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藝術中心 > 畲族有哪些文化藝術

畲族有哪些文化藝術

發布時間:2022-03-06 18:43:14

㈠ 畲族音樂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畲族民歌有敘事歌、論古歌、婚嫁歌、勞動歌、倫理歌、儀式歌、祭祀歌、小說歌、兒歌等等類別,幾乎涵蓋了畲族人民的全部生活。胡適說:「過去種種,上至思想學術之大,下至一個字,一支山歌之細,都是歷史,都屬於國學研究的范圍。」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們可以從畲族古老歌《高皇歌》《盤古歌》中尋找到畲族的起源,古老的畲族人從「盤」「藍」「雷」「鍾」四大姓氏開始繁衍發展。從麗水畲族古老民歌《柄歌》中,我們知道早期畲族人如何生存和生活,男人和女人如何分工協作。從畲族婚嫁歌《勸酒歌》《借鍋歌》中,我們看到畲族的嫁娶風俗。從畲族喪儀《引魂》《哭娘》歌詞中,我們知道畲族人的喪葬習俗及其祖先崇拜。從畲族諸多歌會中,我們知道畲族人的戀愛、交際和其他生活情況。

㈡ 畲族風情介紹

大路是浙西一個美麗的畲族小山村,位於衢州城東南28公里處。這里生態原始,景色迷人,青山、秀水、古樹、山寨、流雲、飛瀑、濕地、古村落……讓遊人留連忘返!大路村歷史文化悠遠,傳說婀娜妖嬈,畲族風情獨特,是浙西的西雙版納。聚居在這里的畲族後裔至今仍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和語音,古遺風情淳厚;境內高山林立,最高峰六春湖海拔1390米;約有大小景觀60多處,構成了雄、奇、險、秀、幽、特的神奇畲族風情文化旅遊村。
[浙西小三峽]
走進大路坑,迎面出現的是一「v」字型深谷,谷底如階梯,彎彎曲曲,如龍折身。谷中溪流白浪濤天,兩側懸崖峭壁,礁石露骨,形貌千姿百態。峽谷以奇峰、絕壁、飛瀑見著,長約4公里,它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探險解迷,散心尋幽等於一身。
[大路畲族村]
大路自然村地處高山深谷,四面環山,形似「大籮」,故古稱大籮。1982年,村裡修通了公路,因路與籮同音,故改名「大路」。唐宋時期這里就是衢州通往龍游、遂昌等地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仍保存不少古驛道和古代客棧遺跡。清.雍正三年(1725)前,雷姓始祖就在這里以狩獵為生,村落環境、民風習俗等依然保存完好,獨具地域文化魅力。
[畲族文化廣場]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村裡都要舉行盛大的「三月三歌會」,畲民們都歡聚到一塊,一起歡慶一起歌舞。現在的畲族文化廣場已成為畲民舉行畲族風情文藝表演、遊客唱歌、跳舞的休閑娛樂場所。
在廣場南側有一棵雀榧,是大路畲族村文化歷史悠久的見征,據畲族家譜記載:雷八始祖玉煉公,曾從福建老家挖了桂花、羅漢松、雀榧三棵樹栽在大路村中,因歷史變遷,如今人們只能看到唯一這棵保護完好的雀榧,樹齡大約有280多年了。
[牛上坪古村落]
距大路自然村1.5公里有個牛上坪古村落,村口有棵三衢木荷王,枝葉在一邊張開,微風吹動,好像是在向遊客頻頻揮手致意。牛上坪村有村民23戶,86人。房屋皆為泥牆老屋,古色古香,裊裊炊煙,雞鳴狗吠,你會感受到古代人們狩獵、耕作的樂趣。
[竹海園]
大路自然村毛竹資源豐富,全村現有毛竹林面積千餘畝。青青翠竹、茫茫竹海是大路生態旅遊的一大景色,步入竹林幽徑,風吹竹涌,風止竹靜,觀滿目蒼翠,探萬頃竹波,聽濤濤竹聲,猶如踏進「滿盈素室」之境地,領略世間竹子風韻,遊人恍若置身於綠色夢幻之中,將會思維頓開,去盡情遐思,別有一番情趣。
[九瀑十八潭]
由於山高林密,岩石整體性好,地勢起伏大,獨特的地貌在這里形成了群體性瀑布。數百米深的山溪中瀑布一個接一個,如明珠成串、長藤結瓜,「山間一夜雨,樹梢百重泉」,水滴石穿,受瀑布億萬年的沖擊,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深潭,水深莫測。到此觀賞,真是「陡壁垂白練,一步一景天」,令人樂而忘返。
[石澗坑滑道]
石澗坑象「u」字型的天然滑道。石坑光滑曲折,整段滑道呈25-30度傾斜,岩石深黃色,有200米長,寬度約5米,形成一道獨特自然風景,是遊客深山漂流天然滑道的好地方。
[古代山寨]
古代山寨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山上古樹參天,峭壁上古松倒掛,古藤盤繞,山中一脈清泉,終年不竭。據畲族老人介紹:此山寨是歷代戰亂時期山區農民避難處,清朝咸豐時曾有眾多畲族人家在此居住長達7年。雷姓十二世祖與妻子吳氏曾在這里搭山棚打獵為生,一直衍生數代。後來人們在山寨上發現了許多當時生產、生活用具。山寨夏季清涼,晝夜溫差大,是遊客理想的休閑、避暑、度假的好去處。
[十里生態長廊]
大路村到六春湖火山濕地有10里山路,這里叢林茂密,奇花異草,美不勝收,是十里次原始森林景區。景區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有千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到97%以上。林區保存著大量面積較好的原始闊葉林,還有大量野生珍貴保護動物在這里「安居樂業」,有時還有群猴嬉耍,令人觸景生情,樂趣無窮。
[六春湖火山濕地] </B>
這是江南罕見的大濕地,常現雨時一山霧,晴時一天雲景緻。六春湖濕地是在火山地質地貌條件下形成的,在我國濕地資源中非常獨特,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山體由碎屑夾火山岩構成,呈南北走向。山頂地勢平坦,不長樹木,多草甸,濕如沼澤,連綿不絕,面積萬余平方米,狀如蒙古大草原。
[龍井]
六春湖火山口——龍井方圓百米雜草叢生,柔軟的草地,每走一步就有相互震動之感,龍井深不可測。這山頂的「湖」,包含著許多難解之謎。此處是以前衢龍兩地農民「禱龍水」之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解放前夕才消除。就在龍井下面有一條澄清碧透的水流悠悠而下,一年四季長流不息,令人稱絕。「紅五月」時節,滿山遍野啼紅了杜鵑;「黃七月」時節,黃花菜花謝又花開,同樣美不勝收。

㈢ 畲族文化的介紹

畲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中國南方游耕民族,從原始居住地廣東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貴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畲族自治縣,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在千年變遷中,畲族為中華文化史留下了美麗的篇章,在眾多現代保留的史書、建築、文藝、人文風俗、科學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燦爛文化的印跡。

㈣ 畲族民風民俗

1、服裝:

畲族婦女的傳統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衣尚青、藍色,多著自織的薴麻布,衣右襟和袖口鑲花邊,色彩斑斕絢麗。服裝款式有福鼎式、霞浦式、福安式、羅連式和麗水式之分。

福鼎式通常稱福寧東路裝,上衣分大領和小領。多用水紅、水綠做底色,加綉花紋。霞浦式又稱福寧西路裝,流行於霞浦縣西、南、中部和東部畲村以及福安東部地區。

2、體育活動:

畲族人民酷愛體育活動,「打尺寸」、「盤柴槌」、「節日登山」、 「騎海馬」和「竹林競技」等,都是畲族民間流傳十分有趣、別具一格的體育運動形式。畲族人民練拳習武之風十分盛行,經過千百年來的傳承,已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武術。

3、節日:

畲族的節日大多與漢族大致相同,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其中以春節、端午最為隆重。畲族也有本民族傳統的節日,典型的有會親節、烏飯節、分龍節、元帥節等。

4、婚姻:

畲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同姓不婚,通婚多在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進行。

過去,畲族婚姻一般是不要聘金的,女兒出嫁,十分簡朴,嫁奩除一般禮物外,還有農具、斗笠、蓑衣等,稍為富裕者,也有以耕牛作陪嫁的。新中國成立前,由於存在著民族壓迫和歧視,畲、漢族嚴禁通婚,成為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

(4)畲族有哪些文化藝術擴展閱讀

畲族人的文化藝術:

1、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

2、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

3、畲族地區群眾性的舞蹈多已失傳。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工作者根據畲族正月祭祖儀式中道師(本民族祭師)跳的舞蹈,加工整理為「踏步舞」, 又稱為「獵捕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主要反映了畲族人民在行獵過程中的動作。

4、畲族山歌以七言為一句,兩句為一行,兩行稱為一條。內容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寓意深刻。傳統的山歌有些己散失無傳,現流傳下來的約有一千多篇、四五萬行。

㈤ 畲族的文化藝術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綉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畲人的工藝品主要是竹篾編制物和草編制物。在今天的土產市場上,畲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一樣享有盛譽。唐代劉禹錫有詩雲:「長刀短笠去燒畲。」所謂「長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現在還在使用的鐮刀和斗笠。把斗笠叫做「尖仔笠」,以竹編制之。此物尖頭圓沿,輕便靈巧,十分實用,故有「短笠」之稱。
潮汕畲人日用品中還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圓形,木製(今已有塑料制的),用於舀水,舀水時恰好與鍋鼎的下部吻合。木屐則如同日本所傳之制(有史學家考證,魏晉時中國也有木屐,甚至認為日本木屐乃仿自中國)。這兩種製品均仍在市場上行銷。 畲族舞蹈成為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種重大祭典禮儀活動中留傳下來。人們所能看到的和所發現的畲族民間舞蹈幾乎無不與宗教祭奠、祭祀儀式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
《傳師學師》(又稱「做陽」)是一種寓教育後代懷念祖先而世代相傳的一種祭祀儀式活動。畲族人民把盤瓠的生平事跡繪成畫卷,尊為「祖圖」,祀奉甚虔。由此可見,傳師學師是以神話傳說為依據,崇敬祖先為心願,在圖騰崇拜與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以前,畲族男子到了十六歲須「學師」,通過「學師」才能成為人,也稱「紅身人」。學過師的人終身吉祥如意,生時能為人傳師,死後能在天為官;沒有傳過師的人被稱為「斷頭師」,是不體面的。學過師的人可以取法名,並將法名與傳師學師的日期寫在一塊紅色布條上,結在祖杖的下端,成為了始祖的嫡系後裔,賜得尊稱,准許穿「赤衫」,當法師並享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做功德》(又稱「做陰」),是畲族人在成年後死去,家屬為其「超度亡靈」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盤瓠世考》中載:「盤瓠因為游獵,……跳過大樹,被株尖所傷,……殯後長腰木鼓,長笛短吹,男女連聲唱歌。窈窕跳踢舞弄者不能及」。在「祖圖」中也畫有眾人披麻戴孝在靈堂守棺,多人手拿道具,一人手擎寫有「超魂超度」字樣的木牌翩翩起舞;另外在畲族民間也有關於做功德的傳說。做功德總的意義是對上輩先人的尊敬和祭奠,用法師(舞者)自己的話說就是「謝大人的恩情」。
《打徨》是一種巫舞,據巫師的說法,《打徨》是在人犯病時跳的,意在捉鬼驅邪治病,內容大體是法師造好「九州仙樓」請來玉皇大帝,廬山祖師,調來天兵天將通過「行罡做法」、「捉鬼搶魂」、「放油火」等。病人將會自愈。
畲族有著本民族的圖騰信仰,而宗教祭祀是他們精神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宗教祭祀舞蹈就是這種精神生活的表現之一,帶有迷信色彩,起到了精神鴉片的麻痹作用,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宗教祭祀舞蹈在歷史上、文化史上、民族史上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多功能作用。

㈥ 想了解畲族文化~~

http://www.shezu.net/ 畲族網

㈦ 畲族有哪些特有的風俗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人口63.037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居住較集中的地區共建有57個民族鄉。

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農產品主要有稻穀、紅薯、小麥、油菜、煙葉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語言、文字: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傳統文化 畲族的傳統文化極為豐富。《高皇歌》是著名的史詩,主要敘述本民族起源和遷徙經過。畲族群眾特別喜歡唱山歌,「畲歌」是畲族文化中的明珠。在祭祀、求神拜佛、招待客人、節日或平時的生活、勞動中,人們都以歌代言,對答如流。「小說歌」,是畲族敘事民歌的一種形式,多由漢族章回小說或評話唱本改編而成,也有的根據本民族民間故事編成,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藍佃玉》等。「婚禮舞」別開生面,男女雙方採用「盤歌」(山歌對唱)方式表白愛情、訂下婚約。

習俗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的畲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的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於明末,當時外敵入侵中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婦女把三把短劍插在發髻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畲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婚俗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鬨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到新郎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郎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紅布袋,象徵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規矩在畲鄉仍在沿襲。

禁忌 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節慶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服飾 畲族服飾反映在婦女的穿著打扮上。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頭發盤梳在頭頂上,成螺狀或者盤狀,上繞紅色絨線。

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關於鳳凰裝有個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男子的裝束與漢族大同小異。

日常食俗 畲族的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常統稱為「餜」。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秈米也常被用來製作粉干,即將秈米磨成粉,加餿飯揉成團蒸熟,再用粉干機壓擠成絲狀,再蒸透即可食用。也可曬干長期保存,粉干味素可口,適於怕油膩者食用。秈米加部分魚米磨成粉可蒸成各種糕。將米粉調成糊狀,蒸成水糕。如加入紅糖蒸熟稱勺糖糕或紅糕;加入鹼水蒸熟稱黃糕;只加鹽稱白糕,統稱水糕,蒸好後可以存放,糖糕表面加上芝麻、花生等,晾硬存放,吃時再蒸軟。黃糕可用灰鹼水浸泡保存,食用時雜以其他菜餚加湯煮食。粳米主要用來製作年糕,製作時先把粳米粉揉成團蒸熟,放入年糕擠壓機加壓即成;也可選用一種當地產的特殊灌木燒成灰,用水出鹼水,把魚米放入水中浸漲,去水後倒入甑中蒸透,再放入臼中舂成團,搓成500—1000克長扁形餜;也可用酒炒軟僅為旅行和勞動中的食品,冷時不硬,可以隨時食用。糯米多用來釀酒,打糍粑。用糯米做糍粑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後置入臼內舂成團,搓成月餅大小的餅子。蘸紅糖和芝麻粉趁熱吃,香甜細軟。民間有「冷粽熱麻糍」之說,意為糍粑只有熱吃才有味道。除米飯外,番薯仍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番薯除直接煮熟外,大都是先切成絲,洗去澱粉,曬干踏實於倉或桶內,供全年食用;也有先把番薯熟煮,切成條曬成八成干長期存放。煮熟曬乾的番薯大都作為干糧,直接食用。民間有的人把生番薯切成片,放入滾水中煮成八成熟,撈出風干或曬干,再用沙炒或油炸,過年過節常吃,並用來招待客人。番薯絲洗出的澱粉經過幾次過濾後,曬干,少部分用作干澱粉做菜,大部分用來做粉絲,做法是把干澱粉用水拌成糊,用蒸籠蒸熟,冷卻變硬後刨成絲,曬干即成。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畲家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常食用,農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餚是「豆腐娘」,即先把黃豆洗凈用水浸漲,再用石磨(現在有的地方用電磨)磨成漿,再用溫火燒熟,配以輔料,其味道非常鮮美。還有用辣椒、蘿卜、芋頭、鮮筍和姜做成的鹵鹹菜,其中以鹵姜最具特色。用以做菜的竹筍有雷竹、金竹、烏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餘種之多。竹筍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斷的蔬菜。有這樣的說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無筍,用茭白替代。竹筍除鮮吃外,還可製作干筍長期保存。製作干筍時先將鮮筍煮熟,撕成兩半,曬干或熏干即可。在景寧一帶的畲家製作干筍時,先將鮮筍切成片,加鹽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乾,裝入竹筒內,用竹殼封口倒置,民間稱這種干筍為「撲筍」。肉食最多的是豬肉,一般多用來炒菜。

飲茶是畲家日常必不可少的,大部分以自產的烘青茶為主。

節日、禮祭食俗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如:三月三吃烏飯,清明節吃清明餜,端午節包粽子等,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畲家有句俗語:「大人生日一臼餜,小孩生日一雙蛋。」

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

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乾菜等零食。

畲族的酒多以白酒和自家釀制的糯米酒為主。景寧山區還有一種綠曲酒。白酒有明燒和暗燒兩種。

典型食品 畲家獨具特色的典型食品有:鹵姜;鹹菜,畲族風味菜,常用辣椒、姜、蘿卜等腌制而成,稱為糟辣椒、糟姜等;端午粽子,民間稱牯角;烏飯,三月三的節令食品,是烏飯樹(畲語稱烏枝)的嫩葉搗細,用汁浸糯米,煮熟後即成烏黑發亮的烏飯。據說吃了烏飯即不怕螞蟻咬。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92回答者: 國

㈧ 畲族有哪些民間習俗和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精巧的編織工藝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綉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畲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悠久的釀酒文化
景寧山區有一種珍貴的綠曲酒,綠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於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00多年歷史。由於浙西南地方自身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傳播方式落後、固步自封的生活觀念等客觀因素,畲族綠曲酒在傳承中歷盡滄桑、幾近匿跡。 但也因浙西南景寧山區自古相對閉塞、保守和拙於張揚的生存空間,成全了畲族綠曲酒生生不息的影響力。1984年經國務院公布成立全國唯一的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後人為紀念先祖,整合專家學者、族人釀酒師等經過長期的挖掘、整理、研發,將畲族綠曲酒進行了綜合的質量評定和品牌提升,並取名「百歲門1984畲族綠曲酒」,以傳承養生文化和宏揚民族精神。 景寧畲族綠曲酒與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綠曲酒都是經過糧食釀造、蒸餾的白酒,不同之處在於其獨特的二次重釀技術——將米釀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釀,並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低溫洞藏,使酒體充分吸收、蘊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澤和芬芳後,再多次過濾自然陳化。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凈清幽、成熟雅緻、風格獨特。 景寧畲族綠曲酒採用深山天然原材料做為基酒原材,崇尚自然健康、尊重傳統文化、重視現代科技,符合人們回歸自然的要求。並且釀造原材料取自無污染自然生成物,富含天然有效活性營養成份、葡萄多酚、茶多酚、花青素、淫羊藿甙、芳香油、天然抗氧化劑等物質,抗癌、抗氧化、抗過敏、抗疲勞、增強體質、改善性功能、增強皮膚彈性和柔滑性、改善煩躁易怒、頭昏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具有較強的延緩衰老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風俗節日
米酒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 畲族「三月三」烏飯節
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服飾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婚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傳統節日
畲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㈨ 畲族文化的藝術

1、音樂

在畲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歌作為畲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佔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稱山歌為「歌」,「歌」自古以來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景寧羅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調上,是以本地為中心,與連江、晉安兩縣區和寧德市西南部地區的曲調融合、形成了閩浙畲族山歌三大麴調之一的「羅連調」。

它的特點在於曲調與唱詞緊密結合,根據各段歌詞起字的讀音音調來確定各段曲調的起音,人們會在演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調整歌譜。各段落在演唱過程中,常在同一調式調性(含有游移的角音的五聲音階宮調式)范圍內,做音域與旋律的變化。

基本音列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進行為「sol、↑mi、re、do」,有較多二、三度級進和四度跳進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轉換,五度跳進較少,裝飾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較為平穩,風格多質朴清新、娓娓道來。

2、舞蹈

畲族由於大分散沒有形成本民族的經濟市場,也就沒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只有本民族語言,故其生產技能和文化藝術在解放前基本上處於一代接一代地言傳身教狀態。畲族也是一個善歌能舞的民族,歌比舞較普及,舞蹈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

解放後,在漢族文藝工作者的幫助下,整理出了一批歌與舞的曲子,並創作了一批新內容的可上舞台表演的歌舞。

畲族舞蹈在舊社會主要蘊藏在祭祀活動中,故以往有的文藝研究者說畲族沒有舞蹈,其實祭祀中的舞蹈也是民間舞蹈。《學師傳師》可以說是畲族民間流傳了700多年的大型歌舞劇。1987年搞民間舞蹈集成時,浙江省已把《傳師學師》、《做功德》兩部畲族舞蹈載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

3、建築

由於深居山區,交通不便,傳統的畲族建築材料上沒有使用貝灰,而是就地取材,取用黃泥土浸漂,再讓牛多次踩踏練成,再製成土磚,為增強土磚的強度,聰明的畲族同胞在泥中加入稻草作牽引。

這種建築材料可就地取材,大大節省了費用。這樣,用黃泥磚築成的牆體,雖然內外都沒有批檔(用灰漿做成的牆體保護層),只要不直接或長時間受水浸泡,一百年也不會腐爛倒塌,完全可供幾代人使用。

屋頂上蓋的是當地自製的土瓦,可擋雨。只是在鋪設土瓦時,瓦片之間沒有貝灰粘接,而是以大瓦為陽作瓦槽,以小瓦為陰作瓦瓴,這樣也就能把可能漏雨的縫隙給封閉了,這就是俗稱的「陰陽蓋」。

(9)畲族有哪些文化藝術擴展閱讀:

畲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

福建寧德市獲得地方立法權後制定的首部地方性實體法——《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條例》,7月1日起正式施行。意畲族文化獲得立法保護,開啟了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發展的新篇章。

寧德是中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區,現有畲族人口18.9萬人,約占福建畲族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國畲族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長期的歷史活動過程中,畲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畲族文化,主要包括畲族語言、服飾、文藝、民間信仰等。

此次施行的該條例,今年5月25日經福建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查批准,共四章二十八條,包括總則、保護措施、法律責任、附則。官方稱,該條例從立法層面加強畲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推進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與進步。

當地民俗專家稱,獨具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以及民族特色的畲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隨著經濟的持續和社會交流的不斷擴大,主要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畲族傳統文化受到較大沖擊,畲族的許多傳統習俗和禮儀在逐漸消亡,大量畲族文化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畲族傳統技藝後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

該條例規定,設立寧德市畲族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專項資金擬用於畲族文化重大項目保護、瀕臨消失的畲族傳統文化的搶救保護、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扶助畲族文化產業發展等。

同時,編制包括畲族文物和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的畲族文化保護項目名錄;鼓勵和支持開展「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畲族傳統民俗節慶活動;加快發展畲族文化產業,對畲族文化保護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將給予獎勵。

㈩ 畲族的文化和來歷是什麼

畲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傳說發源自廣東潮州鳳凰山脈,但畲族傳說之中其實有三大聖山:

高辛帝誕生於「石揭山」、在「銅鼓嶂」上奏響銅鼓使畲族第一次統一為一個民族、高辛帝在鳳凰山墮崖而死

這三座山後來到了河婆人那裡,還演變為漢族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的信仰,其實「三山國王」的信仰也是源於畲族傳說

畲族傳說中的三大聖山,一座在湯西鎮、一座在砂田鎮、一座在留隍鎮

第二章:畲族的來源地

其實,畲族不是粵東潮嘉地區的原住民,他們是瑤族的分支,他們原來的祖地與瑤族一樣在「南荊地區」,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們的祖先歷史上記載為「五溪蠻」。經廣西東部入廣東西部的形成瑤族。瑤族的祖先據說是盤古王,畲族的傳說中也有盤古王的傳說,甚至把盤古王的傳說與高辛帝的傳說匯合為「狗王的傳說」。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們也崇拜蛇、龍、鳳,被合稱為四大祥物。

雖然現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會認為他們發源自潮州縣鳳凰山脈,但是其實他們只是形成於此地,換句話說畲族是在豐順才從瑤族裡面分出來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與客家爭地然後外遷

畲族(瑤族)從廣東中西部遷來和客家人從福建、江西遷到廣東幾乎是在同時,所以兩族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然後這場戰爭促成了從瑤族分化出畲族,確立了客家在粵東一帶的地位。形成現在粵東幾乎沒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戰敗後,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單一民族後的畲族,主要外遷到福建、浙江,現在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在浙江省,畲族應該是人口很少的一個少數民族,因為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而且據說即使在這個縣,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輕一代逐漸不會畲語了,只會講「景寧話」。

在我們廣東省,只有一個「鄉級」畲族鄉(比「村」建制范圍大),那就是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畲族鄉。豐順只有一個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這個村已經是梅州地區唯一的一個少數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與鳳凰文化

就梅州地區來說,只有豐順一個縣有少數民族,豐順縣又有梅州地區最多的講潮州語的人,豐順還有講半畲語半客家語的潘田人。

大埔縣的光德鎮九社村也有人講潮語的。

鳳凰山脈橫亘在梅州地區的大埔、豐順與潮州地區的饒平、潮安之間,主峰也叫「鳳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粵東地區第二高峰,僅次與粵東第一高峰「銅鼓嶂」(1559米),但是粵東最高峰在廣東省內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廣東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遠地區。

大埔縣和豐順縣是原屬潮州的兩個客家語為主流的縣,早在清末,就已經以「潮州的客家縣」而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爭取收復中國東海海域外群島鏈國「流虯」(Loochoo)的首任駐日本大使何如璋,還有福建省(台灣)巡撫、洋務派南洋水師人物丁日昌等。國學大師章太炎(炳麟)著有《嶺外三州語》一書專門論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應州,其中的潮州現在大家都只有潮語的印象,其實原來所謂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豐順兩縣。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會館,又細分為:潮陽惠來分館、海澄饒分館、揭普豐分館,其中的揭普豐分館,就包含豐順縣。共計「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豐縣的潮州九邑會館,則包括了大埔縣。
mzchen123 網友回復:據最新考證:畲族的發源地就是現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條河環繞故後來就叫畲江.
畲族現在很少,在廣東的豐順、潮安、增城、東源等縣域都有,但是總數很少。

畲族傳說中的高辛皇,其實漢族古代傳說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遠古始祖盤古與漢族的傳說「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嚳和畲人遷到粵東潮嘉一帶後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為一談。讓人懷疑畲族與漢族也許其實本來就是一個民族,因為從他們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這些特點。

其實畲族的狗皇,諧音為「高皇」,是在潮嘉境內發生的從瑤族分化出來,與客家人斗爭過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豐順形成過程中的真正領導者。而盤古則標示著畲族與瑤族的淵源關系。盤古應該是粵西北一帶,瑤族人的遠古始祖,當然因為畲族本來就是從瑤族裡分化出來的民族,所以盤古肯定也是畲人的遠古始祖。而帝嚳,似乎與畲族並沒有什麼關系,只是畲人的一種附和。帝嚳似乎應該是中原一帶的人物,理論上未必來過嶺南廣東。

潮嘉地區的畲族,居住在遠離珠三角的鳳凰山脈地區,但是他們的許多語言聽來卻像是粵語(廣州話),雖然其間隔了豐順、紫金、博羅等縣才到廣州,但是如:客家話說的「看(kuon)」字,在畲族語中是說「睇(taei)」的。畲族語說「睡」,一般講「睡目(hsoei-muk)」,而畲族語則講「奮(混) / 奮覺(fun/ hun-go)」。用畲族語說「梅州」,發音是 Mui-Dziu,也有讀成Mue-Jiu。

畲語:
這「鍋」
那「鈮」
的「其」
我(發音與客家話的書面語讀法基本一致,也是讀陰平調,即第一聲)
你(發音與客家話的書面語讀法基本一致)
他(發音與客家話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與普通話「科」音近。)
我們=我難
你們=你難
他們=企難(等號後字均為客家話音,又音ke,與普通話「科」音近。)
大家=齊儕
這里=鍋地
那裡=鈮地
哪裡=逮地
誰=時人
有=呵
沒有=茅

還有很多語言都可以看到畲族語與粵語的淵源,這里不一一列舉了,待諸位如果有心可以去查閱相關資料,以證實。

也許客家人過去有稱廣府人為「蛇佬」,也跟畲族有關系吧,因為一些學者認為,此詞中,客家話的「蛇」字,本來就應該是指「畲」字,此二字在客家話里,發音比較相近。

閱讀全文

與畲族有哪些文化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4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0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1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