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當代藝術家如何吸取營養

當代藝術家如何吸取營養

發布時間:2022-05-18 12:01:42

❶ 作為當代書法人,我們能從日常書寫中的紅色經典汲取哪些營養

摘要 而我們所處的新時代,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就要求書法人必須具有使命意識和擔當精神,主動與時代同頻共振,在社會發展中貢獻應有的力量

❷ 作為設計師為什麼要從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

因為設計是一種工業藝術,而藝術永遠都要多元化才能最大化藝術。當設計遇到瓶頸的時候,可以通過換個角度,到其他藝術中汲取營養,那麼設計就能源遠流長。。發揚光大。。

❸ 作為藝術愛好者,當代畫家是如何從古代傳統藝術文化中擷取創作靈感的

畫家必須深入生活,隨時留心觀察自然景色、周圍環境、各階層人物、各民族風情、各種建築、社會現象、特別是人情世故、風俗習慣、歷史淵源等。將這些觀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儲存在腦海中,形成許多藝術顯現,成為日後創作的積淀。伴隨著創作思路,逐漸從已有的積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關信息,並將其范圍逐漸縮小,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出一個偶然的奇想時,點燃了整個思路而突然貫通,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當時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時沒悟出合適的表現形式。在冥思苦想進行創作的構思時,這些潛藏在腦海深處的東西,在翻閱速寫的偶然啟示下,會突然爆發出來。如果創作時沒有真實甘受,就應該放下畫筆去感受生活,等充實後再回到畫架前。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也是靈感的源泉,一切靈感都是生活經驗的產物。所以說生活的積累是產生靈感的基礎源泉。

俄國大畫家列賓寫到:「靈感是對艱苦勞動的獎賞」。柴可夫斯基也說過:「靈感是這樣的一個客人,他不愛拜訪懶惰者」。所以沒有勤奮就難以產生創作靈感。

畫家的作品所表現的是自己獨特的思路、見識、表達和感受,是具有個性的產物。因此,不能止於摹仿名家、名作。要從大家的作品中吸取營養,經過消化吸收,依自身的人生觀和藝術感觸來進行創作,獨立思考才能觸發靈感

深藏的苦難歲月刻記躍然畫上,是源於畫家對生活的深切感受和想像的迸發,突出其個性;是源於心靈的再創作;是思想、理念、觀察和情感結合後的升華;是超越自然物表層向提煉出來的更高層次的情感傾訴。

❹ 藝術對社會生活的重大意義

藝術來源於生活,也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學科,並強調指出藝術與教育一詞根本含義的密不可分性。缺乏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決不能稱為真正的教育,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進而系統地闡釋了藝術教育的極端重要的價值。

藝術依然可以穿破全球化生產流水線的意識束縛,從而繼續印證和發揚文化的多樣性。在思考和知識層面的需求上藝術也依然體現著功能性:已知的各種科學方法論必須建立在邏輯線索上,而藝術則用無以言表的感知方式使得體驗現實世界和現實世界之上的風景。



當代藝術日常生活特徵

當代藝術家的實踐往往介於形而上的哲學思考和具備日常生活特徵的視覺因素之間,同時經過現代主義時期創作者的實踐,藝術已經具備了廣泛性跨文化的效能。無論是評論家還是公眾,當凝視或討論藝術作品,意識到創作者所穿越的文化邊界時,個體知識結構被撫摸的快感油然而生。

一邊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換算公式其中也計算到了不同人群的快感觸發點,一邊日復一日重蹈著現代藝術早已完成的實踐。這種做法在當下特別是公眾社會范圍內因為有著「藝術」的庇護傘而不斷調整著自身的正確。

❺ 如何從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汲取營養為現代設計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設計藝術對現代社會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尤其進入二十一世紀,設計藝術的發展進入到了空前繁榮的時期。信息時代的到來使設計藝術的交流如河同水密,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我們目不暇接。盡管設計師對於設計元素的運用百卉含英,豐富多彩,但是,受思維定式的潛在影響,設計師的思路總習慣於以當代的視覺元素作為設計創意的敲門磚,進而忽略了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藝術的啟示。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傳承文化,祖先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元素。每一個傳統元素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都鐫刻著深深的民族烙印,這些文化所構成的美的元素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博大而精深。有人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雖然,這種論調至今仍在不斷爭論之中,不可否認的是,世界各國對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視已經達到空前未有的狀態。在當今「文化快餐」「文化滲透」等文化無國界的大環境中,各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元素愈加顯示出彌足珍貴的價值。
在中國現代設計領域,由於國外各種新思潮的湧入和滲透,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動搖著我們固有的價值觀與審美觀,使我們喪失了自身的話語權,設計作品也越來越遠離民族個性。如何認識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共生關系,使其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如何將傳統的中國元素妙手天成地與現代設計藝術合理結合,既要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又體現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又能反映現代人的內在精神追求,是新一代設計師們所追求和面臨的重要課題。
1、 現代設計藝術的創意思維與設計元素
設計藝術中不能缺少創意,創意是一種心智的感悟歷程。「設計創意的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它貫穿於整個設計活動的始終。『創造』的意義在於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縛,以獨創性、新穎性的嶄新觀念或形式體現人類主動地改造客觀世界,開拓新的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動。」[①]
創意的過程是一連串設計元素的重組和創新思考。設計師在接到設計任務時首先想到的是設計的目標,進而考慮如何實現確定的目標,通過創意的醞釀、頓悟來實現設計的超越和升華。設計的創意過程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經常出現「山窮水盡」的現象,甚至到了「衣袋漸寬終不悔,為伊消的人憔悴」的境況。[②]我們經常在設計實踐中這樣總結,設計師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即設計師如何超越自己,如何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式。
在2007中國·武漢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上,中央美術學院的許平教授指出一個社會不健康的邏輯:「設計就是工業的,工業的就是西方的,西方的就是現代的,現代的就是科學的,科學的就是進步的」。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設計發展水平滯後,是因為西方設計傳播受阻」等等類似的論調和思維比比皆是。我們在國內的平面廣告設計中,經常出現全英文的廣告語和文案,一些設計師片面地認為設計作品加上中文就土氣,有的作品明知面對的都是中國觀眾,還是堆砌一些英文單詞或字母的組合,有的為了「嘩眾取寵」甚至湊上些漢語拼音,認為通過這樣,作品就能洋氣起來。其實,我們自己守著個金山還在到處找錢,很多時候國外設計師反而是從東方、從中國元素中尋找靈感。
剛剛在中央台黃金頻道播出的一個古裝戲電視連續劇,我特別注意到演員表的字幕中,在一個中國著名演員的名字後面加了一個括弧、括弧里特意註明「英國籍」,與以前許多該演員出演過的節目相比,這個小小的變動,在這個沒有一個「外賓」出演的劇中,顯得尤其扎眼。我們暫且不去分析該演員的是否因為某種原因真的加入了英國籍,這個「外賓」的的出現,也折射出一個社會現象——崇洋媚外。設計界更是如此,我們周圍經常有人炫耀自己的設計風格出自學習日本設計,把某某日本設計師奉為祖師爺,卻沒有從根本上認識日本設計師的文化底蘊還是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深刻影響。習慣於從西方的審美思想鏡子中照出自己模仿格調的一臉無奈正是當下設計創意思維的困惑。
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在《談工藝美術設計的幾個問題》中提到:「一切藝術創作或工藝設計,不能擺脫舊套的束縛,不能突破陳規,獨具風格,熟而不生,這是不符合藝術創作要求的。」[③]我們所處的是一個高度現代化、信息化的時代,新材料、新發明、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我們目不暇接,在這種局面下面,面對著一個如何認識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關系的問題,也是我們在現代藝術創意中如何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傳統元素的問題。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跳脫理智、邏輯、直線的思考,擺脫思維慣性,把中國傳統元素重新組合,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即舊元素,新組合、新創意、新突破。
2、 設計文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
尹定邦教授在他所著的《設計學概論》的序言中提到:「自古以來,人類智慧的基點不外兩個方面:一個是物質方面,靠造型設計去實施;另一個是非物質方面,靠思想、制度、輿論和禮儀去實現。如果還有第三個方面那就是兩方面的綜合。」[④] 通過以上的三個方面,物質是基礎,需要靠設計來具體實施,足以看出設計對整個世界文明及其發展的巨大影響。
最近幾年,從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到建築設計領域,中國傳統元素的應用越來越多,在設計文脈中究竟有哪些東西能代表中國傳統元素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元素就是符號,符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媒介,是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是浩如煙海。從文化層面上看,「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各種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藝術生產的范圍,即包括社會的人的能動性形式的全部豐富性。」[⑤]人類學家弗郎茲·博阿茲曾從文化結構的角度,把文化分為三類:
(1) 物質文化——食物的獲得、保存、加工,房屋,衣服,製造工藝的過程,物產,運輸法等。
(2) 社會關系——一般性經濟狀態,財產權,戰爭,和平時的部落關系,部落內的個人地位、部落、氏族、家族組織、通訊形態、性別和年齡上的個人關系。
(3) 藝術、宗教、倫理——裝飾、繪畫、雕刻、歌謠、故事、舞蹈,對照自然狀態、神聖存在狀態的態度及行動等。[⑥]
從以上文脈中理出設計文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可謂是只鱗片甲。傳統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羅很廣,我們只能如藝海拾貝似的羅列一小部分元素如:
中國畫、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敦煌壁畫、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
秦磚漢瓦、兵馬俑;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中國結、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鍾鼎文、漢代竹簡、甲骨文 、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
唐裝、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 、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
中國漆器、剪紙、風箏、筷子;
彩陶、紫砂壺、中國瓷器;
對聯、門神、年畫、 鞭炮、謎語、石獅、舞獅;
華表、牌坊、長城;
中秋月餅、餃子、粽子、糖葫蘆;
金元寶、玉石、如意、八卦等等……
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難以一一例舉。幾千年的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藝術寶庫,在我國這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師從中獲取的設計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它也許經常給你一種意想不到的設計感悟。
3、 設計文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藝術的啟示
我國當代藝術學家張道一先生曾提到:「張果老倒騎驢,騎在驢上向後看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里,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在比較中鑒別,在現象中歸綱,理出一條思路,驢兒馱著往前走,走向新的時代,不是固守於舊的迂腐不化,而是創造者新的去開拓未來。」[⑦]
作為千年流傳下來中國的傳統元素,我們如何使它們能夠很好的被繼承、被利用,成為對現代設計藝術有益的啟示。這些東西是在中華民族千百年的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在現代設計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它的位置,通過智慧的創意思維,使其衍變成為新的設計元素,為我們現代藝術設計服務。
即將在北京舉行的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為中國設計師迎來了千載難逢的設計機會,在普通民眾的潛意識里,為奧運會的系列設計一定是具有國際視野,與國際設計思潮接軌的設計風格。當一個個被國際奧組委認可的設計項目逐漸浮出水面時,我們驀然發現,為奧運會的系列設計作品裡骨子裡流淌的還是華夏民族的血。從陳少華與韓美林合作設計的北京申奧標識「太極拳」開始,北京奧運會的系列設計成了中國元素的試驗場。
北京申奧標志採用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的典型顏色,以生動的圖形表現了一個人打太極拳的動感姿態,又是一幅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圖案,即「同心結」或「中國結」,它以其簡潔的流動線條蘊涵著優美、和諧及動感,寓意著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合作和交流。(見圖1)正是該作品裡的中國元素深深地打動了奧組委的每一位官員,成為申奧成功的最大的視覺功臣。也引導了中國民眾對「中國結」空前熱愛的一個社會潮流。
接下來,在億萬民眾的期待中,誕生了北京2008奧運標識「舞動的北京」——中國印。該標志以獨特的、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篆刻印章的形式,結合中國傳統書法的神韻,把中國傳統元素和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2008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內涵,這個設計也使「中國印」從中國舞動著走向世界各地。

北京2008奧運獎牌的設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央美術學院的設計組經過了長時間的醞釀、探索、構思,最終確立了以中國玉配的形式,得到了奧運組委會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北京奧運會火炬創意也是中國文化符號成功地運用於現代設計的典型案例,這款火炬是由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集體設計的,靈感來自在我國歷史已經非常悠久的「祥雲」圖案,祥雲代表著「淵源共生,和諧共融」,它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符號之一。火炬的造型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隨著紙的出現人類文明才得以傳播。
「眾里尋它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⑧]沒有「千網路」的上下求索,不會有驀然的頓悟和理解。以上設計之所以能在設計中體現出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把中國元素巧妙地融進設計中去,關鍵是設計者的知識背景和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民族文化理解後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同時反映出中國元素帶給設計領域的文化靈感。
國際著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說過:「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設計文脈中中國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的啟示,不應該僅僅體現在設計作品的外表上,整個設計、生產、製造、消費以及使用體驗的過程都應該感受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這個過程需要的就是經驗的積累,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對主題透徹的理解和新穎獨特的思維角度。
對設計文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的借鑒和運用,並非生搬硬湊、搬用原形,而是以現代構成原理進行解構後的重新組合和搭配,傳統元素、事物的再認識,再理解可以帶來新的思維方式,進而提高現代設計者的設計思維和創意能力。我們深信,在中國深深的文化底蘊中成長起來的當代設計師們,只要在設計中握住了中國人的智慧與能力中的優勢基因,憑借著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設計一定會屹立於世界之顛。

❻ 要成為一名成熟的藝術家需要怎樣的修養麻煩告訴我

下面這些是帖來的 你看下 ,有點多
(1)藝術家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藝術家是專門從事藝術生產的創造者的總稱。藝術家應當具備藝術的天賦和藝術的才能,掌握專門的藝術技能和技巧,具有豐富的情感和藝術的修養,通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來滿足人們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審美需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既不同於其它形式的精神生產,更不同於人類的物質生產,具有自己獨具的規律和特徵。
第一,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由於藝術生產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使得在藝術家這一總稱下,又有許多各自不同的藝術分工。藝術家既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文學作家、雕塑家、畫家等,也包括以集體勞動方式進行創作的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的編劇、導演、演員、美工等等。在戲劇、電影、電視、舞劇、交響樂等這樣一些集體創作的藝術形式中,整個作品的藝術形象是由許多藝術家們組成的創作集體完成的。
第二,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精神生產,真正的藝術家絕不把藝術作為謀生或獲取名利的手段,而是看作自己畢生的事業和追求,並為之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生命。司馬遷遭受酷刑後發憤著書,寫出了將歷史的科學性和文學的優美性巧妙結合在一起的巨著《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被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曹雪芹晚年在「舉家食粥酒常賒」、「賣畫錢來付酒家」的貧困清苦的生活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才完成了《石頭記》 ( 即《紅樓夢》) 的創作,正如曹雪芹自己所講:「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社會責任感和對藝術執著的愛,在藝術創作活動中往往轉化成為強烈真摯的感情,成為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內在動力,從這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講,一切偉大的作品都是藝術家的嘔心瀝血之作。
第三,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的突出特點是把藝術家強烈的主觀因素滲透到藝術創作之中,並且「物化」為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因此,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佔有核心地位,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世界顯得尤其重要和突出。藝術家自身的感受、情感、思想、心境、願望、志趣等因素,對藝術創作活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正因為如此,藝術家必須具有超出常人的敏銳感受力,異於常人的豐富情感,強於常人的藝術想像力。藝術家應當具有特別敏銳的觀察、體驗與感覺生活的能力,並且將自己強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像力融匯入藝術作品中,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第四,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樣,都離不開創新。離開了創新,科學技術就不能發展;離開了創新,文學藝術就失去了生命。相比之下,精神生產比物質生產需要更多的創造性。尤其是藝術生產比起其它精神生產來,更需要藝術家將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個性「物化」在自己的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之中。從本質上來講,藝術獨特性是藝術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徵。藝術創作是人類一種高級的、特殊的、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藝術的生命就在於創造和創新。沒有創造,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這就意味著藝術家必須不斷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時代人,以及不斷地超越自己。
第五,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由於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它與物質生產也有某些相似之處,這就是通過勞動創造出「產品」來。對於藝術生產來講,就是要創造出藝術作品或藝術形象,這就要求藝術家應當具有藝術表現的技巧和藝術傳達的能力。
(2)藝術家與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藝術家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任何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於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和藝術創造的產物。藝術創作從主客體兩方面來看,都與社會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從創作客體來講,社會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和基礎,藝術創作不能離開客觀現實社會生活;從創作主體來講,藝術家總是屬於一定的時代、民族和階級,藝術創作歸根結底受著一定社會生活方式的制約,也與藝術家本人的生活實踐與生活經歷密不可分。顯然,從這兩個方面來講,藝術家在從事藝術創作時,都與社會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一方面,社會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基礎,因而,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就顯得十分重要,歷代藝術家們在這方面都有著許多深切的感受和體會。對於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和體驗,作為進行二度創作的表演藝術家們來說,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已故著名電影演員金山曾經把電影表演藝術歸納為三個原則,即:思想、生活與技巧。
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這種觀察與感受又分為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兩種情況。
所謂直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在生活中親身的所見、所聞、所感、所遇,這些親身經歷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料,往往激發起藝術家的創作慾望,激發起藝術家生動的想像和豐富的情感。
所謂間接體驗,是指藝術家從他人的言談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經驗,這些間接的生活體驗常常可以擴大藝術家的視野,拓展藝術家的生活積累,誘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一般來講,在藝術家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中,直接體驗是基本的,是藝術創作的基礎;間接體驗是必要的,是藝術創作的補充。
另一方面,藝術家本人作為創作主體,總是屬於一定的民族和時代,他與社會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不僅需要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的素材和靈感,而且要對社會生活作出判斷和評價,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明自己的傾向和態度,從主觀方面也折射和體現出社會生活的影響來。藝術作品並不是社會生活的簡單再現,藝術既是再現,又是表現。藝術世界中的人物形象和詩情畫意,都是藝術家人生閱歷和生活實踐經驗的結晶。
一方面,社會生活作為藝術創作客體,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的素材和靈感。另一方面,社會生活又對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創作風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在主客體這兩個方面,藝術家都與社會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
(3)藝術家的藝術才能與文化修養。藝術才能,是指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稟賦和後天訓練培養相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創造力。無庸諱言,許多傑出的藝術家常常具有超出普通人的藝術天才,具有藝術的天賦和才能。例如,奧地利大作曲家莫扎特幼年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才能,他 3 歲學彈鋼琴, 5 歲開始作曲,7 歲就隨父親和姐姐組成三重奏樂團,到歐洲各國的幾十個城市作旅行演出,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群眾狂熱的贊賞,11 歲時就完成了第一部歌劇的創作, 13 歲時便擔任大主教的宮廷樂師。但是,藝術才能雖然同藝術天賦分不開,但更有賴於後天的刻苦訓練和培養,有賴於長期的、艱苦的、勤奮的藝術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天才出於勤奮」這句格言同樣適用於藝術家。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雖然有超人的天賦,但他的成就與後天的刻苦鑽研和勤奮實踐有著更直接的聯系。李斯特 10 歲時就到維也納正規學習音樂,12 歲時又隻身來到異國他鄉的巴黎,准備進音樂學院接受系統教育,雖因種種原因未能如願,但他後來在巴黎期間,與流亡巴黎的波蘭鋼琴家肖邦交往,與德國作曲家舒曼通信,注意吸收巴黎各家各派鋼琴演奏之所長,並且同當時法國的文學家雨果、喬治·桑等交往甚密,從中吸取了不少藝術營養,還注意從民歌和民間中吸收養料,終於在藝術上取得了突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學派。
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除了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技藝和藝術才能外,還需要藝術傢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包括深刻的思想修養,深厚的藝術修養,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藝術家的文化修養,同藝術才能的培養一樣,同樣需要長期勤奮的學習和實踐。達·芬奇之所以在繪畫藝術中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除了優越的藝術天賦、刻苦的技巧訓練外,同他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也有很大的關系,他到佛羅倫薩後,除了學習繪畫的技能技巧外,還向數學兼天文學家托斯卡奈里等人學習數學、透視學、光學、解剖學等多方面的科學文化知識,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奠定了深厚廣博的文化基礎。藝術家深厚的文化修養,無不來自勤奮的學習、艱苦的探索和不懈的實踐。這種學習,包括學習和借鑒前人的經驗,也包括學習和借鑒同時代本國和外國藝術家的經驗,還包括學習和借鑒其它姊妹藝術的經驗,更包括學習哲學、歷史、文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的廣博知識。

❼ 董明洋的藝術評論

——董明洋水墨岩畫的當代價值
文/ 趙一明
繼承和創新的融合,傳統和現代的對接,是藝術家探求的永恆目標。董明洋先生的水墨岩畫如奇葩綻放,獨秀於畫壇,在這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果。
展讀董明洋(大洋)的一幅幅水墨岩畫,我不由驚嘆,沉睡千年萬載的遠古岩畫蘇醒了,人類幼年神秘的文明基因復活了!
岩畫於我,似乎並不陌生。我知道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岩畫中那頭聞名於世的野牛,我見過新疆阿勒泰岩畫清晰生動的照片,我也曾站在賀蘭岩畫的太陽神圖案前頂禮膜拜。但觀賞了大洋的水墨岩畫作品,我才懂得了什麼是岩畫,我由衷贊美,人類岩畫的寶庫在這里打開了。
專攻水墨山水的大洋,十多年前在尋訪名山大川時,走進陰山,賀蘭山與岩畫不期而遇. 在那裡他看到這就是人類藝術發展基因鏈的原點,他被那點、線、面巧妙運用所構成的神奇圖案;所折服,那似人非人、似獸非獸、似怪非怪的造型,所表現出的似與不似的效果與意境所驚嘆。他不能相信,這竟然是沉澱了幾千年至幾萬年先人所創造的!他感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記錄下早期人類勞動、生活、娛樂、祭祀、戰爭的圖騰形像;他發現,中國畫傳統的源頭活水來自這里;這是繪畫與文字的起源,這是人類藝術發展基因鏈的原點,這是一座尚待研究和發掘的藝術寶庫。大洋確信,當代藝術家可以從先人的生命力、想像力、創造力中吸取智慧和營養,豐富創作手法,拓展創作思路,創新藝術道路。
今天,大洋的水墨岩畫,就把這座寶庫展現於世人面前。
當前,岩畫面臨著自然風化和人類活動侵擾的威脅。中國岩畫學家、考古學家、陳兆復,蓋山林,長期專注於岩畫的學術考察和研究,為宣揚和保護中國岩畫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大洋則從藝術實踐的角度,正在為保留、保存中國岩畫,做著不懈的努力。十多年來,他把業余時間全部用在學習和搜集,整理,古老的岩畫圖案上, 如今他記錄了上萬個岩畫圖形,如岩畫車輛圖,狩獵圖,太陽神等,幾乎囊括了當前中國已知岩畫的所有造型和圖案。其毅力和精神令人敬佩。
大洋,他是一個創造性極強的藝術家,曾經在山水畫領域取得過非常輝煌的成績,如今以無畏的精神進行新的題材創作,發掘,整理古老的岩畫, 開拓新的國畫技法和當代實驗水墨方式對岩畫進行再創作, 形成新的當代水墨藝術體系。也是進入這項學術研究的開端。
多年來,韓美林的天書,周紹華的仰韶文化漢唐雄風,王闊海的漢畫,他們不僅僅為中國畫創造了新的基因,也是對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和創新。而專一水墨方式記錄發掘、整理中國岩畫,據我所知,大洋先生是第一人。相信他循此途徑,持之以恆,必能取得比肩大家的成果。
有幸得見歷史痕跡;岩畫作品,不得其解也不必遺憾,因為這只是作品藝術力量的一部分,藝術家用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創造的奇美境界已打動了我的心靈,使我得到了一種不僅是美的,而且是神奇的藝術享受。獨特的構圖,新穎的形式。對老子陰陽乾坤思想的領悟。從傳統哲學和美學中的「天人合一」、「大道無法」、「大象無形」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一幅一幅的岩畫作品,給我們各自不同的感受,卻又統一在相同的神秘感之中,讓我們回味無窮。
作為一個嶄新的繪畫品種,大洋的水墨岩畫是年輕的,卻又充滿生命活力,是對遠古人類文化藝術血脈的延續,具有廣闊發展空間,。
從藝術角度看,大洋的水墨岩畫顯現出回抱原始的趨向。這正是其藝術價值所在。大洋的探求,可謂悟得現代藝術之精髓。他通過對遠古岩畫的母題、符號、手法等方面的借鑒和妙用,開出一條中國水墨畫的新路。
由於今人發現遠古岩畫的歷史不長,加之其分散於天南海北,又多處於偏遠地區,因此人們很難見識這一文明瑰寶。大洋的水墨岩畫可說是薈萃中國岩畫之精華,給世人集中提供了鑒賞、體驗岩畫藝術魅力的機會和平台。人們不僅能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還能從童真時期的人類文明中感悟尊崇天地、敬畏自然的道理。大洋為了宣傳保護古老岩畫免著更多旅遊業的侵害.已和幾家著名旅遊風景區聯系,由大洋主持,借鑒遠古遺產,繪制開鑿當代岩畫碑牆和岩畫洞。這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壯舉。
不僅如此,大洋的水墨岩畫將跨出繪畫范圍,對諸多藝術領域都有啟示、借鑒作用。他的作品中提煉出的形象感、圖案美、裝飾性和神秘性,以及匯集的幾萬個既古老又新奇、既稚拙又優美、既童趣又成熟、既形象又誇張的造型、圖案、符號等,無疑可激發靈感,啟迪想像,廣泛運用於工美設計、造型藝術等領域。
在全球化時代,大洋的水墨岩畫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就岩畫本身而言,產生於世界各地的人類早期活動中。換言之,無論哪一個地區,哪一類人種,人類文明的萌芽階段,幾乎都出現了岩畫。盡管東、西方岩畫有寫意、寫實的不同取向,但其內容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可以說,岩畫是人類共同的原始藝術形式和文明語言,天然具有國際性。大洋以自己的悟性和創新思維,用中國畫的水墨技法將遠古岩畫的諸種元素熔於一爐,創造出具有中國風格和民族特色的水墨岩畫,必將跨越國門,遇到眾多知音。而在中國人致力於打造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今天,大洋的水墨岩畫作品會為此做出貢獻! 文/ 鶴城晚報記者 董 凝
蒼涼粗獷,撼人心魄,是董明洋岩畫予人的第一印象。
稚拙冰冷的表象下,點、線、面巧妙運用。似人非人、似獸非獸、似怪非怪……透過水墨丹青的意象,人們彷彿走進黃河文化帶的起源,走進神秘而親近的遠古世界。
「岩畫是在遙遠的遠古時代人類先民在山崖和石頭上留下的藝術痕跡。是早期人類留給世界的文化和藝術,是人類文字和繪畫的起源。」說起岩畫,中國彩墨岩畫創始人董明洋侃侃而談,那份執著和摯愛溢於言表。
專攻水墨山水的他,十多年前在尋訪名山大川時,走進陰山、賀蘭山與岩畫不期而遇。先人以大氣魄和大手筆在這山水間創造出炫感千古的瑰麗畫卷,也深深撼動了他的心靈。他看到這就是人類藝術發展基因鏈的原點, 而由於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曾有岩畫藝術,用國畫的彩墨技法表現岩畫的形式符號,復活一種藝術信仰和精神,或許更容易成為一種能被世界上不同人種和民族共同讀懂的藝術語言。對於延續遠古人類文化藝術血脈,對於中國畫走向世界藝術舞台獲得更廣泛的認知,不失為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藝術道路。
從此,他把業余時間全部用在學習和搜集、整理古老的岩畫圖案上。歷盡艱辛,遠赴賀蘭山、花山、曼德拉山、陰山實地考察,記錄了幾萬個單體岩畫圖形,如車輛圖、狩獵圖、太陽神等,幾乎囊括當前中國岩畫的所有造型和圖案。通過對遠古岩畫的母題、符號、手法等方面的借鑒和妙用。其毅力和精神令人敬佩。
董明洋岩畫作品,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段,創造奇美奇幻境界,使人們得到神奇的藝術享受之餘,還能從童真時期的人類文明中感悟尊崇天地、敬畏自然的道理。以及對老子陰陽乾坤思想,「天人合一」、「大道無法」、「大象無形」等傳統美學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領悟。不但受到奧運會福娃設計大師韓美林的高度評價,亦受到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認同和喜愛。其創作的《盤古》遠古岩畫系列,被非物質文化遺產網認定為「非遺」藝術作品。應邀參加2011年31屆世界詩書畫大會時,其作品《水墨岩畫·時空》更是震驚會場,以十萬美元拍出。
離鄉發展已近三十載,此番董明洋首次回齊舉辦展覽,既是把推介凝聚千古智慧的民族文化瑰寶——水墨岩畫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介紹給家鄉,也是以展覽、匯報、交流這些文化形式表達內心對家鄉的眷戀和深情。這位中國彩墨岩畫創始人,在保留、保存中國岩畫的藝術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砥礪前行。

❽ 作為藝術愛好者,如何看待那些「突破傳統」的藝術家的行為

生命的本然狀態就是一種藝術,因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不假人為的造作和修飾,如中國傳統美學中所推崇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那種自然之美,指的就是生命的這種本來狀態和面目,順著這種自然的面目去表現生命的真實就是一種真善美的與升華,也就是一種最高的藝術境界。

藝術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生活與藝術緊密相關。藝術可以體人們的生活理念及品味,同時更加客觀反映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精神境界水準。藝術服務於大眾,大眾成就於藝術。我們知道藝術的大眾消費離不開藝術作品及其知識的普及,大家只有對此了解並且喜歡上了才能談的上藝術的大繁榮大發展。因此回到原點,我們首要的事情就是先讓大家走進藝術,體驗藝術,直到能夠創造藝術(當然這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

把藝術普及的環境與氛圍扎扎實實地建立起來,提高大家的審美素質,藝術消費自然就會走上康莊大道,藝術品就會深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所以我們要大力開展與之相關的建設活動,尤其是一些社會藝術資源,如美術館,畫廊拍賣行都可以積極去實踐這些藝術的普及推廣活動,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此外還要注意藝術的現實功用,這也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且須努力的地方。

❾ 如何吸取傳統"筆墨"營養於水彩繪畫

王輝:如何吸取傳統「筆墨」營養於水彩繪畫
「如何回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中去吸取「筆墨」營養,保持水彩畫的水性特徵,並將人物刻畫和水韻特色很好的結合,創作出與中國人審美意趣相符的作品」。這一直是王輝探索具有東方品質水彩繪畫的思考。他信奉藝術源於生活的真誠體悟,以水彩畫創作承載內心的情感,所有表現都是自身的體驗、感受和想像。他以對生命的理解和珍視,呈現心靈中人類的奧妙,刻畫著自我創作的精神指向和追求。

對於出身軍人家庭的王輝,高中畢業以前,根本不知道美術是什麼。1978年前後,高考剛剛恢復,被禁錮了十年之久的學子,一旦被釋放的渴望和願望尤其深刻,對於王輝而言,也是同樣。「我那時唯一的願望就是考大學,但都不是很順利,連續參加兩屆高考都失敗了,心情也非常郁悶。無意間看到唐詩《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旁邊有一幅插圖,我閑著無聊就臨了下來,被一個工友看到了,說我畫得很好,所以熱心把他會畫國畫的師傅介紹給我,因為從小沒有受到藝術方面的熏陶,也並不知道畫是有分類別的。在看到那個師傅的畫後,我找了一個雄鷹開始臨摹,正巧碰上廠里要舉行工人美術作品展,結果還得了一等獎,也因為這樣的一個機會,我從車間調到了廠里的美術工作室。」在王輝看來,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美術啟蒙經歷。

如果之前的啟蒙是心靈一次深切的激靈,那1982年廬山之行是徹底鎖定了他的藝術追求。因為二次高考的失利,王輝選擇去廬山旅遊,遇見了一位畢業於中央美院的老師到廬山做水粉寫生,之後幾天里,他形影不離地跟著這位老師畫畫創作,一直到了武漢,兩人才因南北殊途而道別,臨行前,老師還贈送他幾支舊畫筆和一個水粉盒。這種無意識地自然貼近,隨遇意會,正是藝術之念最單純的根植。


回到金華的王輝,參加了當地的一個美術短訓班,也第一次聽到了當時浙江美院師范系的招生消息,但鑒於自己的基礎,王輝當時並沒有覺得自己有這個能力去考。「1984年春節,我過完年回到金華,發現美術班裡的幾個同學都在刻苦地畫畫,我覺得很好奇,他們告訴我想考美院師范系,其中有兩個同學在83年曾經考過,專業過線了,但文化課不合格。我當時看了他的作品,覺得如果努力2個月,在考試時能趕上那個水平,而文化課因為一直在自學,比較有把握,所以決定和幾個同學一起拼這最後的2個月。」就這一瞬間豁出去的王輝終於如願地被浙江美術學院的師范系錄取。

在中國美院這座優渥的藝術殿堂里,王輝獲得了藝術陶冶,「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等先賢教誨言猶在耳,指導著他的藝術生活和精神指向。從歷屆師長、師兄們的經驗、閱歷中使他內心的殿堂也開始明凈。「我們師范專業,素描和色彩水粉每個學期都有,除了雕塑之外,另外國畫、工筆、意筆、花鳥山水、書法、篆刻,油畫、版畫、工藝美術等幾乎每個學科都學過,這個專業的培養對象是為學校輸送美術教師,所以最大的特點就是很全、很博。我覺得這一點對我未來發展還是有益的」。


王輝的留校,雖然舍棄了自己的從教機會,但雖舍尤得。在美院長期的行政管理工作崗位上,他亦獲得了比其他老師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在工作之餘,可以真正沉下心靈,去創作一些負有責性的藝術,提煉心靈深處關於真誠、純潔、浪漫、詩意的畫面語境。「行政崗位的工作非常繁忙,所有創作都是在業余時間里完成的,有水彩展的時候,就會集中創作一些作品,但也不是很連續。到99年,自己確定了水彩創作這個方向,所以有空餘時間就開始專心搞水彩畫創作了。」


身處江南,和水的淵緣自然深厚。在中國審美意識里,水具有獨特的文化涵義。國人尚水,對水的運用,具有天然地悟性和理解。水彩畫中水色所產生的韻味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審美趣味,給人以形式上的美感。「水是一種極其生動活躍的流動液體,可以採取水色相互滲化、退染、渲染等技法來表現空曠靈動的意境,也可以通過水色自由流淌,產生變幻莫測的藝術效果,水彩畫中水滴和潑濺所產生的自然流淌效果也是其獨有的。」對於水彩,王輝有著比常人更深的理解。

早期的水彩創作,都是風景小品為主。王輝的水彩風景,細膩清新、用色和諧,無論是廟堂亭閣、田園農舍、或是依水成街的江南水鄉、白牆灰瓦的民居,他都精心勾畫,細致描摹,既有藝術家純潔明朗的心境,也有清爽脫俗的畫面呈現效果,令人不自禁地勾起一份戀鄉的纏綿情懷。

2007年,王輝赴西藏采風,藏區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及藏民質朴、單純、憨厚的人物感覺給對他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不僅為他的水彩人物畫創作提供豐厚的素材,也成全了他從水彩風景到人物的成熟過渡。他在這個階段創作了一批以「屋脊」命名的作品,如:《屋脊·壩子節》、《屋脊·菩提樹下》、《屋脊·虔心》、《屋脊·脊樑》、《屋脊·陽光下》 等等,把藏民生動的形象、表情、意志及精神提煉於畫面,於此,在理念的更新、技法的貫通、精神的升華方面也得到長足的精進和突破。

人物水彩畫創作,是王輝傳達內心情感的載體。「在創作水彩畫《屋脊•壩子節》、《湘西•集市》等作品中,我就是以中國美學理念引導自己的畫面意識、情感孕育、作畫的精神指向和追求。在收集生活素材時,當我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常常躲在不被對象留意的地方,用長焦暗地「觀察」對象,當其最生動的瞬間出現時按下快門」。作品《屋脊·菩提樹下》正是在這種模式下擷取的畫面,「在創作構思時,根據素材回憶當時現場最打動我的瞬間,確定創作主題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意境,並選取那些動的形象、表情特徵,進行重新組合、嫁接,構築畫面內在聯系,賦予他們各自的寓意和象徵,並經過反復斟酌、修改,營造我內心呈現的「現場情景」。


「在西藏林芝八宿的壩子節,一個藏族小姑娘進入我的視線,當她看到我的鏡頭對向她時,目光中閃過一絲微微驚異、緊張的眼神,我迅速按下了快門將她的神態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中,為此我創作了《屋脊•壩子節》這件作品。為了表現藏民快樂的精神面貌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在畫面中安排了藏民眺望遠處表演和相互幫助梳妝的情景,並用藏民紅色的藏袍圍成一圈襯托小姑娘綠色的棉衣,形成強烈的冷暖對比,突出表現小姑娘驚異、緊張的眼神,象徵朴實醇厚的藏民對現代文明社會對他們生活影響懷有一些擔心」。談起這件作品時,王輝的眼神中有難以抑制的興奮。

俄羅斯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素材來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藝術家篩選和再創造。」在王輝的水彩人物畫,足可見一個藝術創作者對生活素材的感悟和提煉能力。《湘西•集市》中的人物來源於湘西的一次集市,整個畫面的色調素雅明凈,以幾個趕集婦人的青灰色土家族服裝為主色,但著裝婦人一看便知是來自於偏遠的山村,經濟條件在洗得微微泛白的的服裝上一覽無遺。「在構圖中我將人物安排成一個圓形結構,預示著和諧祥和的氛圍;在畫面主要位置安排一個在奶奶攙扶下的幼兒,手中拿著一本書,舉頭看向遠方,象徵著希望;並將人物組合成二三人一組,彼此眼神、動作相互溝通,通過寫實手法表現他們生動的神態特徵、精神氣質和內心情感,刻畫出對象最生動感人瞬間,並傳達出自己內心對和諧、美好生活的感悟和寄託」。這組人物表情的細微變化和相互間的肢體語言,被創作者賦以很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也正是這種真情實感的瞬間,准確傳達出了畫面中所承載的情感。


近期,王輝的創作構思停留在《辯經》上,拉薩色拉寺喇嘛的辯經讓他留下了很深刻地印象。「《辯經》還是創作稿的狀態,我已經勾畫了30多個喇嘛,這件作品也是想嘗試做成中國畫長卷的樣式,以前畫了很多喇嘛題材也是為了這幅長卷做准備。」相信這又是一件精良生香之作,值得我們傾心期待。

近幾年,王輝更多地反思著藝術本源的問題。帶著這種思考,2012年,王輝考入中國美術學院安濱教授的「水彩創作與理論研究」藝術碩士研究生,提升自己在水彩技法和表現方面的藝術修養,同時也更多地開始考慮中國水彩畫的走向?「在經歷百餘年的發展,中國的水彩在技法方面的探討和實踐已經非常深入和廣泛,表現水平也已達到很高水平,之後是否更多地從自己文化的歷史中去尋找、發掘民族精神,發揚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這是王輝深入藝術體悟後的一種理性思慮,在他的內心,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一直是他孜孜以求的方向。

王輝是一個實踐主義者,對藝術有其感性地體悟,更有理性地探索。他對生活的敏感和把握事無巨細,引導著觀者和他一起感懷生活,享受單純、親和、沉靜的藝術魅力。

❿ 傳統文化如何在當代藝術中體現

』的『重敘』已然成為一種藝術經驗或方法論。事實上,當代藝術對於傳統的回歸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在國內我們可以看到諸多當代藝術家對傳統的發掘與轉換,而放眼整個國際當代藝術圈,它也在悄悄的發生變化,出現了一種回歸的趨勢。按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發展模式,當代藝術的發展愈加困難,從而使其容易進入發展的瓶頸狀態,我們可以觀察到近幾年在當代藝術表達形式中架上繪畫開始越來越多。因此,縱觀全球,無論是當代藝術發展的整個國際趨勢,抑或是國內發展的小潮流,在某種意義上兩者是合拍的。同時,中國當代藝術的這一實踐方向無疑可以促使整個國際當代藝術趨於多元化,當代藝術不再完全遵循之前西方主導的過於單一的概念與價值觀。中國當代藝術家依託自身本土的藝術經驗創造出一種新的樣式,最直接的影響便是使的當代藝術的內容更加豐富。」
以當代的手法表達傳統的精華
東方美學觀念和西方美學有很大的差異,東西方藝術作品背後有文化屬性含在其中,弘揚東方美學特質的美術,保護傳統藝術文化,不只是物質層面,更多是精神層面。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舉例:「比如故宮傳統建築,我們討論的不僅是其物體本身,更多的是物體內部文化的延續。傳統藝術中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如何運用到自身的創作,其實還是看藝術家本身的文化修養。」

湖南郴州:大學教師創作百家姓圖騰 打造漢字演義奇觀
「一位中國藝術家生長在中國現實中,無時無刻不感受著周邊的變化,甚至在其教育背景當中,審美的養成都和傳統息息相關。」夏季風認為,藝術家從傳統中吸收營養重新去創作意味著是一個不斷生發的過程,在「傳統」一個時間段後發現你也會成為一個「傳統」。「林風眠、徐冰等藝術家在我看來,他們對自我的身份是有一個清醒的認知的,其藝術創作是和藝術史發生關系的,成長教育背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創作,其藝術表達是不知不覺的,其表達又不停留在泥古傳統層面,而是把傳統當作營養的一部分,以當代的語言表達出來.還有很多年輕藝術家畫得方法可能很傳統,但創作表達出的意圖和傳統截然不同,無論是水墨還是油畫,很多年輕藝術家都在做一些嘗試,他們的作品和傳統是沒有分割開來的,是延續了傳統的一些精華,以當代的手法在表現。每個時代的情緒和特徵是不一樣的。」

閱讀全文

與當代藝術家如何吸取營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0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6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4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9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2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7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0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8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2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7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1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