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日本關西地方,南瓜有另外一種別稱,剛好是中國的一個城市名!是哪
在日本關西地方,「南瓜」被稱為「南京」(なんきん)
『貳』 這是草間彌生的哪一個作品
南瓜與波點
『叄』 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具體名人事例
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家庭,她的家族經營種子生意已一百多年。但由於父親的放盪生活和離家出走導致家庭分裂,草間彌生的母親患上了歇斯底里症,這也讓草間彌生自幼形成了孤獨性格。不到10歲時,草間彌生患上了一種神經性視聽障礙疾病,這使她經常出現幻聽、幻視。「我看到的世界彷彿隔著一層圓點狀的網,於是我開始嘗試把這些斑點畫下來。」她說。她之所以痴迷於圓點和反復使用重復圖像都是來源於她的精神疾病,而這樣的精神疾病與藝術創作也幾乎伴隨她一生。
在草間彌生看來,「地球也不過是百萬個圓點中的一個」,而圓點就像細胞、分子一樣構成整個世界,「圓點是來自宇宙的信號」。她用它們來改變固有的形式感,來營造一種無限延伸的空間,使得置身其中的觀者無法確定真實世界與幻境之間的邊界。
但草間彌生表現出的對繪畫的興趣和潛質,像她出現的幻覺一樣,被母親認為統統是在做不該做的事情和胡說八道,母親認為,富家女應該做的是「收藏藝術品」,而不是自己去畫,更何況草間彌生的畫作實在讓人無法理解,而且透露出莫名的詭異。母親毀掉草間彌生的畫布,罰她和工人們一起幹活,經常把她關起來。「每天打我,還踢我屁股」,強烈的恐懼讓草間彌生的精神接近崩潰。
1955年,26歲的草間彌生在舊書店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幫助下,她寫信給喬治亞·歐姬芙尋求幫助:「雖然我在遠方,雖然我在藝術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我還是懇請您為我指路……」深受感動的女畫家回信給草間彌生,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
兩年後,草間彌生拿到了去美國的簽證,離開之前,母親給了她100萬日元,告訴她永遠不要踏人家門。臨走時,草間彌生在家外的河堤上毀掉了數千件作品,以表達對母親的憤怒。
童年的記憶雖不盡美好,卻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創造力。草間彌生不但「發明」了那些張牙舞爪的類似花卉的植物,還把它們做得越來越龐大。花和植物一度成為草間彌生創作的主題,她在洛杉磯展出的「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她對童年的回憶。
「與永恆融為一體,泯滅個性,忘卻自我,只有消滅自己才是唯一出路。」
「孤獨潦倒,身無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夾著自己的畫在城市中的畫廊間穿梭;由於不懂英語,這個小個子、相貌並不出眾的東方女人賣掉一張作品都異常困難;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會被凍醒,一直畫畫到天亮;在街邊的垃圾籃中拾起魚頭和丟棄的爛菜葉,並用這些材料熬一碗熱湯。」草間彌生在小說《中央公園的毛地黃》中,通過描寫一名日本女孩在紐約的遭遇展現了自己的早年經歷。
日子窮困潦倒,經常陷入經濟危機。1959年,抵達紐約十八個月之後,草間彌生的五件作品參加第十街布拉塔美術館的一次年輕藝術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個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繪滿網狀圖案,她的圓點受到紐約知名評論家的注意。五年後,草間彌生又組織了名為「千船會」的展覽,她因那些包含了女權主義、原生藝術的軟雕塑,而轟動一時。
雖然名氣大振,草間彌生還是不被紐約主流藝術圈所認可。1967年,當得知無法獲得預期的展出機會後,草間彌生開始自己演出。她在律師的陪同下,在華爾街的紐約證交所旁,向四個敲鼓的裸女噴藍色圓點,警察迅速將她們驅散,但這引起美國媒體的高度關注。
為了向世人呈現自造世界,並成為這個世界的一部分,草間彌生化著濃妝,披著長發,穿著自己改制的怪異服裝,依傍自由女像,或在中央公園的仙女愛麗絲雕像處恣意地表演,人潮從四面涌來。每個觀眾需要付2美元「門票」。藉此行為藝術,草間彌生獲得不菲的收入。
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在未獲邀請的情況下,草間彌生「闖入」了威尼斯。她穿著一件金色的和服,在展亭外的草坪上布置了1500個鏡球,每個要價2美元。然而,她這種藝術應如超市商品可銷售的觀念引起了不少爭議。她的舉動遭到了展覽方的禁止,他們無法接受這種「將藝術當熱狗和冰淇淋一樣販賣的行徑」。被趕出來之後,草間彌生身著猩紅色的緊身衣,攤開雙臂躺在鏡球中間,風頭超過所有參展藝術家。
為了抗議越南戰爭,草間彌生還策劃了一系列「裸體偶發藝術」。在草間彌生的帶領下,一些赤身裸體、畫滿波點的人,出現在紐約著名的公共場合:紐交所、華爾街……她還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寫公開信,要求停止越戰。
草間彌生的個人影響臻至頂峰,然而自我毀滅的代價卻是朋友與家人的疏離,他們終究無法接受這樣一個瘋狂的日本女人。而在評論家看來,這是草間彌生「對於名聲的貪欲」。
草間彌生在美國的十幾年,引領了未來美國波普藝術的潮流。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安迪·沃霍爾類似形式的展覽「牛首交錯」出現於1966年。草間彌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爾在內的美國藝術家曾經借鑒過自己的想法。在草間彌生「千船會」展覽的開幕式上,安迪·沃霍爾帶著極震驚的表情對其完美表現大加稱贊。「在美國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溫室里的花朵,草間彌生打破了這樣的看法,她強悍而具有創造性。」紐約評論家Gordon Brown這樣評價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將日本人的名字寫入西方波普藝術史。1993年,草間彌生獨自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日本政府專門為她設立主題館,以此向這位前衛女王致敬,草間彌生在本國以及國際的藝術地位重新得以確立。此時,幾十年精神療養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間彌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歸架上繪畫和雕塑,布滿圓點的南瓜系列作品成為經典。同時,草間彌生還把她的圓點鋪到設計類產品上,為蘭蔻設計的化妝包和為AU設計的手機都在熱賣。2012年7月,LV還發布了與草間彌生合作的配飾系列,包括風衣、連衣裙、睡衣、鞋子、項鏈和腕錶等單品。昔日紐約轟轟烈烈的「前衛女王」至今依然引領時尚。
「雖然我哪裡都不去,但我的那些作品卻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它們代表我在和外界交流,表達著我想表達的。」
美國藝術家約瑟夫·柯內爾的出現給草間彌生的人生增添了浪漫色彩。柯內爾是近代美國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實驗電影先鋒人物。「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穿著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嚇壞了,以為自己見到的是一個幽靈。」與柯內爾初次見面的情景,草間彌生歷歷在目。
「他每天寫信給我,打無數個電話給我,在電話中呼喚我,以至於有人問我,電話是不是壞掉了。我說,不是的,是因為他一直在和我通話。」草間彌生回憶說,柯內爾還在一天內,給她寫了十四封信。自上世紀60年代認識後,兩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
愛人的去世給草間彌生沉重的打擊,她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在柯內爾去世的第二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東京,離開藝術家與評論家,逃出媒體視野,獨自一人在新宿的精神療養院生活。每天早晨,在助手的攙扶下,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再回到療養院。她極少外出,也很少會客,不逛百貨商店,不會使用電腦和手機,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在療養院附近的工作室里,草間彌生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內的數千件作品。同時,她還發表了十幾本小說和詩集。草間彌生還在療養院隔壁買下一棟樓。她說,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筆花銷,但至關重要,「我在那裡畫畫,並進行雕塑作品的設計。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如今,草間彌生依然忍受著精神疾病的困擾,只有在藝術創作里才能體會到生命的樂趣。
『肆』 只用點畫圖的日本女畫家,有很有名的畫叫做《南瓜》 另外她還有精神上的疾病
田中麗奈,
但不是早安的田中麗奈,
而是演員田中麗奈.
『伍』 什麼是大地藝術
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於歐美的美術思潮,由最少派藝術的簡單、無細節形式發展而來。大地藝術家普遍厭煩現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標准化的工業文明,主張返回自然,對他們曾經熱戀過的最少派藝術表示強烈的不滿,認為它是現代文明墮落的標記,只有像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築、美洲的古墓、禪宗石寺塔才是人類文明的精華,才具有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聯系。
於是一批藝術家以大地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或在廣袤的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海、壘築堤岸,或潑濺顏料遍染荒山。由於大地藝術常以挖掘填工程形式出現,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藝術之稱。早期的大地藝術作品多在現場施工,現場完成,藝術家創造作品無意於給人欣賞。1968年起德萬畫廊將搜集來的大地藝術照片和埋在地下的盆子、鐵箱等部分實物舉辦了一次大地藝術展覽。次年,科內爾大學也舉辦了一次同樣的展覽後,大地藝術常以照片、錄像的形式出現。
後期的大地藝術家很少作大規模的挖掘工程,更多地藉助攝影來完成。如W.德瑪麗亞的作品《一英里長的素描》是拍下劃在內華達沙漠上的兩條平行線照片,以簡便的攝影代替實地挖掘,達到同樣的展覽效果。重要的大地藝術家有C.安德烈、R.史密森、德瑪麗亞、M.海澤、C.奧爾登伯格、R.塞拉等。
『陸』 南瓜是不是倭瓜圖
是的,南瓜就是倭瓜,只是稱呼不同。
南瓜傳入中國有多條路徑,但以廣東、福建、浙江為最早。中國人初期誤以為南瓜來自日本,故名之為「倭瓜」,因日本在中國之東,所以又稱南瓜為「東瓜」。
此外還有進一步誤會為產自朝鮮半島,名之曰「高麗瓜」,而日本人則以為南瓜來自中國,所以稱它為「唐茄子」。到了清代中後期,中國南方南瓜沿大運河向北移栽,特別是山東,成了北方南瓜種植重鎮,人們開始意識到此瓜應自南來,「南瓜」之稱開始流行。
(6)波點南瓜是日本哪個藝術家擴展閱讀:
分類
1、大磨盤南瓜
北京市優良地方品種,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八至第十節。果實呈扁圓形,狀似磨盤,橫徑30厘米左右,高約15厘米。嫩果皮色墨綠,完全成熟後變為紅褐色,有淺黃色條紋,被蠟粉。果肉橙黃色,含水分少,味甜質面。
2、小磨盤南瓜
早熟品種,第一雌花著生於主蔓第八至第十節。果實呈扁圓形,狀似小磨盤。嫩果皮色青綠,完全成熟後變為棕紅色,有縱棱。果肉味甜質面,單果重2千克左右。
3、牛腿南瓜
晚熟品種,果實長筒形,末端膨大,內有種子腔。果肉粗糙,肉質較粉,耐貯運。全生育期110-120天,單果重1.5至4千克左右。
『柒』 草間彌生的南瓜作品是屬於什麼類型的
是日本那個藝術家么,沒看見南瓜,小說里沒有這部,出名的畫作也沒有這個,如果是網路圖片那個象南瓜的圖,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如果是網路能收到那副象南瓜的圖,我覺得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這樣類型
『捌』 南瓜起源於哪個地方
南瓜屬蔬菜起源於美洲大陸。墨西哥和中南美洲是美洲南瓜(西葫蘆)、中國南瓜、灰籽南瓜以及黑籽南瓜的初生起源中心。秘魯的南部、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北部是印度南瓜(筍瓜)的初生起源中心,中國的筍瓜可能由印度傳入。南瓜屬大部分的野生種也是起源於墨西哥和瓜地馬拉的南部地區。考古學證實,南瓜在公元前3000年,傳入哥倫比亞、秘魯,在古代居民的遺跡中發現有南瓜的種子和果柄。7世紀傳入北美洲,16世紀傳入歐洲和亞洲。筍瓜在哥倫布時代(公元1492)到達新大陸之前,赤道線以北地區均沒有筍瓜的分布。由於歐洲氣候涼爽,適宜南瓜生長,所以引種後迅速普及。19世紀中葉,南瓜由美國引入日本。西葫蘆的出現比中國南瓜、印度南瓜都早,它在公元前8500年就伴隨著人類生活而存在,人類開始將其栽培則是在公元前4050年(《南瓜植物的起源和分類》,2000;《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1990)。南瓜屬是一個大族群,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多樣。就其所含物種的數量而言,超過了蔬菜中的芸薹屬(Brassica)和番茄屬(Lycopersion),堪稱瓜菜植物中多樣性之最。研究發現南瓜屬種間的形態學差異是由於基因的突變,而不是染色體數目或多倍性的差異所引起。就目前所知,染色體的易位、缺失和倒位對南瓜屬的種間分化不起重要作用。
在中國,南瓜的稱謂始見於元明之際賈銘的《飲食須知》一書,在其「菜類」篇中,有「南瓜、味甘、性溫」的記述。李時珍在《本草綱目》(1578)中說:「南瓜種,出南番」。這里的南番可能指中國的南方,也可能是南方的鄰國。據《中國農業網路全書蔬菜卷》(1990)記載,明、清兩代,由於中國與亞洲鄰國及西方國家頻繁交流,南瓜大約是在這個時期從海路和陸路引入中國,所以南瓜又常被稱為番瓜、倭瓜、番南瓜等,由此可知,現在植物學分類中所稱的中國、印度和美國都不是南瓜植物的原始起源地,都不是南瓜屬作物的初生起源中心。中國南瓜在中美洲有很長的栽培歷史,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亞洲栽培面積最大,其次為歐洲和南美洲。中國各地普遍栽培。印度南瓜在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及歐美國家普遍栽培和食用。中國的印度南瓜可能由印度引入。由於南瓜適應性強,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不甚嚴格,引入中國後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分布范圍十分廣泛。由於長期的馴化和選擇,許多地區均有適合本地種植的地方品種。從中國南瓜種質資源分布情況來看,以華北地區最多,約佔29.1%;其他依次是西南地區(佔20.6%),西北地區(佔17.7%),華南(佔16.6%),華東(佔13.9%),東北(佔1.9%)。印度南瓜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華北,約佔55.4%,西北佔27.3%,其餘分布在東北和南方地區,由此可見,華北地區是中國南瓜的主要分布地區,並由此為中心向其他地區擴展(郭文忠,2002)。
『玖』 大地藝術的介紹
大地藝術(Earth Art)又稱「地景藝術」、「土方工程」它是指藝術家以大自然作為創造媒體,把藝術與大自然有機的結合創造出的一種富有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
『拾』 日本畫南瓜那個老奶奶叫什麼
草間彌生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740992.htm