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古老藝術如何發展

古老藝術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3-06 07:32:36

⑴ 剪紙藝術在中國歷史悠久,那麼它的發展現狀如何呢

由於剪紙工具簡單易行且用途廣泛,因此該技術易於掌握,並且具有其他類別藝術品無法替代的性能。因此,這種藝術形式在整個城市和鄉村中都得到了普及,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並且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日益關注,剪紙的未來發展仍然非常可觀。


3.剪紙的意義

剪紙文化遺產具有社會意義,剪紙技術不僅影響的是中國,而且影響了全世界。藝術家不僅可以剪紙,而且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這種藝術形式自古以來就在中國的鄉村中流行並受到人們的喜愛,整個社會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剪紙的發展也相當可觀。

⑵ 現代西方藝術是如何發展的

美術和音樂是西方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以後,美術和音樂領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體現現代精神的新風尚和新流派,令人眼花繚亂。美術界出現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歐普藝術、波普藝術等流派,音樂界產生了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等新流派。這一時期現代西方藝術的流派呈現出反傳統,弘揚個性,反映現實的特點,風格和流派更加多元化,且變化頻繁,藝術的中心逐漸由歐洲轉移到美國。

20世紀西方現代美術發展的新潮流20世紀的西方美術是現代主義思潮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其突出的特點是反傳統,從形式到內容都顯示出一種叛逆者的姿態。在技法上,大都反對傳統的寫實主義,追求新奇,空間結構錯亂,色彩配置隨意,點線紊亂,缺乏透視;在創作主旨上,都主張強調自我,表現個人情感和內心世界。出現這一趨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科技的影響。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面貌,也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情趣。照相術和電影的發明對繪畫的沖擊最大,這兩種新技術使運用機械手段准確無誤地記錄客觀形象成為可能,從此意義上來講,傳統繪畫技巧所完成的不過是照相機所做的記錄事物表面的光反射反應而已。畫家們再也不能以描繪事物的表面形狀來引起觀眾的共鳴了,他們只能轉向用表現精神領域裡面的東西來打動人。二是現代哲學思想的影響。20世紀初出現的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為人類進一步了解精神領域的活動提供了前提,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法國柏格森的「心理時間」觀念等理論為藝術家從事創作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他們逐漸從描繪客觀世界的「外向藝術」轉向描繪主觀世界的「內向藝術」,藝術的社會職能也相應地由社會和教育功能轉為滿足人類普遍精神需求的「泛功利主義」。三是古代美術遺產和東方文化的影響。進入近現代以來,考古學家陸續在各大洲發現了一些原始土著文化的藝術品,這些古樸稚拙卻又形象生動的藝術品給藝術家帶來了創作靈感。東方文化藝術品的西漸,尤其是中國的水墨山水畫、印度的石窟藝術等從各種途徑傳到了西方,這些與西方寫實風格相異的新風格為西方藝術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沒有繼承,無以創新;沒有創新,無以發展。20世紀一批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正是站在歷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攀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

20世紀的西方各種美術風格流派並存多變,且與商品化的聯系更加密切。二戰前,美術界出現了眾多的現代流派。二戰後,新的風格和流派像走馬燈一樣交錯更迭,變異得更快、更頻繁,資本和資本的邏輯也已滲透其間。

二戰前的現代派美術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是影響較大的流派。

野獸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最早的一個現代主義繪畫流派。1905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秋季沙龍畫展中,展出了馬蒂斯、弗拉芒克、馬爾開、杜飛等一批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規,被評論家稱為「野獸般的藝術」,野獸派由此而得名,馬蒂斯為該派的代表人物。野獸派各個畫家風格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強調在創作中用大色塊和豪放不拘的線條,來表現個人的主觀感受和自由意志,畫面一般都缺乏透視感,具有裝飾性很強的圖案效果。

亨利·馬蒂斯(1869—1954年)是法國著名的現代派畫家。二十多歲正式學畫,他繼承了許多著名畫家的優良傳統,並汲取了東方藝術的特點,逐漸形成了自已的畫風,創作了大量刻意求新的作品,在美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並成為野獸派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畫家。馬蒂斯的名言是「准確描繪不等於真實」。這句話成了現代藝術的綱領。他的主要作品有:《生活的快樂》。《藍色的裸體》、《紅色的和諧》、《打開的窗子》和《戴帽的女人》等。

立體主義是1907年在法國藝術界出現的一個新的藝術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西班牙的畢加索和法國的勃拉克等,其中貢獻最大的是畢加索。該畫派主張把一切形象解體成最簡單的幾何形塊,按畫家的意願組合起來。在他們的畫中,一切物體、風景、人物和房子變成了幾何圖形和方塊,既能看到物體的正面。側面,還能看到其背面。立體派給人一種新的觀察世界的方法,即多視角地觀察世界,它盛行西方世界達半個世紀,20世紀二三十年代為其最繁榮的時期。

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年)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畫家之一。他7歲開始學習繪畫,一生創作了數以萬計的作品。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立體主義。1907年創作了震驚歐洲畫壇的《亞威農少女》,畫面上五個人物的形體,尤其是臉部、正面、側面、斜側面全合到一起,完全違反了人的視覺所看到的形象。這幅作品被認為立體派的開端。他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繪制過《和平鴿》,1937年繪制的反法西斯名畫《格爾尼卡》轟動世界。

表現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其代表人物是挪威的蒙克、德國的基爾希奈、馬爾克、俄國的康定斯基等,其宗旨在於表現內心世界感受到的一切,通常總是將現實的東西加以變形,使畫面呈現激烈的、粗糙刺目的、悲愴的、恐怖的氣氛。

未來主義產生於1909年的義大利,其代表人物是馬利奈蒂、波菊巴。巴拉等。他們主張在繪畫中要表現感情的爆發,表現飛速運動的力,在一個畫面上表現抽象的動態美。

達達主義誕生於1916年瑞士的蘇黎世城。該派隨便從字典上撿出一個兒童語匯「達達」作為本派的名稱,他們以虛無主義態度否定一切,否定理性和傳統文化,認為藝術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藝術可以是任何藝術家隨心所欲的產物。達達主義的代表人物馬塞爾·杜桑的作品可以說是達達派的典型之作。使他一舉成名的《下樓的裸女》,是一連串如機器人一樣的重疊圖畫;帕行車車輪》是一隻現成的自行車車輪倒豎在一張木凳上;《泉》是一個釘在木版上的小便池,更是驚世駭俗。

超現實主義是1922年前後從達達主義內部分化出來的一個新流派。該派在弗洛伊德學說影響下,力圖系統研究如何表達人的「潛意識」。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達利和米羅等。達利的《記憶的靜止》,勾畫了一個產生錯覺的痛苦世界成內戰的預感》描繪了戰爭給人帶來的恐懼。米羅的代表作為《海灘上的女人》等。

二戰後的現代派美術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未使藝術發展本身的趨勢得以中斷,自20世紀初出現的各種現代主義美術流派,在戰後依然顯示著它們的創造力。但戰爭和社會的變遷畢竟還是會對藝術的發展帶來了重要影響,出現了一些新的流派。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歐普藝術、波普藝術、照相現實主義等。這一時期,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中心從法國的巴黎逐漸轉移到美國紐約。

行動繪畫和色彩抽象繪畫是五十年代在紐約產生的最為風行的一個美術流派,它屬於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在戰後西方藝術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行動繪畫又稱「滴畫」,最著名的畫家是傑克遜·波洛克,他用在畫布上滴濺顏料的方法,開創了繪畫活動與下意識活動相結合的新途徑。畫家沿著畫布邊走邊滴,他自身的運動與滴色動作相協調,由此來反映畫家的繪畫行動,所以得名為「行動繪畫」。這種隨意性極大,不受任何繪畫技巧理論的支配,最終出現何種效果連畫家本人都難以預料的方法,是與繪畫中一切傳統形式相背離的,它只關注於繪畫材料本身和繪畫語言,去追求色彩的的偶然效果。色彩抽象繪畫,亦稱「大色域繪畫」。五十年代,以美國的馬克·羅斯科為該派的代表。他的畫往往是由簡單的形狀、彩色的方塊、粗粗的線條組成,構成了一種抽象的空間,似乎表達了某種信仰或精神要素,常人往往是看不懂的。

歐普藝術又稱「光效應藝術」或「視幻藝術」,興起於六十年代的歐美。這一流派的藝術家運用各種黑白或彩色幾何形體排列、組合、對比,或重疊,『或交錯構成復雜的圖像,給人造成視角的錯亂,形成變形、顫動等幻覺。該流派在英法意美等國頗為流行,拉丁美洲的阿根廷等國也出了一些名家。其代表作有:英國女畫家賴利的《羽紋》、《三場暴雨》、《領悟》,法國畫家瓦薩萊利的《索拉塔—T》,阿根廷的萊帕克的《三棱鏡視幻作品》等。由於這種藝術的商業廣告效應很好,因此,被廣泛用於裝飾藝術品的設計。

波普藝術是20世紀六十年代最典型的具象藝術。波普是大眾的意思,所以,波普藝術又叫做「大眾藝術」。1952年,一批英國的年輕畫家、雕塑家、建築師以及藝術評論家聚會,成立團體,倡導關注大眾文化,由此掀起了一股波普藝術熱。以後,在美國這種藝術流行起來。美國人羅伯特·勞申堡成為該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用照片、剪報和各類印刷品拼裝起來,再用油彩畫上幾筆,構成一幅作品,後來,乾脆用一條薄棉被作底,加一個枕頭上去,再潑上顏料任其流淌下去,構成作品。這種作品與原來意義的畫不完全相同,既有畫的成分,亦有雕塑品的成分,還帶有實物裝拼的成分。

照相現實主義又稱超級現實主義,是六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繪畫流派,也是高科技時代出現的一個新流派。該派的基本方法是攝影的放大和臨摹。在題材選擇方面比較廣泛,往往藉助於一張好看的照片或幻燈片放大作畫,通過極端瑣碎的細節臨摹,以期達到比照片更真實的視覺效果二他們認為「逼真」和「酷似」才是藝術的要素。該畫派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查克·克洛斯,其代表作是《裸女》、《約翰》、《自畫像》等。

20世紀西方現代音樂發展的新潮流20世紀西方音樂藝術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復雜時期,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是其明顯的特點,多種多樣的風格和流派層出不窮。它們互相並存,互相影響。一方面它們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也具有典型的20世紀特性,即掙脫傳統束縛,主張標榜自我和反理性。另一方面,又有唯理性和反浪漫主義的一面。認為音樂是抽象的,除了自身。它不能表現任何東西。現代音樂與傳統音樂相比在技巧上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如調的概念與和聲概念的變化,樂曲節奏和旋律的變動,電子音樂的出現等。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播技術的進步和交通的發達,各國間文化交流日趨增多,音樂的國界正在逐漸消失,流行的速度與頻率也日益加快。20世紀主要的音樂流派是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等。

印象主義音樂、表現主義音樂和新古典主義音樂印象主義音樂出現於19世紀末期,其影響主要產生於20世紀,其代表人物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被認為是20世紀音樂界承前啟後的天才,他結束了一個時代,並把那個時代的成就推向高峰,同時又為一個新的時代開辟了道路。

德彪西出生於巴黎近郊,家庭沒有任何音樂背景,11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不斷探索音樂的表現手法,1884年獲羅馬大獎。在19世紀九十年代,開創了音樂史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詩、畫、自然景物為題材,著意刻畫人物的感情,揭示人的精神世界,在調式、和聲、音色等方面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個性,並以嶄新的音樂語言開拓了現代音樂的發展道路。在他創作的音樂中,人們可以領略到一種朦朧、飄忽、空幻、幽靜的意境。他先後寫成的管樂序曲《牧神午後》、歌劇《佩利亞斯》、管弦樂《夜曲》。《火海》以及鋼琴曲《月光》等,都是印象主義的代表作。

表現主義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派音樂的一種重要流派,它同印象主義音樂觀點相反,印象主義音樂重在反映外部世界,強調客觀性;表現主義音樂重在表現內部世界,強調主觀性。表現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勛伯格及其弟子貝爾格和威伯恩。

勛伯格生於維也納,一生中沒有受過多少正規音樂教育,幾乎是自學成才,1908年後,在表現主義思潮影響下追求無調性等現代派創作手法,創造了無調性音樂。這種音樂總是處於緊張狀態,刺激人的聽覺,適合於表現處於緊張狀態的20世紀的「人」。二十年代他創造了十二音體系,並按此體系寫了大量樂曲。所謂十二音體系,就是摒棄傳統的調式、調性與和聲體制,將半音音階中的十二音體系任意排成一個音列,然後以倒置、進行等技法加以處理。為了避免任何一個音成為主音。在十二音未全部出現之前,其中任何一個音不得重復。十二音體系對70世紀音樂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學生貝爾格和威伯恩以後對十二音體系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勛伯格的作品主要有:弦樂六重奏《升華之夜》、歌曲《摩西和艾倫》、大合唱《華沙倖存者》。

新古典主義音樂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興起的。一些作曲家把18世紀古典主義原則與20世紀新文化結合在一起,簡化樂曲的素材、形式,大大壓縮樂隊的編制,使音樂風格簡潔、冷靜而富於理性。主要代表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188—1971年)生於俄國,1934年加入法國籍1945年取得美國籍。他的作品種類多,風格變化大,幾乎涉及所有的重要現代流派。其著名的作品有:芭蕾舞劇《火烏》、《春之祭》、歌劇《浪子的歷程》等。

電子音樂和爵士音樂電子音樂就是運用電子技術與設備製作出來的音樂。20世紀科技發展迅速,音樂與科技相結合成為現代派音樂的一大特色,一些作曲家不滿足傳統的樂器音響,開始大膽創新,嘗試電子音樂。1951年,西德科隆廣播電台首創電子音樂製作室,並於1953年生產第一件作品。1956年左右出市。電子發聲器裝置」,把各種發聲器和聲音變化器結合到一起.由統一的系統進行控制,使電子音樂的製作過程大為簡化。六十年代出現半導體技術後,合成器更加完善和小型化,並能參加現場演奏。隨著電子計算機進入音樂領域,人們通過編制好的程序復制出特定風格的音樂,製作者運用電子技術可以任意組合各種奇異的音響,隨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創作。電子音樂開辟了一塊新的領地,開拓了無窮無盡的聲源,發展前景為音樂界人士看好。

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叨世紀初在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新奧爾良產生的一種全新的音樂流派,十幾年後風靡美國,迅速傳遍西方世界。它最初多數為新奧爾良黑人樂隊演奏,當地黑人的祖先多數源於西非洲,因此,爵士樂具有強烈的西非洲音樂風格。

黑人處於美國社會的最低層,處處受到歧視和壓迫,他們想擺脫現實生活的苦悶,因此在勞動、社交場合唱的歌曲中探合了白人的其他音樂,造就出了深含憂郁的歌調,被稱為「藍調」,這是爵士音樂的前身。後來當地一些樂隊和黑人歌曲進一步合流,不久形成了最初的爵士樂。爵士音樂是一種喧鬧、狂熱的音樂。這種音樂以即興演奏為基礎,節奏感強,富於變化,適合表現現代生活。美國作曲家格仁文的《藍色狂想曲》是現代最著名的爵士音樂作品。爵士音樂對以後出現的「搖滾樂」、「迪斯科」音樂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⑶ 對於這項古老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哪項?????????????????????????????????????????????????

⑷ 古代藝術發展的特點

藝術的分類有很多,包含文學藝術,音樂藝術,美術藝術,美術又包括繪畫、雕塑、建築、工藝設計、書法篆刻、攝影等藝術;藝術還有東方和西方之分,所以朋友問得太廣泛。每一項都有東西方之分,如何回答朋友?
中國建築的特點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疊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雞敞慣緞甙等軌勸憨滑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3、中國古代建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卷棚等形式。
廡殿項也好,歇山頂也好,都是大屋頂,顯得穩重協調。屋頂中直線和曲線巧妙地組合,形成向上微翹的飛檐,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飛動輕快的美感。
4、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豐富多彩
包括彩繪和雕飾。彩繪具有裝飾、標志、保護、象徵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顏料中含有銅,不僅可以防潮、防風化剝蝕,而且還可以防蟲蟻。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彩畫多出現於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構圖與構件形狀密切結合,繪制精巧,色彩豐富。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清代彩畫可分為三類,即和璽彩畫、旋子彩畫和蘇式彩畫。
雕飾是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牆壁上的磚雕、台基石欄桿上的石雕、金銀銅鐵等建築飾物。雕飾的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動植物花紋、人物形象、戲劇場面及歷史傳說故事等。
5、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建築本身就是一個供人們居住、工作、娛樂、社交等活動的環境,因此不僅內部各組成部分要考慮配合與協調,而且要特別注意與周圍大自然環境的協調。中國的設計師們在進行設計時都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認真調查研究,務使建築布局、形式、色調等跟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⑸ 對照古代與現代美術,研究現代美術創作對傳統藝術是怎樣借鑒與發展的

現在的美術大都是在融合了古代美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的圖形、色彩、筆法的應用中不難看出;
國畫方面在筆墨的運用;構圖的挪用或改良,比如陳逸飛的吹蕭女群像就是借鑒五代顧宏中《韓熙載夜宴圖》中之局部。

⑹ 近代藝術是如何發展的

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繁榮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和近代的科學進步,對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藝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各種藝術門類空前繁榮,出現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流派,藝術作品碩果累累,永載史冊的藝術大師不斷涌現,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17、18世紀的歐洲美術在17、18世紀眾多的歐洲藝術流派中,影響最大的是巴羅克與洛可可風格。

「巴羅克」一詞源於葡萄牙文,意為「不圓的珍珠」,後來引申為「異常的」、「誇張的」、「怪誕的』等多種含義。它發源於16世紀末的義大利建築,17世紀至18世紀初流行於歐洲,在門世紀中期的法國發展到了頂點。作為一種藝術風格,它首先表現在造型藝術上,使建築、雕塑、繪畫藝術出現了新的風格,後來影響到文學與音樂的創作。

巴羅克藝術風格一反文藝復興盛期的嚴肅、含蓄、平衡,而傾向於宏偉壯麗、豪華浮誇,追求動勢與起伏,顯得自由活潑、情緒激動,充滿活力,反映了專制君主、貴族的豪華富足和資產階級的享樂情趣。

卡拉瓦喬(1573—1610年)被認為是巴羅克藝術的奠基者。他的創作手法以自然主義為主,作品大多是當時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卡拉瓦喬作品中的人總是被一片陰影包圍,以突出風景的戲劇化和畫中人的悲苦。其藝術可用「無情的真實」來形容。作品《死去的聖母》因把聖母畫得太粗俗而被教堂拒收。卡拉瓦喬側重明暗鮮明對照的畫風,對後來的美術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巴羅克藝術中影響最大的人物是義大利的貝尼尼(1598—1680年)。他集建築家、雕塑家、畫家於一身,打破了建築、雕刻、繪畫之間的界限,使三者相互滲透、融合,造成一種建築、雕刻、繪畫的混合物,這種「非驢非馬」的藝術被古典傳統藝術家譏為「巴羅克」(奇形怪狀),巴羅克藝術因此而得名。

由貝尼尼增建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是巴羅克藝術風格的傑作。他注重裝飾,強調運動感,大量運用波浪起伏的曲線,橢圓形列柱長廊、螺旋形圓柱和搖搖欲墜的雕塑,使這一宏偉建築富麗堂皇,讓人感覺整個建築都在旋轉,往上升騰,令人眼花繚亂,誘發人們的奇思遐想。現存其他著名的巴羅克建築還有:法國的凡爾賽官、英國的聖保羅大教堂、俄羅斯的普希金村等。

巴羅克藝術在繪畫方面的代表人物是被譽為歐洲畫壇「無冕之王」的佛蘭德斯人魯本斯(1577—1640年)。他不但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而且精通七國語言,善於辦外交,曾擔任過大使,自稱為「業余大使」。魯本斯是位多產的畫家,他的作品色彩對比強烈,富麗堂皇,人物熱情飽滿,健壯有力,善於通過動感較強的結構來表達激動的場面。著名作品有《搶奪里西普的女兒》、《蘇珊·芙爾曼》等。

《搶奪里西普的女兒》整個畫都在動亂中,作品中兩匹馬、兩男兩女都交織在一起、馬頭馬腳、人手人足像爆開的花朵一樣向四面射出去,給人一種情緒激動的感染力。人物肖像畫《蘇珊·芙爾曼》中的芙爾曼體態豐滿,大眼傳神,洋溢著勃勃生機,同時藉助飄動的發絲、帽子上裝飾的羽毛和衣服的褶紋營造出巴羅克藝術特有的動勢。

17世紀以倫勃朗(1606—1669年)為代表的荷蘭畫派獨具風格。荷蘭是西方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這里有較多的思想和創作自由,這使得荷蘭畫派具有較強的民主性和現實性。畫家們多以民間生活為主題,以普通人的趣味為基準創作。歐洲的風景畫、靜物畫。風俗畫大致都從荷蘭畫派開始。其代表人物除倫勃朗之外,還有哈爾斯、弗美爾。

倫勃朗繪畫的特點是善於使用光線的明暗對比突出主題,描繪人物內心世界,使整個造型具有厚實感。其肖像畫代表作有《夜巡》、《杜耳普教授的解剖學課》。《自畫像》等等。

佛蘭斯·哈爾斯(1580—1666年)是一位肖像畫家。他擺脫了前人的傳統主題和形式,以中下層市民作為畫面的主角。賣魚婦、就餐的士兵、小酒店裡微醉的人,這些不同於以往以氣宇軒昂、容貌俊美形象出現的畫中人,在他筆下卻得到永恆的生命。簡·弗美爾(1632—1675年)是一位風俗畫家,其繪畫題材非常窄小,都是一些日常瑣碎的場面。但是,平凡當中見神奇,畫家通過絕妙的色彩搭配對比,使得整個畫面非常恬靜和諧,尤其表現出畫中人那種沉思的內心世界,這在藝術史上是較為突出的。其代表作有《讀信的女人》、《廚婦》等。

進入18世紀以後,注重內部裝飾的洛可可藝術開始取代強調外在美的巴羅克風格。洛可可一詞源於法語,含有「貝殼形』。「七歪八扭」之意,最早用來形容17世紀末法國建築裝飾風格,18世紀法國貴族在追求享樂的慾望下把它推向極端。其特點是小巧玲攏,精美雅緻,具有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喜用C形、S形或漩渦形的曲線以及輕淡柔和的色彩。這種藝術風格為路易十五所推崇,也叫「路易十五風格」,流行於歐洲各國,成為風靡一時的藝術風格。

洛可可藝術在建築、繪畫、工藝上的成就最為顯著。法國畫家華托(1684—1721年)擅長描繪貴族的宴飲游樂、談情說愛、歌舞彈唱,被認為是洛可可風格的奠基人。華托的作品格調較為高雅。這一時期,最能體現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建築之一是法國巴黎蘇俾士府邸的沙龍,由建築師波伏朗設計。他著重室內的裝飾,整個房間彷彿是想像出來的而不是建造出來的。

當時最受推崇的洛可可畫家是布歇(1703—1770年),他是路易十五宮廷首席畫家,有「巴黎之光榮」的頭銜。他的作品主題浮華、色彩柔美精細、技法圓熟,他以希臘、羅馬神話為題材畫了許多裸身談情說愛的畫,以迎合王公貴族們享樂的需要。

在洛可可藝術風行歐洲的同時,遭到了啟蒙思想家尤其是狄德羅的尖銳批判。在啟蒙思想運動影響下,一批具有民主意識和現實主義傾向的藝術家相繼出現。夏爾丹(1699—1779年)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他筆下的人物樸素,畫面構思的情節逼真,其代表作《午餐的祈禱》描繪了一個准備午餐的母親,正關切地看孩子們作祈禱,反映了市民階層日常生活

19世紀的歐洲美術18世紀末到19世紀,歐洲政治形勢多變,革命斗爭風起雲涌,各種藝術思潮此起彼伏。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相繼出現,印象派迅速流行。從法國興起的新古典藝術流派表面上是在恢復和保存古代希臘、羅馬精神,實際上卻是在追求一種理想主義。雖然他們的作品以古典的題材為主,但作品反映出的精神卻極具時代感。路易·大衛(174—1845年)是新古典主義畫家的主要代表。他同情並參與法國革命,用古典藝術手法表現革命的主題,取得積極成果。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法國大革命前夕鼓吹英雄主義的名作。《網球廳宣誓》、《馬拉之死》等是直接反映當時重大歷史事件的傑作。

《荷拉斯兄弟之誓》描繪荷拉斯三兄弟為保衛羅馬甘願獻出生命的宣誓場面。畫家明顯是在頌揚愛國主義,展示一種與時代同步的革命精神。畫面風格簡潔持重,但卻表達了大家必須聯合起來反對暴政的簡單明了的革命思想。《馬拉之死》筆法凝重,形象悲壯,具有古典主義所追求的「靜穆和單純的美」。這幅畫上半部分是空間,下半部表現馬拉被刺的情景,死者面部表情崇高、庄嚴。

大衛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古典主義畫家是安格爾。他擅長肖像畫,畫法工緻,注意形式完美,重視線條的清晰和嚴整。代表作是《泉》。

以反對古典主義的姿態出現的浪漫主義,其藝術特點是注意個性的表現,強調誇張和虛幻,情緒熱烈而奔放。它的代表人物有西班牙的哥雅(1746—1828年)和法國的德拉克洛瓦(1798—1863年)。哥雅的《槍殺馬德里市民》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是人們公認的浪漫主義的好作品。

《槍殺》是描寫西班牙義勇軍反抗拿破崙而被槍殺的場面。整個畫面充滿著槍殺瞬間的殘忍、恐怖的感情。《裸體的瑪哈》、《著衣的瑪哈》及銅版畫《狂想曲》也是哥雅的代表作。這些作品不僅對浪漫主義,而且對以後的現實主義也起到了啟發和滋養作用。

法國的浪漫派繪畫以青年畫家席里柯(1791—1824年)的名作《梅杜薩之筏》為先導。這幅作品取材於1818年震驚法國「梅杜薩號」遠洋艦遇難事件。在這幅名畫中,隨波湧起的木筏是斜的,斜面上突起兩個對抗的三角形——前傾的人群和後仰的帆桅,兩股力量的矛盾造成了一股緊張感。在這里,人們看不到古典派的文雅、平靜、秀美,它所表現出來的是騷動、激情、掙扎和生死的搏鬥。

繼席里柯之後,德拉克洛瓦把浪漫主義繪畫藝術推向高峰,他思想傾向民主自由,藝術修養較高,有「浪漫主義獅子」之稱。《自由引導人民》取材於法國人民1830年為推翻波旁王朝進行的「七月革命」。畫面突出了高舉三色旗,象徵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政體的自由女神形象。手法上,德拉克洛瓦吸收了「巴羅克」藝術善於表現動盪場面的構圖經驗,借鑒了哥雅《槍殺》中的明暗對比效果,以及席里柯《梅杜薩之筏》里突現陰影的造型手法,使畫面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整個畫面只有七八個人物,但由於相互掩映,有虛有實,因而產生了遍地烽煙的宏大氣魄。

19世紀中期,現實主義繪畫興起,著名畫家有法國的米勒、柯羅、庫爾貝,以及俄國的列賓等。米勒(1814—1875年)被稱為偉大的農民畫家,他生於農民家庭,在成為一名畫家後還過著農民生活,從事勞動。代表作《拾穗者》、《播種者》、《樵夫》等,描繪了勞苦大眾同貧窮和大自然的嚴酷斗爭。列賓的《伏爾加河纖夫》等,表現了俄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柯羅(1796—1875年)和巴比松派畫家是現實主義風景畫的代表,19世紀三十到五十年代,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家,以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區附近的巴比松村作為創作基地,從事農村風景畫和農村風俗畫的創作,從而使法國風景畫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批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柯羅是其突出的代表。柯羅的風景畫和人物畫不僅具有現實主義本質,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稱為畫壇的「抒情詩人」。《春天樹下的小道》、《孟特芳丹的回憶》等是其代表作。

居斯塔夫·庫爾貝(1819—1877年)也是19世紀法國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代表作《奧南的葬禮》、《石工》、《畫室》等真實地表現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情景,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印象派的出現始於19世紀六十年代的法國,隨即影響到整個歐洲。由於受到當時自然科學成就的啟發,印象派美術在以現實為基本題材的基礎上,尤為注重光和色的創新。根據當時物理學的實驗,印象派主張以太陽光譜所呈顯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作為原色,表現自然界的瞬間印象。他們用一筆筆色塊組成畫面,表現自然中的「外光」,企圖在畫面中造成一種「光」和「色」的生動的跳躍感覺。印象派一般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馬奈和莫奈為代表,後期以塞尚為代表。

愛德華·馬奈(1832—1883年)被認為是前期印象派的先驅。他率先在繪畫的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革新,使自己的作品達到了一種色彩明快、運筆流暢和新穎生動的效果。其代表作是《草地上的午餐》。

克洛德·莫奈(1840——1926年)的代表作是《日出·印象》。這幅畫畫的是美麗的日出:輝煌的太陽沖破重霧,在空中升起,河面上波光閃爍,對岸有一排模糊的房屋。有位評論家根據此畫嘲諷他們為「印象派」,「印象派」因此得名。

保爾·塞尚(1839—1906年)是後期印象派中的傑出代表。除了光以外,他更注意表現物體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用色塊表現物體的主體和深度。由於塞尚在藝術語言方面的創新,後人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在後期印象派中,還有兩位在世界美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著名畫家:荷蘭的凡·高和法國的高更。

古典主義音樂西方近代音樂產生於16、17世紀之交的義大利。18世紀時,音樂中心轉移到奧地利,維也納成為歐洲的音樂城,出現了許多世界著名的古典主義音樂大師。

17世紀時,在音樂領域先後形成了威尼斯樂派和那波利樂派。威尼斯樂派率先嘗試器樂合奏,首次使用了「奏鳴曲」、「交響樂」等概念。那波利樂派則以生氣勃勃的抒情歌劇影響了整個歐洲。在法國,有「歌劇之父」之稱的呂里(1633—1687年)將義大利情趣和法國古典悲劇相結合,創造了法國歌劇的特色。在德國,作曲家巴赫(1685—1750年)將他對宗教的信仰和對音樂的熱愛融為一體,使宗教音樂達到完善的境地,巴赫也因此被譽為「德國音樂之父」。

18世紀後期形成了維也納古典樂派。其奠基人和主要代表是海頓(1732—1810年)和莫扎特(1756—1791年)。

海頓被稱為「交響樂之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為古典交響樂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莫扎特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共創作了600多部作品。他的音樂作品突出表現了對專制主義的控訴與反抗,表達了極為深刻與寬廣的音樂語言和思想感情。

繼海頓和莫扎特之後,德國的貝多芬(1770—1827年)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九部交響曲,大量的鋼琴曲和弦樂曲。貝多芬不僅代表了古典主義音樂的最高成就,同時也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以特有的氣勢表現了人類與厄運的抗爭,生動體現了人類對命運的不屈精神和最後的勝利。他的《第九交響曲》,多方面運用高難度和精湛的音樂技巧,抒發了人民對未來的憧憬,在最後樂章中以席勒《歡樂頌》的歌詞合唱為結尾,打破了交響樂的傳統,以增加人聲來豐富管弦樂的表現色彩。

浪漫主義音樂19世紀初,浪漫主義音樂興起。浪漫主義音樂注重表現個人情感、幻想和主觀感受,著力挖掘音樂的多種表現性能,突出音樂的抒情性,從體裁形式到具體表現手段都進行了許多創新,產生了一大批傑出的音樂家。

德國的威柏(1776—1826年)和奧地利的舒伯特(1797—1828年)是與貝多芬同時代的浪漫主義音樂家。

威柏於1812年創作的歌劇《自由射手》被稱為「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標志著德國民族歌劇的誕生」。舒伯特是一位偉大的歌曲作家,共創作了600多首歌曲,其音樂風格既有古典的清新、純朴,又有浪漫的和聲處理和自我表現,感情熾熱,想像豐富,使歌曲達到了比較完美的境界。因此舒伯特有「歌曲之王」之稱。

19世紀三十年代,浪漫主義音樂思潮進入一個新階段,德國音樂家門德爾松(1809—1847年)和舒曼(1810—1856年)是主要代表。

門德爾松最傑出的作品是《仲夏夜之夢》。這是為莎士比亞同名喜劇的配樂,它通過浪漫主義的詩意幻想,把聽眾帶到莎劇中夢幻、戲謔的氣氛之中。舒曼是舒伯特浪漫主義音樂最傑出的繼承者,其主要作品有《狂歡節》、《蝴蝶》等。

19世紀中期,浪漫主義音樂達到鼎盛階段,在歐洲各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音樂家,著名的有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國的柏遼茲、德國的瓦格納和勃拉姆斯等。

肖邦(1810—1849年)被稱為「鋼琴詩人」,一生專事鋼琴創作。李斯特曾以鋼琴演奏聞名於世,代表作有《匈牙利狂想曲》等。

將19世紀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表達得最充分的是歌劇。歌劇的創作和活動中心在義大利,以羅西尼和威爾第為代表。

羅西尼的作品旋律優美,技藝精巧,成為美聲唱法的創造者。威爾第把義大利的浪漫主義歌劇創作推上了頂峰,他先後創作了27部歌劇,《茶花女》《奧賽羅》等都是他的不朽之作。法國比才的歌劇創作成就也很高,他最出色的作品是《卡門》。

19世紀下半期,輕音樂首先在奧地利音樂生活中興起,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以創作「維也納圓舞曲」著稱的約翰·施特勞斯一家。

維也納圓舞曲的奠基人是老約翰。施特勞斯(180—1849年),而成就最高的當屬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小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節奏鮮明有彈性,旋律悠揚流暢,顯得輕快華麗而富有生活氣息。他一生共創作了400多部作品,代表作有《藍色的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美麗的五月》等圓舞曲。小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

19世紀中後期,隨著東歐各國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進步的文學藝術家產生了擺脫外國文化統治,創建本國民族文化的強烈要求。其中許多音樂家致力於民族音樂的復興,形成了民族樂派。民族樂派音樂創作成就最高的是俄國。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則是俄國民族樂派最傑出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代表作品有《羅米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舞劇《天鵝湖》、《睡美人》,歌劇《黑桃皇後》等。這些作品所塑造的鮮明、深刻而生動的旋律形象,具有無與倫比的感染力,成為俄羅斯和世界音樂文化的瑰寶。柴可夫斯基被譽為「旋律大師」。民族樂派著名的音樂家還有捷克的什克勞普、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匈牙利的艾凱支,波蘭的澤林斯基等。

⑺ 岩畫,這種跨越時間和地域直擊心靈深處的古老藝術是如何誕生的

岩畫是人類最初的藝術,是文字最初的模樣。關於岩畫,人們首先關心的是它的圖像意識。岩畫上的圖像是先民們對世界認知的一種表達,是物質世界在人類頭腦中的自然反映,一般而言,岩畫上所反映的事物與先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賀蘭山岩畫拓片

在某種意義上講,先民們在岩畫藝術陶醉中,追尋著最強烈的美感享樂,同時也祈求著人口和生產的興旺發達。

⑻ 中國古代說唱藝術是怎麼發展的

一:古代說唱藝術

【詩話】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其體制是韻文與散文相同使用,韻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詩贊。宋元間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二:說唱藝術——為戲曲鋪就的文學土壤

中國戲曲是融詩歌、表演、音樂、舞蹈、美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藝術。這個綜合形態不是拼湊雜陳,而是一個有序的組織。它是以敘事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以演員裝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則來進行結構的。其它藝術成分進入這個戲劇結構形態,必須承認、服從這個原則。如果說,民間歌舞為中國戲曲的形成做好了第一種准備的話,那麼敘事詩就是第二種准備,即文學准備。
這種文學准備,是由說唱藝術提供的。因為說唱藝術一方面為之提供了引人入勝的有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說有唱的藝術表達方式。

http://www.ccnt.com.cn/show/chwindow/culture/xiqu/other/gudaigewu7.htm

三:我個人認為,佛家唱經也是一種說唱藝術,

個人觀點,不可蓋面,

⑼ 中國古代藝術起源與發展作用在民還是在官

中國古代藝術起源與發展作用在於官,從古至今,古董藝術品都是權貴階層的玩物,是身份與地位的一種體現,青銅器、玉器、瓷器、紅木傢具、字畫等藝術品,一般百姓難以接觸,基本都在皇族、官僚或地方富豪手中傳承。宮廷風格通俗點說就是找最牛的人用最牛的料做最牛的東西,過去對工藝匠人已經有官府專門的行事機構進行管理,分工很細致,而且地位也相對較高,《考工記》中就有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的說法。

還有,很多時候為宮廷和民間製作器物的是一個圈子的人,他們在為宮廷製作時會有一些接地氣的想法,在為百姓製作時也會引入宮里流行的器型和裝飾,一個不確切的比方,他們用高腳杯那我也要,他們鑲鑽。

如果遇上貪圖享樂、驕奢淫逸的主,他們甚至可以花3年的工夫做一個碗,可想而知其精美程度,所以從這方面看,精美是有條件的,主子耗費財力,給手工藝人提供材料,並保證其溫飽,又有足夠的時間去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

然而平民百姓不可能為了一個碗付出如此代價,他們只能選擇普通但實用的材料,一切以實用為首要原則,一切不必要的裝飾能免則免,所以民間風格通常是質朴的,它不一定精緻,不會所有的細節都仔細推敲,因此古代藝術品發展和起源作用在官而不在民。

⑽ 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原因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影響深遠。打從漢字一產生,便出現了書法藝術的萌芽。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直至秦代,統一了文字,創制了秦篆(小篆)、秦隸。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光輝業績,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而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與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相適應,我國古代的書法理論也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相對而言,古代書法理論的出現比書法藝術的形成要晚一些。據目前所能見到的資料,古代書論著作最早出現於漢代。西漢大學者、文學家揚雄在他的《法言·問神》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書,心畫也。」這里的「書」雖不是專指書法,但它最早論述了有關中國書法理論的根本命題——書法同書法家思想感情之間的關系和書法藝術表情達性的特質等問題,對後世的書法創作和書法理論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中國書論史的源頭。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的發展、興盛與繁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隨著書法藝術的成熟和興盛,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著作便應運而生。最早論述書法的一篇文章是東漢書法家崔瑗的《草書勢》。崔氏在文中認為,草書的出現正是由繁到簡的社會需要的反映,並描述、贊揚了書法的形態美和動態美。對書法的藝術審美功能和價值作了充分肯定。繼此之後又出現了幾篇重要的書論著作,如趙壹的〈〈非草書》、蔡邕的《篆勢》、《筆賦》、《筆論》、《九勢》等。尤其是大書家蔡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書法藝術非常興盛,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書法藝術的發展也帶動了書法理論的研究。西晉時,出現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物象、動態來描繪、比喻各種書體形態美的理論著作,如成公綏的《隸書體》、衛恆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狀》、劉劭的《飛白勢》、楊泉的《草書賦》等,表現出一種「尚象」的審美趨向。東晉時,書家已不滿足於對書法外在形態的描述,而開始探求用筆、結體和章法技巧的規律,並注意研究人的主觀意志與書法的關系。如世傳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書論》、《筆勢論》、《用筆賦》、《記白雲先生書訣》等,都是這方面的重要書論。至南北朝時,受時風的影響,開始重視對各個書家的評論。這方面有影響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虞和的《論書表》、瘐肩吾的《書品》等。尤其是王僧虜的《書賦》、《論書》、《筆意贊》等書論,著意探求書法創作的過程和特徵,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隋代雖立朝時間很短,但其書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啟唐楷諸家,為唐代楷書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其書論也重在探討楷書的筆法與結體,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頌》是這方面的代表。隨著唐代書法藝術的達到鼎盛,書法大家、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書法理論也興盛起來,大批成系統、有分量的書論著述陸續問世,對細部技法的探討和對書法創作規律的剖析逐漸代替了對書法藝術總體印象的闡述,涉及了書法藝術的各方面,體現了唐代「尚法」的風氣。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張懷域還的《書議》、《書信》、《書斷》、《文宇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竇泉的《述書賦》,徐浩的《論書隊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張彥遠編的《法書要錄》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作。尤其是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在中國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的變革期。由於各種原因,宋代的書法無法與唐代相比肩,卻能另闢蹊徑,一時帖學盛行。而且在書法理論上也有所革新和發展。宋人論書主張書法創作不應受法度的束縛,不必斤斤計較於點畫、布置等具體方法,而應重視作品中的風神意韻及書家的內在精神與氣質,自由地抒發其胸臆,力求創新。它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反映。朱長文的《續書斷》、蘇軾的《論書》、《東坡題跋》、黃庭堅的《論書》、米莆的《書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續書譜》等,都是這一時期書論的代表著作。《續書譜》尤為系統精到,為歷代書家所推祟,影響巨大。

元明兩代的書法藝術也沒有多大發展,帖學仍然盛行,尚未走出書法創作的低谷。在書論方面,由承繼晉唐之法,對宋人「尚意」書風進行否定,進而重視書法藝術的形態美,標舉魏晉風格。元代書論主要是講究法度,代表論著有鄭構撰、劉有定注的《衍極》和陳繹曾的《翰林要訣》。明代書論則強調崇尚古雅,倡導骨力與研美兼善。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豐坊的《書訣》、項穆的《書法雅言》等則是其代表論著。

清代是古代書法理論繼往開來的一個時期。從清中期開始便逐漸形成了帖學與碑學明顯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學逐漸由盛轉衰,碑學則日漸興盛。故書法理論前期重視對筆墨技巧的闡發,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書筏》和朱履貞的《書學捷要》。後期則主要是對碑學理論的探討,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包世臣的《藝舟雙揖》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揖》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並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輕南的風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對南北書風的特色分別作了概括,強調他們各有所長,則顯得比較公允、客觀。不僅如此,《書概》還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書體演變的歷史和書法藝術的技巧、風格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而精要的理論總結。這些論著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對清代碑學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促進了清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並對近現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發展的大致輪廓如前所述,我們不難從中發現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首先,重視對審美風尚的總結與引導。一般說來,一個社會必然有一個社會的風尚,這種社會風尚也必然要影響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而社會文化各方面對這一風尚的歡迎或抵制,又必然會直接影響到這一社會風尚的興盛與消亡。同樣,各個時代對書法藝術的審美風尚也不一樣。如何引導這種審美風尚,使之成為這一時代審美的主導風尚,就成為各個時代書論家們所關注和探討的問題。如漢魏時書論中的「尚象」、晉時書論中的「尚韻」、唐時書論中的「尚法」、宋時書論中的「尚意」等等,無一不是對各個時代書法藝術實踐中審美風尚的總結,而通過總結反過來又指導書法創作的實踐,促進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

其次,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全面而系統。只要我們粗略翻閱一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著作,你就會看到:我國古代對書法藝術的研究和總結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面,而且自成體系。如果將它與中國古代畫論相比較,就更能顯示出這一特點。比如對書法發展史的研究,自從南朝宋羊欣的《采古來能書人名》開其端,以後各個朝代幾乎都有這樣的一批著作。它們論列了從上古至清末書法發展的歷史,保存了中國書法發展歷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對書體演變歷史的研究,論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書、行書、章草、今草等書體的產生、發展、變化以及概念、特點等各個方面,系統而全面。再如對書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極為深人、全面,大凡用筆、用鋒、執筆、結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詳細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視書品與人品的關系。早在西漢時揚雄就提出了「書為心畫」的著名觀點,認為書法藝術作品是書家思想意識、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這一觀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北宋書論家朱長文在其《續書斷》中就認為,一個人書法藝術的高下與他的品格修養有很大關系,並舉例說:「魯公可謂忠烈之臣也,……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雲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這實際上就是說顏氏端莊雄健的風格來自於他的高風亮節。近代書論大家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更明確地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認為通過書法不僅可以看出書家的「學」、「才」、「志」,而且可以想見書家其人。人品好書品必定好。

另外,善於藉助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表達評賞者的感受,以充分顯示欣賞過程中多種心理活動交織的情狀。早在東漢蔡邕的《筆論》中,就運用豐富、美好的比喻,來強調書法創作的體勢應融人大自然各種生動的形態。自此,歷代書論家留繼承了這一傳統。如孫過庭《書譜》中寫道:「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在這里,作者就運用了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比喻——實際上是博喻,來比擬鍾繇、張芝和二王書法的神妙景象,從而使人獲得一種感性的認識,便於領會。此類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總之,中國古代書法理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繼承。

閱讀全文

與古老藝術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6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1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