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教學設計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一、語文教學有序與無序的現象
��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學科是科學有序的,它體現在學科目標是標準的,學科內容是規范的,知識的分類是嚴謹的,語、修、邏、文,字、詞、句、段、篇,既突出重點,又覆蓋全面。課文選取的是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範文章,課文體系既體現了綜合性、實用性,也體現了序列性,縱向注意訓練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橫向注意知識點互相滲透、相輔相承。
��語文教學的有序性還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總體上說,無論教師教學還是學生掌握語文知識,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有限趨向無限;學生思維過程也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就教學方法看,各種程式化的教學法應運而生,語文能力訓練亦呈層次化,包括聽、說、讀;寫,觀察、聯想、想像,綜合、概括、比較等等。
��語文教學有序性還體現在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上。課前預習,課堂安排,課後復習,學期計劃,每月部署,都可以統籌安排,量化管理。近年來實行的標准化考試,精確的雙向細目表,十分講究的效度、信度,無疑都是語文考評科學化的體現。
��語文教學也是無序的,無序性表現在教材上,現行語文課本都是「文章選集」,雖然總體看來從低年級到高年級也是遵循由淺入深的邏輯順序,但它畢竟是由一篇篇並不連貫的文章組成的,和其它學科相比(比如數學),語文前後課文之間並不存在嚴密的科學序列。數學課前面一章沒學懂,後面一章就無法聽;前面的公式定理不會,後面的習題就做不出來。而語文課卻並非如此,《雨中登泰山》沒講,並不妨礙你學《荷塘月色》,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是語文課的一個特點,所以說語文課缺乏這種一環緊扣一環的約束力。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隨機性。語文課的主觀性、審美性、多義性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隨機性。和其它學科相比,語文的主觀色彩特別濃,同一個問題往往可以有多種答案,對一篇課文的分析鑒賞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寫作更是如此,在保證合乎基本規范、原則的前提下,反對干篇一律,主張各抒己見,主張創新。而學生雖然同在一個年級、班級,語文程度各不相同,而且他們的個人趣味、欣賞要求、審美習慣也各不相同,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因此高明的語文老師,他們的課堂教學總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是絕對有序的,因為他們總是以學生為主體,總是干方百計地激活學生,學生活了,偶然性、隨機性的情況就會不斷發生,甚至異峰突起,高潮迭出。一堂語文優質課的軌跡,就是一條波浪線,一條心電圖式的曲線。任何「一刀切」的教學設計,不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追求課堂教學的絕對平衡有序,只能是把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約化」,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慢慢變成機器,思維在教師的指揮棒下鈍化。
��語文教學的無序性還表現在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自由性,這是課堂教學的不平衡性與隨機性所決定的。語文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自由度比較大的創造性活動,為了達到某種教學要求,教學的途徑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傳授式、啟發式、點撥法、發現法等等。我們並不只依靠某一種途徑和方法來實現教學目的,我們更沒有必要不顧主觀、客觀條件去生搬硬套某種教學方法。語文教學效果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比任何學科都更依賴教師的個體素質。朱紹禹先生對此有過非常精闢的分析:「語文教學是個人技巧性很強的活動,其效果是通過個人的觀察和實踐才能得到。而這種實踐又多半無法按一定的法則來進行。而要由實踐者個人的知識、經驗和個性來決定。它牽涉到許多變項,既使人們了解這些變項的性質,卻不能給它定量定序。」(朱紹禹:《語文教育辭典》,延邊人民出版社l 991年版,第9頁)他這番簡明的分析說出了其中的原因所在。
二、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
(一)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我認為科學是語文教學的學科基礎性質,藝術是語文教學的教法主導。和其它學科一樣,語文教學是有規律可循的,科學的語文教學思想,系統的語文知識,總體上循序漸進的教學進程,序列化的智力培養、智能訓練,語文教學中的這些不變數,奠定了語文教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學科基礎。和其它學科不一樣,語文教學強烈的主觀性、鮮明的審美性、課堂教學的相對不平衡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等等諸多的不變數決定了語文教學不存在一勞永逸、機械不變的教學模式,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是以藝術為主導的。美國斯坦弗大學教授、教育藝術論的一位重要人物埃斯納在其1985年出版的《教育想像》一書中認為:「教育是藝術,第一是由於教學可以運用自己的技巧和能力,使師生雙方都能感受到一種美;第二是因為教學過程中,教師像畫家、作曲家、演員和舞蹈家一樣,是根據行為過程展開的性質來作出評價和判斷的;第三是因為教學不需要受事先安排好的行動程序的束縛,教師必須以不斷創新的方式來應付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意料和始料不及的事件;第四是由於教學的成績常常是在教學過程中取得的。」(轉引自王長純《當代西方教育藝術論初探》,載外國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埃斯納的觀點是認為教育不僅從方法技巧上,而且從教育的特點、內容諸方面看都應視為藝術,這一看法對我們認識語文教學的藝術性不無啟迪。
��科學與藝術二者不可偏廢,華東師范大學譚惟翰教授曾借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評論梅蘭芳表演藝術的一句話,說出了語文教學中科學與藝術和諧統一的關系,這就是「有規律的自由行動」。人們常說語文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第一個「法」就是「有規律」,可以理解為教學的一般原則,也就是教學規律;第二個「法」字是某種特殊的方法,「教無定法」就是「自由行動」。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的特點就是根據普遍性來處理特殊性;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就是用教學的特殊性去體現教學的普遍性。語文教學能夠做到有規律地自由行動,就是「得法」,是語文教學藝術已趨爐火純青的標志。畫家石濤曾說:「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至法也」。
��語文教學不是一種靜止的、僵化的有序結構,不是處於封閉狀態之中,不是不同外界發生關系的孤立結構。語文教學是一種無序與有序相統一的結構,是一種活的運動著的有序結構,它的秩序性與外界有密切關系,是依靠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來維持和發展的。語文教學過程就是不斷地向學生輸送各種信息包括從理論界、現實社會吸取信息,並從學生那裡獲得反饋信息的過程,通過這種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流,使語文教學界呈現出一種有條不紊、有計劃、有步驟的「有序」狀態;同時也是一種充滿活力、運動發展、波瀾起伏的「有序」狀態。它不斷地由無序轉變為有序,同時又不斷地打破有序,從而出現新的無序,進而追求新的有序,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進步,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上升,它永遠沒有絕對靜止的有序,但它也永遠不停地追求有序。
(二)原因之一:它屬於人文科學
��語文教學是個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它隸屬於人文科學,其內容又幾乎涉及人文科學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科學,就應該「科學化」,就必須遵循科學的原則;它又是「人學」,應該「人文化」,同時必須遵循「活」的藝術的原則;科學化與人文化的統一,理智與情感的統一,是語文這門學科應該致力的目標。
��近年來,科學主義思潮對語文教學界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語文界一些專家、老師追求有序,追求語文教學目標的單一化、教學內容的體系化、教學過程的規范化、教學程序的系列化、教學方法的模式化、教學評估的標准化和教學管理的機械自動化,試圖實現語文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他們設想經過努力,最終達到解決語文教學的規定性和精確性這兩個難題,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在教學中,他們注重傳授系統知識,開發學生理解能力.,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卻不注重學生的興趣、價值,輕視情感經驗的積累,輕視情緒感受能力、情感表現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在研究過程中,重視固定程序、操作規則及方法,把教學過程視為純粹的認識過程、理性過程、邏輯思維過程。也就是重視科學的因素,而忽視人的因素。
��但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語文界一些專家、老師高揚人本主義的大旗,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自我價值」實現,重視非智力因素,著重於研究如何擺脫對學生的束縛,使他們獲得自由、獲得解放,然而卻忽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知識的傳授、正規技能的培養;重視開發潛能,重視人際關系、情感交流、情意發展,而忽視程序、環節、操作方法,忽視技能掌握,把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看成是純粹非理性的、情感體驗的、藝術審美的、形象思維的過程。總之,重視人的因素,而忽視科學的因素,強調教育的內在價值(即培養人的功能),輕視教育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功能)。
受科學主義、人文主義思潮影響的語文教學界的這兩種矛盾狀況,就其觀念而言,我們可以借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的概念來說,前者實際上有意或無意推祟一種工具理性,後者實際上則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信奉一種價值理性。前者重視學以致用、立竿見影的技術觀點,後者過於看重價值實現。二者均含片面性,不盡正確。
��推而廣之,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現代都是一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全人類其實都面臨協調功利和理想、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問題。當今的中國教育界亦是如此,由於特殊的歷史處境,經過一個階段的隔離和沉睡,一朝醒來,發現人家已經比我們走得快,走得遠了。經濟落後、技術落後,刺激著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敏感的心靈。在這樣的環境下,留給他們冷靜思考的餘地相當有限,甚而失去了理性的從容與智慧的遠見,而越來越熱衷於各種各樣能立竿見影地「根本解決」問題的辦法、模式,試圖以此來解決一個實際上根本無法一下子解決的歷史性問題。「功利」和「效用」成了最高的價值標准,放棄了屬於終極價值的東西,而揀起了屬於工具價值的東西。
��這樣一來又反過來了刺激了另外一些深受傳統的人文思想影響的教育工作者,他們針對工具理性的泛濫,痛感價值理性的失落,極力貶抑唯「利」是圖、唯「用」是舉,試圖還理想於教育,還人文於教學,關心永恆的價值。
��追根溯源,我們知道他們分別受「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兩種教育思想的影響,前者把教育與社會視為一體,試圖通過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操作去達到把人融於社會的目的;後者把教育與社會分離,它以保證教育人文化的宗旨達到使人從社會中擺脫出來,以人的完善達到社會完善之目的,二者指導下的教育改革都把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適應人的發展的需要割裂開來,它們都在一個方面反映了教育的功能、價值,也都在另一個方面忽視或拒斥了教育的功能、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其教育改革的成功可能性相對要小。它們的經驗教訓在於:除認知和學術能力的發展外,應更多地注意所有學生的各方面發展——情感發展、人格發展、社會責任感的發展。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昭示人們,現代教育必須適應現代科技和現代經濟的發展,因為現代教育有別於以往教育的重要標志就在於它躍出了教育獨立於社會而存在的藩籬,與現代生產的發展形成密切的依存關系。但是,社會的發展不僅僅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政治的需要,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自身的發展完善也同樣是其重要內容和標志。人的現代化與科技、經濟的現代化都是現代社會並行不悖的目標。人自身的發展完善、人的現代化,絕不是僅用科學知識就能實現和就能度量得了的。單純功利主義、經濟主義的教育觀只能有損於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從而反轉過來影響它為經濟發展服務。教育改革既不能忽視現代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視使年輕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主體意識。
��教育價值的多元性,要求教育改革必須把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文化的以及人的精神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實現人與社會一體,科技經濟發展與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一體,國際教育思潮顯示了這一趨勢,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學會生存》為題告誡人們,教育是一個國家、社會、乃至個人「生存」的基本條件,它是以社會經濟需求來規范教育發展的方向和個人教育的選擇。到了80年代,教育改革的思想從學會生存走向學會關心,它要求把教育改革的著眼點放在與人的需要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方面上,注意到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導受教育者去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全球生態危機。一句話,從人自身的角度發散開去考慮教育改革。這個轉變的意義是重大的,它表明,忽視人的發展的需要,或忽視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需要,都不能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總體選擇。
��高技術與高情感的平衡已經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著名社會預測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指出:技術決定論是危險的,我們周圍的高技術越多,就越需要人的情感,需要高技術與高情感相平衡,這是象徵我們需要平衡,這是象徵我們需要平衡物質與精神現實的原則。
上面我們從社會背景的角度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我們知道,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結合是當今時代要求下必然的選擇。
(三)原因之二:它和認知風格有關
��從認知的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界兩種矛盾狀況和專家們、教師們的認知風格有較密切的關系。理論告訴我們,理性型的人喜歡根據已知的事實行事,願意採用標准化的解決問題的方式;直覺型的人對靈感的依賴更甚於對經驗的依賴,並且喜歡探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思維型的人是通過邏輯性地分析來做出判斷,並且不易顯露過激的情感;情感型的人傾向於把判斷建立在主觀的價值觀念之上,並且對於別人的情感特別敏感;判斷型的人喜歡有計劃、有秩序的生活方式;並且喜歡通過提供不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感知型的人對資料的選取比對問題的解決更感興趣,因為他們不滿於固定的模式而尊重對刺激作自主性反應。教師認知風格的不同,直接決定了他們在同時受到科學主義思潮和人文主義思潮沖擊下的不同抉擇,樹立不同的目標,接受不同的影響,採取不同的策略,決定了他們在教學中採取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影響了他們選擇使用教學方法。正因為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偏愛不同的價值系統,所以教師採用的教學方式,可以被看作是教師認知傾向的直接結果。有人作過實驗,在思維和判斷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傾向於由教師來計劃和控制的教學方式,而在直覺、情感、感知測量中獲得高分的教師,更樂於採取靈活、主動的教學風格。
��語文教學中有序與無序的兩種矛盾狀況都是片面的,但都含有其合理的因素,把它們統一起來,才是正確的,既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又注重發展他們的個性品質,科學與藝術的統一,代表了有關教學的一種最完美的解釋,同樣也代表了有關在提高學生的獨立性,強調學生的自我尊嚴以及激發一種內在的學習熱情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技能和認知技能的教學能力的一種完美的解釋。魯迅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魯迅總是被看作一個徹底的反傳統的形象,然而面對活生生的人,魯迅便自然地表現出東方倫理親情的人倫意味,「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無情未必真豪傑,戀子何如不丈夫」兩句話,是他個性最完整而簡潔的概述。魯迅的教學風格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的統一:一方面是對舊的教育方式的清算,呼喚以全新的科學的教育取而代之;一方面又反對將教育淪為技術性工具,而主張把教育對象作為活生生的人看待,去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
��當然,我們說語文教學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是就語文教學的整體而言,而且認為綜合統一不是機械地拼合,而是各種因素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整體出發有機地結合。各種被綜合的因素或成分,在整體中決不是等量齊觀、干篇一律的,而必然是多樣的,因為語文教學活動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外部條件各不相同,內部的目的、課程、教材、方法和形式各有特點,教師和學生又都是各有獨特個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每一堂課便有自己的特點,而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課就會有干差萬別。一方面,每一教學活動都是活生生的豐滿的整體,另一方面組成教學體系的又是極其多樣的個體,在一般教學實踐中,在語文課堂里,有的可能理性成分強些,有的可能情感色彩濃些;有的可能操作性強些,有的可能思辯性深些;有的可能邏輯性強些,有的可能形象性鮮明些;有的可能側重分析性,有的可能更重視整體;有的可能更多體現出科學性的特點,有的可能更多地體現審美性的特點;有的可能更多地體現技術性特點。由此看來,我們切不可機械絕對地看問題。
三、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處理好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一)應該注意的傾向
��有人這樣說,中國文化存在著一個「秩序情結」,熱衷於對「序」的追求。由於社會對成績實效的高期望,以及高考升學諸方面的壓力,現階段語文教學界普遍存在著對「序」的追求,表現為:熱衷於創立種種程式化的教學模式,諸如「三階段教學法」、「五步驟教學法」、「六步驟導讀法」等等;在語文教學管理上執著於創設一個龐大的管理系統,事無巨細,一切都在嚴密的計劃安排之中;在經驗學習上,出現了一種「明星」效應,熱衷於圍繞「明星」搞一種較大規模的臨摹行為。
��第一種情況至少有兩個長處,它為語文教學界渲染了一種比較濃的研究氣氛,迄今為止,從未有過像現階段這樣有如此眾多的人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它為真正科學的語文教學理論體系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這一類的教學研究雖然熱鬧,但不精彩,限於時間、地域、人事諸方面條件,還不能從根本上從整體上把握語文教學的主動脈搏。
��第二種情況其序列化的管理系統雖然完整,其所帶來的學生語文成績雖然耀眼,令人為之眩目一時。但冷靜思考一陣,就會發現他們把序列化管理走向了極端。教學活動是十分復雜的,既是明確的,又是模糊的;有時是有意識的,有時是無意識的;有些可以量化,有些不可以量化,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人,不是物,不是機器,語文教學管理同樣也是有序與無序的對立統一。他們的失誤就在於忽視了這一點,撇開一方,以一方替代雙方,走向極端,以他們所找到的「序」覆蓋了語文教學整個過程。在這樣一張密而無縫的大網里,學生只能一切按計劃行動,教師這樣安排,不是把他的教育對象作為十二三歲或十四五歲的學生來看待,而是作為機器來對待。絕對地整齊劃一,絕對地步調一致,是一種刻板的「序」,機械的「序」。
��我們固然要分數,要成績,但我們不能只取分數提高這一功利價值,我們要綜合辯證地考察學生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取學生全面發展、人格健康這一價值。
��第三種情況,近些年來,語文教學界涌現了不少明星,這無疑使語文的星空更加燦爛。由於人們對明星的崇拜,特別是許多老師出於一種真誠的學習願望,(面對語文越來越難教的實際問題,很多教師深感力不從心,很想取點「真經」,」擺脫困境。)於是各種各樣的研討會、講習班為老師們學習經驗提供了機會,這開闊了老師們的眼界,使許多人明白還有別樣一種教法,給許多老師以新的有益的啟示,點燃了許多老師的教研之火。
��同時,我們也失望地看到,其中有些人,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領導出於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熱衷於圍繞「明星」搞一種較大規模的臨摹行為,試圖收取立竿見影的大面積豐收,這恰好違背了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規律。須知照葫蘆畫瓢,拿著人家的模子套——教育中的這種「臨摹」行為是忽視主客觀條件的形而上學的做法,其後果既淹沒了教師的個性,又消弱了學習先進經驗的效果。
��呂叔湘先生說得好,「關鍵在於一個『活』字。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真正掌握一種教學法的教師他是會隨機應變的,他的教室是生氣勃勃的。你叫他換一種教學法,他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取其所長,舍其所短,同樣取得成功。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呂叔湘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上的書面發言,轉引自《語文教學論壇》1991年第6期)。
��總之,不存在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佳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應根據教學所處的內部外部條件隨機應變,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等因素是自變數,而教學方法、教學管理是因變數,因變數隨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教師應根據自變數與因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來確定一種最有效的教學方式。
(二)如何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
��語文教師在實踐中如何正確把握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成功地進行語文教學呢?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始終把握科學的方向。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擬制科學的教學計劃,傳授科學的知識體系,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掌握科學的教學節奏,選擇科學的訓練手段。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對學生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整體把握上,建立在對人格健康、社會需要的全面掌握上。我國著名的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教語文不能無目的無計劃、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清晰藍圖,既認識學生的現有情況,更規劃他們成長的前景,把握准教學的出發點,向著教育計劃語文教學大綱的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辛勤耕耘。」(轉引自《語文教學通訊》1991年第12期第17頁。)於漪老師在她的教學中很好地把握住科學的方向,說她科學就在於她把教學與育人、眼前與長遠有機地結合起來,她做到了胸有學生、腦有大綱、腹有「經綸」、心有「靈犀」。由此我們體會到要使語文教學不偏離科學的軌道,教師應該做到:對職業對學生懷有一腔深情的摯愛;對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要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對語文教材、相關知識要做一番深入的鑽研;從而形成深厚的教學功底,這樣在教學實踐中才能夠靈活運用、得心應手。
��把學生當人看,科學地把握教學方向,那麼在我們的教學中就能處處體現真的魅力,體現科學的力量。
��第二,在語文課上,努力創設美的情境。語文課需要合乎邏輯的思考,更需要生動形象的感染。在語文課上,教師用各種手段,創設某種具體、生動、美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的激動、愉快的情緒。美的情境色彩絢爛,情深意濃,充滿詩情畫意,能使學生如坐春風、如飲甘泉。
��李吉林老師對情境教學作了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她說:「情境教學有重要作用它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情境縮短了久遠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它以真切的感情,調動學生參與認識的主動性;它以曠遠的意境,激發學生拓展課文的想像力;它以蘊含的理念,誘導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認識力。」(李吉林:《情境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載《人民舉育》l 991年第5期。)這方面她有許多寶貴的經驗供我們學習借鑒。
��於漪老師也很善於用她那充滿感情的藝術化的語言創設美的情境,她上課就如演員進入角色,聲情並茂,「潤物細無聲」,有人說她,教《春》時是個詩人,教《最後一課》時是個朗誦家,教《海燕》時是個畫家,教《揮手之間》時是個攝影家,教《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時是個政治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這就是美的魅力。 』
��第三,在現代時空里,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是語文教學科學性的一個體現。比如利用計算機進行思維訓練、知識訓練,這種方法針對性強,它其實是一種個別化教學,人機對話,因人施教;其次這種方法系統、全面,如利用電腦進行古漢語教學,它可以把所有實詞、虛詞進行篩選,找出真正常用而較難掌握的詞語,它可以覆蓋各種語法現象,每個語法現象可以覆蓋到每一篇課文。今後電腦還可以模擬人工智慧,搞人機論辯,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利用科技手段能幫助達到藝術化的教學效果。比如可以利用電視播放課本劇錄相,利用卡拉OK電視音響設備進行詩歌教學,學生朗誦詩作,配以電視屏幕的畫面渲染、音樂烘托,能把大家帶入如痴如醉的詩歌意境中。
��總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有兩個重要功能,其一是把課堂放大,即把課堂里的一些重要問題相對集中,更加突出地展示出來,它能在單位時間里,在局部問題上加大學習容量,更快、更有針對性、更方便、更有效地達到訓練目的。其二是把社會縮小,就是把教學所需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藉助某些手段縮小在課堂里。
��第四,在模式林立的教海中,保持不羈的個性色彩。新時期的中語界百花爭艷,各創新說,模式林立,教法紛呈。任何一種模式,任何一種教派,只要它是成功的,就必然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一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因而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巴班斯基既反對由於趕時髦而迷戀於某些教學方式,也反對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排斥某種教學方法或方式。面對色彩斑斕的世界,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以我為主,不盲目照搬,不盲目屈從,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品質。學習他人經驗不是引來滔滔洪水,淹沒自己的一切,然後另起爐灶;而是引來涓涓清泉,澆灌自己的園地。安徽省特級教師蔡澄清說:「事實證明,我的點撥法正是掙脫模式重壓而悄然獨立於原野的一株小草。為什麼動不動就偏擬一種具有呆板意味的模式呢?還是追求真實的藝術境界吧。��總而言之,以科學為基點,但不能走向極端,不能機械;以藝術為主導,但不能過分隨便,不能散漫。有序而不是一潭死水;無序而不是一團亂麻。於無序之中見有序,於有序之中顯自由。
B. 如何理解「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
我是這樣理解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的:
教學首先要傳授專業知識,從這一層面說,應該是一門科學;其次,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要考慮對象的接受能力、興趣,讓他們愉快地、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認可,從這一層面說,它又是一種藝術。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這是迄今為止的結論。教學的科學性體現在它必須要符合自身內在的客觀規律,不能違背規律進行;教學的藝術性是指教學要體現教師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體現教師學生的復雜的思維情感的變化創生過程。
參加工作以來,所見的名師、教育專家等等都是有自己獨到見解和獨特教學風格的。這一點令我羨慕不已,並暗自努力,力爭使自己也能成長為一名具有個人教育見解的人。能夠提出自己的教育見解,首先是以在這個領域里廣博的學養和見識為前提的。要將諸多知識、多家理論吃透,加之豐富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實踐中不盡人意之處不斷反思,最終形成見解,並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我的教學風格的形成是在本人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徵背景下,主動探索形成的。我注重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融洽,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幽默、愉快和有效的課堂。下面我嘗試歸納總結自己創造性教風的一些特點:
1.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的作風,變我傳你受為自我發現。課堂角色中,教師是主持,學生是主角,教師起引導、指導作用。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索和創新的積極慾望。
2.尊重個性的教學作風。豐富而自由的個性也是一個社會之所以具有豐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
3.創造性的評價思想。不以記憶和模仿作為評價成績的標准,而是重視創造性的活動過程,贊賞異常的觀點,鼓勵創造性的發現,不批評創造過程的錯誤和失敗。傳統的語文課程評價側重學生語文作業的效果,這是針對教學效果的靜態評價。評價結果以簡單的形式加以記錄,並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以鼓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4.民主的教學作風。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教學相長,教師是學生型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型的學生,真誠以待,彼此尊重和關心,創設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
5、自由表達思想的氛圍。
C. 淺談教師如何提升自己
1、扎實練好基本功。從普通話、鋼筆字、粉筆字、教學語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一手流利漂亮的字體,是任何老師必備的專業基本功;任何時期,電腦書寫都無法代替教師的書寫示範;作為老師,尤其是粉筆字和鋼筆字,要為學生的書寫做出表率。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一手好字是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
2、加強研究性學習。研究的途徑多種多樣,要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撰寫論文;參加課題研究、案例研究,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3、反思與交流。沒有思考,就沒有專業素養的提高,反思可以在課前,也可以在課後,可以是自己的課堂教學,也可以是他人的課堂教學。可以思考自己的成功之處,也可以思考自己的不足之處。讓我們對教學的認識從淺到深,使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4、掌握新理念與新要求。21世紀的教師必須具備創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學常規,靈活地運用和處理教材,處理好分科與綜合、持續與均衡、選修和必修的關系,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教會學生新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設計精美的板書、進行教學活動創新等。
5、精彩的教學設計。認真學習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D. 為什麼說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現代科學的發展導致多學科相互滲透,滲透的結果是使科學發展呈現既高度綜合、又高度分化的趨勢。這種趨勢促使大量交叉性學科的出現,引起教學論的巨大反應和變化。在教學中,如何做到既傳授知識又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怎樣運用啟發式和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怎樣進行課堂提問、組織討論、設計板書、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怎樣進行科學管理,怎樣使教學系統優化運行,怎樣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控制,怎樣優化把握和運用教學情感和教學心理,等等,這些問題遠遠超出了一般教學論的范圍,而這些問題直接關繫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門新的學科——教學藝術論,由它來解決這些理論和應用問題。同時,教學實踐經驗和教育理論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問世也為教學藝術論的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養料。所有這些,使教學藝術論這門學科的研究和建立成為可能[王北生,1990(2);楊青松,1992(3)]。
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理論方面來看,教學藝術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教學藝術論得到系統的理論論證,作為教學論發展中的分支,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其研究成果可以豐富和充實教學理論,彌補長期以來教學藝術問題理論研究的不足。從實踐方面看,教學藝術論的深入研究,強化了人們對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的認識,在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同時,教學藝術論非常重視應用性的微觀教學技術研究,這可以幫助廣大教師切實掌握教學藝術的規律,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由於教學藝術論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有機統一起來,所以教師提高教學藝術水平,對培養知情並重、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有積極的意義和不可替代的價值[李如密,1995(3)]。
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
關於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人們的看法不一。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即存在於教學活動過程中,使教學得以成功進行的內部機制或性能[王慶芳、張榮琴,1990(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雙重特性:科學性和藝術性,即科學再現教學內容而求實的科學性和藝術表現思想情意(心靈)而求活的藝術性(楊青松,199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本質、規律及其提高途徑、方法和技巧(戚建庄、王北生,1990)。還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應該是教學藝術活動規律及其具體運用。也就是說,教學藝術論研究的對象范疇是由兩個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組成的。因為教學藝術活動規律是在具體運用中表現出來的,離開教學藝術具體運用的現象形態,其所謂活動規律就成為虛無縹緲、不可捉摸的東西;而教學藝術活動規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學藝術具體運用的水平和效果。兩個方面一內一外,構成了教學藝術的整體(李如密,1995)。
我們認為,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並無錯誤,但顯然有簡單化之嫌;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科學性和藝術性這雙重特性,似乎又有不可把握之感;說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是教學藝術的本質、規律或教學藝術活動規律則是有問題的,揭示教學藝術的本質或規律只能看成是教學藝術論的任務,它們本身不能構成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至於教學藝術的提高途徑、方法和技巧或教學藝術活動規律的具體運用則是教學藝術論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不論人們對教學藝術論研究對象界定如何,這方面都必然是教學藝術論研究的重要內容。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屬於一門應用理論的邊緣學科[王北生,1990(2);楊青松,1992(3)]。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作為一門學科,既具有理論學科的特點,又具有應用學科的特點,或者說教學藝術論乃是一門理論性與應用性相統一的學科。同時,教學藝術是一種由多種因素結合、多方面內容組成的高度復雜的教學實踐活動,要揭示其內蘊的規律性,需要多種有關學科的協作研究,從而使教學藝術論成為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李如密,1995)。
教學藝術論的體系建構及研究方法
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的建構不僅要考慮從教學實踐中總結概括出一個理論知識體系,而且要考慮為教學實踐提供某些技術和方法。基於這種認識,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的理論體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教學藝術的基本理論、備課藝術論、授課藝術論、課堂管理藝術論和教學優化藝術論。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為基礎,堅持普遍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和實踐第一的觀點。在總的方法論的指導下,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可採用以下五種方法,即觀察法、總結分析法、實驗法、比較法和系統法[王北生,1990(2)]。
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教育學、心理學、藝術論、美學等相關學科為基礎,在廣泛研究、融匯當代教學研究成果和特級、優秀教師教學實踐經驗的同時,又以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為依據,以師生內在心理流程與外顯教學過程相統一而建構形成教學藝術系統的學科體系框架,以體現對教學藝術研究的整體出新,旨在把當代教育在應用領域內推向教學藝術的高度。由此決定了教學藝術論的基本任務在於:辯證系統地解決由教學藝術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發展理論這三部分有機聯系的內容整體[楊青松,1992(3)]。
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須與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學科性質保持一致。教學藝術論體系應主要由教學藝術的基本原理和教學藝術的應用研究兩部分組成。前者包括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對象和意義、教學藝術論的研究任務和學科性質、教學藝術論的理論基礎、教學藝術論的研究原則和方法、教學藝術思想的歷史發展、教學藝術的本質、教學藝術的特點和功能、教學藝術的載體與分類、教學藝術交流過程及規律、教學藝術辯證法、教學藝術風格流派、教師——教學藝術家等;後者包括教學組織結構藝術、教學啟發藝術、樂學教學藝術、教學語言藝術、教學非語言藝術、教學板書藝術、教學提問藝術、教學幽默藝術、暗示教學藝術、教學應變藝術等[李如密,1995(3)]。
教學藝術論體系的建構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善的體系的建構有賴於對教學藝術的深刻研究。在教學藝術論建設的初期階段,我們也許沒有必要過於注重形式上的追求,應該把精力用於對教學藝術具體問題的深入探討上。
E. 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
作為一名教師,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首先要積極閱讀和加強學習,在閱讀學習中思考、積累,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除了與教學有關書籍外,還要更多的閱讀經典,與「巨人們」對話,學習他們的研究成果,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同時虛心向周圍同事學習,學習他們的成熟的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方法;還可以通過網路進行學習、查閱,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運用網路的便捷性,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積極實踐、創新,積累經驗,不斷思考、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
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我認為首先要豐富自己的科學知識,認識並理解科學術語和基本概念,適當增加對前沿科學的了解;其次是培養自己的科學態度,注重教學實踐中的科學性,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總結,不斷加深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認識;第三要正確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注重科學精神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知識教育與培養能力相結合。
F.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在線等)
答:
一、我認為要提高一名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必須要從科學素養所包括的四個方面來提高:(以下以物理教師為例)
1. 提高自身科學知識和技能:
科學知識包括了專業知識、相關學科知識、物理學前沿知識及現代的科學技術及物理學史內容。作為物理教師必須加強本專業知識,掌握較強的解題技能與技巧。同時,後三類內容也是必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從知識結構角度上看,教師必須對知識的橫縱向都要有所掌握。通過聽專題報告或講座。參加相應的培訓和學習。個人自學。到圖書館或書店閱讀等多種方法對後三類知識加深了解程度。從而達到新世紀對教師知識結構所要求的"專與博"相統一的原則。
2. 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教師科學探究能力包括了一下幾個方面:動手實踐能力(包括實驗改進與設計、網路教學資源庫的使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在平時加強自己對實驗的深入探究。要加強自身科研意識。加強自己的科研實驗動手能力。在平時教學設計中應堅持獨立思考、獨立搜索資料。在教學中,應注意實驗演示和實驗創新設計的環節。教師還需要多聽課或做實驗,增加經驗。在這些細節中提高自己科學探究的能力。
3. 培養自身科學態度與價值觀:
物理教師基本具有科學探索行為的意向和科學興趣,對問題要做到刨根尋底,並要樹立以"實驗為基礎進行科學探究"的意識。同樣的,教師必須堅持獨立思考和與他人相互探討互補的良好習慣。
4. 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及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歷史:
調查顯示,教師對科學、技術、社會三者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教學實踐中普遍忽略STS的教育。教師可通過多看電視節目(如CCTV的"走進科學""科技與發明""人與自然"等)參加考察、調查工廠、農村、社區中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的實例。從而更好地提高自身對科學、社會、技術這三面的聯系有更強烈的意識。
二、 努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是教師成功的必備條件。人文素養對教師而言就是人文知識的傳播,人文情感的養成,人文精神的培育。作為一名教師,要進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拓寬視野,加深思維深度與廣度
教師應積極參加專家講座、徵文比賽、文藝比賽等。多閱讀各類書籍(如邏輯學、心理學、歷史、哲學、文學等),從中汲取精華,化為養分。通過主動參與各類活動,加深自身文化底蘊,拓寬自身的閱歷。
2.學習名師,揚長避短
教師可以通過閱讀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李鎮西等人的書籍、視頻學習其教學管理中的精華。也可以與本校、本地區傑出教師探討教學理念、教育精神等。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一味照搬,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創新。
3.健全人格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教師必須具有較高心理素質,才能在課堂上以從容的態度,敏捷的思維准確生動地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情感心理上產生共鳴。因此,教師學習好心理學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留心每個接觸過的學生的心理情況及價值觀。豐富自身的經驗,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容面對各種情況。
答:1、
1)科學素養的內涵: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准》中,對科學素養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描述和說明。"科學素養(science literacy)是指選擇和決策,參與社會文化事業和經濟生產活動中所需要的關於科學概念、過程的知識及其理解,它也包括一些特定的能力。即:1)科學興趣,探索科學的沖動,2)理解科學概念和原理,3)科學原理的理解和應用,4)以科學態度來參與社會事務,5)科學價值判斷,6)科學思維習慣。"國內不少學者提出更加簡明的定義,及科學素養包括科學知識,科學的過程和方法,科學的態度,科學精神,科學價值觀,科學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標准指出:科學素養主要指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也是不斷發展的。
2)根據科學素養的內涵,可以概括出提高教師科學素養幾個要素:普及科學知識;培養科學品質,實事求是,勇於探索和創新;增強科學意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能力,能夠使用現代教育手段、能夠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能夠進行科學教育,經常進行教學反思。
3)對此,我總結了教師提高自己科學素養的幾種方式:
首先,教師應深鑽教材、根據自己所學學科的特點,直接學習和了解相關科學知識,不斷學習新的科學知識,並將其應用於教學中,在親身體驗中,掌握科學知識。
其次,教師應多參加各種相關的科學專題研究,參加教師培訓機構舉辦的專題培訓、專題講座、學術交流會,在不斷了解中掌握現代科學知識。
再者,教師應走出校園,如到科技館參觀學習,了解科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了解科學的發展前景,從而增強科學意識。
最後,教師應多參加教學創新、說課、評課等研究活動,教學演示、課件製作、多媒體操作等教育手段的訓練,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
2、
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為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師人文素養的構成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人文知識、人文精神、人文方法。教師的社會表現角色有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成長的合作者等幾個方面。
在初步認識了教師人文素養的涵義及其構成的基礎上,我總結了幾點教師必須具備的人文素養:
1)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淵博的知識,這不在是停留於專業知識上。2、 2)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它包括:(1)具有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心,(2)對教育的理想不斷追求,(3)積極維護教育的公平和正義,(4)以學生的生存和發展為本,(5)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
3)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掌握人文方法。應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直覺,(2)體驗,(3)內省。
以下幾點提高教師人文素養的具體建議:
1)教師要養成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勤耕不輟、終身學習的習慣。在不斷學習、思考、積累中,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豐富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拓寬文化的視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與時俱進、關注教育動態、積極關注社會熱點及文化現象。
2)教師要有全面的知識,博覽群書。既要關注本門專業,也要關注其他領域的知識和發展。在以後的具體工作中,可以採取不同學科教師互相聽課、互相推薦讀物等方式,拓展教師的知識面,獲得新的教學靈感來改革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水平,同時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互動與交流,有助於學科發展。
3)教師要關注學生,多和學生交流溝通。深入班級,深入學生,以學生的視角觀察,以學生的心態感受,真實經歷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與學生做到感同身受,以愛和寬容對待每位學生。
4)教師要善於自我反思,不斷反思自己的師德修養、敬業精神和職業習慣,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師規范和標准,還要指向自己的職業發展水平和教育實踐能力,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成果的達成度。在不斷反思中努力改善自己。
5)教師還要向周圍其他同事學習,學習他們的教書育人的經驗和方法;還要利用計算機網路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熟練的運用計算機獲取、傳遞和處理信息;還要積極參加教學實踐學習,積累經驗,不斷思考、總結,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藝術等 ,並且應積極參與科研創新,在教育過程中保持激情和理想。
G. 怎樣理解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一門藝術
教學首先要傳授專業知識,從這一層面說,它們都包含一套技術程序,具有規律性,應 該是一門科學;其次,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要考慮對象的接受能力、興趣,讓他們愉快地、 最大限度地接受你的認可,從這一層面說,它們需要天賦、需要創造性的反復實踐,它又是 一種藝術。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這是迄今為止的結論。
教學的科學性體現在它必須要符合自身 內在的客觀規律, 不能違背規律進行; 教學的藝術性是指教學要體現教師的主體能動性的發 揮,體現教師學生的復雜的思維情感的變化創生過程。 教學是一門科學。教師職業生命的意義在教學,指引學生汲取知識,鍛造知識的手段也 在教學。教學有它特有的理論體系和內在規律,需要顯性的語文文字表徵,更需要通過教育 教學實踐才能領悟和體會。 緊跟新課程改革發展趨勢, 孜孜不倦關注和探詢語文教材和中考 變化, 把握課堂教學內在規律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 科學分析教材。 初中新課程改革實施後, 新教材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 具有知識結構完善化、 內容表述科學化、 教學思想現代化、 抽象知識具體化、實例選擇實用化等時代特徵。但在遵循教育心理學的某些規律的同時,卻 仍然存在著忽視知識本身的科學性問題。 如何更好地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是值得教材編寫者 和廣大教師重視的。
說教學是科學,是因為教學中語言的嚴密性直接決定了其科學性。你要 想上好每一節課就必須必須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學情。通過對教材的分析 把握了解教材的編排規律、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教學,孟子提出「教亦多術矣」。 《學記》中也曾寫道: 「善歌聲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教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無止境的,需要我 們不斷去創造、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要求他們「會學」,教學就 是要使學生達到豐富知識、純正心靈、舒暢胸懷的藝術境界。教學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從某 個角度來說這本身也是一項藝術。
H. 結合的教學實際,談談對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的體會
教育是科學,更是藝術
本人從教十幾年,一直擔任物理教學,教學感悟也頗多。我認為教育就是一門藝術,它能產生一種迷人的力量。而物理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假如上課沒有教學藝術,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減去了一大半;剩下一小半即使是科學的知識,學生也處於一種被動而僵化的狀態。因此物理教育教學中不能沒有藝術。
常聽人們說,聽一堂好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正是對執教者「教學藝術」的褒獎,對執教者來說,課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訣」就在於成功地運用了「教學藝術」。
那麼在物理課堂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運用教學藝術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呢?下面談談我在物理教育教學實踐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溝通學生心理的藝術
我們經常外出聽一些特級教師上課,他們為了推廣經驗,推動教改常常借班上課,師生互不認識,互不了解,這時老師怎樣溝通學生心理,迅速縮短師生交往距離,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溝通學生的心理呢?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
①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學生由於過去的知識沒有學好,沒有弄通弄懂,或者產生遺忘,阻礙了新知識的學習,這時我們老師就要及時進行知識補救,為新知的學習進行鋪墊,溝通學生學習新知的心理。
②還有些時候,在課堂學習中,學生面對著學習任務,一籌莫展,常不知從哪裡入手,這除了知識障礙外,多半是方法問題。這時,教師要從方法上給予指導,點撥開竅,既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也讓他們嘗到解決問題的甜頭。除了要溝通學生的智力心理,還要溝通學生的非智力心理。
①比如有時候學生不想學習,不愛學習,課堂上反映不積極,倒不是智力上有問題,常常是缺乏學習動機,這時老師就要不斷給學生輸送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並不斷使他們的願望在成功的喜悅中變成現實。
②在物理學習中,我們還發現不少學生有些不良習慣,如喜歡死背硬記、語言不規范,不願認真思考問題等等,這些壞習慣都給物理學習帶來障礙。另外,對學生存在的一些不良的物理學習習慣,教師要隨時矯正。這一點非常重要。
總之,教師與學生心理溝通,這是教學的起點,我們要時時處處給學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提供切實而具體的幫助,使學生學習能順利進行。
二.教育機智的藝術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對象》中提出:「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優良的教育實踐者。」可見,教育機智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機智有利於既保護學生的積極性,維護他們的自尊,又能使學生受到教育。課堂教學是一件千變萬化的「藝術品」,它要求教師善於覺察上課進程中發生的獨特而細微的變化,並運用教育機智隨時調控教學,使課堂教學順利有效地進行。
三.課堂實施的藝術
(一)導入新課的藝術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先導。各項工作如此,教學也不例外。做好導入新課,可以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打好基礎。有經驗的教師上課,非常重視導入新課的藝術。巧妙地導入新課,可以強化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善於思考問題,以及培養學生的定向思維。具有導課藝術的教師,往往能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活躍課堂的氣氛,收到優異的效果。所以,善於導入新課,是講好課的重要一環,是教師應掌握的基本功。
導入新課的方式,根據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內容,教師可以靈活掌握。常用導入新課形式有以下幾種:
1.設疑提問,導入新課
講課一開始,教師要善於提出富有思考性的問題,使學生注意,積極思考。這樣由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求知慾去聽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2.直觀演示,導入新課
使知識形象地進入學生的頭腦,也是教學的一門藝術。一些抽象的知識,通過直觀演示的導入,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為學生提供和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有的學科的教師,通過掛圖、模型、實物等引入新課,能使學生引起興趣,充分感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培養觀察力和想像力,有效地發展智力。如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效果來感染學生,將歌詞內容記熟後學唱歌曲,導入新課。
3.激發感情,導入新課
人的思維活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藉助於情境的刺激作用。在教學環境中,教師善於創設情境,正是引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條件。導入新課時教師如果能充滿情意,感染學生,學生便能主動學習,增強學習興趣。在物理、政治、地理等文化課中,開頭,教師可以滿懷感情訴頌我國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著名的旅遊勝地。這樣導入新課,創設一種情緒氣氛,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帶著一種激情來學習。
( 二)課堂講授的藝術
在各種教學中,講授是向學生高效率地傳授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智能。優秀的教師上課,總是認真講授准確無誤,方法靈活多樣,重點突出。每堂課,教師要講授的內容很多,但是,究竟開頭怎樣講、中間怎樣講、結尾怎樣講,哪些應精講,哪些應提問,哪些應練習,哪些應自學,所有這些,都應全面安排,做到心中有數,切忌盲目、無計劃,照本宣科,平鋪直敘,輕重不分。在各教學環節都安排恰當的前提下,課堂講授的成敗,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進行的,即取決於教師語言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說,教師語言的藝術,要體現出下面三個特點:
1.教師語言的准確性和精煉性
在各科教學中,學生是通過教師講授來學習領會知識。教師的語言,只有能為學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講授的語言必須准確精煉,邏輯性強,具有嚴密的科學性。
2.教師語言的節奏感
在各科教學中,如果教師的語言具有節奏感,它能更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單調刺激,減少學生的疲勞,使教學氣氛和諧輕松。例如:教師在講授概念和重點問題時,聲調要有力,速度要緩慢,要深入分析論述,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講授次要問題時,速度可稍快,聲調可稍低。教師講課的語言,切忌太快、太慢、太高和太低。如在教學識字1時,讓學生知道「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節日,我採用一首最有節奏感得兒歌來慶賀:邊拍手邊念:春節到,春節到;家家戶戶真熱鬧;吃餃子、放鞭炮;走親訪友祝福到。學生會非常感興趣。
3.教師語言的幽默感
課堂教學中的幽默,就是運用各種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發笑的語言,動作與表情,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增強學生求知的快感和啟發學生的智力。實踐表明,有興趣的學習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凡是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所學習的一切,常能迅
(三)組織教學的藝術
組織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中和保持學生注意力的一種手段,是一堂課順利進行的可靠保證。組織教學不但在上課一開始時進行,而且應貫穿在一堂課的全過程。教師能否把准備好的教材內容,有成效地傳授給學生,組織好課堂秩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組織教學工作,應注意以下三點:
1.組織課堂秩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在較亂的班級,教師如果不組織課堂秩序,就難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即使在秩序較好的班級,開始也要組織課堂秩序。如何組織課堂秩序,常因教師而異,有的教師面對混亂的課堂和顏悅色,只用和藹的目光,可親的手勢學生就頓時安靜。這說明,組織課堂,要講究藝術性。
2.善於利用反饋信息,組織教學進程
在講課過程中,要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方法,組織好教學進程。如果在講課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學生表情都不對,如皺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說明他們沒有很好接受教師所講的知識,教師就不能再講下去了,應該問學生什麼地方聽不懂,必須進行重講或輔導性講解。
(四)課堂板書的藝術
板書是教師增強上課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功。教師板書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精心設計的板書,能把所要講的主要內容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細致觀察,充分感知,領會要領,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還能引起美感,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師一節課要講的內容很多,不能把所講的東西都寫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書要具備中心突出,立意鮮明,眉目清晰,條理工整。優秀教師上課,都精心設計板書。板書不好或不寫板書,都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板書的格式多種多樣,應用最多的是提要式、詞語式、圖示式、表格式等。不論採取哪一種形式都必須做到:
1.內容要確切,外形要規范
板書的內容,要重點突出,詳略有別,確切,層次分明。板書的外形,要講究規范,大小適當,工整醒目,嚴防模糊潦草,雜亂無章。
2.要合理布局,新穎別致
板書的布局,要講究格式,選擇位置,合理而清楚地分布在黑板上,使學生易於觀察和理解。設計板書,不要老是一個模式,要注意新穎別致,用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如課文《月亮灣》,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採用「我問你學」的方式進行簡筆畫板書,畫出月亮灣、村子、小河、石橋、綠樹、青山、農田的美麗。學生通過簡筆畫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能背誦課文。
3.講解要與板書、板圖相結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精講重點,又要展示變化多樣的板書與板圖,圖文並茂,二者有機結合,更能加深學生以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這樣,學生一看就一目瞭然。
總之,物理教學貴在科學的基礎上的藝術化,只有將兩者結合,我們的教育教學才能煥發勃勃生機!
I.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麼做
首先,要愛崗敬業,用愛心詮釋教育,用關心拉近距離。靜下心來與同學交流談心,了解學生的困惑,理解學生的憂慮,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疑難。真真切切的讓學生體會到愛,體會到真心,也許老師小小的關心就會贏得學生終身的感激。
其次,要鑽研業務,豐富頭腦。
作為一名老師,需要不斷充電,不斷創新,不論是在教學過程的進行中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改善上。不斷探索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也許這個方法適合個別的學生,也許這個方法適合學習程度好的學生,也許這個作業題適合課堂上完成。總而言之,一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再次,要為人師表,嚴以律己,有責任心。
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這個說起來很簡單,其實落實起來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念。偶爾的一次遲到,對於學生是違反紀律,對於老師來說更是如此。要求學生不違反紀律,老師自己更應該遵守好校紀校規,以高度的責任心感染學生,激勵學生,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簡言之,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學習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
聽評課也很重要的。講課的老師在認真仔細的備課、講課之後通過老師的評課,能夠在反饋中得到提高,自己沒有意識到的小問題會注意到,自己的習慣性的不恰當的語言交流方式會得到改善。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也能學到很多教學經驗和授課技巧以及適合學生接受的授課方法。聽課的時候我們要記清教學環節的所安排的時間並要靈活運用,要記清提問問題的方式,記清每個學生的接受學習能力,記清老師語言的傳授,總結聽課後的感受。從授課老師身上可以學到很多的經驗,並且用於自己的教學,對於自己是個提高的過程。
最後,堅持讀書,把學習作為我們持續和儲備的狀態。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讀書可以開闊思路,讀書可以教育學生為人處事,讓學生學會讀書,讀有利於自己的書。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如:圖書館、廣播、電視、網路等,老師和學生都要讀書,都要學習。老師在讀書中自育和育人,在讀書中培養學生的性格品質,使學生成為身心健康,積極向上、頑強拼搏的人。
總之,身為一名老師,每天從事的工作很平凡,但是老師的工作確實如此的矜持,矜持就在於有恆心和毅力,在於對孩子一輩子的呵護、一輩子的關心。潛下身來,靜下心來,我知道自己需要學習和改進的還很多,業務的熟練,能力的提高,課堂的駕馭,課外的輔導,一切的一切都激勵我不斷的充實和完善,結合一切學習資源,想盡一切學習方法,做一名合格稱職而又深受愛戴的人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