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傳統藝術和新娛樂哪個好

傳統藝術和新娛樂哪個好

發布時間:2022-05-17 14:28:01

⑴ 在本質上,現代藝術和傳統藝術有什麼區別,你喜歡現代藝術嗎

現代藝術張揚,個性,抽象,創新,是打破常規來表現藝術的;

傳統藝術的主要目標是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和共性理想美的顯性相結合的。

我喜歡現代藝術,因為它代表著這個社會的時尚元素,和發展潮流。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也是人類追求美的表現。

⑵ 現代傳媒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大眾傳播與傳統文化消解
在悲觀論者眼中看來,大眾傳播媒介的迅速膨脹將會覆滅傳統文化。在時代轉折的關捩點,新生的文化將以不可阻擋的攻勢搶佔下傳統文化所居的主要地位,然後蠶食傳統文化的領地,最終取而代之;經濟強國的文化也會成為世界的主流文化,淹沒其他弱勢民族的區域性文化,形成世界文化的趨同現象,文化喪失了個性與特點。克羅埃西亞的文化部長波諾.比什庫皮奇就諷刺地說過:「文化,像生物一樣,正在瀕臨滅亡。」〔24〕

樂觀者們則認為,雖然「文化消解」現象存在,但文化自身所具有的歷史延續性特點,使它能夠對大眾傳播的沖擊產生抵抗與自我重築的作用。在新文化的建構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精華會得到存續,並且在新舊之間總能找到共存的平衡點;同樣的現象也會出現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中,因為媒介技術架構起的世界文化圖景和面貌,僅僅是一種歐洲強勢文化的虛擬放大,盡管它有著很強的文化帝國主義的性質,但與其並存的世界性多元文化卻仍舊在這一框架中生成。當然,這必將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

綜上所述,悲觀論者們看到了現代傳統文化的生存困境,向人們敲響了警鍾,具有積極的警示意義,呼籲我們採取必要的行動來保護傳統文化,但他們忽略了文化的自生功能,陷入了片面的泥沼;樂觀論者們發現並重視文化的自生作用,卻缺乏必要的促進與維護文化自生與延續的措施,有「放任」,「被動」的嫌疑。這兩種觀點對我們的啟示是,要理智對待傳統文化的發展。首先,我們應承認重視「文化消解」的現狀。因為,文化作為精神的存在方式,是社會的上層建築,它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如果說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已成事實,我們無法改變,那麼,我們應該肯定這一點:一定的文化總是與一定的社會相適應的。當然,這不能成為我們對文化的發展喪失信心的理由,事實上,對傳統文化的構成成分,我們更應進行合理分析,對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進行保護與弘揚,並不失時機地促進文化的發展。

我們不能抹滅後工業社會的現實,但對傳統優秀文化的保護與弘揚,我們還應做出更積極的回應。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大眾傳播的正負功能,既看到它營造虛擬環境,麻醉人們精神的不利一面,又看到它整合社會,傳遞文化等有利的一面,從而採取相應措施,抑制與減少大眾傳播的負面功能,引導、發揮它的正功能。例如,進行新聞立法,規范信息的傳播,對媒介傳播不良信息進行了清除與嚴厲的責罰;另一方面培養媒介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感與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充當好「把關人」的關鍵角色,自覺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多既符合大眾需求又能提升人的情操思想的精品節目,走好群眾路線而不是低俗路線。其次,我們要關注影響大眾傳播效果的一個關鍵環節――受眾。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性接觸、理解與記憶的程度是傳播效果大小的一個重要衡量標准。從這一點出發,保護傳統文化,也要從提高受眾審美趣味與素質水平出發,力求通過社會、學校等機構教育受眾,使受眾能自己為自己把好「信息關」,主動避開不良信息,選擇、接觸與記憶更多符合自己需求的「好信息」。我們要認識到,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在不同的條件下會發揮不同的功效。它既能成就文化,也能消解文化。目前,在大眾傳播造就的環境中保護傳統文化,我們依然任重而道遠。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9621

現代傳媒激活傳統文化 「非常有戲」引發非常思考
美聲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扮成京劇老旦唱起了《釣金龜》、《打龍袍》、《遇皇後》,徐帆咿咿呀呀學起了昆劇《游園驚夢》中的杜麗娘,劉曉慶邊舞邊唱演起了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耿蓮鳳英姿颯爽演出了豫劇《花木蘭》、京劇《霸王別姬》,還有張信哲、黃豆豆、蕭薔、王剛、汪明荃,也都粉墨登場,演唱與他們完全不搭界的戲曲,親身感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道道奇觀不光吸引了這些明星的「粉絲」們,也吸引了追逐時尚的大批年輕人。這就是自今年年初至四月下旬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旗下東方衛視和新娛樂推出的一檔叫做《非常有戲》的節目所達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

在《非常有戲》播出之時,先後有劉曉慶、王剛、李光羲、黃豆豆、汪明荃、羅家英、張信哲、徐帆等兩岸三地共60多位影視明星以參賽選手或表演嘉賓的身份登場,尚長榮、袁雪芬、梅葆玖、艾世菊、傅全香、楊華生、王盤聲等100多位戲曲名家參與節目當場獻藝。《非常有戲》創造了幾乎在一夜間一掃傳統戲曲曲高和寡的尷尬現狀的奇跡,一舉超越強檔電視劇和其他電視節目的收視,達到2.5%的高收視率,成為東方衛視收視冠軍,也是東方衛視和戲劇頻道黃金時段節目平均收視的5倍。更為可喜的是,分析顯示,《非常有戲》的收視人群打破了戲劇頻道的收視主力通常為65歲以上、小學以下觀眾的常態,吸引了各年齡層和學歷層的觀眾,其中15-34歲、45歲以上,大專及以上的人群收視較高。另外,四百萬人次在網上留言投票,形成了上海乃至華東地區「一時人人說戲」的壯觀景象。

思考一:電視媒體可以擠壓傳統,也可以托舉傳統

戲曲被電視等新銳媒體和娛樂形式擠到了邊緣地位,如今,有責任感的電視人又想出了利用電視和時尚元素托舉傳統戲曲的奇招。要使耳濡目染著流行音樂、影視大片、動漫遊戲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人對中國戲曲產生興趣,這可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於是,他們在分析了當代青年心理之後,決定把青年人痴迷的偶像請進演播廳,讓他們以戲曲演唱參賽選手的身份參加《非常有戲》的明星選秀活動。當看到這些影視明星、體育明星、時裝模特、當紅主持人一個個勾上臉,戴上冠、紮上靠,一絲不苟學戲、認認真真演戲,而且像初登舞台者一樣接受戲曲評委的詢問和點評時,他們的「粉絲」和廣大觀眾也頓時對傳統戲曲親近了許多,尊敬了許多。比如初賽第一場中,「我型我秀」人氣選手高婭媛的滬劇演唱雖然不是很好,但她龐大的後援團「一呼百應」的氣勢,卻讓「久經沙潮的尚長榮、魏明倫、羅家英等評委咋舌,魏明倫當場表示,希望通過這些「80後」偶像,吸引更多的人唱戲、愛戲。

很久以來,戲曲界文化界一直在尋找一條路徑以培養更多戲曲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如今,《非常有戲》達到了這個目的。幾乎所有參賽明星在「初嘗甜頭」後,都欲罷不能,紛紛表示,中華傳統戲曲藝術實在是博大精深,即使只經過短時間的學習,便足以對他們自己的演藝事業大有裨益。更可喜的是,在他們對中國戲曲產生濃厚興趣的背後,帶動了青年人開始感受到了傳統戲曲的魅力。主辦方收到了許多青少年觀眾的來信來電,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沒想到傳統戲曲竟然如此「有戲」,將來一定要去找點傳統戲曲來聽聽。在《非常有戲》錄制現場,經常可以看到無數狂熱的青少年跟著他們的偶像隨意哼唱。很可能,他們還不知道台上演出的是什麼劇種,更不清楚是什麼行當和流派,但至少他們真誠地和戲曲發生了第一次接觸,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的慾望。

劇作家魏明倫說,《非常有戲》是電視對戲曲的一次「扶貧」行動;戲曲理論家龔和德說,這是「在時尚與傳統嚴重分離的今天,時尚明星和傳統戲曲的一次空前盛大的親密接觸」;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說,「這個節目起到了借雞生蛋的作用」;劇協主席尚長榮說,「這顯示了我們的業余大軍對民族戲曲的追求和熱愛」;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說,「《非常有戲》的措施是一種超常的搶救措施,是大喝一聲的感召」。

結論:上海電視人的文化使命感,使他們覺得作為強勢媒體的電視,應該對弱勢的傳統文化多負一些責任。電視可以使傳統藝術邊緣化,也可以利用它對時尚的影響力,使傳統藝術時尚化、大眾化。

思考二:時尚應該學習傳統,傳統也可以學習時尚

當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越來越深入,當我們的文化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時尚與傳統的分裂便愈加勢不兩立。但是《非常有戲》卻改變了許多人的觀念。

首先,《非常有戲》使所有時尚明星連同他們的「粉絲」們一齊向中國的傳統戲曲表示了崇高敬意。東方衛視和新娛樂在實施這個創意的從始至終,所有參與製作人員都是懷著對傳統文化赤誠的崇敬之心。他們打出「向大師致敬」的旗號作為開幕盛典的主題;他們不辭煩勞地從世界各地找來最大牌的明星,從各個戲曲劇種請來最有造詣的藝術家。他們千方百計地把各種時尚元素與傳統文化巧妙結合,他們嚴肅認真地與時尚明星共同切磋排練,打消了戲曲藝術家「拿戲曲搞笑」的顧慮,他們使時尚明星與戲曲名家都被對方的熱情所感染,所打動。他們不是在做一檔節目,他們是在做一項事業。

通過這個真誠的互動,時尚明星們一次次在表演結束時由衷地表示了對中國戲曲的贊美。作為評委,龔和德先生為明星們的表述總結了三點:戲曲從扮相到身段到音樂都很美,能親身感受這種美十分自豪;掌握戲曲的美並非一日之功,這次體驗使他們對戲曲藝術家的技藝以及他們堅守民族藝術的精神表示敬佩;學習傳統戲曲又打開了一座藝術之門,有朝一日可能以戲曲元素豐富時尚藝術。

同時人們也再一次感悟到,傳統藝術歷經各個時代而與時俱進、流傳積淀至今,也曾經積極從其他藝術中汲取過營養。專家們說,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早年曾研習過周璇歌曲的旋律和唱法,越劇正是在上海汲取了大都市中的時尚才得以改革發展;京劇旦角演員化妝著黑眼圈、紅嘴唇,也是在上海先搞起來然後由梅蘭芳規范化了;梅蘭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吸收時尚創造出新式服裝,從裁剪、用料、色彩,都使用了時尚元素,既是古典美,也是時尚美。這些都說明傳統與時尚並非那麼勢不兩立,完全可以相互吸收、並存共榮。

理論家龔和德甚至認為,在鼓勵時尚明星演唱戲曲的同時,也不妨嘗試讓戲曲明星來演唱、演奏時尚藝術,實現雙向交流。他說,如果戲曲更加恰當、更有深度地融化、內化時尚因素,我們的戲曲將會有新的面貌。

結論:過去我們總是持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或者時尚或者傳統,二者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在建設和諧文化的今天,拿任何一方來壓另一方都是不可取的。保持個性,合而不同,相互發展,才是最為明智的態度。

思考三:戲曲本來就是大眾藝術,理應回到大眾中去

《非常有戲》的成功,使得專業戲曲工作者討論和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使「小眾藝術」變成「大眾藝術」。「金碑銀碑不如群眾的口碑」,此話一點不假。戲曲專家對於這檔節目最感興奮最感滿足的一點,就是廣大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熱情參與。

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談到戲曲演員在藝術之都法國受到的歡迎和在國內受到的冷淡,她說:「當發現13億人口的大國中,35歲以下的第三代或者

第四代都遠離傳統藝術時,我們這些一輩子從事傳統藝術的人非常傷心非常無奈。」她認為《非常有戲》將傳統與時尚對接、文化與娛樂聯手,觀眾關注的狂潮和良好口碑都說明這個欄目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劇協主席尚長榮說:「與其說是來當評委的,不如說是來學習的。當看到眾多青年對民族戲曲的強烈熱愛時,我感到這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一次盛舉,心裡暖暖的。」由此他更堅定了「古典不等於守舊」的論斷。

戲曲曾經是通俗藝術、大眾藝術,如今成為高雅藝術、小眾藝術,這其中雖有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素,但絕不能成為我們無所作為的借口。以使命感著稱的戲曲劇作家羅懷臻深有體會:「為什麼我們戲曲人這么感恩這個節目,因為我們經受了太多的艱難。這些明星,他們放下身段,這么謙和,這么謙遜,這么謙虛,這么吃苦,來學戲曲的一招一式,扮上以後又那麼陶醉,那麼自戀。我們不能再有小眾意識了,要重新找回大戲曲的概念,要把戲曲返還給這個時代,返還給年輕人。」

「戲劇鬼才」魏明倫一貫以苛刻著稱,但這次不僅到《非常有戲》擔任了六次評委,而且對東方衛視這個創意贊賞有加。他說:「《非常有戲》利用了我們當前最時尚的選秀這么一種形式,可是它的內涵卻是一個罕見的義舉。本來戲曲是大眾娛樂,而現在的大眾娛樂只剩下電視和電腦了。我們要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改變受眾接受傳統文化的抗體。《非常有戲》的經驗值得普及。」

青年舞蹈家黃豆豆此次參賽,圓了一個從小的夢想,就是演猴戲。他每一次出場前的練習,都像對待上台演出舞蹈一樣認真,妻子說他已經達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他說,平時看到同齡的年輕人過於追求美國大片、韓流日流、上網泡吧,而現在,他們也會唱個戲曲段子了。

表演藝術家、好萊塢評委盧燕女士先後參加了《非常有戲》的開幕式演出和初賽評委工作。她認為戲曲並非生來曲高和寡,也曾經如同今日的流行音樂一樣,上至王公將相、下至販夫走卒都為之沉醉。她說自己的表演藝術,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戲曲的根基,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珍惜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她希望這類節目能夠長久地、多樣地辦下去,形成一股風潮,引起青年觀眾的自覺。

結論:一種僅僅面向內行的文化,必然是小眾的;只有當它敞開心扉面對大眾,包括那些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新受眾時,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命活力。

可以說,《非常有戲》,這一節目終於用時尚和娛樂托舉起了傳統戲曲,讓傳統戲曲走進了青年觀眾中。可喜的是,《非常有戲》這檔節目雖然暫告結束,但是這一戲曲文化品牌的市場運作才剛剛開始。

《非常有戲·明星百姓同唱一台戲》活動將作為一個常設項目走進社區、學校、企業和部隊,還將進行全國巡演;與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分院合作推出《非常有戲學堂》,將從喜愛戲曲藝術的業余愛好者中進行招生、教學,學堂將由各劇種各流派大師和優秀弟子組成師資力量,定期邀請戲曲名家進行講座和指導,經過強化培訓,組織學員參加演出,優秀學員將參與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有關節目的錄制;《非常有戲》社區網路大賽將在上海各社區利用互聯網進行戲迷跨地域比賽,吸引廣大居民積極參加戲曲活動。

《非常有戲》從創意之初,就承載著電視人的使命,彰顯著海派文化引領時尚氣質。上海電視人通過「非常有戲」的成功努力證明:我們完全可以用全新方式弘揚傳統戲曲,讓傳統戲曲回歸大眾土壤,藉此實現中華戲曲文化的復興。
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86359

http://www..com/s?ie=gb2312&bs=%B6%A1%C3%AE+%D0%C1%BA%A5+%BC%D7%D0%E7+%D0%C1%C4%A9&sr=&z=&cl=3&f=8&wd=%CF%D6%B4%FA%B4%AB%C3%BD%B6%D4%B4%AB%CD%B3%CE%C4%BB%AF%B5%C4%D3%B0%CF%EC%BA%CD%D7%F7%D3%C3&ct=0

⑶ 未來三年內,什麼專業比較吃香,好就業

1.建築類專業就業前景依然樂觀
雖然近期房地產業面臨系列壓力,但在人才市場上,與房地產相關的專業,包括建築、設計、策劃、銷售等人才需求仍然較旺。
隨著國家和各地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建築類和房地產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依然樂觀。
尤其是近兩年來,路橋建設等相關專業開始升溫,這使路橋規劃人員變得暢銷起來。用人單位表示,這主要與製造業升級換代及目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有關。製造業升級換代急需補充新鮮血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則急需專業人才。
2.醫學類專業特殊領域潛力無限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將會有更多的私立醫院,這是醫學類專業的學生更為搶手。而且,由於人們工作、生活的壓力不斷增大,患病率也在增加,現有的醫療系統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這就形成了醫療行業的賣方市場。
所以,醫學類專業人才將會越來越吃香。據有關部門分析,將來從事老人醫學的人才將走俏,保健醫師、家庭護士也將成為熱門人才。另外,專門為個人服務的護理人員的需求量也將增大。
3.藝術類專業需求層次不斷提升
傳統的美術、音樂、表演等專業已經漸漸顯露出就業面狹窄等問題。
傳統藝術正與計算機技術、工業、建築、管理等學科不斷交叉,衍生出許多新的專業,這些專業也相應地成了近年來的熱門。目前,廣告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公關策劃、動漫製作、游戲策劃、游戲設計等專業人才緊缺。
藝術專業正朝多學科綜合的方向發展,實用藝術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不懂物理和建築,就無法搞建築、裝潢設計;不懂計算機就做不出數字化影音作品。文化課嚴重缺失的「跛腳」畢業生就業壓力必然不小。
4.純文、理專業掌握技能助就業
文科類畢業生(如文、史、哲專業)就業困難,由於社會對這類人才的需求有限,而且此類學科專業技能不強、替代性比較大,所以這些專業的學生就業受到限制。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著重基礎研究的純理科專業畢業生身上。
因此,文科類專業的學生不能只是簡單掌握文案寫作技能,還應掌握其他一些技術,如計算機知識、經濟學知識、外語等,方能勝任未來相對要求較高的工作崗位。在擇業過程中,
除了關注傳統的求職項目,如企業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崗位之外,也應注意到媒體、出版、廣告、市場營銷等工作崗位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大,文科生比較占優勢。
而對做基礎學科研究的純理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平時善於積累,在熱門行業也有後天優勢:基本功扎實,入手快。這些專業的畢業生也可向相關熱門轉向,比如轉向IT、金融、教育等行業。

⑷ 新媒體藝術和藝術美體,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你好,我學過美術,現在的專業是環境藝術設計。

你說的三個專業文科生都可以,它對人文素養都有要求的。

應該如何定義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目前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的代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企圖發掘創造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於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於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於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大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再者,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其實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或者說網路媒體,也叫第四媒體。(人們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把新聞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和基於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g(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將網路媒體稱為「第四媒體」,是為了強調它同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一樣,是能夠及時、廣泛傳遞新聞信息的第四大新聞媒介。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就是指互聯網,不過,互聯網並非僅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它還具有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勢。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於互聯網這個傳輸平台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路。「第四媒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二是由於網路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如新浪網。

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在近乎朦朧的狀態下起步。
新媒體藝術,不但中國的大眾感到陌生,就是中國的藝術家們也並沒有完全理解和認同。但是,和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一樣,新媒體藝術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進你的世界,不論你喜歡不喜歡,它總是按著自己的規律破門而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名為《現象與影像》的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這個展覽包括十幾件錄像裝置和幾個錄像帶作品,集中了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的開拓者。該展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各地傳媒以極大幅面加以報道,更有《文藝報》把這一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該展被許多批評家定位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里程碑。

到了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碟和網路藝術的大家族。與之配套的各種培訓、服務和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培訓中心如歐洲的EDA,研究機構如法國的皮埃爾·夏爾費國際影視創作中心,英國的LUX CENTER,德國的ZKM等。此外還有許多半贏利的製作中心,以低於商業價格的水平向藝術家開放。對新媒體藝術的資助,大量來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錄像節由蘋果電腦資助,漢堡錄像節由西門子資助,卡賽爾文獻展的技術部分由IBM和SONY贊助。對新媒體藝術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體的藝術魅力與技術潛能,在新媒體藝術與新技術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關系。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而在未來新媒體藝術將逐漸融入媒體技術當中;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化成媒體技術專家,或者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新媒體藝術將更加商業化;新媒體藝術將為媒體技術的存在而存在,為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論新媒體藝術今後的走向會怎樣,它必然會隨著IT產業和INTERNET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下去。我們不必急於給新媒體藝術下什麼樣的結論。
新技術還將迅猛的發展下去,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和參與,也會越來越深入,藝術與科學共同作用於我們的生活,或者說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一種無法迴避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把藝術與科學等同起來,認為新技術將使藝術變成科學,或者科學成為藝術。技術追求統一性、標准化、定型化,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藝術追求個性化、獨創性、求異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人類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把一種新技術作為創造藝術的手段,我們卻不能把一種新藝術當成技術發明的方法。

就業方向
這個就比較多了,因為新媒體是跨媒體,把視頻、程序、平面、音樂、網路等多種媒體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個人建議選擇一個主攻方向,其餘為輔,因為這每一塊都夠你鑽研的了。而且一個項目並不是你一個人來做。

多媒體藝術

多媒體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藝術形式,主要包括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相結合完成的藝術作品,它既是純藝術的一種,也是電影、電視、廣告和音樂畫面的常用手段之一。以數碼技術為基點,兼容攝影、錄像、視頻、聲音、裝置、互動等綜合手段進行創作的「多 媒體藝術」,近年來在世界各個領域迅速成長,並受到社會特別是藝術界的關注,同時也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相對於傳統藝術而言,多媒體藝術利用了電影、電視、攝影、網路等技術,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場,當代科技的進步積極推動了多媒體藝術的發展,具有其當代性和時效性。它是一個「能夠使人產生許多聯想的藝術形式,它建立了一個人性化地親密接近藝術和技術的環境和態度,意味著我們可以把藝術家看做是網路的調解人和探索者。

多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徵體現在如下幾點:
其一,具有強有力的虛擬性。這種虛擬性表現為通過多謀體藝術構建非真實的幻象,對當下問題予以非真實的假想、虛構;
其二,具有深刻的觀念性;
其三,具有廣泛的公共性。多媒體藝術利用電視、錄像、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積極地投入到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之中,走出了個人的私密性與狹隘感,對公共文化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其四,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流行性。多媒體藝術往往善於抓住時髦的話題與文化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快捷地進行報道與傳播,它的藝術符號極易與流行文化接軌,從而成為一種帶有先鋒性與前衛感的藝術樣式。

多媒體藝術的生效與成功勢必在一個系統的文化結構與網路中顯現。所以建立了一個生態系統顯得尤為急迫。
首先,官方的認可與接納十分重要;
其次,它又依賴於金錢資本,策劃人、贊助商、藝術公司及畫廊也對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如何使多媒體藝術和大眾文化有機地共振,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也就是說,它應該處理好精英意識與通俗文化的關系,不走極端,達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狀態。當今審美的泛化與流行不僅僅波及日常生活的淺表層面,它同樣滲化到更深的文化結構之中。

美學不再僅僅屬於象牙塔,它的對象也不再僅僅是一種「美的精神」,抑或娛樂的後現代繆斯,而且它還是時現實的一種新認知。這種認知在本原土發端於一種泛化、開放的審美意識,這里的「審美」所指並不僅限於是美與真,它更多地指向虛擬性和可變性,互動性就是虛擬性和可變性的一種表現。我們可以確定,虛擬性與可變性正是媒介文化的後現代特徵。審美在本質上要改變人的生存狀態,因而排斤內容、只要形式的審美態度實不可取。審美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要改變異化的社會現實與人性價值,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與審美水平,其倫理目的不證自明。美學必須超越藝術本體論命題,涵蓋日常生活與傳統文化,消解審美與反審美、藝術與反藝術的矛盾,形成一種生態美學系統。

就業方向
現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畢業生也逐漸多了,主要看你研究什麼方向了。
影視製作方向就去廣告公司啊,特效傳媒公司,電視台等等
網路多媒體方向還可以去IT公司,搞網路方面的視頻廣告網站等
游戲設計方向現在准備單列了,
去游戲公司等等。
就業方向是很多的,重點是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

藝術美體
關於藝術美體查了半天也沒什麼詳盡完整的資料。綜合分析了一下,應該是(或者在一個藝術的環境里)用藝術的方法,比如韻律、線條、色彩等表現在年輕健康的人體(多是女性)的身上,並通過一定的方法,比如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達到一種人體的藝術美感。。

這個和上面的新媒體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差別就大的多了。就業面也相對較窄,從事者也少一些。

信息設計

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技巧和實踐,通過信息設計可以提高人們應用信息的效能。雖然信息設計總是與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聯系在一起,但就信息設計本身也尤其歷史來源可循。

繼承自平面設計
信息設計初期作為平面設計的一個子集,經常被穿插在平面設計的課程當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倫敦的平面設計師特格拉姆第一次使用了「信息設計」這一術語。當時使用該術語的目的僅為區別於傳統的平面設計以及產品設計等平行設計專業。從那時起,信息設計就真正地從平面設計中脫離出來。信息設計的主旨是「進行有效能的信息傳遞」,與提倡「精美的藝術表現」的平面設計確立了不通的發展方向。 在60年代初70年代末,Typographic Research雜志(原Visible Language雜志)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信息設計的研究文章。雜志社的編輯Merald Wrolstad也組織了一系列名為Visible Language的學術會議,與會人員包括了:設計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界面工程師等。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信息設計」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領域。當時已有不少平面設計師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一術語,並自1979年《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雜志創刊後,就更確定了「信息設計」一詞在學術界的地位。 Easterby & Zwaga (1984)、 Duffy & Waller (1985)都對信息設計這一專業的確立有卓越貢獻,Schriver (1997)更是信息設計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到了八十年代,信息設計逐漸涉及到文本類信息內容和語言領域,此時就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戶測試,這在傳統平面設計中是極為罕見的。

繼承自數據統計
20世紀70年代,Edward Tufte 開設了一門稱為「統計圖形學」(statistical graphics)的課程,之後又與另一位信息設計領域的先驅人物John Tukey共同發展了這一課程。1982年 Edward Tufte 出版了第一本信息設計專業書籍《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來自於為該課程所准備的教材。當時整本書的出版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業內充滿了對這本中內容的肯定「傑出」「優美」「開創性」。他在書中提出了對非專業人士的關注以及信息設計對演說表達的重要性。 從此,那些專注於統計圖表和量化信息領域的人也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一詞彙。 由於信息設計常被那些專業人士在研究中使用,所以又得到一個外號「文檔設計」(document design),在美國尤其常見。 在技術交流領域,信息設計被定義為:針對特定的目標用戶,對一系列信息建構合理的邏輯結構,根據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類型,信息設計的具體應用非常多。 1.大規模信息,它意味著判斷內容的相似性,並根據不同的信息受眾和目標對信息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 2.中等規模信息,這意味著要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組織,確保「摘要」「概念」「例子」「參考信息」以及「概念定義」的完整性。以及在每組信息下都能有可供查閱的信息組織原則。 3.合適規模信息,它包括對主題進行有邏輯的開發,對重要信息的強調,清晰的書寫規范,明確的信息傳遞線索,分頁設計,字體選擇以及適當的留白。 類似的設計技能被應用到網站設計當中,由於在網站的設計實踐中融合了更多的約束條件和可實現的功能,所以這類信息設計人員又獲得了另一個稱號「信息架構師」(information architect)。 因此,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領域,信息設計往往也被當成是信息架構,即對信息的系統,資料庫和數據結構進行設計。從這個意義上看的話,計算機領域中和信息技術領域中的信息設計還包括建構數據模型和過程分析。

人和科技互動的專業很多。現代社會強調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現代設計就是要讓人充分享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成果。你所說的新媒體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就是典型的例證。其他的比如游戲製作、影視製作、三維動畫動漫等。

朋友你的分多問題也不少啊。頗費了一番功夫,希望你能滿意。
GOOD LUCK.

⑸ 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和影響

我國傳統藝術的遺產極其豐富並且輝煌。有著幾千年的積累,都是偉大的創造,是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國傳統藝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淳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和欣賞,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產品設計與傳統藝術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概括地說,傳統是文化的伴生物,是歷史對文化的認可。隨著壘球經濟的一體化,世界各國文化交匯,碰撞,融合,使當代文化產品呈現出異彩紛呈,多姿多彩的繁榮景象。傳統藝術與古人生活融洽,和諧,而這些,正是中國當代產品設計所缺乏的。對於當代產品設計,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技術手段的革新,無不對產品設計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各民族傳統藝術的審美觀對於本民族的設計發展也起著巨大的影響。
中國傳統藝術應該是一種建立在中國文化和東方生活方式基礎上的,並適應中國在壘球經濟發展趨勢方向的產品整體形象,挖掘中國文化中的精髓,並順應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時尚審美設計潮流,建立起適合創造和維護這種形象而進行設計的體制和環境。是塑造我國傳統藝術風格產品的關鍵。當然傳統藝術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應該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離不開文化的支撐,那種符號化和表面化的中國元素並不能完全表現出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也未必能帶給產品真正的「靈魂」。畢竟這些元素不應該僅僅體現在產品的外觀上,整個生產,製造,消費以及使用體驗的過程都應該感受得到中國文化的存在。「只有當人有了深刻的認識,設計才得以成立」。有的含義要深藏於產品之內,給受眾一個可以想像、體會的空間。
中國傳統藝術審美對於產品設計而言指的是思想、觀點、行為模式,價值和各種抽象事物。各民族傳統藝術一直是設計界矚目的話題,這源干文化與設計不可分割的聯系。設計是將精神體現到產品之中的過程,它將理念轉換成實體,並通過產品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載體。一切文化的物質方面,精神方面最終都會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得到體現。「實際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力。」所以說設計在為人們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實際上就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中國人有一種最簡單,最規則、最平衡的心理趨勢,所以我們的設計可用最單純的外觀來表現。這種設計一定是自然和毫無修飾的,在視覺上簡浩,在技術上追求細膩,在文化上含有豐富的底蘊。好的設計在外觀上要求針對不同消費群的產品要有其獨特的特點,在單個產品設計上要簡潔美觀,在系列產品設計中要在變化中求連續。然而「簡潔設計」的過程是復雜的,又是充滿智慧的設計過程。設計人員需要付出大量的腦力勞動,「不能屈服於任何誘惑,必須抵抗很多東西」,才能設計出簡潔、實用、時尚的產品。
好的設計一直強調產品的實用功能,要求設計人員從一個可靠的視角去設想人們和社會需要的東西,以一個消費者兼設計者的份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立場和環境後,尋找出更多新的功能性問題,創造出更實用、更有價值的產品,使產品更好地為人們服務。這就要求產品設計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用心體驗,尋找不足,提出疑問,解決問題,最終讓產品的充滿智慧和人性,讓消費者健康地使用產品,達到產品與人的和諧統一。
傳統藝術對產品設計的影響,事實上處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國畫為例,中國畫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國畫中確實蘊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觀、哲學觀,無論寫實,還是寫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這些作為藝術作品,好像有許多珍貴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館里一樣,廣大的民眾沒有很好接觸到這些藝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沒有把國畫藝術在商業方面很好的利用、這還是傳統文化和商業方面的結合問題,學國畫就是畫國畫這種思維不能作為我們現代學藝術人的思想了,我們更多的要考慮到怎麼使得他發揚光大。這些實際狀況令我們擔憂,因為國人在現代設計中有一部份已經完全拋棄了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淡化了傳統文化。
相反,日本人卻是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日本漫畫在我國漫畫發展萌芽時期的這個空隙發展起來了,而且迅速的佔領了我國的漫畫市場,使得我們的國產漫畫一下子被遺忘在角落裡,中國漫畫市場也基本被日本漫畫所佔領,漫畫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就很大了。由漫畫所帶來的中下游產業鏈所衍生出的相關產品,這些不僅是我們在藝術文化方面的損失,更是經濟的損失。日本原來的繪畫藝術相對中國是落後的,能在空白的基礎上發展到這種程度,他們的漫畫表現手法還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的,他們的漫畫手法可以應用到我們當代設計的很多方面,如建築設計手繪效果圖的表現,當然還有工業產品效果圖的表現,我們國畫的技法更是值得我們做設計的人來潛心研究,使之被應用到當代設計的表達中。有些作品又把傳統文化的東西與現代設計的新生事物結合起來,反觀我們的國畫藝術,其潛力是相當具有開發價值的。事實上,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的結合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機的結合會創造出更好的效果。
產品設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反映出不同人們的意識形態,物質生活水平和生產方式。針對目標市場的顧客需求,充分考慮受眾的審美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物質條件等因素,通過設計與傳統藝術審美觀的融合,創造出產品自己的文化品位。「呼籲文化自覺。希望大家能致力於我們中國社會和文化的科學反思,用實證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的精神來認識我們有悠久歷史的中國社會和文化」。從而以這種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產品設計方法來被設計師及普通消費者所接受,當然這也需要我們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雖然設計本身是不斷發展的,但是在新的技術與意識觀念沖擊下會不斷地更新發展,但其內涵和精神則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果。
當代產品設計,把中國傳統藝術審美觀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現代設計理念中去,同時,這種相融並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在對中國傳統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融合。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實現完美結合的方式,正如日本設計理論家大智浩,佐口七郎曾說過「繼承發展一切優秀的傳統,不是溶於古物之中,而在於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造者的理念,即為創造。體現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審美意蘊,簡潔明快,簡練易懂,寓於當代產品設計中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而不落俗套,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對於新的設計元素,我們要很好的把握。而傳統藝術在現代設計中被很好的應用,不得不說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們既能從傳統藝術中找到設計靈感,甚至衍生出新的設計元素,這樣就使得我們中國的傳統藝術在新的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更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好的傳承,也使得我們產品設計者的設計思維更加活躍。這些來自傳統藝術對當代設計的應用及影響,以及對人們設計思維的影響,作為一名設計師,如何的理解傳統藝術與當代設計,如何應用傳統藝術對當代設計的影響,這些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⑹ 同樣都是傳統藝術,為什麼相聲比戲劇更加受人歡迎呢

沒有沒落,只是不復往日的輝煌而已。必然趨勢,相聲相比於脫口秀也會日落西山。因為,人們會喜歡更多的信息表達。趨勢如此不能改變。

即是百姓觀眾喜歡,希望有觀賞,但是機會難以滿足,換句通俗話說,沒有演出,就把觀眾放在電視機前面欣賞,且只有局部好斷續,觀眾不是不盼望,只是沒有機會欣賞傳統的中國戲曲藝術,導致戲曲鎖在高閣,相信,有演出資本的投入,戲曲市場會有振興的可能。

⑺ 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不起喜歡傳統藝術的人

我感覺並不是看不起,只是中國本來就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有所忽視,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知欠缺。可能是因為中國近幾年的快速發展,還沒關注到注重傳動文化,更多的側重於gdp產值,從近幾年經常爆出中國傳統文化被日本韓國發揚光大申遺,就可以看出。傳統藝術的欣賞和傳播需要大量的思考,需要相當的內涵和修養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中國藝術面前的這一代年輕人,因為時代和教育的關系,對傳統藝術接觸的較少,認識不到傳統藝術的魅力。他們是完全生長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生態下的孩子。他們已經習慣的手機上的內容消費模式、互聯網上信息輸入模式,和老一輩的人完全不一樣。過於商業化、娛樂化的文化才是他們追求的。

⑻ 傳統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異同

塗鴉(Graffita)的義大利文之意是(亂寫),而塗鴉(Graffiti)(其復數形式)則是指在牆壁上亂塗亂寫出的圖像或畫。基本上,Graffiti是一種近於書寫的行為,文字占的比重很大,形象的符號或標志、圖形也是常見的內容,但多半的形象是以類似書寫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圖,不刻意地去描制描繪。但是後來的塗鴉藝術中圖畫,符號,標志卻反過來壓倒文字在塗鴉藝術中成為了主導。圖畫相對與文字更能體現出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和其作品的主導思想。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⑼ 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本質區別

傳統是現代的主先
現代是傳統的演變
不管是造型上的 還是精神上的
現代都比傳統的 越來越簡單化了`
是離不開政治的變革和 社會的發展的 傳統藝術,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創作觀念和表現語言體系。它否定了傳統藝術原則,不認為藝術的主要目標是由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和共性理想美的顯現相結合,而是強調藝術主要是主觀創造的產物,是個性表現的產物。因此,它在畫面面貌上表現為強烈的個性形式和表現性。因此,在現代派藝術家的作品中,以客觀對象為原型的作品往往鮮明表現出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如簡化、變形、誇張、分解、組合等;而從主觀意趣出發的作品,則更多地具有抽象構成、幾何化處理等特點。現代主義的作品由於強調通過形式的創新性、「陌生化」來彰顯創作者的藝術個性,因而一般較少使用主題性、情節性題材去表現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而多是通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靜物、風景等來創造具有視覺特點的藝術形象。

⑽ 傳統藝術,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的區別

傳統藝術,現代主義是一個新的藝術創作觀念和表現語言體系。它否定了傳統藝術原則,不認為藝術的主要目標是由對客觀事物的模仿和共性理想美的顯現相結合,而是強調藝術主要是主觀創造的產物,是個性表現的產物。因此,它在畫面面貌上表現為強烈的個性形式和表現性。因此,在現代派藝術家的作品中,以客觀對象為原型的作品往往鮮明表現出了作者的藝術加工,如簡化、變形、誇張、分解、組合等;而從主觀意趣出發的作品,則更多地具有抽象構成、幾何化處理等特點

現代藝術,又稱現代派藝術,很難有一個准確的定義。大致來說,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的藝術,是指20世紀以來,區別於傳統的,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總稱。現代藝術的瓦解起源於古代地中海沿岸(埃及、希臘、西亞)的西方藝術到19世紀後期,出現了轉變的苗頭,這個苗頭進入20世紀後,成為西方藝術的主流,這就是西方的現代藝術。

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美術界最時髦的話題,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源於西方的學術名詞像後現代主義這樣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多義性和歧義性。披覽見諸報刊的眾多有關文章以及打著這個招牌的各類美術創作,我發現後現代主義幾乎被當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的雜貨鋪。在許多中國年輕藝術家那裡,後現代主義被演繹為潑皮無賴式的玩世不恭、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和崇高精神的消解。體現在畫面上往往是可口可樂商標和京劇戲裝人像的簡單拼湊。

閱讀全文

與傳統藝術和新娛樂哪個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