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下蘇州的民俗風情、快!!急
1、農歷臘月二十四,即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二十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
是夜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有竹枝詞這么說:「名利亨通少是非,全惡心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獻無他物,魚買新鮮肉買肥。」
2、臘月二十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此舉頗為認真,用現在的話來說,稱得上是一次積極的、有規有模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了。經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戶齷齪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個換年的樣子了。
3、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4、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
5、除夕,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即使是遠出在外者,也要盡量在此前歸家與家人一起過年。大家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邊吃邊喝,說說笑笑,這頓飯時間延續較長。這是一年辛苦到頭的盡享天倫之樂,故名曰「合家歡」。
『貳』 蘇州特有的文化藝術,傳統技藝有哪些
1、【蘇扇】是蘇州特產,以雅緻精巧,富有藝術特色而著稱,歷史悠久,國外馳名。包括摺扇、檀香扇和絹宮扇三大類,統稱為「蘇州雅扇」。明清以來,主要在蘇州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蘇州雅扇集各種精湛工藝於一身,包括造型、裝裱、雕刻、鑲嵌、髹漆等工藝。它們把吳地的山山水水、花鳥人物濃縮繪描,其精湛的手藝構成了吳文化中絢爛多姿的篇章。
2、蘇州的香山位於太湖之濱,有2500多年的歷史,這里百餘村莊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築工匠,因從業者技藝不凡,人稱"香山匠人"。香山幫是一個以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為地理中心,以木匠領銜,集泥水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疊山匠、彩繪匠等古典建築工種於一體的建築工匠群體。他們將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創出了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一脈--"香山幫",後來,以香山幫模式建造的房子,就叫"蘇派建築"。
3、【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 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朴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
『叄』 蘇州民間工藝有那些
微雕.浮雕.風箏.布藝.木藝.刺綉.皮影.泥塑.銅藝.裝飾品.漆品.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嵌瓷.透雕
.
『肆』 蘇州有什麼民間藝術正在衰落
蘇州最有名的就是蘇州評彈還有絲綢了。這些都是民間藝術,由於很多年輕人不在關注這些老一輩的藝術,都面臨失傳的風險了,慢慢也開始衰弱,沒有年輕力量的注入
『伍』 江蘇,特別是崑山那邊都有哪些藝術形式或者說有什麼特色我就只知道有個崑曲,麻煩詳細一些!謝謝。
有淮海戲、崑曲、淮劇、揚劇、通劇等。
1、淮海戲
淮海戲,江蘇省淮安市、連雲港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淮海戲是江蘇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連雲港市、淮安市、宿遷市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縣區,至2019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淮海戲唱腔音樂豐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區別。
淮海戲唱腔的特點是樂句結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藝術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稱。淮海戲的一些表演身段明顯脫胎於蘇北農村生活,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2008年6月14日,淮海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4。
2、崑曲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或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
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3、淮劇
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發源於今江蘇省淮安市以及鹽城市裡下河一帶,發祥於近現代的上海市,現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區。
清代中葉,在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
淮劇後與蘇北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從而形成了淮劇。
2008年6月,上海淮劇團、 江蘇省鹽城市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江蘇省淮安市、泰州市聯合申報的淮劇經國務院批准被擴展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1月,揚州市寶應縣經江蘇省政府批准入選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揚劇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
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
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5、通劇
通劇,是江蘇南通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原為僮子戲,它源於上僮子。僮子是民間的巫師,是從楚越的巫文化「以舞降神」發源而來,在南通一帶形成南通僮子這種富有本地特色的巫師。
僮子在祭祀、祈禱、招魂等活動中進行舞蹈歌唱,漸漸把一些故事、七字調加入唱詞中,這種歌唱方式為百姓所喜聞樂見,就慢慢傳播開來,最後登上舞台,形成了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崑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揚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海戲
『陸』 江蘇有哪些地方風俗
1、江蘇傳統節日文化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蘇州端午習俗、南京秦淮燈會、姜堰溱潼會船分別代表中國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倉七夕節、金壇柚山放燈節、宜興觀蝶節等形式獨特的民俗活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江蘇傳統生產商貿、生活消費以及禮儀習俗比較典型的有揚州「三把刀」(菜刀、剃頭刀和修腳刀,分別指代飲食、理發和沐浴行業習俗)、海州灣漁俗、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蘇南人重工商,繅絲織布,心靈手巧。同樣是飲食民俗,蘇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蘇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飲酒。
4、同樣是游藝習俗,江南注重觀賞性、娛樂性,江北則注意觀賞性、娛樂性的同時也重視功利性:江南無錫惠山泥人、蘇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江北鹽城、海安等地的麵塑及東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觀賞也可食用。
5、元宵節江南的花燈玲瓏多姿,徐州豐沛及連雲港等地的面燈不但可以照明、觀賞,而且還是農歷二月二青壯年強身健體的傳統食品。
(6)蘇州民間藝術有哪些擴展閱讀:
江蘇代表文化:
1、崑曲。
崑曲是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
2、揚劇。
揚劇是發源於江蘇揚州,成長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淮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淮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
3、揚州玉雕。
揚州是我國玉器的主要產區,琢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江淮東部龍虯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揚州漢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類繁多,造型優美,且已採用透雕、陰線刻和淺浮雕手法。唐代的揚州玉器工藝又達到新高峰,宋代揚州玉雕出現了鏤雕和練條技藝,為後來特色技藝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4、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 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朴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
『柒』 江蘇年畫的產地是哪裡
江蘇蘇州桃花塢:桃花塢,即蘇州桃花塢街及其周邊地區。
唐詩人杜荀鶴曾寫過《桃花河》詩,宋范成大的《長門泛茶》詩有"桃塢論今昔"句子。桃花塢名字由來已久。
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
『捌』 江南的民間藝術 2種
江南的建築特色民居,依水勢而建,錯落有致,白牆、黑瓦,優雅別致。園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雖為人做,宛白天成」,將自然和人文完美結合,可謂「一園,盡攬天下之美」。這里還有數不清的各式小橋,把水和人家連為一體。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優雅、恬適,與自然和諧地相處。體現出江南文化的豐富多彩,靈秀、清新。
xx
蘇州古典園林風格,在現代幾何造型中體現了錯落有致、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特色,與周邊古建築和諧融合,相映成趣,成為展示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文化的標志性建築。
『玖』 蘇州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琴棋書畫 戲曲 皮影戲 剪紙 泥塑藝術 編織工藝(中國結 ) 木偶
捏麵人
『拾』 中國的民間技藝有哪些
中國的民間技藝有剪紙藝術、鼻煙壺、彩綉、皮影戲、口技、布袋戲、變臉、捏麵人、綉花鞋、吹糖人、核雕等。具體介紹以下幾種:
1、剪紙藝術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技藝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2、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3、捏麵人
捏麵人是一種製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傳統民間技術。中國的麵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用麵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過防裂防霉的處理,製成柔軟的各色面團。
4、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里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5、布袋戲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閩南地區)、廣東潮汕與台灣等地區流傳的用布偶來表演的傳統地方戲劇劇種。
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干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