)他離開匹斯堡去紐約尋找發跡機會,他明白要在美國的視覺藝術上獲得成就,就必須讓人們看到他知道他的存在,大眾傳媒給了他許多啟示。 1952年(24歲)他在紐約以商業廣告繪畫初獲成功逐漸成為著名的商業設計師,他設計過賀卡、櫥窗展示、商業廣告插圖,這些經歷決定了他的作品具有商業化傾向的風格。他的作品早於1952年就在紐約嶄露頭角,並於1956年得到廣告人夢寐以求的「藝術總監會賞」(Art Director』s Club Award)大獎。他在著名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內聘請了一組工作團隊,摒棄古典藝術,立志從事於顛覆傳統的概念創作。「大量復制」 (mass proctions)當代著名人物的臉孔就是其中之一,將濃湯罐頭與可樂瓶化身成藝術品也廣泛為人所知。1954年(26歲),沃霍爾首次獲得美國平面設計學會傑出成就獎。1956年(28歲)和1957年(29歲)他連續獲得藝術指導人俱樂部的獨特成就獎和最高成就獎。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以日常物品為作品的表現題材重新詮釋來反映美國的現實生活,以一幅《康寶濃湯》,成為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他將瑪麗蓮·夢露、伊莉莎白等知名演員,籍由漫畫式照片的印象及絹印的技巧,創作了反復印象的獨特繪畫。他喜歡完全取消藝術創作的手工操作,經常直接將美鈔、罐頭盒、垃圾及名人照片一起貼在畫布上,打破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深受世人的喜愛。
作為20世紀波普藝術的最著名代表人物,他「歪曲或包裝「過毛澤東,瑪麗蓮·夢露,the Velvet Underground樂隊,可口可樂,美元和Chanel五號,尤其是他對the Velvet Underground從內容到形式的設計,令這個樂隊成了音樂史上唯一可以媲美「披頭士「的奇跡,而the Velvet Underground自此就沒有停止過他們對這個世界及其文化的影響。
沃霍爾除了是波普藝術的領袖人物,他還是電影製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出版商,是紐約社交界、藝術界大紅大紫的明星式藝術家。沃霍爾的作品沒有歐洲設計師那麼觀念化、哲學化、個人化,他的作品風格體現出了:實用主義、商業主義、多元化、幽默性。「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鍾的名人」,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媒體時代最樂觀的寓言,但以其對當今藝術的巨大影響而言,他自己的15分鍾還遠未結束,無論是當時他所處的時代還是現在,對於美國還是世界,安迪·沃霍爾都是個傳奇人物。
少年時候的沃霍爾已是個鋒芒畢露的藝術學生,在師長的鼓勵下,決定到紐約這個藝術熔爐一闖。最初只為書刊負責插圖設計工作,但很快便在紐約流行藝術界打響名堂,最出眾的風格是透過絲網印刷手法和不斷重復影像,將人物化成視覺商品,代表作包括《瑪麗蓮·夢露》、《金寶罐頭湯》、《可樂樽》、《車禍》、《電椅》等,這些作品都在沃霍爾開辦的紐約影樓(The Factory)中,經一些業余助手大量生產和復制,mass proction總是沃霍爾的流行藝術觀中不能或缺的指標。至六一年,沃霍爾已被譽為是繼Dali及畢加索後另一位前衛藝術界名人,不論是一卷廁紙或一個廁板,只要蓋上他的印章,隨即便時髦起來!
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尼古斯·斯坦戈斯編《現代藝術觀念》,侯翰如譯,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第247頁。)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 「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羅伯特· 休斯著《新藝術的震撼》,劉萍君等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第307頁。)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沃霍爾的繪畫中常出現塗污的報紙網紋、油墨不朽的版面、套印不準的粗糙影像,讓人像看電視一閃爾過,而不是欣賞繪畫般仔細觀看。
他的作品,突出一種嘲諷與冷靜。他描繪了簡單清楚而反復出現的東西,這些都是現代社會中最令我們記得的形象符號。
沃霍爾打破了永恆與偉大的界限;打破了手工藝品與批量生產、達達藝術和極少藝術、繪畫與攝影、畫布與膠卷的界限。他給平庸添上悲劇色彩,使悲劇變得平淡無奇。他摧毀了「藝術」形象的等級制度,取消了規定「藝術」的專橫界限,他溝通了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種藝術。
他有一種直覺,能從數百萬大眾傳媒遞送的照片和圖像中,找出他所要的那一張繪畫原型。在製作完成後,以此表達對機械刻板的現代生活的客觀評價,如果有人反感他的繪畫,也會反感商業文化。在全球進入商業經濟競爭的21世紀,沃霍爾們的波普遺產,不管是對西方還是東方,仍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和特殊意義。
㈤ 波普藝術的概念
波普藝術
開放分類: 藝術、繪畫、英國、雕塑、後現代主義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R.漢密爾頓。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對於他的作品,哈羅德·羅森伯格曾經戲謔地說:「麻木重復著的坎貝爾湯罐組成的柱子,就像一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話。」他偏愛重復和復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釋說:「我想這也是反復做同一件事吧。」對於他來說,沒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復製品,他就是要用無數的復製品來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畫中消除個性與感情的色彩,不動聲色地把再平凡不過的形象羅列出來。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為一台機器」,恰與傑克遜·波洛克所宣稱的他「想成為自然」形成鮮明對比。他的畫,幾乎不可解釋,「因而它能引起無限的好奇心——是一種略微有點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閑聊和空談來填滿它。」實際上,安迪·沃霍爾畫中特有的那種單調、無聊和重復,所傳達的是某種冷漠、空虛、疏離的感覺,表現了當代高度發達的商業文明社會中人們內在的感情。
瑪麗蓮·夢露的頭像,是沃霍爾作品中一個最令人關注母題。在1967年所作的《瑪麗蓮·夢露》一畫中,畫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萊塢性感影星的頭像,作為畫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復排立。那色彩簡單、整齊單調的一個個夢露頭像,反映出現代商業化社會中人們無可奈何的空虛與迷惘。
波普藝術,亦稱為「流行藝術」,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左右,以英國倫敦和美國的紐約為中心出現的一個藝術運動。
英國畫家理查德·漢戴爾頓曾把波普藝術的特點歸納為:普及的(為大眾設計的)、短暫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產的、年輕的(對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騙人的玩意兒,有魅力和大企業式的。
波普藝術又稱普普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國的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沿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或剽竊靈感。
知名的波普藝術家包括:
理察·漢密爾頓 en:Richard Hamilton
凱斯·哈林
大衛·霍克尼 en:David Hockney
賈斯培·瓊斯 en:Jasper Johns
草間彌生 en:Yayoi Kusama
羅依·李奇登斯坦 en:Roy Lichtenstein
彼得·馬克斯 en:Peter Max
克拉斯·歐登伯格 en:Claes Oldenburg
羅伯特·羅申伯格 en:Robert Rauschenberg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 en:James Rosenquist
偉恩·第伯 Wayne Thiebaud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㈥ 波普藝術的介紹以及代表作
波普藝術(Pop Art)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之後因為以Andy Warhol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級藝術家的影響力而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讓波普出現在了時裝、AC-DC、香煙、膠紙、搖滾唱片等任何東西上。將身邊的物品,如漫畫、電影海報、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費品圖像通過解構、拼貼、重復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都可成為波普藝術的創作主題。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創作作品的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後工業時代的特徵,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後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㈦ 波普藝術的介紹以及代表作是哪些
波普藝術(Pop Art)最早起源於1950年代的英國,之後因為以Andy Warhol為代表的一批明星級藝術家的影響力而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讓波普出現在了時裝、AC-DC、香煙、膠紙、搖滾唱片等任何東西上。將身邊的物品,如漫畫、電影海報、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費品圖像通過解構、拼貼、重復的手法進行藝術創作,都可成為波普藝術的創作主題。
波普藝術作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叛逆登上了藝術舞台,這也是美國一種重要和獨特的藝術形式。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凱奇的影響,試圖以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來抹平藝術與生活的區別,藝術家應該自由的反映客觀現實,不受傳統的約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廢棄物作為創作作品的材料,把這些本來不具備審美特性的東西按照藝術構思拼湊起來,使之脫離原來的屬性在形式上開了「結合」藝術的先河。漢密爾頓的作品更直接體現了波普藝術的本質,他們並非對現實的諷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個普通者的姿態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使我們突然意識到某些東西的存在,而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確經常被我們忽略。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製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於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後工業時代的特徵,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後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
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的簡稱,又稱新寫實主義,因為波普藝術(Pop Art)的POP通常被視為「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它代表著一種流行文化。
在美國現代文明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國際性藝術運動,多以社會上流的形象或戲劇中的偶然事件作為表現內容。它反映了戰後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社會與文化價值觀,力求表現自我,追求標新立異的心理。
㈧ 關於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知名的波普藝術家包括:
1、 詹姆斯·吉爾
2、 理察·漢密爾頓
3、 凱斯·哈林
4、 大衛·霍克尼
5、 賈斯培·瓊斯
6、 羅依·李奇登斯坦
7、 彼得·馬克斯
8、 克拉斯·歐登伯格
9、 羅伯特·勞森伯格
10、 詹姆斯·羅森奎斯特
11、 偉恩·第伯
12、 安迪·沃荷
13、 高野綾(タカノ綾)
波普藝術(pop art,又譯為普普藝術或通俗藝術),是一個探討通俗文化與藝術之間關連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試圖推翻抽象表現藝術並轉向符號,商標等具象的大眾文化主題。波普藝術這個字目前已知的是由1956年英國藝術評論家羅倫斯·艾偉(Lawrence Allowey)所提出。
波普藝術同時也是一些諷刺市儈貪婪本性的延伸。簡單來說,波普藝術是當今較底層藝術市場的前身。波普藝術家大量復制印刷的藝術品造成了相當多評論。
早期某些波普藝術家力爭博物館典藏或贊助的機會。並使用很多廉價顏料創作,作品不久之後就無法保存。這也引起一些爭議。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影響力量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傳,造就了許多當代的藝術家。後期的波普藝術幾乎都在探討美國的大眾文化。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的背景來看,波普藝術在1960年代來反抗當時的權威文化和架上藝術,不但具有對傳統學院派的反抗,也同時具有否定現代主義藝術的成分,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是波普藝術的精神核心。
波普藝術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流行時尚有相當特別而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師都直接或間接的從波普藝術中取得靈感。
(8)波普藝術代表作有哪些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波普為Popular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波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當代藝術研究所一批青年藝術家舉行的獨立者社團討論會上首創,批評家L.阿洛維酌定。
他們認為公眾創造的都市文化是現代藝術創作的絕好材料,面對消費社會商業文明的沖擊,藝術家不僅要正視它,而且應該成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實踐中有力地推動這一思潮發展的藝術家是理查德·漢密爾頓。
1956年,他在首屆「這是明天」的個人展覽會(惠特徹派爾畫廊)上陳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網球運動員的拼集作品。這幅作品成了波普藝術的一面旗幟。英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還有:E.保羅齊、J.蒂爾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瓊斯。
20世紀50年代初萌發於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
美國波普藝術的出現略晚於英國,在藝術追求上繼承了達達主義精神,作品中大量運用廢棄物、商品招貼電影廣告、各種報刊圖片作拼帖組合,故又有新達達主義的稱號。
美國波普藝術家聲稱他們所從事的大眾化藝術與美洲的原始藝術和印第安人的藝術類似,是美國文化傳統的延續和發展,1965年在密爾沃基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波普藝術展覽即以「波普藝術與美國傳統」為題。
美國波普藝術的開創者是:J.約翰斯和R.勞申伯格,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A.沃霍爾、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奧爾登伯格、T.韋塞爾曼、J.羅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爾。
集合藝術和偶發藝術一般也認為是波普藝術的兩個支系。
㈨ 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在波普藝術中,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畫家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發起人和主要倡導者。
他的繪畫圖式幾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眾傳媒的圖像,如坎貝爾湯罐、可口可樂瓶子、美元鈔票、蒙娜麗莎像以及瑪麗蓮·夢露頭像等,作為基本元素在畫上重復排立。他試圖完全取消藝術創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絲網印刷技術製作,形象可以無數次地重復,給畫面帶來一種特有的呆板效果。
(9)波普藝術代表作有哪些擴展閱讀:
波普由來
波普」(Pop)也是「棒棒糖」(Lollypop,Lolly是舌頭,Pop是塗抹)的一個簡化口語詞,可追溯至十八世紀。表示可口可樂之類的「汽水」(Soda Pop)一詞,大致也是那個時期產生的(這里的Pop可能是指瓶子開啟的聲音)。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到輕松愉快的享樂和渴求慾念的轉化(例如棒棒糖的性暗示)。
一般認為,波普藝術是從1950年代中後期開始,首先在英國由一群自稱「獨立團體」(Independent Group)的藝術家、批評家和建築師引發,他們對於新興的都市大眾文化十分感興趣,以各種大眾消費品進行創作。
㈩ 了解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波普藝術的特點,代表人物和作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